我总觉得,一个地域特色浓烈的作品,既然选择用文化风情画定圈子,便免不了要接受内外两重视角的审视。
从这个意义上说,鲜明的辨识标签同时也可能是引火烧身的靶子。
何况这还是个带着男女关系与婚姻话题的靶子。
首先创作者本身就在内外之间反复横跳,带着“他者”的影子去设问,用电影作答。
整个作品中呈现出两种意图:一是展示给外人的山水景色与人文风俗,二是对既有刻板印象的回应反驳。
整个故事的起点是“潮人不与外人通婚”这个一贯消极的命题,男女主人公的经历是针对它的破解之器。
苦盼男孙的婵真最终向阿贤炫耀自家小孙女,也是相当刻意的一笔,显然是对于“潮汕重男轻女”印象的有意回答。
于是,在这些创作意图之下,作为“他者”的非潮汕观众被摄影机领着四处观光。
借助“外来媳妇”的视角,这种观光(也可以说是城市旅游宣传)进程开展得顺理成章。
只是看到的东西向来所差无几,譬如南澳的海、外马路的风、礐石的轮渡、人民广场的豆花甜汤、卤水铺子、渔村风光与肥美大鹅。
这是在多年的城市宣传策略中已经板钉下来的符号(当然,亲切的许友文先生除外),是在观光的筵席上,名为“潮汕”的标配大菜。
但是,如果问寒假陪我回家的湖北男票在潮汕大地看到了什么,回答更多的必然是文旅观光符号以外的物象。
没有轮渡,没有骑楼,没有漂亮的高饱和度的祭桌,也没有温情脉脉的海滨软风。
在城镇边缘的工业地带,更常见的是国道上沉重行驶的大卡车与相伴而来的灰尘,凌乱排列的小工厂以及它难以描述的气味。
铺天盖地的工厂平房、塑料城、玩具样板间、纺品商铺,连同勾连其间的五菱宏光小货车,构建了同处潮汕大地的另一层空间。
但它几乎不会被冠以“潮汕”之名。
假如没有刻意带上他者视角去寻找,那么潮汕大地的风貌并不是步伐一致的。
在所谓风俗或风情之外,也可能是一些现代化的共同的伤痕。
至于土生土长的潮汕观众怎么看,我想一定会有人很宽容,凡“胶己人”出品必无条件支持。
但肯定也有严苛者,出于某种不想被代表的逆反心态,抱着“我倒要看看能拍成什么样”的警惕走进电影院。
很惭愧,我是后面那种,观影时心态反复横跳,试图揣测出一个最适合的理解角度。
说实话,《带你去见我妈》这个带着家庭专制意味的落伍片名着实是劝退了一些人(此语经过与非潮人的同学讨论得出),我很害怕导演一个处理不好就弄成糟粕桥段大赏。
然而恰恰不是,整个故事要讲的就是走出圈外的年轻人如何在前现代的乡土思维和更具现代性的城市文化之间周旋。
我以为很难得的一点是,它注意到了老一辈人开放思维的可能,试图呈现一个处于传统漩涡之中的潮汕母亲如何一点点卸下心防、拓宽沟通的空间。
虽然从矛盾爆发到心态转变的转折并没有处理得很好,但胜在铺陈的细节足够丰富生动,展现老人身负的舆论压力、对待陌生人的警惕心理时,讲述方式也是清新可爱而非僵硬刻板的。
然而我还必须承认,我正从心理上渐渐疏离潮乡,一不小心容易切换成圈外的视角。
一旦失却了“胶己人”的滤镜,不适感将是难以忽略的存在。
虽然故事里“外省”这个歧视性称呼最终变成了“阿珊”,但是用“接受外省媳妇”的设定来证明潮汕在改变、在进步,这不还是太自我了吗?
问题的参照,从一开始就不对劲。
你说,一句轻飘飘的“小孙女可爱死了”就能抵消阿贤无视大女儿、规划给大儿买房、给小儿留铺的差别吗?
问题难解,我对此依然非常悲观。
(虽然,作品本来也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
)对于这个直面了复杂问题作品,我要怎么看待它呢……?
由于我深知问题盘根之深,又出于自己只会嘴炮的愧疚,我或许会说,它是一个真诚的、给我带来了100分钟治愈的作品。
仅此而已。
一.就像自己的故事,爱是唯一的答案!
从几个月前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就一直在等待上映,从来没有哪部电影让我这么期待过,仿佛就想在诉说我自己的故事。
是我的故事,但其实也是很多潮汕外飘游子的故事,我也很惊艳于狗哥对现实题材的敏感度。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潮汕8090后往一二线大城市发展,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
和非潮汕地区的人成就一段姻缘,其中的难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
传统和现代,亲情和爱情,家乡和异乡,对于我来说,所谓的选择在于平衡多方的利益关系,不管路如何走,爱是唯一的答案。
二.说说我自己的故事,明年要结婚啦!
未婚妻现在在杭州上班(不是杭州人),我在深圳。
17到19年我们在深圳相识相爱一起奋斗,20年由于父母的反对,她离开深圳去往杭州。
我们经历了半年的分手阶段,在20年的国庆,我们重新在一起,并许下了永不分离的誓言。
经历了重重关卡,见了双方父母。
我们定于明年过完年一起去结婚旅游。
回首经历的一切,真的感慨万千。
潮汕地区的排外性,注定了父母辈很难接受“外省仔”。
电影里的妈妈说了一句“家族声名在外,娶个外省媳妇被人笑死”,这是传统一辈非常典型的思想,甚至我身边不少90后的朋友也是这么觉得。
这种东西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我只是知道,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最精彩的。
三.聊聊电影里的一些细节!
1.钟少贤妈妈反对这段感情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怕以后和儿媳妇不好沟通,怕以后的孙子不会说潮汕话。
这应该是现实中潮汕父母反对外来媳妇最主要的原因。
在潮汕的很多老一辈都不会说普通话,这也是潮汕排外的重要体现。
2.“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潮汕是个重宗族亲情的地区,听到钟少贤妈妈这句话,真的泪奔。
潮汕妈妈一生基本都在为子女付出,真正印证了那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
这种强大的族群凝聚力不止于父母兄弟姐妹,也来自于在外地一句胶己人。
3.电影里的奶奶真的很祥和,我相信会让无数人都想起他们的奶奶。
奶奶是非常典型的潮汕奶奶形象,真的爱了。
4.妈妈和泽凯吵架的那段演的真好,一个大男人都看哭了,情感流露很真实,现代和传统的碰撞。
让我想起我对我妈说过,我喜欢就好,媳妇是要和我过一辈子,不是要和你过一辈子。
5.结局感觉稍微仓促了点,如果能把妈妈接受静珊的过程具象化点,多一些双方接触沟通到融合的过程,我相信会更好点。
目前暂时也只能想到那么多了,后面有想到的再补。
真的很喜欢电影宣传的那句话,爱是唯一的答案。
但我也希望借此平台对广大潮汕老乡说一句,能尽量找本地的还是本地的吧,其中的苦和心酸只有自己才知道,面对的压力和痛苦真的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感同身受。
我经常对我朋友说,我也想找本地的,但缘分这种东西很奇妙,缘分到了,我们相爱了,我就会去抓住,我不在乎任何人的眼光,我是个自私的人,我只在乎我自己。
爱是唯一的答案!
一部没有明星,平凡但又感动的爱情故事,秒杀绝大部分大片。
作为一个在深圳的外省人看这种片子很有感触,听说潮汕人不外嫁,要生多少个孩子啊,这部电影很好的把观众带入了那种意境,虽然目前一直很反对儿子娶外省儿媳妇更反对娶离过婚的,但是母亲的善良和对儿子的爱最终通过努力带来了完美的结局。
唯一不足的事后来事情怎么成的没有交代清楚,难道我看的是删减版?
好温馨的小制作影片,有点纪录片的感觉,无关颜值,无关演技,就是讲述了一个稀松平常的故事。
我实在喜欢这种调调,有点《小森林》的感觉,虽然明知道这种片子赚不到什么票房,还是希望多多益善。
毕竟人生就是这些日常,哪来那么多夸张的戏剧冲突?
刚二刷好《逆风》来写这篇影评,真是好跳TONE。
南方的温暖我好羡慕,可以把浴室造在院子里,那玻璃瓶墙真是个很好的创意,我都想用一下呢。
看了一年多的片子竟然还能记得住这些,可想而知是让我印象有多深刻。
婆媳矛盾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我算幸运的,因为我老公是他家三兄弟里唯一离家远的。
可我每年回去他妈家过圣诞也挺烦的,都结婚十年了还能收到什么圣诞集市买的小首饰作为圣诞礼物,我真想当着她的面丢掉!
妈宝男其实无可厚非,尤其又是独生子女家庭,都会特别宝贝。
我总觉得,与其让对方在我和他妈之间选,不如退而求其次的解决问题,来的长远。
如果你想家了,看看这样的片子很应景。
今晚(2022.1.5),参加了电影《带你去见我妈》的观影团活动,简单说几句,个人观点 第一感觉和总体感觉都是“亲切”:一是生活习惯或者说生活场景的亲切,一开始的高压锅煮糜然后水龙头降温,剁卤鹅的角度力度,厝边头尾的家长里短,黑蜘蛛和放鞭炮,等等等等二是文化或者说习俗的亲切,拜老爷,问先生,奶奶的红包,各种“墙”,三山国王的符,等等等等三是父母的亲切,老爸棵体拨着面布出浴室,老妈嘴上说着不管又贴心准备麻叶,老爸嘴硬却递上防晕车用品,各种“墙”(对,又是各种“墙”),老妈去西湖边录视频边说着的话,老妈的外形装束(真的跟我妈极像),最后男主拍老妈坐飞机时老妈问的类似于“我是不是很没用”(真真触动了我,我妈遇到类似的场景时,也常有这样的表达),等等等等再有就是整体故事感和效果不错:一开始的文化、习惯碰撞,不断制造出笑点(现场观众反应很好,笑声一阵接着一阵),将观众情绪推到一个火点(开心地笑),再到母子矛盾爆发,又把观众情绪拉到一个冰点(此时现场观众的声音感觉突然消逝,但是坐我旁边的女朋友开始哭了起来),然而这个转换没有让我觉得突兀,反而把我带进去了,后面剧情开始波浪形地推进,最终达到一个开心地结局,整体故事讲的流畅,不错最后,说点小问题:整部电影中,女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家庭,陌生的生活环境中,应该是最“不适”,最“尴尬”的,其他家庭成员应该是最“自然”的,但是从效果来看,反而女主比其他家庭成员演的更自然,当然,术业有专攻,又当然,可能因为其他演员“不太自然”的表演,才让我感觉到跟父母相处中那种“欲说还休”,但是“心照不宣”的温馨感,亲切感;再者,个人觉得,对于一些潮汕文化的展示还不够全面,不够仔细,可能是因为故事性和片长的问题??
再最后,感谢主创团队带来这么一部优秀的潮汕方言的电影,虽然我最为一个潮州人,对于潮阳话不能完全听懂,但是电影投射出来的潮汕味,对我来说是亲切的,真切的,熟悉的…也感谢主创团队对于潮汕文化推广所做的努力,对于真正的潮汕文化推广所做的努力,对于一些人错误地、片面地理解潮汕文化带来的影响的弥合所做的努力ps:奶奶全场最炫ps:最后主创团队分享会,老爸说的那段话,层次一下子就拉高了三四层ps:男主微信询问女主,要不要送她去机场的对话中的表情包交出来ps:有空了,买票再看一次ps:过年,带你去见我妈,还有我爸 [Heart]
今天专门推了日程,来看369继《爸我一定行的》之后的第二部公映影片——《带你去见我妈》,我觉得值回票价。
按豆瓣标准打分,8.0分。
下面从故事,节奏,演员,镜头,配乐等方面进行点评。
故事切入点来说,没什么新意。
上映于2012年底的《鮀·恋》(又名《鱼与它之恋》),也正是以外地女与潮汕男相恋受阻为电影最大冲突点的。
但区别在于:《鮀·恋》的制作者和演员,大都是来自市区,影片有些文艺小资,用海派词汇叫“腔调”,这点从电影名字上可见一斑:“鮀·恋”二字带着文艺情调;而相比之下,《带你去见我妈》整个团队潮阳人偏多,而家庭背景与人物设定也基于潮阳乡村,影片标题非常直白,主谓宾齐全,点明了所有故事要素。
这次369(郑润奇)和他的团队,真的用心在打磨故事和剧本,把简单的、可预测的情节拍出了潮阳款式的细腻与味道。
上次369的《爸我一定行的》,加长版短视频的拼凑感非常强,故事情节生硬,只能靠父子间的对话来加分,后面的成功得像开了金手指一样,非常突兀。
夹杂大量的粗俗方言和人名,靠着方言的障耳法,躲过了电影菊的婶查(这点上我非常赞369,我支持一切能成功躲避婶查的手段),虽制造了笑点,却也难登大雅之堂。
而故事中,拜月娘,拜老爷,潮汕美食等本土传统文化和风俗的呈现,拍得固然不错,让在外漂泊的人倍感亲切,寄托思乡之情;可是拼凑感十足,更像是“情节不够乡愁来凑”。
这次进影院前,我还是保留因前作印象产生的担忧,幸好369用他的进步和态度打消了我的顾虑。
情节上不再耍宝跳跃,不切实际。
这次拜天公的情节,合情合理,也推动了情节发展(要是369在回乡时多一句“回去拜天公”的台词,静珊在见识了繁琐的时头八节后能给点感受表达,就更好了),为免剧透,就不叙述后续情节了;潮剧段落的呈现,与角色发生了互动,进一步塑造了人物形象;家庭生活、邻里相处的互动,让人物都非常接地气,无论是父亲母亲奶奶弟弟姐姐和那些喜欢说三道四的厝边头尾,都仿佛是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一样,这点也是绝对比《鮀·恋》胜出很多筹的地方。
电影节奏来说,也保持稳定的状态,不紧不慢讲故事,最重要的是,让人觉得自然、合乎故事逻辑和契合人物形象。
比如机场追人的情节,我特别担心狗血上演,结果并没有,非常合理。
人物表演来说,这次很多惊喜。
首先,“莫声”口音的演员比上次少了,也不会集结好几位潮汕名演员来露脸打卡了,只有水鸡兄客串了一下,舒适度极高。
其次,这次的人物表演脱离了耍宝和夸张的成分,人物制造笑点不再依赖于粗口,本土化依旧,但自然搞笑不尴尬。
再者,本片女一号的表演可圈可点。
《鮀·恋》里女一号角色乃至其他角色的表演,话剧感比较重,无法让观众对人物情感有共鸣;上一部《爸我一定行的》的女一号角色晓敏,演技不足,人物形象也建立不起来,更像纸片人;这次的女一号角色静珊,演技很好,在要提分手那一刻的泪光是动人的;在阳台乘凉拿着礼物对话的神情是凝重忐忑的;台词咬字很清晰,学蹩脚潮汕话也很好玩,制造了一些笑点,整个表演立起来了。
接下来重点夸一下妈妈和那位“微笑嫲人”的表演。
我相信看过电影的人,一定会从这位妈妈身上看到自己妈妈的影子,而如果会被感动得落泪,也一定是因为这一点。
最平凡的,就是最动人的。
有人问我“感不感动”,我回答:“很搞笑,感动的话需要人生经历,你们还小。
”我觉得一定是有和电影人物似曾相识的经历、见闻,才能在电影中瞥见自己的宿命,才能在台词或者情节呈现的那一刻瞬间被击中落泪。
只有在人生大命题上,遇到了和男一号角色泽凯一样的进退维谷,才会明白:因为爱,才有了千般的顾虑,迟疑,踌躇,焦虑;也是因为爱,纵有万般观念上的龃龉,也不得不选择和家人一起面对那些来自世俗的、传统的、固化的价值观上的冲击。
这位饰演妈妈的演员,非常朴实无华地塑造了一位典型的潮汕妈妈的形象:她会有十八般技能,在她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不会”这个词:可以在年轻时跟着丈夫去大城市做生意、干工地;也可以在有孩子后一边操持整个家庭一边做点手工或者生意;她可以记清所有时头八节的时间和仪式,记得所有故去长辈的祭日,也会记得邻里亲戚范围里孩子的生日乃至生辰,却唯独会把自己的生日忘掉;哪怕被成年翅膀硬的儿子欺瞒伤害的时候,还记得他的生日,发条微信说:“后天中午来家里吃”;在情绪退去以后,她愿意放下世俗偏见,为了后人的幸福去妥协;她永远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候,说一声“没有关系”然后默默用她能做到的方式帮到孩子;她永远都在对别人好的时候忘了对自己好一点。
接着是,那位“微笑嫲人”,一定是让观众不能忘怀的角色,全程迷之微笑,露出两颗大牙,看见就十分想笑,何况互怼台词精细打磨,潮汕味浓烈,和人物形象十分贴合;而口音重的潮阳话,更是让互怼的效果拉满,相信潮阳观众都是心领神会的;她就像你厝边头尾的嫲人,会礼尚往来,会相互照应;但也总免不了攀比——比财富,比孝顺,比多子多福;常常古道热肠,也常常话里带刺、让人膈应。
最后要提一下依旧饰演父亲的角色,这次比上次多了些细腻。
比如电影中的父亲得知妻子要去深圳时,洗完澡了还出去买话梅,被淋了一身雨又去洗澡,真是非常细节加分的闲笔了。
镜头语言方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凭观影经验,觉得不错,比《爸我一定行的》的镜头语言丰富多变;我还留意到一个长镜头,就是和妈妈口角后泽凯一路跟进对话的段落;还有很多蒙太奇式的镜头,比如在小公园游玩嬉戏的镜头。
配乐方面,这次看得出用心,应该是请专人创作和演唱的,而且都是本土方言音乐,配合情节,对情感的烘托作用明显。
最后不免要说说不足之处或者瑕疵。
一、闯入陌生的文化氛围(尤其特别传统)和生活方式中的人,呈现出的冲击和困扰不足——女主角最大的困扰只是妈妈反对;话说回来,这要是拍续集,就可以呈现女主作为“外省人”加入潮汕家庭后的纠结和同化了,这也有看头的。
二、对妈妈形象的塑造,还没有触及到潮汕传统习俗和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呈现了母亲“十项全能”的一面,却没有呈现被传统吞没的残酷一面,也没呈现出女性的反抗。
这其实也是后续故事可以考虑的方向,模版可以参考我无敌喜欢的台剧《俗女养成记》。
三、个别笑点,比如胖女相亲,黑人,涉及一定程度的恶意与歧视,不过这次的导演编剧还很克制,至少在台词上适可而止,没有特别让人难以接受的不适。
最后当自来水打一下广告,潮阳人都应该进影院去瞧瞧,保证看得开心舒心。
若不是影片质量可以,我也不会刚看完电影还花两个小时码了两千六百多字的影片。
电影海报
带你去见我妈 (2022)7.42022 / 中国大陆 / 喜剧 爱情 家庭 / 蓝鸿春 / 郑润奇 钟少贤因为爱,才有了千般的顾虑,迟疑,踌躇,焦虑;也是因为爱,纵有万般观念上的龃龉,也不得不选择和家人一起面对那些来自世俗的、传统的、固化的价值观上的冲击。
《带你去见我妈》确实是在年尾给我一个惊喜的电影,作为一部潮汕电影,我能看到其中的作为一部潮汕作品的诚意和情怀,这与近年来的前几部电影不同,那几部是纯纯的工业垃圾,就是要恰烂钱的傻逼,抄袭的剧本和主角普通话配角潮汕话,在此不过多喷。
这部电影个人认为是潮汕电影的坚实一步,潮汕元素的表达,气氛的渲染,如环境与道具,都能确确实实让人置身于潮汕地区,但是电影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像是网络电影质感严重,剧本过于模版套路等等,可即使如此,相比于这个创作团队的前一部《爸我一定行》或是整个潮汕电影的历史还是能看出一定的进步。
我非常欣慰的是能看出其中出来表现潮汕乡土情怀的同时还能去探讨一些潮汕社会存在的问题,这是这部电影艺术性升华的地方。
可是我想到的一个问题,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处于这个社会的电影创作者是要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其中这个商业性有着巨大的问题,作为一部潮汕电影他很重要的一项加分项是基于潮汕人的情怀感,但是这也就变相的限制了潮汕电影的对外发展,所以潮汕电影如果向全国发展,做大做强,如何处理潮汕元素的情怀感和外地观众的接受度是一个棘手又无可避免的问题,毕竟作为东方犹太人的我们也不是想关起门自嗨。
整部片子只能说平平无奇,有点可惜。
剧情上过于平实,就像是身边发生的一样,但缺少提炼。
唯二看点就是方言片和台词有笑点。
电影感也有,但不足以让观众觉得值回票价。
剧情很平实,说的就是一个潮汕小伙带外省女友回家见家长,妈妈不能接受非本地且离过婚的女友,拆散后又帮助儿子和好的故事。
基本上看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要讲的内容都能猜到。
作为进影院的观众毫无惊喜,也没有强烈的共情点。
编剧只是抛出了一个普世难点——如果父母不接受女友,男方该怎么办?
片中给了一个勉强的答案,大团圆结局。
但核心问题并没有去触碰。
片中妈妈为什么能接受外地,但不能接受离过婚。
后来为什么又想通了。
看完的瞬间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但回忆全片,我试图做出如下解释。
一开始男主就很担心妈妈会不同意,因为女友外地又离过婚。
事实也是这样。
但妈妈不接受的理由有点勉强。
从与奶奶的对话场景中可以得知,妈妈是担心外人说闲话,孙子不能待着本地,要变外地人,想老小舅的孙女,成为讲英文的国外人。
为的都是老郑家,但没有人理解。
片中除了妈妈外,都很开明。
奶奶甚至劝说自己的媳妇不要在意那么多,自己家幸福就好。
爸爸是没啥意见的,见着漂亮就可以了。
所以说,妈妈坚持不同意的理由实在牵强,没有很强的立足点。
后来去深圳探访儿子,见到儿子的冰箱是空的,偶然发现儿子和女友的为领证准备的照片,以及准儿媳给自己准备的手镯。
琢磨着编剧的意思应该是,妈妈发现儿子自己一个人过得不怎么样,而且还是喜欢着准儿媳的,所以为了儿子,放弃了自己的坚持。
于是乎,去公司见准儿媳,但完全没说上话。
跟着儿子去机场送别,说上话了,并送了汕头特产。
然而台词都是门面话,很水,也可以说很隐晦,内敛没有不明说。
但作为一部面向全国的院线片,编剧应该花费更多的笔墨在这两处场景。
以此来展现妈妈在儿子这段婚姻上所起的作用。
关键点就是把故事的核心结构改为“带我妈去见你”来展开,更有戏剧冲突性。
男女主最终分手的理由也是牵强的,女主提的是突然发现自己害怕再进入婚姻。
但拍拖已经两年,男主求婚也很快就同意了。
你说是因为妈妈不同意,但早就知道会有不同意这一出戏的,但还是在一起两年了。
而且没有交代女主离婚的更多细节,其实这些细节可以更多地支撑分手的原因。
比方说,第一段婚姻就是因为男方家长不同意,没有得到祝福,最后离婚了,不想再重蹈覆辙。
顺带说说爸爸,看点不多,片中设定是个闲散人,没有大志,只喜欢唱戏,活得自由自在。
幸好会关心自己老婆,要出远门了,会买好晕车药。
但我觉得潮汕的男人不应该是这样的。
片中也很多地方特色小吃、传统风俗的镜头,但都没有好好讲述,只是通过一个快切镜头一晃而过,就像旅游宣传片一样。
其实这些都可以好好给外地观众科普一下的。
例如,拜月娘,要做红月饼,当天烧高香祭拜。
片中根本没有台词解释这是在做拜月娘这件事情。
外地观众表示一脸懵,观影感受还只是停留在潮汕地区拜神风俗繁琐复杂。
但其实这些传统都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
主创团队并没有好好发掘其中的精义,给外地观众讲讲拜的意义在哪?
仪式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样的?
电影周边-明信片如果蓝导和9哥看到,如果还有下部戏,一定要好好打磨剧本。
既然是面向全国,就要站在全国观众的立场上。
传统永远值得拍,但不要成为吸引观众进影院的唯一理由。
要用全国的故事,融入到地方特色的背景中,去拍出好的作品。
《带你去见我妈》是一部素人感和练手感,铺陈笑料痕迹都比较明显的片子。
但这不妨碍,它是这个年头,值得被评点的电影。
有人吐槽这个电影片名烂,强化了它的网大气质。
不过,如果是了解到导演和制作班底有个前作,叫《爸,我一定行的》。
那么,今次这样一个片名,也挺好理解。
前作基础上,《带你去见我妈》的开头与结尾,都变得更有模有样。
像开头,真有那么一些仿《步履不停》打头的意味,以下厨翻炒、开工准备的短镜头,串起了电影最大的冲突事件:回家。
回家,意味着团聚,见父母,上桌吃饭,大家各有心思念想。
不同在于,这边的心结简单化了,似乎只有一个:儿子娶老婆,但复杂的现实问题,往往是千千结(譬如是枝裕和的家庭题材电影往往包裹更大的谜题真相)。
片子结尾,是儿子跟母亲去杭州,也是母亲第一次搭飞机。
手机视频直出的方式,似乎暴露工于好传播的短视频体质,却也彻底扭转了整部片子的方向重点,即电影的英文名back to love。
换言之,《带你去见我妈》的重心并非是“你”,而是“我妈”。
母亲代表的旧女性角色,比新女性的女友吃重——这并非山雨欲来的婆媳大战,落水了你先救谁,而是一个年轻人尝试去读解爱。
爱并不简单,爱,尤其是想要步入婚姻考验的爱,它很复杂。
电影不少内容,类似于辛劳老妈,攒私房买楼钱之类的画面,只是提供给观众去判断。
但根据结尾,不难揣摩主人公在心理大战后,大家彼此消耗,也有所成长。
《带你去见我妈》不是在讲如何克服家庭阻扰,更不是去拥抱传统婚恋观的斗争型电影。
它只是争取一个抽离、直升的,最后飞机内的二人空间,去看待我们所熟悉,在社会新闻中被抨击的“繁殖恋”。
还记得PYIFF《气球》的映后交流,现场有个问题,指斥男主角行为做派,过于直男繁殖恋。
不少观众,似乎越来越容易把被电影内容触犯到,当做是导演强行进行价值观输出。
同理,认为《带你去见我妈》是在宣扬潮汕地区的父权价值,是如出一辙的荒谬。
影片对潮汕地区当下时的写实,几乎到了原样复刻打副本的程度。
可事实上,男主三十好几要带个离异对象回老家的困惑,在温州,闽南,或者广东客家粤西就无法成立了么?
我认为,不是的。
这片背景地方,还可以更大。
大家小楼,排队洗澡,三姑六婆,邻人嘴碎……借封建守旧的原乡潮汕,与搞钱神话的特区深圳,两代人无法消解与面对的亲情矛盾,在老妈怒打儿子的一幕中爆发。
这太过真实。
“外省的”所代表的,是传统父母辈无法理解和主动接收的外面世界,是大城市与坐飞机。
当年轻人操盘自媒体,他们还在笃信地方戏曲与拜神卜算,换言之,当年轻人自以为的“浪漫爱情”,撞上宗族神话的母巢大本营,就需要一些时间来缓冲的波折空间。
这部电影既是爱情vs爱情,也是神话vs神话,只不过,两组人马,都笃信各自的价值观念。
原因无它,大陆四十年发展,走得太快太快,而传统宗族生息繁衍的那一套,根深蒂固了两千年(并且在大多数历史时间内被证明是有效的)。
这部电影,就是提供一个理想化,尝试去解决问题的空间。
这样的解释,并无法让代表新,代表摩登都市个人主义的新新人类满意,在他们看来,不把根深蒂固的一切砸烂摔碎,根本就是不够带种。
主人公遇到这种事情,没有别的,出走。
像百年前鲁迅先生的娜拉出走。
正是回顾过去一百年,我们却会发现,中国人站起来了,身板腰杆硬了,不顺眼,就砸它个稀巴烂,尤其在乡村世界,砸碎了太多,砸出来了一个巨大、失陷、难以消填的精神文化真空。
这个真空不断像球体一样膨大、滚动,输充到大城市里,成为闪闪发亮的玻璃房子。
而不少人也发现,即便抛开家庭因素,如何结婚,它都永远是个现代难题。
换言之,阻扰年轻人的问题和痛苦,更多是精神世界的认知问题。
理想化的那条出路,绝非经济层面的理想化,而是道德层面的理想化,是“在路上”,也是“几乎走到过”的人生旅程。
正如滨口龙介带着契诃夫,又环游了一圈世界。
这个俄国人曾说,三百年后,科学高明,财富丰饶,但一千年后,人们还是要说:我多么痛苦。
而那个家,是善等待的
群众演员可能由于是素人,演技比较生硬,笑容有时是挤出来的,剪辑也有待提升,但瑕不掩瑜。
这依然是值得推荐去看的电影,配乐也很有意思。
片名挺日常,也挺有意思。
明明一家人都在,却特别指出是带女朋友去见妈妈,而不是家人,因为获得妈妈的认可才最“权威”。
两代人关于婚姻的观念冲突,这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两代潮汕人之间所在不同社会环境的冲突。
年轻一代觉得有爱能在一起就行,年龄,地域和是否离异都是可以商量的,一句“这都什么年代了”表达了儿子的态度。
母亲承担着一家的生计,背负着让家族开枝散叶的重担,更承担着维护家族在村里名声的使命,一句“村里人会怎么看”把这些袒露无疑。
这些冲突以母子争吵,情侣分手集中爆发,最终,又以妈妈让步和改变观念来结束。
我觉得妈妈的改变来得比较突然,可能是囿于电影篇幅,无法得以完全呈现,所以,需要出现跟死对头和解的情节,以此来显示出母亲已经不再被家族名声所困扰,可以从“爱”出发尊重儿子的选择。
电影特别打动我的,还有结束后的小彩蛋——母亲第一次坐飞机的录像,仅仅抓住扶手,不敢看向窗外,还有那一句“你妈妈是不是很没用”,这是母亲难得展现出的脆弱。
而这句话,我也听我妈说过。
不过,现在,我妈会说“你是不是觉得你妈很厉害?
”
如果,我爱你就要去你家生活,跟你的爸妈和三姑六婆一起生活。可能我会选择分手吧。虽然,我很喜欢吃潮汕菜。
看这部电影中一直感到观念的冲突,或许我已经不算是一个正宗潮汕人了,一个素质这么高条件这么好的女生,跟这么一个男生本来就委屈了,还要去潮汕舔未来公婆,看得人生气——很好地延续了潮汕话电影一贯以自恋型男生作为主角的传统。这么排斥“外省”的应该是男主奶奶这一辈人才对,现在潮汕人和外地嫁娶多了,男主爸妈这一辈早都习惯了。电影还是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低俗的插科打诨,不好笑又尴尬。相比之前还是进步了。潮阳话真是超级难听懂,尤其是男主爸爸,让人一句都没听到。
潮汕人题材加一星
非常接地气的电影,只能说剧本的一些创作上有些刻意,作为鼓励可以给四星,提升空间还是挺大的,男主的家人们演技最好
可可爱爱的方言片,一直听说潮汕的风俗格外严格,终于有电影让我了解,虽然有戏剧的成分,但是真的很有地方韵味,这个妈妈好可爱,方言也可爱,看不知名演员演戏就是好,不带偏见,没有任何先入为主。不错的潮汕文化宣传电影!
潮汕风情扑面而来,也不是潮汕啦,离异女嫁未婚男,哪里的男方父母都是道坎,影片是温柔的,如同近片尾的闽南歌曲一样,欢快得娓娓道着难事,还是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都能得到父母的祝福;现实都不是男方父母的反对,而是一个相貌好,工作还不错的未婚男会愿意娶离异女的故事太少啦,所以,看完还是有点难受。明明是Happy Ending.
看这个片子有个感觉,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类似珊瑚,以整体的方式生存。所以,娶妻就是家族娶一个新的组成部分,以发展出新的枝头。
不喜欢,非常讨厌。
片子的核心在于,两个主人公不同的成长环境步入婚姻是的矛盾碰撞。片子展示了很多潮汕的风俗元素,拜老爷,唱戏,人情味浓厚等等。男主的妈妈从不接受女主是外地人(沟通问题)+离异人(当地风俗加面子问题)到慢慢接受女主,女主为了讨好婆婆也学习了潮汕话,最后婆婆为了接纳女主也学习了普通话。故事线比较简单明了,拍摄成本低,剧情通俗。
三星半,妈妈演得是真的好!剧本还不错,叙事很连贯,将传统婆媳家庭伦理情节融入潮汕风味后颇有新意。影像整体质感差一点,包括两个年轻演员,但是作为一部低预算电影,可以理解。
剧本还需打磨,不过很真诚朴实。
能感受到创作者是有诚意的,但是故事层面匠气太重了,演员大概除了男女主都是非职业演员吧?妈妈演的很好,但是其他演员就真的不太行,特别是静珊减分太多了…作为一部地域性特别浓厚的电影,可能也是意义大于质量吧
挺有意思的,拍出了潮汕文化里的一种停顿住的轻盈。剧作层面还是太单薄,对婚姻现实的探讨显然还处于架空层面。素人妈妈比演员要出彩,看到最后觉得她好美。
意外的有点好看,不过整体故事还是有些扁平,但好在还挺有特色的,有几个片段甚至让我有点找回了当年看侯孝贤早年电影的感觉。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方言和习俗(往后这些传统似乎会随着一代人的逝去而隐没在潮流中),人情世故,忍俊不禁的笑点。妈妈的观念转变够快,所以说父母哪有拗得过子女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话说好想以后能看到一部专门讲汕头美食和民俗的电影。
江浙沪独女为啥要受这种委屈,某书上面的吐槽贴都比这个故事精彩,大团圆结局过于理想化,在两人分手那里结束就挺好,但是bgm方言以及整个节奏加分。
艺术真的来源于生活。我们现在科班出身的演员没有生活,他们又怎么能演好戏呢?
妈妈嫌弃的小嘀咕真实还挺有趣 再怎么看不惯好像所有父母最后都会对子女的伴侣爱屋及乌的
催婚 催生的片子男一是真丑,平均线以下
3.8星。很有潮汕风格,娓娓道来的细腻风格。潮汕的某些传统对女性不是很友好啊,希望能够慢慢开明起来。结尾机场的那一幕让人泪目。背景乐也比较有地方特色。
没有什么十分出名的演员,十分朴素的一部电影,还略带着纪录片的风格,却拍出了感人的家味和乡土风情。传统的汕头当地风俗,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古板封建,但总还是人间真情。所以两个人能够在一起,真是一场极大的缘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