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真是应证书里的一句话:你无法摆脱babadook.女主能平静地再谈及亡夫已是变好的迹象,但她把虫子端到地下室也说明她还没能摆脱而只是抑制了心魔(于是我又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说babadook是女主的心魔而不是鬼的话,女主把虫子端到地下室而babadook把碗拿走的这个片段能不能理解为其实是女主自己把虫子吃了?
)
澳大利亚人拍的惊悚恐怖片果然跟好莱坞出品泾渭分明,尽管这部影片在后半段也不能免俗地运用了不少类型片的套路。
作为导演处女作来看,Jennifer Kent的确出手不凡,对人物刻画准确到位,小男孩与母亲之间的矛盾复杂关系在这个隐喻文本里徐徐展现出来。
怪物的设定有着复古的表现主义色彩,重要的是它根本不是好莱坞那种专门用来吓唬观众的肤浅反派,而是母亲内心压抑情感的具象化。
她无法面对丈夫的意外身亡,只能发泄在儿子身上,最终被儿子纯真的爱而感化,破除自己的心魔。
与其说是母亲跟怪物殊死搏斗,倒不如说是艰难地与悲伤往事告别。
这种用惊悚恐怖类型片来表现抑郁情感的题材有不少新鲜之处,导演采用不少反常规的构图与剪辑技术,以及声音构建起母亲自我禁闭的情绪与周遭环境的隔膜感,不经意地营造出阴森诡异的氛围感。
这一点与好莱坞常见的一惊一乍手法截然不同,重点并不是制造感官刺激,连最后结局的处理也有点意外,怪物并没有被消灭,而是像宠物一样饲养起来。
看得出导演对传统类型片的用心把握与创新改造,如果不是出于商业考虑而引用类型片元素,这部处女作还能发挥出更锐利和纯粹的作者锋芒。
虽然说是一部低成本的电影但是真的很好看。
母亲一直无法释怀已死去的丈夫,而儿子还问题不断,中途母亲有过绝望、失望,但babadook最后被驱赶,最后母亲也为了儿子放下了死去的丈夫过上了全新生活。
总的来说真的很好看,而且这部电影的各个细节真的也都很触动人心母亲的一切是儿子,而儿子的一切是母亲。
米莉亚的丈夫在送其去医院的路上不幸遇上车祸丧生,年轻的艾米莉亚一直无法走出阴影,即便如此她仍然照顾叛逆的儿子塞缪尔。
某天母子俩在衣柜上找到一本叫做《巴巴杜》的故事画册,自此塞缪尔经常梦到一头怪物,他坚信这个怪物就是书中的巴巴杜。
随着事态的越发严重一开始并不相信的艾米莉亚也开始看到奇异的影子,她逐渐明白儿子一直以来的警告有可能是真的,巴巴杜是真实存在的,它已经闯入了母子俩的生活。
《巴巴杜》又被翻译做了《鬼书》,但看过电影后就会觉得“鬼书”这个名字太过直白、肤浅了。
虽然不及《恐怖游轮》等同类型的惊悚片有深度,但《巴巴杜》也展现了它独特的风格。
因为孩子的出生而导致自己丈夫的死亡,艾米莉亚一直对孩子存有偏见,对丈夫满心愧疚,这也使得赛缪尔从未在生日当天过过生日。
孤僻的母子俩一直生活在自己制造的阴影下,而巴巴杜就是母亲黑化的产物。
母亲越对丈夫心怀愧疚就越冷落、埋怨孩子,终于巴巴杜的出现使得多年来母亲的怨恨都发泄了出来,她需要战胜的是自己内心的恐惧以及对丈夫的愧疚。
巴巴杜其实就是丈夫的外显,是母亲黑暗面的实体化。
因为放不下而产生了母子间的裂隙,巴巴杜总是从地下室、衣柜等地方出现,他的外显形象也一直是西装革履,原因很简单,艾米莉亚的丈夫的遗物就保存在地下室,影片中多次提到过,而她丈夫去世时的衣服也保存在地下室。
巴巴杜就是艾米莉亚心中放不下的怨念,他的外显就是艾米莉亚丈夫的衣物。
影片后半段艾米莉亚在看电视节目,新闻里正在播报一个母亲在她孩子7岁生日的时候杀害了他。
很多网友认为这是在影射母亲最后并没有摆脱巴巴杜的阴影而杀害了自己的孩子。
其实,我认为这也是母亲黑化的一个表现,她内心自责与怨恨的怨念越来越强大,以至于影响到了她的所见所闻。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艾米莉亚对自己的失望造成的,但当她放下过去后,本不应该存在的都一并消失了。
怨念的力量很强大,在日本,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
一个人如果因为生病、嫉妒等产生怨念,那么即使他的肉体还在灵魂也会因为念想太过强大而离开肉体。
所以,只有我们对过去不后悔,对现在不抱怨,对将来不恐惧,黑暗才不会侵袭我们。
生日只与自己相爱的人一起,那样满足而轻松的快乐,是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所以我特别喜欢这个结尾。
冷冷的色调,孤零零的两个人庆祝生日,却彼此都如此开心,很难说这不是最温暖人心的画面之一。
这个电影有好多情节都很触动我。
电影把绝望、与悬疑,都刻画得极为深刻。
首先,绝望。
女主处于这种特殊的毫无希望的状态,她只是一步一步走入深渊,你看不到她能有任何的出路。
BABADOOK出现的场景其实并不是非常可怕,这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大杀器。
悬疑。
希区柯克把悬疑解释为,“一群人在打牌,桌子底下有一颗炸弹,但他们不知道。
你告诉观众有颗炸弹在底下,然后一直“滴答滴答”地走,这就是悬疑”。
这部片子无疑成功地非常悬疑地揪住了我的心。
知道女主之后会杀狗,会杀小孩,于是你一直在等,一直在等,他们是如此无助,几乎就是被屠戮的命,于是你一直揪心地在等待,看绝望怎样真正到来。
我一度真的不想看了,直到看了影评说小男孩会突然小鬼当家上身之后,才继续。
另外,不得不说,这个片子选取了单亲妈妈带一个熊孩子,然后虽然很爱,但同时也很恨,时而甚至想直接放弃的角度,也是非常妙的。
同时也刻画得非常准确。
这样的角度和描述似乎也没在其他恐怖片中见过。
无疑圆满的结局大家会说,早猜到了。
我也觉得这个结局非常得弱,却让我心脏好受了点。
但很多恐怖片都需要以大团圆结局,对这个题材来说,这似乎是非常矛盾的。
其实恐怖片能给人以希望,这似乎也是非常矛盾的。
但却是真的。
好久没写影评了,最近因为公司事情忙的不可开交!作为传媒广告行业压力很大,在不久也经历过奔溃事情,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昨晚看了巴巴杜才深有感触,看完后内心很难平复今日又重温了一次。
巴巴杜,根据电影介绍,它是一本儿童手绘书,书中有一位叫巴巴杜的怪物他十分黑暗暴力,然而它竟然慢慢的出现在生活之中,这对母子安危受到了威胁.........
首先,先了解下两位主人公的背景身份。
母亲,在影片中看得出是温柔慈爱的妈妈,尽管后面黑化了但不难看出她本质上是气质温婉的女人。
根据片中的线索,妈妈在事故之前是一名儿童手绘作家,和自己丈夫很恩爱,但是由于在送自己生产途中遭遇车祸,丈夫惨死,孩子出生。
丈夫意外死后导致她不得不独自抚养孩子养家糊口,放弃了自由儿童手绘作家职业去做了一名护士,每天面对着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一群老人,每天生活都是两点一线似乎没有一点乐趣和娱乐节目,她生活每天都是围绕孩子和工作。
(影片中妈妈头发一直都很凌乱,看得出她很少搭理自己。
)从闺蜜口中得知她丈夫已经死了七年,这七年里妈妈就是一直重复两点一线生活,她也许来不及去悲伤就要被迫面对现实带来的一切麻烦和繁复,还有孩子的不省心。。。。。
在影片中不知道有没有看官跟我一样,在一开始特别讨厌这个熊孩子。
熊孩子说话经常歇斯底里,语言中充满了戾气压抑甚至行为上还有着暴力表现。
在片中大部分场景都伴随着熊孩子撕心裂肺尖叫声,让人特别不舒服。
其实我个人觉得孩子其实是妈妈的真实写照,这些下面内容会慢慢分析.......
看完两位主人公介绍,相信大家都大概了解到了故事背景。
妈妈由于丈夫惨死正是孩子出生日子,所以熊孩子从来没有在真正生日当天过过生日,而且也没生日派对。
妈妈也因为无法释怀丈夫死亡,因此变得特别敏感,对于单亲妈妈、丈夫这类话题都是她禁忌的区域,任何人一旦踏入妈妈都会很凶狠去回应。
为什么我说孩子是妈妈真实写照,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其实这句话是很早以前央视CCTV一段公益节目的广告语。
但是事实确实如此。
孩子在最佳塑造性格和认知阶段,都由父母陪伴完成。
回到本话题,妈妈在长达七年里无法释怀的悲痛难道一点不会展现出来吗?其实有的,妈妈在片中很多地方都变现出来抓狂暴躁的情绪,这样情绪在七年里慢慢渗透到孩子身上,才有了熊孩子遇见事情抓狂暴躁,歇斯底里的情况。
只是妈妈会压抑自己情绪,而孩子是天真的,他并不懂得什么是控制,于是在片中他真实表现出妈妈带给他影响。
片中提及到妈妈曾经是受欢迎的儿童手绘作家,这里也为巴巴杜这本书出现做了明显铺垫。
其实巴巴杜是妈妈在长期压抑下分裂出第二人格所绘,但第一人格的妈妈并不知道。
后来孩子无意间找到了这本书,在孩子要求下才看到巴巴杜这本手绘书。
巴巴杜在发现之后,慢慢时有时无出现在母子生活中,其实这时候已经开始了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的之间斗争。
第一人格妈妈还是希望能正常生活于是她撕掉了巴巴杜,渴望一切回归平静。
但由于积压已久的伤痛和高度精神衰弱导致内心的扭曲,第二人格依旧猖狂存在,并且粘好了撕毁的巴巴杜还绘上了血腥的结局。
其实书中后部分内容正是妈妈内心真实想法,不难看出妈妈爱丈夫胜于爱孩子,于是她内心深处多多少少觉得是因为孩子出生才害死了自己的爱人,导致现在悲惨生活。
书中巴巴杜是穿着礼服的怪物,而一直出现在片中的爸爸也是一身礼服,可见巴巴杜其实是丈夫缩影,是妈妈内心的心魔,也是孩子所谓的怪物。
孩子觉得巴巴杜怪物真实存在,一部分是因为妈妈有意无意的表现让孩子觉得是因为自己才害死了父亲,无形形成了一种自责感;另一部分是妈妈因为思念丈夫时长到地下室看遗物,深夜踌躇的脚步声和开门声和痛哭声,都让孩子觉得这些奇怪声音是怪物出现了,所以孩子制造出来武器来对付所谓怪物。
其实所谓巴巴杜都是人内心的黑暗和悲痛的一面表现。
片中妈妈去警察局报案时候看见了巴巴杜身影,其实这时候第二人格已经开始慢慢侵蚀第一人格。
而在镜头对妈妈手部特写,妈妈右手黑漆漆的,而巴巴杜颜色也是黑色炭笔所绘,因此也暗示了巴巴杜后续结局是第二人格妈妈画的。
第二人格走后第一人格发现了后续内容被吓到后烧掉,烧掉的书再也没出现,所以巴巴杜并非魔鬼。
自从妈妈烧掉巴巴杜的书后,开始了精神恍惚黑化表现。
在晚上睡觉时候巴巴杜跑进妈妈嘴里其实就是第二人格已经开始完全占领第一人格表现。
被吓到的妈妈不敢睡觉叫醒了儿子陪自己一起看电视,电视一开始是正常内容,慢慢的开始变得诡异。
出现了妖精以及奇怪不安画面,跟着开始不停出现巴巴杜的画面,所有画面都变成了巴巴杜。
此时此刻也说明,妈妈内心黑暗一面彻底表现出来,第二人格击败了第一人格。
第二人格的妈妈开始变得神经兮兮,有攻击性,粗口,凶狠对待孩子。
但不懂事孩子一直觉得黑化妈妈是被所谓巴巴杜附身,于是他要驱赶走巴巴杜找回爱自己妈妈。
影片中,隔壁老奶奶说了一句话:我知道每年这个时候你都特别不好受”,不知是否暗示着每年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彻底奔溃一次,只是由于闺蜜绝交和工作烦心、孩子不懂事和压抑多年的悲伤恶化了这一切。
在最后妈妈要掐死孩子时候,孩子用自己内心的爱唤醒了第一人格的妈妈,驱赶走了所谓巴巴杜。
第一人格的妈妈再次回来了,结尾中她开始不避讳丈夫的话题,还给孩子过来生日派对,这看似正常走上正规生活却依旧透露出让人无从安适的压抑。
因为第二人格并没有消失,而是暂时和第一人格和平共处。
很多人不懂最后地下室给的那碗蚯蚓是什么因此,其实也许蚯蚓只是一种暗示和隐晦表现方式,它真正想变现的依旧是内心因为悲痛带来的负面情绪和黑暗一面。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巴巴杜,只是在没有刺激前提下,它还是沉睡婴儿。
但当我们无法释怀内心阴暗和负面情绪释怀,这些能量就好像食物一样为它提供营养,慢慢使它长大吞噬了原本的我们。
曾有句话:上帝给你一张脸,你却为自己再造了另一张。
”真实的自己与外在的伪装相互斗争,胜负难分。
巴巴杜就是另一个我们,有些时候我们一念之间的恶意也许正是我们内心的巴巴杜想要苏醒的信号。
只要我们还活着它就不会离开,寄生在我们皮囊之下。
其实真正勇气,是战胜恐惧和内心黑暗,学会释怀自己,而并非你一无所惧。
最后点评,本片采用了暗黑童话的风格,画风和拿捏都不错。
巴巴杜类似美国都市传说中的无脸男,人往往对都市传说这样口口相传故事感到害怕,因为似真似假才让人感到不安。
全片下来前面铺垫稍微长了一些,快靠近结尾的高潮部分尿点基本没有,如果剧情能稍微紧凑些或许会更好!以上仅个人观点,不作为具体评论!感谢大家,po主要去吃饭了= =每次都是临到吃饭时候写,写的好仓促
故事的一开始没有鬼片惯有的一些非常压抑的场景或者是心灵上的压迫,而是在我看来很是平淡的回忆车祸之类。
然后故事开始,主角一家[其实也就两个人加上一条狗]普通中透露些许颓唐的生活展开了。
妈妈在养老院工作,爸爸车祸死亡,儿子是一个心口如一,直言直语对事物充满好奇而且有着男孩通有的顽劣,最后一点他很爱她的妈妈。
男孩制作了很多武器,简易版的弓弩,背包式的投石器之类之类。
恐怖气氛于男孩挑的睡前绘本[画的真是比故事恐怖](巴巴杜先生)开始渲染,妈妈的精神在一天一天的低沉下来,男孩却说看到了巴巴杜先生,不想让妈妈死去,一天,在[巴 巴 杜。。
杜。。
杜。。
杜]的敲门声之后妈妈在台阶发现了本应该被自己撕毁丢入垃圾桶的书,而且内容也变成了巴巴杜先生欲知其会越来越害怕他并且他将存于妈妈的皮囊之下,将会扭断狗的脖子,杀掉男孩最后再自杀。
妈妈顶着压力将书烧掉,但是巴巴杜先生会在每天晚上随着[巴 巴 杜 。。
杜。。
杜。。
杜]的敲门声音来到妈妈的床前,妈妈开始每晚的失眠然后变得越来越暴躁,然后巴巴杜先生很恐怖的在一天晚上进。
入了妈妈的身体[2333真的不是什么和谐的场面这可是很严肃的恐怖片23333]妈妈疯狂的扭断了狗的脖子并且想要杀掉男孩,男孩很聪明的用之前做的武器还有小陷阱将妈妈困住,并使用嘴遁将妈妈唤醒,最后巴巴杜[说实话最后都没看清是什么生物]在原本爸爸的书房(?
)存在,然后皆大欢喜[啊哈哈哈]真他妈坑爹啊真是有种智商有点捉急就根本看不懂的感觉啊!
导演你能不能给我说说为什么放过了剧中的妈妈么,哎呀呵呵的真的不是我觉得这种结局不比悲剧式结局好一些但是我真是全篇看的有种枯燥无味还有那种想要让我害怕但是却偏偏害怕不起来的感觉啊!
巴巴杜先生是什么物种,为什么巴巴杜先生会以已经死亡爸爸的场景作为让妈妈失控的gif?为什么既是放过了孩子又放过了妈妈,为什么最后回到了爸爸的书房?
最后的高抬贵手我可以理解为妈妈看开了爸爸死亡的结果,并且她深爱着儿子为了保护正视了巴巴杜先生的存在所以身上已经不具有巴巴杜先生需要的情绪所以巴巴杜先生回到了爸爸的书房并且妈妈答应了什么[?
]嗯。。。。
好像我在瞎猜?
233333所以我说我没有看懂。
嗯剧情方面就这样。
然后其他都还可以吧[= =真的还可以]
在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脑子里的弹幕是这样的“哎这部片子我应该看过”“原来我没看过”“熊孩子可恶”“被附身了!
”"哈哈哈好好笑"“女主的声音变化好大”“有点吓人”“鞭炮原来也可以吓外国鬼”“就这样没了?
”看完之后就觉得和《招魂》《阴儿房》很相似,不过却没有达到这两部电影的高度。
影片中包含了很多欧美恐怖片的经典元素,比如说开车会出车祸,灯泡会炸裂,驱散了附身之后都会吐一口浓浓的红酒麦芽糖。。。
所以整个观看过程中都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关于那本漫画书一本睡前读物引发的血案。
个人认为那本儿童读物是女主角自己写的。
首先读物是在小男孩的书架上随便拿的,那么这本书就是本来存在的,不存在搬家后或者凭空出现。
后面也有提到(28分钟)女主自己就是写儿童文章的。
后面鬼书的再次拼好出现并画出了这一家的命运:狗死了,男孩儿死了,女主自杀 也是女主画出并给自己的暗示。
关于Babadookbabadook的衣着很像已经去世的丈夫的衣服,是母子俩情感隔阂的象征,隔阂的原因就是女主迟迟放不下对丈夫的爱。
儿童会比较敏感,所以在刚开始,小男孩就已经意识到的母子之间存在着问题(见到babadook),小男孩想要保护母亲,表达自己的爱并想让母亲真正的接受自己,但是不得不说儿童的想法还是天真了。
其中一个很隐讳的隔阂就是“性”。
刚开始小男孩抚摸母亲的左脸(4分钟),想要表达感情,但是母亲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男性的触碰,这点从母亲在车上看到对面小两口亲热失神(19分钟),半夜自己。。
触碰却被儿子打断(14分钟),吓跑了对自己有好感的同事(21分钟)都可以看出来一个年轻女性独自抚养孩子的寂寞。。。
并且!
这会让女主更加的厌恶自己的孩子!
并直接导致了鬼书后半本的出现。
个人认为如果男同事坚持下开导女主,babadook也不会出现。
关于结局我理解的结局是这样的:女主先杀了狗,又在孩子7岁生日那天杀了他,并袭警被警察击毙。
这一结局在新闻里(101分钟)有详细解说。
babadook自己去了房间里并锁起来,女主甚至每天都去喂食他,表明了女主并没有办法去忘记丈夫,放下执念,只是又换了种方式隐藏了自己的感情。
恶魔只每天喂食只会越来越强口味越来越大,所以最后又附身杀了孩子。
各处都欠一点作为惊悚片来讲,不够惊悚,且不说babadook不够恐怖不够另类,中间莫!
名!
其!
妙!
的笑点是怎么回事,拜托这样会很出戏的好嘛!!
如果想要表达儿子对母亲的爱,从而唤醒了不正常的母亲,那后半段又是拿刀刺,拿木板敲,拿绳子捆母亲也根本看不出爱!
从后期来说有些地方莫名其妙的会被剪切到下一镜头,会让人觉得很奇怪,而且画面完全可以做的更绚。
一星给女主的声音和狰狞,一星给小正太不离不弃的爱,一星给小正太引领母亲走出阴霾(未成功)
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 压根没看懂, 一头雾水, 这是在讲什么呀! 我的感受和下面这条短评类似:丈夫送妻子生孩子路上遇车祸死亡,孩子出生的当天成了丈夫的忌日。
爱与怨恨同时滋生、成长,抑郁的单亲家庭,导致母子都处于一种精神压抑状态,最终幻想出一个巴巴杜的恶魔。
故事结局,表面上母子似乎都恢复了正常,但内心根本没走出来。
但这条短评其实是错的. 后来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叫做 Emotional Agility, 是哈佛的心理学教授 Susan David 写的, 书里提到了这部恐怖片, 我才算搞清楚这部电影到底再讲什么.其实这部电影就是讲 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 而 Babadook 其实就是女主死了丈夫之后因为 PTSD 而产生的心魔. 女主丈夫在送她去医院生产的路上死去, 之后的七年里, 她一直没走出阴影, 非常地压抑, 不停地噩梦, 她恨她儿子, 希望死的是儿子而不是老公.片尾, 当女主看到孩子为自己做的一切, 看到孩子对自己的爱, 终于明白那个爱自己的人、自己唯一活着的亲人是自己的儿子, 不能因为那些对过去的幻想和悔恨毁掉现在的一切. 你无法摆脱 Babadook, 故事的结局女主把 Babadook (她的心魔)养在地下室, 照料它, 暗示她直面悲剧, 接受了现实, she learns to tame and accommodate it, without letting it dictate her life.Babadook 不是什么鬼怪, 只是心中对丈夫的不幸而长期压抑的情感.所以说, 最上面的那条短评中认为 "内心根本没有走出来" 其实是错的, 最后女主直面悲剧, 接受现实, 但接受不代表忘记, 更不是否认.
不能算是恐怖片,只能说是一部心理寓言。
女主丈夫死在送女主去医院生孩子的途中,儿子的生日就是丈夫的忌日。
女主独自一人把孩子拉扯长大,独自承受生活的种种烦恼和压力,没有机会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仍然沉浸在丧夫之痛而无法自拔,更不知道在自己的内心已经把这份痛苦迁怒于儿子。
但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她拒绝儿子对她的过于亲昵的举动,不让儿子谈论丈夫的死,再比如:在濒临崩溃的时候,她对儿子说:宁愿死去的是你,而不是他……巴巴杜与其说是怪物,不如说是女主内心创伤长期压抑无处疏解而产生的心魔。
所幸小朋友的爱最终唤醒了妈妈的理智,战胜了心魔。
关于结局:巴巴杜没有被打败,只是被关起来了,这也说明心魔不是那么容易战胜的。
我觉得这一点导演的处理特别好,应对心理问题,不是一味的去否定它压制它,而是尝试接受它的存在,然后试着去和它相处,直至最后自己成长强大到不被它左右。
剧中鬼书上有一句话:你越是否定我,我就越强大。
深以为然
失眠还尽看那些恐怖向的电视也是够了,国外也学天朝玩心魔了啊哈哈!母亲对丈夫的意外去世长年压抑自己的悲伤和悔恨,让孩子成了受害者变成了那个让人神烦的熊孩子,后面抑制不住了就具象成巴巴杜克日夜摧残,而孩子这时候却成了拯救者。最后关在地下室也象征着只有直面悲惨的过去,才会有阳光的未来啊
作为一部质地精良的恐怖片,它的过人之处在于从未试图让观众信服灵异的存在,令人揪心的也从不是笼罩在表面上的危险。你很快就会发现,电影所要讲述的是远比鬼怪更真实的回忆阴影,并分别从母子二人的视角展现了亲情与之的抗争。结尾的一转一折不仅圆满了这个故事,也增加了打动人心的分量。
怪物书这个设计还蛮喜欢的,都想买一本了。这片子看着都有点讨厌小孩了
对德国表现主义的模仿和致敬很容易让人想到同样是在旧式类型电影美学中蜕变出新式先锋影像体验的布鲁诺和伊莲娜,其实可以拍得更纯粹一些,比如直接做成默片。
恐怖片框架内的亚亚类型杂揉,厌子杀母,噩梦入侵,直面恐惧,与怪物相处。
声效并不不一惊一乍巴巴杜的形象也不设定的毛骨悚然 稳扎稳打烘托气氛 就恐怖片不功不过已经是上品
累了,毁灭吧。我到底需要怎样的耐心和专注才能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走神。
又是母爱拯救世界,女主发疯制造恐怖效果。实在是无聊🥱
气质上比那几款预告片要独立的多,声效方面非常的克制,却放大了脚步声、开门声之类的有源声响,用来渲染整个空间内诡异不安的氛围。类型杂糅的故事没什么特别的,表现手法也非常的传统,但导演选择了那种稳扎稳打的方式,风格上非常的冷静和内敛,就像一部当成普通剧情片来拍的恐怖电影。★★★
究竟最后是治愈了,还是小孩子被杀了。有人能告诉我答案吗?
妈妈有病。不说了。
看来澳大利利亚不适合拍恐怖片!套路很老套,情节没有任何惊喜,也不恐怖!
气氛营造相当老式,也融合了西班牙恐怖片的元素。"巴巴杜先生"从平面到立体都深谙德国表现主义风格,连故事细节也讲求用画面表现,如用母亲跌入床里的慢镜来表现车祸丧夫的梦魇。重点放在人物的心理变化上,女主角的表演很有层次感。遗憾的是,虎头蛇尾的结局辜负了前面的苦心经营。
道具场景旧旧的有时光错乱的感觉挺好,小男主好烦
这部电影把我的电视音箱低音振膜弄坏了,当时电影后半段还以为是是故意弄出的音效!不好意思只能给两星。
聒噪,看的脑仁疼,好多地方莫名其妙
及格吧...
小男孩儿太聒噪,女主那种歇斯底里的不正常倒是演的不错,整部电影有些致敬《闪灵》的意思,可又半点皮毛都够不到,作为恐怖片一个恐怖点也没有。
表现主义在恐怖片是有点过时了
没什么恐怖画面,但有点慎人!结局实际上隐藏在之前的电视新闻里,母亲捅死了儿子献给地下室的巴巴杜,之后母亲被警方击毙!从邻居处得知正好发生在儿子7岁生日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