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pose of Magical RealismMagical realism serves several interconnected purposes, each contributing to its distinctive role in literature and art:① Highlighting the Extraordinary in the Ordinary② Cultural Expression③ Critique of Societal and Political Realities④ Subverting Western RationalityBy blending the mystical and rational, magical realism challenges Eurocentric, linear notions of truth and reality, offering a pluralistic view that incorporates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realities.⑤ Creating Emotional Resonance The juxtaposition of magic and realism often evokes powerful emotional responses, inviting readers to connect with characters and themes on a deeper level.⑥ Exploring Existential and Metaphysical Themes Magical realism allows authors to delve into existential questions about life, death, love, and destiny in a way that realism alone might not achieve.What Happens If We Remove the Magical Factor?If the magical element is removed, magical realism typically transforms into straightforward realism. Here’s what would be lost:【Loss of Metaphoric Depth】 The magical often operates as a metaphor for complex ideas or emotions. Without it, the narrative may lose symbolic richness and layers of meaning.【Reduced Cultural and Spiritual Representation】Magical realism often integrates folklore, myths, or spiritual beliefs into its fabric. Removing magic erases these connections, leaving a less culturally resonant story.【Flattened Emotional Impact】The surreal aspects create moments of surprise, awe, or poignancy. Without them, the story may feel less engaging or evocative.【Limited Critique of Rationalism】The genre’s power lies in its ability to question rigid notions of reality. Without the magical, the story may conform to conventional, often Western, frameworks of understanding.【Simplified Narrative World】The tension between the magical and the real creates a dynamic narrative. Stripping the magical reduces the complexity and uniqueness of the world-building.【Missed Exploration of the Unseen】Magical realism enables the exploration of intangible aspects of human experience (e.g., collective memory, love, or trauma). Without magic, such exploration may become more abstract and less accessible.Illustrative Example: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s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I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the magical elements—flying carpets, ghosts, and rain of flowers—are integral to portraying the cyclical nature of time and the surreal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 Without these magical elements, the story would lose much of its allegorical power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becoming merely a historical narrative.In summary, the magical aspect of magical realism is not just decorative—it is a vital tool for exploring the intersection of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culture and modernity, and the rational and the spiritual. Removing it undermines the genre’s essence and diminishes its ability to evoke profound truths and emotions.OpenAI. (2024). Purpose and effects of magical realism. Retrieved from ChatGPT on December 27, 2024.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下午。
”这个脍炙人口的经典开头,即便没有特意阅读文学名著的人,八成也会觉得眼熟或耳熟吧。
它来自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作——《百年孤独》。
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话说《百年孤独》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迟迟没能影视化。
什么原因呢,首先马尔克斯在世时一直拒绝出售这部小说的影视改编权。
他不希望把书中人物具象化为某个具体的演员,更倾向于让读者对小说保有某种想象的空间。
但马尔克斯没有把话说绝。
《百年孤独》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的历史,涉及众多的人物以及复杂的关系,对话少,叙述多,时间线跳跃,改编难度非常大。
马尔克斯表示,只有一个导演可以改编《百年孤独》。
那就是——被誉为“电影天皇”的黑泽明。
可惜黑泽明于1998年离世了。
《百年孤独》就这样保持着它的文学性孤独,迟迟没有踏入影视的疆域。
直到马尔克斯去世5年后,在2019年,网飞从作家的儿子罗德里戈·加西亚手中购得了《百年孤独》的影视改编权。
再5年后,也就是今年的12月11日,网飞推出改编剧《百年孤独》前8集,还有后8集预计会在明年播出。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由经典名著改编的剧集吧。
01 家族诅咒:表兄妹结婚,生下的孩子会长猪尾巴?
这是由一对表兄妹近亲结婚而开启的百年家族史。
剧集从这个家庭的源头讲起,何塞与乌尔苏拉是青梅竹马的表兄妹,长大后不顾父母的反对结为夫妻。
但在结婚前夕,乌尔苏拉的母亲送给她一条铁制的“贞操裤”,并对女儿发出警告,如果他们结合,会生出长着猪尾巴的婴儿。
在他们的家族,曾经有过前车之鉴,乌尔苏拉的姑妈嫁给了何塞的叔父,两人生下的儿子终身穿着宽大的裤子,拖着一条软骨猪尾巴。
在保持了42年的童贞之后,这个人最后流血而亡,因为他让屠夫帮忙砍掉了这条从未让女人看过的猪尾巴。
乌尔苏拉带着母亲的诅咒与恐惧的阴影,步入婚姻,如母亲所愿带上了那条防护裤,拒绝与何塞圆房,新婚夫妇每晚以几个小时的拉扯打斗代替了夫妻生活。
直到何塞与村里的普鲁邓希奥斗鸡时赢了对方,挫败的普鲁邓希奥逞一时口舌之快,对何塞出言不逊:祝贺你,看看这只鸡能不能帮上你妻子的忙。
这狠狠地戳到了何塞的痛处,伤到了男人的自尊心,于是喊普鲁邓希奥去拿作战工具,因为他要杀死他。
何塞回家取了一杆长矛,大步流星而来,隔着一段距离,就直直地掷向了普鲁邓希奥,正刺入他的脖颈,鲜血汩汩涌出,直到他断了气。
血气方刚之下致人丧命的何塞回到家,对妻子乌尔苏拉说,即使你生下蜥蜴,我们也养着,再也不能有人因为我们两个的事丧命了。
于是这一对年轻夫妻终于成为了真正的夫妻。
第二天,当局宣判这是一场捍卫个人声誉的决战,因此何塞被判无罪。
但从此之后,何塞与乌尔苏拉每天夜里都会在自家院子里看到普鲁邓希奥的鬼魂,他脖子上还冒着血,情状恐怖,阴魂不散。
为了摆脱鬼魂的纠缠,何塞决定带着乌尔苏拉离开这个村庄。
村里有一批年轻人跟随何塞迁徙,抱着年轻人蓬勃的好奇心与探险精神,离开家乡去寻找大海。
在经过两年多的跋涉之后,他们终于放弃了寻找大海,在河边安家,一起创建了“马孔多”。
乌尔苏拉在跋涉途中诞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第二代何塞,在马孔多又生下第二个儿子奥雷里亚诺。
每一次生育,乌尔苏拉都带着惊惧,紧张万分,直到她亲眼确认,这是一个正常的人类婴儿,而不是长了奇怪东西的怪物。
几年之后,布恩迪亚一家人丁旺盛起来,最初只有二十户人家的马孔多,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着三百多号居民的勤勉有序的村镇典范。
02 魔幻现实:大活人凭空消失,老人死而复生,炼金术的无限蛊惑不亏是魔幻现实主义,剧版《百年孤独》同样呈现了一个现实与魔幻交织的奇特世界。
比如,在剧中终于看到了吉普赛人的神奇魔法,喷了药水之后整个人原地消失,化作一滩黑水。
博学多识的梅尔吉亚德斯,犹如智者先知,神奇地死而复生。
第一代何塞逝世时小黄花漫天飘落如细雨,似是上天在祭奠,万物在缅怀这位老人。
第二代何塞去世时,那至亲血脉涓涓细流,如一条细线穿越街道一路蔓延到家园里,流到母亲脚边报丧。
最令人惊叹的是第一代何塞临终前的场景,他穿越一扇扇门抵达不同的时空,在过去与未来间穿梭,见到自己家族的不同成员,那种时间跳跃的景象简直像是科幻片,既拍得非常艺术,又充斥着超前的时空感。
第一代何塞身上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蓬勃的激情与狂热的探索欲。
吉普赛人可以说是为何塞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梅尔吉亚德斯每一次的造访,带来的每一种新玩意,几乎都对这个男人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拿家里的羊换取磁铁,盲目相信自己能用这玩意儿在山谷里找到黄金。
偷拿妻子的金币,来购买放大镜,为了研究把自己灼伤。
痴迷炼金术,经过多日不眠不休的研究,以及错综复杂的冶炼步骤,把乌苏拉尔宝贵的嫁妆金币,熬成了铁锅底一坨碳化的油渣。
虽然乌尔苏拉对这个疯狂又不顾家的丈夫感到绝望,但不得不说,何塞确实是个天才。
梅尔吉亚德斯送给他一些星盘、地图与测量仪器,他就能凭借这些东西日夜观测天象,自行琢磨研究得出结论:地球是圆的,像个橙子。
尽管村镇上所有人都把他的话当疯话,但见多识广的梅尔吉亚德斯,惊叹于他的天才,与他结下了一段伟大的友谊。
何塞身上这股子勇敢甚至莽撞的冒险精神,狂热而又痴迷的探索与研究精神,放在如今社会,那不是妥妥的天生的科学家吗?
哪个科学家做研究,不需要一次次地试错,为探索未知事物而狂烧研究经费呢?
只不过这研究经费落在了村镇小家庭里,耗光了妻子所有的嫁妆及家底,对于彼时还要拉扯两个孩子的乌尔苏拉来说简直就是一桩灾难。
不仅是第一代何塞,他的儿子,第二代何塞以及奥雷里亚诺,身上都继承了父亲的某种特质,各自有着强烈的个性,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奥雷里亚诺的个性发展,在剧中呈现出很强的冲击力。
他生下来就瞪着一双大眼睛,沉默着,以一种冷静漠然的眼神打量着这个世界。
奥雷里亚诺自小就展现出神奇的预言能力,为人内敛沉默寡言,自从哥哥失踪后,他就更沉默了,喜欢躲在父亲那间工作室里做研究,制造出小金鱼这样的小物件来卖。
直到他爱上一个女孩,娶妻,过着寻常人的生活,直到妻子怀着孩子,在一个夜晚暴病而亡,婴孩腹死胎中,他成了一个鳏夫。
奥雷里亚诺本是一个内敛沉稳温和居家的男人,后来却因为亲眼目睹暴行,突然决定走出家门,带领马孔多的年轻人奋起反抗,天南地北地打仗,成为了一位威名远扬的将军,奥雷里亚诺上校。
剧情发展到这一季末,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竟然成了坚决的主战派,要攻打自己的家乡了。
奥雷里亚诺的个性发展就还挺奇特的,其实他的面部线条本就冷硬,透出冷峻的气质,后来征战多年后,他的母亲乌尔苏拉再次见到他,感觉儿子就像个陌生人,他的脸变得像金属一样坚硬。
剧中几位主要女性角色塑造得也很棒,尤其是乌尔苏拉,这个老妇人意志坚定,又有慈母的柔软,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撑起了这个家。
一焦虑就吃土的丽贝卡,因爱生恨独身一生的阿玛兰妲,以及能让每一个男人着迷的会占卜的碧兰等等。
无论男女,剧中几乎每一个主要角色都个性十足,富有鲜明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让人想要一探究竟。
你能从一个个鲜活独特的角色身上,从他们一代又一代的故事中,感受到布恩迪亚家族始终蕴藏的那股原始又蓬勃的生命力。
03 豆瓣评分8.8,堪称影视佳作,但拍不出原著的精髓这部剧的整体质量过硬,可以感觉到是真的烧钱且用心制作的,一口气看完8集,还是令人深受震撼。
画面景致、镜头语言美极,人物鲜活表现力强,故事精彩而又深度,令人回味无穷。
豆瓣评分8.8分,IMDb评分8.6分,最后一集在IMDb更是打出了9.2的高分。
虽然如此,但在经典原著的面前,剧集还是会有许多力有不逮之处,或许远没有拍出原著的精髓。
其实可以理解,从豆瓣高赞短评就可以看出,深爱原著的朋友们几乎注定是要失望的。
正如这位网友以《百年孤独》经典句式的锐评,“多年以后,面对铺天盖地的争议,网飞高层们将会想起买下《百年孤独》版权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
剧中开局第一句旁白,保留了原著小说的经典开头。
这次改编,已经在非常努力地忠于原著了。
在剧中,我们终于亲眼得见小说中沿河岸排开的“泥巴和芦苇盖成的房子”,湍急而清澈见底的河水,以及“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的卵石。
随之展开的剧情,则调整了原著的叙事顺序,由穿插跳跃的时间线,基本改编成了以时间先后顺序推进。
因此,剧中先交代了何塞与乌尔苏拉的婚事,随后才迎来了吉普赛人到马孔多展示他们的神奇魔法,以及第一代何塞以疯狂的激情,投入到对神秘未知事物的探索中。
这种改编在影视化的过程中是必要的,相比于小说中在时间上的跳跃,它令影剧的叙事更加流畅,事情的前因后果线也更加清晰。
剧虽说是好剧,但它拍不出《百年孤独》精髓的十分之一。
因为书中对话少,大段的叙述,充满了凝练如玉、富有丰富意蕴与想象空间的文字。
无疑任何影视化的过程,都会消减这种文字带来的美感与想象中的体验。
比如,这拥有浓厚史诗感的文学性语言。
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
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又比如,小说中写到何塞带儿子去见识冰块的那一天,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冰块,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法。
“巨人刚打开箱子,立刻冒出一股寒气。
箱中只有一块巨大的透明物体,里面含有无数针芒,薄暮的光线在其间破碎,化作彩色的星辰。
”作为一个对冰块好不稀奇的现代人,许多人看到这里,也不由惊叹,哇,原来冰块是这么美的东西,这是对于冰块最美的描述。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茫然无措,但他知道孩子们在期待他马上给出解释,只好鼓起勇气咕哝了一句:“这是世上最大的钻石。
”“不是。
”吉卜赛人纠正道,“是冰块。
”他正为这无可置疑的奇迹而迷醉,那一刻忘却了自己荒唐事业的挫败,忘却了梅尔基亚德斯的尸体已成为乌贼的美餐。
他又付了五个里亚尔,把手放在冰块上,仿佛凭圣书作证般庄严宣告:“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然而这一段具象化为剧中的冰块场景,相对于在书中看到这段时的震撼与美妙感受,不由大打折扣,甚至显得平平无奇。
或许这正是有人说“果然,《百年孤独》只属于文学”的个中缘由吧。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单从剧集角度来看,它称得上是一部高质量的精彩之作。
太仿照原著的地方有些生硬一板一眼了,比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给老大的一巴掌,轻飘飘,生硬。
但整体也拍出来了自己的特色,很多形象比原著鲜活,原著里马尔克斯用陌生化的语言,比较平。
乌尔苏拉的操劳坚定,丽贝卡的韵味和野性,阿尔卡蒂奥多余人的自卑都在剧里更具体了。
但是剧里几乎都是平铺直叙,就让剧情变得很松散了,一个家族一群人,在一个时间段里,每个人合自发生了一些事,时间顺叙的话就变得松散了。
而原著里马尔克斯之所以打乱时间倒叙插叙,不仅是要表现这个家族的命运已经注定、表现时间是一个循环,而且能更好地凝聚情节表现人物,叙述其中一个角色时可以从他的童年开始回忆,读者能明白整个过程,这个情节过去了换另一个角色了,接着从事情的开端叙述,不受时间的限制。
就像一副刺绣,马尔克斯写完一个情节再从头写另一个情节,写一个人物像梦游一般,从童年开始穿梭在每一个时期直到未来,他抓住一个线头,又一个线头,成就家族二十几人的一副画卷。
而剧版直接将整个故事顺叙琐碎松散地展示,读者观众并不能很好地进入,仅仅只是展示,流水账了……感觉剧版的主题偏向命运,所以有些地方和书中侧重不一样。
第八集真是在原书高潮前停下了,不到书的一半,之前的两个预告片的画面全都是前八集的,后八集可能还没拍完,不知道能不能把书拍完,什么时候才能上……
沙丘拍法,大道至简,实则就讲故事,弯都不带转一下的,圆形时空化为平铺直叙,但也是巨细地提供了一个线性框架的导读。
越往后,影像和文字碰撞出的火花越耀眼。
电视剧放大了人物的形象以及小镇的面貌,尤其阿尔卡蒂奥,妥妥的穿大人衣的小傻子。
活在故事里的人,影像化后还是那么得遥远,可生活的细节,事态的演变,年岁的变迁却又是这般相近,一个人就这样离得远远地望着。
时间、空间、记忆同一时刻倒向死亡的水滩。
没事吃把泥土,没事炼炼小金鱼,没事翻翻羊皮卷。
过于集体化和过于个人化最终的归宿都会是狼狈不堪,而其中的平衡需要的便是感性至上。
连着看了几期探寻没落村庄的视频,环境绝美,那样子就像是刚刚建立起来的马孔多。
没有政治立场,没有士兵,可以随意粉刷自家的墙面。
时间停止,永恒开启。
平静生活没几年,便布满了哀伤与孤独。
她在维持生计,他在捣鼓发明,祂们在捣鼓发明维持生计,祂们在维持生计捣鼓发明。
一个家族的羊皮卷听起来终归是沉重的。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
(《百年孤独》截影)你可能没有读过《百年孤独》,但一定在哪里见识过这句带有“魔力”的文字。
它精妙地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将过去、现在、未来结合在一起,预示着一个家族在漫长岁月中经历的沧桑巨变与悲欢离合。
(《百年孤独》剧照)这部近30万字的小说,因其宏大的历史脉络、复杂的人物关系,被业内不少人士称为“最难影视化”的作品。
当然,最大的阻碍其实是原著作者马尔克斯,他生前一直极力阻挠《百年孤独》影视化。
(作家马尔克斯与日本导演黑泽明)早年有人开价100万美元想要买断改编权,马尔克斯立马涨到300万来吓退对方。
在马尔克斯心中,只有黑泽明才能拍出《百年孤独》,其他人都不配!
而当黑泽明去世后,马尔克斯则彻底放弃了这一念想。
直到2018年,马尔克斯去世四年后,网飞才终于用“钞能力”说服了他的家人,拿下了《百年孤独》的影视版权。
2024年12月11日,剧版《百年孤独》终于在流媒体平台与观众见面,很快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收视热潮。
《百年孤独》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剧集开拍前,有人就曾断言,“要么是神作,要么烂穿地心”。
至小派截稿时,该片豆瓣评分9.1,IMDB评分8.5,烂番茄新鲜度85%,可见大多数观众还是比较认可网飞剧版的。
(《百年孤独》剧照)本期影评,小派将结合原著、历史科普一些原著的知识,并且对剧版给出评价,希望能为大家刷剧提供一些辅助视点。
01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1927年,马尔克斯出生在哥伦比亚一个名叫阿拉卡塔的小镇上,由其外公外婆抚养长大。
(幼年马尔克斯与青年马尔克斯照片)外公尼古拉斯·马尔克斯·梅西亚是一个自 由 党 激进者,参加过两次内战的退役上校。
他深爱自己的外孙,经常带着年幼的马尔克斯出去散步,讲述战争故事,传授自由派思想。
外婆则是一位喜欢占卜的老太太,她经常为年幼的马尔克斯讲述各种各样的奇幻故事,为他的童年种下了天马行空的种子。
(《百年孤独》截影)多年以后,马尔克斯功成名就时,就曾坦言道自己的文字继承自外婆的语言。
《百年孤独》有着很强的家族传记色彩。
上校与神婆、革命与迷信、杀戮与亡灵,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魔幻,外公外婆的双重影响,建构了马尔克斯后来的创作倾向与审美思想。
(《百年孤独》截影)除了外公外婆潜移默化的影响,《百年孤独》成书的另一大功臣是马尔克斯的太太梅赛德斯·芭莎。
1965年夏,马尔克斯与梅赛德斯去度假的路上,突然来了灵感,于是二人迅速折返。
(马尔克斯与太太梅赛德斯的合照)此后十八个月里,马尔克斯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当中,梅赛德斯则是操持着家里的一切。
在花光所有积蓄后,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梅赛德斯典当了自己的首饰细软,来维系家中花销。
待全书完成后,夫妇俩几近破产,家中的钱仅够邮递一半的手稿,于是他们只好拆开包裹,先寄出了一半的手稿。
后来才发现,他们寄出的是后半部分的手稿。
几天后,电话铃声响起,编辑催促马尔克斯将另一半的手稿寄来,他们可以提前预支稿费。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再往后,《百年孤独》一经问世便火爆异常,几个月内便卖出了百万册。
这场堪称文学史上“最破釜沉舟的写作”成了!
02家族架构《百年孤独》最令读者感到抓马的,应该便是其庞大繁杂的人物关系和家庭架构了。
尤其是其人物命名经常出现重复的现象,几代人都用相同的名字,非常容易让人搞混。
(《百年孤独》剧照)剧版这个问题稍微减弱了一些,但考虑到许多观众反映的脸盲和演员多次更迭的问题,小派还是要再重理一遍布恩迪亚的家族架构。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家族族长,马孔多的创立者。
妻子乌尔苏拉·伊瓜兰是他的表妹。
(何塞与妻子乌尔苏拉)第二代有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拉美一般会让长子冠父名,翻译为中文则为小何塞或是何塞二世);二儿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养女丽贝卡;小女儿阿玛兰坦;二儿媳蕾梅黛丝·摩斯科特。
(大儿子何塞与二儿子奥雷里亚诺)第三代的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何塞是大儿子与二儿子的私生子,他们都是占卜师庇拉尔所生。
原著中二儿子奥雷里亚诺上校在外征战时,还生下了17个私生子,但在剧中并未展示。
(《百年孤独》截影)《百年孤独》第二季应该会以布恩迪亚家族后几代的发展变化为主线。
百年间,布恩迪亚家族见证了哥伦比亚的沧桑巨变,内部不断斗争,自我毁灭与重生。
一个家族其兴也乎焉,其亡也忽焉,真让人唏嘘不已。
03剧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完成一部文学巨著的影视化改编,最难的点在于,既要满足大部分读者心中根深蒂固的文学想象,又要迎合广大观众对于视听建构的审美期待。
(《百年孤独》截影)创作者一开始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改编得好就是比巨人还要高一级;改编得不好就是被巨人衬成了侏儒。
《百年孤独》原著的繁杂庞大,打乱时间的跳跃超然,绝不仅仅是8集就能完美呈现出来的。
应该说,剧版抓住了骨架,削弱舍弃了部分毛发和血肉,有遗憾,但也完成了将文学想象具象化、可视化的任务。
虽不完美,但也难能可贵。
(《百年孤独》剧照)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更便于大家去理解这部文学经典。
许多无法通读原著的读者,通过这部剧也终于能理清故事脉络了。
吉卜赛人的通灵寓言、亡灵起死回生、肆虐的失眠症、近亲结婚导致的猪尾巴、遥视未来的能力......这些离奇的荒诞事件发生在拉美这片土地上,竟然令人一点也不感到突兀。
(《百年孤独》截影)小派虽不像一些原著党那样苛刻,但对一些选角确实无法get到点。
比如丽贝卡的饰演者,魅惑有余,却被称为“全镇最美的姑娘”,从东方审美角度看,明显没有阿玛兰坦长得更好看嘛。
(丽贝卡与阿玛兰坦剧照)马尔克斯如果还活着,看到这部剧,不知是喜欢还是讨厌呢?
图源于网络/ 图片石安浅 / 作者
文中将容易混淆的人名以自拟昵称代替:第一代的阿尔卡蒂奥——老何塞第二代的阿尔卡蒂奥——二代目卡第二代的奥雷里亚诺——上校第二代的蕾梅黛丝——白月光蕾第三代的阿尔卡蒂奥——三代目卡第四代的蕾梅黛丝-美人儿蕾磨蹭一周,终于把网飞的《百年孤独》看完,一天一集,强度甚轻。
江湖素有约定俗成的观点说《百年孤独》是最难影视化的名著,有传言说是马尔克斯本人一直扣着不让拍,点名表示只有黑泽明能拍出应有效果。
因此自打网飞官宣该项目起,就让我分外关注。
像这样的IP具有天然的受众群,影视化之后承受争议也无法避免,正因为难改编,网上许多书迷表达了对影视化版本的抗拒,我的看法相反——原著自然有文字的意蕴之美,但美人儿蕾梅黛丝飞升瞬间、下了四年多雨的马孔多、乌尔苏拉鞭挞三代目卡的片段、阿玛兰妲临死前当摆渡人收信件的桥段,当然还有上校行刑时刻……
上校行刑时刻呈现得还不错我是真的想看会有怎样的影像呈现啊!
甚至尺度大的话,我还想看看二代目卡的大捷豹,究竟有多大。
他们没让观众看他的大捷豹书迷们剧粉们,我这就开始大放厥词了。
>>>改编影视版本在呈现那段载入史册的开头前,还预先呈现了布恩迪亚家族宿命感的结局——破败的家、羊皮卷上的密码,还有难产而死的她和正在被蚂蚁吃掉的他。
这一度让我以为这八集将囊括整本书,心有惴惴。
还好,目前的影视版本,讲述的原著内容刚刚过半,主要围绕布恩迪亚家族前三代展开;最后一集,第四代的美人儿蕾梅黛丝以及双胞胎阿尔卡蒂奥第二、奥雷里亚诺第二刚刚登场,暂且亮了个相。
而且告一段落选择的节点还蛮不错的:上校行刑,再次呈现摸冰块的下午首尾呼应一波;
老何塞、二代目卡之死,标志着马孔多“没有超过三十岁,也没人死去的乐土”融入世俗后终究阶段性落幕;
上校进攻马孔多,让乌尔苏拉结尾时说出“最终还是生了个怪物”,对谶语的回应。
与很多影评说的“复刻原著”观点不同,个人认为《百年孤独》影视化初体验改编幅度不小、影视化想法不少。
比如三代目卡和桑塔索菲亚成家生育的时间点前置不少。
不过,这些顺序问题末节略去不表。
三代目卡娶老婆比他爹还早或者说,前三集的确带着镣铐束手束脚,还用上大段旁白叙事来念课文,唯恐改一下就被挨骂;但第四集过后,情况有所不同。
IMDb上,海外观众对分集的评分也是前两集口碑平平,第三集开始逐集走高。
其中,第五集个人尤为喜欢,片头白月光蕾来生理期的描绘唯美极了。
书中白月光蕾对青春期到来的惊恐浅浅着墨,影视版本以这个点为饵,点名该集主题——白月光蕾成年啦,要和上校完婚啦,她的悲剧结局也要来啦。
片尾当她误服鸦片酊造成失血,与这个片头又呼应上了。
影视版本还有条更明显的冲突线: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政治主张贯穿全剧,甚至大篇幅是在营造这种冲突。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
像是“拉丁美《红楼梦》”影视化成了“拉丁美《走向共和》”“拉丁美《觉醒年代》”。
包括原著视角一直在马孔多镇上,鲜有外部视角,而剧中呈现了上校在外打仗的具体场景。
原著中对上校多年的打仗经验,是一段话就总结完的▽
反正我是不太吃这套,但从海外观众对那两集的评分来看,主旋律桥段似乎在哪里都很受用。
可以预见,第二季的主线将是重点围绕对抗香蕉公司展开,先是反对封建势力,再是反对帝国主义嘛,咱也熟。
>>>“魔幻”场景原著粉对于《百年孤独》影视化的关注点,肯定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魔幻”场景的呈现上:它会怎样“魔幻”,又不让观众感觉脱离现实。
①梅师傅和普鲁邓希奥的灵魂,呈现得中规中矩吧,剧中有一段用类似并置摄影的手法说明了老何塞能与亡灵沟通而他人并不能看到灵魂,但也很克制,所以不确定会不会对新入坑的观众造成理解门槛。
②全镇被失眠症所染,这段场景还融入了蛮多趣味性的元素和配乐,最终的呈现符合了我脑海中的想象。
失眠症传染全镇初期
梅师傅解救马孔多,居民陷入昏睡③二代目卡之死,那条一直流向乌尔苏拉的血线;
老何塞下葬后,马孔多镇上飘着故事的小黄花,画面都不错。
当然,这些场景在文字间的确有只可意会的魅力,但仅讨论目前的呈现,并没有太多需要诟病之处。
诶,那场黄花雨,我今天推开房间窗门看小区的景象也有点相似feel呢。
④剧中添加了一处疑似原创的“魔幻”场景:丽贝卡在等候婚期期间,夜夜自慰引起家里地震。
欲海之花丽贝卡!
初看没太明白,而后细想,尝试揣摩一下:意在说明丽贝卡是容易为欲望所惑,将情欲置于爱情之上的女人;地震就很好解释了——二代目卡的icon之一了。
因此,这里的闲笔还挺有意思。
综上,反正我对下一季美人儿蕾飞升和马孔多在下雨的场景充满了期待。
>>>选角、人设、演绎可问题是美人儿蕾飞升的时候,选的演员能不能到位!
第一季中亮相的美人儿蕾的童年版本和少年版本,真的不是开玩笑啊,让我满心期待碎了一地。
单是横向对比其他女性角色,也是剧中形象颜值最不出众的一位。
美人儿蕾让所有男人丢失魂魄的惊鸿一瞥东西方审美标准竟有如此大的鸿沟,我甚至怀疑主创把美人儿蕾和白月光蕾混淆了。
白月光蕾,上校好眼光在我看来,《百年孤独》影视初体验最大的问题就在选角。
由此,还带来人设、表演方面,我认为存疑的地方。
头号灾难,乌尔苏拉。
年轻时的乌尔苏拉选角尚可,很有那种坚韧、母性的感觉。
老年乌尔苏拉,几处场景看不出她作为马孔多实际话事人的威严所在。
来自上校的顶嘴
来自丽贝卡的通知
屈服于里正的命令书中对三代目卡的鞭打描写,舒了一口恶气;剧中这三代目卡一开始都敢对乌尔苏拉“重拳出击”,乌尔苏拉嘴皮子上的回击看起来也没多少力道,不知道是怎么做到让三代目卡产生敬畏的,很不让人信服。
自卫反击和主动出击是不一样的
不知道是不是演员的问题,剧中乌尔苏拉形象并不是很讨喜,总有种看到费尔南达掌家的既视感。
由此还衬得三代目卡顺眼了许多,当然,剧集疑似有美化三代目卡的成分(不包括他掌权之后的为非作歹部分)。
总之这角色的整体观感与看书时大相径庭,还我魅力女性乌尔苏拉!
另一位则是二代目卡。
他的问题主要在形象上,说好的巨人形象,哪都大尤其是堪比嫪毐的大捷豹呢?
这位肌肉男最多只能称得上健壮而已吧。
当他和上校同框时给我整笑了,还没上校高啊喂。
这种程度我觉得可以称得上穿帮镜头了。
其他人物目前看来问题不多——上校不可避免地在影视化过程中进行了主角光环式地美化和强化,就打仗的几个镜头看,帅是真帅,嗜血也真嗜血。
我存疑的点是——书中上校每次的决定,都是偏向当下的情感选择,他后来参与的战争是一次次被推动的,他政治诉求塑成的过程中可能有过彷徨和游移,不像剧中有着鲜明的政治主张。
我最喜欢的书中一段文字就是蒙卡达将军对上校的那句话: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白月光蕾的外貌形象与人物设定,很好地契合了我想象中的样子,甚至我觉得主创对她是慷慨的、有偏爱的;
庇拉尔的呈现十分饱满,塑造出了追逐爱情的幻想、母亲交出孩子时的脆弱、面对三代目卡的关爱、酒馆里为上校发声的气势,超出了我的预想。
不过就缺了她对上校说的“你适合打仗,百发百中呢”,竟然删去没呈现。
最后说下我个人对后续的期许,其实也是一点我对一位原著人物带有滤镜的理解。
在炙手可热的上校、美人儿蕾、乌尔苏拉之外,我对阿玛兰妲有着更高的期望。
阿玛兰妲少女时对丽贝卡的嫉妒之心,到后来发展成因妒火失手致白月光蕾而死;由此开始了她长达一生的内心谴责、自我判罚,肉体上进行自残,精神上压抑情感,先后拒绝曾经的心仪对象、伦理间的禁忌之恋、钟情自己一生的兄长好友,最后在孤独一生中完成了内心释然。
多么适合影视化的人物弧光啊!
原著中,她预感自己死亡来临时的几段描写,有顿悟、有博爱、有自傲,使其成为了我在书中最喜爱的角色。
剧中有一点我很欣喜:有不少镜头刻画了阿玛兰妲与上校的兄妹情。
是啊,她可是到死还记得哥哥死时只穿拖鞋,并预备好一双新鞋准备赴黄泉带给他的。
放心去吧,阿玛兰妲!
留我一人在这世间学习丽贝卡吧!
我没看过原著,第一眼看到这个成人角色出场就被吸引了,长在我的审美点上,有一种当初第一次看到玛丽·伊丽莎白·文斯蒂德的感觉。
IMDB查不到资料,只能祭出google大神,小姑娘叫做——Loren Sofia Paz,很好翻译—— 罗兰·索菲亚·帕兹,和玛丽一样童星出身,身材高挑,希望以后能跳出西语圈,当然先要好好学英语,毕竟是哥伦比亚本土演员。
最后对比一下玛丽·伊丽莎白·文斯蒂德年轻时的风采,怀旧一下逝去的青春。
去世十年后,面对波哥大首都机场两万具尸体的新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灵魂将会回想起他生前创作的无数段关于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既魔幻又现实的文字... 马尔克斯是对中国当代小说家影响最大的作家没有之一,是的,从文青水准的三毛,到茅盾奖水准的陈忠实余华,再到跟马尔克斯同为诺奖水准的莫言,一步步把源于拉美丛林沼泽的魔幻现实迁徙扎根于中国黄土高坡的乡土文学...... 伴着网飞剧《百年孤独》开播,连刷两集的我在书架上的翻阅也牵连起了自己从刚上高中时读《百年》开始,断续绵延二十多年的阅读记忆:最具故事性,可读性和影响力的《百年》;最需人生阅历注释理解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失败的电影版也是哈维尔.巴登的滑铁卢);最为精美瑰丽磅礴奇想最具阅读挑战性,也最体现福克纳对马尔克斯影响的《族长的秋天》;当然还有把《枯枝败叶》《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现在按照单行本出版的中短篇一网打尽的最具性价比的《中短篇集》... 回到网飞这部剧,目前的改编是过关的(可以相信《毒枭》的成功就是网飞挑战《百年》的底气),但我最想看的是网飞后续如何处理关于香蕉公司,关于美国对于拉美殖民吸血的部分。
而关于非洲奴隶贸易,关于拉美殖民剥削的原罪最终如何在未来反噬灯塔之国的部分,我想用《族长的秋天》的结尾作答并收尾这篇:“...他带着自己年迈死者那疝气的温柔哨声,被死亡一棍击中、连根折断,他在他秋天的最后几片冰冷树叶的阴暗声响中,飞向了被遗忘的真相的黑暗祖国,他惊恐地抓着死亡长袍上的破布烂线,远离了疯狂人群的呼喊,他们冲上街头唱着欢快的颂歌,庆祝他的死亡,他也将永久地远离那自由的音乐、幸福的焰火和那荣耀的钟声,它们正向世界宣告一则好消息,宣告那永恒的无尽时光终于结束了。
"
奈飞版《百年孤独》电视剧第一季把我征服了。
观毕,只觉拍得着实出彩。
其魔幻现实主义的韵味浓郁醇厚,演员们精湛入微的表演,搭配年代颗粒感十足的布景,合力打造出一场哥伦比亚历史变迁的视觉盛宴。
不过,说起剧中的服化道,却让我略感遗憾,它们过于崭新、现代,以至于观看过程中,频频让我出戏。
而在诸多观感之中,给我触动最深的,当属无处不在的 “恐惧”。
第一代布恩迪亚夫妇的生活起点,便是由恐惧铺就。
乌苏拉的母亲发出那骇人的警告 —— 他们会生出长着猪尾巴的孩子。
这般言语如同一记重锤,让两人虽毅然抗拒世俗、不顾一切结为连理,却在爱面前畏缩,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孕育新生命。
然而祸不单行,盛怒之下,布恩迪亚失手杀死同乡普鲁丹修,自此,那冤魂仿若不散的阴霾,如影随形地追随着这对心地善良的人儿,恐惧更是如藤蔓般在心底疯狂蔓延。
无奈之下,他们背井离乡,跋涉两年多在陌生的地方创建家园马孔多。
这一场新生,是恐惧驱使下的无奈抉择,是为逃离恐惧深渊迈出的一步。
但,恐惧早已在心底扎根,因而,第一代布恩迪亚心心念念的 “人人能主宰自己生死” 的 “自由”,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
恰似梅德亚斯笔下那神秘的衔尾蛇,在现实的泥沼中,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被编织成一个令人绝望的闭环,哪怕遭遇现代科学、现代文明的外力冲击,依旧挣脱不开宿命的枷锁。
或许,这正是作者隐匿其中的深意:若无法摆脱恐惧,自由便遥不可及。
又或许,唯有意识觉醒,真正筑起文化自信之堤,方能让人无畏无惧,冲破这绵延百年的孤独宿命。
奈飞版此剧,还彰显出工业化产品独有的强大魅力。
先说结构布局,开篇竟是直击百年后马孔多的荒芜破败、布恩迪亚家族的衰落惨景,要知道,这本该是第二季才会徐徐展开的画面。
然而,工业化生产所赋予的超强计划性,使其从开篇便有高屋建瓴的全局掌控力,仿若一位胸有成竹的棋手,落子之前,已然谋篇布局。
再看每一集的内容编排,以第一集为例。
在短短 1 个小时的时长里,它稳稳立起第一代布恩迪亚的主角地位,将马孔多的诞生娓娓道来,更巧妙地引出下一季的核心人物 —— 第二代布恩迪亚上校,完成一场无缝对接。
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影片伊始便是上校被枪决的震撼画面,充满悬念,先声夺人。
这般操作,与寻常电视剧逐集拍摄、按部就班推进截然不同,奈飞整体构思的策略,不仅让整部剧首尾呼应,暗合衔尾蛇的神秘寓言,更是将魔幻与宿命的色彩渲染得淋漓尽致。
Netflix放出来的《百年孤独》前8集,看完了。
观感和上个月出的电影《佩德罗·巴拉莫》差不多。
都对原著很敬重,看不到多少主创自己的风格。
主创是仆人姿态,尽力把原著转述成影像。
但影像过于实感,不飞一些,不敢大胆再创作,就难以产生和马尔克斯、鲁尔福文字同样的魔力。
文字不可见,充满不确定性与想象空间,正因此,文采才有神奇能耐。
这俩影视作品缺少属于影像的“文笔”。
马尔克斯以前希望黑泽明执导,这不过是一厢情愿。
他很喜欢黑泽明电影,所以觉得合适。
但黑泽明并不是上好人选,他道德感过于强烈而且他的影像也偏“实”。
还是得费里尼、库斯图里卡、姜文这样的导演来,拍好的话会很好,生命飞扬,魔力流光溢彩,悲剧也惊心动魄,但搞砸了就还不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成品。
有个叫托尼·加列夫的导演很会拍吉普赛人,热情肆意释放,很有感染力,《百年孤独》剧里的吉普赛人,拍得就很常规,走穴商人的感觉。
这剧的最大优点是好懂。
原著谈不上晦涩,但奥雷里亚诺一家子人口不少,名字构成不小障碍,读起来很容易混淆。
剧不存在这麻烦,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记不住名字也可以记脸。
又是平铺直叙,线性叙事,基本上没有理解障碍。
假如换成激情型导演,不瞎玩叙事,也这么一路老实讲下来,画面、情节的平均能量应该会提升,黄花雨、行刑戏等名场面也会更抓人。
现在这剧,视听花招不多,跟拍长镜和360度旋转最常见。
我们可以跟随奥雷里亚诺一家,从各个角度,一遍又一遍逛他们的屋子。
《佩德罗·巴拉莫》电影俩小时出头,叙事上比《百年孤独》剧集花哨太多,和文学层面的魔幻现实主义很接近。
不同时空混在一起,生死同场,人鬼同行,像是个时空魔方。
《百年孤独》里的魔幻,仅限于情节,叙事上规规矩矩。
时空魔方的玩法,倒不适合剧集,看俩小时还行,八小时不眩晕才怪。
也许折中一下比较好,别那么平。
这剧的制片人是马尔克斯的儿子和兄弟,话事权在他们手里。
导演是两位,亚历克斯·加西亚·洛佩斯和劳拉·莫拉·奥尔特加,一男一女。
亚历克斯拍过不少美剧,劳拉之前拍的都是西班牙语影视,他们没什么特别出挑耀眼的代表作。
可以猜一下项目挑选导演的思路,一是合适,二是可控,跟漫威挑年轻导演一样。
不去设想理想版本,从两位导演的履历来看,《百年孤独》这任务完成得相当可以,将是他们的代表作。
年初的Netflix版《三体》,倒是大刀阔斧改了一通,但效果不怎么样。
相较之下,《百年孤独》堪称模范生。
很好地呈现了原作的诗意和宿命感,在电视剧越来越热衷渲染戏剧冲突和快节奏的当下,如此文学性的一部剧实在太难得。而且当年读原著时很难建立起对马孔多的具体想象,在这部剧里也终于清晰了起来。非常成功的翻拍,期待后续。
我说句实在话,像百年孤独这么魔幻的小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更不要讲拍电视剧了
这部小说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我觉得jojo处理得更好一些
虽然剧版费了不少功夫,但并没有尝试照顾原著党。原作的魅力所在可不是魔幻猎奇的故事而已,而是天马行空的写作风格。电视剧做不到非线性叙事也就算了,还要原创一些没必要的细节去扩写原著一句话的事,节奏一点都不对。因为太爱原著,我没办法看下去了。
就是不太喜欢结尾
电视剧不仅基本忠实于原著,还把原著紊乱的时间线理顺了,选角和场景布置也十分考究。期待第二季。
魔幻的本子永远只能自己来拍。
不如看看寺山修司《再见箱舟》怎么改编的……
看完之后还是那个判断:这部作品永远不应该被拍出来。
长时间躺在“想看”里没看的书 最后都可以直接看翻拍的电影了😂
4.5。还没来得及看原著,就剧集本身的呈现而言,属于渐入佳境型,至第7、8集达到神显时刻。第一季完成了一次人物宿命的轮回,从第一代祖辈的逃离(“怪物”命运),寻找、创造马孔多,到逐渐的繁荣、侵袭、动乱、崩塌的马孔多,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呼应着一个文明的血泪史,以“情欲”开篇,“恐惧”相伴,最后“孤独”而终,深邃而宏大。魔幻时刻(梦魇、飞升、复活、失眠症、血迹…)具有一种酒神式的狂欢与迷醉,一种文明的神秘主义与敬畏之心;现实性的是人性在文明的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幽暗、狂热、野心、权欲,人一步步的迷失、被反噬的悲剧之中,它把人类引向了灾难与毁灭,文明的崩塌与人性的崩塌相伴而生,由此不断循环,宿命难逃。最有魅力的两个角色:伟大的女性乌苏拉和迷失于自由的上校。
通俗易懂的影视化改编,有严肃残酷的一面也有荒诞搞笑的一面(这是我没想到的),书中冗长难读的人名有了具体相貌,至少有助于我之后的阅读体验。第一季从马孔多的诞生拍到王的下葬,老何赛穿过一扇扇时间之门,与曾经的“梦魇”携手步入虚空,繁星化作黄花雨飘落一整夜,无比浪漫的一幕,影像当然做不到文字赋予的想象魅力,但有其他不同的美感。文明的入侵如山崩海啸,从磁铁罗盘到“地球是圆的”发现无疑是惊喜的,但讽刺的是外面世界已步入现代。乌尔苏拉是马孔多的母亲,每次她出门都发现一切天翻地覆,需要她来主持大局。失眠症、照相术与上帝、自慰地震、红蓝选举、不要把恐惧当成敬畏、血留回母亲脚下(出生与死亡)。细枝末节处差点意思,最重要的孤独感营造不够强烈。
不好意思真看不下去(ಥ_ಥ)
所以到底是8集还是16集?某些部分太像ppt了。三星半。
都是流水账,看书就嫌短,看剧却嫌长,为何会这样?
虽然是哥伦比亚导演、演员,但呈现出来的效果,仍然是美国人看南美的兴趣点:只有软色情和暴力。把一本浓烈夸张的书,亦步亦趋地拍成了沉闷无聊的情节剧,不知道马尔克斯会不会被儿子们气活。
我只是有点get不到这剧的伟大。老乌苏拉演的不错,丽贝卡真的丑,居然导演还说她比阿玛兰妲漂亮,那个装钢琴的也爱她。所以我觉得是选角的问题。而且野人终究养不熟。
配乐用的真好。迷失科技,迷失战争,迷失情欲。男人的迷失三部曲。
电视剧弥补了我记不住名字的缺陷
母性力量和兴衰史 确实是比看书容易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