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日本武士电影可谓辉煌,杰作无数,电影大师黑泽明的《七武士》至今仍是公认的经典,甚至美国导演也拍出了《最后的武士》来向日本武士精神致敬。
1963年公映的《十三刺客》是日本影史上的时代剧名作。
该片由时代剧黄金时代的名导演工藤荣一执导,在当年极受追捧,风靡一时。
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无非是义士舍生刺杀暴君这类主旋律主题。
时隔近半个世锌纪,《入殓师》之中泽敏明、《末代皇帝》之杰瑞米•托马斯两位金牌制作人联手翻拍经典老片,推出了新版的《十三刺客》,而出任导演的是日本CULT片大师三池崇史。
三池是日本著名的cult导演,《杀手阿一》是我们比较熟知的代表作之一,他继承了“非人性暴力”的衣钵,在他的作品中,肚肠横飞、血柱喷溅是家常便饭,冷酷到常常视人体血肉为金属或与猪狗无异。
三池被旧版十三刺客所具有的热力深深触动,他宣称要复兴黄金时代的日本电影,违逆只求票房的当今日本影坛风向。
一向不按理出牌的三池表示,自己会极力减少CG介入,用旧式手法来打造一部正统派的时代剧娱乐大作。
本片的演员阵容汇集了日本演艺圈的众多实力明星,对喜好正剧的影迷来说绝对是华丽得闪眼。
十三刺客领袖的扮演者是日本影坛的代表性人物役所广司。
役所演技细腻、戏路极广,他曾连续七次获得日本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其中凭借名作《谈谈情、跳跳舞》和《鳗鱼》两度折桂。
近年来,役所出演了《艺伎回忆录》、《通天塔》等国际大片,在海外也赢得了不小的知名度。
由他领衔众刺客绝对压得住阵脚。
此外,片中的反面人物也颇有看头。
明石藩护卫军的首领由获得过紫绶章的老戏骨市村正亲扮演,与役所广司形成剑拔弩张的对峙。
片中大奸大恶的明残石藩主的饰演者是SMAP的稻垣吾郎。
稻垣坦言自己接到片约时吓了一跳,这是他首度出演坏得透顶的暴君。
邪恶版稻垣吾郎也是本片的一大看点。
相较于旧个版,新版的最终高潮大混战有了大规模的升级。
双方人数对比变成了十三对三百,整场对战戏长达五十分钟,高潮迭起、波澜壮阔,绝对让人过瘾。
整部电影长达126分钟,高潮戏之前的76分钟铺垫文戏被导演控制得如慢火炖汤,虽然节奏缓慢,详细描绘了刺杀之前的起因、招募和准备过程,似乎有些拖沓,但这恰能体现导演的强大控制力和构思,为最后高潮戏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影片情绪和气氛基础,这也使得最后的武戏能够迸发出更加爆炸性的效果,引发观众最佳的体验和震撼。
新版中导演虽然尽量地做到了回归传统手法,据说大量爆炸场面都是采用原始手段,没有使用CG效果,同时也加入了三池自己的一些特色和理解,例如邪恶藩主的变态生存状态,作为武士的核心精神、不死且性能力极强的山野奇人木贺等等,但是从思想高度和人性剖析角度看,三池的这部作品仍然无法和经典作品《七武士》相提并论。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三池是敢于向传统电影回归的导演,电影通过严谨的道具、服装、对白所体现出来的纯粹的日本武士精神,让人感觉到激情澎拜,血脉贲张。
这似乎也是日本导演对于好莱坞那种用高举高打、火药横飞、肌肉大块头、机枪炸弹如玩具、CG搞定一些的大制作电影的挑衅。
相对于现在充斥着的喧嚣和纷乱,这样完全用冷兵器和纯朴情节所表现出来的电影,同样让人痛快淋漓,更让人肃然起敬。
不得不承认日本电影真的看得太少,包括上世纪中叶、中后叶的大师作品,当然这部影片的前作也没看过。
三池崇史如此产量的导演看过的作品也屈指可数。
影片整体制作非常的主流化和当代化,扎实的剧本和出众的人物塑造以及有深度的镜头设置、平衡的节奏控制还是令其比较出挑。
3D版本的《一命》已在戛纳上映,这边内地观众才跟上《十三刺客》的脚步。
由于“三池速度”的存在,他的作品总是让多数人看不过来。
虽说这几年稍有放慢,然而三池崇史的表现依然让人惊奇。
花样繁多的他,突然迷上了翻拍时代剧,更要命的是还接连入围三大电影节,魔力实在惊人。
跟工藤荣一的原版比较前,不妨先看下三池崇史有过的时代剧表现:他拍过纯爱版的《左武》,拍过几近癫狂的《以藏》,再然后是东西杂交的《寿喜烧西部片》,可以说恶趣味居多,跟传统时代剧相去甚远。
正因如此,面对《十三刺客》,许多人不免惊呼,三池崇史拍出了最有质感的一部时代剧。
与老版相比,《十三刺客》省去了刺杀行动的超长铺垫,直奔观众心头大好,奉献了四十分钟的大杀阵。
所谓的大杀阵,片中即是群砍对殴,以少打多。
然而,有动更要有静,“动”那边三池一向擅长。
这时代剧的质感,其实也在杀阵以外。
静的一面,《十三刺客》也相当中看。
影片上来就是一堆字幕介绍,一串人物登场,没看过老版的可能还云里雾里。
结果十分钟内,三池就让反派大头目出场了。
不说那突如其来的砍杀,刺激提神,光是那消失的侍童、可怖的人彘以及无差别乱箭杀人,反派诡异且难以捉摸,表现好像一坏到底。
结果越到后面,这个角色就愈见复杂,也算坏得倍有腔调。
坏人穷凶极恶登场,好人听在心里,双手都止不住颤抖。
此处的颤抖用的极好,从对白里道出,胜过龇牙咧嘴不共戴天的愤怒表情。
与其说是手在颤抖,不如说是藏在鞘里的刀在呼喊正义之士。
它刚好对应了结尾,新六郎想放下刀,岂不料执刀之手已经无法松开。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杀阵要十三郎。
找人加入的过程,《十三刺客》也表现得不过不失,有感恩的、有服从的、有领赏的、有浪荡的,最神奇是还有莫名其妙从树上掉下的,这编导当真调皮得有些可爱。
电影没有像《十月围城》那样去追求群像,从而也避免了黎明式的败笔。
好些人就是一组画面、三言两语,详略得当。
修缮妻子坟冢、鬼节时点个火,这样的话语,感人效果比摆造型、搞特写不知要好出多少。
至于最大看点杀阵上面,三池放入了机关和爆破,然后再是以寡敌众,血肉相拼。
中间既有洒狗血的慷慨就义,也有颠覆玩味的飞来一刀,此外还模拟了个主观镜头,完全是不按常理出牌。
不同于强调长时间对峙的决斗,也不同于追求一击必杀的《必死剑鸟刺》(同为时代剧和2010年《电影旬报》十佳),《十三刺客》可以说是交替组合,有力敌、有偷袭、有配合更有策略。
最后两轮一对一,也是出乎意料。
与刀光剑影和火光冲天相比,中间夹杂的对话更是耐人寻味,除去戏谑武士的,反派的好些台词当真是眼前一亮。
从针锋相对角度来说,《十三刺客》好似捍卫了武士道的尊严,但影片又故意把时间背景放在了幕府倒台前夕,所有一切都不免成为了时代的炮灰。
从三池崇史角度来说,《十三刺客》离众多前辈的时代剧经典仍有距离,不过快马加鞭,这已是他自由发挥的佳作之一。
至少片中的大杀阵,确实有赶超原作的意思。
【南方都市报 木卫映画 http://gcontent.oeeee.com/2/a2/2a27b8144ac02f67/Blog/34e/da02aa.html】三池把时代剧和个人趣味良好地结合一起,他证明了现在的娱乐片能拍得跟以前一样好。
——卫藤贤史(影评人)影片拥有动作电影的一切要素,勇士已经不是单纯与恶对抗,他上升到了一种非理性的疯狂。
——Roger Ebert(《芝加哥太阳报》)
《十三刺客》:三池崇史翻拍1963年名作,同样是民反暴虐恶官的剧本,13人斗智斩杀200人比《300勇士》更传神,接近《七武士》。
每一个国家都有一批人,他们甘愿做一名殉道者,深明“正义”二字本身就是政治的伎俩,但对贪官奸商之暴行仍无法容忍,这样的人,在日本叫武士,在中国叫侠客,在欧洲叫骑士。
以西方人认为不吉利的数字“十三”作为名称的影片,不算太多。
看过的、知道的有中国香港的《上海滩十三太保》、英国的《十三罗汉》、还有就是这部日本的《十三剑客》。
这部影片是部典型的三段论:第一段极力渲染幕府将军的弟弟如何坏,以证明其真的该死;第二段,则是招募勇士和谋计与斗智;第三段,也就是最浓墨重彩的,即武斗的场面了。
由于官方的不宜抛头露面,所以清除的行动要以“暗杀”的方式来进行。
火牛阵、箭阵一举干掉了七十余人,剩下的用“以一当十”的勇气来消灭。
不过,同样是武士,同样是没有实战经验,为何那庞大的护卫军团就如此不堪一击呢?
士气可用,以有备杀无备。
我想说说明石大魔王,这个家伙不把人当人看(最后把最忠心的侍卫长的首级踢开毫无尊敬以及看到血战场面壮观就想在成为老中后发动全国内战玩),冷漠到反人类,也自然天怒人怨遭到诛杀。
只是结尾大魔王临死前说出‘今天是我一生中,最开心的一天了’这样的话也是够搞笑了,想想一个富贵荣华衣食无忧被囚禁在社会规则的牢笼中的野兽过得也不是很开心呢?
对他而言也许死亡反而是件幸福的事。
日本的武士片/战争片将暴力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不同于七武士的末世颂歌,也不同于赤穗武士的搏命绝杀。
故事中的十三人兼具两者的正义与荣誉感,在刺杀暴虐的行动中完成了由武夫到武士的升华。
而愚忠的半兵卫(借猎人所言)只不过是个没用的废物,免不了没有任何尊重的死亡。
而低俗、快乐、力量惊人同时又有强大自愈的猎人,岂非无数人民大众的象征?
有人说片尾太突兀,个人感觉正是导演留给观众思考的时间。
此片刷新了我对于武士精神的印象。
满分,推荐。
府时期,将军的弟弟荒淫无度,民怨沸腾,终于有十三名武士勇敢的站出来对其进行诛杀。。。
导演三池崇史沿用了日本一贯的暴力美学,摇曳的烛火,暗黑的影壁,喷溅的鲜血,滚动的头颅,斩断四肢的女奴。。。
除了大量的感官刺激外,影片的主题非常明晰,十三个毫无关联的人,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渐聚到一起,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飞蛾扑火一般的投入,这是对武士道精神最好的诠释。
片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是代表民众,行侠仗义替天行道的新左卫门,一是代表统治阶级,绝对服从主人利益高于一切的鬼头。
两个本无恩怨却在战场决一死战的老同学,代表的是价值观的冲突。
十三个人面对数量是自己二十倍的敌人,如何打?
导演在揭晓答案的同时一步步的揭示了日本人骨子里的隐忍,冷静,残酷。
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成本,全情投入,如花火一般燃烧自己,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也才有了现在工业制造业领先地位的成果。
读懂此片,你会更了解日本。
以血祭道|《十三刺客》本片讲述了一个爆虐成性的贵族在外出路上被一个武士组织截杀的故事。
本片的结构很明晰的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我们展现了这名贵族的凶残,和武士组织的形成,后半部分集中展现了截杀的过程,其持续时间之长(接近1小时),耗费血量之多(泥土都被血液染红),打破了1968年老版的记录,也创下武士电影打斗人数之最。
在以往的日本武士电影中,常见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像这样有组织上规模的群体性械斗,还是头一回。
但本片的导演三池崇史向来是一个喜欢拍打群架的导演,他的《热血高校》已经成为打群架电影的代表作。
本片的镜头表现非常地道,以下是我记忆最深的一个镜头,充满剑拔弩张的紧迫感。
本片的群戏调度也很厉害,演员无论是担纲的还是群演都在位置上演好自己的戏。
镜头运动也极其灵活,不漏过任何一位演员的任何一个精彩表演。
本片的动作设计偏于写实,武士们没有飞天遁地的本领,也没有酷炫的武器,13人的武士组织之所以能截杀300人的贵族军团,一大半靠战术和阵地布置,其本身剑术一板一眼,和哪些狂拽酷炫叼咋天的武士电影比起来简直是庄稼汉把式。
另外,三池崇史坚持实景拍摄、摈弃电脑特效,所以本片没有其他日本电影中常见的浮夸的表现手法,也绝少安利的成分,本片前半部分正儿八经的交代剧情,后半部分争分夺秒杀杀杀,回归了老派武士电影的实在,仅有的安利成分存在于影片的结尾,即武士组织的领导者和贵族手下第一猛将的时候PK,导演通过两人的对话,表达了对旧式武士道精神的反思,即应将愚忠从武士道精神里剔除,武士眼里应有天下苍生,而非主子一人。
至于贵族本人,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他非要弄得这么人仰马翻才明白,只能说居庙堂之高,不知民生之多艰了,最后脑袋被切,滚入茅厕,实属活该。
影片最后,贵族全军覆灭,武士组织也战至仅剩两人,其中新生代的武士表示他将退隐山林,不再做武士,另一个野人则去追求真爱了。
在经历血液的洗礼以后,旧式的武士道精神似乎也就此被割舍了。
试图在本片看到精彩绝伦的打斗和精深奥妙的台词的人,铁定会失望,但对五六十年代以黑泽明为代表的日本武士电影情有独钟的,则会很喜欢本片的厚重感。
如果你对武士题材有过涉猎,那么通过观看本片你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如果你偏向于欣赏动漫式的夸张和激烈(如《大盗石川右卫门》、《甲贺忍法帖》那种),那可能本片不会让你满意。
V信扫描头像添加关注订阅号“野评人”,一起分享好电影。
之所以开写这个影评,是因为这阵子在看过这么多的烂片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值得写的主题,但实话实说,在看这个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我的脑子一直处于开小差状态,不停的溜号儿,而《七武士》和《黄昏的清兵卫》是在其间回闪最多的主题。
先从简单的说,这部电影和《黄昏的清兵卫》都发生在幕府末期,一个大变革时代到来之前,武士时代的最后绝响。
有人把这个电影以及《黄昏的清兵卫》都归类为日本的时代剧,我却宁愿从中国本土的角度,说它们是武侠片,或者,日本一点,叫武士片吧。
只不过《黄昏的清兵卫》是从反武侠的角度讲述了一个武士作为普通人的生活,而三池崇史这部《十三刺客》则可以说是传统武士题材的回归,从头至尾完整讲述了一个一群末代武士替天行道的传奇。
这是个翻拍片,但我从来没看过原作,因此所有的家伙都是奔着三池崇史下,当然他有点儿冤,但作为导演,他是有权调整的,这么说来也就不算特别冤了。。。。。。
嗯,开始。。。。。。
立意,俗套中的俗套——首先得说,三池崇史在片中居然一改动不动就血呲呼啦大特写的恶趣味,表现得可以说是相当克制——当然,近距离切个腹,弄个四肢齐断的裸体女人、踢个人头啥的还是难免,但鉴于其人以往的表现,这些小玩意儿在他的片子里基本就是毛毛雨。。。。。。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主题——该怎么说呢,曲终人散时,透露出一种很奇怪的意味。
来得远没有《七武士》那么顺理成章、理想主义、悲凉无奈和打动人心,却恰与小时候看水浒传看到梁山好汉受招安征方腊的段落时候感觉相似彷佛。
剧情可以说相当简单而俗套。
影片一开始,便是间宫的切腹,引出了暴虐恣睢残忍无道的反面人物松平齐韶。
朝中大佬土井决心打黑除恶,却因为目标是将军的弟弟而无法走正常渠道,于是找来男一号岛田新左卫门执行暗杀计划。
当中,为了激起岛田的正义感,土井向他展示了松平齐韶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罪证,包括儿子被杀儿媳被奸的孤寡老人、四肢齐断满门抄斩的农民女儿。。。。。。
这个桥段实在很熟悉,斗地主的时候我们见过,各类忆苦思甜英模报告会上我们见过,批西藏老和尚的时候我们也见过,端的是能听的人血脉贲张、义愤填膺。
但是且慢,咱们暂做小人,撇开泛滥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问上一句——土井和松平齐韶是什么关系?
松平是将军的弟弟,也是下一任的老中人选,而土井,则是现任老中,幕府中的实权人物,干城中坚。
二人之间的关系微妙到难以言喻,套用在中国重复了千百遍的历史,二人正是外戚和宰辅之间的关系。
不折不扣的对立面。
顺便说,土井历史上确有其人,名叫土井利位,而松平却似乎是虚构的,好在日本历史上这种暴虐又变态的混蛋层出不穷,永远不愁缺乏蓝本,比如平安朝时候的若干天皇,比如丰臣秀吉的外甥秀次,又比如幕府将军德川家齐。。。。。。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绝不会因自己的倒行逆施遭到报应,只会因政治上的失势导致坍台。
这么看起来,土井搞掉松平的动机就变得很可疑。。。。。。
毕竟,搞政治的人,谁的身上又没有几笔血债呢?。。。。。。
这么一来,岛田新左卫门的行为也便由替天行道为民除害降格成了为人驱使的普通杀手——是的,我不应该苛求这些武士,毕竟,他们的行为直接效果是为某些受欺压的人报仇雪恨,而从片子中松平的内心独白也可看出这是一个残忍的混蛋,杀了不冤,但我其实想说的是,虽然片中的武士们无可非议,三池崇史却在此明显的暴露出了挖掘深刻题材方面的局限。
反观五十多年前的《七武士》,勘兵卫们为之而战的是自己追求的秩序、正义以及所谓的“道”,而战争的结局,理想主义的武士发出一声叹息,胜利的只是那些看似卑微猥琐的农民;五十多年后,新左卫门们又是在为谁而战?
而最后的赢家又是谁?。。。。。。
所以,当最后新左卫门喊出那句“替天行道”的时候,我是真的绷不住,发出一声苦笑——您干也就干了吧,不喊这句,还透着一股明白人身在矮檐下的无奈,这句一喊,智者形象破坏殆尽,瞬间变成了义和团。。。。。。
武士终章,永远的母题——从《十三刺客》到《黄昏的清兵卫》,甚至可以拉上《最后的武士》,都不约而同的把场景选在了江户时代的尾声,变革到来的前夜,对逝去时代的挽歌似乎总是最能打动人心,满不管那个时代事实上早已经烂透了。。。。。。
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但姑且让我们有机会就瞎感动一下吧,毕竟,在这个连感动都可以在流水线上批量制造,越来越来得廉价的时代,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东西反而可遇而不可求。
——刚刚看见一个“知音体”感动系列,恶心坏了,借机发点儿牢骚,扯远了。。。。。。
回来——在这个片子里,对这个母题可以说渗透得相当彻底,而最让我有感的是其中两点:一是新左卫门招募人手时候感慨的“这个年头,哪个武士又有战斗的经验呢”另一个则是新六郎流连于赌档和歌舞伎町时和他叔父的对话,没有刻意的渲染强调,但却透露出一股淡淡的失落和茫然,味道很对头。。。。。。
顺便说,新六郎实在堪称这个电影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
苍白游离的人物——之所以会在作文中经常提及《七武士》,是因为这部电影有很多地方实在像极了《七武士》——是不是?
连名字都像。。。。。。
而人物性格和片中作用的分派就更是如出一辙。
细推敲起来,影片角色中,着墨稍多的是新左卫门、平山九十郎、仓永左平太、三桥军次郎、新六郎、佐原平藏。。。。。。
这几个人(说来好笑,从一开始电影里清点人数,我也在清点,但总是比电影里少一个,一直到最后,我也只数出了十二个,实在不知道漏掉了谁。。。。。。
直到完事看演职员表,才发现还有一个石塚利平,有谁知道这货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吗?
麻烦您告诉我让我也明白明白。
)其中新左卫门显然是对应智勇双全勘兵卫,而仓永和三桥的位置则相当于五郎兵卫和七郎次;平山和佐原俩人才对应一个久藏;小仓是新人武士,相当于七武士当中的胜四郎;农民代表菊千代,在这个片子中则转生为猎户木贺小弥太。
至于大竹、日置、通口、崛井四位则简直是彻头彻尾的龙套。
只有新六郎是一个全新的角色,也是片中重点发力的一个角色,《七武士》当中的平八在本片中没有对应。。。。。。
费这么半天劲,冒着絮烦的危险对比这俩片子的人物数据,是为了说明,这么看来,十三刺客的人员构成当中水分还是相当大的——比人家人数多出将近一倍,品种数量却几乎相当,而性格刻画方面甚至还赶不上《七武士》的细腻出彩。
在这里面,塑造成功或者还算勉强成功的只有主角叔侄二人,其他人的性格甚至还不如反面的松平和半兵卫来得立体和丰满,仓永左平太冒出来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以,三桥干脆就是个龙套队队长,剑豪平山师徒台词不多,主要是靠打的部分混分数,反倒是枪王平藏,干活先要钱,侃侃讲述钱的用途一折,寥寥数语,透出点儿江湖气概,有几分古龙。。。。。。
最可笑的当属猎户小弥太,完全云里雾里,来得莫名其妙,去得不知所云,彻头彻尾无厘头。
出场时候的从天而降,中间单枪匹马干翻落合驿全体妓女和驿站老鸭子,直到最后利刃传颈,胸前挨刀,没事人一样自己蹿着就回家了。。。。。。
应该说,这厮才是整部片子中唯一的传奇,然而却是游离态的——他自己是一个系统,和别人完全两码事。
当然是够轻松够愉快,但分量上与三船敏郎的菊千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这部电影中胜笔败笔都不算少,扯得太长了,最后简单说两句。
*喜欢枪王要钱时候,和新六郎离家时候的两段台词,很低调,却又很文艺,很煽情,日本人搞这种调调很在行。。。。。。
*最恨的场景是最后十三对二百,居高临下布置机关乱箭齐发,打到对方剩一百三左右的时候,哥儿几个居然放弃优势地形和远程武器,蹦下来跟敌人打1:10的白刃战,没见过这么二百五的,所以最后死得让人一点儿都同情不起来,您自己作么,怨得了谁。。。。。。
日本人的教条机械暴露无遗,堪称最大败笔。。。。。。
当然剑豪平山的刀阵还是很可观的。。。。。。
*最恨的台词是仓永左平太劝新左卫门收下小仓时候的一段话——革命不分年龄大小——拜托,这是十死无生的任务哎,您老人家慷他人生命之慨的这股劲头儿怎么跟那谁一样!。。。。。。
总的说《十三刺客》是一部不错的武侠电影,甚至可以说,是一部很经典的武侠电影,三池崇史讲故事的技巧也相当可观,但三池崇史仍然不是黑泽明。。。。。。
按武侠电影打分,四颗星,按艺术电影打分,就仅及格线上下而已了。。。。。。
伊势谷的角色有点莫名其妙 觉得纯就是为了模仿三船而存在的
61。人彘
日本电影永远剪不下来的片长我到现在还是没能安心接受。。。。
基本是胡打
看的热血沸腾
杀来杀去,把自己的和别人的命都不当命,看不出好来。
三池崇史拍个正儿八经的武士片也忘不了加点儿cult片佐料。最后40分钟光剩砍人了,两百人斩我看着都累的慌。
可能我看的时候状态不对,看着老打瞌睡。
好慢啊!
麻痹坑爹啊!
还有点七武士的味道,还得找个加长版的来看才行,三池桑的片精华都在加长里面
太无聊了,从7个人变成了13个人。same old shit 🥱🥱🥱
节奏短路片。。十三个淫,要么怎么打都不死。要么一个个挨着死。。。喜欢最后的偷渡到美国玩女人的桥段,以证明这个电影简直就素个冷笑话。。。
大杀阵!
丫三池是得有多喜欢“热血高校”啊!?
本片很好的解释了什么叫浴血奋战。相比老版,这个去掉了很多前面的铺垫,把重心完全放在了结尾的大杀阵上,应该是砍了四十多分钟吧,各种高潮各种死,视觉上绝对有很好的补偿,不过现在有点不喜欢这种一死一煽情了,看新版期待的就是精彩的动作片场面与三池的杀戮,任务基本完成。一庄重一娱乐,都行。
最后我们的种马猎人假死清了仇恨么?
前戏还是太长,空浪费了那么多的血浆。
必须加0.5
杀完齐昭以后那段像是中国导演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