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已经有很多这个题材的电影了,内容无非都是讲未来的某一天,全世界的人都变成了重口味的观众,都喜欢看着死囚犯们全副武装的火拼,打个你死我活,比如《死亡飞车/Death Race》,再比如《死囚大逃杀/The Condemned》,还有这部《真人游戏/Gamer》。
我是不信这种节目有播出的可能。
要知道现在连吃块狗肉都快要被一些蛋疼的砖家给喷死了。
真人搏杀?
开什么玩笑!
不过这是电影,而且是商业电影,不是纪录片。
跟电影当真,你就输了。
尽管导演在叙事的技法方面存在不少瑕疵,但『GAMER』总体上还是给人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就网络游戏题材而拍摄的电影,恰也是我一直想探讨、并且在研究的话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网络游戏已经从一种小众群体的亚文化而逐渐演变成了主流的社会现象。
一方面,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互动娱乐形式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文化交流概念;另一方面,它也带来大量的负面影响,例如青少年模仿网游持枪杀人事件之类就屡屡见诸于报端。
『GAMER』是一部带有明显批判色彩的电影。
借助科幻的手段,『GAMER』将网络游戏中流行的『PK』现象演化至真实世界,并与电视媒体大行其道的『真人秀』等元素相结合,演绎出一幕幕非常极端的电影桥段——如果有一天,游戏屏幕上活跃的不再是虚拟角色,而是赤裸裸的真人,那么社会将陷入一场怎样歇斯底里的狂欢?
类似的话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就有过探讨。
日本已故导演深作欣二拍摄的电影『大逃杀』就是一例,它虚构了一个荒岛上的真人PK秀,主要体现青少年与成人社会的殊死对抗。
后来这个创意被美国人沿袭,并制作了好莱坞电影『死刑犯』。
『GAMER』不同于以上的任何一部电影。
它的立意点十分独特,主要关注两点:第一,技术的进步增进了人类杀戮与争夺的欲望;第二,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对人类进行反控制。
后者在好莱坞的『黑客帝国』系列中亦有所体现。
导演用令人眼花缭乱的运镜方式对网络游戏的视角进行重塑。
通过炫目的特效、斑斓的色彩和虚构的人机交互界面,本作预言性地展现出电脑终端、网络游戏和社交环境的最终形态,可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就导演方式而言,可作为技术性的绝佳参考(当然,支离的叙事方式还有待商榷)。
电影的主旨是批判性的。
在故事的最后,男主角摆脱了游戏环境的技术控制,杀死了游戏制作人,虚实相叠的网络游戏环境赫然崩溃于众。
这当然是一个童话式的结局,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但在现实世界中,很多技术的不良发展却已然开始滋生、萌芽并蔓延到人类社会的主流发展形态之中,非常值得警醒。
其实『GAMER』电影本身就很适合被改编成为一部超酷的网络游戏。
如果连这个也实现了,那必将成为更大的反讽。
也许人类本就是充满着搏杀细胞的简单生物,不是么?
Game Over。
---http://www.leeforce.com
现在越来越搞不懂中国引进电影的策略了,3月的电影市场好比上世纪90年代的录像厅,世界各地,五味俱全,荤素搭配什么类型的都有,鱼龙混杂。
并不是说《天地逃生》不好,而是这样血肉横飞、粗口露点比比皆是的电影是否对谢绝分级的中国电影市场口味过重?
严肃的来说,《天地逃生》这样的买断电影,尤其是在3月五花八门电影扎堆的档期来说,是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的,更何况电影在一个新颖立意的基础上最终没能逃脱好莱坞流水线产品的命运。
首先电影的角度很棒,未来网络游戏真人化的观点颇为新颖。
故事讲述了在了不太遥远的未来,被囚禁在死囚区的关押犯Kabel,无意中成为了那个时代里流行文化的英雄人物。
因为每周,全数世界数以万计双眼睛正通过网上的一款名为《凶手》(Slayers)的极端暴力的多人在线游戏,收看他同其他数百名罪犯的生死拼杀,这款游戏是由科技天才 Ken Castle发明的。
在这位能操控游戏人物一举一动的年轻富有的玩家眼里,Kable只是一个虚拟角色。
而对这款带有高科技奴役色彩游戏持反对态度的人们来说,Kable成为了在战斗中崩解发明者Castle的关键因素。
乍一看这个剧情是不是相当眼熟,不错,如果你看过州长的《过关斩将》、斯坦森的《死亡赛车》、甚至是去年的《杀人锦标赛》和吴宇森旧作《终极标靶》,你都可以从本片中找到其他前辈们的影子。
而《天地逃生》把一个老套的故事框架套上了一个新鲜的马甲,就好比一个造型别致的房子颇为引人瞩目,但开门一看家里面还是旧家具。
电影中新点子就是将网络游戏真人化,一个个玩偶一样的血肉之躯充当游戏中的人物接受玩家操控。
片中出现了两种风格的游戏,喜欢玩游戏的玩家对此应该毫不陌生,一种是主角参与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FPS),另一种是模拟类游戏(SLG)。
二者看似关系不大,但是其中都包含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信息,那就是一个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在游戏中接受他人的操控,人性的自由与意志被强制的抹去,变成了一具具行尸走肉,而隐藏在现实中的则是操纵者狰狞的面貌和被操纵者哭泣的灵魂。
这也许是对现实网络世界的一种讽刺,此举无疑在电影中和乃至游戏世界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要比片中血腥的战斗场面和鲜亮的裸体MM更加引人瞩目。
但是《天地逃生》并没有在讨论人性方面大做文章,反而一味的进入到了狗血的剧情和视觉上的狂轰乱炸。
电影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一句话:剧本太差。
要说本片前半部分确实犹如游戏一般,不光是动作部分,连剧情也一样。
本片把一个《肖申克救赎》般的故事照搬过来,大刀一挥,砍掉了其中的精华,把只剩下一个只有电子游戏程度的故事包入其中,为了给大量的动作戏让路。
情节发展之快令人咋舌,主别说人物塑造和台词演绎,连最基本的剧情都缺乏创意灵感和精心布局。
一切都是平铺直叙,没看开头也知道结尾,一个小学生能编出这样的剧本也不难。
再说动作部分,华丽的特效和火爆的枪战比较精彩,毕竟在平时在游戏中出现的东西在电影里由真人演绎的场面并不多见。
摇滚乐和连场的激烈枪战在电影里融合的不错,显得动感十足。
血腥场面也比比皆是,本片的导演似乎对血浆和肢体有着强烈的厚爱,夸张的血腥镜头让人感受到除了视觉震撼,还有真人游戏的残酷。
可惜电影后半段明显动作戏份降价,只是一些简单的阴谋揭穿和逃生部分,几乎与前半部分形同两部电影,结尾也十分无力,一个千古不变的正邪大战的结局竟然如此简单的结束,不免有些偷工减料之嫌。
本片的导演不得不提,马克·耐沃尔代和布莱恩·泰勒个人风格很重,cult电影《怒火攻心》系列就出自其手。
所以在片中看到华丽的场景变换和镜头的快速切换并不感到意外,电影风格很像MV,除了金属风格极为浓重的战斗场面,就是在模拟游戏中色彩斑斓鲜亮的画面了。
可惜电影不像《怒火攻心》那样cult味道浓重,所以强烈的个人风格在此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
杰拉德·巴特勒还是一如既往的硬汉形象,而女主角也像其扮演的角色一般,就是一个游戏花瓶。
虽说《天地逃生》有着很新颖的点子,但是本片并没有像《黑客帝国》那般深邃和具有时代意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虎头蛇尾的情节设置,这一切都淹没在夸张的视觉风格中,使得电影最终没有成为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而最终沦为商业流水线的过眼云烟。
强度,力度,节奏,都给人极大的压迫感,确实能让局外人感受到绝处求生的压抑。
每个人都可以是天使,如有钱的小孩最终帮助人偶反抗成功,无良的媒体揭露黑幕。
每个人都可能是魔鬼,如有钱小孩操控人偶杀人取乐,如高智商的软件工作者。
我们活的有多不自由,又可以有多自由,没有纳米皮层的控制,人就不会变魔鬼了?
游戏控制了玩家,控制了道具人类,游戏设计者掌控了一切。
我们到底在被谁玩儿,到底怎么失去的自我,是不自由还是退化了选择的能力,我们是沉沦还是懦弱,我们安于现状且习惯了嘲笑打破常规的人。
自己画地为牢却嘲笑为了自由而悖逆传统的人。
每个人都是看客也是参与者,在无利益的前提下,本性的善都希望生命能延续,无辜者得自由。
利益却能轻易把人变成魔鬼,操控人偶杀死别人,因为要赢得游戏。
兢兢业业做幕后的软件工作者,之所以成为帮凶,因为那是工作。
媒体要噱头。
商人要盈利。
太多太多的带“利”字的理由,都是人类丧失道德的借口。
真正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真正需要反抗的也只有自己。
自救得自由!
over
类似的题材,其实还是很多的。
把一大帮罪犯组织起来,来个决斗什么的,活到最后的能获得自由。
陷落哥这次,就是个“罪犯”。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档次是提高了很多,什么芯片植入大脑的桥段都太low了,人类发展出了新技能。
这个家伙,就是发展出新技能的首富。
轻轻松松KO了比尔盖茨,他超越比尔,只用了一夜的时间。
发明了个啥呢?
这家伙发明了一种纳米技术,可以附着在脑细胞上,然后,人就被“玩家”控制了。
故事里头用了一个俗语,就是“鬼上身”。
但是,问题是,大概大部分人都想着做“玩家”,不想做“傀儡”吧。
“傀儡”从哪里来,大部分从罪犯中来。
这首富开发了两款游戏。
其中一个就是杀戮游戏,罪犯,是没有公民权的,移植就移植了。
另外一款游戏,是社区游戏。
这社区里头的花花绿绿,也是需要“傀儡”的啊,咋办。
这个世界,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另一位,是当红媒体人。
在故事开场,还不知道这个媒体人是首富这边的,还是陷落哥这边的。
当晚,首富利用媒体的力量,在卖力的推销自己的“两款游戏”,并顺带大致解释了一下“游戏机制”。
在这里,媒体人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但这个并不是什么重要问题,甚至有“设定”的嫌疑。
重要的问题是,在直播现场,首富的推介会竟然被黑客给黑了。
这大型事故现场,简直和比尔盖茨在推销Windows时现场蓝屏一样尴尬。
是的,尼欧都需要一个导师,陷落哥在故事里头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啊。
对于这样的尴尬,首富一点也不尴尬。
本着自己不尴尬就是别人的尴尬的原则,首富还顺带调戏了一下媒体,哎,开车开得猝不及防啊。
这里,还是可以稍微介绍一下“社区游戏”的傀儡。
这个傀儡,是陷落哥的老婆。
陷落哥成了“杀戮游戏”里头的傀儡,老婆成了“社区游戏”的傀儡,相当有意思。
那么,“社区游戏”的傀儡,从何而来,大概有一个认识了吧。
陷落哥之所以在游戏里头开挂,是因为有个“有钱的小孩”选择了他。
自己在游戏里头被人摆布,自己的老婆也在游戏里头被人摆布。
真拿陷落哥不当回事儿了。
必然的陷落,是必然来临啊。
陷落哥在“导师”的帮助下,开始了觉醒。
不得不说,这酒精+尿的组合,绝对是让人眼界大开。
传说中的操车操车,陷落哥给你真人演示一把。
陷落哥不出意外的逃脱了,还在逃脱过程中邂逅了媒体人。
这下,连媒体人也不得不面临“站队”的问题。
好尴尬啊。
其实,说起来,故事的内涵还是很内涵的,但是奈何故事没有在细节上精心打磨,整体混乱跳脱,有点遗憾。
但是,人家首富之所以能成为首富,不是盖的。
老早就拿捏了陷落哥的女儿。
为了能在片尾掀起高潮,首富甚至跟周星星学了一段斧头帮的标志舞蹈。
这操作,简直把陷落哥看呆了。
特么的,劳资是来陷落你的,你还有心情跳舞?
要跳,也是跳一段“彩色”的啊,说不定哥还会放你一马。
故事的结局,其实不用太意外。
陷落哥,也是江湖传说里头有名的狠人,除了尼欧,连姆大叔,基本就到他了,敢惹他,也是作死做的。
只是,这个镜头……
本片若不是制作精良,剧情其实仅到B级片级别,一个游戏极客,很容易判断电影里的游戏是否有存在必要。
主角参与的杀人游戏大受欢迎是很有可能的,这类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一直经久不衰的,更何况这是真刀真枪毫无表演成分的血腥节目。
但世界上最有道德底限的国家莫非美国了,各类的卫道团体不可能容忍这样的节目存在的,无论千万年后。
好莱坞编剧很可怜,他们总妖魔化美国的未来,实际上,这是一个最不可能崩塌的国家,这让故事编纂的时候就建立于一个不可信的基础。
所以这样的游戏在美利坚是不可能能存活的。
排除了美利坚的国情,从极客角度再分析下这个游戏。
真人虚拟射击,就是升级版的CS,数十年后若还流行射击游戏,非是HALFLIFE的20.0引擎了。
纳米技术既然能控制人的行为动作,反向的对大脑输出感官刺激定然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那样的年头360度屏幕根本毫无意义,家里的无线路由器就能直接跟大脑连线,与计算机进行的互动连眼睛都无需睁开,控制一个真人的半老徐娘进行情色体验完全多此一举,计算机演算出来的体验效果,人物反应百分百能达到玩家的需求。
控制真人进行血腥射击体验亦是同理,何况没有加入体感互动。
十年前的科幻,现在看竟然毫无违和感,看来科技的进步比想象的来的慢啊。
思路特别新颖,题材非常好,但是被美国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烂了尾,落于俗套的科幻片了。
就这思路我国最好用,就把这帮人都放在中国足球队,每场换人淘汰,体不好拉出去毙了,绝逼每次世界冠军,真是给中国主教练带来新思路,呼吁体育总局看下。
剧情多线发展,但都断断续续的,单单理解剧中游戏如何运作已经花了我大量的脑细胞,场面蛮宏大的,画面感延续了《300》的风格。
感觉导演有很多东西要讲,剧情也编制的足够丰满,但最终的结局太狗血了:首先,大boss不是号称有最高控制权吗,可怎么还是被自己控制的男主角干掉了呢,一种解释是:终极玩家Simon和男主角Kable的双重控制使他们的控制等级升高了,这点其实在理论上不太说得通;另一种解释就是:大boss自我意识被Kable引诱闪过了自己被干掉的情景,这是我很久以前就想过的意识控制的最大缺陷,因为意识是我们自己都控制不了的,但大boss不至于这么傻啊,这点他事先没做防备吗其次:大boss一死他的属下立刻关闭了游戏,也太听话了吧,这么庞大的帝国他们舍得丢弃吗草草收场很糟糕还有就是“人类”组织的人都死了吗?
明明那俩女的还活着啊,导演出来给我俺解释一下ps:终极玩家Simon是个亮点,小伙子演得很好哦
1.科幻创意很好。
“当我们可以在死囚身上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角色扮演游戏里面的意识主导问题”“当人类失去自己身体的控制权(相似的创意类型是《黑客帝国》)”。
2.美术和视觉效果非常特别。
很多科幻电影会使用全新的造物来表现非现实感,如《阿凡达》。
但是《天地逃生》的所有视觉元素都是“已有的”,只是通过颜色(高饱和度,擅用对比色)和剪辑(镜头闪烁以及画面跳跃感)来营造非现实感。
这是部美术存在非常强烈的电影。
3.故事混乱。
这是减分项,而且减得非常厉害。
①概念阐述不明。
1中的科幻概念没有解释清楚。
比如男女主的“自主意识”没有被解释清楚。
假如他们拥有/不拥有自己身体的控制权,那前因后果是什么?
BOSS的操控方式和目的又是什么?
男主的队友阵营是怎么回事?
就没有一个信息表达清楚的……②故事主线分支太多,没有做到集中表达。
比如男主和男主的操控者,这两个角色有功能混杂的情况。
主线是“男主逃生,并揭发BOSS的阴谋”,但应该是因为①的问题创作者自己都没有撸得很清楚,所以导致故事线很难集中。
假如不是概念上还有一点新鲜感,这片子绝逼要死。
有点可惜了,因为这个故事线(男主逃生,并揭发BOSS的阴谋)本来可以非常商业化,绝对能做到高潮迭起。
而且主角也很容易塑造得有魅力(大家对受难的英雄很容易形成认同感)。
其实只简单的从浅的层面来讲,我觉得这部影片其实是用一个真人对抗游戏的故事,来反映现代一些网络游戏玩家或者说大多数人内心深处阴暗的一面,影片中不断用游戏区域的场景和现实玩家操控的状况更替出现的手法,对比出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在游戏中都能够得到满足,比如说影片中那个黑人与男孩对话时说:这只是游戏,如果没有了kabel你什么都不是。
男孩希望获胜,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他不能够实现,但在游戏界面中却能。
我觉得,不管是在类似cs的真人对抗游戏中的血肉横飞的场景,还是在类似模拟人生的真人游戏中大尺度,重口味的镜头,都能够反映出现代社会网络游戏对人们身心造成的一些潜在的危害,也反映出人性冷漠的一面,有可能这些游戏场景会开发出你内心阴暗的一面,并有可能把它扩大,甚至实现到日常生活中。
我觉得从这一点看,这部影片是很不错的。
而且拍摄场面,视觉效果都已经很好了,让观看的人能够感受到仿佛是自己进入游戏界面在玩一样,拍摄角度,服装,场景都很好。
但有一点不足,就是结尾有点敷衍了事的感觉。
不过整体还是不错的。
看影片嘛,不光注重视觉效果,更多的要注重导演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或他要表现出的自己内心对社会或人本质的理解,态度及评价。
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人的内心世界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容易的。
新颖,独特.
设定很好,应该可以拍的很好看的题材,可惜了~ 结尾既好笑又莫名。鉴于是朝廷台看的,考虑可能有删减,还是不打两星了。巴特勒这部片子选的不行~ 3
对于看多了像《大逃杀》、《死亡飞车》等一些拿死囚和自相残杀来说事的片子的观众,这种电影的立意不算新。唯一比较不同的的是,这次是玩家来控制死囚,像是在玩真人CS,而且是真枪实弹,比较科幻。但最终结局注定是死囚逃出这种死亡游戏,而幕后的游戏开发者或管理者,也是反面BOSS会被主角干掉
题材还挺有意思的,就是剧情太无聊了。
哇!还有Save Point耶!
这片子的亮点演员也太多了
够暴力够血腥~~wow~~~~~~~~~~~~~~~
过关斩将WEB2.0版~~B级导演组合 Mark Neveldine / Brian Taylor 还是该组合 B级天王 Jason Statham 才对嘛~~
太夸张了点,别人都是SB.
三星的电影,+一星只为Michael C. Hall。。dex的发型dex的薄衫,Michael简直是以dex的形态在演ken,演的真好,众肌肉男只能沦为配角,而主演名单居然没有它,添加的人瞎了眼真是!
简直是太烂了……唯一有点亮点就是虚拟社会的表现……
I m fukkking into this bad weird movie,porn,bloody,cure,stupid electronic games,and the point of all is sweet dream of Marilyn Manson bests in the movie as the very song
尽管不喜欢众多血腥场面摇晃镜头和所有科幻片都有的逻辑问题,还是给新颖题材和配乐大拇指~~
Dexter,peter
最后打斗场面竟然有落水狗的影子
《死亡飞车》+《空中骑士》的创意却拍出惨不忍睹的效果。
神马东西,最近走霉运,连看几本烂片
电玩世代的一场噩梦,违规操作才有出路。想法是好的,却糟蹋得一塌糊涂,个别场景很喷血,比如虚拟夜总会
Gerard Butler老师也B级了
Violence and Sex are not that cool. 少打游戏多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