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效率和追求精英的教育之下,很难有莲雾这样的年轻人出现了。
他们自小就深谙人际关系里的等级,即便父母努力教育要重视平等,还是会在生活中处处看到等级带来的红利。
他们懂礼貌知分寸,不会把对等级阶层的看法写在脸上,甚至也真的明白要尊重不同阶层和文化的人。
但他们人生的触角、很难伸到任何可能引发不适的领域、更绝不可能冒着失去既得利益的风险,去追求空空的理想。
他们深信精英才有资格去追逐更伟大的理想、但理想不至于让人头破血流,就算是自我实现至少也要有基本的体面。
我无意责备这群人,因为他们的选择都太过人之常情,放到任何一个普通人身上,都会这样选。
因为何必呢?
放在坚固甚至残忍的现实面前,我们所谓的那些理想,经得起多少撞击?
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能站到更高的地方,是不是才能实现更多的改变?
那么多复杂的构成里、理性多数时候都压着感性在前进,有些人认为民族种族是最重要的理、有些人秉持着正义之理、还有理性的极致代表——可以进行等价交换的各种名利场。
感性是什么?
是不被认可的身份、是不被看见的歧视、是无需掩饰的优越感、是无法割舍的爱恋纠缠,这些不论放到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里,都不曾消失。
它们常常被归类为不重要、没关系、或者无需计较。
它们真的不重要吗?
那为什么世世代代的教育训教下,还是不曾衰减或者消失?
当我们感慨日子无聊时,我们感叹的是那个数字增长不够快?
还是当它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好像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反而越来越稀薄?
越是什么都算的清清楚楚的人,反而得到最少,因为他们不明白,能够被计价的人生体验毕竟是有数的。
排除所有风险、去计算最极致的性价比、走最安全有效的路径,是多么无趣的人生啊。
不是不想、是不敢冒险;是眼前仅有的这些也岌岌可危、好像小心翼翼才不会失去,即便这样还要被指责无趣,又是多么残忍的事情?
这就是我们的感性和理性,这就是影视作品和现实生活,这就是怀着谬误或者幻想,依然冷静度日的我们。
上一个台湾的电视剧是《我们与恶的距离》,同样是和法律题材相关。
彼时还没有进入踏入法律的门径,却已经被法律的精神所震撼。
听课的时候老师讲立法原则,要保持法律的谦抑性,刑法要建立在保护人权的基础上,控制司法机关的权力。
现在已经置身其中,逐渐的去参与,去体会这一切了。
在法治的世界里,活得最滋润的人,往往都懂得妥协。
可司法里面,最最宝贵的就是真相,真相就是正义。
如果我们当遇到捍卫正义的时刻,能有勇气和整体体系作战吗?
有能力去面对这一切吗?
剧中对精神病的司法鉴定意见质证辩论,真是精妙绝伦。
精彩摘要:1、对司法而言,作出一个值得民众信任的判决,才是最重要的。
2、如果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只为了讨好上面的判断者,民众怎么可能不怀疑他的公正性?
3、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
不是为了法官,也不是为了被害人,更不是为了神。
4、体系反抗不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拒绝同化。
5、真正的邪恶是平庸,是认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是不愿意为了正道而放下执念的人,你说要依照法律追诉犯罪,可是大法官根本不愿意宣告死刑违宪,生命权真的就至高无上吗?
法律本来就是权衡跟妥协的产物。
不是吗?
6、法官不语。
7、最后,来一个男主讲的段子(需要查一下台湾的这些原则就明白什么梗了):有一次,被告迟到,法官就提议大家说笑话比赛。
法官先说:“无罪推定。
哈哈哈哈。
”检察官说,“侦查不公开。
哈哈哈哈。
”律师说,“律师伦理。
哈哈哈哈。
”正当大家觉得笑话不分上下的时候,被告跑到法庭,对法官大喊,”庭上,我是冤枉的!
哈哈哈哈……"台湾同胞能拍出这样的电视剧,可喜可贺。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什么时机下自己标注了想看,昨天鬼使神差在人人视频上搜索发现居然真的有,于是花了昨天下午晚上和今天早上看完了这部八集迷你剧,分享几个可以讨论的话题1)理想VS现实大概这是所有剧中都会提到的一种冲突与对抗,以此衬托主角的伟大达到刻画人物弧光的目的,同时也是对理想主义者的赞歌,在国产剧中通常表现为主角有着一条路走到黑的性格,还存在完全现实的对照组作为衬托,但是在这部剧中,更多的在刻画男主的纠结,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进行天人交战,一方面他受到爸爸那句“难道我们不是人吗”的影响,从此之后他的每一次辩护,都仿佛在为爸爸,为部落,为那些还在受苦的底层人民而战。
但另一方面他见过这个体系内太多的阴暗面,被坑被骗过无数次,他知道这种以不同化作为抵抗方式的选择同样会毁掉一个人,所以他一直不想让作为官二代的男二参与进去,不想影响他的仕途,而他自己甘愿犯险,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了。
2)谁是底层这也是这部剧着重讨论的,男主是阿美族,被告人是印尼人,一个是上一任被压迫的,一个是这一代被欺辱的,前者作为辩论方借着为被告辩论也在发泄着自己这么多年的怨恨,“没有坐在被告席不是因为你们没有做错事,只是因为你们很幸运,你们不用被欺辱,你们可以一直相信世界是温柔的,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
全剧最大的boss看起来是董事长,实则不是,是那些并不需要露面就能享受到一切的人。
我很喜欢的一幕是莉娜要回国的时候,他俩互相以对方的语言告别,这一刻多么希望压迫到此终结,没有下一代被压迫的人。
3)关于废死最开始我以为落脚会在人权论,因为我们要捍卫每个人的人权,但在男主心中并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他更认为每个人的环境、背景都不同,所受的压迫程度不同,而他作为公辩人他就是因为被告而存在,他必须完全的了解这个人的过往。
仔细想想我又何尝不是,凭借着简单的案情了解就在内心对被告有了决断,这何尝不是一种偷懒。
喜欢剧中的很多台词,摘抄一部分:“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真正的邪恶是平庸,是认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是不愿意为了正道而放下执念的人。
可是大法官们,根本就不愿意宣告死刑违宪,生命权真的就至高无上么?
法律本来就是权衡和妥协的产物。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如果需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跟你说一个笑话:台湾民众将近有7成,对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七成五认为,法律只保障有权有势的人,将近八成人认为穷人比有钱人更容易被判死刑。
可是有八成五的民众支持死刑。
”“有一次开庭,被告迟到,法官就提议说笑话比赛,检察官和律师都同意以后,法官就先说了:无罪推定。
检察官也接着说:侦查不公开。
律师也接着说:律师伦理。
正当这些笑话大家觉得不分上下的时候,你知道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被告跑进法庭大喊:庭上,我是冤枉的!
”“你知道为什么你现在还在这个位置上面吗?
废掉你也是取悦群众的一种方式”“只要给群众他们想要的,就不会有人记得他们应得的”“所有的杀戮都一样”
勉强看完,看到最后也不理解为什么一直要反对死刑,法务部长令秋是一直很坚定的,大概是因为她害怕有冤假错案,并且法律没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有点儿忘了),晋平和佟宝驹反对死刑的原因总感觉是因为阿布这个人,因为他杀人是有冤情,他杀小女孩也是无意的,但如果是一个残忍至极的杀人犯,他俩还会这样么?
虽然内核有点像《我们与恶的距离》一样,要探明杀人者的内心和原因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对死者家属还是这个社会,但这个电视剧却一直在强调无原因的废除死刑,并且围绕这一个案件,案件分析也很拖沓,里面又掺杂了晋平的爱情、家庭和自我的挣扎,佟宝驹和原生家庭,外籍劳工的境遇,大企业的非法捕鱼,要素过多,导致了废除死刑没有讲得很深刻,让我没觉得有什么触动。
并不像《白痴》中梅诗金讲死刑的残忍性那样让我醍醐灌顶。
反而最喜欢令秋这个配角,果敢坚韧,没有耽于爱情,用法律和政治为自己的信仰开路。
当她决定让阿布被执行死刑时我还有点儿不理解,但她说“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她是这部剧里最冷静理性的人,最后也确实达到了她的目的,虽然还是大部分民众支持死刑,但废死和弃票人数历史最高。
主题很好,内容节奏失败。
看了很多年的豆瓣,第一次评论,为什么咧,在好看的剧,我自己看就行了,但这个剧看完后久久得不到平静,想来抒发一下,最后一集,一句台词,不杀怎么阻止未来继续杀,要杀,杀的要是时候,太震撼了,所谓正义,很难平衡,也不说太多,这部剧让心灵得到了一些升华,人啊,有所寄托就是最大的幸福,不需要得到很多物质,有牵挂你的人,有你牵挂的人,足够了,安逸的生活
八尺门的辩护人 (2023)8.7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悬疑 / 唐福睿 / 李铭顺 范逸臣
我们与恶的距离 (2019)9.42019 / 中国台湾 / 剧情 / 林君阳 / 贾静雯 温升豪一个既定事实的谋杀案,到底有没有值得辩护的空间?
《八尺门的辩护人》比《我们与恶的距离》更近一步的是,从舆论媒体调转到司法内部,以一个原住民出身“不怎么受欢迎”的公辩律师,撬动诸如原住民、外籍移工、渔业劳工、国际环保运动、废死等议题,并用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使杀戮铿然而至。
“判决是为了被告而存在”。
如今仔细琢磨这句话,让我想到阿伦特有关human rights的阐述。
她提到:唯有“人”才能保障人的尊严。
这些放到现实中颇具理想化的言辞,共同指向了modern political system与其律法不可避免的系统性弊病。
而在求真和求善中间,人性则将鸿沟越撑越大。
台剧的深度早已走向了另一种维度,它延伸出了更复杂、更有争议性的讨论,这些讨论不再高屋建瓴,也并非二元对立,每个都有可释的空间。
在对人性的窥探上,也有了比以前更加熟练的表现空间。
本剧最好的一个设计可能来自于,在法务部长陈令秋提前拿到对被告有利的证据后,竟巧妙地安排了一场“误杀”。
“如果必须要杀,那就杀在最合适的时候”。
这次合适的误杀,让自己、政府和民意达成了暂时的三赢,既结束了纷扰的审判,又能再次提出废死的提案,更保住了自己的仕途。
唯有真相和死者,被永远地遗忘在那片幽暗的海底。
同样是海岛,同样是渔民,同样是表现本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偏见、歧视和暴力,看完本片,我想起了《雪落香杉树》的故事。
相比较两个故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或许可以理清本片的一些思考。
一、台湾人对印尼劳工的暴力本片最核心、最突出表达的一组矛盾,就是台湾人和印尼劳工的矛盾。
又因为台湾捕鱼业发达,海上作业艰苦,雇佣的印尼渔民人数最多,因此渔船暴力显得格外突出。
渔船就是个小政治团体,台湾老板打压台湾渔民,台湾渔民再联手排外压榨印尼劳工。
印尼劳工就是那条引诱鲨鱼的鲭鱼,被人为放置在了整条食物链的最底层。
他们的命甚至不如打捞上来的海货值钱。
没有人听得懂他们说的话,也没人愿意听他们说话。
他们长期忍受着从信仰、外貌到语言、国籍等各方面的歧视,甚至到了法庭上,每天都有无数的居民在催他们去死,因为他们在不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谋生,因为他们在当地人都不愿意从事的苦差里讨生活,因此他们就该无法享有和台湾居民同等的人权,就该心怀感恩,承受一切。
二、新台民对原住民的暴力本片的另外一组对照组,是男主的爸爸和印尼劳工阿布都拉。
因为他们的经历是如此的相似,相似到我们都要差点忘记了,男主的爸爸可不是印尼劳工,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
不过也正因太过于土生土长,最名正言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原住民,竟然也遭受到了来自后来者的歧视。
偶然看过一个台湾少数民族诗人莫那能的诗歌,才了解到原来台湾还有这么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就在几十年前都还保持着原始的生活习惯。
在他们的心中,政权,国别,都是很虚无的东西,他们只认定一样,那就是脚下生长着作物、供给他们能量的土地。
“政权,请你退去土地才是我的母亲。
政权,请你闭口母亲不是压迫的理由。
”——莫那能长诗《燃烧》然而现如今,在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却被新台民以歧视的口吻称呼为“乡胞”。
甚至于和新台民交流的时候,还要去请翻译。
他们缩在美丽岛的一角,像一群海蟑螂一样靠着渔船操持艰苦的生计,最靠近大海,也最靠近在渔船上被折磨致死的命运。
他们和印尼人的命运,到底又有什么区别。
可能区别只在于,男主的爸爸在自己的土地上杀了人,最终失去了十多年的自由。
而阿布都拉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杀了人,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三、所有的杀戮都是一样的,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废死投票,死刑投票,政治选举等等,运作的基本原理只有一个,少数服从多数。
若8.5成的人赞成死刑,那么依照大多数人的意愿,予以此人死刑。
若5成以上的人赞同此选民当选,那么依照大多数人的意愿,予以此人职位。
少数服从多数,实际上也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社会开始,就喜欢报团取暖,喜欢党同伐异。
对于新台民来说,原住民是少数;对于本地人来说,印尼劳工是少数。
少数的生存空间,就这样逐渐被压榨紧缩,直到逼得人喘不过气来。
用刀杀人,和用民意杀人,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在海上杀人,和在死刑场上杀人,本质上也是一样的。
都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
相比之下,雪落香杉树讨论的面则要窄一些。
可能也是因为台湾的问题真的更错综复杂一些。
而创作组把这些内容都表达出来了,而且很清晰很有层次。
很喜欢最后一集男主得知印尼劳工死讯后愤怒的嘶吼。
困兽之斗。
匹夫之怒。
淋漓尽致。
废死派其实跟动保组织环保组织还有某个组织没有什么区别,剧里偏向废死,却拿不出废死的理由。
只有可笑的误判一个理由。。
笑死。
宝驹问替代役的死去的人怎么办,替代役没有正面回答。
欧美白左那套,有些人就是要去真信,什么人权?
死去的人因为死了所以就不配有人权了?
挪威枪击案,死69伤300,杀人犯以杀人为乐,顶多被判21年,进了七星监狱,里面什么都有,超市图书馆健身房游戏房……废死派是些什么玩意?
我不理解,无法理解。
影视结局,最坚决的废死派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杀了罪犯,同时也推动废死向前一步,我只觉得恶心。
我震撼大卫戈尔的一生结局,以死推废死。
一个是死自己,一个是死别人。
挪威枪击案,只不过是欧美白左们的一场政治狂欢。
https://zhuanlan.zhihu.com/p/123903181?utm_id=0
看完这部剧,对于罗翔老师说的:刑法的尽头是哲学,这句话我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想说的很多,内心感受也无比复杂,每每这种时刻都恨自己逻辑有欠缺,无法将混乱的思绪组成适当的言语。
分享几句剧里很喜欢的台词,以窥一斑我内心的波澜壮阔。
1. 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
2. 真正的邪恶是平庸,是认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是不愿意为了正道而放下执念的人。
可是大法官们,根本就不愿意宣告死刑违宪,生命权真的就至高无上么?
法律本来就是权衡和妥协的产物。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如果需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3. 跟你说一个笑话:台湾民众将近有7成,对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七成五认为,法律只保障有权有势的人,将近八成人认为穷人比有钱人更容易被判死刑。
可是有八成五的民众支持死刑。
4. 有一次开庭,被告迟到,法官就提议说笑话比赛,检察官和律师都同意以后,法官就先说了:无罪推定。
检察官也接着说:侦查不公开。
律师也接着说:律师伦理。
正当这些笑话大家觉得不分上下的时候,你知道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被告跑进法庭大喊:庭上,我是冤枉的!
八集故事,讲了凶案,全球经济,外籍劳工,法律,政治和法律和人,法律和穷人,和法律人,和政治人之间的关系。
紧凑也完整。
我知道台湾的电视剧这几年立意越来越高,探讨的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越来越深,可是通过一个外籍劳工的行凶故事,深刻表达了死刑废除,带出了政治本质体会到了人心种种。
惊讶的同时又嫉妒到扭曲!
为什么我们的影视剧市场,还停留在师尊和爱情上永远驻足不前!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看似最悲悯的人,却有着最恶毒的心。
为了不杀而杀,又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做着最伟大的事情。
生命不过是随时可以被牺牲掉的政治筹码而已。。。
法律,体现的是当政阶级的意志。
最后能守住的也只有自己的那颗良心。
可以说前七集全是铺垫,阿美族,外劳,渔业老板等全是为了介绍这一案子,而本剧的高潮和精华在最后一集,最经典语录“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必须要杀,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也即,哪怕未成年杀人犯可以免于死刑,也丝毫改变不了台湾省民众反对“废死”的民意,他虽“不杀”,但“杀”仍在继续;而既然陈令秋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必须以未成年杀人犯的生命为代价,那就杀了他,并且要将他的“错杀”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这也就是所谓的“杀在最好的时刻”。
一条人命在政治斗争中就这样交易了。
果不其然,在匆匆且偷摸地将杀人犯处死之后,杀人犯是未成年人的消息才第一次宣之于众,台湾省法务事务部门还假惺惺地表态要查出信息泄露来源,而陈令秋煞有介事地在记者会上致歉,脸上闪过不为人所留意的笑意,因为她达到了她的目的——“以死废死”,她以“错杀”论证了“废死”的必要性,也直接影响了之后关于“废死”的“公投”。
虽然民意对死刑的态度并非发生根本扭转,但赞成“废死”和废票的比例也达到最高,成为台湾省“废死”运动的最大突破。
信用语录,不为商业,只为纪念。
只要给民众想要的,他们会忘记什么是自己应得的。
太黑暗了,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那种黑
整体水平中等偏上,在司法正义这个底座上,也凸显了很多“政治正确”的元素,比如外劳、废死等等。间或也有金句,比如: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
可能是我看的不认真 我没看懂
很深刻的话题,很大胆的题材,可是我不能共情。不管是精神病杀人还是激情杀人还是未成年杀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看了一半?有点看不下去,不过还是感叹一下台剧真的题材多。不过政治剧我确实是看不来。色调灰暗,看得人好累。
真的受不了这种价值观扭曲的片子,犯罪事实如此明晰的案件还能扯8集。主张废死的圣母婊们凭什么替受害者家属做决定?凭什么要掏我们的腰包养杀人犯?不废死的理由有千万条,主张废死的说来说去都是避免误判,误判的概率有多高?是湾湾对自己的司法体系没有信心吗?男二何不食肉糜,天天要废死,又丑又作,享受着官二代的福利还嚷嚷着要公正自由,我要是他爹都得给他气死。另外李铭顺是在新马没戏拍了吗怎么天天拍台剧。再加上湾湾没有经过白话文运动,台词极尽佶屈聱牙之能势,看得那叫一个累啊!最后一起欣赏片中奇葩言论:“真正的邪恶是平庸。”“判决为被告存在。”剧中最好笑的是湾湾财阀抱怨国际渔业不称呼他们是国家,这是全剧我最喜欢的台词。
法庭见人性,死刑博政治
太想模仿争议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通过故意制造冤案来推动立法,并不反思司法各环节执行是否严谨尽责,也不呼吁提升极刑门槛,只看到了人死不能复生,因害怕杀错人,所以干脆废除死刑?这不是因噎废食是啥呢?受害者的人权呢?本作难道不是跟风政治正确的闪耀大栗子吗?三星半给公辨人人物塑造。
杀人不用偿命,欠债不仅要还钱,还要还利息,笑死,先把要求废死的全宰了,宰之前问问他同不同意废死,废死这种问题没有讨论的意义,不如讨论无罪化,杀人无罪才合理,总有人辩经的时候说什么人让渡部分权力来组成国家,这些权利不包括生命权,笑死,如果有人杀了人不用死刑,有没有发现有人被迫在用死亡捍卫这种法条,死了的那个人算不算“让渡了自己的生命权”去捍卫“不用让渡生命权的法条”,要废死不如无罪;陈令秋的操作完全没有问题吗,没人搞她吗,这都不能干掉她?早年间看的外国电影还是通过法律杀掉无罪的自己,让民众意识到要废死,这倒好,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杀别人;法律这个东西就不该沾染钱,把所有律师之类的改成公务员好了,有钱也没律师请,这才公平;阿杜是因为小孩哭想起了船上的事所以杀人?那也不无辜啊,未成年也不无辜啊
Holy妈祖!你看宝岛多敢拍!题材的大胆程度已经朝韩国影视看齐,再看看大陆被阉割成什么样……“所有的杀戮都一样……”政治和权力斗争多么肮脏,牺牲的永远是民众……8集时长导致后半段叙事疲软,如果改编成电影应该会像《辩护人》一样精彩吧!
啊,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好的电视剧应该是这样的片子……
holy妈祖,死刑本来就是政治。不羁老带倔强新的组合很常规,前者混不吝再被后者的棱角刺醒的模式更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好在湾剧选题似乎自带拔高属性,毕竟一牵扯权利权力之类的话题就让人不由自主为之疯狂。但能拍好还是有点难度。8集按说可以紧凑又精致,可呈现出来却慢吞吞,结尾为了推向高潮有点刻意有点急。想起读13级台阶时的思想斗争,几年过去了,我还是没有改变想法。最近常看到李铭顺诶~
没看完 节奏太慢
皇后杀了皇后 死刑废了死刑
台湾花莲一起海滨命案即印尼劳工杀人案而牵扯出台湾社会下众多不为人知黑暗面,司法腐败,官商勾结、死刑废除推展、外来印尼劳工生存状况、当地阿美族部落人土风貌及渔业公司滥杀无辜、非法海上作业捕捞走私而杀人灭口……大胆揭露,尺度极其残忍,勇于剖析独特拍摄手法运用算是独树帜。
也没有那么差
为了枉死的结局一直让主角做无用功太刻意了
弱势群体的权益 谁来保护?尤其是不完美受害者的弱势群体
Abdul Adler,Go to 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