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讲述精神分裂的影片中,患者的双重人格,通常会得到外化,由两名风格迥异、对比鲜明的演员分别表现。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使观众落入圈套,忽略掉贯穿影片中所有意义明确的指向性细节,从而忘记寻找两者之间实际上无处不在的联系。
这一类故事接近让-克劳德·卡里耶划分的第二种故事类型:讲故事的人了解这个故事,而听故事的人并不了解。
在这样的故事里,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不特别困难,并不需要飞机坠毁或者大楼坍塌什么的(它们只是在浪费制片人的钱),只需要一点点神秘的不可知的因素就足够了。
而在讲述精神病患者的影片中,这样的神秘因素通常来自于“叙述者”的想象空间,即代表其第二人格的主人公的某些不合理行为(比如,他的突然出现与消失,并且通常地,他在其他所有人的记忆里处于空白状态)。
当然,电影发展到今天的浩大规模,也许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
曾经别致的叙事方式一再重复,而观众学会逐一识破影片中的种种陷阱,甚至他们从一开头就可以料想到结局(就像今天的许多鬼片那样,在观看之前,我们就可以猜到,它们大抵跟精神病或者犯罪心理脱不了干系),这时编剧所要面对的巨大难题就是,如何在已经有一个确定终点的前提下,持续而强烈的挑拨观众的神经。
在此意义上,《机械师》的做法,有一些是成功和值得借鉴的。
与另一部同样描写精神分裂的影片《搏击俱乐部》不同,后者中实为一体的两个主人公之间,由始至终穿插了一个名为玛拉·辛格的女人,而导演谨慎地将“三人从未同时出现”这一细小而至关重要的细节抹得一干二净,从而轻松地将观众的通常性解读引向了误区。
而《机械师》的主人公莱兹尼克比任何人都要忧郁和沉默寡言,由于沟通的极度缺乏,观众从一开始就不难猜出,莱兹尼克与数次出现的胖子(莱兹尼克臆想出的另一人格)其实就是同一个人。
不得不指出,围绕着黑人的事件过于诡异和夸张,以及导演过分在意两人间的外型差异,大概就是导致此处叙事失败的根本原因。
幸好,并非没有挽救的余地。
人物设定,莱兹尼克是一个事业失败的小工人,生活枯燥烦闷,长达一年的失眠令得他骨瘦如柴。
这个人物的设置一方面很大程度地切合了平常人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又具备某些不可思议的成分,比如他为什么会患上严重的失眠症,这本身就足以引起观众的兴趣。
而《搏击俱乐部》中,为了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结构,追根溯源的部分恰好被有意忽略掉了。
有一个定义说,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所知和所不知的游戏,而故事的全部功能在于,潜入不知之中以发掘新的事物。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耶稣的故事总是被不厌其烦地翻拍,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观众在明知黑人男子与主人公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下,依然不厌其烦地去寻找他的根源。
叙事方式和故事本身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物,叙事有它自己的模式和技巧,而《机械师》中做得好的部分,是信息的隐藏与不断发掘(通常的做法是将前面反复出现过的小细节与真相的某种特性一一对应起来),以及冷峻阴沉的影象风格的运用。
《机械师》的视觉艺术,是写实而略微残酷的,破旧的房间、低沉的乌云,还有主人公干枯的身体,都宣扬着某种末世情绪。
事实早已证明,这样的颓废作风,对于现代人敏感脆弱的神经,总能产生巨大的冲击。
而最后的十分钟剧情,真正起到了挽救全片的作用——虽然它的到来晚得有点儿过分。
真相的揭示实现了所有信息的重组,看似牵强的情节终于有了意义,而影片也因此免于流俗。
此时我们终于发现,早些出现在电影中的事件,很大部分都不过是主角的想象,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而它们最终都成为了真相的暗示,且指向明确。
这一点上,《机械师》的做法与《停留》类似,只不过后者的剧情架构基础是幻觉而不是想象,于是就更加怪诞荒谬。
然而无论如何,关键在于,两部影片中最主要的故事,都发生在电影人物的脑子里,这与绝大部分动作片科幻片有着本质的不同,而观众(叙述接受者)在观看影片的同时,需要不断将自身获得的信息打破重组,于是从此意义上来说,故事又主要发生在观众的脑海中。
观众即是叙述者,又是被叙述者,因而生活中的部分情感体验,能够与电影交织重合。
这就是为什么《机械师》一类的影片,即使结构混乱不堪、情节颠三倒四、内涵晦涩艰深,却依旧可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甚至进驻到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正原因。
《百年孤独》中曾有一段关于一种失眠症的描述,这种失眠发展到后来会导致失忆。
虽然我没有过这样严重的失眠,但至少觉得这种事情是匪夷所思的。
而本片主人公的境遇也差相仿佛,因开车肇事逃逸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从此开始睡不着觉,而失眠的每况愈下居然使他忘记了自己失眠的本来原因,变得形销骨立、疑神疑鬼。
男主角瘦削的脸庞、高突的肋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莫大的心理恐惧,当然本片的诡异风格主要还是应该归功于悬念的设计,谜底看似呼之欲出,却又始终隔着一层迷雾,足足让人揪心了一百分钟。
抛开情节的巧妙不讲,这应该是一个关于内疚的故事。
有人曾说,羞耻感的觉醒是由于尝了禁果而落到人类头上的最初而且最重的惩罚。
如果不是特雷弗的肇事逃逸引发了他内心强烈的羞愧意识,他也不会因此而失眠了整整一年。
所谓“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对一个具备高度道德意识的人来讲,隐瞒自己错事的结果就是在惶恐中度过余生。
而且我们从男主角平日的行为来看,他是一个十足的“好人”,看到工友受到不公的待遇会仗义执言,会给机场的女招待多留小费,嫖妓也会跟妓女建立良好的感情,应该说他善良而充满正义感。
他的缺陷在于懦弱,做错了事而不敢承认,还不断地寻找理由进行逃避,结果在逃避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他逃避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这却使他陷入了更深层次的痛苦之中,因为表面上他是忘掉了自己犯下的罪行,但潜意识中的罪恶感是不可能根除的。
即便是大奸大恶之徒做了理亏之事也会内疚神明,熟悉武侠小说的人都会发现黄蓉、赵敏、韦小宝等人都很擅长利用人性的这一弱点对敌人进行打击。
而对那些正人君子来讲,自我的谴责就足以使他们心智迷乱、羞愧难当,这就是为什么《生于七月四日》中汤姆·克鲁斯会因为误杀了战友而背负了一生的痛苦。
其实影片并没有正面描述他对责任的逃避,这当然跟保留悬念有关。
影片的明线是特雷弗寻找自我的过程,“你是谁”这句话多次在对话中和纸条上出现。
艾文这个人到底是谁?
这是在揭晓谜底之前最大的悬念。
特雷弗在不停的探寻艾文的身份,也是在不停的向自己所不愿触及的记忆靠近。
我们可以看到,特雷弗对自我的逃避是多方面的。
他想象中的艾文是个壮硕的胖子,与自己瘦削的形象相对;他幻想艾文是妓女的前夫,会对自己不利,把自己的一切罪责都转移到艾文身上;他还幻想被自己撞死的小孩的母亲跟自己是好朋友,小孩的死去或者是由于癫痫症,或者是为艾文所杀,反正跟自己无关,而且小孩的母亲也口口声声说不干他的事;他选择被别人的车子所撞,不仅仅是试图去查出艾文的身份,也是出于赎罪的愿望,一种因果报应的心理循环。
但是无论他如何逃避,潜意识中始终存在着残留的印象,这就是纸条上出现的字母ER。
不可否认这是他自己不自觉地写上去的,一方面他想完全逃离他的记忆,但另一方面又在时刻提醒自己有过不光彩的过去,两者之间不断交锋,从TUCKER、MOTHER、MILLER到KILLER,最后还是代表后者的艾文占了上风。
真相毕竟是真相,不管你愿不愿意面对。
本片所描述的人格分裂跟《搏击俱乐部》很相似,同样是由于巨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把自己幻想成理想中的人物。
当然《搏击俱乐部》的故事要更极端一些,也具有更普遍的社会意义。
这样的片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巧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对心理的分析、对人性的探求。
知错就改这样浅显的道理是每个人都明白的,但是“三尺童子皆知之,百岁老人行不得”,自我总是最难战胜的。
我以为编剧之所以为主人公选择了机械师这一职业,是为了暗示他虽然能够修理身外的机器故障,却对自己大脑中所出的问题无能为力。
本片通过了深入的心理挖掘,将主人公对立的两方面人格进行相互拷问,从而深刻揭示了内疚所给我们带来的恐惧和绝望,这样的说理方法是最令我着迷的地方。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Qiao_Daddy。
向来不害怕恐怖片,却没有想到被这样一部影片摄住。
不想拿它和Fight Club作比较,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该片前半部分远比鬼片可怕,好在后半部分更让我觉得是一部有宗教意义和恋母情节的心理片。
Christian Bale所扮演的失眠男人Trevor Reznik,骨瘦如柴到几乎就要不存在。
他不停做出一桩又一桩荒谬又惊恐的事情,他不停遇见一个叫Ivan的肥胖男人,他不停追问who are you,直到最后,i know who you are。
他终于想起,那个肥胖男人其实就是他自己,曾经驾车撞死一个小男孩的肇事者。
每做错一件事,Ivan总会在他身边,轻蔑地看着他,冷笑。
他和他的call girl女友总是重复jesus或oh my god。
这也许就寓意着Ivan便是主宰正义的上帝。
直到他们在警察局的玻璃门内外作别。
当Trevor投案自首时,影片难得地出现大幅白色背景,白得叫人睁不开眼。
而穿着一身黑色的Trevor终于得以安稳地睡上一觉。
他胸前tee上的白色字母Justice Brother渐渐被放大看清,颇为耐人寻味,而影片也就至此终了。
至于影片的恋母情节则通过Trevor和Maria的交往体现了出来。
在幻想遇见Maria时,她家的鱼缸、装饰小丑到头来原来都是Trevor 母亲的遗物。
在这段幻想中,Trevor 不断联想到自己和母亲的关系。
而偏巧Maria的名字也是具有宗教意味的。
在技巧方面,导演Brad Anderson让整部影片都沉浸在冰凉的死灰之中,并从头到尾配以滴答的诡异音乐。
当Maria家里的唱片机,由于走音发出同样怪异声响时,不禁令人脊背发凉。
其中有一个场景印象深刻。
那是Trevor第一次遇见Ivan,之后暴风雨大作。
黑压压的天空划过明亮的闪电,俯拍的全景镜头令整个工厂停车场暴露无遗,想来正是预兆着一场不曾入睡的恶梦的开演。
从惊悚开始,但并非只是惊悚而已。
机械师 The ManchinistAirport or Downtown?Death or Birth?你的过去是否已经把你侵蚀得体无完肤?而你,是否对着镜子的时候,仍然能看到你可怕的过去,以及,你的自言自语.<机械师>不是一个出色的故事片,但他绝对是会讲道理的片子,其中的道理看似简单,其实又很复杂:人究竟应该怎样去面对过去,特别是那些灰暗的过去.其实记忆真的很残忍,他把人毁灭,不带一点痕迹.记忆藏在你的心底,和你如影随形,可是他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你,鞭策着你,将你的痛处娓娓道来.最初看影片的时候很可能会把他归结成惊悚片.确实,阴暗的气氛,瘦骨嶙峋的男主角,忧郁的眼神,沉重的死尸,滔滔的河流.一切因素都很有惊悚的气质:而他又像是悬念片,到底男主角为什么杀人?到底死人是谁?到底谁打着灯?到底有什么天大的秘密?导演设下了套子,只等着你去钻了.我也不能免俗地产生了种种问题,陷入了那个僵硬的陷阱.导演的安排奇特而又平常.奇特的是,本是应该直接揭开谜底的故事,却在进行中并没有这个意思,他硬是要往迷幻的地方拉.而平常的又是,导演深谙吸引眼球的方法,懂得将这个套子越拉越大,陷入了更深疑问中.于是,他不免俗套地叙述起了故事.这是一个阴暗地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可是导演却用着懒散的,事不关己的口吻,像顽皮的小孩,悠然地自我陶醉.他蓄意制造着场景,蓄意重复着道具,蓄意使用着灯光,蓄意伤害着观众.自然而又尖刻,摧毁着人们本就揪着的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隐情呢?导演又卖起了关子.喃喃自语的男主角,一张张离奇的纸条,一次次幻觉中的事件,一个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脸庞,现实与梦幻有机结合,这也正是影片的基调.从头至尾,一直重复着--导演用了更接近黑白颜色的影像,摄影也极其精透.长短镜头的切换,特写,朦胧,意向,都表达得恰到好处,让你觉得多一分显得庸俗,少一分又是缺憾.诡异的构图,清晰破败的景象,有着旧式摄影的精髓.加上类似<闪灵>阴暗气氛的配乐,以及伤神的晦涩,让人隐隐约约间感到瑟瑟发抖.怪不得不是恐怖片,却把人们看得手心冒汗,像沉在了水底,喘不过气来。
影片就这样进行着,常见的铺陈路线,让人隐隐觉得其中有<搏击会>的影子,而导演也遵循着这个套路,不放弃任何一个耍宝的机会.而其中让人压抑得喘不过气的情节,又让我想起了<教父>,想起了意大利的黑手党,想起了广场上飞扬的鸽子,想起了红色圆顶的教堂.并不是黑帮电影,却把格调定得这么阴暗,难道是导演要向那些前辈们致敬?
可用得着这么大费周折,把自己拍得四不像么?
的确,《机械师》不是<罪恶之城>,因为他在2004年就已经拍摄完成,而《罪恶之城》当时还在制作之中,导演也不是斯派克李,那个家伙离开了丹泽尔华盛顿之后,就找不到自己的风格.主角更不是布拉德皮特,人家忙着掏手枪,谈恋爱去了。
这只是《机械师》,导演只是布拉德安德森,主角也仅仅是克里斯蒂安贝尔,都不是腕,却都胜似腕。
故事进行到这里,貌似到了喊停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明白得差不多了:其实,这只是幻觉,只是记忆,只是人们内心的挣扎,只是一个简单的事。
可是如果这样的话,影片就终将流于俗套,而人们在观完影片之后,也仅仅会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不过遗憾的是,从头至尾都是一个气氛,永远都是一副腔调,而且,电影有很强烈的模仿《xxx》,或《xxx》的影子。
”然后列举出一系列类似的影片。
导演固然不会只将眼光放在这里,更不会甘愿让自己成为影史上的又一个牺牲品。
于是,他在影片的最后爆发了。
所以最后的十分钟,对于影片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
仿佛是戏中戏,将故事重新讲了一遍,急速得,闪过那些曾经的画面,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人们就在这样闪电般的奔跑中,重新体会这部电影的真谛,体会人性的涵义,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人们才真正地心悦诚服,原来,这个电影不一般。
这是个文艺气息很重的片子,不像是那些纯粹去赚钱的电影,噱头不多,导演和演员又是朴实无华。
影片一直探讨的也是被大家反复咀嚼的人性问题。
记忆在人的脑海中,到底是好是坏,他不断地滋养着恐惧,浇熄希望的火焰。
可是非常明显的,虽然不得不赞赏导演掌控全局的能力以及演员们出色的发挥,可是剧本的硬伤明显,具体情节不突出,对主题的升华不够,影片波澜不惊,故事起伏不大,这一系列的问题还是萦绕在影片的周围。
好莱坞不乏好的导演和演员,制作和拍摄条件更是世界一流,但是剧本的匮乏问题现在也是愈演愈烈,以至于那些片商不得不将触角伸到国外,近几年《无间道》,《午夜凶灵》,《咒怨》等等亚洲的影片也被好莱坞翻拍,《达芬奇密码》这样的剧本被哄抢,这些局面的出现也绝对不是偶然。
而如果让村上春树看到这部电影,他肯定会慨叹为什么好莱坞不找自己去给他们做编剧,因为这套子的故事太像《海边的卡夫卡》,同样的梦境与真实的转换,同样的记忆与现实的摩擦,只是村上的套子更大,大得足以让人迷失方向,而《机械师》的套子却这么小,连自己人都迷惑不了。
我想,村上不写剧本的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吧?
他的套子这么大,美国人又怎么能理解呢?
虽然他所钟爱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人写的,可轮到自己写时,那些美国人中意不中意,就是两码事了。
当然,这仅仅是玩笑话。
在这里,却不得不提本片的男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此人大家都很熟悉,新一代的“蝙蝠侠”,好莱坞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
个人认为,去年《蝙蝠侠》在市场与口碑上的双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此人的功劳,而他本人也是在十分适合演绎这种具有浓重的黑色意识的电影。
他为《机械师》在两周内减肥三十公斤,这才能让我们在影片中见到那个永远都那么得tired,永远都浑浑噩噩的Trevor。
他坐在机场休息室时迷离的眼神,他在家里擦拭地板时的恐惧,他点不着烟时的愤怒,他望着夹在机器上的断手的不安,他听说没有Ivan这个人时的惊讶.他把车停在路中间,仰望机场的信号塔,他迷失过去,想起了真相后的悲伤,他自首后,瘫坐在牢房时的如释重负。
终于,他能睡个觉了。
贝尔在影片中的表演堪称完美。
他对待影片的态度更是认真,虽然好莱坞化妆术高明,可是那不合身高的腰围和明显的肋骨是怎么都欺骗不了的,为这样一部没有太大野心的电影毁容,贝尔也真是豁出去了。
而其中看似不温不火的演出实则难度极大,因为人物情绪的跨度非常大,所幸贝尔将这些转换演绎得十分自然,沉稳中带着十足的爆发力。
影片从一开始就在不停地询问:“Who are you?”而在最后,男主角连续品味着:“I Know Who You Are.”算是给了这个问题一个答案。
这个“You”指的是谁,其实已经很清楚。
在很多时候,人们都在不停地寻找着,而到底在找什么,自己也说不出来。
其实,他们只是在旅途中迷失了自我,想要找回的,也只是自己,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呢?
而那些意识到的,又有多少人愿意承认呢?
人生如梦,梦没有终点,人生却终将结束,而如何结束这场梦,就全靠自己了。
影片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How do you wake up from a nightmare if you are not asleep?
”在没有看影片前,这只是一句胡话,现在,却终于明白了,这其中的悖论到底何在?
诡秘的夜晚,有着同样诡秘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终将不会结束。
Christian Bale在机械师里的表演真的是很拼,有的镜头让我竟然看到了巩汗林的影子。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电影苍白的好像是说:“小伙子,你如果不自首,你将永无安宁”此类的话,对那些肇事司机来讲更有意义。
肇事——我觉得是对自己犯下的错不负责任。
我们可能没有当过“肇事司机”,但是我们都肇事过,都像Reznik一样为自己找借口(虚拟出一个人)证明那本不是自己的错。
他不断用自己的幻想和失眠做着一些赎罪,他的人生从钓鱼那一天就改变了,那条鱼从此就一直臭在冰箱里,他与他人的关系也渐行渐远,慢慢他的生活只属于那天的那片影阴无法摆脱。
Reznik平常是个好人,如此的无害,甚至还有一点仗义,人见人爱,但being good is nothing,需要在关键时记得站出来,承担一切。
当我们处于现在的和平中,我们的道德指数和标准都好像很多,当一份道德调查问卷发过来,我们会对污染环境say no,对屠杀海豚say no,对低头一族say no,对人际冷漠say no。
但这都不重要,毫无代表性,这些就像是在外表下的一点小小的装点,一下就能被戳穿。
这样的好人,人人都能做,这样的道义,人人都能讲。
真正的道德和正义体现在极端下,当被群体抛弃的你孤独面对一切时,你能否还能继续做英雄?
能否承担这样巨大的责任?
我们在平时不能时时经过如此极端巨变的考验,但是当我们继续嘴上谈论着某些原则和道义时,只要一次小小的违背,我们的谎言就立即可以被击穿,我们就再也撒不下去那些谎了。
而能让我们避免此种尴尬的只有直面人生,敢于承担那些责任,那些我们说出去的豪言壮语。
我们的语言不会成为我们,而是我们的行为。
当像影片里那样问及who are you,我们不会以谎言回应。
因为a little guilt goes a long way影片很多的隐喻也都表现的很清楚了,一切都映射那场事故。
而男主角一直所看的那本《白痴》的作者陀斯托耶夫斯基还有过另一本经典,那就是《罪与罚》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我就开始坚定的告诉自己:永远不要做可预见的会让自己后悔、内疚的事情。
一开始应当是爸爸告诉我的,永远不要为不可挽救的事情后悔。
后来的很多重要选择,我的原则就是:不要让自己后悔。
我觉得这样很好,至少我过得心安理得,我忠实于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安心读书,安心读新闻,安心退论坛,安心谈恋爱,安心看电影....扯够了~~扯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件事:导演想表达的,哥们儿我早就做到了。
导演想说什么呢?
Never do something that makes you feel guilty,never be a hit-and-run driver.如果你已经笃信上面的观点,并且看过fight club,Shutter Island,Identity,A Beautiful Mind或者Secret Window中的任意一部且有点悟性。
你就不用去看这部电影了。
贝尔瘦成这样的确太不养眼了,我宁愿看德普揉着乱糟糟的头发演精神分裂......看到一半就猜到了,那个胖子是他的另一个分裂人格。
也猜到了贝尔抛尸后回头看到的人,还是那个胖子。
但是我没有猜到他精神分裂,失眠一整年(让我彻骨的理解了白岩松,崔永元们的痛苦)的原因是因为他撞死了小男孩后肇事逃逸了。
看到揭晓结局的时候瞬间有普法教育片的感觉:不要肇事逃逸!
认识贝尔是在《致命魔术》中,我基本上已经忘了他长什么样了,但是他也告诉我一个真理:瘦成这样真的很像标本。
因此,我要增肥!
此外,鉴于近来已经看过无数部悬疑片导致了审美疲劳,我决定说服兔子暂别这种类型的电影,每次看一半就猜到结局然后提心吊胆的祈祷”千万别是这样“的感觉真的太不爽了....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一年前,当时看了很多部都是令我感触颇深的电影,甚至是这辈子或许都没法忘记的电影,包括刘奋斗的《绿帽子》、李杨的《盲井》、蔡明亮的《爱情万岁》等等,当然这些电影都跟我接下来要讲的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觉得好电影需要分享给懂得欣赏她的人。
第一次看克里斯蒂安·贝尔的电影是《美国精神病人》,个人认为《美国精神病人》要比这部电影略胜一筹,但并不是贝尔的演技问题,他的演技还是同样的精彩,有过之而无不及,况且他还为这部电影瘦成了鬼一样。
只是这部电影在情节表现上有些过于做作,电影里的那些重要节点的提示也感觉有些生硬,重要的是整个故事的真相有些让人失望(还以为会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以及最后男主Trevor在镜子前突然想起一切,并如释重负的不断重复着:“I know who you are!",贝尔的这场演技固然精彩,但感觉揭露真相的这个节奏并没有掌握好。
<图片2>如果最后”觉醒“这场戏放在他在岸边抛尸时,而抛出去的却是地毯和空气,这时镜头已经给到了一切的答案(很赞的一个镜头,一切豁然开朗),而他在回头时再看见黑人Ivan,这时经过一系列回想并歇斯底里的喊出:“I know who you are!",我想节奏会更连贯,效果会更好一点!
<图片1>不过这部电影却一直漂在我的脑海里,而且越漂越深,挥之不去,除了整体的黑暗风格以及幽灵般的背景音乐之外,很多情节也都深深地让我着迷。
男主Trevor彻夜的失眠,整日神情恍惚,这种痛苦,内心的煎熬只有经常经历失眠的人才能体会到。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正经历着失眠的困扰,我经历了一段一周45天都无法正常入睡的日子,持续了半年之久,每夜可能都要熬到凌晨3点以后才会睡着,严重的一个月是靠安眠药度过的。
失眠当然是有原因的,电影里Trevor的原因显而易见,而我的原因也无非是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后来我学会了如何解脱,其实我们的一切痛苦,都可以从书本和电影中找到答案。
<图片3>Trevor每天深夜里都去机场的咖啡店,电影里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Trevor的潜意识里幻想出小男孩的母亲,以及1:30那个时间节点,并与后续的剧情搭配。
但同一个地方重复不断地去,应该是我们很多人都会做的事。
有些人喜欢尝鲜,有些人喜欢守旧,但我想人应该都是会念旧的,应该都是有情怀的,都会有一些你经常去的地方,比如豆瓣,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角落。
<图片4>Trevor是念旧的,他不像是个嫖娼者,就连妓女他都只找那同一个,以至于妓女会对他动了情并愿意为他从良,这种心理说明他不仅仅只是为了谋求肉体上的欢愉以摆脱失眠对他的困扰,更多的是寻找一个心灵上的慰藉,一个内心的避风港,所以他只会找她一个人,这样彼此会越来越熟悉,也会彼此敞开心扉的交谈。
<图片5>最后,我在思考的是电影中黑人Ivan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对于Trevor来说,Ivan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就像薛定谔的猫,在他把裹着“尸体”的地毯抛向海里滚开之前,他是存在的,等他抛出后地毯打开发现一切都是浮云,他就变的不存在了。
<图片6>最近看了《探长来访》,我就会有意无意的把黑人Ivan这个角色和探长相比较,但探长这个角色在电影里的意图应该是明确的,他是上帝。
而我们这位黑人他并不是上帝,虽然Trevor是在他的一步步指引下想起了一切,并在他的目送下进了警察局,但他毕竟在车间里害Trevor走神并造成了重大安全事故,所以他不是上帝,因为上帝不会害你!
<图片8>那么他是魔鬼么,影片里我们大多是看到他丑陋不堪的一面,整个人物形象,不坏好意的笑容,缝着脚趾的畸形的手掌,处处都是坏人的痕迹,但结果却在结局反转,他背靠墙壁目送着Trevor走进警察局,俨然一个正义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
但在之前的车间里他的所作所为又该如何解释呢?
显然他也不应该是一个完全的魔鬼形象!
后来,我想起心理学上的一个观点:如果你一直想着某件事情,你的潜意识就会潜移默化地驱使你的行为做出反应,不知不觉的你就会完成了这件事情(好坏都有可能)。
这个有点像《星际穿越》里提到的”墨菲定律‘(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回到电影中,男主Trevor长期失眠,失忆,精神已近乎崩溃,他是渴望睡眠的,他一直想找出自己失眠的原因,所以他的潜意识里出现了黑人Ivan、小男孩的母亲以及他自己想象的那些桥段。
但由于他的精神恍惚,时好时坏,所以黑人Ivan这个形象不稳定,时有时无,有时会做出魔鬼的事来,有时也会向上帝那样指引他找回逝去的记忆。
所以说,Ivan是他潜意识里的一个既复杂有矛盾的混合体,是他愧疚不安的灵魂的救赎。
电影中还有一个老掉牙的问题,“Who Are You?”,这句话其实就是问我们自己:我是谁?
,这是个亘古流传的哲学问题了,一般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这个问题应该能从他们的信仰中找到合适的答案。
不过我在很久以前听过这样一个答案,我很喜欢,借此分享一下,那就是:“我是我爱的人爱的人!
”<图片9>最后,这部电影对我个人而言是有一定影响的,积压了很久今天终于可以像Trevor那样如释重负的表达出来了,希望今夜可以睡个好觉,晚安!
FactReznik一年前意外撞死了一个小男孩,从此梦魔缠身,日渐消瘦。
他本能的想要减轻自己的痛苦, 于是他创造了以下经历来为自己开脱。
Delusion & Desire 1. Coffeeshop 里和waitress Maria对话,借用了他同hooker Stevie的对话内容, Maria对Reznik异常friendly和understanding, 其实是Reznik的心中渴望能得到被撞死小男孩的母亲能够原谅他。
2. 带Maria和她儿子Nicolas去游乐场,他把自己小时候和妈妈去游乐场的美好回忆幻想成是和这对母子游玩的经历,其实是他希望能够做出补偿。
3. 游玩中nicolas突发癫痫,Maria完全不怪罪Reznik, 还说“it's okay. it's not your fault. He won't even remember it. It'll be as if nothing ever happened”. 这是他最想听到的话。
3. Reznik到Maria家,两人聊天,Maria说他给自己的小费太多了,其实借用Reznik 给Stevie小费的桥段,是Renznik希望能在经济上帮助失去儿子的妈妈。
4. Reznik去警局报案肇事逃逸事故,明里好像是为了找到那个他一直在追查的胖子,实际上是反映了他想要去投案的心理。
5. Reznik跟踪神秘的胖子Ivan,却发现他杀害了小男孩Nicolas,说明了他心里最深的渴望是自己不是害死小男孩的凶手!
在一年无法入睡的痛苦中他渐渐在模糊自己的身份,也淡忘了自己的罪行(他的愿望)。
但subconciously,他又不断提醒着自己是guilty的。
Guilty1. 两次出现的“who are you?”2. 多次出现的时间显示1:30, 事故发生时间3. 他带小男孩去的鬼屋叫route 666,事故发生时摇晃着的装饰牌上写着route 66.4. 他在鬼屋中看到的一只断手,母亲披黑纱在墓地前,上吊的人旁边写着“GUILTY”的牌子,有纸牌做的警察突然跳出来叫“stop”, 纸牌小男孩在路边玩球,被车碾过的肚穿肠流、蒙着白布的尸首。
5. 他在鬼屋隧道里对事故那天的flashback.6. 他报案的逃逸车辆的车牌就是自己的车牌!
7. 他写下killer的猜字迷语。
8. 神秘胖子Ivan, 从全剧看,Ivan其实是Reznik分裂出来的,冷眼旁观着他所有秘密的另一个他。
Reznik想受到惩罚,但却承受不起害死人命的罪名,他希望Ivan可以分担。
可是Ivan毕竟只是个旁观者,他什么也没做过。
就像Reznik想要找他出来作证的时候他每次消失的无影无踪,而线索照片,车牌最终都trace back到自己。
Lines,处处体现Reznik自责和想要自首的心情1. Maria: "is someone chasing you?", Renznik"not yet, but they will when they find out who I am"2. "a little guilt goes a long way"3. "it was an accident. I am the one who's gonna live with it, not you."4. "you cause the accident, not me."5. “you are going straight to hell on route 666”6. "I could kill myself for taking him on that ride"7. “it was my fault. I was not paying attention”8. “You ought to do something that faulty your memeries, pal. It might make your life a little bit easier.“虽然好看,但有穆赫兰道在前,体现不出特别了!
“如果你根本没有睡着,又如何从噩梦中醒来?
”直到片尾出现“THE END”的时候,你又一次义无反顾的成为了它的俘虏。
整部电影都伴随着一种饱受着失眠痛苦的精神病人般的迷茫,无助,痛苦。
当你看着主人公Trevor由于近乎整整一年无法入睡而折磨得瘦骨嶙峋的身体,你的却可以感到令人可怖似曾相识的感觉。
随着荒诞的剧情越来越复杂,真相似乎离你越来越远。
撕心裂肺的恸哭,手足无措的徘徊。
无论你怎样拼命逃避,无论你如何费力地躲藏,那些你极力掩饰的你生命中不堪回首的那些回忆,它们只会缓缓地将你吞噬。
当你发现整个世界都出卖了你,你除了绝望,还有什么其它选择?
“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is wrong .Everyong you think you know is not true."Trevor望着镜子中被自己的记忆折磨得似人非人 似鬼非鬼的自己的时候,当他一边流着泪一边喃喃的说着:“ I know who you are.......I know who you are....."看到这里我们早已手脚冰凉。
真相的大门最终向你打开,支离破碎的记忆向你蜂拥 而来。
你无路可逃。
我们就像没有药吃的疯子,在记忆深处的穷途末巷中痛苦徘徊。
就仿佛一只巨大的齿轮,将你脆弱不堪的躯体一点一点,缓缓地,碾成粉末。
末日的审判终于到来,这到底是对你的惩罚,还是你超升的解脱?
“Wake up from a nightmare when you are not asleep?Hou could you?"
一直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片,看完才发现这是一部精分片,在众多的精分片中,这一部的剧情算不上多么的出色,中规中矩,但依然有让人看下去的动力。
这动力一是想验证心里对剧情的猜测,一是为贝尔的表演所吸引。
导演在剧中安排了很多暗示,反复出现的1:30分,冰箱上不断变化的猜字谜的贴纸,ivan肥胖的身躯及招牌笑容与贝尔的瘦弱和沉默对比,庞蒂克火鸟车的车牌743CRN和公羊皮卡车牌NCR347。
故事看到一半基本上就能知道是怎样一回事,只是主人公为什么会失眠,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合理解释。
直到最后,那个反复在机场出现的女招待和她的儿子才揭示了最终答案,贝尔饰演的男主角内心的愧疚,让他无法面对这样的一个交通事故,他选择遗忘和置换,而那对母子的表情令他回忆起内心对母亲的爱。
长期紧张压抑的神经让他的世界灰暗阴沉,最终导致他人格中缺陷的一部分转换成ivan,他眼里的侩子手和残缺的人(表象为ivan的残缺左手)。
我们可以看做这是男主角在自己精神里充分幻想出来的世界,他极力想摆脱的命运和他拼命想弄明白的事实其实是个巨大的矛盾体,因此他的不堪重复终于导致他长期失眠和精神分裂。
整体来看,这部电影非常老套,情节安排也不算出彩,但是画面整体的感觉和导演对节奏的把握都非常到位,再加上贝尔精湛的演技(贝尔为拍此片在两周内狂瘦57斤,每天只吃半个橙子半个罐头,加上大量的跑步,敬业精神可见一斑),此片值得一看。
无法不钦佩Bale的敬业~
剧情很烂,背景音乐不错,全片看得很压抑。贝尔演技很棒,所以和贝尔相比剧情实在太苍白了
很深沈~
肇事,去死!
好慢的剧情~这表示 我不怎么喜欢~
贝尔真的减肥成那个鬼样子么?要竞争奥斯卡啊?
这片也就剩摄影和贝爷的身材了。那个结尾,我擦你还能再普法教育一点么!!!
瘦。瘦。瘦。天空的颜色。那天我为什末要看这个。
此类型无爱
2008-8-8 19:41:21 7/7.8(43396) 最大的卖点是贝尔的排骨
Christian Bale很舍得自己的身体变成这般瘦。。。
又是精神分裂题材..贝尔瘦的真心可怕 →_→
从开始就猜到大半~~贝尔真敬业
太过分了
多重人格真的已经拍烂了阿导演哥哥编剧姐姐能不能换点花样 贝尔的体重真是啧啧啧
我以为只有王晶把观众当成白痴,看来我错了。最可笑的是这部电影的名字和它想表达的内容毫不相干。
东施效颦
贝尔瘦的快成仙儿了,体力到精神的实力之作
电影本身3星!男主角4星!
受够了这类型题材了 受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