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电影半价,花十块钱,闲人来支持国产文艺片——《我们俩》。
尽管售票处的滚动字幕不停地告诉大家这是一部东京电影节获奖作品,但还是老样子,放映厅里空荡荡的。
每次去看这种国产小成本的电影,现场都是这样,看电影的人比演员还少,幸好这次电影主要人物只有老太太和小马两个,而我们有三个人在看,真是无语---||||||||。
和大片争播放大厅、争票房,国产文艺片是没市场的,这是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普通院线不愿引进也是可以理解的,商人嘛,总是重利的。
还是希望中国早日有自己的文艺院线,或者等我有钱了,开条文艺院线出来,天天给大伙儿播这些真正能触及人性的东西。
言归正传,电影从一片风雪中开始,一个女生奋力地踩着一辆男式脚踏车,孤独地穿行在北京的老胡同里,有点像《沙罗双树》的开头,不过没有完全使用长镜头。
她的脸冻地通红,穿件军大衣,在一扇破旧的大门前停了下来,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电影内容没有特别复杂的人物关系,一个老太太和她的女学生房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波折,都是发生在你家隔壁的琐碎小事:房客偷了房东的电啊、房东不让房客用电话啊、房东威胁房客要把房子租给其他人啊……。
但是,永远不要忘了那句话“三个女人一台戏”,才执导了自己的第二部电影的马俪文去年凭借《我们俩》击败了陆川,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当名单宣布的时候,我看到马俪文的脸上写满了惊讶,是啊,得到金鸡奖评委的认可的确是一个奇迹,但事实上,更让导演惊讶的还是在这个三八节的档期,电影竟然在全国的163家电影院上映了,所以请相信女人的奇迹!
又扯远了,再扯回到电影上来,老太太和小马其实特别像,都是特别固执的人,两个人总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放松,所以开始的时候,她们之间矛盾不断,房租、电话费、电费、供暖……老太太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也没有子女,收养了一个女儿,有个外孙,都只是偶尔来看望她,平时只有个看上去比她年纪还要大的保姆照顾她。
老人就这样孤孤单单地住在这个破旧的四合院里,直到小马的出现,打破了她常规的生活,一方面老人希望有人和她说话,喜欢热闹,另一方面,老人又是固执的,她不希望别人打乱了她的生活。
老太太就这样矛盾地和自己的小房客对峙着。
小马是个大学生,而且显然是学文艺的,她的身上本来就没有束缚,规则尽可打破,老太太守了一辈子的规则在她看来也是可以打破的。
同时,她也是固执的,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要做到底,就这样两个年纪差了60多岁得人,整天像两个小孩子一样吵来吵去,谁也不愿意退让一步,打破四合院往日的死寂。
渐渐地,天气热起来了,老太太和小马之间的感情也开始像天气一样升温了,老太太终于第一次走进了小马的房间。
之后还是那些琐事,小马给老太太修房顶、帮她改变屋子的陈设、给她的墙上贴美女画像、帮她拍摄关于一天的短篇……老太太甚至想撮合自己的外孙和小马(^o^老太太实在太可爱了)。
女导演的电影总是会有些精巧的细节,我看到小马的身上总是跃动着一些红色,红色的毛衣、红色的车钥匙挂件、红色的海报,还有就是她的屋子地面墙面完全都是红色的,甚至她还会穿着红色的戏服回家;而老太太的身上就只有一些沉闷的色彩,灰白的墙面、灰白的床单、灰白的沙发、灰白的衣服……小马是活跃的,她从来都是用跑的,时间对她来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老太太的行动都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一天的生活就是等着吃、等着睡,时间对她来说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夏去秋来,小马和男友找到了新房子,决定不再租老太太的房子。
老太太的院子又回复了死寂,没人和她说话,她舍不得小马,这个给她添了很多麻烦的小孩,是小马在她晚年最孤单的时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色彩。
老太太很快就病倒了,说不出话,但她什么都知道,小马回来看她的时候,她拉着她的手,不愿小马离开。
外孙结婚以后,老人把房子让了出来,自己搬到了山上去住,小马去看过她一次,但很快就成了最后一次。
故事就这样简单地在小马悲伤地蹲在街边结束了。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是我的眼圈红红的,这就是最真实的人间感情,她不需要华丽的画面、高超的电脑特技、全明星阵容,却能够温暖你的内心,这才是电影的本真,不要让那些附加的东西模糊了我们的双眼。
还有就是,走出影院的时候,给家里的老人打个电话,他们其实很需要你!
今天看了两遍《我们俩》,虽然对新浪博客已经失望的前几天,一直提不起精神来写东西,因为《我们俩》的出现,又激发了我无聊的因子,让愤怒转化为释怀。
这都是因为《我们俩》,它没有任何华丽的外表和包装,也没有在大街小巷的宣传栏上出现任何身影,如同深巷好酒,沉沉地香。
知道它仅仅是因为偶尔在别的评论帖子里面有人提到,可看到它便被它甘甜醇美的气质所吸引。
整个片子没有豪华的演员阵容,没有金牌的制作班底,没有大投资的手笔,没有大气魄的布景。
基本上故事就在那一个破破烂烂的小四合院里发生,顶多有点外面街道啊派出所门口啥的。
可是好故事并不一定需要铺摊开广阔博大的外表,好故事也许就像深闺小美女一般,一颦一笑已经动人心弦。
一个性格孤僻、看似小气的老太太,接纳了一个倔强独立、有时候还有点无礼的大学生,住在她院里的一个小单间里,这便是故事的开头,也许开始她们互相不理解,但是后来就产生依赖了吧,这就是我刚看开头时的设想。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便是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书上说谁是坏人,那谁就好不了,潜移默化中,我们的思维被钉在了这里,所以我才会作出那样的判断,可是片子却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没有矛盾,就没有乐趣,这部片子也是由两个人的矛盾而展开的,偏冷的调调,并没有掩饰院子里面的人情,虽然一开始,这种人情仅仅是争吵。
打电话的问题,用暖气的问题,这些东西都零零碎碎的,租房住的广大漂漂们,一定觉得贴切又熟悉吧。
老太太小气,爱算计,小姑娘要强,不服气,争吵不断,摩擦不断。
但是有人和自己说话,就算是吵架,不也是一件好事么?
一个人孤独了大半辈子,老头子在结婚第二年就走了,老太太守着空空的四合院,只和旁边住的老太太聊天。
而在姑娘搬进来的第一天,她便说:这屋子多少年了,也没这么热闹过。
小姑娘没有因为老太太年过80就事事相让,反而她更把老太太当成了自己的同龄人般地对待,该争取的权利就争取,该坚持的就坚持,那一句:我觉得可以。
真是顿时钻进我心里了。
带着应有的尊敬,和老太太事事平等,这是剧本里面我最欣赏的。
而从小就尊老爱幼的我们,有没有真正理解这四个字的意义呢。
当更多的家庭把老人当成负担,一年一个电话嘘寒问暖一下,有没有想过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这也难怪最后老太太搬家的时候,街道上的人会奇怪:一个外人,比谁都亲,真邪门了。
不由得想起了我外婆,也是个强脾气的老太太,经常会和我们争吵,年龄的差距,这些也是难免,但是我们的身边都有人在,这是幸福。
拍作业的一段,老太太晒太阳,做了几个动作,打个呵欠,小马说打得好,伸个懒腰,小马说演得不错。
虽然在老太太口中,小马这是折腾她,但是她自发地这种合作,内心肯定是一种满足吧。
小马的到来,阳光一般,照进了这个四合院,这么爱折腾的小姑娘,她不也是老想撮合给她孙子么?
有时候沉默比针锋相对更可怕,因为没话说,冷漠,是因为我们忽略对方,我们不在意,才会不去理会。
我们欢笑,我们交流,我们吵闹,因为我们还在乎。
最后小马走了,老太太病了,小马有自己的人生,她会按照她的路走下去,住到了更大更好的房子,留下了老太太一个人。
她握着老太太的手说舍不得走,但是生活不会尽如人意的,她是个学生,不会因为舍不得老太太而留在四合院一辈子,而老太太也因为孙子的结婚必须要搬走了。
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老太太在生命走到尽头之前,遇到了小马,用拐杖戳地戳门,也许一辈子就这一年吧,我觉得老太太是带着美好的回忆走的。
女儿是收养的,不能经常来看她,住在院里的小马,虽然不是亲人,不是比亲人更亲近么。
剪辑很通顺流畅,虽然故事都是小片段组合(我觉得说叠合更好),导演的说故事能力绝对是一流的,充满着细微的灵感火花,到处都能看到贴心的段落,却不嫌多嫌零散。
有一个地方有点跳,就这个地方而已,我觉得绝对坏不了一锅汤,技术只是手段,最重要的还是故事的本身,还有去表现它的工作人员的思想。
没有宏伟的大道理,也没有关切劳动人民的疾苦生活,但是它充满了人文的东西,充满了两颗心的碰撞。
好片子,值得推荐。
《我们俩》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制作发行的一部剧情片,由马俪文执导,宫哲、金雅琴、罗忠学等联合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位在四合院里生活的孤单老人,因为将房子出租给来北京上学的女孩,这一老一小之间发生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该片于2005年10月在东京电影节上展映,2006年3月3日在中国上映。
看完这部电影,我被四合院里奶奶和女孩的那份没有血缘关系但比亲人还亲的感情所感动。
来北京求学的外地女孩(宫哲),租下了一个人孤单生活的老太(金雅琴)的房子。
女孩觉得老太处处算计她,老太看女孩也不顺眼。
一开始相互没有好感的两个人在磕磕绊绊争吵不休的主客生活,渐渐成了彼此的依靠。
老太晚年的孤独因为有女孩的陪伴冲淡了不少,只是终有一天女孩要离开,老太爷会老去。
在老太去世前,女孩子去看过老太太,老太太只能抓住女孩的手,不能说话的她眼睛里全是话。
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这样奇妙,孤独的灵魂是需要真挚的情感来抚慰的,而这种情感往往又是最稀少的。
关爱身边的老人,他们想要的是陪伴……
大四,接近毕业,很无聊,就在乱翻死党的电脑找片子看,我们俩,奇怪的名字,大陆的片子,获奖的电影。
简介里面是这样写着,漫不经心的点开,然后看了起来,室友之一的小余也在,当时不知道小余在干什么,只知道他背对着我,我漫不经心的看进去咯,然后跟着笑,小余也笑了,原来他也在晃眼中觉得是部好电影。
小余说,太婆太孤独咯,我说是啊,就像我们社区里面的好多太婆一样,手上拥有上百万的房产,出租出去,几千元的房租,比我现在的工资高了数倍,但是他们还是结伴顶着太阳去浣花溪捡瓶子,去家乐福抢相因。
每天晚上回家,都看到太婆们在单元门洞里躲着风聊着,或者在天气好的时候,在门卫室晒着太阳。
我们俩里面的老太婆就是这样的,抠门着,孤独着,纠结着,热心着,他们就是个小孩子,正所谓老小老小。
老了也就小了,小了,也就任性了,任性了,也就孤独了。
看完电影,耳朵里老是盘旋着老太太的声音:"小马、小马......"一开始凌厉而急促的"小马、小马....."到后来的近乎哀求的"小马、小马....."一遍一遍地在耳边缠绕不休我想,如果世间真有一个人如此地呼唤另一个人又有一个人如此地被呼唤过她们俩应该是幸福的吧
题记:“醒了睡,睡醒了,吃饱了歇会再睡”只要你和老人生活过,你就可以理解里面的细节,她是金奶奶的今天,也将是我们的明天。
中国人,活着,就这样活着…――――卡夫卡·陆(KavkaLu)冬天,很冷心冷吗?
你敢说冷吗?
一部注定被孤独的电影就像首善之区暮色下寂寥的胡同,没有人。
纸糊的红灯笼点缀惨白的城市,没有人关注心灵,只有时间的鞭子抽得我们生疼,活着,在哈哈活着要学会所有的感谢词。
我们这个年头要记住某些关键词,我们要学会咧开嘴高声宣称我们的幸福,可,《我们俩》过于冰冷。
一个借宿的女孩,一个高龄的老人,在一个四合院里共处。
整部影片大多数场景陷于院落的孤独,窦唯的古琴让本已寒凉的世界无尽怅然,只有偶然路过的脚步让这个院子有着一些生命的回应。
虽然,你可认为这是一部讲述两代人和解的温情电影,然而,它揭示的却是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诸多现实矛盾,老年人在孤独和失落里看日起日落,他们的存在被飞速发展的经济有意无意忽视。
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和老人住过的才能体验到高龄老人的古怪,他们就像孩子一样有些“作” 并希望引起世界的注意 ,片中房东老奶奶和房客小女孩的摩擦非常真实,人艺的金雅琴以84高龄出演的奶奶很生活化,那种半睡眠状态的老人模样确实是老人真实的写照,他们看似昏昏沉沉却一有风吹草动就睁眼盯着你。
他们和你较劲往往是为了让他们过于平淡的生活有着一些涟漪。
他们往往因为害怕孤单而用一些小计谋、小算计来引起你的注意,有时候真的让你哭笑不得。
平常的日子,生活无非是柴米油盐,《我们俩》能够打动我们的是因为所有不起眼的细节都来自于生活,特别是老奶奶“敲诈”小女孩买鲤鱼的段落的生活气息浓郁。
鱼在中国文化里有着一种期待,是延续和希望,在除夕的晚上,老人和小马过了一个有着对应的年。
电影编剧的合理性是支撑整个故事的基础,我们注意到电影的矛盾点是电话,而2002年对于学生妹而言手机还是奢侈品,所以BB机和老太家的电话关联就有了增加戏剧矛盾冲突的可能性,这种细微的冲突让两个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
作为新生代的孩子和暮暮垂年的一个孤独老人之间有着太多的格格不入,他们相互的接近正是反映了人基本的愿望“为了排遣寂寞相互依偎”。
在片中老太的情绪波动挺大,这一切和高龄有关,感人的一幕是女孩小马一年后的发现,当苍老的手和年轻的手相握,生命就有了时间的印证。
电话费的争执在现实里也是常见,两个陌生的人了解总是从相互观望开始的,人是情感的动物,房客住久了就是一家人。
中国人太苦,几乎没有机会为自己活着,少时被父母压迫为了生计学习,毕业了为了房子和女子奔波,刚一滋润,小崽子嘎本一出来后面就是循环,好不容易送神出门,却发现老伴已经死了,留下孤独,就像那个老奶奶等待着死亡的通知,这样活着有点残酷。
《我们俩》太诚实,这种诚实让她失去了中国而拥抱世界,在影评人群里我说,这个片子应该改名字叫《落寞寡妇和思春的少女》,观众进来看了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只要你和老人生活过,你就可以理解里面的细节,她是金奶奶的今天,也将是我们的明天。
中国人,活着,就这样活着…叶飘零,秋天来了。
电影能够打动人的不是技术,而是她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极》、《十面埋伏》被观众骂的原因不仅仅是编剧的糙,更重要的是它的心思不在电影本身,我甚至怀疑中国电影业已经成为了某些利益集团洗黑钱的工具,打住!
200万的小投资打造了一部感人的电影,那些习惯于拿红包、吃白食的愚记是不会去推广的,长此以往,中国电影恒亡矣!
泱泱大国,良知,覆水难收。
老人的离家和病故背后是孙子成婚的话题,家有了新的主人,唯有老太的沙发破落了,新的开始里,香火延续。
影片自始至终被孤独的情绪包围,饱经沧桑的老人是我们每个人必然的明天,即便那好看的红灯笼也掩盖不住小院的寂寞,无数次老太太就这样孤独地望着小小院落,她对小马的肺腑之言可以让所有的晚辈思考,我们的孝心为什么往往和老人擦肩而过,这样的电影真的应该组织观看,它告诉了我们必有的未来和与世界相处的法子。
爱心,有时需要一双温暖的手。
【附录:影片资料】《我们俩(You And Me)》2005中国大陆 导演:马俪文主演:金雅琴 宫哲片长:84分钟奖项: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2005)最佳女主角、第14届中国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导演奖:马俪文个人评价:艺术性8.5,欣赏性8(一部有意义的中国电影)支持良知的中国独立电影,请伸出援手,购买正版2006年3月27日 星期一 下午23时22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简单,朴素。
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本色演出,值得一看,得奖不值得。
中国电影评委会一帮垃圾。
如果你留意的话,会发现电影里面的有关时间的地方有点吊诡,猛的一琢磨有点晕,再仔细琢磨琢磨的话,意思就出来了,想想挺有趣的。
电影应该是在2002年-2005年的时候拍的吧,日历上被撕掉后来又补上的那一天,也就是孙子结婚的那一天是“2002年11月10日”。
完了小马姑娘门上贴了一张《Piglet's Big Movie / 小猪大电影》的海报,这个电影是2003年上映的。
完了比较吊诡的是,电影中出现的那个除夕夜,也就是小马姑娘玩儿失踪的那个晚上,隔壁老太太给金雅琴老太太端来一盘糖醋大鲤鱼的时候,背景声音里传来的却是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那个相声演员武宾和李伟健表演的相声《咨询热线》,这是他们第一次在春晚上出镜。
完了更吊诡的是,派出所的警察叔叔没收小马姑娘电暖气的时候,门上贴的封条上却分明写着“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封”,。
我想应该是导演马俪文的这段经历是在1994年左右,但是电影拍摄却是在2002-2005年左右,这么解释这些bug的话就说的通了。
小成本电影,耗时三年的痕迹都滴水不漏的融进了电影里,想想剧组,可真够不容易的。
一点感触:闻名已久,一直到今日才一睹佳容,反倒觉得效果更好。
就像这个电影一样,越是好的东西,越不能着急,该来的时候自然就在准确的时间来了,一切感觉由心而生,如涓涓溪流,余味隽永,悠远悠长。
虽然好莱坞豪华巨制的商业电影如火如荼,赚足了地球人的眼球和钞票,但是我们依然要冷静地承认,电影能够打动人心感动世界的部分从来都不是技术,而是通过影像媒介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在浩如烟海的电影世界里,华语电影一直是十分特别的存在,虽然它具备的商业气息并不成熟,娱乐技巧也不高超,但是始终能够凭借一种独有的文化质感和赤子情怀,让我们获得欣慰与感动! 抛开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浪漫外衣,生活的本质无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堆砌和反复,之所以这些影片能够打动我们,就是因为故事情节与人物情感都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生活。
《我们俩》这一类型的小投资电影,在故事和情感上都有返璞归真的功力,不浮华也不矫情,于平淡拙朴中凸显了人类情感的纯真和良知!
《我们俩》讲述的是一个女大学生与一个高龄老人,在一个僻静幽深的四合院里共处的故事。
老太太脾气暴躁,古怪,冷漠,不近情理;女大学生热情开朗,活跃;老太太讲究秩序和规则,女大学生喜欢变化和创新;最初的相遇犹如火星撞地球,冲突愈演愈烈。
这是一部讲述两代人交流碰撞与和解的温情电影,它揭示了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存在的诸多矛盾,提醒了我们老年人群体的日益庞大与生活状态的边缘冷清已经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
“醒了睡,睡醒了,吃饱了歇会再睡”的生活细节,是金奶奶的今天,也将是我们的明天! 影片有四个章节,也是四个转折。
“冬”展示了老人与女学生小马的陌生、冷漠、相互排斥的关系。
春节,两个人因为电话费发生误会,大吵了一架,当老人知道自己误会了少女的时候,心里生出了内疚,情感的触须开始变得柔软;“春”叙述了老太太与女学生小马相互了解的过程,是他们情感成长的阶段。
从邻居那里得知老太太的身世以后,少女内心生出了许多敬佩和怜爱,随后小马为完成作业拍摄了一个小故事,她选择拍摄的短片是“老太太的一天。
“夏”草木丰盈的季节,老人与少女的感情已经发展成相互依赖相互关怀。
点点滴滴的细节,温暖舒心。
“秋”,肃杀而寂寥的时节,少女搬出四合院与男友同住,临走时,老人颤抖拉住女孩儿的手,说了一句揪心的话:“真搬走了,真搬空了,真搬空了,就这么搬空了?
”到这里,老人与少女之间的感情亲密程度,已经达到了血浓于水的地步。
老人再次恢复了旧日的生活,无人陪伴,寂寞冷清,老人病倒的时候,心里想的嘴上念的,不是女儿和外孙,而是一起生活了不到一年的小马。
当小马接到老人死讯的电话时,影片作出的无声处理堪称妙绝,大街上人来人往,小马寂静无声地蹲在天桥上不知所措。
当小马再次重返老院子,推开门,只看见窗上大红的“喜”字,物是人非,宣告了一个结束,也预示了一个开始!
如今再也没有多余的心力,扒开一个人的刀子嘴,看她的豆腐心了。
听说,中国的年轻人,都被租房毁掉了。
工资都拿去交了租子。
月光倒不怕,怕的是还叫我省吃俭用生个孩子。
我可能只有和房东生这一条路。
住处离地铁站、商场、影院、超市等任何一个地方都隔了好几个山头。
我的“葛优瘫”自然无师自通。
日日与房东指点江山,譬如论马桶之中的山水风光如何能顺利一泻千里,或厨房泄露的神秘气体,会否让我拥有性感的紫色嘴唇。
家里的老人们说,原来脾气温良的姑娘,怎么现在一点就炸。
可能现代年轻人的脾气秉性,都是被租房塑造的。
不管是消费主义、月光、宅、不爱生孩子,还是剑拔弩张。
我突然很怀念一部2005年的电影。
[我们俩]那个时候,租房还没有毁掉年轻人。
①钱,房租,中介费[我们俩]的故事,全程发生在小四合院里。
就好像我们上班下班,不进家门的那段时间,卖给了公司。
只有在这小院里的碎片时间,才算得上点生活。
也只有这点鸡零狗碎,值得讲述。
学生小马来看房。
她是一家一家问下来的不知道户主有没有富余房间,也不知道价格几何,就一家家撞大运。
我盆友A说,搬了八九次家,最多的一次看了十几套房,意志力一点点被摧毁。
而小马情愿跑断腿,也没找中介,干嘛要让中间商赚差价啊。
你们应该也听说那个新闻了。
几家长租房抢着和一房东签约,把8500元/月一路炒到10800元/月我理解小马,我第二次搬家,为了省中介费,明知当时的二房东不是善类,还是直接从他手里找了下一间房,顺便省了一笔搬家费——自己分了七八趟把行李背过去的。
房东老太太在背后念叨:“房租不能太低,地段好;也不能太高,穷学生。
”从一开头,这精明刻薄里,就还是藏着善心的。
但老太气势狠戾,不给还价的余地。
200,就200,行就行,不行就走。
现在听起来200多便宜啊,如今加个零,在北京也只能住到五环外了。
但2005年那个时候还用的第四套人民币呢小马咬咬唇,160吧。
老太太不松口。
小马只能给出这一沓10块,可怜巴巴。
②生活,不是租来的这话说的有点土。
但小马的生活,确实不是租来的。
她一进屋,就忙活来去,扫雪、擦玻璃。
那玻璃上都是陈年老垢,换我,早放弃了。
可我最忘不掉的,是她还钉了张海报在门上,小猪皮杰的屁股。
尾巴打卷儿,翘翘的过年还有好些天,她就挂起红灯笼,贴上福字。
老太太说,还挺能折腾,沉不住气。
现在他们说,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也是。
生活的空间越来越逼仄,放不下书柜,养只猫也要偷偷摸摸,水龙头坏了房东说凑合着用,不方便晒衣服,也只能对付着。
小马不服气。
早上起来,她要烧开水,浇冻住的水龙头。
打电话,得和房东老太太吵三五次,最终承担了电话费的大头,才能扯条电话分线进屋。
要用老太的冰箱,得给她买条鲤鱼。
北京的冬天,小马感觉要冻死了。
四合院没有暖气,老太又说,你多穿几件衣服吧,等有钱了自己买小楼。
她偷摸着买了暖气片。
老太看到这电表撒丫子跑,不敢相信可是不这么干,不要说生活是租来的,连这条命简直都是租来的。
刚来上海那会儿,去掉房租,我只剩1100块生活费,不吃晚饭,头一个月我只花了1049块,但代价是冻死。
我妈让我带来的被子,真空棉的,摸上去滑,四面钻风。
没吃晚饭,脚就更冷。
那个冬天我整宿干瞪眼,思考我究竟是不是我妈亲生的。
后来领导说,你稿写得多,给你多加500块。
我立刻淘宝了两床被子,新疆棉的,98块一床,物美价廉,老厚了(店家不谢)。
200块就能买条人命啊。
③爱,那个时候还有爱啊小马的故事,和我们不同的是,她和房东老太有了感情。
要让我和我辣个房东有感情,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两人都是一样的脾气,嘴上不饶人,易燃易爆炸,遇事先吵,过后再商量。
可心是软的。
交电费吵了一轮,交电话费吵了两轮,一个是“没人伺候的老太太”,另一个是“没小伙子喜欢的姑娘”。
最后却“和自己家人都没那么亲”
小马要让老太的房间有生气,给她贴了一屋子美女海报
老太念叨着,刚来那会儿可怜兮兮,这会儿鸠占鹊巢,天天蹭她一个老太太的屋睡
小马学校作业,拍老太,理解了她孤独精明算计,脾气乖张,那都是外强中干的伪装。
最后,小马搬走了,老太就病了。
老太走了,小马在大马路上就哭了。
故事前半段的鸡毛蒜皮,和我们此刻面对的现实多像啊。
可是为什么不会再有这样的温暖结局了呢。
也许小马还是相信,自己是有未来的。
而我们被朝不保夕的感觉淹没了。
工资永远跟不上房价——租房的价。
一次意外,就能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生活打碎。
更多的时候,连生活也攒不起来,还有人逼着结婚生孩子考公务员,好像这些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似的。
于是目标就是多挣钱,无论是租房的,还是房东。
好给易碎的生活,增添一点点保障。
好似我们也再没有[我们俩]这样的电影了,没有鸡零狗碎,只有珠光宝气。
香奈儿普拉达满天飞,像是精神鸦片,生活里穷怕了,便再影视作品里,许你幻梦一场,填补焦虑。
再没有多余的心力,扒开一个人的刀子嘴,看她的豆腐心了。
也再没有多余的心力,塑造一个温暖结局了。
恐怖的是,万般不愿,我们还是被房租左右了我们的脾气、生活,甚至未来。
-文:姜不停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很真实...看着电影里的老太太会想起自己家的外婆
拍得真神经,铺垫都没到,情绪根本起不来。
哎,我实在是不喜欢被煽情
看完电影只想跟这姑娘说,你说话吼那么大声干什么?你倒是把寄在鞋匠处的狗取走!
太匠气了。分寸失当。粗糙。
评分虚高啊,真心觉得不值8.5这么多
这老太太演的简直太好了
带着四星的期待去看的,结果没想到,完成度这么低???(很少用这个词但找不到更准确的描述了(。 就,演员演技仿佛能在班级小品中看到的表演水平,全靠扯着嗓子喊;整体的风格在电视剧(贬义)和网络短视频(贬义)之间,完全不像一个电影。剧情本身也缺乏连贯与现实感。
学生租客欢乐多
像是导演系学生的毕业作品,将细碎的片段整合起来,极不流畅,给人一种磕磕绊绊的感觉。情感的描摹倒是可以,尤其老奶奶的表演自然而真诚,傲娇的爱拿捏的入味。
无泪点啊,不过细节处理的还是很好的~~
老太太演得太生硬,尤其是声音。两个人都怪了点儿。虽然草根,但又有点儿装得过了。“有时候我就希望有个收破烂的,或者走错门的,好说说话,否则语言能力都退化了。”
最近开始狂看国产片,而且眼眶变的特别浅。动不动就泪出来。
尽管能看见一些真情 可是不知怎的 这种源于现实看起来很合理的背景被拍出来一股捏造感 角色显了些脸谱化 少了活劲 先抑后扬先臭脸后不舍的角色态度也在人物情感变化里太屡见了 如何再出新意又成了一个很值得琢磨的问题
琐碎 单调 僵硬的演技和诡异的调色 不过一老一少总是错不了的搭配
我和媽媽都很喜歡的電影..老媽總覺得我照顧不好自己呢..看電影的時候一直說..你看看人家..你看看人家..哈哈
马俪文果真细腻。
good for a debut film, but it looks like a student's essay in the primary school.
多好的本子,有观察、有良心、台词写得接地气,却拍成了学生作业水平,尤其末尾一段,简直看不下去。这么生人勿近、不好相与的老太太,算计、抠门、又事儿妈,被金雅琴演得入木入骨,那念词儿的功力,真是现在许多年轻演员比不了。小姑娘相比就别扭多了,除了跑,就是喘和喊。
感觉挺一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