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乡的那个村子的名字很长,俨然是对1968年文革年代的注解——吉林省白城地区通榆县向海蒙古乡人民公社红旗大队洪新敖包村,尽管名字很“革命”,但是,因为偏远、落后,使我们知青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全村只贪上一个上大学的名额,还让队长的女儿去了,我们集体户开始时18个人,因为户长的父母是军官1969年他就当兵了,一名同学因为会画画被引洮儿河水利工程指挥部招了临时工,接着转走了一名女生,70年一年招工走了5名之后就再也没有招工的消息了,1971年冬天,余下的10人陆续向家乡长春市周围农村的集体户转移74年剩下最后一名姓赵的男生。
2000年一个小三届的同学在长春市的大街上见到我说,“那年冬天我回去起户口到你们户看看,赵xx蹲在那儿正在做饭,看我进来站起来那样子和要饭的一样,我问他啥饭?
他说,他就会馇粥”,“四间房生产队占去了两间,赵xx在西屋炕上像搭蚊帐一样又搭了一个小屋,睡觉时像小猫一样的钻进去,那还冷得要命,我说,你翻身可加小心,别再把你拍里头”,后来赵xx的父亲和姐姐托了很多人把他转到长春附近的怀德县,两年之后去了一气铸造分厂,1998年我们聚了一次之后,不长时间他就得脑溢血死了,那年他才刚刚49岁,他二胡拉得很好,短跑速度也很快,他死时他的儿子还在军校读书。
我们户还有一位姓杨的女生在长春市所辖的农安县农村整整当了10年农民,回城后分配到集体企业后很快就失业了,以后做起了塑料生意,她30多岁才生一个女儿,1999年他女儿才报考大学,后来听说读了大专。
40多年过去了,我一次也没有去过当年下乡的那个村子,也不愿意谈那段生活,谈也没人愿意听,所以我觉得把这段生活当回事儿是个负担,因为这段生活是压力,不是动力,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弯路。
我在30、40多岁的时候,想起在知青生活就不可阻挡的要抽烟喝酒,若是家里没有烟酒,就是半夜也要出去买,因为,我在农村“接受再教育”中,我没有得到真才实学,反而玩世不恭,并染上了吸烟、喝酒和打架的坏习惯,身体也很受伤。
1969年春天得了胸膜炎早已钙化左肋角粘连成钝角,就是现在往左侧转身都有感觉;气管炎转化成肺气肿至今未愈,04、05年两次险些要了命。
1994年我见到了我们集体户的户长,他还提起当年我治病花了户里40块钱,还说“户里的人就你占的便宜最大”;虽说我80年代初就戒了烟,可是酒杯却总也放不下,到了中年从一天喝两顿到一天都喝三顿,没酒不开饭,喝上酒不吃饭,形成了酒精依赖,一直到10年前才戒掉酒,若不就活不到今天也不能写文章了;爱冲动好伸手打架的习惯直到50多岁才能抑制,以前因为酒后伸手打人惹了很多祸,现在想起来都后怕。
我在农村的知青生活,仿佛掉进了一个大染缸里,扭曲了我的心灵,在被压抑的环境中形成的古怪性格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念念不忘19岁、20岁那段应该出彩的年龄段却像牛粪般的埋葬在农村,不堪回首。
我们在集体户过的是松散式的集体生活,因为只有房子是共用的,经济上是独立的,生活上都是“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因此,凡是插队的知青生活都有这些共性;每个户员都没有工资,都得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
1970我当了半年赤脚医生,经常有农民找我针灸,看病,有时半夜也有人找,公社规定每天给我记8个工分,可是记分的农民小组长说我没干活,就是不给我记分,没办法我就得去干活利用休息时间“行医”,锄地、拔麦子、抡钐刀割羊草、踩打瓜、割地、打场,搂柴火样样农活都没拉,70年夏天去公社修公路,早晨3点多钟就出工,一天中午吃羊肉我喝了点酒就睡着了,可是下午出工时他们叫不醒我就把我抬到了马车上,结果我就在马车上一直睡到晚上收工;2、户员根本没有享受劳动保护的待遇,更谈不上割麦子时发线手套,冬天发军大衣的好事儿,坐大汽车上山东、上海边吃海带更是连想都不敢想;3、集体户有户长、副户长(没听说过有“知青点”、“召集人”),不像军队一样有党支部,连排班长,不过也有当连排班长的,那是在民兵编制中;4、集体户没有电视剧《知青》里召之即来的专职卫生员,只有炊事员(有的户轮流当炊事员,也有开小灶的集体户),炊事员的工分由其他户员均摊;5、户员自治,想家了就可以回家,不挣工分也没人管,更没人因此受了处分;6、知青就是没有法律依靠,没有组织约束的农民,转户也是自己说了算,不管转几个地方也逃不出“广阔天地”也摆脱不了知青的身份,有一次别人问我这事儿,我说知青迁徙半自由,接近《宪法》;7、在集体户有领导来视察时有时得对着“红太阳”喊“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但是私下里讲“纪律”、讲“组织”甚至讲“理想”都会被人说成“脑袋有病”,大伙最爱听的话是“以前说人家农民是‘屯二迷糊’,现在看人家农民才不迷糊呢,而我们知青才是真正的‘二迷糊’”,因为知青和农民追求的目标不一样,在只让人有精神不许有思想的年代,起点高的知青被强制的套上枷锁赶到农村“接受再教育”,让你的内心世界只能在火上烤,不烤得蒙头转向才怪了,不考得你个个都是武大郎决不罢休!
;8、集体户一切活动都靠自愿,因为人与人都是无可奈何的,就是在你的身边两个人打到一起,也有人在一旁躺着仰脸看天棚,或者照样吸烟、打扑克,如果形象一点讲集体户就好像是在深山老林中临时聚集在一起的难民,想的都是一件事——什么时候能回家!
1969年元旦夜里,集体户的屋里冷的我把牙膏塞进枕头底下,然后在被窝里佝偻成大虾状,眼睛看到脚底下的墙上也全是雪白的霜,我真想大喊一声“救人哪!
”于是就想起了四句话:“造反时代流学生,冰窖里面喊‘救命’!
读书妙龄有虾像,大喊大叫是歌声?
”第二天写到纸上题了个名“流学生”。
有人说这部剧太不真实了,没有反映出那个年代的颠倒黑白和悲惨岁月,我看来不然。
我心中的影视作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批判性质的,能带给人思考的,另一类是带来“美”的,这种美,既可以是画面上的美,男女主的长相美,也可以是人性的美。
这部电视剧,给我带来的就是“美”。
就像里面说的“要相信广大人民群众,相信他们是善良的”,编剧是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但最后他没写那些肮脏的事,而是呈现了这部作品,我想他更多是想给我们带来一种温暖,从兵团到哈尔滨到陕北、内蒙古,从身边战友到部队首长、领导,里面大多数人在那黑暗的年代都保留了人性与善良,这就足够了,那个年代小人不少,烦心事不断,但我们又何必非要在这一部电视剧上看个遍?
为什么不让善良、友情、亲情、爱情,这些美好的事物来作为见证那段岁月?
最喜欢的片段就是他们在边防站的日子,那段日子他们远离了政治,仿若在世外桃源,周萍和齐勇隔段时间就来,带来的是物资补给和欢乐与温暖,景色波澜壮阔,日子幸福美满。
没有了在连队里的小人告密,没有了尔虞我诈,没有了担惊受怕,沈力可以尽情画画,黄伟可以自由创作,暂时没有任务的打牌、下棋,周萍、赵天亮一起采蘑菇、压马路,他们相处其乐融融,尽管有摩擦和磕磕碰碰,但却立刻不久就能重归与好,多么美好的日子!周萍是幸运的,这一路走来,她既有自己努力、任劳任怨的结果,也有身边人的帮助,一开始就有老站长帮助她留下,后面有男主帮助,连领导也给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帮助,后面离开连队到山东屯,梁书记又拿她当妹妹,她的坚毅勇敢感动了一个又一个人。
里面她的一句话令我感触良多,“其实我就是这样一个活泼大胆的人,但是后面的社会和我黑五类这种身份,使我压抑了很多天性”,编剧借很多类似这种话来控诉了那个时代,尽管时代黑暗,但里面的人仍旧是积极乐观向上的。
可惜这结局草草收场,我以为能看到他们返城呢,结果到扑灭火灾就没了,里面周萍等几个女知青是死是活也没明说,但从片头和里面的话语和一些侧面来看应该是牺牲了,这就太潦草了,前面的周萍救落水女战士没死,野外遇狼遇熊没死,没有因是资本家女儿被迫害致死,没有出其他意外,最后却这样牺牲,我看了很多强行以喜剧结尾的影视,还是头一次看到强行悲剧结尾的。
听说书里是美满的结局,电视是从60集剪辑到45集的,这就说的通了。
总之,这是一部带给了我享受的电视剧,让我看到了“美”,画面波澜壮阔,更重要的是人的美。
年代片的话,《平凡的世界》,还有就是这一部《知青》。
每一个角色占的篇幅都差不多,人物形象都比较丰满,有一些角色前后性格的转变也挺震撼。
故事讲得很好,没有磨磨唧唧的三角恋,友情、亲情、爱情占了差不多的比例,而且感觉有一种家国情怀。
或许隔壁《远方的山楂树》应该来看看,同是知青题材,人家是怎么拍的。
尽管我也觉得这部片子美化文革了,但是必须承认我非常喜欢这套戏。
情节和演员都很喜欢。
一直以来,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大部分反映文革的影视作品中描述的环境都是其中的人和集体公认政治高于人性的,但这部描写的环境中,人和集体是公认人性高于政治的。
主人公都忠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忠于自己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强于忠于某个主义或某个领袖。
尽管这种环境在当时可能是非典型的。
但是我认为当时这样的人和集体,还是应该存在的。
如果真的存在,这些逆大环境而生存的人是伟大的。
有这样一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畸形的、扭曲的时代中一个个正常的、健康的灵魂,我认为相对于痛诉、呻吟,这也是一个有力的力量,是一个正面的力量,去告诉观者,什么才是对的。
是因为傅晶看的。
感受最深的不是知青的生活,因为毕竟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不好评断是否真实展现了知青的生活和面貌,感受最深的是周萍的几段话。
个人非常喜欢周萍这个角色,这真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
傅晶演绎的毫无矫揉造作,甜美羞涩、坚强执着。
周萍是一个成分不好的资产阶级小姐,但纯真、善良、努力。
周萍因为坚决不与父母划清界限,而成了黑五类中最黑的。
因为出身不好,不能到兵团,不能穿军装,只能按照安排插队,但她没有放弃理想,没有因为非议而消沉,或是对这个社会反感,反而非常达观,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每当看到周萍的笑脸,就觉得如沐春风,亲切自然。
第一集,当赵天亮问她伤心不伤心时,她说:是很伤心,而且常常很伤心,但是自己的笑脸不是装的,是因为觉得自己很幸运;
天亮说:你的事我很替你不平,我也知道可能你不需要同情;周萍说:错,我需要同情,人在命运悲惨的时候没有不需要同情的,可我对每一份同情都心存感激。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同情,那不是太冷了。
这一段对话,让我有了看下去的动力。
很多作品中的主角人设,都是自强自立,拒绝同情,要靠自己努力赢得尊重和荣誉。
但是当看了周萍的话,我有了一份新的体悟,周萍同样在努力赢取认可和尊重,但她是另一种心态:承认自己是伤心的,世界是需要同情的,而受到同情,也说明世界充满爱,说明我们幸运,这是对境遇的正视。
剧中周萍和赵天亮的爱情,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情愫渐生。
不同于周萍,天亮是正义、要强、有担当但也爱较劲较真、冲动的北京知青,父母都是军人,在帮助周萍的过程中,爱上了周萍,爱上了就决定在一起。
周萍和天亮在火车上的一段对话,同样让我感受到了周萍的良好的心态和执着的坚持。
她说:在哪插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平和的心态面对命运的安排,而决不连累自己的爱人。
“不要认为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不要强求自己非得充当一名拯救者。
他们承受的命运,我相信我也可以,我不需要任何人为了我,做出牺牲自己利益的决定”。
感动啊,周萍是在说,我也会努力对抗命运,平和对待,且不向命运低头,我能够坚持下去,我不想我的爱人做出牺牲自己来救助自己。
这是一份共同努力的承诺,这是对自己和爱人的尊重,我喜欢这种平等、坚定的爱情,喜欢这个善良、勇敢、执着的姑娘
这是一个血色年代。
既有浪漫也有疯狂,这部剧里的很多台词真实地让人害怕,荒凉而澄澈的北大荒,土地与土地上人的故事动人又悱恻,雪和夏天。
很想谈谈齐勇,眉毛没有好好修还留着小胡茬面色黝黑的“老高二”,他的个性冲动,有深入骨子的温柔和仗义,虽然作为配角剧情着墨不多,但是每一次出现都十分稳妥出彩,作为一个演员遇到这样一个坚毅大气的角色其实是那时候的王凯先生的幸运,这个角色让他沉淀下来扎根现实,也给了他机会。
在广袤的土地上,播撒青春,实现理想,背井离乡。
青年人的活力洋溢在剧中,却没有一丝一毫地矫情,或重墨或轻描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立体,极具代表性地展现了特殊年代中一群特殊人群的悲欢离合。
作为一部背景为特殊年代的正剧,它的台词深度和剧情展现其实有不少已经到了违禁的边缘,但是这样坦诚而深刻的讨论恰恰是影视文学作品缺乏的精神内核,编剧导演藉由演员说出的不少言论放到现在,同样有针砭时弊的效果。
创作是严肃的,情感却是软性的,唯心的。
齐勇和孙曼玲大胆也甜蜜的恋爱也许比诸多偶像剧中所展现的浮夸而虚伪的爱情要更让人动容,是两种人格的互相倾慕,是两个灵魂的互相支撑。
真诚地向大家推荐《知青》。
我看完电视就急着闯进豆瓣看影评,看了几篇发现我和很多人关注的点不太一样,这其实无可厚非,见仁见智,很正常。
因为我是80后,对于文革常常是老人嘴里说的,电影里的,电视剧里的,多少了解一些,粗线的认为文革是当时错误的决策,直到看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我整个人在听到文革两字有些胆战心惊,我能想到在很大一部分人心里关于文革的回忆是沉重痛苦的,这和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知青》这部电视剧也可能是作者根据自己身边的故事为素材展开的,是不是美化文革我无法判断,毕竟我没有经历过。
但是吸引我的地方很多,那个年代的知青很有追求,也有信仰,他们很多人都在履行一个错误,但谁也无法拒绝,因为那是伟大祖国的政策。
就像母亲也有犯错的时候,但不能因为犯了错就抛弃自己的母亲,很多人后来都意识到了,可是谁也没有退缩,因为他们爱国,也在用行动去爱。
那时候的知青命运不可预测,每个人活的小心翼翼,一句话,一点思想,一些微不足道的行为有能就被像(吴敏)那样的人扣上各种帽子借题发挥,(笔者实在想不通她到底哪来那么多歪风邪气),辜负他们所谓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真是无语。
我想说的是那一带人有单纯的友谊和纯粹的爱情,大背景那么糟糕他们内心依然坚定,相信的东西可以一直相信,相信一百年,想做的事情那样执着,可以执着很多年,因为有了信仰,在那样的情况下生命力依旧旺盛,这让我想起现在,太平盛世我的笑容没有他们那样纯粹,虽然也有单纯的友谊,但是想做个单纯的好人在如今这个社会如此艰难。
我知道我们这代人大部分生命中少了一些东西,致使我们处世为人变得复杂起来,交友广泛却鲜有知己,爱人不下一二却鲜有真爱。
对,我羡慕那个年代里单纯的友谊和纯粹的爱情。
一般都不敢轻易接触电视剧,因为一旦着迷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最近就是这种状态,逛完智联招聘投过几份简历后就非常安心的开始看电视剧了。
真觉得大学以前我对小说或者与学习之外的事关心的少之又少,那个十年是怎样的,那个十年的一个名词:知青,都不知道代表的是什么意思,还记得初中时候的一件小事,班上的一个大大咧咧的男孩子Z兴冲冲的对老师说班上另外一个同学Y的爷爷就是知青,同学Y脸上出现的那抹红晕,以及老师当时对男孩子Z的一脸鄙夷,训斥也就少不了了。
从那时起就很想知道知青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知青于我,一直都只是个朦胧的概念。
进了大学,时不时去图书馆淘些关于那个十年的书籍来看。
图书馆借的最多的恐怕就是这类小说了,专业书也借过几次吧,但都不会一股脑儿的从头看到尾,小说却是从头看到尾的。
倘若实在没找到另外一本值得一看的小说就会再看一遍,《血色浪漫》差不多就看了三遍了,嘿嘿,从那时开始对都梁的小说有种狂热,《亮剑》也好看,都是真性情的人,真好。
了解知青也差不多是从《血色浪漫》里边了解了那么一点。
很喜欢看关于那个十年发生的故事,电脑里也存了那么一部电视剧,知青,那个下午加晚上就在知青中度过了,甚至有熬夜通宵看完的想法,无奈,眼皮实在是不争气,好吧,好的电视剧也得有好的精力去看的。
看了那么一半,感觉那时候的知青才是真正的知识青年,扎根于心底的忧患意识,无意识的表现出对国家的关心,深藏在内心的才气与对生活的感悟,让自己对现在这个思潮开放的社会觉得虚幻,那时,确实,不能拥有什么那个时代所提倡以外的思想,你不能说你有思想,有思想就说明你是反动的。
生活除了工作赚工分外,实在是过于单一,过于死板,过于单调。
然而现在这个社会的乱七八糟的思想也不见得就好到了哪里去。
一直所说的言论自由是怎样,是可以让之胡说八道,一吐为快么?
总是会有些这样的人唯恐天下不乱,在一些事件面前添乱子。
喜欢赵光亮这样的汉子,敢爱敢恨,打抱不平,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中或许有些许迷茫感,未知的前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些一直都是没有答案的。
只能边走着边寻求。
一直追求着能寻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弥足珍贵,是一辈子的。
毕竟在一句话就可能被认为是反动的年代,有谁敢真心真意的掏出心窝子说话,除了患难见真情的那些人那些友谊那些真性情,做一件这样的事儿都太难了,真的会寂寞空虚冷吧。。
心里会为周萍心疼,多乖巧的妹子却因为被反动派打倒成为家庭成份不好的人家子女,于是,最正常的结局就是去山东屯做插队知青,尽管老站长是如此的推荐她,尽管她在连队表现的很不错,一个出身就把她带到了原点!
一个人无法选择她的出身,但她可以掌握她的生活状态,她所想要的生活,放弃那些包袱,做自己想做的,或许,生活也就来得更容易些!
山东屯的支书她的想法真的纯粹得只是要号召响应,不知不觉就联想到了朝鲜,现在他们还是这样么?
她跟周萍说的那些掏心窝子话让我气愤不已,她还以为做对了,她还以为她是把周萍扯上正道了!!
哦,是的,按当时的政策方针来说可不是么,她的目的也就是想教育出一个可教育好的典型,周萍恰好撞在了枪口上,多顺手的事儿,自己又尽职了!!
啊呸,当时真恨不得一巴掌摔出去!
恨得牙咬咬的。
只不过,后来,果真刀子嘴豆腐心,心地是好但就是思想就是那样没法改,再怎么对周萍好也还是掺杂了恼人的思想,好感有那么一点,恨意也有那么几分!
后来,支书其实心地还是好的,只是处于那个时代,那些思想是必须拥有的。
也许都是这么一种心态吧,你对我好一分,我必把所有的好都留给你!
也许于此,对那个女支书又渐渐生出一股喜爱之情,果真是女人心那个千回百转呐!
我看到的只是电视剧给我呈现出来的知青生活,当然,现实显然要残酷的多,看过豆瓣上的许多评论,电视显然是夸大了许多,但它所表现出的那些人性美,那些尽善尽美的感觉却是现在这个社会所缺少的。
有点吃惊,当时的坡底村怎么会有这么善良的人们,当真是无小我,心中都只有大我的。
有点疑问,当时真是这样的么,我无从得知,但想必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那时的信仰应该是一直都在的。
豆瓣评分8.5,分不低,值得一看。
滴滴答答看到第8集了,没有一气呵成,似乎抱着一种期待完成任务去看。
能够感觉到导演想表达点什么,也能看到特定历史元素的设计,但还是感觉形神差点,还不能带观众进入状态,总之,看得还挺累。
突出两个问题,一是情节推进没有矛盾点,有的矛盾点观众看来不是矛盾点。
比如齐勇和小地包的纠葛,这个噱头神神叨叨、越滚越大,最后解开似乎没啥意思,并不是期待的东西。
我知道导演想通过这事来交代文革那段斗争的背景,内容是有意思的,但被拍到这里反正品不出意思。
二是演员还只是演员,不够自然,相对生硬。
希望往下看,有惊喜。
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男一像天生劳改犯,专爱慷别人的慨,收自己的人心。
全剧所有时候都是一张臭脸,感觉全世界就他最牛逼全世界都要靠他忍辱负重靠他的勇敢和智慧去摆平。
女一从头到尾那脸脑门上写可怜俩字儿,腮帮各写善良俩字。
剩下都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装傻充愣。
那吊表情让别人连一个月都练不出来。
血色浪漫虽然避重就轻但至少稍微表现出特殊年代青年人的暴力倾向和顽劣甚至是恶劣的人性,以及破衣少粮的表现(饿得去要饭穷的没衣服这是多可怜?
血色浪漫至少敢这样拍,刘烨剧里笑嘻嘻的那是剧情给他写的乐观),结尾更表现出不同阶层的人各种人性的人的选择和结局,很有意义。
这货整个一真善美忍的人性宣传大片。
你踏马可以轻描淡写甚至不描写吧?
你踏马搁那写特殊岁月里的岁月静好的童话呢?
整个兵团几万人清一色大善人大好人,就一个副班人不是人。
山东屯也是一样。
两个单位从领导到战友到工友都跟越来一样为他倆创造条件帮助他们…?
陕北知青点也大差不离就没饿过,整个地区除了赵瑞龙是坏蛋其他人都是好人,农机站愿意几乎白送拖拉机,奶奶的一伙高中都没上完的人能用废铁给修好了?
武红光大棒子打专案组组长自己投机倒把,读禁书竟然只判三年…?
瞎子靠边站团长明目张胆装公社主任抢走证据,竟然没下文…?
最近跟着老爹看完了,还蛮震撼的,那个年代真的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为了凯凯来看 齐勇人设很棒 但是那段历史确实我们没法了解到真相
剧情没什么看头,人物描写太单薄,演的也有点尴尬,导演功底也太稚嫩。真的没什么看头的,毫无亮点的一部电视剧。
周萍让人看到了最美好和最无奈(等一下 大结局拍的是什么玩意 不想拍的话不如别有最后那集
看拍摄手法还以为是05年左右的片子
前面二十集还过得去,后面太狗血,编剧和导演真是瞎搞,侮辱看剧人的智商
王凯演的齐勇真的是好男人!
太美化了
怎么45集就大结局了,那个大结局实在仓促,有点不能接受。
从未经历过的知青岁月。张新建导演的功力很深,深入人心。除了王凯景睿夏冬,其他人都不怎么出名,但演技都不错。嗯,还有华妃。王凯是丑女无敌之后,和陈家明一点都不一样,胡子拉碴,寸头,演技派啊。
又是一部洗脑的国产电视剧!
陪奶奶看的,奶奶说好看后半段奶奶看睡着了,,一般
第一次通过短评被科普历史。演员们都不错,本来给四星的,过审不易,只减半星吧。大紧老师说:历史没有真相,由胜利者书写而已。
剧情流畅不拖沓,每个人物都超可爱,尤其是那些敢爱敢恨敢质疑敢追求有担当的姑娘们~~
看了一些梁老师的小说,也一直在最他的博客,原来近两年是一直在写剧本啊.文化人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巧妙地借历史来骂当代的一些人,给有思想的人以思考~~
王凯从娘炮转型到男子汉的巨作,233333
多少描述了那個年代的那些地方的那些事 老聽老媽說她插隊時和小時候一些艱苦的事
我妈看了说很棒……
都太假大空
抱着补剧的心态而来,却被完全吸引。关于那个年代、那些过去的人和事知之甚少,虽然这部剧所讲述的是积极向上的一面,但仍可借此窥晓一二。全剧下来,每个角色的成长都非常完整。主演傅晶,未料到年过30的她能将周萍的少女感诠释的如此到位。这是王凯的第一部正剧,他的演技也是从这部剧开始不断磨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