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等待戈多

Waiting for Godot,等待果陀(台)

主演:巴里·麦戈文,Johnny Murphy,Alan Stanford,Stephen Brennan,Sam McGovern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语言:英语年份:2001

《等待戈多》剧照

等待戈多 剧照 NO.1等待戈多 剧照 NO.2等待戈多 剧照 NO.3等待戈多 剧照 NO.4等待戈多 剧照 NO.5等待戈多 剧照 NO.6等待戈多 剧照 NO.13等待戈多 剧照 NO.14等待戈多 剧照 NO.15等待戈多 剧照 NO.16等待戈多 剧照 NO.17等待戈多 剧照 NO.18等待戈多 剧照 NO.19等待戈多 剧照 NO.20

《等待戈多》长篇影评

 1 ) 等待

人与社会 刚刚学习完《等待戈多》,这个剧幕里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没有鲜明人物个性,有的只是空旷的舞台和两个满嘴疯言疯语的流浪汉,等待着一个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戈多,一个虚无飘渺的希望。

习惯了传统剧幕的我,《等待戈多》无疑打破了我长期以来对剧本的观念,让我感受了另一种剧幕形式的冲击。

初读《等待戈多》时,我脑袋中一片迷茫,完全不知道剧幕中的两个人到底在干什么,唯一知道的是他们在等一个叫“戈多”的人。

他们的对话毫无逻辑,动作无聊,一直在重复着说着什么。

偶尔冒出的至理名言,让人感到异常突兀。

总之,这的确无法吸引我的阅读兴趣。

然而,当《等待戈多》被解释时,我开始明白它的主题和核心是等待希望,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

“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朦胧虚无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

该剧深刻揭示了人类生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的尴尬处境,揭示了西方现代人痛苦、焦虑而又悲观、绝望的畸形心态,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希望是存在的,但是等待希望的实现是不可能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

社会环境影响着人,人的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背景。

人在备受压迫、悲恸和绝望时,总是会幻想一些永远都不能实现的梦想,渐渐的,人便深陷其中,老是在等待,对现实的一切都变得麻木。

曾经看过鲁迅的一篇文章,叫《孔乙己》。

文中的孔乙己在遭人唾骂、鄙视的时候,尽然全然不在意,甚至在被人打断手脚时,也都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可见他早已把人的尊严“置之度外”了。

这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的腐朽,使人们变得愚昧、无知。

是的,当我再次品读《等待戈多》时,我突然了解到了贝克特写着剧幕的理由,当一个社会黑暗压抑,人性的光辉不再显著,精神的状态自然会出现绪乱不稳,贝克特通过两个疯癫的流浪汉写出了那个时代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苦与心理的恐慌,难怪这部剧会在那个时代大受欢迎,这因为它表达了当时人民的心理,它才会备受追崇。

人们在它的荒诞下,得到了释放。

看着《等待戈多》了解了它的故事背景让我想起了一部震撼了我的心的电影。

《潘神的迷宫》一个黑色的童话,一个在二战时,发生在墨西哥的故事,纯真善良的小女孩与恶毒残忍的继父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小女孩死在了继父的手上,在她的童话里重生。

我永远无法忘记她最后一丝笑容,那时一种解脱,释怀的笑。

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才会让一个只有12岁的女孩压抑痛苦,我无法体会,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我很庆幸我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也很庆幸我有一个家。

然而就算在这样一个社会,人们还是发生了变化。

真诚相待换来尔疑我诈,很多人为了物质金钱,不惜出卖亲情,爱情,友情,换取短暂的欢乐。

多庆幸我没长大,可以与朋友呼吸蓝天下的空气,自由嬉戏,互相学习。

现在的我们是最真的。

同样,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他们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生命,去帮助一些他们从来都不认识的人,就像丛飞。

他生前无私救助183个贫困儿童,用自己仅有的演出费资助了深圳、贵州、湖南、山东、云南、四川等地140多名家境困难的大中小学生及残疾人。

在患病期间仍然不忘公益活动,在生前立下遗嘱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使三位失明人士重见光明。

他还答应把自己挚爱的钢琴赠给莲花北村社区康复站的残疾人。

这是一位大爱的英雄,他用自己最真诚的心把爱和这个贫乏的世界融在了一起,把人性的光辉发挥到了最高点。

他的精神就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大地,虽然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是常青树永远常青,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被忘记,相反的,只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不可被磨灭的。

不知你是否记得初二学的《老王》(详细请见八年级—上册— 第九课),里面讲述的是我和老王之间发生的一些令我终生难忘的事情,成为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着一颗金子的心。

老王是个老实人,不仅愿意为我们家顺带冰块,还只收一半的车费,他送的冰比前任的都大,但冰价相同。

生活很拮据,却从来没在我面前抱怨,以至于后来病了,也没向我借什么,直到死去的前一天还不忘给我送来一大包鸡蛋和香油。

而文章中的我,对老王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街上的人都应为老王一只眼是田螺眼而不愿意做他的三轮车,而心地善良的我则经常光顾老王,老王生病的那段期间不能骑三轮车,我反而还不敢坐三轮车,就得别人骑得不安全。

后来老王去世了,因为没能见他一面而为此 感到非常懊悔。

我与老王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却为此互相关心,他们的感情就像父女之间那样的真挚,那样的阔达,彼此的对彼此的关爱完全出于对对方的信任。

我们都处在一片蓝天之下,人性是社会的希望,是人与人之间所构筑的桥梁 每一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一举一动均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里面的人永远都充满着快乐和爱,相反的,那就是黑暗痛苦的地狱。

人性的难得可贵的,每当我们看到丛飞这样伟大博爱崇高的精神时,想到的不只是对他产生敬佩之情,更多的会鼓舞自己去为这个世界服务,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财富,让我们携手,发挥人性的光辉,更好地造福人类,为这个世界奏出一首美妙的乐曲。

  

 2 ) 瞎子没时间观念,属于时间的一切东西他们都看不见。-《等待戈多》

今天看了《等待戈多》,不禁有了很多的感慨。

影片当中有一段他说自己已经瞎了,狄狄戈戈马上说他看见了未来,眼睛瞎了心灵才能看见,波卓说不要问我时间,好像他打破了时间的框架,悟到了自身的渺小,就像箱子里的沙土,最终为尘与土,不如不见。

幸运儿也是一样,作为奴隶他努力做保住这个身份,而脑子里思想万千,然再见已哑,呱噪不如沉默,他始终无法反抗自己的命运,不如不说。

狄狄和戈戈的做法也无非就是等或不等 ,做或不做 ,永远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决定。

生还是死 ,斗争还是屈服 ,也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总在等一个机会可以真正做自己 ,如此蹉跎了年华。

在影片当中狄狄说了不少有哲理的肯定句。

戈戈问了不少有意思的反问句。

比如说,难道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出生而忏悔?

这剧看起来其实也不荒诞,都是在表达很实实在在的人生观点。

其实我看完以后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要让因为每一个今天的等待都成为成为你明天的后悔。

不会有上帝来拯救来救赎你,想要追逐的梦想,就要自己去追逐,任何事物都不是自己就会来找你的。

人生本来没有意义,我们用一天一天来分解大的虚无,用一天一天的时间来消磨虚无,但一定要记得: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不要在一天天的日常中忘了自己的初衷。

 3 ) 神不存在的人间,等待本身比死亡更加摄人心魄……

胡言乱语的“理性”,杂乱无章的对白,叫人不知今夕何日、昨夜何逝的时间……全篇看似只有「等待」这一固定的行为,但折射的确是现代人的人生,直指传统越来越为科学“祛魅”后虚无、重复、荒诞、无意义的现代生活本质。

几位登场人物,戈戈迪迪,一个永远为昨日之事烦忧,一个持续因未至之事疑惑,强势控制着ta人的波卓盲目地在大道上行走,被ta人控制着的、放弃了自主性的“幸运儿”哪怕带上高帽瞬间能够说出人类社会所有逻辑、思想的片段,但虚荣一过,远离人本身意义目的的所谓“思想”不过毫无目的甚至压垮人身的无形身枷。

荒芜的原野仅剩一条枯木矗立,生活中永远等不来的“戈多”却耗光了人所有的生活。

如果等待本身就是无意义的,那么大多数人们终其一生都陷落无尽的炼狱,如果交谈的唯一目的就是捱过时间,人与人本身就在互相折磨。

“戈多”是什么呢?

是上帝,是希望,是意义,是改变……“戈多”可以指代人们在生活中“等待”的一切一切。

可在这个“科学”霸权的时代,有太多人在生活中等待突然出现的“意外”,在工作中等待打碎重复程序的“惊喜”,在家庭中等待父母亲人的主动关心,在自然中等待划破天际、轰鸣惊人的雷电……如此,生活本身就成了一间没有边际的牢笼,以等待之名人们在此间空耗生命。

人们忘了,我们最能把握的,不是过往与未来,而是此刻,人世间能指望的,不是“戈多”还是“God”,而是自我可以感知、思考与创造的自身。

行动起来,在过程里,在人间,就在这一秒钟……没有神存在的世界,意义,由我们自己,感知与创造🌸

 4 ) 在寻找中快乐等待

《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荒诞派戏剧,其哲学基础是源于存在主义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提出的荒诞哲学。

《等待戈多》讲述了两个流浪汉埃斯特拉刚和弗拉基米尔在一片荒原中的枯树下等待着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但谁是戈多,他的到来能够改变什么这些问题却丝毫未被提及。

全剧都让我感到很不解,可能是我文学欣赏水平实在有限,因为戈戈和狄狄只是日复一日地等待着,重复着双方看似在对话却无实质交流的行动,动作和语言都让我感到枯燥和无聊。

剧中的两位主人公从始至终都在等待着“戈多”,但从始至终都没有等到“戈多”,他们只是那样不知变通的等着。

但是看完以后可以发现,“戈多”可能代表着希望,它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缥缈虚无、无法触摸的幻影,不知道它是否存在,但是人们却一直坚信不疑。

流浪汉们在生活愈发艰难的条件下,依然不断等待着戈多,憧憬着、希望着,认为戈多明天就会出现。

虽然自始至终戈多都没有出现,但“戈多”却成为了流浪汉生活中每一天的主要目标,让他们本来痛苦的生活变得有目标可追寻,而不是在虚无中浑浑噩噩地绝望着。

其实,我是很不了解的。

为什么宁愿毫无结果的去等一个毫不知情的人,而不主动去寻找所谓的‘戈多’?

一味盲目的被动等待,人是否会一直幸福?

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

虽然,报信的小男孩会给等的人带来幸福,但消极的等待比不上积极的寻找。

在寻找中等待,快乐的等待,等待的过程会变得幸福。

 5 ) 缺席的“戈多”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该剧情节非常简单:两个流浪汉苦苦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物,“戈多”迟迟不来。

《等待戈多》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传统的戏剧模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剧中的主要角色“戈多”始终没有出场,5个登台的人物,行为荒唐可笑,语言语无伦次,记忆模糊不清。

幕与幕之间在内容上重复,每天内容的重复也意味着“等待”,日复一日无聊的等待过程。

全剧开场怎样,收场还是怎样;开始是等待戈多,最后还是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一部“静止的戏”,“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戏”,却又会让人期待会发生点什么的戏。

剧中两个主要人物:戈戈和狄狄,他们相互依靠却又并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

他们交谈得似乎很热烈,却是各说各的,没有交流。

生活原本就像戏剧里那样,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无休止的循环往复,让人疯狂,让人窒息。

戈戈性格活泼、积极,会为等待的过程寻找乐趣与话题,戈戈比较冷漠,更加消极,等待过程中只想吃东西,想睡觉。

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渴望着变化,无论是环境还是人,但却还是一动不动。

唯一有变化的就是男孩的出现、波卓和幸运儿的出现及某天枯树长了几片新叶。

波卓和幸运儿代表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紧紧捆在一起,漫无目的地四处走动,却照样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剧中,戈戈和狄狄对戈多的描绘是“可以说是个老相识”,又说:“哪儿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就是见了他的面也不认得他”。

两个流浪汉似乎见过他,但又认不准、说不清。

但他们认为只要戈多一来,他们便可“得救”。

那么戈多这个缺席的角色到底是谁呢?

在我看来可能指的是上帝吧,这部剧的背景发生在西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人民的生活不安定,政府一时也没有稳定人心的好措施,人人自危,由此诞生了反映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文学,戈戈和狄狄在二站背景下等待着上帝的解救,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解救他们无聊而又没有意义的生活,寻找人生的意义。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枯树新长出的绿叶,它的出现在剧中好像也并未引起剧情的转折,但在我看来,在剧中黑暗的环境下,新叶就像寓意着黑暗生活的一点希望,能够给无聊人生增添一抹色彩。

记得剧中有一句话这样说得:我已经忘了我要等待什么,可是,有个等待感觉也不错。

《等到戈多》也就是对漫长期待过程做了一个了结,主人公却发现等待本身的意义胜过了等待对象的到来,如台词所说:只有等待,我们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你就是我们等待的戈多,那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

贝克特的荒诞,就是让我们在这种看似乏味的等待场景中寻找我们自己的答案。

 6 ) 贝家老儿当含笑了

早起将余中先译本的《等待戈多》看了一遍,上午再对照着老早下载的电影版本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做完功课,然后翻了两篇英文研究贝克特的论文(我手头只有英文的,我承认是在装逼),太学术,太专业,看得头大,中途作罢,出去吃饭。

没扒拉两口,因为心头老是隐隐作痛,知道自己是入了戏了。

贝克特众所周知的是他的荒诞戏剧,戏剧荒诞不用我介绍,不是他首创,却因他,受到人普遍关注,因他,荒诞戏剧走上世界舞台。

“戈多”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名,而是被赋予象征了任何可以等待的人或物。

它可以是具体的,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虚无的,可以是实在的,可以是救赎,同样也可以是死亡,这样一个意象甚至被幻化成生命里所有美好或不美好,梦想或现实,出生或死亡的对等替换。

而“等待戈多”甚至成了一切无意义的荒诞行为的代名词,你可以不知道《椅子》,可以不知道《秃头歌女》,却不能不知道“戈多”。

一部著作被人如此称道并记忆,贝家老儿当含笑了。

纵观历史上出现的文学批评或者哲学流派,荒诞与存在主义大概最有渊源,用存在主义对等待戈多的诠释自然不计其数。

这里拾人牙慧,截取戏剧的几个关键因素,稍作联想以打发无聊时间。

动作。

看罢相信你一定难以忘记里面一系列无聊的重复动作,爱斯特拉冈的脱鞋穿鞋,弗拉季米尔的脱帽戴帽,两个人快速互换帽子,幸运儿(他一点都不幸)提着不松手的行李,所有动作机械单调,毫无意义,即使被人指点,被人责怪,还是没有一个人停止,潜意识里都像被人在脖子上套了根绳索。

像人自身的某些毛病,你想改那得首先征求毛病的意见,它愿不愿意离开你的身体,只要它不愿,你想方设法也赶它不走,即便它和你小别,但那不是斩草除根,再聚如胶似漆胜新婚,这个道理不用我多说。

所以当一个人向我保证说他一定改过自新,重头做人时,我的阴暗心理就怀疑他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自欺还想欺人;而当有人想征求我意见时,我又不怀好意地肯定他是想确认自己早已拿定的主意。

我相信人类不存在主见全无的行尸走肉。

不过总有一些事能让你不再重复,比如圆滑,一只寄人篱下的老鼠不敢对猫发怒。

你说你能改,我就相信,至少是满嘴牙齿上镶着相信两个大字,不过我更倾向你不改,什么都不必改!

如果一个人在未改的情况下不能为人为社会接受,改变未尝不是同样结果;你问我的意见,算你找错人了,我不会和着你的节拍,尽捡你想听的。

一个人不是知心姐姐,就是闹心鬼鬼,取不了中间值。

话语。

我一直对语言引起的多义和歧义很感兴趣,更对话语的无序与无义着迷。

因为在我看来,无论多义与歧义还是无序与无义话语之外的潜台词才是可以让人深入品味琢磨的。

如果说这是模糊含混,是模棱两可,自然也没错,只是当含混被人赋予确凿的含义时,它的力量比确凿本身要更泼妇更强悍。

而且它的多义不是一尘不变的,是可以被赋予的,是随你意任凭你添加的。

说得直白点是,你家里的衣橱里挂着千万套得体漂亮的衣服,你是每天换一套还是每月换一套?

可以夸张一点说等待戈多里的所有台词都是无意义的,爱斯特拉冈说着他的梦,却没人想听,他重复着宣布要走,试探着为腿叫疼,重复着说要拿绳子上吊,却没有行动,而弗拉基米尔则只顾自言自语。

两个人的谈话甚至常常不连贯,答非所问,谁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说话的人有心,听者无意才对!

只要人各自为战,各自为营,所有话都是对自己说的,因而所有的话都是自欺。

王尔德说,给人一副面具,他就会告诉你真相。

人心即地狱,话语即地狱也许更确切。

而最后幸运儿变成哑巴也不妨看成是对言语多余的无声控诉。

时间。

两幕剧前后两天时间概念本来应该很清晰,而且是从早到晚的顺时针运转,但却加上了爱斯特拉冈,波卓的健忘,似乎真是一日三秋,为什么一个正常人在第二天醒来全然不觉昨天的事?

是害怕记忆带来的烦扰还是橡皮擦一样要擦去所有过往事迹,让每一天都都过得新鲜?

波卓愤怒,“你干吗老是要用你那混帐的时间来折磨我?

这是十分卑鄙的。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有一天,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有一天,任何一天。

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们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钟,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

贝克特这么一问,时间还那么重要吗?

小沈阳说,若你年轻时是这样,等你老去了,你还是一样一样的。

你年老时会自然死亡,那现在有没有什么区别?

别指望时间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你的幼稚或者世故都是时间无法医治的,别指望痴情的时间可以帮你赢得或者忘却一个日渐远去的身影,时间不会任你摆布,除非你傻到相信能疾走如光,并肩或凌驾于它之上。

时间同样是重复,既然每天都是一模一样,每天都是时针走两圈,分针走二十四圈,那为什么要划分昨天今天与明天?

记住现在比记住昨天显然更切实际,若你连现在都视而不见,别指望依靠昨天你就能看见明后天。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贝克特在荒凉的舞台背景上放置的那棵树,枯萎的树第二天发了芽绿了叶。

我不知道绿叶的确切所指,因此也可以让我随意联想,至少它不再让我从头至尾看到的都是满眼的苍凉。

我一直坚信,你不会一辈子眼前一片漆黑正如你不会一生下来就虎目圆睁两眼冒金光。

 7 ) 从存在主义到虚无主义

其实虚无主义就是吃饱了不知道如何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导致的。

你看那些皇宫贵族都通过赛马,弹钢琴来消耗过剩精力。

虚无主义在中国不可能成为主流思想,在儒家文化圈这种内卷严重的地方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精神状态。

有一个阶段可以,那就是工作之前,家长喂饭管饱,儿童时你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你对着日落,天上飘翔的鸟,远处的山,奔流不息的大河,安静的只有鸟叫和脚踩树叶声的树林,这些景象一开始令你惊奇,等你凝视久了这些会让你觉得有些恐惧,你饿起了肚子,想起了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你赶快跑回家,这是你初窥存在主义的片刻。

青春期的性冲动之后,你有了思维的觉醒,你在上课发呆时脑海里冒出了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有男人和女人,为什么圆周率算不尽,为什么世界是现在这样的而不是别样的,为什么会有人,河马,狮子,为什么生命千奇百怪却都叫生命,河水底下的石头有生命吗?

为什么要学习找工作吃饭睡觉然后工作吃饭睡觉每天重复甚至还要生孩子养孩子循环往复,然后你在某天就死了却好像什么都没做。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乐趣是什么?

是成为教科书上的爱因斯坦和牛顿吗?

但如果人类全灭亡了他们两个也不算什么了吧。

晚上回到宿舍,有人在被窝里研究白天没解出来的数学题,你有时候会被这些奇思怪想和这种深层次问题上的不透彻而焦虑困扰,这大概就是朴素感觉意义上而非哲学定义上的虚无主义。

这种持续求真并因此被困扰的精神状态,等你过了学生阶段,就基本不可能再有了。

其实如果你一开始就没有了天真的不受功利污染的好奇心,你连学生时代也不会有这些。

如果你的社会范式过早的给你提供了填饱肚子和满足欲望的社会导向,你就不可能去探索精神了。

跟每个人一样,你以后的内在生命的成长同样极度渴望精神世界的丰富,但那时候的你太愚笨了,你精神层面的满足止于偏向流于表面的自我安慰,你只能通过买个包包,买块名表,找个位高职重的工作让人敬怕,你炫耀自己找了一个多么漂亮的妻子和有一个多么有背景的爹来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

对,没有这些,你也可能买不起,但这却是你所有的渴望,你所有的幻想便止于暴富和暴富后的满足,你是多么浅薄无聊。

这是资本主义调动起你的欲望以后,对你精神的一次异化,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多多少少都被这种异化不同程度地支配着。

问题是,就算是腰缠万贯,你依旧没法建立一个与外部现实世界不脱节并且自身能够内恰的精神世界,虽然你渴望这个,但为时已晚,晚到过度的内在探索让你害怕,甚至昏昏欲睡,你会愤怒于自己的愚笨,你会被比你更有才华的人吸引,并因此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微弱但良性的自卑。

被低层次的果腹问题困扰,阻止了你产生更加让你精神困扰的虚无主义,这是愚笨的你的不幸中的幸运,也是你作为人不能升级的幸运中的大不幸。

基于虚无主义生长出来的光彩夺目魅力四射的人物,不是东亚版本的主流。

太可惜了。

如果没有虚无主义,就没有马斯克说人类的意识是浩瀚宇宙中的微小烛火,更没有了卡尔·萨根的暗淡蓝点。

地球是诞生已知唯一生命的地方,而人的意识是生命之光。

如果地球发生了意外,这烛火便很容易熄灭,他想要把人类的脆弱而又宝贵的意识挣脱地球母体,正是源于对虚无主义的正面回应。

一个马斯克或许解决不了虚无主义抛出的问题,但他对虚无主义的阶段性思考成果,却努力延续和延长拓宽人类探索宇宙和自身的时间和空间。

话说回来,《等待戈多》里面的困境,是更高一个文明段位的零星级别,明白我的意思吗?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不愁吃穿,八小时工作制,人人有闲暇时间胡思乱想,在这之后才会产生的新的社会困境,才会诞生出新的社会创造,工业体系,艺术作品,文学,思想观念…

 8 )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一共有两幕,第一幕刚开始,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为了缓解等待的烦恼,他们俩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他们一会儿谈到忏悔,一会儿谈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讲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并且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聊的动作,等待戈多的到来。

最后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

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第二幕开始,第二天黄昏,两人同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

为了打发烦躁与寂寞,他们继续说些无聊的话,做些荒唐可笑的动作,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

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生的痛苦与不幸。

明天戈多准来代表着美好与希望,但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及芸芸众生始终没有等来,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他们的生活只剩下无意义的重复等待,等待就是他们的本质,等待已成为他们自身。

 9 ) 等待戈多

剧中,狄狄在等待过程中与周遭突兀的环境交融在一起,环境与现实成了狄狄所有行为的主导,他失去了思考能力。

但随着等待时间的渐逝,狄狄在某一刻觉醒了自我意识,那一刻,他拥有了主体性,开始察觉到了等待的无尽。

但这种脱离感注定短暂,在与同伴交流之后,思考沦落为比无聊更无聊的事,他又若无其事地陷入无尽的等待,再次与周遭场景交洽在一起,成为其中一部分。

狄狄自我意识的闪烁象征着在机械轰鸣的现代社会中异己力量庞大的身影下人类自我的无力以及无意义。

于我看来,狄狄的自我意识的闪烁为《等待戈多》的主题级荒诞,而非剧中时空交叠的荒诞。

漫长孤独的岁月里,宽慰自身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清世界。

荒诞作为一种另类美、世界的一部分,理应被刺进我们对现世的认知内。

 10 ) 无尽的等待——《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就是贝壳特的《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存在主义思想的应用到文学创作上的表现。

爱斯特拉冈(戈戈)与弗拉季米尔(迪迪)在荒凉的乡间小路上的一棵枯树下等待着戈多,他们甚至不清楚戈多究竟是谁。

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一度试图自杀,不停讲述着荒诞不经的话语。

两个人的精神都处于极大痛苦之中。

一部文学作品背后必然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等待戈多》所展露的,是一个从人类社会中抽走社会运转机制,抽走促使人们奋进的金钱名利等追求之后的,只剩下人“活着”本身的荒凉世界。

剧中的迪迪和戈戈是两个十分符号化的人物,很难看出他们的个性,作者没有刻意的塑造人物的特色,但却通过这么两个毫无灵魂的人物折射出现实。

两位荒诞的兄弟,说着荒诞的花语,苦苦等待一位"戈多"。

迪迪和戈戈恰巧代表了全人类,他们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他们苦苦等待未果,却也是反映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剧。

“戈多”这个形象有着浓厚的象征意味。

综观全剧,尽管“戈多”本人从未在剧中出现,却从始至终彰显着强烈的存在感,剧里也多次暗示戈多地位崇高,剧中角色对他充满敬畏之情。

每个人对"戈多"的理解都是不同的,等待的或许是上帝、或许是希望,也或许是无尽的等待。

《等待戈多》短评

若你连现在都视而不见,别指望依靠昨天你就能看见明后天。人总是在谈论昨天,期待明天,等待某种希望的救赎,却从来不正是现在,荒谬无聊的过着现在,永远等不到“戈多”,树只是默默地生长,不知道过去与未来,戈多就在眼前,即是那新生的树叶。

7分钟前
  • last-独角兽
  • 力荐

路边俩人打架都比这个有意思多了,我居然浪费时间看了这样一部“电影”确实有点荒诞

10分钟前
  • 世纪末之诗
  • 很差

我大概等了5年才找到带中文字幕的资源。剧目中所有人都是西西弗斯,每天推着石头上山然后等他滚下山了,再去重复。戈多是一个短暂的命运所在,但是他也很残酷。这片在浪费时间和感触很深间反复横跳,因为我们都在等待“戈多”

11分钟前
  • amo
  • 力荐

比剧本好看太多了!!!!><

15分钟前
  • Zeeeee
  • 力荐

God out? God is out?

1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Aye, he will come tomorrow

22分钟前
  • 金色狮子
  • 力荐

我们活着为了什么?我们活着快乐吗?是否我们的一生都在等待?

24分钟前
  • Eason chan
  • 还行

89年法语版本没有字幕于是看了这个版本我没有考虑戈多是谁,是什么我凝视最后男人的眼睛他发现后充满惊恐但依然会在明天继续等待戈多不止明天他永远都不明不白的在今天里做着荒诞的事情今天更加重要不是么不一定戈多可能更重要但戈多永远都不会出现

25分钟前
  • 怪人
  • 力荐

3

29分钟前
  • 荹洁
  • 还行

戈多迟迟不来 等苦了等他的人

30分钟前
  • C.hyola
  • 推荐

至少十年前就听说过《等待戈多》,十天前观看的《听说桐岛要退部》其豆瓣短评有人提及《等待戈多》,而后搜到这部电影就决定找来看下。可惜,这部改编自同名戏剧作品的影片并没有博得我的喜欢。

3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应该二刷的……感觉忘了好多

38分钟前
  • ajdhcucisiajzj
  • 还行

看的这一版字幕就是把原剧本加了时间轴,同现成的译本一模一样。

43分钟前
  • 想起窗外一只鸟
  • 推荐

两个男子汉演得太绅士了点,行动和对话的速度应该放缓,背景应该是比这还要荒凉的荒原才对

45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还行

可能话剧会更好,电影感觉奇奇怪怪的,另外喜剧的外核包裹的悲剧我只看到了内核,阴阴郁郁却没感受到荒诞的幽默。

48分钟前
  • 巴布雷特
  • 还行

不要停止说。

49分钟前
  • 凌迟
  • 推荐

了解这个剧本的意义有意义,看完全程没意义,对我这种aggressive的人来说,等待不动就是原罪。

51分钟前
  • 楚水凉
  • 还行

戈戈和狄狄很有趣很可爱。非常感同身受了,觉得他们的状态跟自己没有什么区别,每天都重复着做着一些事情,无所事事的发呆、打发时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活,也不知道每天这样过着有没有尽头,就像他们等待的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等他为了什么,更不知道他究竟会不会来。

52分钟前
  • 木木木兔
  • 力荐

nothing to be done.世界上的眼泪有固定的量,我们根本不必说起他,时代。repeat,hanshaogong geliang都是垃圾。

57分钟前
  • 推荐

看了5分钟,我就及时地关掉了字幕。听不懂最好。关键的都在语气、语速、节奏、停顿,以及那些无意义的重复里了。lucky的大段独白真好,帽子那段也有意思,都好在节奏里了,具有一种催眠般的神奇魔力。小男孩一口一个sir也很有力,节奏感太好。

1小时前
  • Blackmgk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