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虺解码」:《鸣梁海战》的密码及职场妙用(1)2017-02-07 仲虺本文是仲虺的第102篇谋略文章。
1597年,倭寇终于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而朝鲜则以忘我精神誓死力敌,“以少胜多”,在大明龙船出现之际《鸣梁海战》落下帷幕。
李舜臣率领12艘军舰,击败了日军水师,以小博大,敌我力量如此悬殊,为什么能打赢?
这是在前两年看的一部电影,看后深受启发。
近日,又再度回味,观影之后,复盘获胜几大关键:第一,一军之内,良将为上,此役的关键在于将领李舜臣的正确决策和身先士卒的领导者范儿;而决定战役成败的是李舜臣的思维方式——“聚焦”。
在我的职场生涯中,更多的时候,我都是小团队作战,且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带领虚拟团队开展各个项目。
小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团队虽然小,但如果只干一件事,只干一个方向,盯住一个核心目标,调动所有的人力,就有可能做到极致。
电影中的朝鲜海军就是这么做的,非常聚焦。
第二,战术上的决策,以少胜多并非不自量力,转变自身劣势并非蛮打拼命就行,而是前期运筹布局。
第三,抓住有利战机,朝舰发挥自我地理优势,并结合潮汐特点一鼓作气转败;李舜臣在打仗之前,亲自去考察了地形,找到了最佳的决战地点。
第四,勇者并非没有恐惧,而是恐惧来袭如何对恐惧的力量的控制和转变,进而影响其他人把恐惧转化为力量。
李舜臣最后取得胜利,无疑是用了一种不一样的打法。
我相信李舜臣不是主动出击,实在是日本人打到家门口了,所以只能背水一战。
第五,坚持。
没有不懈坚持,定然没有最终的胜利。
我当时请教过一位BOSS,他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4个多亿的身价,身下好几家分公司,无论是营销、销售,还是产品打造,都十分厉害。
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他说,实际上,在深圳不可否认有时代和机遇的因素,但是,我创业十多年,最难得的,也是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是,懂得坚持。
“鸣梁海战之战术篇”朝鲜海师以12艘军舰击沉敌船30余艘,毙敌4000余人,重创日本舰队。
开战前,朝鲜海师最高将领李舜臣命令舰队集中所有炮火全力攻击首批敌舰(不是全面开花)。
此举目的在于目标单一,且极为明确,朝鲜海师初战告捷,第一轮赢得士气;第二轮直接采用白刃战,在胶着状态下,李舜臣命令再次命令部属在日舰局部位置集合诸多炮火释以重击,再而捷。
如此几轮,李舜臣均采用聚焦策略,集中攻取日舰弱点的战术,在攻击过程之中再次将目标缩小,全力攻击敌舰软肋。
由此,将目标锁定在一次次的小战斗之中,全力厮杀,统一战术反复使用,最终实现战役的全面胜利。
试想,面对强劲低手使用何种战术实现以少胜多?
也许鸣梁海战可能会对你有所启示。
举一反三,如何将这条战术用于工作之中?
请见下一篇文章:「仲虺解码」:《鸣梁海战》的密码及职场妙用(2)
笑死,这下大明游而不击了。
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水师在壬辰祖国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李舜臣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夺取抗战胜利正确方向的引领者。
李舜臣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巩固发展朝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东亚团结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
朝鲜水师最早提出抗日主张并率先开展抗日斗争,是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先锋。
朝鲜水师最早举起抗日旗帜,率先开展抗日行动,积极支援抗日活动,开辟的广大敌后战场和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是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李舜臣将军团结带领朝明联军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流砥柱:明明不是主力硬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专用词。
作为历史爱好者,金汉珉的“李舜臣三部曲”一部不落的全看完了。
每一集李舜臣都要换一个演员,也是有意思,应该是很多人都想演这个角色吧。
平心而论,片子还是可以一看的。
至少战争大场面做得还不错,比日本战国电影、大河剧经费穷酸,只请得起十几个群演的村长械斗要好看多了。
剧情嘛肯定就是魔改历史了。
片中的明军总兵陈璘被塑造成一个无能之辈,但还好没往死里黑,至少那两千多颗朝鲜平民的首级被拍成是倭寇的贿赂,而不是陈总兵真的去杀良冒功了;副总兵邓子龙形象稍好,可能是韩国人看在他英勇牺牲的面子上吧,但死的时候完全是龙套待遇,和主角李舜臣牺牲时的特写、高光完全没法比。
日军方面因为是敌人,就被黑的更惨了。
小西行长被塑造成卖队友的鼠辈,岛津义弘直接被写死在了朝鲜战场,人家明明回国参加关原之战了。
这段历史中国现在似乎没兴趣拍(全去拍抗美援朝了),日本人不好意思拍(印象中日本几乎所有大河剧、战国游戏都要避讳这段历史),那就只能任由韩国人发明历史了。
而且韩国人还可以在全世界蹭日本战国的热度:“快看,那些日本游戏里被塑造的那么厉害的战国武将,还不是被我们的李舜臣打跑了!
”可以理解这种民族主义心态,哪个国家拍自己的历史不往自己脸上贴金呢?
万历朝鲜战争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并不是一场多么伤筋动骨的战争,对于明朝它只是万历三大征之一,影片里那个被塑造的极其无能的明军总兵陈璘,在李舜臣战死后继续大破日军,在结束朝鲜战事后就马不停蹄地回国参加了播州战役;对于日本来说,它也只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个插曲,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立花宗茂等人回国后也立马参加了关原之战、大阪之战等战役,见证了德川氏取代丰臣氏的历史变革。
唯独对于朝鲜,它是一场破坏极大的侵略战争。
开战不久几乎全国沦陷,靠明军相助才成功复国,这种耻辱是难以磨灭的。
影片中李舜臣最后的遗言:“决不能就这样结束战争,如果不能正确的结束这场战争,那我们即使追到日本列岛的尽头,也要让敌人完全投降。
”多少也表达了韩国人的不甘。
如果战火不能反推到敌人的领土上,那算什么胜利呢?
影片中日军将领提到,如果李舜臣不死,那朝鲜水师很有可能会反攻日本。
然而这只能是韩国人一厢情愿的幻想。
依我来看,这种可能性或者成功率很低,毕竟老乌龟(德川家康)手底下那批人也不是吃素的。
少有的不停快进看完的一部电影,就算是轰轰的大场面,都让我实在是看不进去。
太恶心了,实在是太恶心人了。
一边说朝鲜要被侵略灭亡了,明朝是来救援的,然后又拍的明朝将领投降派,除了勾心斗角完全没有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甚至与怎么当将领都还得让韩国人教。
韩国人这么牛逼,干嘛要请明朝来救援呢?
然后李舜臣甚至还敢威胁说朝中联军解散,朝鲜自己打鬼子。
不是,韩国棒子们,你们是不是误会点啥,你们这么牛逼,真能自己打鬼子的话,明朝还派军队过去干啥?
李舜臣真能牛逼到单挑鬼子国,早干嘛去了?
就咱可以没逻辑,但不能没脑子把?
韩国人这么牛逼,干嘛要请明朝来救援呢?
然后到了战场上,朝鲜海军牛逼轰轰打这个揍那个,简直是开了无敌挂。
反而明朝海军,要么见敌先怯,然后自乱阵脚,还在海战中添乱,主将都差点被日本人给活捉,还得是宇宙无敌的朝鲜海军来救人。
合着大明海军就是来打酱油+打搅混+蹭经验的呗,合着就朝鲜是唯一主角呗。
韩国人这么牛逼,干嘛要请明朝来救援呢?
韩国人这么牛逼,怎么没一开始就把日本人打回老家呢?
相比于鸣梁海战,这一部稍显逊色,三星半吧。
总时长两个半小时,前半段铺垫未免太长了,但是后半场的战斗至少比博燃啊,至少给了几个明军小兵战斗的镜头,导演也算是良心发现了。
这片子确实把明军将领强行降智媾和,还让李舜臣做了战场主导,但是剧本在人家手上,人家爱咋拍咋拍,我们这边是缺钱缺导演缺演员吗,我们也拍一部这样的片子呗,就当辟谣了,咋不拍啊?
当年我们可是拍过《鸦片战争》,拍过《郑成功》的,为什么我们的古装史诗级战争片再也不拍了,总拿《志愿军》一个题材拍未免格局太小,我们可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光汉朝、唐朝两个朝代的史诗级战争就够拍个几十部了,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热血史诗人物和战争题材,一抓一大把。
内娱这几年是真的拉胯,好片越来越少,不然也不至于看个片子能把这边的人看破防,虽然这部电影里面汉语配音真的让人发笑,比日语配音差远了。
但是我还是希望我们哪一天能有自己的古装战争大片,最好拍一个系列的,同样比博燃,还要比这一部好的多,哪怕也是这样的民族英雄主义泛滥的片子,那也是多多益善,这一块我们太缺了,国产特色电影真要走向国际,还能惊艳所有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是张古早的地图,准不准确暂且不说,但了解一下当年的状况,其实对这场“船戏”,基本有个大致的了解。
故事背景也很重要。
故事里头出现了很多岛国名将,相信玩过《三国》系列的,大概都很眼熟。
丰臣秀吉挂了,临危托孤给了德川家康。
即便不了解岛国历史,类似的桥段,在我大天朝也是有先例的。
所以,德川家康的反骨,基本是刻在那可笑的脑壳上的了。
只是,此时的“忠臣”小西还在和半岛名将死磕。
听说丰臣秀吉挂了,想着回家护主。
只是可惜,此时的战事胶着。
丰臣秀吉挂掉这事儿,不仅小西知道,半岛也是知道。
此时,从局势上来看,再这么死磕就没意义了。
不如放小西回去,让他们内斗方为良策。
这场海战,是有我大天朝参与的。
当时的明朝,海船很多啊。
带队的头子没喊葛大爷来演,绝对是失误了。
开场就对小西开炮了,有点大快人心的意思。
虽然,中国话这家伙还没说利索,但也可以暂时忽略。
这送上门来的“羞辱”,是小西的策略。
他想着回去,但半岛和大明联合封锁,想出去压根没门儿。
半岛的梁子结大了,谈是没任何希望。
但是,大明,是可以撬动的。
战功送了,人头送了,钱到位了,小西把这头子的习性研究的透透的。
关键问题是,这头子觉得大局如此,再起战端毫无意义。
李大爷是坚决的主战派。
眼看大明的头子是个怂货,不如私下和二把手订立联盟。
但是,他好像忽略了大明的“国情”。
说不说,在研究大明“国情”问题上,李大爷和小西绝对不是一个档次。
这个执拗的老爷,顶着高层的压力,顶着“和平”的压力,顶着大明的压力,心里只有一个字——开干。
说不说,在研究岛国“国情”问题上,大爷和大明也绝对不是一个档次。
岛国,只有打怕了,才会服。
除此无他。
当然,这里头大概也有“个人恩怨”的成分在里头。
这个,带队头子也知道,甚至让小西交了人。
但,李老爷这“丧亲之痛”和国仇家恨比起来,不可同日而语。
在带队头子的昏聩之下,小西和岛津取得了联系,准备联合突围。
这事先是和带队头子商量过的。
你坐山观虎斗,我们会一会李老爷。
局势摆在那儿,相信李老爷也会见好就收。
这彩虹屁拍得带队头子龙心大悦啊,这个阔以。
当然,这点小心思,李老爷是看得透透的。
岛津一动,李老爷就明白了。
大明是指望不上了,但自己腹背受敌,绝对承受不起。
于是,李老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对于小西,这边摆上空城计。
而对于岛津,决定打个闪电战。
如果顺利的话,把岛津干掉后,还能回头再把小西给围上。
这个算盘打得精啊,也相当大胆。
只是,小西不是司马懿。
岛津也不是软柿子。
在露梁这里,李老爷和岛津狭路相逢。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老爷口中的“龟船”。
在文明系列里头,半岛国的特色武器龟背船即来自于此,可以说,在文明系列里头,如果让半岛造出龟背,海战基本就是他的天下了。
这场精彩的“船戏”,是一波三折。
名将之间的较量绝对是宗师级别的。
唯一拉胯的,是这不省心的带队头子。
作为“座山观虎”的带队头子,亲眼目睹了李老爷和岛津之间的白刃战,我去,这就是小西说的“会有一点点小激烈”吗。
这个时候,带队头子感觉被小西给忽悠了。
这是面子问题,必须给他们一点教训。
然而,带队头子和我等见惯的官僚真的是一个德性,打仗这种事儿,完全的不行。
这点,在岛津的态度完全可以看出来。
大明的船确实多,但岛津一点都不怕,完全是“乌合之众”。
他害怕的是李老爷。
这带队头子还是“大意”了啊。
说实话,不让葛大爷来演,真的太遗憾了。
这场“船戏”,足足搞了一夜。
双方也是极尽高潮。
最后,李老爷效仿梁红玉,没撑到最后。
有趣的是,小西从来没有设计,他是真心想着和岛津来个夹击的,只是可惜来晚了一步。
老外的脑回路,和我等的“悠久历史”还是不太一样的。
《露梁海战》。
7分。
金汉珉编剧、导演,金允石、白润植主演作品。
2014年崔岷植的《鸣梁海战》,2022年朴海日的《闲山:龙的出现》,2023年金允石的《露梁海战》。
就全片质量而言,《鸣梁海战》确实最好,但《露梁海战》其实也不差。
有人总觉得这样的片子是韩语电影的抗日神片,诚如所言,咱们这儿的抗日神剧如果能有这个水平,我相信抗日神剧这四个字不会出现。
也有人说片中过分美化李舜臣,我简单去翻了下历史资料,中朝历史上对李舜臣的评价并不差,明朝抗倭名将陈璘对李舜臣的评价是“统制使有经天纬地之才、补天浴日之功”,这个算非常高了。
故事非常简单,李舜臣希望可以联合明朝将领一起将两支倭寇势力歼灭在露梁及附近海湾,抱着必死的心一次将倭寇打到列岛投降为止。
真实的历史未必如此,我没去考究。
比如片中明将领陈璘用蹩脚的普通话喊李舜臣为“老爷”,实在令我不悦。
但不得不说,金允石确实奉献了更好的表演。
敢情老将邓子龙是被李舜臣的人格魅力所感动才不顾一切并肩作战直至战死还被倭将割了脑袋!
大明水师战斗力<日本海军<朝鲜水师,露梁海战中老拖朝鲜水师后腿,朝鲜水师一边对付日本海军一边还要救援大明水师最后还打赢了。。。。。
大明水师提督陈璘收受日军贿赂,想放日军回国,李舜臣国仇家恨想全歼日军以绝后患!
朝鲜战神一边要跟日军拼命一边面对朝鲜朝廷和明军主帅的掣肘,怪不得全程苦瓜脸!
不是二十年前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了吗?
怎么这帮孙子连中文配音都懒得搞一个,郑在泳中文对白说到最后中国人听不懂韩国人更听不懂!
他们世仇的日语倒是说得流利!
1592年4月:日军近16万登陆釜山。
1592年5月:日军占领汉城,朝鲜国王出逃至平壤。
【朝鲜水师获得玉浦大捷】1592年6月:日军占领平壤,“三都尽失,八道瓦解”,朝鲜国王出逃至义州,向明乞援。
明朝由于农耕经济的脆弱性,无力深入干涉附属国,对附属国基本只能采取放羊式管理,以至于对朝鲜周边的动态一无所知。
明、日之间的平衡更是只靠大海维系。
明军起初只是小规模入援,吃了败仗之后才开始走心,逐渐意识到了日本这个对手的量级。
1592年7月:【朝鲜水师获得闲山岛大捷(击沉48艘),之后,已被吃透的李舜臣奇袭釜山失败,随后的一系列主动出击也均遭败绩】1592年10月:明朝派出4万精锐进入朝鲜。
1593年1月:对阵平壤日军2.5万,明军以”阵亡近800“的代价击杀日军9000以上,取得平壤大捷——大炮应该是MVP,然后日军缺粮肯定士气低迷(进展太快了,后勤没跟上)。
1593年1月:同样在后勤短板的威胁下(山高路远),李如松误判形势以为日军一溃千里,欲速战速决率6000骑兵追杀日军,在汉城西北方的碧蹄馆遭遇日军4万人阻击,双方各自交出数千具尸体后脱离接触——第一、李如松部的战力可见一斑;第二、李如松是一点也没学到他爹的谋略,萨尔浒要是他指挥,结局也大差不差,明军从不缺乏勇将劲卒;第三、日军先锋的确进展过快,大部队全都落在后面。
1593年2月:日军还是缺粮,不得不从汉城撤出。
1593年5月:刘铤率军5000进入朝鲜。
到这个时间点,日军已全部撤至釜山,闪电战打成了持久战。
1593年6月:明日展开了一场不知所谓的议和。
......1597年1月:日军出动近15万大军,以釜山为大本营,再次发动攻势。
1597年10月:【鸣梁海战,朝鲜水师虽然靠地形优势(水道狭窄处水流湍急)击毙了来岛通总(日军伤亡数十人),却慑于日军的强势,向西退至更远处,日军获得战略上的胜利】1597年12月1598年1月:明军数攻蔚山(位于釜山北方)不克——日式城堡的威力,了解日本战国史的人想必都知道。
1598年8月:丰臣秀吉死亡。
1598年11月:日军大部从蔚山撤出。
与此同时,仍有一部滞留顺天(位于釜山西方、汉城正南),日军水师一部前往接应。
【露梁海战,明、朝水师希望吃掉顺天的日军,在顺天东方的露梁与日军接应水师交战,付出了”明、朝各一名宿将阵亡“的巨大代价后,虽然击毁了200艘敌船(当时日船总数约3000),日军将领却悉数全身而退。
】当时的明国,堪堪和日本打了个平手。
如果丰臣老儿不死,明、日持续对峙,日军继续蚕食朝鲜(日军补给线更短)、女真快速兴起、明国内部流民起义,最后整个东亚的格局都是难以预料的。
剧照电影战争场景拍得可以,有些长镜头很有感觉,色调什么的也都不错,这是给星的地方。
剧情方面没什么可说的,没给的三星都在这方面了。
首先捧朝鲜王朝很正常,毕竟是人家拍的电影。
但是对明军的描述太差,明军如果真这么差劲,那明朝出不出兵还有意义吗?
类似于神剧中大家吐槽的点一样,神剧奇侠真的这么牛,日本人还能抵挡十四年是不是太难了一样。
还有就是从情感方面来讲,看这部剧之前我知道肯定会淡化明朝军队的作用,所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我没想到的是刻画朝鲜军队的方式是贬低明军……剧本甚至不能通过写倭寇来对比,我都不说从我们自己的史书来看了,第一部鸣梁海战里面自己都写着,倭寇一路势如破竹,攻破平壤,然后朝明联军击退倭寇。
四百多年前,明朝军队入朝抗击倭寇,保住了朝鲜的国体,许多人战死在了异国他乡,不仅仅包括露梁海战中的邓子龙将军,还有很多普通的明军士兵,也许他们早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说的一样,被世界所忘记,“最终死亡”。
可这不也是历史存在的意义吗,我们能通过历史记住曾经的事,让我们能够在当下做出更好的选择,历史电影可以改编,但是不要把历史的底线都放弃了,那不如纯标注剧情片或者科幻片,并且加一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样没问题,观众就当爽片看看。
我们讲究落叶归根,而且还是在1598年左右的中国,死后无法还乡是多么大的遗憾。
所以同样是这样,那些为了朝鲜独立而战死在异国的士兵们知道他们被这样描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不知道,但是他们没有同意之前,我们这些后人绝对没有资格同意。
最后,电影中战斗场景和光影刻画没什么大问题,给分偏低完全是基于个人对于历史的尊重和了解,没有什么反对韩国的目的,大家理性看待,高分有高分的理由,低分也有低分的理由。
差不多十年,韩国人终于把李舜臣主导的三次战役拍全了。
李舜臣是朝鲜历史上拿的出手的仅有的几位将领之一,或者可以说他是朝鲜第一名将,否则现在韩国人也不会把他的塑像放的首尔釜山到处都是。
他的一生,出彩不过十几年,概括下来无非三战:闲山岛、鸣梁海、露梁海。
打的最漂亮的一次,也就是成名作闲山岛之战,我就不说哪一年了说了你也记不住,其实是我也记不住了。
是在明朝,我们这边是万历爷,日本那边是丰臣秀吉,朝鲜的皇帝……不重要。
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次朝鲜水师和日本海军的正面列阵交锋。
为啥朝鲜的叫水师,日本叫海军?
那是因为,朝鲜那时候没多少能出海的战船,大都是适合内河或近海航行的平底船:而日本方面却都是货真价实的V型船底,且吃水深的远洋船队,当然,日本所谓海军,也大都是海盗出身,航海经验是有的,武器装备是冷的,跟当时明朝的无敌舰队没的比。
本片里也算尊重历史,中朝军队这边普遍装备各式各样的火器,而日军还是主要靠登船拼刺刀,仅有的火炮,还是“从朝军缴获”的。
闲山岛一战成名的除了李舜臣还有一样,就是龟船。
这玩意儿实在高级,现在看来它更像一种全封闭装甲船,是朝鲜水军基本构成“板屋船”改造来的,(但龟船绝不是李舜臣的发明,他顶多是升级改进了一下)。
曾经在首尔某博物馆里见过一个复原模型,船为方形,看上去黑漆麻乌的很低调,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快速突击,直接冲上去近战,除了以帆为动力以外还配备大量桨手,转弯灵活,可以在敌人大型舰船之间任意穿梭。
船首有一只巨锚,四个方向全都有大小火炮,船身表面覆盖片装铁甲,最缺德的是铁甲间隙还竖着一根根带钩的铁刺……总之这东西就是为了被包围设计的,试想一下一旦冲进敌阵,可以用船头的铁锚撞(撞击是那时候时候水战的主要手段),可以四下开枪放炮喷火(是的它的部分型号还能喷火),敌船的炮弹打不穿它(那时候的炮弹就是个铁疙瘩,不会爆炸),敌人若想登船,呵呵,还记得刚才说的铁刺么?
话说日军打法也是海盗套路,大炮没多少,全指望一撞二勾三登船,哪儿见过这么不要脸的物件?
打不动、上不去、跑不掉,于是整个船队就这么被玩儿残了,几十艘船葬身海底连指挥官都当场挂了。
李舜臣只损失了个位数的船,估计日本人当时最想说的就是“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迷……”此战以后没多久,李舜臣和大多数居功至伟的名将一样——被整了,还下了大牢,折腾了好几年,日本人又来了!
(第二次朝鲜战争)名将在牢里,奸臣自然不是打仗的料,一战就败光了朝鲜水师的家底,没办法,把老李放出来吧。
老李出狱后简单了解了下情况,估计他还是想回去监狱里呆着:还剩下十几艘破船,面对的是日本几百艘规模的舰队,天朝的援军(那时候是真的天朝)还在路上,怎么办?
玩儿阴的吧!
于是就有了鸣梁海战。
鸣梁海这地方有个海峡,最窄处只有二百多米,据说随着潮汐变化,海水有时还会改变流向。
这么神奇?
天然的伏击场地啊。
老李在岸上埋伏了火炮,还准备了拦截索,还趁退潮往水里扔了障碍物,还看了天象,还登台做法借了东风(这个是我脑补的)……总之阴招使绝。
坑都挖好了就派船去引诱敌军,话说小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根筋,岂有不上当之理?
屁颠儿屁颠儿的就追来了,来了可就走不了了,乱炮一轰整个舰队在狭小的海峡里乱做一团,自己互相冲撞就损失不少,老李领着十几条破船杀了个几进几出。
(此战没有使用龟船,老李有日记,写的很清楚)但是战果颇有争议,日本和朝鲜的战史记录差异悬殊。
朝鲜这边恨不得说消灭了日军整个舰队,而日本人说此战只是给他们的前锋部队造成了一点麻烦,没影响主旋律。
历史没有真相,只有残存的道理,想来十几艘小船面对三百多艘战舰,再怎么折腾也不可能造成对方多少损失。
而且从第二次朝鲜战争的过程来看,鸣梁海战确实没起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
一年后的最后一战:露梁海战。
这时候天朝无论陆军还是水师,大军已经杀到,日军刚过三八线噩梦就开始了(当然那时候没三八线,是刚过汉城,历史惊人的相似是吧)。
明朝陆军是当时世界上装备最先进的部队,大口径火炮那是标配,骑兵和神机营算起步价,还有升级版的骑兵配火铳,上哪儿说理去?
另外还有个不要命的总司令叫麻贵。
刚一接触,日军剩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跑路。
没占到便宜不说,倒霉催的偏偏国内丰臣秀吉这时候死了,这仗没法打了,日本方面于是想议和。
万历爷虽然不爱上班,大事却一向不糊涂:投降可以,议和没门儿!
给我打!
——天朝从来不放过痛打落水狗的机会,朝鲜岂是你想来,想来就能来?
陆地上围歼战是一个接着一个。
露梁海这地方在半岛最南端,好比敦刻尔克,出得了海就算是跑了,跑不了全都捂死在这。
明军在陆地上杀的日军屁滚尿流,他们就剩海军还算完整,然而中朝水师早把这地方做成了口袋,老李就是负责扎口那个,老头估计杀红了眼,拼的太猛,被突围中的岛津义弘(丰臣秀吉时代第一名将)军击破,要不怎么说穷寇莫追呢。
军人的宿命,就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老李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马革裹尸总好过袁总兵的三千多刀。
实际上露梁海战不能算是一次胜仗,中朝联军战略大包围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日军战略撤退的任务倒完成了,虽有损失,但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交替掩护下,其主力基本撤回本土。
李舜臣不但自己战死,还折损了明朝水师副总兵邓子龙,但本片中水师提督陈璘的优柔寡断似乎不是史实。
八年抗战,电影用了九年展现,韩国版抗日神剧。韩:没有大明朝搁那儿拖后腿,我们早把倭寇赶走了。日:我们只怕李舜臣。
别的我都懂,就是大家都叫李统领姥爷素怎么灰丝
韩国民族主义主旋律,作为朝鲜半岛的主场作战,又是一代名将李舜臣的谢幕战,对于历史的一定夸张和戏剧性表现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李舜臣表演有点僵硬,从头到尾板着张苦瓜脸,家国深仇比起对儿子的执念似乎发生了一大一小的错位。
除了场面大一无是处。为了拔高李舜臣,刻意贬低明军,把明军塑造成乌合之众,不知是不是故意恶心中方。这种宏大叙事的历史剧在各个国家都一样,都是为了满足民族自尊心,自嗨一下罢了。
要么不打 要打就打服为止
岛津义弘也没想到李舜臣会声波斗技~
有点节奏慢,还可以。对中日没有过度丑化,只是拔高了自己。
船戏是真的很爽,就是这中文确实是难以接受。而且男主没第一部那样霸气了
大明第一海军,和高丽海军。。。。
棒子意淫得过分了,搁这这么黑你大明爹爹,期待棒子拍个美军拖后腿的电影。
感觉还可以,没有抹黑太多大明
自我美化的闹剧,篡改历史的恶心。较之《鸣梁》,差的真的不是一星半点。弹丸小国粉饰脸面的“欺诈”之作。靠着抹黑陈璘,拉低邓子龙,企图将李舜臣的形象塑造得无比高大威猛,可给人的感觉却适得其反。全片无非是将李舜臣坚决要战,意欲将敌人赶尽杀绝,而陈璘却在得了日寇的好处之后,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企图以“和”草草了事,在最后的大决战中也是好几次拖了李舜臣的后腿,邓子龙勇猛的形象根本就没体现出来,被岛津草草斩首。最后李舜臣就非要莫名其妙去擂战鼓,有没有鼓舞士气没看出来,反倒是“顺理成章”地阵亡于沙场,感情就算要安排个壮烈殉国的戏份,也不用搞得这么毫无厘头吧,人物形象也完全没立起来。总结两个字:“差劲”。
场面不错但情节太扯。
意淫科幻大片,看李舜臣可以进陈璘大帐并吓退陈璘就知道了,几十年后的棒子电影一定会出现尹锡悦直闯白宫并用目光逼退睡王的情节。
抗日神剧,还有一星给黑化的历史
20240620 相隔十载的史诗巨作却无法撼动前作的影响力,问题不在于韩国影人对于真实历史事件及有关人物原型的戏剧化创作,而在于剧本本身的演绎方式无法令观众共情,缺乏说服力且人物设定过于脸谱化。好在金允石一人的表演可以扛起整部影片,至少不至于烂!
明朝御倭总兵官陈璘(电影里称呼“都督”)开口闭口尊称李舜臣为“老爷”,韩语口音的汉语听起来别扭至极,极其违和失真。全片视李舜臣为柱梁,强大的盟军与宗主国成了配角与分支,露梁海战胜利靠李舜臣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鼓舞而获胜?!大韩民国精神自嗨片。
我朝只会吹金钱鼠尾的异族侵略者,露梁海战本来应该由中國拍的,等恢复中华后再补拍吧
文戏偏多,海战偏少,而且海战还是夜景一半,短兵相接一半,所以不如《鸣梁海战》。明军的战斗力有点弱啊。虽然韩国演员练习中国话很努力了,但是既然有这么多中国话分量,为什么不找点中国演员来演呢,口音太容易出戏了。我们也赶紧可以拍甲午战争北洋水师之类的题材了啊。
本来很期待,鸣粱之后据说要中韩合拍露粱,然后就没有消息了。直到今年看到这一部,知道是合拍是泡汤了。除了演员蹩脚的中文时刻出戏、魔改历史、贬损明军以拔高主角以外,作为娱乐片来说电影质量还是挺高的。两个半小时的片子,节奏很快,前一个小时文戏为准,把战前几方势力的境况和谋略交代得很清楚。之后一个半小时全是海战大场面,不仅量足,而且把位置和时间交代得很好。最后的结尾有些做做作了,主旋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