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卓玛
益西卓玛,Song of Tibet
导演:谢飞
主演:丹增卓嘎,仁青顿珠,拉琼,大旺堆,巴桑,次仁多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藏语年份:2000
简介:暑假,达娃回拉萨看望多年不见的姥爷和姥姥,正遇到姥爷病重、去世。在看护病人和料理丧事的过程中,姥姥益西卓玛给她讲述了自己曲折的一生,讲述了五十年来,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恨恩怨…… 益西卓玛老人一生的婚恋恩怨经历并不特别,在各民族、各时代的生活中常常都会遇到。但是,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地区从农奴制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以及..详细 >
又是男性象征的旧制度压迫女性,强暴式爱情,真是醉了,太泛滥了,谢导。这片真心不喜欢
这部电影放在那个年代题材或许过于真实了,为导演忠于真实点赞👍。原以为会看到苦大仇深的农奴,或万恶的农奴主……却不过是一个女人坎坷的人生。
谢飞老师最后一部电影作品了,倒叙插叙的手法用得非常娴熟流利,此时第五代正全面走向商业化,而谢老选择了回归校园,保住了艺术电影的魂。我其实挺奇怪为什么内陆导演们如田壮壮会去拍藏族的故事,隔着语言和风俗的巨大差异,驱使着他们是什么呢?等到我看到结尾那个俯拍加措和卓玛共同去世的镜头时,突然明白这是属于全民族的哲理,好好活着面对命运施加的困难,再迷茫也要知道自己爱的是谁。纵观谢飞老师最后四部作品,无一不刻画了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在这片土地上真的很超前难得了。而藏语电影有万玛才旦接班也算聊慰了。
典型代表谢飞的作品。具有对理想呼唤的艺术价值观;感人至深的悲剧感染力,给人深切的关怀和抚慰;深深的思考感;浓厚的人文关怀,诗意表现人的温情,注重人的命运和人性意识。
说来应该是全藏语 但只看到了个译制版本 藏族少爷高喊了句“哦我的天呐”//不期待喜欢故事了 能工整完全就很好
女主只是件被抢来扔去的东西,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画外音就不要强行拔高幸福感了。故事没讲囫囵,情节转得突兀,叙事枝枝节节的。可能因为演员功力不够,可能普通话配音太生硬,也可能因为刻意想讲大的历史民族社会,总之个人情感的表现不到位。
从故事到拍摄都不是那么水到渠成,你我都懂的因为太多制度和题材敏感的原因,能够呈现出现在的故事完整度已实属不易。到底是老导演,缺少灵性,但异常工整。一个女人带着她三个男人三段故事,各有精彩情感相同。一头一尾的独白倒胃口。
是姥姥那代人的珍贵影像,益西卓玛坚韧质朴,信仰纯真,她逆来顺受,却也有个美好的结局,选择用爱和包容去感化一切,益西卓玛有好有坏,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人
电影节奏有点乱,故事情节和黑骏马有相似处,但自己更喜欢黑的舒缓。映后谢飞导演讲了很多,关于仓央加措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责任,很受用。
跨越50年的西藏版的《乱世佳人》
可以看出劇本本身是特別平淡流水帳的,但是拍成的電影卻娓娓道來極具感染力,這就是導演的功力。這種劇本若是落入其他人手中,是多容易拍成無極、芳華、山楂樹那種不知所云的感覺啊。
益西卓玛敢爱敢恨,真实虔诚。另外成长于新时代的我们能看见二十年前拉萨的景象、非常让人动容。
音乐和画面好美
对民风民俗和藏地文化的刻画贴近现实的,也展现了另一种世界观,真没想到导演居然是汉族人。不过最后结束得略显仓促,感觉每段感情都还可以再展开说说。另外,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喜福会》,动荡波折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女性的苦难史。(全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幕:油菜花田俯拍。康巴汉子,顶👍🏾👍🏾👍🏾)
看完这部才知道藏地新浪潮对于主流叙事体系有多大突破
谢老创作生涯最后一部电影作品 题材很为大胆 技法却出奇的老派 横向比较他中期作品而言 这部影片更像是对前苏联电影的技法临摹 尤其是对大炮的运用 能理解在高原拍摄的艰苦不易
吸引我的是藏族人民的信仰 剧情一般 到最后 我都不知道女主爱谁
通过一个女人一生的爱恨情仇展现了西藏六十多年的变化,相对于她的三个男人,时间才是这部影片的主角,据说当年因为审查的原因,谢飞导演拍摄完本片后再未执导任何一部影片,甚至说道:若中国的电影审查体制不改,谢某绝不再拍电影,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的体制依然如故。
桑秋和贡萨才是对她最真的,(免除税务、遇到事情照顾她和孩子)可惜没有在一起。她老公加措对她只有占有欲,包括把她抢走那次,哪怕经过层层美化也依然能看出来当时社会对女人的残酷物化(贡萨和桑秋起码相对比较文明有素质)。但也说不准,有可能就是因为没在一起所以才显得那么完美?想起来我的生命里也有一个类似桑秋默默守护我的人,可惜终究是无缘。命运如此吧。想到黄锦树《雨》里的一句话:失去的时光无法赎回,曾经青春年少,但四十年过去后,生命中多半再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所有重要的事都过去了。也许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完了,剩下的只是午后的光影。但愿别就那样枯萎了。
我斐对少友的统战片……亮点是女主曾经有情的三个男人晚年居然彼此谅解一起守护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