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区分不出Blues,Jazz和Soul,《蓝调女王》一开场就是美国南方,在排队等着去听MA的小型演唱会现场,有种未闻其声就很期待的画面感。
自由灵魂歌唱MA说白人不懂Blues,他们以为音乐是为了发泄,却不知道音乐本身就是生活,是对生活的体验。
Blues在南北战争后在黑人民间流行,他们在地里田间甚至走在路边都喜欢吟唱,所以随性本身就是Blues多变吸引人的地方,歌声里蕴含的也是这人对生活的渴望。
Ma的随性、傲娇甚至“作”都毫不掩饰地展示了自己的喜好,又会去鼓励那些在她可掌控范围里的人们更加随性创作。
这才有了她的歌曲总能大卖,她的演唱现场场场叫座的景象。
但那些人录完了我的歌,就像是完事后的男人穿上裤子那么快。
悲伤又倔强电影中那位性格略扭曲的黑人小哥,从登场就希望成为舞台焦点,喜欢上了Ma的女孩,买了花俏的鞋子,讨好白人来写歌,后面却发现家庭与白人有一段悲伤往事,他有抱负却有懦弱,期待成功却有难免自卑,不愿讨好却总在谄媚,到最后被一个踩在他鞋子上的老爷爷激怒。
这一生过得悲伤又倔强,就像是他的音乐一样。
最可笑的是,那篇他写给白人的歌曲被用5美金贱买后居然还在录音室被白人演唱。
想跳舞的女孩这个姑娘从出场时就想跳舞,她是Ma的女孩,却不让她进排练室内,她总喜欢和Levee调情,是因为Levee在认可她和鼓励她去尝试,去感受。
最后离开的汽车上,她眼神里有一丝悲伤,回去后她又是那个只会扭屁股和拿拖鞋的女孩。
Blues轻快的节奏后却有点悲伤的底色,就像这短短几小时的录制时间里排练室里的人生。
〈Ma Rainey’s Black Bottom〉译为《蓝调天后》,让我惊喜的是整部电影的推进被内化成了一曲Blues,片中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做着自己的表达,有沉重的,有疏离的,也有强烈攻击性的。
小号手Levee的表达,他不关注任何宏大的叙事,他关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皮鞋是否被随意冒犯他的人踩,自己的创作是否会因为黑人身份不被看到,他用来对抗偏见、歧视、忽视的武器是有些自命不凡的,又埋伏着往昔种族矛盾下,失去双亲后满怀仇恨的婉转入江湖。
他每一句回应制作人的“Yes,sir”浮在一片泥潭之上。
他捅死踩了自己皮鞋的Toledo时,双眼极其悲凉。
主唱Ma的表达,她更倾向于关注整个Blues制作团队的控制权,她时时刻刻都警惕着自己作为一个黑人女性演唱者是否会陷入任人摆布的境地。
所以她需要经纪人一定要买来可乐才会演唱,她表现出来的攻击性、难以伺候,背后却是绷紧的神经,和对自己身份的焦虑。
我很喜欢看到她讨论Blues本身时表现出来的松弛,毕竟音乐是应该最淡化偏见,最无边界的。
其他的乐手们,谈论的是宏大叙事,他们谈论上帝,谈论黑人权利,谈论做人的道理,却服从于任何一种肤色的强权,不愿意为Ma的侄子向制作人争取报幕的机会,也不愿意和Levee站在一起争取属于自己的音乐创作机会。
结局不是Toledo这个人踩了Levee这个人的皮鞋,踩Levee的是夹在身份和强权之间的那轻飘飘的漠视。
蓝调天后导演:乔治·乌尔夫编剧:鲁本·桑地亚哥-哈德森/奥古斯特·威尔逊主演:维奥拉·戴维斯/查德维克·博斯曼/科尔曼·多明戈/格林·特鲁曼/约翰尼·科瓦内/更多...类型:剧情/音乐上映日期:2020-12-18(美国)
2020年已至年末,在圣诞与新年欢腾的节庆氛围下,流媒体上扎堆了各式不免流俗却依旧讨喜的假日喜剧。
网飞(Netflix)的《蓝调天后》(Ma Rainey's Black Bottom, 2020)却独树一帜,与一众轻快欢愉的节日小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影片悦耳的蓝调之下,俨然隐藏了一整部美国黑人族裔令人心痛的血泪史。
图 | 《蓝调天后》剧照事实上,《蓝调天后》在上线之前就受到了不小的关注。
影片是今夏逝世的“黑豹”查德维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的遗作,不免让许多影迷触景伤情。
除因此蒙上的一层特别意义外,《蓝调天后》还集结了奥斯卡获奖女星维奥拉·戴维斯(Viola Davis),著名影人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则为本片的制片。
在如此重量级团队的倾力下,《蓝调天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的黑人艺术家在种族主义肆虐的社会中艰难求生、捍卫个人尊严的动人故事。
两种颜色,同一困境20年代的黑人,面对着什么?
《蓝调天后》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的录音棚将迎来著名的“蓝调之母”玛·雷尼(维奥拉·戴维斯 饰)的唱片录制。
乐队的四位黑人乐手性格各异,其间,小号手列维(查德维克·博斯曼 饰)是最不循规蹈矩、个性张扬的一位。
凭借突出的创作才华,他寄希望于在音乐界成立自己的乐队,出人头地。
玛·雷尼与乐手们、黑人音乐家与录音室的白人制作人们,在这一张唱片灌录的时间,展开了一场表面为音乐决策权,实为尊严与价值的较量。
而一场有关于种族的血泪悲歌,也缓缓铺陈开来。
图 | 《蓝调天后》剧照,玛·雷尼与乐手们一起排练。
故事中的玛·雷尼,是20年代极负盛名的蓝调女伶,也从根本上行影响了这一音乐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的音乐人之一。
在那个时代,她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演唱场场爆满,人人都争抢着聆听她的天籁之声。
正因此,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录音室随心所欲,甚至看起来“刁钻”、“耍大牌”的专权女主唱:她性格暴烈、说一不二,视约定与规则不顾,用不达到自己要求就不罢休的“蛮横”态度压制了以欧文为首的白人经纪人。
图 | 《蓝调天后》剧照。
玛·雷尼由奥斯卡获奖女星维奥拉·戴维斯饰演。
与之相反,企图借这次为雷尼伴奏机会,向录音室主理人斯特迪文特先生推销自己创作的列维,则看起来是个在白人面前更投机的角色。
即便面对同队乐手的调侃与讥笑,他也不介意在掌握实权的白人阶层前扮演一个百依百顺的角色。
这源于他“曲线救国”的心态:列维相信,只要拿到机会,拥有像玛·雷尼一样的名望,就可以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
于是玛·雷尼与列维这两个地位差别迥异的黑人艺术家,他们面对白人主流社会有着全然不同的态度——玛·雷尼倚赖自己的声名,用毫不退让的绝对强势捍卫着自己的立场;列维甘愿忍受“胯下之辱”,不惜佯装讨好,试图达成自己的目的。
图 | 《蓝调天后》剧照只是随着影片推进,我们逐渐意识一种植根深处的悲剧性:斯特迪文特先生对列维作品的“赏识”仅限于看中他顺应潮流能捞金的曲子,当他的曲子到手,潮流一过,不再有利用价值时,列维便被斯特迪文特以5美元的价格被打发与羞辱。
另一面看似饱受尊重的玛·雷尼,不管名气多响亮,在白人眼里依旧只是一枚棋子,如同玛自己所说:“他们想要的只是我的声音。
当他们把我的声音录下来存进那些机器里,他们就会翻身拉上裤子,就好像我是刚被上过的妓女。
”
图 | 导演乔治·乌尔夫与演员现场工作照。
在20年代的社会环境中,不论拥有什么样社会身份与地位,这两位艺术家最终都面对着被漠视、被排挤、被侮辱的相同困境,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乌黑的肤色。
通过直白的叙事手段、直观外化的言语肢体冲突,《蓝调天后》立场鲜明地展现出非裔美国人在上世纪所遭受的不公与惨痛经历。
蓝调之魂歌声下的种族精神可以说,《蓝调天后》的每分每秒都紧紧围绕着“种族”这一议题展开。
除了玛·雷尼与列维这两位影片重点刻画的人物,电影其实也花了不少篇幅描写卡特勒、托雷多和拖步三位性格迥异、与列维对不上眼的乐队成员。
在大量看似轻松的插科打诨之间,《蓝调天后》非常精准地将美国南方黑人族裔的性格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图 | 《蓝调天后》剧照正因如此,用蓝调来反映整个美国非裔的性格特征,看来便再恰当不过。
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蓝调音乐,萌发于美国南部,由非洲音乐传统演化而来,最初是展现非裔美国人工作生活的歌曲。
简单的叙事歌谣中甚至包含了当时工人们的劳动号子。
蓝调音乐深深植根于黑人的生活之中,也由此沾染上了非裔自由不羁、随意即兴的风采。
图 | 《蓝调天后》剧照如同玛·雷尼向科特勒所倾吐的那样:“白人不懂蓝调。
他们听到蓝调被唱出来,但他们不明白蓝调是什么来的。
”蓝调早已成为一种黑人理解生活的方式,是他们每日醒来感受自己不再孤独的精神力量。
列维说:“蓝调就是该根据主题而随性创作”。
这种音乐态度也完美折射了黑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影片中,这种蓝调所代表的精神内驱力与各个灵动的人物形象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封闭的排练空间与大量的室内台词,让排练室中的四位乐手有充足的空间展现各自的背景故事,在纵向上有力延展了人物深度。
图 | 《蓝调天后》剧照,“黑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由此,《蓝调天后》勾勒出了一幅美国非裔生动的性格肖像——他们随性、坦荡、赤诚,充分了烟火气息,既享受生活趣味,又追求生命价值,在自己真正所捍卫的事物前,又毫无迟疑地坚定与果敢。
这些,才是玛·雷尼那一曲动人的《黑臀舞》下无形的种族精神。
“舞台”再现作为双刃剑的全室内戏影片改编自奥古斯特·威尔逊的同名戏剧,并十分还原地保持了舞台剧的风格,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录音室内。
没有浮华的道具、多变的场景,《蓝调天后》全然凭借密集台词与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完成了一部黑人自身的口述史。
撇去了其余视觉元素的喧宾夺主,影片给演员的表演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维奥拉·戴维斯与查德维克·博斯曼在《蓝调天后》中献出的演技令人无可指摘。
剧本中充斥了大段的台词独白,在列维向同行乐手讲述自身母亲被白人玷污、父亲复仇而被烧死的灰暗童年时,查德维克的表演经历了多个层次的推进,每个咬字与吐词的轻重都分毫不差,如炬的目光抓住了观众每一寸神经角落。
而维奥拉则将一个表面强劲蛮横,实际内心看透了白人脸孔的那份心灰与苦痛刻画得入木三分,让心境吐露前后的人物反差显得合情合理。
图 | 《蓝调天后》剧照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几乎全室内化的舞台剧风格,弊端也很显眼。
全片的大部分场景,几乎都只是录音房与排练厅间的来回切换,即便角色各异,但乐手们的立场没有太过差异化的区分,密集的对话不免让人感到乏味困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仅用台词来大段地陈述陈年苦难,不免烙下“没有展示,只剩阐释”的问题。
虽然博斯曼与维奥拉用一己之力撑起了人物的情绪波澜变化,但仍让观众看到只闻其声,未见细节与埋伏的单薄感。
再者,室内戏对导演的调度功力要求尤为高超。
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便是导演中室内戏调度奇才,不论是《不道德的审判》(Death and the Maiden, 1994)、《杀戮》(Carnage, 2011)还是《穿裘皮的维纳斯》(La Vénus à la fourrure, 2013)都是全封闭空间中如何创造不同剧情层次与情节张力的教科范本。
但经验尚不那么具足的乔治·乌尔夫(George C. Wolfe)显然并没有将一个本可添彩的独特形式发挥最大利用率,这一切都最终成为了《蓝调天后》的败笔所在。
图 | 《蓝调天后》剧照不论如何,《蓝调天后》对呈现美国种族矛盾真实图景、解决社会矛盾的初衷还是让人钦佩。
联想起博斯曼生前对种族议题种种不遗余力的努力推动,这荧屏前最终的献演不禁让人泪目。
据悉,制作公司正在推动让博斯曼凭借《蓝调天后》参与奥斯卡表演奖的争夺,列维这一角色也可能让博斯曼获得一座“身后”奥斯卡。
的确,即便仅因博斯曼最后一抹音容样貌,《蓝调天后》也值得我们为之付出的两个小时。
*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当查德维克在地下音乐室讲述自己父母的遭遇时,这部从感性思想上讲种族歧视的片子,不同于平权片,更渗透进生活,更被微小震撼。
那一刻被完全代入了情境。
也许电影的着迷之处在于,总会把那些明亮温和的人背后的血淋淋的事实展现在不愿意面对的我们面前,事有不可言。
舞台剧的空间,个人分段式的表演,再夹杂一些表情细节,是一部不要错过的提名影片。
结尾仿佛意料之中,白人的惬意轻松和庞大的演奏团体,一切都嘲讽了整部片子那精致的乐队阵容。
片尾音乐真棒。
查德维克真棒,致敬!
“他们根本不理会我的感受,所以连可乐都不给我买。
”“他们从来都不关心我这个人,只是想要我的声音(为他们赚钱)。
”“你之所以说(没给我侄子也发薪水)是个误会,是因为你发现犯了个错误:我还没有签发行合约。
”“艾尔文做我的经纪人6年了,只邀请我去过一次他家,还是为了给他的那些朋友们演唱。
”跋扈如玛,其实是人间清醒。
看上去刁钻刻薄,蛮横无理,不过是因为她看透了真相,才用恶劣的态度回敬与报复。
一旦进入演唱,玛就立刻转换为沉浸和投入、满足和幸福的状态。
由衷热爱音乐,天生才赋,无愧“蓝调之母”的赞誉。
1927年,黑人大量北迁,虽然废除了制度上的奴隶制,但实际上的歧视无处不在,黑人处境艰难,影片背景正基于此。
玛的乐队成员各自对社会环境和黑人命运有各自看法,但结果是,他们没有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反而是彼此倾轧、互相伤害,这升华了影片主题,但多少让人觉得心有戚戚。
黑豹遗作,他把主角那种轻佻功利刻画得如此生动,体型清瘦,我甚至没有认出他来。
整部电影重点并不在于Bottom or Ma甚至不在于贯穿始终的二十世纪社会与黑人的矛盾。
布鲁斯音乐悠扬升起,我想该对一个夏日午后宽容些,布鲁斯音乐在逼仄排练房里被即兴创作,怀才不遇的苦难人生和满腔热情笃定碰撞出花火,当然当然,还有闷热录音棚里汗水一次又一次浸湿Ma黝黑的胸脯让你开始困惑这些粘连迷乱的矛盾是否仅仅为烘托音乐做背景材料。
蓝调音乐融入排练房里关于种族和宗教的控诉里,又翻身雀跃在以音乐为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对生活的理解方式,甚至在许多时候音符就飞扬在Ma的嘴角。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戏是Levee和Sturdyvant在楼梯间的争执,在作品被Sturdyvant否决后Levee说他相信他的作品一定是由他自己演奏才会有预期中“让观众想要跳舞”的效果,Levee眼神里的笃定让我突然明白,如果要找一个例子去解释三和四之间还存在一个整数,那么必定是艺术家们对于表达的精准把控,那个点,就是三和四之间的整数,能让语言的误差更小,让人的感知更细腻。
到了结尾,一群白人“唱诗班”拿到Levee的作品拙劣复刻的尴尬场面再次证明了Ma的表达:“那些白人不会明白,唱歌并不是为了发泄,唱歌是一种理解生活的方式。
”
一部舞台剧风格的电影,故事主旨虽然是老生常谈了,但密集的文本使得这不到90分钟的故事里塞进去了很多的内容。
Levi是个有天赋的小号手,由于童年时罪恶的白人带来的家庭变故,他不相信上帝,立志在音乐方向出人头地,得到白人的尊敬;被捧成“蓝调之母”的Ma对待白人咄咄逼人,毫不留情,有着骨子里的骄傲。
虽然Levi和Ma都是人才,可是他们互相却看不对眼。
一场平常的录音活动也变得剑拔弩张。
像所有此类影片一样,展现黑人在那个年代遭遇并延续至今的不平等待遇是叙事的主体,Levi父母的悲惨遭遇,其他乐手娓娓道来的故事和坚定的信仰,Ma虽然为人强势但她深知自己在那些百人眼里的本质,这些片段无不在强调这一点。
得益于查德维克·博斯曼、维奥拉·戴维斯等人出众的表演,整个故事动感和张力还是很充足的,尤其是结尾时Levi的创作结晶被唱片公司老板无情地否定,并且试图用几个小钱将其买断时,直接击溃了他的心理防线,让他一气之下杀死了自己的同胞,将他内心的撕扯放到了最大,冲击力十足。
影片的最后一幕非常的讽刺——老板请来了一群白人乐手录制了Levi的音乐,所以老板并不是不认可他的音乐的商业价值,只是想少付钱罢了,毕竟Levi不是Ma,他的演奏并非独一无二的,所以他永远达不到Ma的地位。
另一方面,乐手们在演奏时个个面无表情,只为了赶紧完成任务,而Ma和她的乐手们虽然剑拔弩张,但一旦音乐响起,他们的快乐和彼此之间的化学反应就溢出了屏幕,印证了Ma的那句“白人根本不懂布鲁斯,他们只知道听,却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被唱出来的” 。
制作上,影片的调色是很难被忽略的,那带有明显年代感的暖色调,质感非常好。
而且每一名黑人的皮肤都锃亮锃亮的,尤其是Ma,每一寸外露的皮肤都闪耀着光泽,给了他们别样的气质。
影片还有一个小支线,就是Levi一进排练房就开始纠结的那扇紧闭的门,在他印象里这扇门原本是开着的,能通向一个地方,可当他最后撞开那扇门时,发现门外只是一个天井,哪儿也去不了。
其暗示意义不言而喻,也是影片走向结尾高潮的起始点。
PS:昨天看完了探讨女权的《前途似锦的女孩》,和《蓝调天后》一样,影片都设置了非常有冲击力的结尾,和两年前的《绿皮书》一派和气的结尾大不相同hhhh看来现在人们在拍摄政治题材影片时候的态度也更加激进了。
以为是一部音乐传记片开始看的,但是天后的炸场演出之后,在录音间乐队就聊啊聊,迟迟不演奏,才发现这是一部舞台剧。
之后喋喋不休小号手突然开始述说他的辛酸往事,又给人一种感觉:这是一部揭示美国黑人种族血泪史的政治电影。
但一直到最后的悲剧发生,才明白这些印象都太浅表。
《蓝调天后》不仅是关于蓝调音乐的,也不仅是关于黑人种族受歧视迫害的历史,它指向更深层的悲情:黑人种族集体无意识中那些阴暗的部分。
其实电影的核心人物并不是天后,而是小号手。
才华横溢同时又好高骛远,虚荣轻佻,他在这次录音表演过程中,一步步成为与乐队、天后和白人经纪人的矛盾焦点;他童年目睹的家庭惨剧在他心里留刻下深深的阴影,在他心灵中充塞了对所有人的仇恨。
正是这种仇恨让他在心理崩溃时不择目标地做出暴力之举。
怨恨,是小号手与天后的共同点。
名望之巅的蓝调天后其实是个粗野蛮狠、充满戾气的人。
她说白人不懂蓝调他们只是要我的声音,但又正是从白人那里赚到盆满钵满;她反对白人,却从未对自己的同族之人表示出一丝同情。
她的内心世界,其实与小号手一样狭窄和黑暗,就好像小号手奋力撞开了那扇门,却发现门后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个死胡同。
在这个充满怨气和戾气的小群体里,唯一让人感到一点光明的,是老钢琴手。
他喜欢读书,愿意思考,却被小号手讥讽;他说黑人不能只想着享乐,应该让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但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老钢琴手是理性的象征,他最后悲剧性的结局,也象征着黑人文化里理性的缺失。
这不禁让我想到近来读到的一本书,《Black Redneck and White Liberals》,作者检视奴隶制时代南方黑人文化,以及二十世纪初随着黑人北迁而形成的扩散(黑人北迁正是《蓝调天后》的时代背景),之后尖锐地指出:黑人文化里有一种 anti-productive 的基因,一种趋向破坏和毁灭的悲情特质。
难道是这种特质,决定了黑人音乐的内在力量 —— 悲苦而趋向于自我毁灭?
对黑人民族性尖锐而政治不正确的批评,其实也隐隐见诸于《蓝调天后》,于是才让这部电影成为种族问题上具有思想性的厚实作品。
所以《蓝调天后》的片名其实是一种误导,电影应该坚持它本来的名字:《玛蕾利的大黑臀》,因为“黑臀”才代表那种尖利的批评。
Endless loop. 他们在醉生梦死中自毁,在自毁后憎恨但是,“only the unloved and unnatural hate”。
列维突破了自以为的“unfair”,门外的却只是狭小的一角与参天的围墙,一气呵成地抽刃向弱者,讽刺之强烈让结尾的白人演唱都暗淡无光;天后颐指气使地维护自以为存在的尊严,其实却是在带领黑人们更陷于偏见与被偏见的深渊。
像那个老钢琴家说的,黑人们只像是一锅吃剩的炖菜。
他们都在仇恨中毁灭一切,没有人走出死循环。
《蓝调天后》英文片名的直译是“玛雷尼的大黑腚”。
既然都是意译,我更愿意把它叫做《死路一条》
蓝调天后 (2020)6.62020 / 美国 / 剧情 音乐 / 乔治·乌尔夫 / 维奥拉·戴维斯 查德维克·博斯曼藍調天後 2020 美國 喬治烏爾夫今天我們不說主角天后瑪雷尼,說樂隊裡的小號手利維,他是個天真又有天賦的小號手,有精湛的演出功底還能創作曲目,但是他倨傲無禮,他說他最懂白人,到頭來他什麼都不懂,還是跟他父母一樣被踩在腳底下踐踏,自己的創作被五美金賤賣,最後還是由白人來演出,不就像他的人生一樣是場笑話嗎?
我們還回歸於歷史,美國奴隸制度是十八世紀開始一直到現在,在美國對黑人還是有色眼光的歧視,而藍調在十九世紀末誕生,顧名思義Blue象徵低落、悲傷、憂鬱,透過音樂宣洩對生活的不滿及不公,但我認為他們通過音樂表達對生活的態度,透過音樂理解生活,所以當他們的腦子裡總是音樂時,音樂就能調節保持平衡,音樂有力量能填滿他們,在這世界有更多的音樂,這世界就更豐滿,所以他們才唱歌。
音樂可以帶給人,美的享受和情感,並且調和生活的困境與難題,藉由音樂達到生命的昇華!
Ma极力强势背后是丧气的自知她的声音是站在白人面前唯一的尊严,黑豹所扮演的号手有渴望成功的聪明热情,却被无视和五块钱的报价击碎梦想,变成压垮骆驼最后一根稻草,如讽刺性白人录音结局,非洲裔(音乐家)所遭受的不公和悲剧成为隐而不言种族问题的真实写照
舞台剧的痕迹还是重了点
太难看了,剧情乱七八糟,打折蓝调天后的旗号,却好像跟她没什么关系。种族的电影有很多好作品,这一部简直可以说看过的最烂的了,拼命的说说说,有什么用,一点情绪都没有激起,不过是一群黑人的自嗨以及政治正确罢了。
刻薄古怪的蓝调天后和用完既丢的廉价妓女价格不菲的黄色皮鞋和丑陋蒙尘的破烂皮鞋有什么区别吗唱歌的黑人,吹小号的黑人,口吃的黑人,双性恋同性恋异性恋黑人没有区别两粒黑巧克力滴入一桶白巧克力他们有翻天覆地的才华可巧克力依然是白色,至多因为黑色的介入添点无关痛痒的灰,无关痛痒到可以忽视却忘记了巧克力本该是黑色音乐不是苦难生活中的怨言,他是生活的态度蓝调是黑人的态度她用暴戾独裁的臭脾气,抗议傲慢白人的种族规则他用亮晃晃的小刀,讥讽白人铜臭熏天的虚伪她和他,一个死在镁光灯下,一个亡于梦醒时分逃不掉,因为黑色的皮肤猪肉不会因为被炖着吃或被炒着吃而高贵多少他们是人啊活生生的、和白人黄种人一样爱享乐爱做梦的人啊人人生而平等
黑豹太抢眼,蓝调天后只是他的配角。黑豹在此片中的演出,该追给他一个奥斯卡小金人。
他口口声声说他知道怎么对付白人 其实他不知道
可以是音乐剧或话剧嘛,舞台上就能稿定。
舞台剧 - 演技张力爆表
话剧脚本+话唠故事会,人物刻画全靠演技和台词,非常单薄,而且一些地方的表现欲言又止,不清不楚,结局也是无头无脑,最后的讽刺没什么劲了。
请给Chadwick一个影帝!剧本和表演都太厉害了 如同监狱般的灌录唱片室里上演几百年来如出一辙的悲剧。
文戏失衡。没必要的词太多,重点就错了。
Viola Davis自不必说 但这次Chadwick的表现让我觉得他脱胎换骨 以前一直觉得他仅仅是皮囊不错 表演却很平 包括今年的誓血五人组也看了摇头 直到这部 可惜也是最后一次了
太偷懒了,直接把舞台剧录成了电影,两个角色一个都没塑造好
被奉为蓝调之母的玛能够在白人面前趾高气昂,这让勒维形成了黑人能够出人头地的错觉,当他奋力踹开一扇紧固的铁门,发现外头不过是三面墙时,所有忍辱与付出都崩塌了,维奥拉和查德维克的一些戏力量十足,尤其是勒维擒着匕首质问上帝,但结局显得低沉无力。
这类话剧质感太强的片子,在奥斯卡上竞争力还是不行。
看完才想起来是黑豹。整个故事感觉重心有点偏移了~
作为话语的电影有可取之处,但剪辑实在糟糕让一切都被稀释,分镜头更是毫无平等可言,也完全未能在几场重要的独白之外绕出一个力场来,音乐和音乐性更是被抛掷脑后(当镜头里出现钢琴,却放着非场内的钢琴配乐,是不是实在有些违和?),只显得一切的控诉之间都是一片断裂的空白。
多精彩的群像戏 是我觉得把问题最直观地摆出来并加以演绎讨论的影片 OST和影片中的细节锦上添花
同一场景话痨太多是所有舞台剧改编电影的通病,然而期待的音乐基本没有才是死症
几个段落从不同角度控诉着种族歧视对个人的迫害,政治正确但话剧舞台剧色彩过浓,再加网飞加持没能入选9强也不意外。入围表演奖没问题,特别是男主,基本就是三强卡位赛了。黑豹绝别值得纪念,但安东尼已入化境,不给奖显得小金人不够专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