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高中时看的,电影频道又多次重放;于是《上车走吧》也就成了自己心中一部经典电影,第一次看《疯狂的石头》,我就喊出来,这不是那个中巴卖票的嘛!
但现在看黄渤已经没有当时的羞涩,但相比我却更喜欢之前的他。
斗转星移,自己也随着成为了一名北漂;同样,当时来北京的目的同那哥俩一样,大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匆匆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丰富的娱乐生活...乱花渐欲迷人眼。
但几年生活洗尽铅华,繁华的城市中又有多少属于自己?
每次透过橱窗欣赏展示的商品,忽而觉得自己像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女孩。
每次走在街上,听着周围操着各色口音的过客,有的早已饱经风霜,有的人神色间充满倔强,有的话语间仍天真无邪...我想:长时间呆在伟大的首都,它能够轻易的将你的情绪和性格玩弄於掌间。
从少年不识愁滋味到除却巫山不是云,其中苦涩和辛酸又有几人能知,至少皇城根下的那些八旗遗少们是不知道的。
重新领略影片,片中曾经陌生的画面却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生活的地方。
亮马桥的车站,自己也无数次的在那里等公交;隔着天桥,远处就是富丽堂皇的长城饭店。
幻化成梦境,自己这边就是老百姓的简约生活,远处的长城饭店就是北京奢华生活的剪影,但横跨的天桥早已不见踪影。
片中的歌曲一直激励着我,《和自己赛跑的人》,一首不算热门的歌曲;K歌时,与一位即将远赴欧罗巴的朋友同点此首,别人不解,我俩相视一笑,滋味不言而喻。
“前方没有终点,我们永不停息...”
最近常会看一些像上车,走吧这样的电影,它给我带来一种疏离之中的归属感...小时候,随父母住在新疆,我们住在一个很大的家属院里,院子里都是些全国各地来的朋友,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大家在一起,就是觉得虽然不是家乡,但却莫名的有一种家的感觉。
糊满报纸的墙面,昏暗的黄色灯泡,和讲着不同方言的小孩子在大院里追逐,每天回家等着忙碌一天回来的父母给我带最爱吃的“娃娃头”或汽水...这些难再的回忆早已成为我一辈子的珍藏我们应该在不是家的地方学会满足和享用,这是我看上车,走吧的最大体验。
“多是大城市中的小人物,万家灯火的时候毋需彷徨,总有一盏灯是属于你的”——送给所有怀揣这梦想离家奔走或渴望这样的人们...顺便再推荐一本差不多的影片,好像叫胡同里的波西米亚人
看完电影之后查询了一下相关资料,这是未来的影帝黄渤的第一次出演电影。
当年来自青岛的帅小伙应导演的要求找一个长的不那么帅、会说山东方言的小伙子一起演。
高虎推荐了黄渤,结果黄渤寄了一份“照骗”,高虎一再保证黄渤本人比照片难看,才有了影片里可爱的两个小伙子。
这也就成了黄渤北漂的第一步,和电影里的明子不一样,黄渤选择在北京留了下来。
现在再看似乎命运像个大玩笑,两个人的命运恰好与电影里颠倒了过来。
再说电影本身。
两个从山东老家来到大城市北京的老冒,那个年代的北京远没有现在的开放包容与现代。
外地人被嘲弄地叫做老冒,这应该是句北方方言,全称是土老冒。
大头和英子也不过是千千万万的底层小人物,为了生计,抢生意、背后捅刀子。
放在当下,不过是换了衣服换了地点,哪里都有英子和大头。
本质上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之人,只是为了讨生活。
强子、明子、小辫子以及丽娟代表着底层小人物的几种不同又典型的状态。
强子带着不服输要在北京闯一番天地,虽然他意识到自己在阶层上与城里人有差别,但是他想着是努力缩小阶层,在北京立足。
这也是如今千千万北漂的写照,为了一间房一口食或是一张北京户口,在隐忍在踏踏实实的努力。
明子在北京碰了壁,经历了爱情又败在了现实,最终选择回到老家照顾父母,结婚生子。
并没有谁对谁错,明子和强子代表着两种选择。
电影最后并没有给出之后的故事,让我们每一个在其中看到自己的人都可以去自由的想象。
每一次选择都需要勇气,不管是离开还是留下。
小辫子是简单单纯的女孩子,最后坐上轿车离开,与明子哥的道别,与第一次亲吻明子哥一样,一个完整的告别仪式。
小辫子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变成这车水马龙霓虹里的一份子,她选择了最快的一条捷径。
她还只是初次见识了城市的繁华,从开始被小流氓调戏一个人背着哭到主动亲老板,小辫子日后才会知道这个城市不止繁华还有背后的复杂。
丽娟渴望纯真却又疲于奔命,她也是在不断的选择,努力的活在北京这个巨大的城市里。
她同样是这座城市里的普通人,坐小巴车,努力换更好的工作,被英子欺负了也只能说一句我不坐了行了吧。
上车走吧,每个人都在人生这个旅途里上不同的车走不同的路。
北京是一个来不及欢迎,也来不及再见的城市。
你可以恨这个城市,但是这个城市不恨你;后来,当你有了钱,有了户口,你想要去爱这个城市,才发现,你只是习惯了它。
走的人不是失败,留下的未必勇敢。
这个城市不会为你提供任何的帮助,它只是默默的看着你,你哭,你笑,你失败,你伤心,你来了,你走了,它都默默的,无情的看着你。
和北京相比,你太小了。
十年前,离开家乡去北京上学,离开的时候满心的激动,到了学校才发现已经被学校骗了还不自知,就好比这兄弟俩还没到目的地,就被骗了车钱。
你没有任何办法,你是最底层,人家就是要骗你,你甚至没办法反抗,顶多嘴上骂两句娘。
一开始都是艰苦的,什么都不懂,当然,有大哥帮着一些,却也被欺负的够呛。
我开始恨这个城市,觉得是这个城市对我不公平,欺负外地人。
我也喜欢独自走在夜晚的大街上,一边惊叹于半夜11点的繁华,一遍享受着独自一人对城市的主宰。
也曾在喝醉酒的夜里,坐在天桥上,看着灯火,告诉自己这个城市不属于我。
也曾想要回家,或者因为梦想而坚持。
也有和同乡密友的快乐,伴随着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也因为小人而愤怒,却不得不低下头忍耐。
再后来,我毕业了,工作了。
我慢慢的无法痛恨这个城市,似乎喜欢上了它。
每次离开它回家或是出差,都会留恋不舍。
我开始学会了北京腔,以留在北京为自豪;团结湖旧房子里眺望大裤衩,在每个清晨告诉自己,国贸和CBD有我想要的生活。
我曾经为在北京而自豪,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在老家也有面子;每天出入CBD和三里屯,满眼都是奢华与繁荣;用乱七八糟的京腔与大妈大爷聊天,想象着自己变成北京人;早出晚归周末加班,出差的时候也因为来自北京而被高看一眼。
再后来,同学,朋友,同事,一个个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手机里上百个联系人,一大半都只是为了应付那句“改天一定联系!
”。
最怕北京站的送别,却又喜欢上那里的团聚。
北京就是这样,如果你不喜欢它,它就会强迫你接受它的价值观,给你灌下它独有的奋斗牌鸡汤,让你相信努力奋斗就会有收获,留在北京就是成功。
然后变得慢慢习惯,慢慢麻木,满脑子都是安利了的北京价值观。
再后来,你有了一点点的成就,觉得似乎实现了心中的理想。
最后,你再也无法走出这座城,你成为了它的一部分。
北京站,那个有最多故事的地方,多少的见面与分别,一开始还会感叹,不知哪次就是最后一面了;慢慢的,变得麻木。
您好,走啦!
再见,走吧!
终于,我被北京的意识形态所同化,认可了北京的成功定义,相信了年轻就要吃苦与奋斗。
就在此时,我却离开了它,甚至离开了中国。
辞职当天就离开了北京,甚至没来得及说再见。
坐上火车,我抽掉了一整盒的中南海。
再见吧,北京,喜欢也好,讨厌也好,我都留下了北京的记号。
那些发生在北京城的故事,就好像北京站来来往往的列车,命中注定要来,命中注定要走。
以前看过一个研究,说屌丝永远没法改变社会地位。
在北京的时候我不信,离开北京的第一秒,我信了。
这是一个奇怪的城市,一个开小巴车的人都可以有梦想的城市,一个白领精英也会迷失的城市。
它就好像那座皇宫,你进入了不属于你的宫殿,你只能看到满眼的富丽堂皇,却再也记不起来要往哪里去。
一个人走了,他只是去追求外地人想要的幸福;一个人留下了,他只是去追求北京人想要的幸福。
中国最伟大的,是中华文化的同化能力,它在上千年之中,同化了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变成了如今的中华文化;北京,作为最典型的中华文化代表,能够同化全国各地的文化,当你到了北京,你的文化就融入到了北京城中,变成了北京的文化。
说的有点跑题了,还是回到电影。
导演作为一名北京人,能这样现实的拍出外地人来京的生活,确实不易。
或许,我们作为北漂,而他作为一个局外人,能够更清楚的看到吧。
到了北京,一切都不一样,甚至是梦想。
人很容易变得不自信,变得自卑,如黄渤;或者什么事都用故乡的眼光来看待,用原来的方法来处理,如高虎。
在最后,高虎接受了北京文化,接受了吃苦就是奋斗的想法,留在了北京,看着他曾经吃过的苦,感叹一番,然后还要继续吃苦。
黄渤拒绝改变自己,认为北京无法实现他的梦想,回到了家乡,还在努力追求自己认为的成功。
他们正如你我,留下的未必勇敢,离开的不是失败。
只是每个人对北京文化的认可程度不同,在了解了北京生活之后,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北京对于外地,有点像美国对于中国。
你可以去,去了吃苦,但有的人还是选择留下,有的人却认识到了差别,选择了离开。
就像那辆小巴车,你可以上车,可以挣到钱,却也可能迷失了自己。
但是,只有上过车的人,才知道车上的艰辛与快乐。
上车,走吧!
离开你的故乡,坐上北京的小巴车,那里你得到的除了寒酸的生活,还有踩下油门狂飙的机会。
上车,走吧!
在正规的公交车与资本家的出租车之间徘徊生存,每个人都有梦想实现的机会。
上车,走吧!
不要再说什么再见,即使你离开了北京,你也记住了北京的小巴车,还有小巴车上形形色色的路人。
上车,走吧!
不要留恋北京,祝你一切都好,离开这座围城,就是另一番风景的世界。
上车,走吧!
拍这片的时候我刚好在拍片的那个地方实习,刚出校门,那天下班看到有人拍戏,然后看到黄渤站在那里,手里拎着个袋子,里面能看到大概装的可口可乐,张着嘴傻笑!
我当时不知道他是演员,真当他是民工,很傻的那种民工,心里还默默的骂过他傻b,你说人都知道在拍电影,你站中间干啥啊,还不让让!
没想到十年过去了,姐还在原地,黄渤已成了我眼中最好的男演员之一!!
回家后某一天就在电视上看了这个电影,当时看的真心酸!!
演员能把那些演出来也和经历有关吧?
祝黄渤事业越来越成功,你是实力派,你是苦日子熬过来的!!
喜欢小辫子和高明分手时的感觉,在刘承强和高明醉倒在天桥的时候,我品味着“年轻”二字的味道。
晃动的画面、长镜头,是写实的感觉。
不免让人想起贾樟柯,不过这部电影没有贾樟柯那么让人着急。
从高明们的眼睛里,我又一次看到了北京街头。
不是新闻联播的政治中心,不是商业电影的繁华都市,这是真实的北京。
我想起我上半年的实习生活,在北京度过的三个月里,郁闷、枯燥多于兴奋和成就感,近一个月的时间被抑郁侵袭,现实一点点撕碎我之前的期待。
然而现在想来,那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不管生活以怎样的面孔出现,不管它与想象怎样脱离,它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回忆总是这样,它在过去的生活上蒙了层薄纱,让过往变得比实际美好。
(一)很难得的一次小众电影,在CCTV放的电视电影,口碑还是不错的,关键的感觉是贴近生活,关注小人物的电影愈发消逝之际,这个很贴地气的电影,为很大的一个群体留下了珍贵朴实的纪念。
从这两个人的一路经历,看到太多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看到人是如何自己去经历一些超乎意愿的事,如何去看到一个美好的象征物(通常是爱情)而在心灰之际有所鼓励,如何辛苦的满足一个欲望之后很自然的又滋生下一个欲望。。。。
还有介于主角外来者的身份,作为漂流者进入一个新都市时所面临的问题:寻求身份、寻群认同、寻求融入感,这之中感受的曲折,轻松时觉得人人平等,受挫时哀叹人生而存在阶层。
觉得这个片子很妙的一个地方在于主人公是一对同患难的兄弟,讲述两个人之间,要比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有一些更多的独特之处。
例如两个人状态的对比,当一个人失意时另一个人正在得意;两个人发展方向的对比,当两个起点相同来源相同的人经过一番折腾,都根据自己的自由选择向不同的方向时,尤其可以看到每个人的不同之处,每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与每个人各有不同人生的价值意义。
看影片幕后的采访讲解的时候说到过里面的主角高虎和黄渤,当时出演这片子的时候,还在没红之前,对于片子里面的人物,是特别有共同感的。
管虎在找演员时候,要找的就是长的不华丽的,贴近片中人物的,无疑他这一次找的很适合。
黄渤也是因着这部片子,把他从真实生活里的转折点拉回来,现实里的他,还是坚持留在北京,坚持下去,30岁考了北京电影学院,接着被宁浩选中。
或者不论做了什么选择,片子里刘承强的一句都是很有升华意义的:没有什么不公平的,上天给了每个人机会,重要的是自己要开心。
(二)上面一部分,都是能看到的,能看到的东西,在电影里,在生活里,能被演绎,能被展示的,都是我们熟悉的,是我们经验的。
但生活里不仅有能看到的,不仅需要能看到的,更需要看不到的,就是那盼望,就是 一切经历之外的意义价值,那是指引我们生活下去的东西。
如果说我们的人生就像是这电影里的上车下车,那么那在开车在带领我们前路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在看这个电影之外,需要深一层思考追寻的。
我们不仅仅是毫无方向毫无目的的每日匆匆行路,我们有那保守我们的力量,有那为我们带路的看不见的手。
为着能看见的生活里的起起伏伏,一座座的翻过欲望的山,一段段遇见的心动甚至到感情。
我们不仅是被动的经历生活,更要明白这经历的意义,为着的,是什么呢,要走的道路,是什么呢。
看完感觉很惊艳的一部小众作品。
对于外出打工过的人来说,很容易产生共鸣。
怀揣梦想背井离乡,大城市很漂亮,初见很兴奋,感觉自己应该属于这里。
初出茅庐,工作生活非常不自信,总是沉默寡言。
很幸运的遇到了贵人,传授生存之道,勉强立足。
在某一个路口邂逅美丽的她,怦然心动的感觉如此美妙。
被梦中情人表白的那一刻,感觉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生活诸多不顺,各种麻烦打压接踵而至,年轻气盛。
会选择拳脚相加,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
做事不想后果。
工作不顺,生活不顺,友情破裂,感情也不顺。
缘起缘灭,在某一瞬间,似乎感觉全世界都抛弃了你,成为这美丽城市的孤儿。
这城市很美,可惜不属于自己,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这个城市的一切就变成了记忆。
回到家乡穷并稳定的生活似乎也不错。
还会有工作,但没那种拼劲了。
还会遭受排挤打压,但学会忍让了。
还会相亲,遇到各种类型的女孩,但感觉合适比喜欢更重要了。
人生的三岔口,不管你选择哪条路,都会有自己选错路的错觉。
别回头,勇敢的走下去吧。
毕竟,条条大道通罗马。
“我想人这一辈子,会面对许多上车和下车的决定,不管怎么样,关键在于要让自己快乐”--还算在青涩期的两位明和强,外来工的味道还挺足,小巴车上认识的英语姐,妆容服饰很自然亦有韵味,夕阳下逆光而拍的几个镜头都挺迷人的但其实结局并不算多美好,两个人都没有在这座城市找到自己想要的归宿,相比明回家乡生根发芽,强还是随波逐流的漂浮,越流越远,小辫子不知所踪,英语姐也只是他的一段回忆可曾经午后兴起,满怀期待的轻奔向郊外的清河,夜里临风,自以陶醉的飞驰在京城的长街,这些溶解在荷尔蒙里的快乐,是真实存在过的
电影里出现数次的中央电视塔镜头,航天桥立交桥。
1999年的航天桥,西北角赫然三个大红字核二院。
西南角是一排小饭馆和部队大院,西南角再往南点就是中央电视塔,那时的电视塔下还是一片无比拥挤混乱的城中村。
东南角是华融大厦和国税局。
东北角就是片中结尾时丽娟上班小强送水的光耀东方,那时还叫金玉大厦。
那年的我还没上小学,如今一晃已经二十五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好想回到那年去看看那年的航天桥,那年的北京,那年的人。
评分太虚高了。
黄渤原来很久前就出来混啦!不错,很实在。
所以说有知识有能力,才能更好地选择生活,不然只能像小刘小高一样,整日奔波劳碌,却还是难以留下什么痕迹。丽娟和小刘注定无法走到一起,不是因为本地外地,也不是因为收入阶级,而是生长环境不同,眼界不同,三观和生活方式注定难以相合,谈情说爱可以只靠感觉,可是谈婚论嫁就无法忽视这些,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没有那么简单,但活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全片倾斜的构图反映出小人物进京打工的慌张踉跄、漂泊不安,可以说是本片的一个特色,也可以说是导演的故作姿态。
管虎找到了一种当时的北漂精神:拼了命的挣钱、抢钱、报复、争女娃、管人管事,一种挺舒服的底层逻辑。当然,本片过于理想的设定导致几个戏剧点都非常刻板,稍微给大力、小辫子、丽娟一些内心展示会更好
(豆瓣真空期补标9月末-12月)
制作太粗糙,台词剧情太说教。陈宁挺有气质。
当年在电影频道看的,记得是凌晨,竟然吸引我看完了
故事拍的还挺接地气,但是把剧情一目了然,然后安排的比较刻意,也没道出生活的本质………有点yy的浪漫化,摄影更别提了,肯定是非专业所为,所以我觉得评分要理智!
整部片是一个美好的幻觉、一个巨大的泡沫,一个知识分子对外地人来京揾食的天真想象。看得出管虎在四处搜刮各种现实元素,但创作者的坦诚呈现出的依然是虚伪的影像,这太令人遗憾了,问题出在电影美学态度和对现实的认知上。要讲的是都市里人的变质和袒露、现代社会的残酷真相,但构建方法是用一个接一个生硬的强戏剧段落,段落之间还存在明显割裂。观众的代入感无法不被稚嫩的视听语言所破坏,通篇的倾斜构图和融镜都陈旧且无意义,轻柔或摇滚的配乐更是遮蔽了真实的声音。哪怕在本色出演的黄渤身上,面对极其尴尬的爱情戏码,也能看到明显的表演痕迹,更不要说那些被脸谱化的恶人形象。在对北京风貌和外地务工人员生存状态的展示上,管虎完全输给了自己的前辈贾樟柯——《小山回家》的粗粝、真实和先锋是虚弱的《上车走吧》无力招架的。
怀旧的电影。。改变阶级不止需要一个人努力,可能需要几代人的付出。。。
无数的影视剧告诉我们北漂的艰辛,可还是有无数的人要去。所谓的名利不过过眼烟云,没有谁的错,只是不同的选择。管虎的片都真实好看。
之前在电影频道看的时候只记住一句“上车,走吧!”英文老师气质太美了!!“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有的人在城市继续努力,有的人选择逃离城市,回到安稳的老家。打工人就是最美的!最后一组镜头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片尾青涩的黄渤路过广告牌,看着舒淇的笑脸对高虎说,大妹!好看!没想到后来俩人竟有了合作。
影片儿最后高虎说,不管在哪,人要活得高兴. ....然后他就去吸毒了!
比学生作品还学生作品,唯一亮点是医院里拿挂号票据的那段儿
302 302上车走吧!
在疯狂的石头出现之前,我娘就对这部只在央六播过的电视电影推崇备至。
真有点出人意料。十分接地气的片子,这才是典型的只有中国才拍得出的片子。管虎是位有野心的导演。
虽然是电视电影,但拍的挺不错,经历有点传奇,依然可以让很多人找到共鸣。表现最好的就是2段无疾而终的感情戏,那是多少人可以共情的梦。……本片的存在就是个传奇,见证了一段友谊的发展史(结果还未知),也见证了一个大导演和巨星的诞生。……黄渤在片中看见舒琪的广告牌,之后在《一出好戏》合作。
粗糙 浅显 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