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死君:“花园”第18期,我们要推荐的这部电影,是今年注定绕不开的一部国产LGBT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
但基于各种“技术原因”,这部关注“同妻”的电影也终究无法像去年台湾那部《谁先爱上他的》一样引发社会性热潮。
栏目| 花园作者|晚不安最早关注到《再见 南屏晚钟》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它在今年二月拿到了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的评审团奖,更因为导演相梓说的几句话:“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
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
”“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
作为大陆电影里少见的同妻题材,加上导演斩钉截铁的创作态度,不由让人对电影多了几分好奇。
三月末,在香港电影节的大银幕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它,看到了这部肉眼可见的低成本电影,是如何用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的表达。
哪怕有不少粗糙的地方,我也依然要为这份勇敢叫好。
整部电影以女儿黄筱萸(南吉 饰)的视角切入,并穿插母亲李久梅(娜仁花饰)年轻时的片段。
而所有的上世纪的闪回画面,其对时代感的塑造完全不输《地久天长》。
在整体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这种制作上的一丝不苟令人钦佩。
拥有相近的剪辑编排思路,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在文本层面上甚至更加有力度。
所谓文学性,是这部电影的长项,也是短板。
除了内容以及影片结构上的扎实外,当“文学性”落在女儿具体的台词上,还是难免显得有些用力过猛,即便她的设定是一个作家。
而摄影机似乎在极力补足这方面的缺陷:尽管固定机位中的场面调度相对贫乏,但一些特写镜头的运动却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在主动寻找戏剧冲突,挖掘这个家庭内部涌动的暗流。
除了毫不露怯的服道化及影像质感,《再见 南屏晚钟》对一些关键性段落的处理也令我刮目相看:舞台上的无实物开车,超现实的舞蹈——后者甚至让“穿帮”的洒水车出镜,大胆地点明“片场”的存在。
除了成本的考量,这种近乎实验的尝试,更包含导演对观影节奏的把控,以及对观众观影习惯的挑战。
不像同题材的《谁先爱上他的》用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像编造出的“爱最大”来解决问题,《再见 南屏晚钟》抛出的困局是无解的、更靠近现状因而也更加悲剧的。
导演在后段更是毫不避讳地大篇幅引入对X教的描述,刻画母亲的偏听和愚昧,进而呈现那种人生的无力感,也放大原生家庭的裂缝。
于是,我们也可以理解女儿的选择,与外国丈夫结婚,或许是一种逃避。
外国丈夫的存在,亦是这个家庭无法沟通的外在象征。
而母亲在当下无法跨越的情感障碍,越是爱无能却越是要捆绑在一起的执念,原来都源自多年前的一次选择。
正是如此,才造成了她根深蒂固的心理顽疾。
导演在结尾精心布置的这个情节点,无疑使影片的立意又上了一个台阶。
至此,观众们才终于明白,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李久梅。
她不只是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典型。
加害者,亦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
中产阶级家庭的痛,其实并不比底层人民少。
娜仁花演出了一种不着痕迹的聒噪,以至于所有演员在她面前都相形见绌。
回顾她曾经演过的角色,我们会发现,她就是三十多年前被压迫的《湘女萧萧》(1988,谢飞导演)!
被压迫者“成长”为施压者,一个演员,不经意地串联起中国女性银幕形象变迁史。
《湘女萧萧》这部电影想要承载的主题显然过于冗杂,这是处女作的初生牛犊不怕虎。
而它又何尝不像我们耳闻目睹的魔幻生活?
在香港电影节的映后环节,导演当天有事不能到场,于是委托她的老师、导演应亮向观众念了一封信。
在信里,她给大家讲了一个儿时亲身经历的故事。
儿童节庆典前,老师组织幼儿园的孩子们排练舞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临上场前,不知为何,老师宣布她不能上台表演。
坐在台下,她感到既莫名又不甘,等到音乐播到“娃哈哈,娃哈哈”的时候,她竟径自在座位上跳了起来。
这一跳吸引了家长的目光,也使得台上小朋友们方寸大乱。
那天的演出就这么仓皇地结束了。
我记得在最后,相梓还写了一句:拍什么、怎么拍、拍完能不能上映,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持续拍下去。
要起舞,哪怕不让你上台。
要说话,哪怕堵住了你的嘴巴。
栏目| 花园;作者| 晚不安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故事的时间线有点乱,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自己从开始做了错误选择,然后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不仅仅对于家人是一种折磨,对于自己更是,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毁了,然后各种责怪别人,认为自己已经为了世俗改变了,为什么还有别人没有改变,各种自怨自哀,到最后甘心被洗脑,来解脱自己。
所以啊,不要为了周围人的看法,而扭曲自己,勇敢做自己吧
原创:修修(首发于公众号:杰克的仙女岛)
电影里,父亲黄涛深柜骗婚出轨为女儿不离婚,实际不愿面对社会压力逃避真实的自己。
母亲李久梅身为同妻心有不甘误信cult只为治好丈夫同性恋的病,而青葱岁月时她心里也有过真心相爱的女人。
女儿黄筱萸海归跨国结婚怀孕归来只为劝父母离婚,虽然思想开放,自我意识强,但是仍然无法逃离父母对于她的影响,当她面对千疮百孔的家庭,她很难不责怪自己。
影评里面许多影评打低分,质问为何女主角不和外国老公逃离出来,为何还非要去面对家庭里那些无解的问题?
但现实是社会里很多很多LGBT人士,已经如同电影里的角色一样深陷泥沼。
大部分人难以脱离充满被催婚,社会压力,流言蜚语,父母期望,一个谎言接着另一个谎言的生活。
看完《再见,南屏晚钟》,我好感动,之前给过一部美国同志片打一星,写了这样的影评:大陆能出一部同志片就谢天谢地,而美国真的啥烂剧本都可以拍,虽然被这部电影气到,但是有点点羡慕这种无脑同志片都可以被拍出来。
《再见,南屏晚钟》是一部好作品,是的,资金不足导致电影有些许粗糙的地方,但是我也不是啥专业的电影人,我就是一个电影爱好者,而这一部实在让我动容。
从外来看,这部电影是女导演相梓的处女作,而107分钟的时长里,加入同妻,女同性恋,中年深柜骗婚男同性恋,母女关系,cult等元素却不显得拥挤,我看得直呼过瘾。
在中国大陆的环境下拍出这样一部从人物性格,到剧情都不失真的电影实属难得,看背景前期投资不足,但是导演四两拨千斤,许多镜头场景用巧劲儿拍出了质感,佩服导演。
从内来看,影片中令人崩溃的亲子关系,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
夫妻相互怨恨纠缠不清,母女相互责怪难舍难分,爱与恨的转变就在一瞬间。
即使没有酷儿身份的观众,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其本质——痛苦源于本身。
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循环往复,所以筱萸渴望父亲真实的关爱,而不是一昧的欺骗与隐忍。
从小时便渴望母亲放下得到解脱,却屡次三番遭到母亲的伤害。
她想要解决问题,为了年少时痛苦的自己,为了肚子里的孩子,为了和老公开启新生,可是问题却一环扣一环,循环往复的痛苦让她身陷其中难以自拔。
外国丈夫能理解她吗?
其实相当难,丈夫代表了脱离在外,不被家庭所限制的一个形象,他最重要的一句台词就是:你不应该让你的母亲这样伤害你——可是筱萸无法脱离,她尝试去面对家庭真实的问题却遭受到更大的痛苦,最后仅剩下无奈,在大雨中乘坐纸飞机,远离了一切痛苦的根源——她的原生家庭。
影片结尾响起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李久梅直面她的众多身份,作为爱人,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与众人齐舞,然后下起了一场大雨,爱人屈于社会压力同她一样嫁作他人妻,丈夫也许选择了面对真实的自己与他的爱人走到了一起(私心希望最后学长和他也在共舞),女儿和她相互拉扯不肯放手,但当大雨来临时,她依然乘坐那架飞机,远走高飞。
曲终人散,她苦苦维系的家庭只剩下她一个人,全身湿透,继续等待着,等着等着,她关掉了灯。
结尾的共舞实在戳中我的泪点,令人动容。
共舞时舍不得放手,想要抓住与舞伴相交融的某一瞬间,心中却暗自期冀着永远。
看完这部电影,看其他影评对于母亲这个角色的恐惧十分真实,但是站在李久梅的角度,她只是苦苦在维系整个家庭,坚守在她所有身份上面,作出了在其社会环境下十分真实的抉择。
她求女儿不要毁了她的唯一信仰,否则她会疯掉。
却在前往冰城(影片中cult头子所在地)的途中,向观众揭露了她曾在年轻时迫于社会压力选择与同性爱人分手,并走进正常的婚姻。
她最后还在欺骗自己了吗?
她放下了吗?
导演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答案,但在我看来,社会中,咱身边都有这么一位坚韧的女性,她们作为母亲,女儿,妻子,像李久梅一样站在众多角色的立场上苦苦维系着一整个家庭。
女性总是更坚韧的,而当一个女性放下众多身份和被贴上的标签,她是谁?
我希望抛开所有身份后的李久梅也许做出了一个选择,选择去寻找真正的自己是谁。
父亲与其情人的角色也没有脸谱化,被沦为工具人,也许在许多观众的心里,只认为父亲的情人是破坏家庭的小三,父亲是骗婚同性恋恶心至极,在心里对他和父亲这个角色只有厌恶之情。
我理解,但是父亲的情人对筱萸说他等她父亲离婚等了两年,筱萸对学长(父亲的情人)说,你是我父亲的爱人,又……更像他的儿子,他把他知道的都教给了你。
而我想要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教诲,却没有机会。
父亲的角色一下子立体了起来。
既点明了父亲黄涛和其情人之间的爱,只不过学长爱错了人等错了人,黄涛也不应该骗婚,又点明了筱萸对于父爱和亲密关系的渴望,以及父亲的角色在她和母亲的生活里有多么缺失。
而中国大陆大环境下,即使不是骗婚的同性恋,在异性恋婚姻家庭中,父亲一角的缺失也相当严重,在此就不赘述了。
再看整部电影中,男性角色的沉默寡言,对于真实问题的隐忍不发和忽视,以及满口谎言,实在符合咱们父母一代中大多男性的性格,女性角色的控制欲,细致入微,委曲求全,偏执寻找出路却深陷泥沼又符合大多女性。
黄涛和李久梅的角色代表了多少同妻家庭悲剧的缩影。
筱萸在电影最后洞悉到母亲和同性爱人的过去,她想要伸出的那只手却遭到忽视,接着又慢慢收回。
就像我们总是舍不得为我们付出一切的父母,却无法解决从原生家庭那里所遭受的创伤。
放不下父母的爱,但是同样也放不下父母带来的恨。
这一切大概就是无解的。
这部电影,我打了五颗星,就像我之前说的,虽然看过好多同志烂电影,但是想看一部大陆本土同志电影却难上加难。
《再见,南屏晚钟》就是我期待看到的大陆同志电影,没有失真的剧情,让人能够产生共鸣,反映社会现象,导演审美,演员演技全在线。
这部电影拿下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评审团奖,但是在国内却完全遇冷,甚至在LGBT群体里都无法与同年中国台湾地区上映的《谁先爱上他的》掀起的热度相比拟。
同样的同妻题材,同样的女导演作品,我就不在此赘述谁比谁好了,在我心里,以华人为主角的同志电影越多越好。
仅仅以难产程度这部电影的诞生实在难得,作为自来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这部电影,多多支持中国大陆的本土LGBT电影。
2020年的冬天很冷,来年也许不够明朗,中国大陆酷儿电影的未来依然困顿,但我们仍不要忘了起舞,在心中期冀永恒春天的到来。
中文和英文片名都不太友好。
中文太指代不明,南屏晚钟只在开头闪现过一次,对人物互动的象征意义不高;英文太露骨,久梅对“正常”婚姻的苦求确实如犬吠月,但她的苦是被“正常”逼出来的,这个象征意义难免太极端。
最大的极端是引出了邪教话题。
久梅信邪教早有铺垫,贯穿下半场的邪教削弱了同妻元素,甚至与其分庭抗礼。
将更大、更复杂的概念揉入少数社群,赋予戏剧性的同时也狭隘了,导致矛盾在升级中转移,个体本来能折射出的普遍性落到结尾就欠了几分力道。
但是非常喜欢两处行车的戏剧化处理,去掉铁皮外壳达到彻底暴露,同时与念白完成了视觉、听觉上的呼应。
书法、国画的布景也很妙,既彰显黄涛的学识涵养,也象征他不得不背负的传统成见。
看起来清淡、和谐的家庭环境实际上是压抑和疏离的氛围。
这种氛围还笼罩着一大圈人,他们会形婚,他们一边吃着团圆的饺子一边对峙爱人的出轨,他们努力为对方治病时,自己也得病。
是“正常”,也是“成见”,被传统苦苦相逼的何止他们。
cult本cult。
跑错了影院,错过了前20min的戏。
映后谈本片摄影也是导演的丈夫来了现场。
他强调这个片子内核是关于自由而非lgbt。
我问他结局不觉得太狗血了么?
一切鸡飞狗跳一辈子不得平静竟然是因为妻子多年的秘密?既然意不在讲同性题材,为什么又用这么大的篇幅围绕这个部分,不怕观众跑偏么?
他说自由当然有很多表现方式,可以谈反越战谈各种内容。
但是现在同性问题更明显,中国世界都是这样。
而且片子里女主自始至终是多大的一个反叛者(rebel),大家不要忽略她。
片尾他认为这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觉得妻子是不是都全看观众自己解读。
但这也不是解开一切他们家问题的谜底答案,因为发展成故事里这样也有父亲也有女主在参与其中。
他们意图在表达每人都有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的自由(Everyone has the freedom to live the life as the way they want to)。
以及这部片子60%基于导演真实生活(片子里妈妈说的那些话你们是不是也常听? 导演她嫁给了我嘛,一个老外,别人有时看着我俩有点儿奇怪,她也是有点儿反叛的。
我们跟她家人吃饭的时候就跟电影里一样,我啥也听不懂。
还有她妈妈有时候会说那些个cult的东西 2333333)以及这片子100%不会在国内上映,跟爱奇艺谈过了,他们觉得也很难播。
sigh。。。
关于电影打光滤镜的选择,摄影大哥刻意将女主和老公的戏份调了暖调,跟母亲则是冷调。
镜头刻意回避父亲是意图突出女主。
还有,摄影大哥说了,他们不是没有拍真车的经费,拍这个假开车比真在车里拍费钱多了233333。
虽然故事想想还是略微狗血(毕竟爸妈皆homo),但经过大哥启发,确实是围绕freedom展开了。
妈妈歇斯底里这么多年坚持不离婚是不是害怕一旦离婚当年的牺牲与放弃就失去了意义? 父亲更别说了,为了过所谓的正常生活,害了自己还有妻儿的幸福。
全片母亲台词集中了近年来各类祸害型父母的极端言论,看了直让人搓火,还是挺接地气的。
最后,这个片子在国内拍出来就是一种胜利,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公映。
每个人都有依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自由。
时代的悲剧是否能带过所有因果人终究还是自己决定了所有命运多余的同情叹息也没有任何意义愿意被善意捞起的人就坦坦荡荡往前走一直选择下潜的人也只能把路继续走完阳光和彩虹能被挂在更高更显眼的地方但却放不进一个闭眼沉入海底的人心里徒劳有意义 遗憾特别多(其实看完是有点呆滞的。。
不知道和成本小有没有直接关系,正好今天看了几个大宇关于性少数话题的街头采访,脑壳有点活跃Ps看大家说几个话剧场景生硬,我的观感还是很有趣啦特别合衬(我没说剧组穷我不是
家对我来说是一个只有味道的空壳。
我试着想象这个概念的形成:首先我要有好多童年的回忆去架构它,然后又有好多现在的感悟去解构它。
但我不喜欢回忆,也不想去感悟,这些都让我紧张。
我想起小时候躲在衣柜里,衣柜有木头和肥皂香料的味道,我听见脚步声,从丝质的裙子往黑色外套上靠,把自己藏起来,又把门缝推得更开,希望被找到。
现在我知道这是弗洛伊德说的“去/来”游戏,如果这是一个电影,当我看到这个名词解释的时候,这个回忆的画面就停止了,再也不会播放,我去重新摆弄一下投影,或者把碟片拿出来再放进去,然后我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当我知道一个概念,我就吞掉了很多经历。
反过来讲我可以把很多经历隐没在某些概念里,总结。
如果不再总结,而去体会一切,我和我的母亲就会发疯,会回到十年前的某个分岔点的反面。
总之我们都学会了总结。
但有的总结是用来翻开的,有的总结是方便抹去的。
母亲是玻璃房间前的眼睛、犯错装睡时枕头后的人影、厕所门口的计时器,手机和书包的放大镜,是指令和违背指令的惩罚,是昨天今天还有明天未知的遭遇,是小学语文课本和电视机上的牺牲,是无私奉献和限定条件,是侮辱和爱,是愧疚和爱,是恐惧和爱。
父亲是一个词语,这个词的传统含义只有文字的延展,没有现实的延展,好像我不认识茱萸但在字典里见过,父亲是母亲的影子,影子的痕迹。
父亲和母亲是家,家是我18岁前逃不掉的陷阱,18岁后自己跳进去的坟墓,是永远在修补却又无法修补的裂缝,是只有味道的空壳。
味道是不愿看见一切后的反刍。
在看《南屏晚钟》的时候,我又想起我的母亲,我们的起点是她的伤害和我的伤害。
父亲是一个空的符号。
我看见母亲想到过去种种,但她现在衰老并且温和,我为我想到的怨恨,又为我的想到愧疚。
我的家不寄托在这样的回忆里。
我的家在我虚构的梦里。
梦是我幸福瞬间的假定,假定我在外婆小区的屋顶上玩耍、在更幼年的时候和母亲在床上拥抱、在江边捡平滑的鹅卵石打水漂、在家里没人的晚上用老电脑偷偷看我第一次看的动画《Angel Beats》,在春节放烟花和爆竹,在睡不着的晚上起来看星星。
假定我的回忆里只有这个而没有那个,假定是没有延续的延续。
但我总是做噩梦,在梦中我也回不到故土。
我永远的乡愁。
影片:《再见 南屏晚钟》导演:相梓影片讲述了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下制约着的两代人的故事,更像是一出在传统儒家礼教思想统治下的家庭悲剧。
本是Lesbian和Gay的母亲和父亲因为传统思想的禁锢,企图用婚姻来掩饰自己“非正常人”的一面,结果却带来多年婚姻与家庭的不幸。
像是女儿筱萸在戏中所说:“有的人掩藏了一辈子,有的人掩藏到一半藏不下去了”,母亲的坚持与父亲的半途而废和传统观念的禁锢俨然使他们都成为悲剧性的人物,从而造就了家庭的悲剧。
中正规整的封闭式构图给人压抑感,在完全中式布局的家庭环境和“佛教”的氛围中给予观众的却是畸形“家庭”观念的沉溺。
几乎一场一镜的固定长镜头加之全景呈现使影片更有冷静客观感,但是又符合影片的节奏感。
父亲角色是一种在场的缺席,分解了家庭结构,使传统意义上的家变成一种空洞的存在,女儿老公角色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一种缺席,他的功能更像是一个“救世主”的存在,中式家庭悲剧无法通过自身解决,只能通过一个外来文明的外国人和女儿构成新的家庭,从而在新的家庭中产生新的思想挽救家庭悲剧。
对于这场家庭悲剧导演没有给出解决方案,结局选择了使母亲在保持家的“完整性”的前提下退让一步,“家”始终是中国人不能触碰的底线,最后新生命的降临是一个新家庭的诞生,也是拥有新思想观念家庭的新生,应该可以避免悲剧重复。
活着是种苦难,于是人人都在寻找救赎。
与其说这是一部同性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
而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孤独与救赎的电影。
电影里的人物,无不为了躲避孤独而痛苦。
拒绝面对真实的内心,与现实负隅顽抗的妻子;懦弱地寄居在婚姻的躯壳中,却斩不断爱欲的同性恋丈夫;洞悉一切,却放不下亲情深陷在泥泞拉锯战中的女儿。
人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寻找救赎。
有人求诸于家庭,即使那已经是将沉的破船;有人求诸于爱欲,即使剩不下几分残存的温情;有人求诸于谎言,在麻木中献祭出一寸寸岁月。
但救赎不会是那样到来的。
它会是烈日下一场急骤的热带雨,是暗夜中旋转飘落于肩头的雪花,是倚在干净的玻璃窗旁边,独自抽完的一根烟。
你看,电影里穿插着的儿时镜头揭示了一切。
当全班跟着老师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时候,她在读着《瓦尔登湖》。
救赎只能求诸于自身,而非带着诉求觊觎他人。
Love is not painful,but relationships are.再见,南屏晚钟,告别,是救赎的开始。
女导演对母亲是越来越狠了,这个母亲又厌女又恐同还邪教,保守落后控制狂无理取闹。
父亲虽说也失职,但毕竟理性(教授呢)还进步(gay自带政治进步啊,如果他出轨的是女学生而不是男学生,这就得换渣男叙事了吧?
所以出轨gay男=真情好男人)有趣的是,母亲获得唯一的同情在于她曾经的les可能性,这个政治正确过分了吧?
据说导演标榜人可以爱任何人作为抵抗广电可能的审查,以一个西方进步性来批判性少数未合法的中国,美国老公摆设真的是符号大于意义了。
如果《柔情史》母女相爱相杀还有传承和依存,这个电影中的女儿已经成为真理的绝对掌握者,不仅控诉母亲的罪和无知,而且把自己代表的个人主义、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作为唯一普世标准,这不也是一种控制狂么?
一句“我在美国参加gay pride游行” 就站上了道德制高点?
重新选择新的母女关系是好事(生娃),但以简单的政治正确把母亲往死里黑,我看到女儿的霸权和背后西方价值观的霸权。
哪个女人会因为肚子里的儿子属虎和自己克就打胎?
黑的连常识都不要了。
几场戏剧舞台设计还挺有意思,结尾的舞蹈的符号,人生的亲密关系流转,有新意。
现在和过去的两条线支离破碎,云里雾里。
还有,为什么母亲是个没历史的空洞能指?
她的职业呢?
她受的教育呢?
她怎么就被压缩成平面的如此可恨的人?
多一星给导演关注的群体,谢谢她能拍出这样的电影,电影本身有些生硬混乱,不过不管怎么说还是比那些乱七八糟的什么囧之类的好太多,骨子里的愚昧和不宽容大概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需要警惕的。(不过,演北京人为啥不找北京人演)
昨天看了相梓导演的作品《再见 南屏晚钟》 ,不仅是故事题材上让我挺惊喜的,我也惊讶于在低成本的制约下,居然能只用18天就拍出这么成熟的一个故事,而且导演选择使用非线性叙事来讲述故事,可以看得出剧本已经被多次打磨的很成熟。 我特别喜欢开车的那几个戏剧性群戏,将戏剧舞台搬到荧幕上,虽然是因为成本限制才这样设定,可是我感觉还挺有意思的,尤其这些场景还更突显了演员自然克制的演技,让人能感受到平静之下的暗涌流动。
探讨了两个目前几乎不让在文艺作品里讨论的主题。有几个转场很喜欢。结尾的配乐也是我们之前很想用的233333333
一个青年女性的死亡。前半段尤其好,人物关系与空间设置有强烈的互文,也能用偶发的时空对话强化时间线之间的关联性,对白设计也是漂亮的。但整体还是太满了,大篇幅描绘的邪教剧情不应当是文本的主体,而是母亲对世界的幻想垮塌前的最后一点粘连,也许只要一场爆发的戏就够了。依靠符号堆砌的时代感也不太有说服力。另外南屏晚钟如果作为同性情谊的象征,在整个故事中的参与度也偏低了。线下@法文
这只鸡是你前世的大姨
场面调度糟糕,镜头语言贫乏,通篇固定机位的全景和远景仿佛在看话剧,有几幕甚至直接设置成了话剧形式。时间线七零八落,剧情更是莫名其妙,中国式家庭悲剧的种种面貌全由母亲一个角色包揽演示。
母亲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她完全就是一个封建残余、社会伦理对抗、传统孝道等因素冲撞下的一个畸形体。她歇斯底里,容易受骗具有咱们身边更年期妇女的身影,而同性恋因素这一伦理冲突将前者推向顶峰。只能说有没有这个丈夫同性恋事实的暴露都会有这个窒息的妈,她不骂女儿的基因还会骂别的,她不让教会骗还会被别的骗。这是女性的悲剧。
太难看了,表演尬,台词尬,固定机位,场景简陋。原本以为这是一个关怀同妻群体的作品,看到后来谜团揭开发现原来妻子是XX(不剧透),于是她的各种看似不理性的选择与强势行为就得到了解释,这个角色也就失去同情的余地。从同妻到XX的大转弯也就罢了,结果中途又话锋一转把邪门教卷了进来,女儿瞬间化身朝阳大妈勇斗邪门分子。而且片中涉及同性恋和邪门教的讨论宛如科普讲座,生硬说教至极,今日说法再现。一部烂片,不会因为它直面了无法在国内公映的敏感议题就天然加分,不会因为它肤浅地探讨了这些议题就莫名深刻,烂片就是烂片,作为电影本体而言是完全不合格的。
虽然”恐同即深柜“有点硬凹给妈妈,但妈妈说的每句话我都认真笑了~
1.89G。平静中有惊雷。舞台剧穿插也很省钱,又有艺术效果。电影的英文名取自著名画家米罗的同名画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寓意是:“即使沟通无效,也不应放弃尝试,要坚持下去。
母亲这个角色太典型了,演员演绎得也很好,但把能想象到的所有有毒母亲形象和同性恋身份一股脑扣在一个人身上,是否可以有更好的做法?anyway,能如此没有妥协地拍出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故事还是很珍贵,愿所有人都能脱离有毒的家庭、有毒的典型中式叙事,抵抗不易,but we are not alone.
题材大过表演太多了
导演是个很温柔的人吧……但还挺针针见血的。深柜女同做了同妻又信了邪教的一生。亲子关系表现得也很真实。还有其他小的细节也很值得品。舞台感强不能算不好吧。总之不负期待。
7分纯粹给这题材。导演的倾诉欲和《82年的金智英》如出一辙,什么都想往里装,适得其反。母亲的女同戏纯属多余,除了“恐同即深柜”外表达不出其他,反倒弱化了对传统观念,对现实批判。另外,演员台词吃螺蛳也不剪掉,是想独树一帜?又及,看的107分钟版本,以示对导演尊重。
#69thBerlinale# 全景。又是绝无可能在国内上映的影片,同妻问题还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国内观影团们都没怎么提的cult (xie jiao)问题……影片的主题大约是豆瓣上最政治正确的话题“父母皆祸害”,影片里娜仁花扮演的母亲基本把各种强势母亲的错误的犯了一遍(尤其是里面对女儿的荡妇羞辱和语言折磨)。把笔墨集中在“如何在环境不良的原生家庭影响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幸福”,去讨论不健康的父母关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同时涉及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婚恋观,以及性少数人群的婚恋状况。在这一点上影片还是非常大胆且细腻的。不过因为极低成本,影片的工艺并不能算好,尤其声音上问题比较多,几个舞台剧化的抽象场景也显得比较生涩。但是整体而言算得上是一部很大胆且有很多个“首部”标签的电影,值得一看。
涉及到了很多不可说的东西,除了勇敢之外更多的是钦佩。认同电影的角度,同志固然需要平等尊重,同妻更是无辜并值得关注。其实这是一部非常精致的电影,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情节上。当然,前者赞后者稍显刻意。
女性视角的作品竟被某些女权分子打一星。有一些啼笑皆非,更有一些悲从中来。中国大陆本土色彩气味的感触,使这部作品有了更多难以言说的意蕴。有人批评不该话剧植入,但对我来说,恰恰是最意犹未尽的片段。以这部电影作为2019的观影收尾。再见,南屏晚钟!
大家都不要权利,只要利益,和最亲的人斗得血肉模糊。剧本是父母皆祸害小组独家赞助的?
中国式家庭的问题,LGBT群体的现状,同妻的命运,中国社会的性压抑,全在这短短的的一个半小时。导演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而南吉是最适合叙述这个故事的载体。看首映的时候,观众提了一个问题,这个电影可以在中国上映吗?导演说,她不知道,也许把男朋友换成女朋友可以><让人难以想象吧?而这又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发生了。电影的字幕里出现最多的英文单词是cult,我发现整个中国社会就挺cult的,对摆在面前的事实视而不见,即使揉碎了掰开了也无动于衷,逼着你指鹿为马。像电影中的母亲一样,一辈子和自己别扭较劲,自欺欺人,a dog parking at the moon,还是有很多没有放弃的人
究竟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促使女主千里迢迢带着外国丈夫回国待产,忍受着来自母亲不变的谩骂和羞辱,依然每次施施然多拿一个靠垫坐在母亲身旁?赵老师的冰城道场绝对发挥了巨大能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