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可能体察到了孤独,但他不敢如实表现孤独(查理·考夫曼表示震怒)。
夭折的王勃不无残酷地写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王勃,滕王阁序)。
可是孤独其实是个伪命题,首要的,孤独并不是孤立的,它根植于社群和链接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艺术史上最自我最孤独的艺术家能够被理解和吹捧(不一定是大众,有时是少数甚至单个人,另一个人,但总在追寻,不是吗?
),悖谬是,如此一来,孤独还能被称之为孤独吗?
甚至布朗肖所谓的“本质的孤独”?
所以布朗肖会这样写:“当我独自一人时,并非是我在那里,我远离的并非是你,也不是其他人和外界”(布朗肖,文学空间)——孤独是个虚伪概念,更非原初,和艺术一样,孤独是个哗众取宠的表演,而这就是它的根本,因为连同“我”也是个虚假概念,“我”的生成必得有他者的存在,也就是说,我只不过是个虚假的声响,是回音,当我追问我时,只会看见你,进而(如果幸运的话)只会看见无:孤独总是社会性的,而非孤独性的,孤独的生成和解决都指向了他者,指向了另一个,于是孤独就不再是苦痛和不幸,于是艺术,如果艺术不再是寻求他者的艺术,艺术会是什么?
奎因说,“所有的语言都是公共的”,只要你一思考(而思考就是语词,此外无他),你就进入了公共空间。
维特根斯坦则说,“真正的私人语言并不存在”,那么,应当追寻的就是这种不存在,寻追寻这一个“无”,当我开始言说“无”时,“无”就已经进入存在了,这一悖谬才是人的真正孤独,人之为人的孤独,“我们读到,上帝是/一部分和一瞬间,一个零散者”(保罗·策兰,《你今晚在哪边》),上帝都不是整全者,更何况是抟土所造的人呢?
(更何况精液卵子所造之人呢),“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鲁迅,野草·墓碣文),于是真正的问题只有:在你化为尘埃之前(“之前”,但这里已经取消了时间,也就是历史/时),你要审问你自己,你为什么要画画?
你为什么要写作?
你——已经存在了(确定无疑吗?
),可是——你,为什么要存在?
” 来自(影片结尾的真正)他者: “在我的黄房子里,紫心的向日葵在黄色背景上跳跃,在黄色桌上的黄色花盆里舒展着它的枝干。
在画的一角,签着画家的名字:文森特。
黄色的阳光透过黄色的窗帘,把整个房间染成了金色。
早晨,当我从床上醒来,这一切闻起来好极了。
噢,是的,他喜欢黄色,这个可爱的文森特,一个来自荷兰的艺术家,那些耀眼的光芒点燃了他的灵魂,远离迷雾,渴望温暖,我俩在阿尔的那些日子,我们都是疯的,我们和美丽的色彩并肩作战,而我钟情于红色,我该去哪儿寻找我那一抹鲜红呢?
他用最黄的画笔在墙上用力一挥,突然化身为紫。
我是神,我是神的声响。
”(保罗·高更,1894)
影片中梵高在树林中绘画在国内上小学初中上美术课学到梵高的画时,并无太深影响。
然而那张颜色鲜黄的向日葵却让人无法忘记,直到在电影院中再看到它,奇怪的是并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没有厌烦。
“梵高恐怕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这句听过很多次的话在观影时一直萦绕在脑中。
影片中大福扮演的梵高穷困潦倒,却坚持住了一个艺术家基本的情操,没有太多选择,一个别人眼中的怪咖,实际上拥有孩子般的倔强倨傲和天真浪漫。
每天都步行穿过广阔的田野,从自然中寻找并记录“美”。
他说花的美是短暂的,只有艺术才能保持美的永恒,至少会比短暂长吧。
梵高注定孤独一生,并努力承受着自己的渺小, 现实世界中那些一切让人感到“庞大”的东西(名声,金钱,婚姻,豪宅,健康)他都没有。
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没有”才是让他逐渐沉淀下来的决定因素,在寂寞清贫中追求美是他的生活现状。
不知你是否有一段在寂寞中沉淀的日子?
主角年龄太大了,虽说演技很好,但是毕竟梵高37岁自杀的,可是片中梵高已经感觉是年近六旬的感觉了,最让人失望的是高更的演员,整个一个地痞流氓,我没有在片中看出高更对绘画的一丁点热爱,画个女模特也感觉是要和人家调情一般,气质太low了,画面是很美的,色彩很棒,但是太过于费劲把梵高演得那么苦情那么深奥,梵高的情感是单纯而强烈的,他展现的美是一种热泪盈眶的壮丽!
今年随着“战争回忆”系列开启的,就是“梵高宇宙”了。
私以为这是目前真人版最好的梵高(见仁见智,保留个人意见),是最值得五星的“梵高”。
我钟爱那些从文森特角度看这个世界的光影和色彩的镜头——它们告诉了我梵高是如何活着的,而不仅是关注于他的死。
浏览影评发现很多人认为威廉达福年纪与梵高不匹配。
说实话,之前阅读梵高传记时,我一直代入卷福的形象,现在我更倾向于代入达福。
文森特在矿区的经历让我觉得达福的形象再适合不过了。
唯一可惜的是,高更和梵高的互动刻画的太少了、太浅了,最后的彩蛋不能很好地衔接上影片中二人的互动。
用高更的话作结:“那些耀眼的光芒点燃了他的灵魂逃离阴霾 拥抱阳光”
这是一部画家拍的关于画家的电影,电影有导演Julian Schnabel作为一名画家对梵高的细想,画作的理解,以及他对于人们应该更深入去感受现实的呼声。
我个人很喜欢导演之前一部电影《潜水钟与蝴蝶》,这部《永恒之门》感觉无论情感还是含义都有点浅表,缺乏深度和新意,有点匆忙的感觉。
这片子最出彩的应该就是Willem Dafoe的表演了,配上摄影师大量手持和极近镜头,让人有一种与人物在一起的感觉。
服装化妆道具也很用心,比个赞。
我去看的那场,电影结束后有Willem Dafoe问答环节。
感觉是一个很真诚和言之有物的演员。
会在主持人说了一堆溢美之词后,说“ you've said many nice things, but I don't know",然后谈论关于自己很真实的体验。
关于绘画,他说他为了这部电影去学了画画,画画里面的每一笔,和其他笔都是产生联系的,在这些联系中,整幅画有了生命力。
关于这部电影特殊的的摄影手法,他说有一些电影,你是需要意识到摄影机的,你得从中得到一种表演的张力,另一种,你是需要忘记摄影机的,你忘记自己在表演,这部片是后者。
对于表演,他说“假装”对于表演是一件很优美的事,你让自己变透明,让角色渗入进来,但你没有抛弃你自己,最后当一切自然融合后,表演就是一种自然的表现。
对于选择电影项目,他说他最重视的是film maker,如果是一个很有趣的,很有想法的人,然后他的这个电影有他觉得他可以贡献的地方,他就会毫不犹豫接下,至于公司,合同等,都是他几乎不考虑的事情。
本来没想写影评,但真的很喜欢Willem Dafoe的风格,受他影响,写下这篇温和诚实的影评。
演员很好,布景很好,画作很好,音乐很好,风景很好,光线很好。
内容很好,立意很好。
凡叔和疯人修道院长两个老戏骨对话是高潮。
缺点1主要人物为什么说英语,连我这样的英语盲都觉得尴尬。
缺点2为什么一直晃动,有些文艺导演就喜欢执拗的用一些不合时宜的技巧,特别是法国导演,不知道这个片是不是法导。
缺点3下半个镜头的毛玻璃。
我知道是想告诉大家那是主角的视角。
那能不能除了主角以外的视角不要晃动。
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缺点
前有纯绘画版的炫视觉,后有这个版本秀大明星。
两个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梵高神话,彻底洗白白,两个电影的导演已经不仅仅是夹带私货的问题,简直就是明了。
就是要神格化,彻底洗白,咋的吧?
不咋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何况一个画家。
我是纯油画出身,但是对梵高的看法依然与主流不同,像这种更是对主流判断的跪舔和助力。
其实很不客观。
梵高染上梅毒之后,那时候没有青霉素,梅毒引发脑炎所以总让人有幻觉,情绪总激动。
梵高也不是穷画家殉道者的代表,至少他自己不想这样过,那是纯属没办法。
这些灾难确实成就了他,把这些都神格化,对梵高肯定是一种扭曲。
但是为什么又要打高分呢?
因为拍了比不拍强,拍的不好也比不拍强。
起码传播了美术史,这种边缘文化还是急需推广散播的。
相比让大众一无所知还是搞一点的好。
中国美术馆免费开放之后,第一时间冲进去的是要用免费自来水洗菜的大妈们。
所以还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扭曲也比没有强。
值得鼓励。
(本文转载自小兔熊爱听故事(theBunnyBearDiary)公众号) 晚上去看了《永恒之门》(At Eternity's Gate)。
最新的梵高电影,冲着达福去的。
就作品本身而言,太用力了,才华没有匹配上野心。
一是摄影,手持略显生硬用力,看得我想念Lubezki了。
二是台词,这个真是大硬伤……都不忍心说这个部分……大家可以去看看自行感受,还是挺可爱的。
说回表演,分享一下我对饰演梵高的威廉达福的表演笔记:这个级别的表演早就跨过技巧性的层面了。
还是用画画的比喻来说,这个级别是感受演员创作的这幅画带给我的直观感觉,而非分析他的画工如何。
所以那些他和其他人物关系表现的多细腻,那些动人的、有力量的表演瞬间,就无需提及了,达福必然做的很好。
最让我惊讶也最喜欢的是达福诠释的梵高并不疯,甚至在我看来很清醒,比大多数人都清醒——他知道当自己要求花园里的陌生女人做模特摆特定姿势时的目的,他甚至知道自己不想揭发向他开枪的男孩儿的理由。
虽然影片中梵高屡次入院治疗且喝据他人说酗酒,但达福勾画的梵高是sober的形象。
这里的sober还很有趣地避开了“分析式思考(analytical mind)“的状态(电影中点出了梵高喜欢画画使自己停止思考的感觉),而仅仅是稳稳地扎根于当下的反应,并且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在我看来,这点抓的充满冒险精神。
当然,电影提了梵高之前尝试当牧师这一点,并且在自然中找与上帝沟通的方式,给予了梵高在理性上的使命感,所以这点也更吻合这部片子塑造的梵高形象。
我联想到,精神不正常的状态最容易被许多演员表象化为”沉浸在自己的思考状态“中。
达福的梵高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诠释艺术家的基本底色,即扎根于当下,并感受、反应,跳出自己的思维。
这种‘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是不与真实世界脱节的,是与人连结着的,甚至在这个例子里,是寻求与他人的联系和理解的。
延伸出来一点是,达福的梵高看似对与他人的连结有需求,甚至渴求,而且表现得并不subtle。
这点也是大多数人讲到梵高时,相对陌生的特点。
这点并不与其他性格特点矛盾,且非常聪明,因为他使梵高更可爱,更令人心疼了。
这也是一个演员在表演思路上的使自己的角色更被观众理解和喜爱的聪明选择。
但是,达福同样牢牢表现了“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状态(毕竟梵高出了名的不善沟通),通过他说话时“纯粹为了自我表达,而不是在追求你的认同,或者尝试证明自己,或者说服你”的状态。
也就是说,达福的梵高在听他人说话时,全身贯注,扎根于当下,给出在这个空间里的反应,但是当他在自己说话时,却是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的,而不是沟通状态中的。
这个拿捏对我来说有趣极了。
达福在大多数时候和别人的对话中,眼神都是失焦却坚定地指向一点的,这是人专注于自己的表达时的自然状态(换一个话题时,眼神必然换方向)。
全身贯注。
这点在他和精神病院的牧师对话的戏中很明显,他只在最后的部分(关于自己能否从这个精神病院中挣脱出来这种自由与否的关键时刻)才在沟通状态中,眼神才聚焦地看向牧师说话。
另有两个我很惊艳的瞬间:当精神病院的牧师问“You feel angry sometimes”的时候,他的反应是瞳孔放大,笑了。
是一种被人理解的笑,这个反应出乎我的意料,但我很喜欢。
这一个反应就体现了梵高有多喜欢别人理解自己的感觉,一个人物特点就出来了。
梵高读信的时候,他不像是在专注地读信,而是有点在听信的感觉——他不在处理自己的思考,而是稳稳地扎根于当下的反应,几乎像是同时进行着接受信息和散发感受两件事情。
这,只有感受力极强的艺术天才才有的状态。
就在那个时刻,我完全相信了达福饰演的天才梵高。
也许跟电影中(胆大包天)重画了梵高的画一样,这完全是一部导演眼中的天才梵高。
他受困幻觉,但独具慧眼;他不近人情,但知恩图报;他脆弱敏感,但充满激情;他穷苦潦倒,但内心富足。
他任性暴躁,会为了朋友离去而割耳;他热爱自然,自杀不是他的作风(导演采用了近年来提出的被两个年轻人误杀的理论)。
不愧是《潜水钟》的导演,能将梵高的精神世界和对艺术的追求恰如其分的用光影和无声镜头表现出来。
威廉·达福,63岁高龄演37岁的画家居然毫不违和(瘦成这样是吃素吃的么?
),已爬升至我心中文艺男神前三名。
为什么最近几季的生活大爆炸不好看了?
因为里面的角色不再是怪胎了,一个个都变成了你身边娶妻生子的正常人。
对于观众,或者说对于大众来说,他们的银幕意义就没有了,于是主题也变成了温馨的家庭场景喜剧,这样的剧集不走下坡路才怪。
《至爱星空》也好,《永恒之门》也好,他们都尝试着将梵高这个怪胎演绎成一个正常人。
在这两部作品中,梵高的意识形象无限的向基督耶稣的方向靠近,就差脑袋后面装个光环了,这是要成神啊!
就因为他是个死后成功的怪胎?
就一定要将他的世界和主流的大众能接受的意识形态方向收编?
从这两个作品里面一窥美国人的欣赏水平,还真不是一般浅薄,可悲。
其实从观影的角度来说,可以说是非常舒适的,无论是后期调色还是移轴,表现力都非常好,一些意识流的镜头也可以说是符合梵高的风格。
但汉尼拔一开始和威廉达福讨论梵高的自我认识的时候,这个电影的逼格就从云端跌落到了地上。
本来期待是威廉达福晚年的成仙之作,看来还是太过乐观了。
再好的表演,碰见屎一样的剧本也是无可奈何。
如果说《至爱星空》是一顿7,8道轮上的法式炫技大餐,那么《永恒之门》就可以说是一道盛在水晶器皿中由白手套燕尾服服务生用银质餐盘端上来的熔岩蛋糕,你食指大动,迫不及待的戳破棕色的蛋糕外壳,结果流出来的是大便,这就是影片后半段的观感。
让人避之不及为什么疯子就不能做好事情?
为什么就一定要给梵高的发疯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粉上什么东西就一定要想尽办法挖空心思粉饰,这个德行还真是人类的本性不分国界。
画家也好,歌手也算,作品真正的价值,并不是靠这样一部电影吹出来的。
哪怕这部电影拍的再美,也比不上直面他画作带来震撼的十分之一。
四星的评分,威廉达福的演技+摄影+演员阵容一星,其余三星给片尾的彩蛋,这里才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2.5 《至爱梵高》以客观视角叙述,本片则以主观视角呈现梵高内心世界,大量的主观镜头调度配合旁白的插入,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和代入感。但在剧情连贯性和人物厚度上,又显得无比苍白乏味,就连主角梵高都像是在无病呻吟。
就像梵高和高更撒尿的时候说的,我们看的并不是同一片天空,所以我们看的也可能不是同一部电影。
Air France
情感深厚,意识超前,表演一流。就是晕车患者要忍耐一下。
感觉是用力过猛的传记片,把观点堆砌在每一句台词里,让人既无法贴近角色也无法贴近人物。色调挺好看的,可是镜头有些混乱让人不明就里。好在威廉达福的表演真的是很不错了。
确实比较无趣,相比之下,还是当年皮亚拉的梵高最感动我啊!另外,大家都在说英语,也总是怪怪的。
以大量空镜头、移动镜头和纯音乐营造梵高的想象世界,即使在今天梵高在世俗眼中也不过是金钱的价值,其精神世界依旧孤独,正如本片被大部分观众所不理解而被抨击,从这个角度看天才(电影内外的角色与制作者)都是孤独的。
从上帝视角看梵高让人同情,让人惋惜。导演试图用第一视角讲述真实的梵高,是一个孤独、柔软、脆弱的人。鲜艳的黄色,几乎贴近变形了的人脸,不停晃动的镜头。呈现梵高眼中的世界。片子留白太多,但是对梵高很了解看下来虽然有些不满足,整体还蛮喜欢。豆瓣怎么这么低分,隔壁爱在他乡都比这部分高???
对凡高的画作印象最深的就是向日葵,这个电影有些地方没有看懂。
相比其他版本的梵高,这部更多以孩童般视角的纯真来描绘内心,以及大量的作画过程,演员亲自完成绘画拍摄难度高于亲自弹奏乐器,这也难怪威廉达福会得奥斯卡提名。
半个虎头超长蛇尾吧,影片开始仿佛真的想要拍19世纪巴黎艺术家群像,然而急转直下。主竞赛最短的作品之一,我却看得几近窒息,zqsg地看伤了。
都9102年了,拜托大家不要只关注剧本了!
晃动的镜头带来一种真实感,我们不是在看一个伟大的画家,而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梵高博物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一双靴子,它完成于这样一个场景很可信,只是未完成的画面更像是导演本人的绘画风格。梵高应该不会怪他。梵高在除了人以外的世界中感受到生命的永恒,可是他不擅长与人往来,不了解人的世界。所以他的人物画更多具有装饰性,而他画的靴子却富含生命。最早画家是为教堂画圣人,文艺复兴以后画家开始为有钱人画有钱人,当他们开始画自己想画的,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时,经历过一番艰难的挣扎。I can make people feel what it's like to be alive. these flowers will wither and fade. All flowers do. But mine will resist. at least... Turn your heart away from things visible and turn yourself to things invisible.
威尼斯的前期评论极糟糕,差点就不看了,可其实真正看完之后体验可以说是甚佳。梵高这个人物,精神意义早就超越了其画作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从他身上看到一点点脆弱的自己,所以,给他拍传记片,是无论如何做不到“客观”的,所以,导演也只能用自己所理解的情绪,去填补梵高情绪起落间的空白。真实的梵高可能并不是这样的,这部电影也远称不上杰作,可他们都在一样笨拙地努力闪光。
画面可取,叙事拖沓,强行把梵高和耶稣挂钩有些烦人,但梵高就是那个时代的神这一点并不反对。
当我看向一片旷野的时候,我看到了永恒,难道只有我一个人看到这番景象吗
也许跟电影中(胆大包天)重画了梵高的画一样,这完全是一部导演眼中的天才梵高。他受困幻觉,但独具慧眼;他不近人情,但知恩图报;他脆弱敏感,但充满激情;他穷苦潦倒,但内心富足。他任性暴躁,会为了朋友离去而割耳;他热爱自然,自杀不是他的作风(导演采用了近年来提出的被两个年轻人误杀的理论)。不愧是《潜水钟》的导演,能将梵高的精神世界和对艺术的追求恰如其分的用光影和无声镜头表现出来。威廉·达福,63岁高龄演37岁的画家居然毫不违和(瘦成这样是吃素吃的么?),已爬升至我心中文艺男神前三名。
电影主要展现梵高对自然的热爱和喷薄而出的生命热情,大量在自然间奔跑和绘画的镜头感觉有点过多。而梵高几段疯狂的故事草草带过,个人心理状态也基本用台词表现,这种形式感觉对梵高复杂的人生和心境太过于片面。而忽远忽近,不断抖动的镜头,忽低忽高毫无规律的机位,来回切换的视角和在第一视角镜头中经常出现的模糊和折叠,让我的观影很是难受。全程忧郁的钢琴配音感觉过量单调,影响体验。演员表演可圈可点尤其是麦叔和达福的那一段,但整体来说不算很优秀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矫情。
我不知道,为何在颁奖季,除了传记片再没点别的什么类型能拍了?看看今年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的8部,几乎有6部都是传记片,只有可怜的超级英雄争议豹,和诙谐宫斗片三女主宠儿除外,其余6部都是。加上这部奥提在内的梵高新传记片,为何类型竟然如此枯燥了?梵高还能拍出点什么新鲜感呢?大概就是继续神话,继续不讲人话,让我一度以为这是装逼神导泰伦斯马利克搞出来的玩意。当然,达福的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一些对话部分也值得看看,包括和丹麦国宝麦叔的那段,可以说是人神对话了,“你把这个叫画?”有点捧腹。总之,不管是片方绑架演员,还是演员掌控片子,这样神话的传记片,该降降温了,我们要看人!
比起loving vincent更多几分暴力和不安,可能是另外一部油画电影抹去了他混乱的部分,然而这部电影没有对他的疯魔有任何的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