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下海

下海,Bitter Flowers

主演:耿乐,齐溪,王茜,曾美慧孜,山姆·米尔胡塞尼,曲高位,樊力哲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瑞士,中国大陆语言:法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下海》剧照

下海 剧照 NO.1下海 剧照 NO.2下海 剧照 NO.3下海 剧照 NO.4下海 剧照 NO.5下海 剧照 NO.6下海 剧照 NO.13下海 剧照 NO.14下海 剧照 NO.15下海 剧照 NO.16下海 剧照 NO.17下海 剧照 NO.18下海 剧照 NO.19下海 剧照 NO.20

《下海》剧情介绍

下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大规模下岗潮,女性失业尤为严重。很多女人听说当法国保姆能赚钱,便不惜背上巨债出国。到巴黎后发现求生无路,只好去“站街”。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偶然遇到她们,进行了长期调查,并找到王小帅任监制,以此拍摄出电影《下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要喝杯咖啡吗?狂鼠蜡笔小新:谜团!花之天下春日部学院泡菜爱上小龙虾巴克劳奇迹少女大话蛇仙公民黑帮青春无极限隔壁的护士助理迷失奥斯丁时光情书尘网曦光红问号黄阿丽:风流女子烂漫迷失疯人院富商谋杀案神医安道全回归伏妖天师生命的颜色霸道总裁与乡村女教师六兄妹拜六礼拜狙魔女杰第二季罗马宝贝第二季天剑修仙传铁血证据青出于蓝

《下海》长篇影评

 1 ) 时代印记(单纯感慨一下……)

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于1997年7月至10月,危机波及至临近亚洲国家亚洲各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纷纷进入大萧条

亚洲大部分国家都受到金融风暴影响,东盟创立国和东亚的韩国被冲击的程度最为严重东南亚经济一片混乱当时又正值香港回归关键时期,为支持香港稳定亚洲金融市场支援东南亚国家致使大陆作为后盾经济增速受到严重影响出口额下降很多国有企业无单可接工厂养不了这么多人再加上当时国企效率低下国企体制亟需改革各种政策的影响下国企开始大量裁员而东北本来因重工业快速发展使得东北国企众多一时间东北到处都是下岗大军,很多家庭都是全家一起失业女性失业尤为严重《下海》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下海》是由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梅斯经过长期调查所拍摄的此外,王小帅担任本片监制豆瓣评分7.3,2017年的片子,目前只有701标记看过

齐溪作为配角出演了正在上映的《地久天长》

《地久天长》豆瓣评分8.0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导演王小帅获得金熊奖提名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下岗潮失业的女性当地找不到工作听人讲国外当保姆薪水高执意借高利贷出国打工来到法国当地后才发现当保姆一个月最多500欧元连贷款利息都还不上500欧是什么概念呢?

一碗面要8欧一个上下铺的床位月租金350欧而雇主可以随便找个理由克扣薪水、或是直接辞退

借了那么多的钱要还、一家人要养活的女主有的选吗?

选择站街的女主同时也选择的耻辱和痛苦远在异国的时候女主隐瞒着、美化着打工日常回国后的她知道这颗定时炸弹迟早会爆炸果不其然,她的丈夫发现真相觉得她活着失掉了尊严可是尊严究竟是什么?

人好渺小尤其在所谓大时代的背景下人也好强大一个信念足以让其为之赴汤蹈火万劫不复

电影的导演作为布鲁塞尔人对中国式人物社会关系、家庭关系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看的出来是有下很多功夫去深入了解的与《下海》同样背景的还有《钢的琴》

《钢的琴》豆瓣评分8.4,男主角王千源凭借此片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与《下海》直接描写痛苦的方式不同《钢的琴》更像是一出包着喜剧外壳的悲剧葬礼上响起的节奏欢快的音乐到哪都能嬉皮笑脸打哈哈的男主没钱支持女儿的音乐梦所以要自己打造一架钢琴的设定

经过一系列艰难困苦打造成了一架纯钢的琴最后还是没留住女儿被前妻带走《钢的琴》虽然是在讲一群人利用工厂废料制作出一架钢琴但并不是一部传奇励志片而是一群边缘化了的、身心俱疲的青春不再了的前工厂工人制造的一场重温往日的梦这个梦是可以暂时脱离现实的精神抚慰

人的坚强之处在于当无法面对不堪与无力的现实时人总会去借助一些东西梦想也好,信念也好或是音乐、文学等艺术作品等等支撑着自己的精神走下去热情或许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喜欢热情地生活

 2 ) 低成本三流色情西洋鸡导演

傻逼导演蒙谁呢,时空观还没搞清就敢拍,明明设定在九十年代,电视里跳出的现代词汇、街边的新款汽车就不说了,他妈的法国嫖客还拿着全面屏智能手机拍女主,合着是急着投奖没空琢磨呗。

另外,你一个欧洲导演,咋就突然对某发展中国家的 lay-off tide感兴趣了呢?拍点禁忌镜头就洞察人性、揭露时代遗憾了?看了四十分钟,没看出洞察啥人性和遗憾,只看到一只白种鸡居高临下的愚蠢偏见,我仿佛能透过屏幕听到这只鸡哼哼:瞧瞧我可把这低劣的民族、黑暗的国度曝光了,瞧瞧我悲天悯人的上帝视角,瞧瞧我现实主义的运镜手法,瞧瞧我横扫国际大奖的祖传老剧本:落后的国家、专制的政府、萧条的经济、善良的老鸨、走投无路的女主在异国他乡身不由己地走向糜烂和毁灭,当然,不用继续看就知道女人的丈夫抛弃之了,否则不够惨,不够阴暗,不够了解人性。

我可去你的吧,傻逼低成本三流色情西洋鸡导演,回家拍黄片吧,别玷污电影这门艺术。

 3 ) 《下海》:一部无法在内地上映的中国电影

奥利维耶·梅斯(比利时)导演,阿美(中国)、马滕·洛克斯、奥利维耶·梅斯编剧,这部非常国际化的电影却无法在中国内地上映,而是参加了釜山国际电影节,之后在比利时公映。

为什么?

一是这部电影尺度太大,二是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存在污蔑倾向。

影片以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的大规模下岗潮为背景,讲述失业的东北女性不惜借款出国,因为听说法国巴黎容易挣钱。

可是没想到,那里的工作并不好找,被逼无奈下只得去“站街”。

这个故事与18、19世纪的美国梦、淘金梦非常相似,现实主义的手法也使影片充满了讽刺意味。

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梅斯的亲眼所见,而他也是常驻北京的外籍导演,并且找到了王小帅替自己监制电影。

作为在中国生活了十年的导演,他虽然不了解东北的生活,却对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十分熟悉,在这部电影中也体现出民族歧视、主体认同等多个话题。

既然是根据真实的现象创作的,导演在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在各个层面都力求真实,他的镜头语言是冷峻的,很少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往往是固定镜头拍摄,镜头只承担交代叙事的功能,而不承担表现的功能。

剧中的演员都说东北话,而且聚焦的也都是东北女性,在巴黎青旅中居住的姐妹们都是从东北过去谋生的。

不过神奇的是,耿乐、齐溪两位主角都不是东北人,但他们的东北话却并不让观众觉得违和。

齐溪的长相也非常符合东北女人的气质,脸颊宽、各自高挑、骨架大,而且脾气彪悍,这些都是东北女人的常见特征。

演员在这部剧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观众迅速进入情境,并且颇有代入感。

另外演员对这部剧的牺牲也很大,尤其是齐溪,有很多场床戏,甚至还有一段全裸出镜。

在剧本层面上,导演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也加入了戏剧性。

丽娜(齐溪 饰)在巴黎找工作无门,去餐馆吃饭还发现海外中国人对东北人的歧视,瞬间火冒三丈。

因为这样,她才结识了东北老乡玉梅,并且步入了“站街”行业。

丽娜几日找工作无果,偶然看到了玉梅与陌生男子搭讪后一起离开,于是明白了玉梅以及其他同住姐妹们的工作,便开始尝试了“站街”。

对于丽娜的心态转变,导演并没有详细叙述,但却将重心放在了丽娜堕落后的遭遇。

外国客人并不会对中国的站街女有好脸色,反而进行了非常下作的行为——拍照、强奸,这让丽娜几乎陷入了深渊。

不过在玉梅的帮助下,丽娜的站街工作也步入正轨,并且开始往家里寄大量的钱。

她的“成功”也为她带来了麻烦,老家的人看到丽娜在法国挣了钱,于是朋友丹丹便去法国投奔她。

丹丹的到来对她来说是个定时炸弹,她为了不让老公知道自己的工作,必须要瞒着丹丹。

但保姆的工作并不好找,丹丹反而怪罪丽娜不跟自己说清楚,而且并不愿意听丽娜的劝说离开。

终于,丽娜忍不住了,将自己的“站街”真相告诉丹丹,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火药。

西方导演受到好莱坞的影响很深,因此在剧作上也难免会带有好莱坞模式的影子,《下海》的戏剧性情节完全可以在好莱坞模式中找到套路。

丹丹的到来对于丽娜来说就是一种“磨难”,而后来她们回国后,丹丹跟丈夫坦白此事,也让丽娜的丈夫知道了真相,将丽娜推入了“灵魂黑夜”。

两个男人面对妻子的遭遇处理方式不同,丽娜的丈夫周小东并不原谅妻子,反而离家出走。

丹丹的丈夫选择了原谅,两个人准备去南方做生意。

丽娜一直想要挽回丈夫,却在影片的最后二人也没有和解。

社会悲剧造成了家庭悲剧,使这种悲剧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共愤。

这部电影带给观众很多思考,嫖客与娼女的关系折射出90年代中国在欧洲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侨胞与东北女性的关系反映出东北在中国版图上的边缘化。

提及东北,大部分的观众都会想到的是荒芜、寒冷、贫困,但当我看到这部电影时,我所想到的关键词是坚韧、顽强、奋进。

下岗潮没有打垮东北女性,她们仍旧坚强努力地活着。

虽然生活逼迫她们做了“站街女”,但在结束这一切后,她们回到家乡仍然昂首挺胸。

周小东怕戳脊梁骨,所以远离家乡,而丽娜却还可以笑着送别丹丹和她的丈夫。

不是丽娜不知羞耻,而是在她的心中,她对于她的努力、她的牺牲、她的贡献问心无愧,这或许也是导演想要传达的一种女性力量吧。

 4 ) 影评

非常意难平,回想细节更让人唏嘘。

在那间上下床拥挤的小房间里,她们虽说是下海的女性,但都把这件事看做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人有的是为了自己女儿上大学而赚钱,有的是为了自己儿子买房而远渡重洋做这份“高薪”工作,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已经到了有自己生存的能力,为什么要为他们而活呢?这背后是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如此,社会的思维定式或者说在他们一代人的思维定式就是如此。

不处于当时的背景,不经历他人的人生,难以揣度他人的想法,纵使自己再多的不理解和无奈。

为了生存,灵魂只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在主角崩溃大哭的那一晚得到的安慰是“刚开始都是这样的”我不禁想,或许她们在开始的时候都是不愿意的吧,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会踏上这条路?长久过后,这样的生活已经是她们主要经济来源,人也难以抽离。

即使主角最后因此还清了债务,这段经历也毁了她往后的人生。

如果代入生活,一个现实中的女性中,难以想象的是究竟她需要遭到多少的身心摧残,该承受多大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即使上岸,也永远忘不掉吧。

我仍觉十分悲哀及心痛,她们也只是在边缘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的人罢了,在远洋外,没了生机、没了领略,更没了自己的人生。

“海水冷,岸上更冷”

 5 ) 个人影评

1.歧视处处都在,而最恶心的是中国人自己歧视自己人,那你到哪被歧视就是活该了!

自己人都不团结,谁没事找事的去团结你啊?

2.有文化,有钱的在国外都赚不到钱,何况一穷二白的呢?

3.发达国家的高度文明不等于人民素质高度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就是阶级定位与层层盘剥,就是雇佣与被雇佣,没有人文关怀在里面,尤其是对外族人,更没有!

因为它们脑子里想的就是你就是来赚它钱的,就是雇你当佣人的,不是巧使唤人,而你干的就是被使唤的活,就应该欺负你!

4.软饭硬吃是能耐啊!

5.没人逼你做任何事,逼你的只有你自己,和你自己的个性!

个性太强不好,追求太高很可能会够不着,最后摔的比谁都疼!

6.人别装大个,有些时候裝些清苦可能得到的实惠更多,装大了,最后可能就装漏了!

7.人活着得有个指望,而中国文化的指望就是孩子!

尤其是女性更甚!

随着中国物资极大的丰富,隔辈的宠,父母辈的爱,让孩子自以为是的个性成长,但愿中国还有更好的指望!

 6 ) 《下海》自己选的路,含着泪也得走完。

本片女主齐溪为了改善生活,为了儿子,在老公耿乐劝阻无果后硬是去了法国,为此欠了一屁股债,到了法国发现当保姆根本赚不到钱后,她认识了大姐,大姐劝她回家,可她为了面子,为了一口气,硬是留了下来,慢慢走上了站街女的道路。

最后回到家乡,耿乐知道这件事后,选择了离开,他没有要任何的东西,只是接受不了老婆的行为。

曾美慧孜饰演齐溪的妯娌丹丹,她老公看到齐溪去法国赚到了钱,就逼着老婆也去。

曾美慧孜去了之后才知道齐溪原来做的不是保姆,她开始崩溃,但为了现实她还是做了,可没做几次她就受不了了,为了丹丹和自己,齐溪决定带着丹丹回国。

丹丹老公知道老婆做了这个之后,大发雷霆。

很多人看完本片痛斥男人是那个当女人上岸后不给披衣服的渣,是那个既骂老婆婊子又拿着老婆站街赚来的钱潇洒的渣。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笑贫不笑娼是三观不正,是道德有问题。

而我看完有些别的看法,我感觉不管是站街女这个角色,还是老公接不接受自己,都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耿乐不接受齐溪的回归是因为一切都是齐溪的执念,耿乐觉得自己没错,而齐溪也知道自己有错在先,如果她们安于原样,或许过得苦一点,但不会发生这一切。

丹丹的老公选择接受是因为整件事是他做的主导,如果不是他,丹丹也不会这样。

90年代,东北下岗潮,多少人因为穷而全家人一起自杀,因为穷而由老公踩着自行车送老婆去做那些事,还得在门口等着。

那么多的身不由己,不是一句三观,一句道德就结束的,对于他们错不在职业的贵与贱,只在于你所做出的选择自己能否承受后果。

 7 ) 在布鲁塞尔组织了我的读者们看首映,分享一下她们的影评

郭燕芳:在布鲁塞尔市中心参加了《下海》的首映礼,感触颇深。

《下海》以法国巴黎美丽城的站街女为原型,讲述中国女性从家庭出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远走法国打工的故事,种种无奈下最后从事了站街这个行业,最后解决了家庭经济问题之后最后又回归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有几个感悟很深,一是中国女性对家庭的付出,即使在丈夫不太支持的情况下,却想让家庭变得更好执意远走到法国,担起了家庭重任。

二是别人夸他丈夫很好的时候,她骄傲的说“那可不是吗,人堆里挑出来的”,也没有提半点其中的苦涩,从心底里的骄傲。

三是慢慢的女主慢慢的,从不吸烟,开始了吸烟,当回归家庭的时候,确定了家里四处都没有人以后,点上了一根烟。

大概就是即使回归家庭,这段经历还是会留下些痕迹的。

影片拍的很细腻,有很多小细节都引发了思考,从女主个人,到家庭,到巴黎美丽城华人社区到东北重工业破产那个年代的思考。

很值得多看几部的电影。

王晨璐:看电影之前,第一次看到海报的时候会觉得这部电影的基调会十分的沉重。

看完电影之后,沉重的感觉并没有太强烈,或许是这个话题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第一次让我知道生活的城市中有那么一群人,她们为生活所迫做那些世人不能苟同的工作。

肯定会有很多人不屑她们这个群体,甚至带有色眼镜看待她们,就像电影中的丈夫们一样。

但是女主却并没有因为这样而觉得自己可怜或者因此放弃自己,她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家庭,只是在那个当下不是她能够选择的方式。

或许在我们看来她们很可怜,但她们却不需要接受我们的可怜。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可奈何。

想起了之前看过一部电影中的一句话 ‘ Be kind, for everyone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 就是这个道理。

Fiona:和@比利时吃喝玩乐的小伙伴们看了电影《下海》(Bitter Flowers)。

一批从东北到巴黎“下海”的女性的故事。

电影开始时女二一句“都是给逼的”实在是恶趣味的可以又让人唏嘘不已。

最后导演Oliver说的非常好,其实这部影片的意义不在于关注所谓prostitution这一行业以及从事这一行业的女性,而在于中国国内这种认为出国一定能赚大钱的病态,错误的观念。

作为留学僧的我们其实是可以体会这种明明每天各种挣扎在due与due之间,却还要在别人问你一句how‘s going的时候回答一句going well,当然,不可否认影片中这群女性所要承受的这种身心压力是我们的几十倍几百倍。

最后,controversial idea, 反正我的朋友圈也知道我实在是feminist得可以的,所以应该不会惊讶我无法苟同影片的最后女主回国被丈夫发现在国外“卖”后竭力挽回出走的丈夫。

如果是我的话可能真的会甩一句,老娘他妈不伺候了,嫌脏你他妈把老娘赚的钱都吐出来啊,嫌脏你他妈找个不脏的过啊。

真的无法理解这种好像没有丈夫就活不下去的心态了,当然在那个年代的东北也是不算意外了。

不过总体而言还是值得观看的,可以找渠道看一下。

然后说一句齐溪小姐姐在台上紧张得跳脚吐舌头也可以说是十分可爱, 交传听不懂中文请让我去翻译谢谢。

王晨:Bitter flowers / 下海#太长不看版:电影很棒,全员演员演技在线,如果国内过审,推荐大家去看。

#啰里八嗦版:本来以为导演要像harlots一样拍个女权片出来,女主最后走向人生巅峰,叱咤巴黎,成为一个有故事的老鸨,没曾想一个外国人如此深谙中国套路不仅暗暗歌颂了女性和母亲的伟大,还给了个大团圆的结局。

女主不懂法语,不懂技术,憧憬着别人勾画的大饼来到巴黎,期待靠当保姆赚大钱,回国买房开店,给儿子和家庭一个更好的生活。

可惜巴黎的晚风吹醒了她的美梦,现实中做保姆不但生活环境恶劣,备受温州雇主欺凌,工资却只有500欧,不到想象的四分之一,连出国借的高利贷利息都不够还。

不甘心就此回国,又要生存下去,只好张开腿,想要的钱赚到了,寄回去了,家里的房也买了,店也盘了,甚至还有不明情况,不拿自己当外人的亲戚(丹丹)凑上来说我也要跟你一起干,结果发现真相后又哭哭啼啼缠着女主一起回国,还把事实捅了出来。

这个角色懦弱无能,拿所谓人情事故当自己挡箭牌,遇事只会哭,把自己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满足了皆大欢喜,不合我意,就横眉冷对,口口声声控诉对方斑斑错处。

这样的人讨厌吗?

当然。

生活里多吗?

比比皆是🙂看的全程中大概有一半时间我都保持着wtf脸,剧中很多价值观我都不认同,但我知道这些在我们的社会里真实存在,只是好奇这个外国导演是怎么消化这个剧本并且拍的如此到位的?

说实话初期我很喜欢女主的性格,认定了就去做,再无奈也自己承担,不吵不闹,吃得起苦,甩得了脸。

齐溪的脸冷淡,独立,倔强,大荧幕上看她抽烟,美得不可方物,这样的女人哪还需要什么男人,那样无能又凉薄的老公要了有何用?

预想的结局或是女主把盘下的店开的风风火火,独自把儿子抚养长大,或是回到巴黎,万万没想到,是带着儿子千里寻夫???

如果不是我多想,大概是导演的中文程度太好,最后一个镜头女主问男主,有蒜吗?

男主一指,end of story.蒜 = 算?

算了?

算了。

像吞了一只苍蝇一样难受。

 8 ) 下海:梦想没有捷径,为了生活,再艰难的选择也要继续下去

这部比较小众的电影在豆瓣评分有7.1,因为它足够贴近真实,深刻描绘了一个群体的生活不易。

面对下岗这个大背景,同时又想在未来生活得更好,人们会理所当然地去寻求改变和尝试,哪怕付出一定的代价。

只是当代价超出了人们的心理预期时,为了实现当初的梦想,再难也要迫使自己接受现实。

比较讽刺的是,她们所经历的苦被编造成了甜,又成为了其他人趋之若鹜追求的梦,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所有人的梦都醒了为止。

其实这类社会问题当作题材拍成影片不算少数,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

电影下海里有不少细节都留有思考的空间。

或许你不认同一些角色的观念和选择,但无可否认确实有这样一个群体存在,也确实在做着相同的选择和相同的事。

她们的经历和所要面对的生活,不是单纯几句法律或者道德可以判断对错的,只能说的就是在梦想面前,她们选择了走捷径,却不想捷径更加的荆棘坎坷。

耿乐和齐溪本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夫妻,为了未来长远考虑,又听说去法国当保姆一个月能有两千欧元,于是齐溪借了巨债奔向了她的赚钱梦。

可现实哪有那么美好,住在杂物间里家务全干,一个月500欧的待遇还要被雇主各种克扣,忍无可忍的齐溪拿着工资背包离开了。

在街头漂泊的她无依无靠,幸好在一家餐馆里遇到了老乡李玉梅,才勉强有个地方落脚。

同屋的女人都是站街女,本不想与她们为伍的齐溪,因为经济的压力而最终低下了头。

就这样一边浓妆艳抹忍受着各种屈辱下海挣扎,一边素颜微笑着与家人视频,如她心中所想,只有赚够了钱才可以回到丈夫和儿子的身边。

可生活注定是波澜的,齐溪的弟媳知道法国当保姆赚钱,于是手续都办好了准备来投靠她。

纸是包不住火的,齐溪跟弟媳摊牌了,但弟媳迫于现实也不能回去,只好加入了站街的行列。

可没能坚持几天又要回去,齐溪陪她回国后彻底隐瞒不住了,一场家庭矛盾由此诞生。

最后的结局是开放式的,但其实不难猜出一个结果,那就是所有人都妥协了,只为了生活可以继续下去。

路是自己选的,他们应该庆幸每一步都还可以选择,哪怕过程不尽如人意,至少坚持着走下去。

当生活连让你选择的权利都没有时,那将只剩下在无尽的黑暗中绝望至死。

 9 ) 流动之殇

东北人这个改开以来具有高流动性的庞大群体,与四川人、温州人一样在很多中国人眼里的地域印象是:具有广泛流动性的人;就外出工作发展、创业打工的人数上来说,东北无疑是中国所有地域里最突出的地方之一,49年后以重工业、国企为主体的东三省,曾因五六十年代片面倾向发展重工业、偏废轻工业的发展模式而吸收了大量就业群体,但随着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潮开始,东北似乎已很难负担很多本地人口的就业,于是大量东北人开始外流自行寻找门路、找寻其他地方的发展机会,这其中不止有面向国内其他地区的,也有面向国外的,故事中的女主角通过跟团去法国,然后脱团自行离开、滞留法国在当地找工作赚钱;而因为未经合法手续办理签证在法找工作;加上法国自身的移民政策上,就已造就大量移民群体,本地都未必有对应数量的就业岗位来吸纳的大背景下,就更只能沦为边缘的廉价劳工了,

电影中反映的状况是:在法国,对中国人歧视最严重、剥削最厉害的反而就是部分华人;虽未在法生活过,无法准确判断,但对华人海外窝里斗的情况常有耳闻,尤其是东北人这个在国内就已被某些人塑造出不少刻板印象的群体,在海外华人社会那的情况也可想而知,走投无路又迫于欠账和脸面不愿回国的她,无奈开始从事性服务行业,从她做出选择开始,就已预示着后面回国的遭遇,因为在一个性产业尚未能合法化经营的地方、在一个男性的性观念里大量存在民族主义情绪的现状下(认为中国女性向外国人提供性服务就是受辱、掉价、丢面子),这两种双重污名化观念大行其道的环境下,中国女性在国外向外国人提供性服务来养家,对丈夫来说觉得受到奇耻大辱的可能性相应就会很大,接着老家看到自己出国发展经济条件转好的女性急于过来,无力阻止,最后不得不带新人入行,这种无奈之举于是变为:推老乡入火坑之类的道德谴责顺理成章、道貌岸然的攻击对象。

又加上回乡后,丈夫的不理解,这些原本为家里发展已忍辱负重的女性,想赚到需要的钱回乡团聚,回乡后却得忍受多重的压力,以及小心翼翼不让本地人知道自己在法国所从事的真正职业。

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没有一味的悲情渲染和使劲卖惨,而是点到为止、符合实际,所有的矛盾、痛苦都是弥漫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处境中的,而不是浮夸的。

这可以说是与鼓吹光鲜亮丽、高大上全球化的那批人的述说相比,近在眼前又咫尺天涯的地方全然相反的“低端全球化”案例,详述全球化在给渴望改善生活的贫穷者带来改变的同时,也相应施予各种冰冷打击的另一面!

那场在法国从事性工作的东北姐妹们一起过年的戏,真是拍得既写实又动人,她们互相间的敬酒、跳舞、唱歌,不也正像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群体的年会聚餐吗?

 10 ) 中国女人

不知道这里呈现的东北和我印象中东北人的形象的重合是不是一种巧合,里面带着女主角在巴黎生活的那个东北女人、一起在厨房里唱歌的东北女人们,比起站街女的身份明明是人妻人母的形象更凸显。

巴黎的浪漫化意象和它在历史上复杂的身份难道不更反证了下海女人们命运的悲剧性吗,多少作家艺术家能把巴黎的妓女或穷人变得艺术性,写个吸引人的故事,如诗的迷狂,寄托在他者身上的幻想,在这些女人身上全都失灵了,她们无法融入那个城市任何一种面孔上的布景。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觉得“白去了巴黎”,这里呈现的恰恰就是在巴黎的这些中国女人真实的生活,不是梦幻之都,是穷人的挣扎。

我自己感觉演员的情感都是用表情动作传达而没有特意的情感刻画,可能因为片子的氛围总让人错觉会出现文艺片的情感性描写。

但可以理解成是中国人的特色吧,闷在工地喝酒的男人也是,这样的憋闷和沉默、欠缺沟通,是中国人的一种现实。

很巧的是这个中国人聚集的区,我在巴黎旅行的时候也住在这里,甚至我有看过那个中国女人三两聚集的地铁站。

不是很远的事情,就2019年。

她付钱给住处的时候,那个价格恰好也是我消费水平上的价格,这个处境离我实在太近了,比巴黎任何的好东西都要更近,在那个无依无靠的环境里你如何去选择能拯救自己的路,其实非常没有把握。

有注意到结尾丈夫离开后自己生活那段时间,她又把头发放了下来。

到巴黎的时候还是挽好的,上街寻求生意时放了下来。

披散头发与母亲的职责无疑相悖,一个需要你劳作的地方、需要你恪守本分尽职尽力又安分守己的身份,需要人隐藏起自己的美丽、擦掉口红,清汤寡水并仁慈可亲。

丈夫走后她把头发放下来异常坚毅又淡然那一刻我太喜欢了,致命女人无法给我这种感觉。

影片最后她又担起了无人处理的事情,夫妻两人一起默默煮面,这就是现实了……女人们放不下的一切,母亲和妻子不得不回到的那种生活。

《下海》短评

太拧巴了。那些回应高赞的莫名其妙,违法说得那么白莲花。明明是借了高利贷,嫌做保姆赚的不够多才下海的。怎么还说的那么道貌岸然迫不得已了。

9分钟前
  • 周京东
  • 较差

虽然网上一直存在地域黑,但女性,大多数东北女性内心还是强者,她们不愿意一辈子围绕着孩子和家庭。所以迫不得已选择了牺牲,但是回来后,又不得不面对道德和伦理。谁活在人间不是一场炼狱,生而为人,我不必道歉。

14分钟前
  • 洗个被子
  • 力荐

故事很平庸,题材很现实,齐溪付出很大,导演水平很水。

18分钟前
  • 动作院线
  • 还行

巴黎真的是一个太有撕裂感的城市了。小巴黎以浪漫美丽闻名世界,大巴黎却是另一番天地。这次去巴黎刚好就住在Belleville那里,电影所呈现的正是我碰到过的真实景象。这里是华人聚居地,却也几乎是巴黎最乱的一个区。她们的生存境遇也更是糟糕,因为没有身份,即便受到伤害也无法报警或者寻求帮助。完全不能赞同高赞评论,不管她们是因为什么理由背井离乡走上这条路,她们都该是被尊重的。

19分钟前
  • 暮色dusk
  • 力荐

四分题材三分演员二分镜头语言啥破导演

23分钟前
  • 张彬
  • 较差

齐的脸有一股狠劲

26分钟前
  • me2shy
  • 还行

太呆板了

28分钟前
  • 路人甲
  • 较差

齐溪从此封神!!!整部片子其实就是一部zg版《羊脂球》所有的戏几乎都集于齐溪一人身上:从一开始的坚定到动摇到彻底沦为风尘到最后事情败露后的无奈与卑微……所有的细节全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片子的结尾也收得干净利落 很喜欢!只是可惜了导演对于zg时代变迁的把握不够到位 导致我对于女主角出国那几年中家里人经济条件的改善感到莫名其妙 并且两场视频通话的戏我始终有种割裂感

30分钟前
  • Feifei Sun
  • 推荐

男人下海叫打工创业,女人下海叫……中规中矩,拍得机械呆板,基本只看演技,这个题材有真实社会背景,拍成纪录片估计更好。北京文化牛逼了,分裂式牛逼,一边投战狼、流浪地球这种民族主义片子,又投《下海》这种不受待见的片子。齐溪讲东北方言腔调像演小品,没有太多亮点,直到曾美惠孜出来同框,才有些意思。娄烨导演的《花》,赵涛主演的《孙俪与诗人》,以及这部《下海》加起来,可以叫做中国女性混迹欧洲三部曲。

3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到了和丹丹分别就结束会更好,为什么一定得是回归求全家庭这个结局,完全没有给任何希望。齐溪在里面真的很美,很飒爽,女性会喜欢的女性,曾美慧孜的娇憨抵消掉了角色缺点。一部讲女性的电影,给了观众一点女性力量的希望,又在最后一击将其摧毁,完完全全父权社会下的窒息。

40分钟前
  • 巴巴亚嘎
  • 较差

女主的其他下海小姐妹们确实值得同情,但是女主绝不值得同情,为了钱和在老公面前的面子,坚决不回家宁可卖身,也没谁了

43分钟前
  • 龙小姐
  • 还行

女二号大姐真好看。比女主和女主弟媳好看

47分钟前
  • 夏天躲在瓣大树
  • 推荐

东北女人在巴黎,流水账的故事没有深度。

50分钟前
  • 小猫小虎
  • 较差

猎奇大于纪实,只有很浅显的表面呈现,缺乏更深层次的内在探讨。一众南方演员强行硬操一口蹩脚的“散装东北话”,更是别扭到姥姥家了。

55分钟前
  • 发条橙
  • 较差

三星半。还可以,和《榴莲飘飘》很像。

58分钟前
  • 菲利普
  • 推荐

對白化裝等都蠻地道,相當接地氣,而導演居然是外國人。主演貌似都不是東北的,能把東北話說成這樣也不容易了哈。結尾不喜歡。BIFF1021preview room

1小时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还行

每个人物都是铁板一块,不会变化

1小时前
  • 兰斯伯格小姐
  • 较差

结尾黑屏之后沸水的声音恰到好处。丈夫躲到了火车才能抵达的远方在陌生的房子里煮着面,也煮着他们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就像锅里的开水一样,他们也在锅里煎熬。脱光衣服下海很冷,光着身子上岸会更冷,尤其是你的男人不会给穿上衣服的时候。一次jieke中被白人强暴的那场戏很有视觉冲击,毕竟齐溪在我心中的形象很完美。但是不明白同样是裸露戏为什么这里打了马而洗澡那里没有打。齐溪演技很好长得有点像韩雪,这几年一直演那种格格不入的美艳形象,让我觉得他本人可能就过得不怎么好。

1小时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齐溪和曾美慧孜的表演没的说,人物塑造就像身边人一样平实可信,据称故事来源于导演对法国华人站街女的真实观察,鉴于导演纪录片领域的经历,结合叙事手法的简约蛮有人道主义味道,缺点是作为剧情片过于简朴,简直可以说是素,法国街景都不舍的拍,仅有的几场戏也都让光圈给抹掉了,不免怀疑是没有公共空间的拍摄许可,即便如此也是保守的很,编剧底子是好的,其中蕴含的文化冲突的可能性却被省略了较多,这就造成缺乏某种必要的戏剧张力,也可以说是为了简约和切片化的故意为之,见仁见智,有关东北的设定也仅停留在对口音的模仿上,既表面也不够准确

1小时前
  • joker13
  • 还行

都是给逼的。底层在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慌神与脚乱,被物欲和生活团团包围的可怜人啊。

1小时前
  • 温存Weathe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