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导演一定导不出这样的电影。
这太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了。
在这片沃土上女主角被称之为婊子,根本就获得不了任何同情,大家都想罚她浸猪笼。
她在法庭上一定不会胜诉,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执行枪决,那么她就不可能和那个真爱在一起。
在这里物欲横流,本来就很难遇到真爱,遇到了也活活被拆散——不是被社会拆散就是被父母拆散再不就是被法庭拆散。
这操蛋的人生呀!
这里的人也不可能有像吉姆的曾祖父那样的体魄,靠着一双赤脚跑胜了骑着马和赶着马车的富人,赢得了两百多英里的荒漠...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是被三聚氰胺、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地沟油浇灌出来的。
所以除了国家队的大块头外其他的都变成了真正的china(陶瓷)吉姆曾祖父的荒漠里勘探到石油居然还能归他曾祖父所有...天理何在呀那可是国家的资源呀。
在这片沃土上别说你地里的石油不是你的,就算你自己花钱买的房子也只有几十年的使用权。
好的,无力吐槽完毕,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唯一不做作的,真挚情感流露的法国片——我只看过这一部法国片。
这是一部电影史、两场战争的伤痕史、一个女人的风流史、一个男人的择业史。
这几部史诗通过命运交织在一起,角色的设置也非常具宿命性,西蒙的父亲是名导演,母亲是名演员,伊娃的母亲是名妓女,继父是名电影放映员,我今天看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看,多具有概括性的总结。
西蒙是伊娃的辩护律师,他深深理解这个女人。
那个德国军官救了她唯一的亲人,为她吹法国国歌《马赛曲》而惊动了其它纳粹军官,可爱的蓝色天使,女人怎会不销魂?
她的初恋,文文绉绉的法律系青年。
会讨老婆开心的浪漫法国小男人。
看着他白白净净的面庞留着两撇密密麻麻的小胡子,像洒在卡布奇诺发泡牛奶上分布不均的巧克力粉。
哪个女人不爱甜?
勇敢、英俊、机智的一黑一白的两个美国大兵挽救了伊娃,让她免受私刑和耻辱。
他们三人行了...如果说伊娃有罪,不要怪她太容易掉进爱河,是因为那河里诱惑她的筹码太大了。
西蒙为她做的感同身受的辩护,多像情话,贯穿了整场影片,相当于贯穿了一部电影史、两场战争的伤痕史、一个女人的风流史、一个男人的择业史。
西蒙最爱的那首《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也伴随了伊娃的一生,她在这首歌里跳舞,她母亲和继父就在这首歌里相遇。
伊娃和莎乐美都发现了西蒙脖子上的伤,西蒙在向伊娃诉说童年的遭遇时多像当年他在集中营羞涩地面对他的初恋莎乐美,时空你就这样多情地穿越吧,让西蒙把初恋情感移到伊娃身上吧。
不宿命,不真爱。
导演:克劳德·勒鲁什 主演:奥黛丽·达娜/雅基·伊多/拉斐尔/多米尼克·皮诺 类型:剧情 出品:法国Rezo Films □点评:西帕克★★★★ 片长:115分钟[这样的爱]是一部可以一遍遍观看的电影,它提醒了我们当初为何会爱上电影,这是一部只属于迷影之人的杰作正如同,每一个坠入爱河的小伙,都会给心爱的美妞写情书一样,每一位伴着电影长大的导演,都热爱把自己的作品拍成一篇给电影的情诗,这让致敬与模仿成了电影中一出独特的戏码。
不管陈可辛如何去说[独臂刀],昆汀如何去爱里芬斯塔尔,但别忘了,那场发迹与六十年代的新浪潮才是这股致敬旋风的真正始作俑者。
而在新浪潮后期投身革命的克劳德·勒鲁什,也一直将电影作为他钟情一生的爱人。
两种历史交织作为勒鲁什的第50部剧情长片,他将所有的心血与诚意都倾注到了这部作品中。
行云流水般的镜头调度,体现了一个年过70的老导演,极强掌控力。
在他缓缓运动镜头,快速剪切之下,一场跨越历史的爱情悲剧缓缓铺开。
虽然我们看了太多以二战为背景的爱情史诗,但勒鲁什在[这样的爱]中,带给所有影迷的,却是一个真正最容易产生移情的切入点——“电影”。
也许,勒鲁什唯一没有料到的是,昆汀借着二战说电影的[无良杂军]抢在了自己前面,但这丝毫不影响影迷观看此片的所产生的情绪起伏。
对于昆汀来说,战争与电影都是他酒桌上的游戏,但对于曾经在纳粹种族灭绝中逃过一劫的勒鲁什来说,电影才是支持他至今的力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靠着电影,勒鲁什可以轻易寻找到他所需要的情绪。
伊娃与吉姆、鲍勃之间的三人行,明显来自于[朱尔和吉姆],伊娃举手投足间的那份不经意的微笑,让人想起当年的让娜·莫罗。
正是这样俯仰即是的细节,利用了不同电影在情感上的共性,使得身为影迷的我们,可以更快的进入剧中人物的内心。
除了渲染剧情以外,电影更是历史转换的脚注。
每一部电影,都有着当年时代的影子,抓住一部最有代表性的电影,便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片头的卢米埃尔默片象征着二战前的纯真年代,而一旦进入了有声片时期,技术开始强势侵入电影,希特勒的演讲随着胶片传入整个欧洲,恐慌也开始加速。
随后,被占领后的法国,让·嘉班在[雾码头]中的形象,成了勒鲁什心目中反抗强权的英雄。
而盟军登陆后的[乱世佳人],代表着整个欧洲的复苏。
片中所选的老片,都经过了导演精心筛选,与历史有着微妙的镜像。
事实上,电影史与所谓的历史,本就是两条互相渗透的曲线。
银幕下的我们,因年龄关系,大多无缘见证历史。
但当年的电影,不管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都可以让我们这些“连认识莎士比亚都需要通过奥森·威尔斯”的影迷,有最直观的理解。
在电影后半部中,伊娃射杀了她的丈夫,屏幕上闪现了希区柯克[电话谋杀案]的海报,熟悉勒鲁什的影迷,此刻定会惊起——这不正是他1986年的作品[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Ⅱ]中谋杀的重现吗?不同时空,不同电影,但唯一相同的,却是永恒的希区柯克。
此时,观者才恍然大悟,不管是战争、爱情,其实都是勒鲁什的作者印记,这也是导演给那些高阶观众,所准备的彩蛋。
一吻打通命脉片尾的一吻,是点睛之笔,随着这一吻,一直游离在故事边缘的犹太少年,用旁白说出了自己真实身份。
原来,他就是当年初出茅庐的克劳德·勒鲁什本人。
因为这一吻的见证,他将今后所有的五十部电影,都定下了“爱”的基调。
音乐中,一幕幕勒鲁什电影片花闪现,带着我们浏览了整个电影人生,这样跨越寰宇的蒙太奇,将本片的空间延展到浩瀚的现实世界。
当我们重新审视少年勒鲁什的这条暗线,便可以发现,其实片中所有的电影片段,都是透过这个年轻电影人的眼睛,传达着一个关于成长的主题。
这段不凡的经历,造就了勒鲁什作者导演的坚持。
尾声中,我们来到了50年后的现在,片中角色的后代,一一现身,参与到[这样的爱]的拍摄之中,勒鲁什用他圆滑的过渡,让虚幻和现实,两个本不相干的时空,得到了跨越式的对接,全片的维度顿时丰满。
由此,我们也看出,导演在之前让电影走入历史,并非是无心插柳。
毕竟,在勒鲁什这个骨灰级影迷的心中,电影就是历史,就是现实,是组成他世界观的一切。
这样终极的迷影情怀,才是本片如此动人的关键。
如果硬要深究本片的真实性,那一定有太多可以怀疑推敲之处。
正如同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所说的那样,记忆是个不靠谱的东西,甚至燥热都可以改变它。
那段战争时代的爱情传奇,也许皆是源于犹太少年的幻想。
但,这又如何?
拍电影便是造梦,但勒鲁什已更进一步,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片尾字幕中,[这样的爱]电影散场,但这份记忆,会像片中所有的老电影一样,一辈子被观者珍藏。
高潮时刻:第50分钟,吉姆的印第安曾祖父在一场比赛中仅靠着一对裸足,远远超过了大批骑着马车、赛马的地主,赢得了一百亩荒漠,几十年后,这里发现了石油,命运在此时已然注定。
精彩台词:这个吻,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在未来50年中,我拍摄了如此多的爱情故事。
适宜人群:所有影迷(原载于《看电影》杂志,审片室栏目)
这是很久没看过的佳片了,只是怎么没听说过。
一个酷爱旅游的年轻女孩,在她喜爱的攀岩过程中,坠岩身亡,这是她的微博里推荐的影片。
我不知道这个女孩恋爱过多少次,只是在太过年轻的时候如同天上的流星嗖乎划过天际。
人生的质量当然不能以长短来衡量。
只是还没有体会过人生的各种滋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部片中讲述的故事是永恒的故事—爱,但是导演把它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大背景下,讲人性的细微之处,差别之处。
让人深深地感叹时代之于人的力量,以及人性的多面性。
伊娃的一生,一个情感丰富细腻的女人,在战争里为了救继父只身去求纳粹军官,后来她爱上了这名军官。
影片中两幕场景都很打动人,伊娃让军官给他吹《马赛曲》,于是在纳粹指挥基地里传出了马赛曲的悠扬音符,众人侧耳倾听,我的心也悬在了嗓子眼,生怕会有纳粹长官闯入让乐曲中断,一曲终了,二人陷入爱河。
第二幕便是伊娃从美国回来以后,听人说纳粹军官还活着,她去夜总会看他,两人隔着玻璃,相望,眼神交融,你看得到那个时候语言的贫乏,情感在眼神里传递,都受过战争创伤的二人战后劫生,却又只能隔着玻璃相望。
是的,人的语言是具有欺骗性的,并不能反映内心。
只有眼神、目光无法掩盖内心的秘密。
即便有人善于用语言掩饰内心,终有眼神出卖内心秘密的时候。
伊娃是个很容易陷入感情之中的人,这样的人,在感情里不懂得保护自己,很容易受到感情的创伤。
可是这样的人,她活得率性,活得真实。
在战争中,法国人爱上一个纳粹军官,她说:你只是背叛了一个人,而我却背叛了全法国。
可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去爱了。
有些人在感情受伤后选择的是用壳包裹住自己,不再去爱去相信。
可是伊娃在新的感情中能重新找到新的力量。
影片其中的一幕场景也让我思考了很久,伊娃在面对两个美国军官吉姆和鲍勃的求婚时,用硬币选择了鲍勃,后来吉姆和鲍勃在战场上时,吉姆用枪击中了鲍勃,他把伊娃带到美国跟她结了婚,可是迎接他的却是无法控制的噩梦,在梦里鲍勃总会出现。
这也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人是否应该不择手段地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吉姆就是一个极端例子。
他杀了竞争者,娶了心爱之人,可是迎接他的并非幸福圆满的结局。
所以人生有时在那个当下所执着的,也许并非是对的。
那些随缘不勉强的人,也许得到的是另一种意义的收获。
人生太长,却又很短。
尽力去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做到问心无愧,以后也会少了很多遗憾。
片子里的音乐非常棒,尤其是最后伊娃与律师合唱的那曲,堪称经典。
一部来自与电影的情书一封来自于情书的电影 / 向卢米埃尔致敬向拉赫玛尼洛夫致敬向时代致敬 / 背叛之罪是难以承受的,尤其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背叛,即使是以爱之名 / 克劳德·勒鲁什对于他终生情人电影的情诗--那一吻的见证 / 同一时代两段历史的交织与碰撞 / 三人行啊三人行,可惜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嫉妒与自尊有时是深埋在内心深处的一条毒蛇 / 一个贯穿时代的电影院一部完整的电影史,片中的每一部播放的电影都是一个时代的注脚,无可阻挡的历史巨轮 / 希区柯克[电话谋杀案]的海报几乎亮瞎了我的双眼,如果你还记得1986年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Ⅱ》的话,那你一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 《海上钢琴师》一样感动而震撼的结尾部分才是导演的魂“这个吻,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在未来50年中,我拍摄了如此多的爱情故事。
” / 黑于白交织的小酒吧是否让你想到了《卡萨布兰卡》?
/马赛曲呵马赛曲,那首激昂的马赛曲被德国军官用口风琴演奏如此凄凉,是否也是一个没落的预示 / 音乐剧的身体爵士的灵魂 / 什么是爱什么是真爱?
女猪脚用了半辈子的时间找寻到了,你有没有找寻到?
/ 奔跑吧,向着那片土地 / 以一个女人的身体和灵魂去承担这个时代的伤痕和烙印,但是“不管怎样,还有阳光,阳光与我们同在。
” 这是克劳德·勒鲁什40年磨一剑的作品,其中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也只有40年的时间才能将此剑打磨的如此炉火纯青吹毛断发,狠狠的电影狠狠的爱,这部电影必然成为我今年的10大影片之一。
法国爱情故事,一个丑女和一些出色男人们的曲折爱情。
红颜祸水,克夫啊。。。。
一个漂亮多才的女人一个可以为了激情背叛一切的女人一个幸运的女人一个可以说声不爱你而悄然离去的女人一个青春巨漫长的女人一个总有人爱她,她也总有的爱的女人一个酷似爱神的女人有点像女性意淫片,哈,任何一个环节她都已经应该死了而,总是出现一个出色的男人。。。。
我去,好吧,羡慕嫉妒恨啊。
生活,就是忘了的那些事情
如果增加一小时片长,还可以增加以下内容1.德国军官在获知伊娃的身份后,变成一个虐恋狂2.黑与白酒吧老板参与当地的黑市交易,遭到黑帮追杀3.奉命杀害伊娃父亲的手风琴手在获知了真情后开始一段心灵救赎4.电影爱好者可可为了梦想艰难求学的励志之路5.伊娃童年时跟随母亲遇见一个神婆,对她伸出5个手指头6.伊娃的弟弟放弃了钢琴爱上了摇滚乐7.JIM的曾祖父带领族人争取原住民权利8.BOB利用胶片实现穿越到战场,从JIM背后向他开了一枪这样,基本的电影元素都包含进去了,直接送各电影学院做科教片
很浪漫的一部电影,在不经意间点过深刻如命运之类的话题。
有很多人觉得伊娃滥情从而使得这部电影不值一提,我想这也许是他们的认知不够到位。
二战的大背景下,一切都渲染紧张仓促。
伊娃或许只是想找寄托。
她亦可以不顾一切,抛弃家国。
她曾经在盟军将要胜利时却希求德国军官带她走……也许是个人的原因,所以常被影片中的小细节所吸引,诸如伊娃在过尽千帆,回到法国后,与昔日恋人的那一番谈话,无奈地回答“我爱的太轻率”。
诸如白与黑酒吧里躁动喧嚣之下,西蒙问她还相不相信爱情。
又比如伊娃与那位德国军官最后的无声对望。
还有之前在德国战败之时,德国军官待在房里没有出逃,只是默默地演奏起琴。
以及更多。
当然,最主要是关于吉姆,这个偏执将近疯狂的人。
爱他,并不只是第一眼的惊艳。
以上一切都是个人的喜爱。
影片是由两条线交织而成。
西蒙的一条同样引人入胜感慨万分不胜唏嘘。
总而言之,构思巧妙,发人深省。
有谁这样幸运呢?
总是在陷入困境时,有神力相助,这个神力后来都发展成爱情。
爱情让她在战争时过得轻松,快乐!
爱情让她逃避了战后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困境。
爱情让她从单纯的少女蜕变为成熟有内涵的女人。
她的每一次困境,都让她成长,成熟。
都是更好的生活的开始。
困境让她的人生丰富多彩。
如果一生与初恋相伴到老,也会越过越好,但是人生就变会变得单调。
她能让自己陷入困境,也能让自己自救脱离困境。
爱情神力是她自己给自己赢得的。
因为她不仅年轻,而且有活力。
不仅漂亮,而且善良, 不仅多情,而且大胆追求,不仅勇敢,而且敢于直面人生。
这样的女人,才能赢得这样丰富的爱。
法语水平有限。
对话基本只听懂30%,但正是应为演员的表演以及音乐的恰到好处的烘托和升华,咱也心领神会了。
哈。
说几段印象最深的。
OST试听请见http://www.deezer.com/listen-7042617▒▒▒1 开头的黑白默片片段,那首叫《film muet》,这个boogie-woogie的小钢琴是不是让你想到卓别林了~?
▒▒▒2 纳粹指挥部门口的《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和《du chaud dans les bras》。
那个手风琴啊,怎一个怀旧了得。
一瞬间就把你带回40年代的巴黎。
▒▒▒3 《theme de simon》,Simon在家弹钢琴的那段。
琴声一出来,你突然想起了《海上钢琴师》里1900为船上偶遇的那个姑娘即兴演奏出的那一段。
同样都是“theme”,同样沉重而深刻。
同样是类似“引子”一样的小曲。
而这首可以算作后来,也就是电影同名曲《ces amours-la》的前奏了。
▒▒▒4 《blues de la liberation》,诺曼底登陆、伞兵帅哥空降、纳粹的高射炮、丛林战…喂,等等!
靓仔你空降下来为啥拿的是照相机(此刻的吐槽点实在太多了)!?
伴着这种big band式的欢快曲子,影片的小高潮降临。
你还来不及回想《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里面二战欧洲战场有多么残酷的时候,华丽谢幕。
大兵已经在酒馆里泡着妞了。
▒▒▒5 《bebop au black and white》,黑与白的比波普…没错,就是酒馆泡妞那段。
当时酒馆里的伴舞音乐。
那个小舞,跳得之欢快呀~▒▒▒6 《simon au conservatoire》高潮二。
标题为挡不住的爵士魂。
战后Simon在音乐学院好像是参加一个晋级考试,台下坐着的都是老学究。
嗯,咱来古典的。
咚咚咚,丢溜溜,咚咚咚,丢溜溜,老学究们听得津津有味。
突然之间,仿佛一股哀愤的圣光击穿他的心脏,也不知道被谁灵魂附体了。
手指开始在键盘上跳起来。
老学究们脸被拉长。
所有的音符都开始雀跃。
就像《追忆似水年华》里面那块饼干一样,用一首变奏的《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作为引子,西蒙所有的感情就在那一瞬间爆炸开来,追忆似水年华。
所有的往事历历在目。
分离、爱情、战争、压迫、苦难、和平。
我不得不承认这一段太赞了。
音乐太他妈给力了。
整个人的心都被带入进画面中的那些沧海桑田爱恨情仇里。
而关键的是这是首表面上非常欢快的曲子,如果你单听音乐的话,绝对想象不到乐者心里竟然想到的是这样的画面。
而在影院里,你的心随着琴声和画面一样起伏跌宕激昂,然后试图控制眼泪。
弹罢,转身,走人。
也不管那几个评委样的人。
轻轻的我离开,你爱听不听。
老子死了都要爵~ ▒▒▒7 《bebop de simon》,Simon我爱你~ 吹完小号吹钢琴。
哦,错了,是弹。
▒▒▒8 《les deux oncles》法庭后的传讯室里。
Simon为了鼓励女主角哼唱的那一首。
高潮三。
画龙点睛之笔。
浅浅的哼唱,带着隔壁坐着的警官都喜上眉头,摇头晃脑的。
伴奏突然袭来,女主角开始追忆似水年华。
无数的片段开始闪耀,掠过。
就像一场焰火一样绽放开来。
沉重的主题,欢快的节奏。
成长、邂逅、感情、爱人、亲人、朋友,如白驹过隙一般闪现、爆炸。
让你不禁感叹生命就像焰火般灿烂而短暂。
华丽的音符如雪后的暖阳一样洗尽你的全部忧伤。
冬去春来!
这里是全片的G点。
尤其是她在脑海里和爱人们一起跳舞那段,黄包车小伙、纳粹、美国大兵、黑与白…跳得之欢快,这样的无厘头的搭配真让人有点哭笑不得(这里我说的哭是那种感动的哭法)。
也不禁让人莫名其妙地联想起《虎口脱险》里那段凳子舞…好吧,在G点恶搞的法式幽默~锦上添花~▒▒▒9 《final de ces amours-là》最后在录音厅里的交响乐版。
也就是重回影片开头的场景。
不过还有一个哭笑不得的场面,就是屏幕里放着印第安祖父跑得比马还快,管弦乐队卖力地演奏着…至此,全片告终,伴着导演以往拍过的电影片花谢幕。
▒▒▒▒▒▒▒▒▒▒▒▒▒▒▒▒▒▒▒▒▒▒▒▒▒▒▒▒▒▒▒后来查了一下,据称Claude Lelouch是一直想拍这样一部电影。
花了40年写。
片中那个后来玩电影的愣头青估计就是导演自己的写照。
总的来说,这是近期以来法语片里面难得的佳片。
光看音乐就给五星!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不枉这40年),却丝毫不会让你觉得错乱繁杂。
恰恰使得此片时代感非常强烈,而且无处不透着对于那些时代的缅怀和致敬。
比如片中电影的诞生、黑白默剧、有声电影;二战,巴黎沦陷、纳粹宣传片、纳粹集中营、戴高乐的BBC演讲、盟军收复欧洲、风流美国大兵…再比如影片里的摄像器材的更新换代。
美国大兵去看法语版的《乱世佳人》。
女主角失手杀亲夫时,楼梯上的希区柯克的电影海报这些小细节等等。
当然,还有那挥之不去的爵士魂~ (笑▒▒▒▒▒▒▒▒▒▒▒▒▒▒▒▒▒▒▒▒▒▒▒▒▒▒▒▒▒▒▒OST中未收录的:10 片中还有一个女声版本的《Qu'est-ce qu'on attend pour être heureux》忘记在哪出现过,电台还是什么地方。
不过至少出现了两次哟~ 这也是一首满赞的歌。
11 纳粹集中营里面,Simon伴奏,另一个男子唱的《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这个版本也非常出彩!
而且特别适合当时的情节。
当然,和预料中一样,唱完就给枪毙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没苦了我提心吊胆地担心他没唱完就给毙了…OST最后的那几首应该是卡斯表最后的歌。
都是比较有名的bassa nova歌曲的法语版。
本来我是有意看完卡斯表的。
无奈今天去看已经是这片子快要下线的时候了。
每天只有中午有两场。
而我那场整个影院里就我和背后一个madame两人…字幕放到大概一半的时候,我清楚地看见madame抹着泪离场,就剩咱一个人还真有点坐立不安。
走吧。
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影院里看完卡斯表还拍手,那是杀手们干的事儿~
这个电影讲的是人的复杂吧。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想法,什么样的文化都有。
那段和两个美国大兵同时上床还谈婚论嫁,实在不知……
也许很多人都会有累觉不爱的体验,爱情这个东西,很多人都是得经历无数的伤痛之后选择了妥协和放弃,最终遗憾的与真爱擦肩而过;也有少部分人一直保持初心,用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最终等来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个人。只是这样的爱实在是太具有概然性,得之我幸失之似乎也实属正常,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孤独了。敢爱敢恨不惧他人的目光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是否还能像当初一样做一个无畏的勇士,继续披荆斩棘的去寻找那个真正对的人呢?
“这就是命运,而命运永远是正确的。”一个女人接连的周旋于不同的几个男人之间的故事,或许她是放荡,但这就是她爱的表现,只怪她陷得太快太深。十分十分棒的配乐,曲曲动人,始终串联着故事的进行;开头有些散,但随后便渐入佳境,使人入戏。略有回忆录式的结局也不会让人感觉突兀。★★★★
法国爱情片,女主人公可真潇洒啊,呵呵~~本片也涉及了“冬赛馆事件”,看来真的是法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啊。
一个女人的五次感情经历,不知是神经大条还是因为中文对白,感触不深。
女主就是一军婊啊怎么就跟爱情扯上关系了呢?怎么看都看不出她哪个是爱呀…只想说还能再乱点么…看过的片子里倒数第一名非此片莫属!
前面共鸣不多,结尾还是挺感人的。
电影原声好听啊
人生阅历浅啊~看不懂~
欣赏不了
配乐太好听! 爱的共鸣。
一个女人的情史。
@Alliance Français avec Laurent Couson
一般般吧,女主挺漂亮的,剧情节奏有点乱,前后衔接做得不太好。三角形最稳固的前提是三方彼此都有箭头,不然还是有排他性。
这是一部给影迷的情歌!
看没有字幕的法国文艺电影是很消耗体力和脑力的。不过好在我看懂了,法语水平在稳定中进步着。这部电影的音乐是亮点,另外在编排上也非常具有法国文艺片水平,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切换,最后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法国不愧是艺术的天堂!
虽然前面并没有太多感触,不过结尾那一幕集锦式的电影示爱仍然很感人。印象中勒鲁什好像因为拍太多爱情电影在法国还收到过一些负面评价,不过这个结尾是有回击的。关于角色的故事,也是关于电影的故事,很多重要场合都有电影情节相呼应。如有雷同,纯属故意
其实我没有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拍摄和表现手法,但是是导演到了职业生涯的末期的一个以自己人生经历为题材的回顾,尤其结尾处导演的53个片子的53个镜头,还是让人很感动,法国新浪潮的时代很快就要完全成为历史
电影感很好,就是被女主的人设恶心到了
人生未了,情不老
一个女人的好几个男人,和和她的天堂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