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完美的日子

Perfect Days,东京厕所,我的完美日常(台),新活日常(港),The Tokyo Toilet

主演:役所广司,柄本时生,中野有纱,山田葵 ,麻生祐未,石川小百合,三浦友和,田中泯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德国语言:日语,英语年份:2023

《完美的日子》剧照

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2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3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4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5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6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3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4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5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6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7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8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19完美的日子 剧照 NO.20

《完美的日子》长篇影评

 1 ) 只能靠独自生活来得到泡沫般的自由状态

(这是一篇角度片面的长评,短评实在塞不下,纯属个人有感)不知道导演是否有想表现完美日子里的不完美,还是没有聚焦点地展现一个“真实”生活,留足余地让观众联想。

不反对平静、有规律、充满诗意的生活,但是个人觉得那只是一个美好的泡沫。

泡沫不是不好,但是从头到尾都一成不变难成一个好故事,还好这个泡沫在电影中短暂破裂,观众得以窥探美好背后的阴影,主角也变得更真实(像普通人)。

整部片个人最有感觉的片段就是妹妹深夜拜访,直接打碎了主角看似自在的生活,让他直面那些人不得不处在某种关系而产生的矛盾冲突,fancy一点或许可以概括为自由和人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感觉从头到尾,主角的美好生活一直伴随着不圆满,即他的平静生活只能建立在独自生活的基础上,不是单讨论主角这个个例,而是人在人际关系和平静生活之间似乎必须要取舍,这个取舍是难以规避的,好像很难既要又要。

人想要实现平静生活比较可能的方案似乎是远离人际关系,情感自给自足尽量完全自洽。

很多问题和困扰都由人际关系产生(比如最直接的,主角的工作在一般意义上是不体面的,他以及任何亲近的人(家庭成员)很可能也面临别人的指摘)。

独自生活能让人活在自己构筑的安全区内,但是人不可能与社会完全隔离,也许和各种充满善意、有着不同故事的陌生人相处时游刃有余,但是当直面自己最亲密的关系(亲情)时,不免还是狼狈、会被伤害到,感觉全电影主角最“真实”的喜悦发生在和侄女相处的时候,最难过的时候也就是面对妹妹的不理解(可能还有父亲的),这时他、以及观影者所看到的平静表象轻而易举就被打破,他也成为了我们所认识的一般人,不再是那种独自过着有秩序的生活时一切尽在掌握的状态(可能我感受到的人大多数的状态都是没法完全不受限制、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

妹妹带着她的女儿离开后,主角只能伤心(可能心里自我安慰)——睡一觉——第二天开始新的routine。

这个问题不可能被解决,只能被忽视、转移注意力。

很喜欢结尾的又哭又笑,可能这正是生活本身吧。

不确定导演是否有意表现这些,但这正是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东西。

2024.4.6 突然回想起电影中一个有意思的情节(如果没记错),同事撂担子自己推不了活的时候,平山折腾一整天也没再有心情看书,第二天貌似还睡过了头,美好生活脆弱性+1。

完美的日子的背后——不婚无娃(所以很可能不需要买房即无房贷?)、不需要赡养照顾父母(这个电影没有透露,只知道和父亲没联系)?、不用加班、没有不把人当人看的领导和难搞的同事......所以说这种生活完美吗,不知道,但是平静大抵也是每个人的追求,再怎么完美的方案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脆弱性,通过认识到脆弱性应该能让自己更平稳地接纳调整,重回平衡?

泡沫被戳破的时候,赶快钻进一个新的就好,生活如此艰难,活在泡沫里有什么不好的呢,全看怎么取舍。

只是我还没法割舍。

(2024.11.6 再次编辑)

 2 ) 具象的幸福

看到男主十分眼熟,查了一下,果然是前阵子看过的《美好的世界》的男主。

有些类似,都是描绘男主独自的生活。

大叔的演技是真的好啊,尤其是结局的哭戏。

又哭又笑,感情的爆发为之动容。

略有遗憾的点在于,还是给男主设定了一个有钱家庭出身的人设。

虽然大量留白,并不知道所谓他的过去他的故事。

但是这个家庭的财富地位,依然从妹妹身上可见一斑。

可是怎么?

难道不是那样的家庭出身,就不会欣赏一草一木,无法这样子“有品位地”享受人生了么。

回到男主的生活,很坦白的说一句,真是让好多人羡慕的生活。

清晨在沙沙的扫地声中醒来,整理好简洁的床铺,洗漱后照料一下自己喜爱的花花草草。

狭窄的玄关处,整齐地摆放着出门物品。

每日一罐自动贩卖机的咖啡,听着喜爱的音乐,迎着清晨微笑。

认真工作,认真吃饭,认真看书,认真睡觉。

这人生乐趣所在,很多人不是不知,而是做不到啊。

因此才会真实地羡慕吧。

片中有好多镜头给到繁华的Skytree。

我的理解是,这样高耸又繁华的建筑,是众生平等的。

在哪里都能看到,都能欣赏到。

最后的结局很喜欢。

都在说大叔为什么哭,我喜欢的一个解释是,这是一种被周遭平凡又具象的幸福感包围后的哭泣。

这个评论让我想起了第一次去现场听彩虹合唱团,其中一首歌叫《午后》,讲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平凡生活。

歌词十分生活化,我却伴随着旋律在音乐厅里泪流满面。

至今很喜欢这首歌,也至今记得当时的感受。

这样的生活实在太过美好,美好到甚至会让人流泪。

无论何时何地,希望我们都能感知到这具象的幸福。

 3 ) 这个扫厕所老头儿,解答了我长达25年的人生困惑

这是可可沛沛第874篇原创。

本文3693字,累计254.6万字。

我从14岁上高中起,就一直在思考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很平凡,那么这样的一生到底有没有意义?

因为想不明白,所以问了身边所有脾气比较温和(确定不会揍我)的人,包括:我妈、大舅、小舅、大舅妈、小舅妈、姥爷、姨姥姥……之所以问这么多人,是因为没一个人能给出一个哪怕是比较完整的答案——我只好执着地问下去。

这一行为最后被我姥姥和我妈强行喝止——姥姥觉得我读书把脑子读傻了。

我妈觉得我在刁难大家,让大家难堪。

长大后我才明白,这2种反应,是一堆成年人发现自己居然无法回答一个小破孩,导致自尊心受伤害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既然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提出这个问题的小孩。

01但“平凡的一生到底有无意义”这个问题多年盘亘在我心头。

后来做一对一咨询、知识星球,发现心怀这种困惑的读者很多。

比如,很多读者在18线城市拥有一份体制内工作,没有上升空间,一辈子大概率只是一个小科员。

找不到其他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余下几十年的人生一眼望得到头,想到自己最终会像一颗螺丝钉一样过完一生,内心就充满焦虑和不安。

比如下面星球提问,我惊讶地看了好几遍,因为提问者几乎就是另世我!

如果当初不来北京,留在家乡,我的人生轨迹和生活状态100%是这样的,中年的我也绝对会向某位知识博主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

沛沛的千聊和知识星球,到底是什么东西?

苹果手机怎么购买知识星球?

苹果用户如何给知识星球续费?

前几天我看了《完美的日子》,算是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我长达25年的困惑。

故忍不住把这个思考过程分享出来。

02电影主人公叫平山,是一位50多岁的男人,职业是厕所清洁工,为东京涉谷区公共公园的一家私人承包商打扫厕所。

我数了一下,他每天要去3个地方打扫厕所。

平山每天的生活非常简单:早起——刷牙洗脸——给一堆植物喷水——到家门口的自动售卖机买一罐咖啡——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到厕所开始打扫——中午吃一个三明治+一盒牛奶——下班后去一个大排档吃一碗面——洗澡——回家后躺到床上看书——看困了睡觉。

日复一日。

这种生活怎么称得上完美呢?

简直是无比枯燥、无聊、让人发疯啊!

等静下心来看,会发现平山的生活远远不止于此。

在看似贫瘠的生活下,有无数耐人寻味的东西。

下面一条条说。

03 热爱工作平山有一个同事,叫隆。

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男子。

隆向女友小文介绍平山是这么说的:前辈工作超级厉害,话超级少。

会自备许多工具进行打扫。

对了前辈,你很热爱这份工作对吧?!

我注意到2个细节:1是为了把厕所打扫干净,平山自备1只小圆镜。

每次打扫完马桶,用小圆镜照一下马桶的底部,检查是否干净。

2是平山在打扫水龙头时,不是用抹布擦完就完事,而是先擦水龙头,擦完把水龙头抽出来,把软管也擦干净。

这让我想到山下英子在断舍离系列书籍中讲过一个细节:有一次她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但总感觉哪里臭臭的。

她仔细检查了一遍又一遍,发现下水道的水槽没清理干净。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看不见的地方也要打扫干净。

平山正是秉持这样的信念打扫厕所。

04 精神世界无比丰盈平山的家里有无数书,经常去一个旧书店买书。

车里有无数盘六七十年代的磁带。

他不用智能手机,不刷短视频,每天晚上都在书中入眠。

书籍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外化。

无数本实体书证明平山拥有一个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

他还喜欢拍照。

每天中午,他去厕所附近的公园找个木质长椅坐下来,一边啃三明治,一边拿出奥林巴斯黑白胶卷相机拍树。

每个月,他会把胶卷拿到照相馆洗出来。

好的留下,不好的马上撕掉。

然后按月放到一只盒子里。

再把这只盒子标注上某年某月,摆到衣柜里。

我觉得这是他记录生活的方式,看完电影后,我重拾写日记的习惯。

哪怕只是流水账,也要为这一天的生活留下点什么。

后来我上网搜了一下,发现很多人跟我一样,受平山的启发,每天用手机拍一张照片,记录自己当天的生活。

05内心强大,内核稳定平山虽然只是一名厕所清洁工,但内心强大,内核稳定。

这是他充盈的精神世界带来的自然结果。

他清晨打扫厕所时,明明把“清洁中”的提示牌摆在外面,却有一个醉汉冲进来,把他刚才的全部劳动成果付诸一尿。

走的时候甚至还把提示牌踢翻。

放在一般人身上,肯定开始骂骂咧咧。

但平山一点都不恼,很淡定地重新工作。

平山在厕所里发现一个找不到妈妈的小男孩,赶紧带他出去找。

找到妈妈后,妈妈不但一句谢谢都没说,还用看嫌疑人的表情看平山,甚至马上掏出消毒湿纸巾把孩子的手使劲儿擦了一遍——因为平山刚才牵了男孩的手。

面对这种羞辱,平山一点都不恼火,反倒因小男孩回头冲他摆手而会心一笑。

在生活中,平山会心一笑的时刻非常多。

这种笑我特别懂,这是一种只有非常成熟的人,才能展现出的笑容。

我数了一下,不下10次。

这个点对我启发非常大,我有一种非常微妙的感觉:对于未知的未来,突然不怕了。

因为我发现自己和平山一样,拥有一个多少钱都买不到、任何人也拿不走的财富:内心强大,内核稳定。

如果有一天,我沦落到只能捡垃圾、扫厕所的地步(当然这种概率极小),面对别人面对面、明晃晃的羞辱,我也不会感到痛苦。

其实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基本上都可以吃饱穿暖,所以绝大多数人的痛苦不源于物质层面的匮乏,而是源于精神层面的痛苦——这也是很多人明明一点都不缺钱,甚至无比富有,却得了抑郁症或双相的原因。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麦琳,住大豪宅开大G,有很多国际大牌包包,一天却要哭很多回,还经常彻夜不眠。

哎!

换句话说,物质水平到及格线容易,但精神水平到及格线很困难。

吃饱穿暖很容易,内心平和很困难。

基于此,今年咱郭嘉高层领导讲话有一句是这样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06生活的仪式感作为清洁工,平山没多少钱,甚至住不起带淋浴间和洗衣机的房子。

但依然把生活过得充满仪式感。

他每天都把工作服挂起来,确保没有折痕。

他会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去公共澡堂洗澡,再舒舒服服泡个澡。

泡完澡后,一边看电视,一边给旁边的大爷扇几下扇子。

他会去投币洗衣房洗衣服,在等衣服的间隙,跑到对面的居酒屋吃东西。

这一习惯已保持5、6年。

居酒屋老板娘喜欢他,每次给他的食物分量都特别大。

来这个居酒屋的都是熟客,客人经常弹吉他,老板娘给大家唱歌。

老板娘的前夫确诊癌症,已经扩散,前夫专门拜托平山照顾她。

也许俩人会走到一起。

07 小确幸平山的生活不乏小确幸。

比如,他在厕所里发现有人下五子棋。

他就跟这个人博弈。

每次塞回小纸条时,内心都充满欢欣。

下了好几天,终于下完了,对方写道:谢谢你!

比如,他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一只幼苗,很容易被人踩死。

他很小心地挖出来,带回家种上,养活。

比如,隆的女友小文甩掉隆,跑来找平山还磁带。

她和平山一起在车里听完一首歌,突然在平山脸上亲了一口,然后迅速跑掉。

……08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一个人,哪怕很平凡,做着很普通的工作,也完全可以把生活过好。

工作普通——认真做、用心做,就能获取同事尊重;衣服便宜——洗得干干净净,拿衣架挂起来,穿出去也很精神;房子狭小——少买东西,收拾干净,住起来也会很舒服;工资不高——控制花销,也会有盈余;拿着盈余,可以去旧书店用很便宜的价钱买到自己心仪的好书。

钱虽少,但足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09平凡的人生,到底有无意义?

有。

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有成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缺一不可。

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是极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其实一直缺少一部分,就是:普通人如何好好活下去、如何有意义感和价值感?

当所有的光环都打在那1%成功者身上,会造成剩下那99%的平凡人的痛苦。

也会让平凡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价值,泛化到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

这其实是一种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人力资源的浪费是世间最大的浪费,没有之一。

平山给我的启发是:平凡人可以热爱自己的工作,服务好客户,让客户满意。

用专业精神赢得同事的尊重。

把握好每一个当下,活好每一个瞬间,正如“现在是现在,下次是下次”。

最后说一点我的思考。

在经济下行的时代,每个人身上的戾气都很重。

在物质无法继续增长的时候,如何缓解普通人的精神痛苦,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给执zheng者的艰巨挑战。

像《完美的日子》这种关注普通人的电影,以后会逐渐成为一种主流。

我感觉执zheng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比如《凡人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凡人歌》的影评,我之前写过,点蓝字查看。

深度解析:《凡人歌》那伟,人到40,工作15年,公司高管,为何依然如此幼稚天真?

我从凡人歌沈琳身上发现:最善良的人,其实最恶。

如果这个人退出,问题早就解决了!

《凡人歌》沈磊很好,但普通女孩绝不能嫁,谁嫁谁倒霉!

而最近大爆的《再见爱人4》,麦琳以一己之力,打败黄圣依,成为全球顶流。

我说全球不夸张,现在已经有6种语言的字幕。

《再见爱人4》的剧评,我之前也写过,点蓝字查看。

明明留几手比麦琳可恶10000倍,为什么全网骂麦琳,留几手安然无恙?

300平豪宅、200万豪车、明星老公收入全上交且百依百顺……也填补不了麦琳的自我价值缺失感(文末有解决方案)今后综艺节目制作的方向,不再是花天价请大牌明星,而是以真实情节进行驱动。

这样既大幅降低制作成本,又令屏幕前的观众更有代入感。

及时关注潮水的变化,是所有文化工作者,包括所有自媒体人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然,从内心来说,我非常高兴。

这意味着再也不必被“日入几万”、“年入几百万”、“年入几千万”的标题,日复一日荼毒眼睛。

与《完美的日子》类似的还有:中年人的无奈、无力、失控,都在《红毯先生》里了我觉得每一个想当网红、想做个人IP的人,都应该看看《爆款好人》没事儿千万别看逆行人生啊,都3天了,我还没缓过来……几千粉丝的男网红,是普女够不到的绮梦·End

 4 ) 植物性的人

平山的工作是在闹市扫厕所,但他与寺庙里的那些修行者并无不同,他要是写自传,书名或许可以叫《禅与公共厕所清洁艺术》。

修行这个词可能严重了些,轻巧一点的词更适合他,比如植物性。

是木心曾被这样评论的。

有人说木心不是动物性而是植物性的人,他慢慢长慢慢长,最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木心自己提出“动物性”和“植物性”的说法,他认为政治是动物性的,政治工作者有极强的世俗欲望,参与性和导向性强;而艺术是植物性的,艺术工作者总是与群体保持距离,冷眼旁观。

平山显然是后者。

他白天随时随地观察树、拍摄树,晚上回家又读幸田文的《木》,闭上眼睛后脑子里也是树,做很多关于树的梦。

按理说,梦是被压抑欲望的变相满足。

但平山即便是做梦,也只是梦见一些树影而已。

他的梦里没有人物,没有故事,也没有情绪。

他连做梦都没有欲望。

周围的人都在急,但我不急,这是树的脾气。

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不违背自己的能力,萌芽有时,开花有时,落叶有时,完全顺乎自然的时令,这是树的作息。

同时自然不是铁板一块,它也有各种不确定性,但树都能适应下来,这是树的变通。

这些也都是平山的特质。

但是,植物性的人,不是植物人。

树非朽木而有生命,树的血管里也有激流。

如果用高倍耳麦对准树干,你可以听到低沉的隆隆声,那是树木生长的振动。

伴随着这种低沉的振动,还有尖细的水流高音,噗噗,噗噗——水分正时刻不停地从根部向树冠输送,经过成千上万的管道,到达每一片树叶。

树不仅内在涌动着,对外界也有交流的欲望。

树不是孤军奋战,树与树之间彼此支撑。

这种活动则更加隐秘。

树根以及树根上的真菌在泥土里向四周延伸,这些真菌虽然发端于一棵树,但它们本身是自由的,它们延伸到另一棵树的根部,和别的真菌达成会面。

一棵接一棵,一棵接一棵,一个庞大复杂的地下网络共同体就这样形成。

通过这些菌丝,树和树分享着信息和水分。

它们的联系不是群鸟那样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而是不动声色但坚如磐石。

平山和侄女之间建立起了这样的联系,安静并快乐。

而侄女离开后,平山那些关于树的黑漆漆的梦里,第一次出现了人影。

树梦里闪现人影焦虑出现了啊。

这才是所谓的梦的本质吧,焦虑。

这是一个人该做的梦。

这时平山再去找书,不再是单纯的写自然的《木》,而是写情感的帕特里夏·海史密斯。

书店老板娘关于海史密斯的那句话,正是点出了平山此刻出现了焦虑。

看吧,不要投入感情,投入的结果就是这样。

经过某种治愈后,在最后一场关于梦境的画面中,终于又只剩下单纯的水流和树影了。

他似乎恢复了平静。

不容易,选一首歌来表达此刻的心情吧,他挑了Feeling Good。

真是不错啊,恢复平静的感觉,感觉很好。

一切都恢复正常了。

可是为什么,他一边笑的时候,又一边流泪呢。

 5 ) 哪有完美的日子,只有老布尔乔亚的意淫

白天开车出门,车内播放品味不俗的欧美歌曲;午间休息,会拿着「胶片」相机捕捉阳光穿透树叶的光影;夜间临睡前,读的是福克纳《野棕榈》。

极简主义的卧室醒目的是装满书的书架。

这么一知识分子形象的中年大叔,实际工作是在日本扫厕所。

-看电影的过程中,无法全然沉浸,满脑问号:日本的厕所清洁工这么挣钱吗?

这么衣食无忧吗?

这么岁月静好吗?

终究还是等来了答案——年轻同事想谈恋爱,却没钱,还要抢男主的「珍稀」磁带去卖。

男主姐姐的出现终于表明了身份,他曾是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富家子弟,只是现在过上了这种生活。

-影片一日复一日展示男主规(枯)律(燥)的生活日常时,我以为会是部“东京晴空塔下”,又或者会是《让那·迪尔曼》。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更不舒适的观感了:男主工作之外的日常行为,何尝不是知识分子的「报菜名」。

回不去的富裕家庭,简直是高高在上的俯视姿态。

为何离家,为何选择这种「苦行僧」的禅修生活,统统不解释——不曾去揭示什么,推倒什么,去触碰什么结构性问题。

这么包装一个清洁工的生活,并打造成日式小清新,导演真的不是傲慢么?

-独身男子的性生活也是不敢正面去面对的。

但是要加一场外甥女大剌剌脱衣服男主赶紧回避的戏。

就非常算计地宣告:看我是多么爱女尊重女。

但还要加一场年轻同事追求的女孩子因为一盒音乐磁带亲了一口的戏-年轻男同事辞职后,男主对公司发了一次飙:“这样搞下去我很难做!

”这是我觉得他最像鲜活的人的时刻。

然而第二天,新同事接替,他又回到他“完美的日子”里去了。

 6 ) 去了电影里“The Tokyo Toilet"的所有公共洗手间(超多图)。

1月底看了这部电影之后非常喜欢,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里面的公共洗手间都很有设计感,查询后发现都是来自涩谷区的一个叫做“The Tokyo Toilet”的项目:由16位建筑师/艺术家分别设计的17所公厕(其中有一位设计了两所)。

2月份去东京的时候一一探访,走下来发现是几条很舒服的city walk的路线,绝大部分都是在我探店或者散步的时候顺便去的。

虽然没有逐个使用,但使用的几间都非常干净(不过不保证每间都干净),门口均会有布局图,全都是残障人士友好。

今年去了太多地方,随着电影在国内上映,收到很多留言点赞,才想起自己做过这件事情哈哈,于是又把照片照出来整理了一下。

(很多都是live图,不知道豆瓣什么时候可以上传动起来的live图啊)。

Yoyogi Fukamachi Mini Park by Shigeru Ban

这是电影里的那个可以变色的玻璃洗手间,应该是通过温度来实现这一功能的。

去的时候天气还比较冷,不管有无人使用都不是透明。

不过我听到小🍠上有网友说之前出过一次“事故”,当有人正在使用的时候,玻璃一下变透明了...所以现在就把这个功能给停止了。

附近还有间基本同款的蓝绿色,同一个设计师。

ps:这个公园附近的奥涩区域非常好吃好逛,是我个人最喜欢的citywalk路线之一。

Nishisando by Sou Fujimoto我最爱的一个设计。

Yoyogi-Hachiman by Toyo Ito

Ebisu East Park by Fumihiko Maki

Nabeshima Shoto Park by Kengo Kuma这个从外观来看就能认出是kengo kuma的作品!

去的时候正好遇到一个日本的奶奶也在看,一直跟我说是kengo kuma的作品哦哈哈。

里面。

Jingu-Dori Park by Tadao Ando安藤忠雄的设计。

Urasando by Marc Newson

Jingumae by NIGO®没想到nigo的设计如此小清新哈哈哈。

Ebisu Station, West Exit by Kashiwa Sato这个也蛮酷的,如果不是看到上面的标志,我不会认为是个洗手间。

Ebisu Park by Masamichi Katayama / Wonderwall®︎

Nanago Dori Park by Kazoo Sato / Disruption Lab Team

Hatagaya by Miles Pennington / UTokyo DLX Design Lab

Nishihara Itchome Park by Takenosuke Sakakura

Sasazuka Greenway by Junko Kobayashi

Higashi Sanchome by Nao Tamura

Hiroo Higashi Park by Tomohito Ushiro这个厉害了,在広尾附近的富人区,我是从西麻布的一家咖啡店走过去的,短短几分钟遇到豪车数量。

路过的小区感觉也是环境挺好的的,后来朋友说那附近住了很多明星。

洗手间外的屏幕上的的光是由79亿个不同的光带组成,象征着地球上79亿人口。

我没有把光拍得很好看,借一下官网图。

photo cr: the tokyo toilet

晚上会变成白色的光。

等有时间会把具体地址补上👌。

 7 ) 那位叫平山的男人决定去扫厕所—一个神学视角

单身居室,清晨的罐装咖啡;工具车,独享车载环绕声;小众设计感公厕,沉浸式治愈系清洁;木漏れ日,小众胶片相机爱好者…这就是平山的生活日常,自我封闭,而又在内部对自身完全敞开;自绝于世,而又在对他者的安全距离里肆意欣赏。

偶遭际遇,看似打破完美的定势,无伤大雅,止于结尾悲欣交集的热泪。

忠于自身选择的中年男人会怎么样?

这样的表达,近乎诗意,而最重要的问题:人类对于他人的责任—却被悬置了。

在《完美的日子》里,Lou Reed富有安全感的嘶哑嗓音一遍遍想起,用远方的苍白的蓝眼睛、沙滩上的鸡尾酒安慰着我们。

然而这逃避不了一个事实:我们在人群中,近在咫尺。

一、穴居—一个人的乌托邦电影从平山精确、简洁而专注的清晨开始,榻榻米房间的窗外露出曦光,街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清扫声,厨房水池上方,白炽灯泡像半融化的药片,旧毛巾依然洁白。

玄关钥匙声清脆如仪式,推开门,阳光抚慰,关上车门,音乐如诉。

这些声音和这些光,款款勾勒出一个独身中年男子的形象。

文德斯对空间的拍摄不着痕迹,得心应手。

一个男人和他的居所,二者相辅相成,仿佛那些柜子只能那样被开启,然后他拍摄过的树荫就像往日一样倾泻出来;那盏台灯也只能亮起那样明度的光,好照在一本反复摩挲的《野棕榈》的书页。

场所本身也构造着人的精神,这有如洞穴的栖身之处,和平山保有一种相互持有的关系,而使他孤孑的那部分被加强。

片中,公寓唯一的访客是平山的外甥女,以及由外甥女连带出来的人物前史。

这是必须处理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个东亚文明的背景之下,打破血缘与地缘、人情与传继的固若金汤的这样一位异端式的人物,必然要面临来自传统内部的层层压力甚至压迫。

但文德斯的处理相对怯懦。

夜灯下,妹妹对于“去看看他(父亲)吧”的请求、平山的失语、兄妹的拥抱、最终妹妹的绝尘而去,终未触及平山这个人的内心—因为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并不是由他是如何具体生活而决定的,而是由他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来决定的。

树影漏下的日光下,吃便当的人相视而笑,公厕洗手池后,陌生人隐藏的互动游戏,虽然使我们的心在瞬间柔软,而这些终究只是轻盈和瞬间的,如同浴室的热气和老板娘即兴一曲,一个人的乌托邦虽然也好像有根有据,有城池有边防,有被一桩桩的家务占满的时光,但却无法回避这样一个根本问题:这种存在的道德性问题。

而现代人似乎很少去考虑道德了。

二、工作—劳碌中得自由我们先不去回答平山生活选择的道德性这个问题。

因为影片很快就转向了一个更易处理的主题:工作伦理。

平山的工作是清洗公厕,还不是一个,是散落在很多地方的很多公厕。

这些厕所形态各异,拍出来都很有美感,尤其是,它们都位于城市绿地之中,自带寺庙般的神圣性质。

平山打扫厕所成瘾。

我们看也看得跃跃欲试。

这样的工作,我愿意拥有。

用一丝不苟地、化脏污为清洁、化杂乱无章为整齐划一的工作,对于内心失序的现代人来说,竟然极具诱惑。

平山以这样的工作为一种骄傲和幸福,他忙碌而诚恳,无需卑微,在一个普遍抽象化的数字化的社会,能如此亲近生活在我们周边的人—清扫由活生生的人体排出的真实的无法抹除的屎溺,这个孤独的人获得了某种与世界的联结。

厕所是最大的真实,是最最无法二进制的东西。

因而他听到宿醉职员的急尿忍不住笑了,他感到这世界终究没变呵。

尽管有数码相机,也还可以有胶卷店,尽管有数字音乐,也还可以有磁带。

只可惜在这里,工作伦理这个主题没有延续下去,而是走向了怀旧。

在数字化发展中的怀旧,这方面篇幅极多,甚至用新人类少女的一吻充分满足了这份怀旧的虚荣心。

我们尽可以在这份怀旧中倍感温馨,但工作伦理却是一个更需要被讨论的话题:清理厕所这样的工作意味着什么?

导演的镜头再美、再令人愉悦,也无法否认一个事实:诸如清洁公厕这样的劳动是非常苦和累的。

我想到了亚当。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劳动似乎本来就是一种咒诅,但其后还有一句:“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

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3:19》—“从土而出”又“归于尘土”,这说明人与人所辛勤的劳动有一种可亲的、贴近关系;而人从土而出本是造物者的作为,人的劳动创造是与天同工,而不是一种单纯的苦楚和惩罚。

从这个意义上出发,工作本身并无高低优下之别,而是证明人存在的尊严—本是受造,又去造物,打扫厕所、服务行业、辅助性职能,与高薪高知高管等职位一样,都是通过善用自身的恩赐服务世人。

西方人说,“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大事上也不义”(《路16:10》),“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弗6:7》),东方人说,道从屎溺,通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通过对陌生人忠心的服侍和羞赧的爱,平山的劳动本可以纠正一个现代社会的普遍观点:工作即是为了个人成就、社会地位和高薪。

“为自己正名”是一个从头到尾正确的成功学箴言,它通常还会很狡猾地掩藏在“为人民服务”背后,但其本质是羞耻。

羞耻即为自己的本性感到不安。

在这样的羞耻心驱使下,工作资源不是来自创造力和自由,而是来自紧缺和迫切感,需要占据更多利益为己所用,一旦稍有欠缺就气急败坏。

气急败坏的一个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对他人的伤害。

然而影片完全回避了劳动本身对于推动整个社会重构共同精神的重要价值,而只是在陌生人的小玩小闹层面浅浅着色。

三、看见—我们对他者的责任由此,我们大概可以尝试回答前面的问题:遗世的道德性,以及我们对于他者的责任。

影片中平山是少言寡语的,我怀疑他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病理性的障碍。

面对前来投奔的外甥女、焦灼地期待的妹妹,他都选择了保持自身的某种完全。

他对世间责任的拒绝,是否终以影影绰绰的斑驳人影入梦的方式继续纠缠着他?

我想影片似乎肯定了平山的选择。

对个体选择的肯定固然也十分重要,但考量这种选择对于整体的道德性,关涉到我们作为人类这个族群的前途—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至关重要。

与其说平山用无以伦比的诚实的爱心和劳动爱着远方的、不具名的邻舍,不如说更多的是这种从忙碌中和偶然的互动中得到的“小确幸”抚慰着他对于缺失的焦虑。

他只是回避而非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他看似谦卑的表象之下,其实隐藏这一种深深的无奈的骄傲,哭完了是笑,笑到极致又转为悲恸,这实在是一个难解的困境,而不是背景音乐里的“perfect day”。

那么,解局之路在哪里?

我还是对片中美轮美奂的东京厕所心向往之。

我当然不是说,建造全世界最好看的厕所,人就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只是,文德斯公厕的意象其实非常动人,我还想重复一遍:公厕如此低陋,打扫公厕的人有如此使人避之不及地与肮脏联系到一起,但公厕更像是我们当代城市的祭坛,它象征着我们对于他者负有一种神学意义上的责任。

通常来说,现代人之间的义务的绑定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是不得已而非善意,这种非善的杀伤力极强,从冷战时期的“确保共同灭亡(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到疫情时代的“确保彼此距离(Mutually Assured Distance)”,非善刺激了个人主义成为国家层面的一种意识形态,消解着人类文明发展中一种最本质最重要的根基:爱。

仁者爱人。

去年我在疑似“阳”了期间去一家理发店,店员问我怎么戴着口罩不摘下来,我说我可能阳了,店员操着一口质朴的泰兴口音,说:“没事,我不怕,你戴着也闷。

”不去深究其中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当下感受到的是一种久违的人情味,尽管不一定符合理性认知,但它很好。

那么那个店员所做的工作也许不仅仅是帮我理发,而是一种重要得多的工作,不亚于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所做的工作。

我突然意识到,工作并非是产生一种脑力劳动的产品。

工作也包含各式各样的“看见”。

我看见了你,这是一种莫大的祝福。

我们需要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机器被看见,这是一切劳动的基础。

即使一个人在智识上不足以为组织谋求最高的经济学利益,但他哪怕在某一个他人身上、哪怕在某一个瞬间,某一次事件上具有某种慈悲,这种慈悲或者仅仅是不足为奇的仗义相助,这本身也是整个组织整个社会的财富,是一种不亚于智识的宝贵资源。

而且更宝贵,因为品性是难以被教育的。

局促不安是产生不了新意的,真正的创意只在平和的内心中生发。

这个内心并不需要通过工作来自证具体的价值,只是工作给了善意具体施展的途径。

“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太:9:36》)。

“看见”之后,才是“怜悯”,怜悯之中,才有善意。

整个世界就是人类工作和相互服侍的场所,而更多时候,工作只是为了实现满足人们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以及今生的骄傲,在成功学流行的现代社会中尤为如此。

因此,平山只能从单方面不断的劳碌中获得治愈,而碎片式的温暖一现终无法永久镇痛,我们对于他者的责任始终控诉和横亘在他的昼夜之中,只能靠年岁的消逝一遍又一遍地安抚,通过与濒死者玩“重叠影子”的游戏,平山似乎对那个人与人紧密纠葛着的尘世又好奇又畏惧,但还是选择了离去。

 8 ) 完美的日子,不完美的人生

今年国际影坛,有两个舶来品,打败了本土片,去送报参加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引发了不小波澜。

其一是陈英雄的《恋爱馔法》(法式火锅),代表了法国,凌于口碑极佳的金棕榈《坠落的审判》。

另一部就是文德斯的《完美的日子》,代表日本,而不是由宫崎骏《苍鹭与少年》、是枝裕和《怪物》、滨口龙介《无邪之境》出战,的确有意思。

这两部洋盘电影,关注着相当叫人诧异的吃、拉面向,大有扬言“我食髓比本土佬更知味”之意。

类似于大陆的社会话题读物《我在北京送快递》,维姆·文德斯新作《完美的日子》(港译:《新活日常》,Perfect Days),似乎也可以叫“我在东京洗厕所”,既是职业技能培训作业的影像化操作,也是自辟一路的日式职人、奇特工种题材。

还有人说了,影片可叫“东京厕所图鉴”。

片中就有出现一卫生间,外看是透明的,一览无遗。

人进入后一扣,就会变成遮挡密闭的——似乎完美解决了有人没人的终极困扰(毕竟显示灯总有坏的时候),我突然就想去体验,还要拍个照留念。

当然,喜欢影迷朝圣的家伙,肯定会冲在前头。

这一切,都是陌生感与他者化,所导致的玩笑话了。

现代人连自己的家务都不想操持,更何况还要代入一份等同散发“离我远点味道”的体力工作呢。

不过,这类关系着下水与出口的工作,也是最能见出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地方,都不必举例印度人出恭,就说身边可见,翻捡垃圾的。

从小区里到马路边,这些业余、兼职或全职的,统称为捡破烂的人群,他们的行为仅仅是古怪吗?

反正,像前几天推荐的《豆子芝麻茶》,就写到了有这么一位饱受人世摧残的老阿姨,喜欢扒拉在垃圾桶上。

再来,何伟也可以在《埃及的革命考古学》,注意到这群比工业化处理垃圾还好用的开罗垃圾回收工。

不提历史上,就说大陆现当代,洗厕所和扫大街,都是惩罚性的强迫劳作。

尤其是动乱年代,十七年又十年期间,它们变成了打击知识分子,贬抑他们人格,从生理到精神层面的无情践踏。

自然,也有人能像《芙蓉镇》那样旋着扫把起舞,但它们终归是社会秩序被打乱掉的无情消耗,是沈从文老人回忆文/革事,“最大功劳是扫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抱着来访记者痛哭。

本质上,它们就是消耗时间与体力的社会作业。

单说到厕所与排泄物,《完美的日子》的电影题材,绝不能说罕有。

今年日本导演阪本顺治还有一部《世界的阿菊》(SIFF和百老汇日本电影展上都有放),讲掏粪工,脏污飘香。

喜笑,黑白,却打动了许多观众。

非要说文德斯对这一领域有研究,估计也大可不必。

他无非是在《寻找小津》的年代,就对日本文化抱有好感。

再者,一名公路之王浪荡客,也很难不会喜欢上日本吧?

因此,电影与能不能登大雅,会不会冲击你的嗅觉之类的生理顾虑无关,《完美的日子》是一部关于日常秩序的电影。

节奏轻快,影像干净,配乐好听,人物关系简单。

戛纳影帝役所广司,像米国公车司机帕特森一样按时醒来(隔壁老太扫大街的声音充当闹钟般的存在)。

他就每天去打卡工作,没有老婆,不养狗。

无论家中,还是出门,役所广司饰演的平山,都把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处理得井然有序。

先叠被褥后刷牙,修理髭毳来一罐。

工作上就是一路打卡般的流水作业,交差下班。

不变是一种秩序,整洁是一种秩序,下班搓澡来一杯也是一种秩序。

很难讲,这份低阶工作,到底赋予了主人公什么,可能仅是切割与分配白昼时间,平山作为无名之辈,参与到了东京某一环秩序而已。

小的秩序,组成了外人对东京与日本的观感秩序。

这份工作,这点切身的秩序,对大多数人不值一提(他的选择也遭父辈与同辈排斥),对他的中老年人生,却非常重要——如同卡带、文库本、自动售卖机。

与主人公对位的,有几个电影人物。

一是年轻工友,他控诉“没有钱就连恋爱都谈不了嘛”,信奉“满分十分打九分”的消费服务评价体系。

他的时间是一份商品,他的社交也是一份商品。

对于现代人,这无可厚非。

只是如果只有这份参考指南,未免活得太累。

一是突然冒出的“影子”前夫君,他坦言人生迷茫朦胧还没看清,突然就到头了。

在旧书店购买文库本一事上,不难发现,花5块人民币购买一本二手书的开支(即便日元汇率走低,也能知晓此前也不会高),对于主人公是经济又实惠的一件事。

如此一处细节,就能知道在国人看来,平山所过的音乐、读书、泡澡、拍照生活——就差来一杯手冲咖啡,并不是什么精致文艺,而是日常生活而已。

你也不能只看到频繁买胶卷,也要看他日啖一份三明治。

如果要谈奢侈,也只能说是耗费时间的奢侈感——他用一个人的独居生活,换取到了这些。

世俗社会这个时候,不免要对主人公大敲警钟了。

他如何抵御风险呢?

是太信任日本社会保障体系,还是老外文德斯的美化理想。

这时候,又得搬出来前夫君了。

体面社会人,又能比平山好哪去呢。

再则,从平山日常工作量和生活习惯,参照日本人的生活状态,或许,我们也可以说,是看不见的秩序本身,赋予了他选择这份工作的合理性。

往大了看,电影自然是东京都的一本项目提案(类似是枝裕和《奇迹》、三宅唱《你的鸟儿会唱歌》冠名作业),但不阻碍我们以现实的角度,去解读役所广司的生活。

事实上,主人公的日常活动(即下班以外的个人时间),有70%都和作家吉井忍所著《东京八平米》的当下时生活,近乎一样。

只不过,他不仅有八平米的生活,还选择了流动,八平米的清洁工作。

而一个人,最后能坚守的,不就是这么一方,暂借来的领土与王国麽(吉井也不避讳,她另有住房,是选择了如此生活,而非“不得不如此生活”)。

生活既在这八平米之内,更在那八平米以外,一部文艺作品,是希冀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到小小的,日常的喜悦。

至于同一款劳作,如何由贱民的惩罚,变成了文艺的升华,或许,抱着也许世界上就是什么奇特人都有的心态,大家都轻松一些吧。

最后,只从文德斯的过往履历来看,《完美的日子》只是他的文艺余兴,开了歌单,列了书单,还给影迷留了一份to do list的古怪城市漫游清单。

作为citywalk的鼻祖导演,他拍这样的电影,似乎随心所欲,毫无压力。

就像你也会觉得,役所广司就这样,轻轻松松拿走了戛纳影帝。

然而,当你回想这位沉默,边界感很强的中老年男子,他几乎没有与人产生情感联结,却一再对周围环境人事物,做出了反应。

不论是借助傻瓜机的“恒常之眼”,还是投向独自午休一人食的女白领“原来你也在这里”,注意到街头拾荒者、公园亲子、纸上棋兵,乃至在亲人出现后的情绪波动,似乎都一再显示,他在常人印象中单标枯燥的黑白人生,其实还是丰富多姿(黑白与彩色的处理上,文德斯与阪本顺治反了过来)。

至少从表演上,可以一再看到役所广司的沉浸与起伏,更不必说结尾正面高光。

总之,如同《阴翳礼赞》( 谷崎润一郎专辟有一章《厕所种种》),《完美的日子》也是老文青导演文德斯的“木漏れ日禮讚”,仅此而已。

事物的状态

 9 ) 不完美的人生 完美的日子

人很难拥有完美的人生,但可以把握当下享受完美的日子。

我想这可能并非维姆文德斯想表达的东西,这是我看到的电影在我身上的映射。

二三十岁的时候人总觉得人生有无限可能,四十之后开始计算什么时候可以财务自由可以退休。

反正我三十岁时都未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时如果天上掉个馅饼砸到我我不知道飘飘然成什么样,会如何挥霍自己的人生,现在我已经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但我的大部分时间不是自己的,需要出售来换钱养家糊口,抚育孩子。

《完美的日子》里役所广司演了一个老文青的日常:大部分时间打扫厕所,剩下的时间留给自己:听歌,拍照,看书,逛书店,照顾植物。

他日复一日的如此生活。

工作占了一大半的时间却只是他人生很小的一部分。

我被他的生活感动,感动的是这份从容--一个文艺中老年满足的享用者文艺。

人吃喝才能活着,活着却不是为了吃喝。

人生需要金钱但金钱不是人生的目标。

《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曾经在班上对同学们讲过一番话,大意是:同学们,你们现在觉得这些课程无聊,这些知识没有用,但这是你们将来谋生的手段。

而诗歌,艺术,是你们人生的意义。

役所广司演的这个清洁工的完美的日子是自我满足的--甚至他拍的照片都没有给人看过。

他读的福克纳无处交流(家里连电脑都没有,自然不会上读书生活这样的论坛)也无需交流,他听的音乐得到年轻女孩儿的赏识,他很开心,大部分时候,他只是每天通勤路上听着那遥远的年轻时代的歌曲独自浪漫。

他卸下了大部分生活的重压:他没孩子,不需要赡养父母,甚至没有婚姻。

在日本这花花世界里他不过沧海一粟,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像大部分人一样,他仍需要上班,并且要大部分时间都清扫厕所,可他的生活是如此不同,如此完美。

这完美的日子不被一些人理解,觉得莫名其妙,这不奇怪,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人生之不同也各如其面。

人还是要在年轻时多尝试一下各种生活,不要被任何一种绑架,最后你会明白你喜欢的是什么样的人生,人生一世,只要你坚持,总能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的,相信我,无非是高配低配的不同。

如果厕所大叔不用工作,他会花更多的时间读书,拍照,也许会动手创作创作,照顾一个大花园。

我从这电影里得到的最大慰藉是:忙完一天的脏活儿累活儿,你总能过一会儿“完美”的生活。

即便不能拥有完美的日子,也总能找到完美的瞬间。

这是人活着的最大意义,是生命带给苦难的人生最大的慰藉。

 10 ) 小记 Toilets@Shibuya

浅查了一下平山打扫过的12个公共卫生间的地点和设计者DAY11-惠比寿东公园—槙文彦 2-锅岛松涛公园—隈研吾3-代代木八幡公园—伊东丰雄这里正是平山和某神人隔空玩纸上黑白棋的地方

填好后藏回去,下次看结果

究竟谁会赢?

4-代代木深町小公园—坂茂坂茂设计的全透明玻璃卫生间贴有独特的膜,平时通电保持透明;当使用者反锁上门,切断了电流,玻璃会变成不透明的墙壁。

设计师与文德斯同样喜欢用玻璃的属性和光做游戏。

平山驻足于封闭-开放中间DAY25-惠比寿公园—片山正通 6-春之小川交流公园—坂茂DAY37-神宫通公园—安藤忠雄DAY48-西原一丁目公园—坂仓竹之助DAY99-东三丁目—田村奈穗 10-神宫前—NIGO 11-惠比寿车站西口—佐藤可士和12-7号街公园—佐藤KAZU参考网址:https://tokyotoilet.jp

它们都是日本财团从2020年开始策划实行的the tokyo toilet项目的一部分成果,全部集中坐落在涉谷区,而该项目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任何人都安心舒适的使用公共卫生间。

另,也许——《在街上》中提到的八卦不假,文德斯真的来了下北泽太多次才会取景磁带店

《完美的日子》短评

半小时之后就愈发难以进入了,跟日常的机械反倒无关。这片子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拍给谁看?普通的扫厕所大叔当然可以阳春白雪,他当然可以把马桶擦到反光,然后再去拍拍树影养养绿植,甚至下了班还能去美美泡个澡睡前再看会书,他也当然可以曾经是个生活优渥的中产;但是你不能只拍生活的向光面而全然忽视生活的背面吧?观众们觉得被治愈,究竟是因为扫厕所这件事情本身,还是片中所呈现出的这种所谓“完美”的状态?退一步说,这个所谓“完美的日子”究竟是对谁而言呢?也就是在你霓虹可以把扫厕所这件事拍出职人精神,但然后呢?镜头甚至没有拍到过一处,马桶里冲不掉的残屎,门上铲不掉的精斑,垃圾桶里被丢掉的姨妈巾,这些都没有…役所广司就像是在擦拭一件件崭新锃亮的艺术品那样,事无巨细,乐在其中,最后到底感动了谁呢?我不知道。

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较差

知道为什么请役所广司了,换其他男演员分分钟翻车,演不出來啊。日本的年青一代真的没救了。

8分钟前
  • RYZ
  • 还行

TIFF No.2 | 不讨厌,因为其实电影就没有试图反应和探讨任何问题,也就无从拿起或阶级理论或日本社会分析等等诸如此类的武器去批判或夸赞本片的任何东西。本质上这只是一部有一定外宣气质的日式小清新罢了。(但是歌都很好听,谁来整理一下歌单😊

9分钟前
  • montage
  • 还行

前半一直腦中環繞著“不輸給風、不輸給雨”,即便並沒有顯露風雨的來源,但寡言的役所廣司在沉默又快樂地生活的同時,讓人似乎在這種想要達成的日常涅槃之境中想到了他經歷的風雨。而工作、吃飯、發夢,偶爾去酒吧喝酒,也偶爾幫一幫濫嫖的後輩,在這些日常的連串中偶爾波動的漣漪,反而讓整個片子真摯可信。而真的無須去計較其中是否有對底層的想象和美化,畢竟文德斯並沒有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宇宙”,他拍出來了。準年度十佳。

11分钟前
  • 匣中猫
  • 力荐

众所周知,道德是对自我的约束。曾辅助导演完成电影《云上的日子》的文德斯在他这部有强烈自我指涉意图的新作《完美的日子》中塑造了一个个人私德明显高于社会公德的服务者形象。有观众好奇导演在为谁「服务」拍摄这部电影,答案显而易见:若把「清洁」这个劳作过程视为「艺术」创作过程,那么日本实力派演员所扮演的「清洁工」角色就是一个有本能性「艺术创作」冲动和自觉「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意识的艺术工作者。这个「费力不讨好」既不受「同行」鼓励也不受「外行」待见——近乎完全沉浸在自我世界当中的标杆式艺术家形象在那些不尊重艺术、不在乎艺术、不爱护艺术的「普通」消费者眼中明显「完美到非凡到自爱到」不接地气——或许吧,但艺术本身并不高高在上,亦不远人。艺术是人们日常所遇所为所需——任何事物都有瑕疵,任何土壤都能培育艺术。

13分钟前
  • Muto
  • 还行

扫厕所竟然不戴口罩!

14分钟前
  • 铁铁
  • 还行

厕所清洁工大叔都能喜欢 Lou Reed,那凭什么你们丫说 “白塔之光“ 里小卖部的女孩不能喜欢坂本龙一?

17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力荐

1.6

18分钟前
  • 很差

土死了

21分钟前
  • gansen
  • 较差

#1226|@53 W.

23分钟前
  • 介意
  • 较差

我在东京扫厕所的每一天。越高级的食材越不放盐🙂

25分钟前
  • 歌辞
  • 还行

老登们别做梦了

26分钟前
  • 【已注消】
  • 较差

我也喜欢听lou reed我也喜欢看福克纳我也喜欢逛书店我也喜欢拍叶隙我也保留了很多磁带我也经常观察路人我是不是六十岁以后要去扫公厕啊维姆文德斯拍的依然是一部公路片只不过移动的车变成了不同的厕所从两年前美好的世界到完美的日子役所广司不断刷新自己演技的巅峰应该说他不断刷新演绎孤独的巅峰最后一分钟诠释了什么叫悲欣交集戛纳影帝当之无愧

29分钟前
  • 刘忆斯
  • 力荐

东京厕所 彷佛看到了60岁的自己 也想去大城市做个保洁保安估计都应聘不上 但是不晓得还有没有男主这样的好身体 或是已不再了

30分钟前
  • 崔始源
  • 较差

年过六十还能无病无灾自食其力,没太多人际关系劳心,确实完美。涩谷区厕所巡礼这思路首先赢了一大半,两点一线日常就该着力循环这流程不变的每日而不是整些其他纠葛仿佛工作环节是可换部件,比如说外甥女说咱去海边,他就不能说走就走,对头。其他都蛮好,可惜角色一开口就有点翻译腔,聊得略尬,本土化不太完善。我觉得主角虽然外表役所广司,但本质就是文德斯以前那个男主Herr Winter,那哥们到这年纪绝对就独身&大隐于市这状态,车载音乐也完全是他的口味。话说日本现在磁带价格炒那么高吓到我了!ps Nina Simone一出就知道要结尾了,压轴的实力。别说主角经历了那些人际关系波动听出触动,就屁事没有的听她那歌也觉得自己历经沧桑好吧。@siff大光明,去年没赶上日本公映看,因祸得福这次有役所映后交流

31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一个社会开始有很多人欣赏这样的电影,会是个好事。

36分钟前
  • legency
  • 力荐

38分钟弃…我觉得导演就纯在yy…

41分钟前
  • 刘安溥
  • 很差

确实有点复杂观感,本来第一个小时好极了甚至就这么重复拍下去我都可以接受,后面越来越多的人物加入,试图让角色变得更立体,实际又非常符号且刻意…最后那场听着又是新的一天开车这场戏尤其不喜欢,做作死了。但役所广司纳影帝确实无可争议。另外我比较好奇是因为台词不多所以文德斯选择拍这个本子吗lol不然片场是不是沟通有点问题(第一次去东京我也住在浅草附近所以街景确实好亲切,but come on,我去年在京都发现厕所上都贴着住宿税用于该厕所清洁,你拍点这种脚踏实地的东西我都觉得比现在这个文青凹造型好很多

46分钟前
  • Lu
  • 还行

很标准的欧洲小资电影,槽点不多,但也感觉没啥新意,豆瓣文青去扫厕所的vlog。小姑娘又爱老男人,汗流浃背了

47分钟前
  • 解压
  • 还行

平静舒缓,像美容院的香薰,自然里有精心营造。役所广司的表演细腻可观,只是作为观众,我很难心安理得地相信劳动者的生活是阳光树影、整洁文艺、清贵平和,这样的观看令我不安。

51分钟前
  • 古宋松谷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