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抒情太多,思考太少。
从头到尾,谈情谈情、喊口号喊口号、立flag立flag、爆炸爆炸……尴尬尴尬。
2.然而没有出现任何朝鲜地名,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具体的美国人的形象。
除了枪管子上都是窟窿的波波沙、说英语的鬼子还有大一号儿的坦克外,和之前的抗日戏没有任何区别。
3.手动排雷一场戏还不错,可是这一段刘恒老师你已经在《集结号》里用过了啊。
4.“人海”战术这个实在懒得去批判一番了,好在这片子里美国鬼子跟抗日戏里的日本鬼子一样蠢,所以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结尾频繁VR视角,把战争片当枪战片拍,可以,这很香港导演,也很抗美神剧。
5.片中大量抄袭
这个电影吧,没法说 演员都是好演员,刘烨是吧王珞丹是吧黄志忠是吧杨佑宁是吧单拿出来放在合适的本子里都撑得起来,放在这部电影里,真是....... 电影的主题也不错,就是吧,本子和镜头实在一般 想说大了,劲儿不够,想说小了吧,那个台词又太空,几个小配角也一般 就主旋律可能真的不好拍吧 就真是很一般的电影 就这样吧,凑活着看还行
演技在线,制做精良,故事感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几场战争的发生地缺少明确的说明,如果可以和历史事件对应起来就更好了。
但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役打的多也很惨烈,即使没有说明,也不影响他成为优秀的影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才能更好的前行。
孙联长和孟三夏的感情触到人心最温暖处, 到死都喜欢你!
果不其然,《我的战争》又让我失望了,本以为《三八线》已经立了一个志愿军三三制班排战术的标杆,没想到电影里面又是人海战术。
无脑冲锋的那一套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人都不用了。
初期入朝的二十几万部队,打垮了42万拥有制空权的联合国军机械化部队,你能说人海战术?
经历了多年国内战争的志愿军部队,早已将班排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称之为轻步兵的巅峰毫不为过!
整个朝鲜战争中我们消灭的远比我们损失的多,有异议的完全可以去查维基百科。
说到这场战争,我只想说,批判电影可以,但不要侮辱我们的先辈,先不说战争的意义,战场战争的意义远非和平年代的我们能说清楚的,只拿朝鲜战争换来了东北多年的稳定局势而言,我们都不能随便忘记先辈们流过的血。
针对有的无脑美分,希望你们看看李奇微写的《朝鲜战争》,看看他在办公室写下的那句话,再来谈美国人是怎么评价朝鲜战争的。
最近关于豆瓣影评对国产片分太低的事大家都知道吧。
我很少上豆瓣,更不会恶评国产片。
——这是背景。
在youku免费看完此片,后半段真的是坚持看完的,不然我怕后面如果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没看到写影评就太冤枉人了。
整体感觉这部电影作为商业片只有前20分钟吸引我的注意,虽然场面不错,演员也很卖力,但就是提不起激情。
首先,这个香港导演还是去拍警匪片吧,这不是歧视,是真的感觉他缺乏对战争的理解,有很多他试图表现的都没表现出来。
抗美援朝那么惨烈的一场战争,经过二战的洗礼,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都在战备程度最高、最会打仗的阶段,可以说朝鲜战场上的对撞直接反应出二战后期最高水平的大兵团作战。
这样一场处处都是看点的战争,可以说超过苏德、北非、太平洋战场的经典之战,你就给我看这戏?
这个片也和其他近年来中国战争片一样,BUG无处不在。
火车遇上轰炸倒是正常,可是桥头堡还被美军占着你火车开过去这简直不能忍啊,你是在侮辱中国军队的智商嘛?
会被这样打伏击?
坦克在那么窄的小路上被伏击已经成瓮中之鳖了,你用拿手雷从正面冲上去?
还有,排雷排的是反坦克地雷?
还是子母雷?
该片对战争片灵魂的表达也很失败,即没能传达出战斗激情也没深刻战争反思。
这些不过多阐述了,直接去看片吧。
随便想到几个,战斗激情:《上甘岭》《第一滴血》《特洛伊》《斯大林格勒》;反战:《西线无战事》《拯救大兵》《现代启示录》;战争爱情:《魂断蓝桥》《珍珠港》。
近几年来战争片几大要(du)素(liu)。
一、战争片一定要反战;二、男主角最后一定会死;三、男主角一定会被炮弹阵晕N次;四、男主角一定是个前线指挥官。
只要包含了以上几项的战争片都是《拯救大兵》的粗劣的工业仿制品,如《太极旗飘扬》《狂怒》和本片,《风语者》不算,因为人家拍的好。
最后,我要强调,中国战争片最好的还是新中国第一代战争片《上甘岭》为代表。
八一制片厂那些真正上过战场的人拍出来的电影,战争细节和深刻含义都很到位,虽然表现手法受当时技术所限。
刘烨、王洛丹直面血与火 评影片《我的战争》 风驰电掣的军列刚刚把年轻的志愿军战士运过鸭绿江,车厢里的文艺兵方才排练完进行曲的吹奏,异性的男女青年在包扎的触碰中首次经历着心灵的悸动,窗外就射进密集的子弹,各个车厢里的主力部队赶紧拉开闷罐车厢的大门,等待他们的便是密集的机枪扫射,大批的年轻战士的双脚还未踏上朝鲜的土地,就成排成批地牺牲在血泊之中,在扫射间隙中存活下来的军人从此就进入炮火枪弹的密集射击之中,青春生命的战争之旅就此开启…… 这是影片《WO的战争》的开片画面,将和平状态下的青春生命突然甩入枪林弹雨和炮火轰炸,让观众在震惊之余开始为主人公揪心捏肺,吸引着他们从此屏息凝神地关注着主人公的青春生命,这不仅是所有战争大片的叙事动力学,也是战争场景的真实还原,这体现着战争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
在这一美学原则的导引下,编导不回避战争的真实性:我们通过移动跟踪拍摄的摄像机看到漂亮温柔的@王洛丹等一众女生们还未来得及回味和适应战场,就置身于可能马上粉身碎骨的地雷阵;刚刚排除雷险,旋即被四面八方的敌军包围,不得不人手一个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热恋中女兵还未来得及向父母报告情侣关系的确定,就被迎面射来的一排子弹穿透了心脏,儿子眼看着重伤的父亲欲与敌同归于尽,却不能带着他一同撤离…… 我们在中国战争片场面调度中第一次看到漫山遍野间蜂群般密集的志愿军进攻队形顷刻间被美军B-28重型轰炸机的凝固汽油弹和大口径加仑巨炮的密集轰炸所吞没,在共和国战争片中屡见我军密集队形的冲锋,但看到我军如此密集队形的牺牲,还是第一次。
正如战史资料所述: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遭受了美军300余门大炮、170座坦克炮,190余万发炮弹、3000架次飞机的5000余枚炸弹的狂轰乱炸,山头被削去两米,每一寸土地都被以两米深度反复轰炸,正是在这二战以来最高密度的炮火倾泻下,阵地上的血肉之躯只能与泥土一起成为粉末。
编导涌动全身热血,高扬起微小生命的勇敢和尊严,本片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不仅从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出发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不仅用一往无前的集体主义英雄气概凸显了这支铁军敢于血拼的洪荒之力,编导还从“我”的角度,在个体的物质生命每时每刻都可能在炮火中成为碎末的场景下,探讨微小个体人的精神生命及其存在状态:“我”深知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我”敢于直面牺牲,编剧刘恒描写每一个人都做好了赴死的心理准备:刘烨 饰演的孙北川多次把积攒的领用钱和物品交给@王洛丹 饰演的孟三夏,托她转交给自己的父母,这是相信自己不可能返回家乡探望父母的实际安排,乐队指挥刘诗文不断催促女友王文君向父母告知两人的情感关系,就是担心自己来不及获得长辈的确认就已热血殉国…… 本片战争现实主义影像表达,也不可能回避生命个体在牺牲之前对亲人、对温柔情感、对美好生活的强烈留恋,编导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连串感人细节:孙北川用东方农耕民族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孟三夏描述着自己父母的面容、家乡的风景以及山脚下的八亩地,他在手摁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时,抓紧在最后一刻,以“认错”的方式向孟三夏倾诉了爱慕之情(当然也为了缓解孟三夏的紧张心理),@杨佑宁 饰演的“小神仙”张洛东借着替连长向孟三夏传达“检讨”之际,表达着自己的单方初恋,当他的情感表达被孟三夏限定在“姐弟”范围内时,他也觉得弥足珍贵,面对战场生命的顷刻粉碎,被允许叫声“姐”,获得“姐”的女性关爱,也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编导描写孟三夏最不能接受的是变相的“临终嘱托”,拒不接受男性战友把“后事”托付给自己,她极度担心战友真的牺牲,怕再也听不到孙北三的爱情表达,所以在孙北川“认错“完奔赴前线之际,急切地问他还有什么要说的……潸然泪下的叙事让观众反思侵略战争对美好生活的无情摧毁。
战场上的儿女情长转瞬即逝,扑面而来的枪林弹雨只能激发着勇士们挺身而出,赴汤蹈火,英雄的自豪感和壮烈感是个体生命面对炮火硝烟的唯一精神选择。
影片主创着力描写了一个个英雄顶天立地的壮烈瞬间:李顺良将一个个的手榴弹的弦套在手指上等待着狼群般涌来的敌军同归于尽,文弱的知识分子刘诗文在女友牺牲后依然冲向前线在战壕里与敌人开始了厮杀、孙北川带着他的连队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冲锋,只剩他和司号员,最终战死在血拼之中,当然在537高地厮杀十五军战史记载的真实生命远比电影中壮烈得多:有的被炸断双腿还滚入敌阵拉响手雷;有的把爆破筒插入碉堡枪眼,爆破筒被推出后再次插入,然后用胸膛堵住枪眼,敌同归于尽;象王万成(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黄继光那样有名有姓的壮烈牺牲者在战史记载中有三十八人之多…… 所以浓烈重彩地表现英雄的壮烈牺牲,最后给观众留下强烈持久的精神震撼,这是战争电影英雄主义悲壮美学的实质精髓和审美效应。
编导不仅通过微小个体的生命毁灭来放射英雄的精神,还在惊心动魄之中描写出他们高贵的人性和细腻的情感:孙北川见孟三夏手触地雷后,做出的第一选择是让自己的生命替代孟三夏摁住地雷,让大家先撤;李顺良和机枪手在身负重伤后,都不愿拖累别人,他们用嘶哑的嗓音大喊着赶走战友,自己来掩护同伴。
近景镜头中孟三夏扶起已经停止呼吸的孙北川,用军用水壶里的水轻轻洗去勇士手和脸上的血迹和泥沙,长久地亲吻着来不及定情就已长眠异国的爱人…… 刘烨、王洛丹、黄志忠的表演创作可圈可点,刘烨塑造出了长期经历战争和炮火的一线基层指挥员孙北川的凶野和果断,表演出角色在对应女生的抬杠时,显现的顽皮幽默又具有连队干部的自我约束力。
王洛丹细致地把握了孟三夏作为女兵队长的坚强和耿直,呈现出女兵在坚强外壳下的内心温柔,富有节奏地表现了角色心灵深处的情感被唤醒、被激发直到最后爆发全过程。
老戏骨黄志忠有板有眼地把握着角色作为老兵和父亲的双重角色,既演出了老兵久经沙场后的临危不惧,出乱不惊,游刃有余,又要表演出身临战场的父亲时时为儿子掩藏不住的操心、担心、忧心和焦心。
演员杨佑宁可能因为粉丝群的众多被制片方选中饰演司号员小神仙张洛东,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观众逐渐入戏,慢慢相信了他是李顺良的儿子,是有对异性有着强烈情感需求但不敢直接表达的司号员,是为战友两肋插刀的兄弟和猛士。
导演彭顺的使这部战争大片的场面调度丰富多变,既使用航拍手段,以俯瞰视角拍摄的满山遍野志愿军被炮火密集轰炸,又用大量中近景拍摄战士的贴身搏斗和中弹牺牲,摄影陈伟年让移动摄影机时而追随着战士们冲锋,时而以守卫阵地志愿军的视角迎着冲锋的美军扑去,把观众完全的带入战场去亲历枪林弹雨和炮火轰击…… 《WO的战争》以其独特美学思考和艺术处理在中国战争片史上占据了突出的位置。
我就讲几个点。
1.刘烨口口声声说要第一个打进敌师部,后来又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537高地。
那么请问,敌方是孤军深入暴露在你面前,还是两军对垒你按部就班冲锋,还是你兵出斜谷出奇制胜一击制敌?
敌师部被拿下的意义是什么?
你们打的是哪一场战役?
537高地和敌师部的关系是什么?
537高地的难度在哪里?
就稀里糊涂的打,稀里糊涂的爱,稀里糊涂的牺牲,稀里糊涂的胜利,稀里糊涂的在一起。
整部电影找不到一条主线。
2.我的战争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请问,除了一首雄赳赳气昂昂之外,除了几个美军之外,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是抗美援朝?
可以看出战争是发生在朝鲜半岛?
朝鲜战争的因素体现在哪里?
3.又想表达场面的壮观,又想表达人物的英雄主义,又想表达爱情,又想表达人性。
但是看到的只是对剧情弱智的理解。
关键时刻一定是慢动作,志愿军可以飞来飞去,英勇无比。
美军每次都是呆若木鸡坐以待毙。
和兄弟连差五十年,和太极旗飘扬差三十年。
4.九连遭受伏击苦战,人员基本没有减员。
拿石头把美军的路堵了,就直接冲下去了,美军就没有幸存的和你继续战斗?
王珞丹又能唱歌又能弹琴又能护理还能做手术,厉害了我的哥。
最后冒出一个刘烨又想表达什么呢?
除了最后王珞丹挺漂亮之外,不知道这个剧最后的一星来源于哪里。
出于对志愿军的敬意,中秋节特意带着儿子看了这部电影。
鉴于这几年中国电影的水平,看之前我已经有了些心里准备,知道不会太满意。
但看完后,我还是对影片荒谬的情节感到极度失望。
对于这位香港导演我只能用无知来形容,影片充分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无知、战争的无知、对解放军的无知。
首先对历史的无知,电影一开始交待是1951年,孙北川所在的部队和孟三夏所在的文工团做火车前往朝鲜。
路上遇到敌机轰炸和美军的阻击。
51年,联合国军已经被打回三八线以南了,朝鲜已经被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所控制了,怎么会在入朝的路上冒出一股美军呢。
还有,孟三夏给孙北川的连队送来一袋白馒头。
51年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发愁,哪来的白面供给志愿军战士吃,当时战士只有玉米饼和炒面(高粱面和小麦面混在一起),军一级干部也就多了样炒黄豆。
另外,馒头、面包这种食品在战时基本不可能提供,就是后勤良好的美军前线士兵也没面包吃。
做为一部战争片,导演却在影片中给我们展现出他对战争的无知。
最雷人的场景就是炸山埋坦克的情节。
第一、就凭几个炸药包就能把半面山给炸塌了?哎看来我读书少。
其次在狭窄的山路上,坦克的威力根本发挥不出来,只要让把第一辆坦克打趴下,后面的坦克就动弹不了,不就认你消灭了。
在的朝鲜战场上是有真实案例的,第十五军的一个连就用手榴弹和爆破筒歼灭了英军的坦克营。
这种真实的案例导演不去挖掘,非要设计出这种雷人的剧情。
看来香港导演受武侠片影响太深,拍这种现实题材影片还带着大侠的思路。
最让人生气的是最后争夺537高地时,
为什么说这是一部跨越了时空的电影呢,下面一一道来。
首先说跨越了时间的维度,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
看以前的老战争片,他们在战斗之中没有放弃对爱情的描写,但顶多就是有好感,送个鞋垫或者唱首情歌之类的。
这部片子里面的爱情,那是现代的爱情放在了五十年前,你看一开始的互相斗嘴,看不顺眼,都死缠烂打,梦献殷勤,这不就是现在的爱情电影套路吗,那是我们当年的英雄干的事?
再说说跨越地域。
要是一开始不说是朝鲜战争,里面出现过几个美国兵,谁知道这是朝鲜战争?
漫天的炮弹飞,到处的轰炸声,特效不错,好战争的特效,但是你要不先看过介绍,你还以为这是解放战争,越南战争甚至是攻打台湾呢,谁知道这是朝鲜战争?
导演牛叉,一下子导出了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全能的战争电影?
忧心啊,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内心类个忧心啊。
为什么同期的《追凶者也》和《我的战争》,都有刘烨,本来可以让刘烨好好的攒一个中秋的口碑,非得出一部这样的电影,来拉低平均水平呢?
整部电影啪啪啪,啪啪啪的打个不停。
枪战很激烈,机枪嘟嘟嘟,坦克轰轰轰;场面也很宏大,各种游击冲锋,人山人海。
但导演,至少告诉我们为什么打啊,至少得让我知道剧情到底怎么走,线索是什么啊?
为什么这样啪啪啪,啪啪啪的电影,我能够在看的过程中睡着了两次,而且每次醒来还是在啪啪啪,啪啪啪,而且完全不影响我对电影的剧情走向的理解呢?
唯一一场,也是电影第一场铁路上被美军空中伏击的时候,我还误以为这部电影会非常合我胃口的,真的。
因为这个场面不但热血沸腾合我胃口的,真的。
因为这个场面不但热血沸腾,而且真枪实弹,看的蛮过瘾。
结果后面再打起来就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了,为什么走着走着突然要打过路的美军,又突然去到了一个小镇中了埋伏,又突然要去冲高地,没逻辑啊,不然你就好好的讲怎么游击打美军;不然你就好好讲怎么中了埋伏,发挥共产党的聪明才智怎么样突出重围;或者你攻高地就攻高地,好好的讲一场拿下高地的过程。
这样杂七杂八糅杂在一起的大杂烩,吃不下啊。
更有趣的是其中运用的游戏第一视角,看的不奇怪吗?
欺负我没玩过CF、孤岛危机和使命召唤吗?
我觉得有些创新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放电影里,真的太影响电影艺术了。
每当刘烨第一视角拿着枪跑动,我都想点鼠标。
里面的爱情这条线也奇怪,非得搞个三角恋,刘烨喜欢王珞丹,叫着杨佑宁帮忙写情书,杨佑宁却也喜欢王珞丹,叫着王珞丹姐。
这剧情比《七月与安生》还费解。
而且结局竟然姐弟在一起了。
有一点我非常费解,为什么攻下高地的时候,杨佑宁和刘烨负伤那么严重,两个人靠在一起聊了那么久,结果王珞丹救护队到的时候,刘烨和杨佑宁离开了那么远的距离?
我有理由怀疑里面有阴谋。
好吧,承认最后一点,我不喜欢王珞丹,虽然每次看到她都想起白百合,虽然两人在性格和外貌都有一丢丢的相似之处,但真的看到王珞丹,就是走不了心。
电影唯一可取之处,应该是开头和结尾欢送场面和迎接凯旋回归的场面,个人觉得现场的色彩用的非常好。
不写《追凶者也》的影评了,都是刘烨演的,但《追凶者也》比《我的战争》好的不是一点点。
一位好友说,这部《我的战争》肯定是哪个投资商脑子有病,以为找有点知名度的演员就能有好票房,完全不懂电影。
刘烨也是因为看卡司还行,导演也行,没看剧本就接了。
赞同。
别再整打着红色战争片的幌子在节假日来出来忽悠老百姓了。
在国内影视体系没有改革之前,我不会再相信国内能拍出一部好的战争片了。
哦不对,是不再相信国内会让导演拍出一部好的战争片。
这和我看到的剧本已经有很大不同了,但总的来说,就算它的整体设计是依赖反讽的话(这词最近提到的有点多了啊)。落实到情节上依然是《我知道你也有故乡》+《说出你的秘密》。这就证明了大陆确实很多人不太晓得台词是咋回事。说点台词是为了证明你爷爷我也有自我意识吗?自打脸。······。
以前的段子是老兵受辱,愤而反讥。导演画虎不成反类犬。
战士们为了胜利付出了太多血和汗,电影只有残酷才会显得真实,可想而知,演员们拍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好在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电影很精彩!
我觉得拍的还可以,特别是配乐加分。
不太了解那段历史不评价了,整体还不错,刘烨演技很赞,就是字幕搞成红色搭配暗色背景考虑过视力不好的人的感受吗
强烈建议豆瓣出负分
你们的战争
可以看出是用心制作的,不是圈钱作品。但是毕竟不是纪录片,除了战争画面还是要看他的其他因素,首先剧情没有什么新意,人物刻画也不明显,演员口音有一个台湾的?,除了刘大头飚方言比较符合形象之外,其他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太违和了,还有文艺兵还上去打仗?打仗带那么多女兵?这都是漏洞。还有那感情
战争对交战双方都是一种伤害
很早就看了,片子质感其实真的可以啦,只是这个题材本身受限太多,加上战争戏拍得虽然够宏大够真实但是全程这么轰轰轰啪啪啪啪啪地看下来也确实太视觉疲劳了,亮点太少记忆点更少。
就不点开看了,给个一星以示友好吧
孟三夏哭了,我也哭了,这尼玛太虐了,好不容易看到两人走到一起了,结果还是让人生死相隔了,太残忍了。
主旋律,黄志忠和刘烨演的好!
2016.09.22 中影航洋
抗美援朝是个非常好的题材,只要残酷到位了,政治正确了,就能广电观众两头讨好,这个题材的可挖掘性与抗日题材不相上下,然而这一手好牌都被国内的垃圾编剧导演毁得一干二净,像《上甘岭》那种抗美援朝神作现在是不可能出现了,残酷艰苦的战役硬是拍成了抗日神剧式的过家家,可笑至极!
影片中洋溢的那股英雄主义气概和拳拳到肉的动作,还是必须鼓励的,五颗星
5.5 主旋律战争片,爱情是副线,战争的残酷从火车被偷袭这场戏就开始展开,之后除了守亭子这场戏之外,其余的战争戏份我看不出目的所在,说是537高地,但是剧情没有说清楚537的形式或者其他,没有团部的沙盘或者策略戏,只有我要夺取敌方师部的勇气。
战场上的爱情来的多珍贵啊,但睡也不敢轻易许下承诺,因为说不定下一刻就阴阳两隔。嗷。。。沉重
说他还可以是因为在主旋律里面好像找不到了,集结号算一个!所以说还行!三星!去掉这个就是个流水账!
没有比恐怖片导演转行拍主旋律电影更主旋律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