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一时刻,你很灰暗,很痛苦,应该如何继续前行?
人生只是一场经历,是你的经历编织成了此刻这一幅图景,不要回头,继续前进,留下一些闪光的痕迹,那壮丽的景象,终有一天会在你眼前徐徐展开。
《玛丽和马克思》导演的最新作品《蜗牛回忆录》,漫长,琐碎,荒诞,人和画面都是脏兮兮的,灰色的。
然而最后一刻,夕阳的暖色铺展整个画面,平凡的人类又一次在自己不为人知的世界里浴火重生。
那不是终于成神的一刻,而是一个人轻描淡写放下重重苦难,冲破那没有锁的牢笼,第一次直视阳光的暖色,并任由自己与这世界轻盈地融为一体,再无所畏惧。
无数次拯救我的那句话是I am 大于I was,我不是我的苦难,我的血液,我的眼泪,我的汗水,他们是我的一部分,他们经过了我,而我是——我所允诺我所是,坚定,轻盈,是我对生命给予的私人魔法,与必然实现的承诺。
少年时代我曾经为电影《玛丽和马克思》写过一篇影评:同样的孤独才能双手交握。
因为没有署名,其后在不同的场合看到过这篇文章的句子被不同的人盗用和改写,我并不愤慨,大概是觉得好的电影应该被人知道。
这部电影也一样,好电影,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
父亲说:"童年就像醉酒后的回忆,大家都记得你做过什么,唯独你自己不记得。
"这句充满哲思的台词,恰如其分地勾勒出Grace前半生的生存状态——当真正回过神来时,她已然失去了父母,而最重要的Gilbert也将与她分别。
这是一部非常安静的电影,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女孩如何将自己囚禁在记忆的蜗牛壳中,看完普通经历了另一场人生。
生活从未善待过Grace,接二连三的失去与告别,让她不断退缩到那个由回忆构筑的保护壳里,而那个所谓的保护壳,不过是她囚禁自己的牢笼。
当孤独到达极点,她也终将濒临崩溃。
生活不是沉湎回忆,生活是在痛苦中依然选择前行。
正如Pinky所说,人生只能倒着理解,而我们必须向前,就像蜗牛一样,蜗牛从不回头。
影片最动人的转折在于,Grace终于意识到那个自以为的保护壳,实则是困住自己的牢笼。
Pinky最后的信如同一把钥匙,让Grace得以挣脱束缚。
这一刻,她仿佛回到了童年——如同Gilbert放飞的鹦鹉,又像她自己放生的蜗牛Sylvia,终于获得了灵魂的自由。
在这混乱不堪的人生里,偶尔怜悯自己也无妨。
无论前半生多么支离破碎,终将成为被时光冲淡的过往。
就像Grace和Gilbert一样,即使历经无数痛苦与磨难,依然保有打破枷锁的勇气,而他们也终将重逢。
人生不是只有别离,人生何处不相逢。
《玛丽和马克思》上映15年后,导演再次推出一部长篇力作!
依然延续了泥塑动画的风格,非常风格化的视听串联起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和个人的成长史。
这一次关于亲情,关于自我成长,关于面对生活的苦难和挫折我们的态度的影片又再次击中我的内心。
双胞胎兄妹的出生带来了母亲的去世,单亲父亲温暖但局促的生活让两个孩子的童年虽然困难却也充满温情,但遗憾的是父亲也离开了。
兄妹的分离让两个人走上了不同的命运,哥哥被收养到了像邪教一样的苹果工厂家,而妹妹Grace则拥有了一对不回家的养父母。
孤独,嘲笑,对生活的不解都伴随着她们的成长,但同时也在彼此支撑。
Grace的人生遇到了不好的爱人,听到哥哥的死讯,却拥有Pinky这位忘年交老友,她像是生活里唯一的光亮和指引,带领她穿过痛苦。
Pinky的离去是故事的开始,也是一个圆圈让故事延续,Grace收到了Pinky的遗书,重新出发,解放自己。
“对我们来说最糟糕的笼子,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生只能倒着理解,但我们必须向前迈进。
”这两句是Pinky的信里最激励我的话。
Grace确实一直活在恐惧里,囤积着也包裹着自己。
然而逃离现实并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好,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可能。
第一次主动离开错的人就已经是一次进步了,重新面对生活或许就是下一次的进步机会。
这件事不仅给了Grace重新开始,烧掉房间里的“笼子”的勇气,也激励了作为观众的我,会让我重新认识到负面情绪并不可怕,但面对它的勇气更加珍贵。
哥哥最后出现的时候我真的爆哭,虽然看起来很像一个大团圆结局,但更多的也许就是Pinky所说的“生活的小幸运”应验了吧,当你真的有勇气面对生活,生活总会给你一些奖励和甜头,而善于发现的人们也会得到更正向的反馈和更多的幸福吧。
我很喜欢导演的配乐,在这个画风以外,音乐让我的感官放大,拥有了更多可以感受到他人命运的机会和体验。
这样的风格创作总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力,但当有这样一部好作品出现时,又觉得好像一切都很值得。
当开头的时候,我在想,这部片子的风格怎么这么像玛丽和马克思?
当时我全然不知,这位导演就是玛丽和马克思的导演,更不知我会拥有怎么样难忘的观影体验。
因为我在这边黏土动画中,看到了很多我自己——倒不是说我有Gracie那么悲惨,只是导演再一次治愈了相似处境的我(上一部给我这个感觉的电影是乘船而去。
)当Gracie发现自己被渣男欺骗感情,当Pinky患上阿兹海默症,当Gracie读到pinky的信,当Gracie烧掉所有蜗牛相关的东西,当Sylvia摆脱了空落落的shell,透明的黏糊糊的她终于抵达potatoes指示牌的顶部时,我才觉得——我好像也在这里彻底放下了。
放下了我没能陪伴生命最后时刻永远都缺乏告别的外外姥爷,又放下了一点这么久一直困扰我的情绪造的shell。
“人生只能倒着理解,但我们只能向前。
”前几天一个朋友忍不住对我说,你怎么总是看起来thoughts floating out of mind 我只能抱歉笑笑说,我就是习惯发呆罢了。
这一年里,我处在太多思绪和身体separate的时刻,回忆侵袭我的频率比我自己想象中高出太多。
原因或许依旧,我希望我记住他们的样子——那些离开我的人。
pinky和我的外婆一点儿都不像,除开她俩都患了阿兹海默症以及,外婆也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之一,就好像pinky也是这个世界上最爱Gracie的人之一。
pinky潇洒,幽默,有时候会讲无关紧要的大话,夸赞自己年轻时候的光辉经历。
我的外婆絮絮叨叨,喜欢管很多闲事,永远在抱怨。
一直以来我都在想,我到底是为什么会被外外的死亡困住,我知道这绝不仅仅和情感有关。
然后我知道,还和我所有未到来的难以得到的令我焦虑的事情。
在愈发孤立无援惴惴不安的时候,就会愈加思念那些能够被我称之为确定的概念,譬如家人,电影,文字。
因为觉得不想失去更多了,所以会觉得保持现状很不错,甚至因为觉得力不从心会去放弃很多没有必要的事物和情感。
离别加剧的,还有我对于衰老和死亡的恐惧。
我总在说我老了,觉得自己的童年是遥远到没有倒影的过去,却被一个姐姐拍了一下说,你才23,不要这么想。
我比平常更加频繁地被对于死亡的恐惧所笼罩,这样的感觉不经意地出现在很多个我幸福的短暂时刻,似乎警示着我,幸福点到为止,不可忘乎所以,不然会乐极生悲。
然后会开始想,外外姥爷还在的话,知道我的快乐的话,就好了。
然后我就被困在这里了。
我成了时间的参照物,七个月,两个月,我和时间的相对距离越拉越远。
But, in the years since, I've learnt that the worst cages are the ones we create for ourselves. You have created a cage for yourself, Gracie. Your cage has never been locked, but your fears have kept you trapped. pinky的信令我想,在外外姥爷临终的瞬间,他们会不会也有话想对我说,他们会写信放在我不知道的地方吗?
我不知道。
但他们一定会对我说,健康快乐就好,慢慢走就好,只要向前,就都好。
我记得导演说,他本来结尾是想让Gilbert死掉的——这才是他一贯风格——但他最终心软了。
可能是年纪大了吧。
谢谢你啊Adam。
Enough rambling. Time for both of us to let go. Like I've said, 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we have to live it forwards. Snails never go back over their trails, always moving forwards. Time for you to leave some glittering snail trail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remember, never, never go back.
观看《蜗牛回忆录》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由亚当·艾略特执导的动画电影,用细腻而独特的黏土定格动画形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孤独、成长与自我救赎的温情故事。
影片的主角格蕾丝,是一个深受过去痛苦记忆困扰的女子。
她沉迷于收集蜗牛形状的物品,用这些看似无生命的物件构建起自己的避风港,实则是在逃避现实世界的孤独与无助。
这种囤积癖好不仅反映了她内心的脆弱,也象征着她被过往经历所束缚的生活状态。
影片中,格蕾丝与双胞胎弟弟吉尔伯特的分离,以及家庭的一系列悲剧,成为她心灵创伤的源头。
然而,随着萍奇奶奶的出现,格蕾丝的生活开始迎来转机。
萍奇用她独特的生活智慧和乐观态度,逐渐打开了格蕾丝封闭的心门。
两人之间温暖的友谊,让观众感受到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
影片中,格蕾丝最终选择烧掉那些囤积的蜗牛制品,这一举动象征着与过去的决裂,是她迈向新生活的重要一步。
《蜗牛回忆录》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令人印象深刻。
黏土动画带来的细腻质感,与影片所传达的情感主题相得益彰。
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柔和的旋律伴随着角色的内心变化,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影片通过格蕾丝的成长历程,深刻探讨了家庭、孤独与存在主义的主题。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过一段不愿面对的过去,格蕾丝的故事提醒我们,只有勇敢地正视内心的恐惧,放下过去的包袱,才能迎接新的生活。
影片结尾,格蕾丝与吉尔伯特的重逢,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新希望的开始。
在观影过程中,我时常被影片中的孤独氛围所触动。
格蕾丝的孤独并非个例,它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心理状态。
我们都在生活的某个阶段,经历过孤独与迷茫,但正如影片所传达的那样,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脚步,总会有新的希望在前方等待。
《蜗牛回忆录》不仅是一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在孤独中寻找前行的勇气。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终将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是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电影通过Grace的口吻来对蜗牛讲述她的人生,她就相当于是藏在蜗牛壳里,遇到任何触碰就会缩回到壳里的蜗牛,需要来一场久逢的甘露,也让她和他Gilbert他上了救赎之路。
【Grace】从生下来,母亲去世,自己又是丑丑的兔唇,上学被同学欺负,老爸酗酒,父母离去后被迫和哥哥分开,养父母表面顾及她感受实则只顾彼此,好不容易遇到一见钟情之人,结婚之际,被告知自己的哥哥火中丧生,被丈夫一直喂胖偶然发现是个变态狂一直给人拍胖裸体照,唯一的朋友是老太太Pinky,而Pinky的陪伴以及最后的那封回春之吼“Potato”的信,让她本想自杀的念头变成了开启的自我的人生救赎。
谁的一生不是在各种救赎当中呢?
【Gilbert】双胞胎的哥哥,养母对他的“虐待”让他心生反抗,而他还是个同性恋,但是这也是对于世俗和偏见的抗争吧。
Mary&Max15年后的作品,导演Adam Elliot的那份由衷表达,那份自在纯净的创作,是真心流淌且完成度超高。
能想象着导演在创作过程中流淌的愉悦。
喜欢导演暗黑古怪风格里幽默温暖的自在。
真的很治愈, 对死亡的探讨是给成年人的动画片。
虽然 这么有名气的Mary &Max 看票房也很拮据。
导演这15年看来不是靠创作粘土动画活着的。
万一能引进, 一定要问问他是如何在尘世间解决柴米油盐的。
《蜗牛的回忆》获得了动画界的最高荣誉——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长片水晶奖”,目前已入围金球奖“最佳动画长片”,本⽚从2025年2⽉14⽇起登陆英国院线。
”亚当·艾略特以狄更斯式的笔触,勾勒出⼀幅⽣活的哥特式画卷。”
原文作者:Nick Bradshaw、Katie McCabe翻译:陆钰婷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剧情简介:在⼀位年⻓的朋友去世后,内向的格雷斯开始讲述她的⽣活故事。故事从她在战后在澳⼤利亚的童年开始,当时她不幸成为孤⼉,随后与她的双胞胎兄弟分离。
她选择了封闭⾃⼰,沉迷于囤积物品,但她的艰难经历中蕴含着不少⽣活的启示,这些启示逐渐帮助她⾛出悲伤与⾃怜的阴影。影评正文Nick Bradshaw:在亚当·艾略特的电影中,孩⼦们不会轻易离开⾃⼰的巢⽳。他们或许被迫离家,或许家园崩塌,但他的⻆⾊们并不渴望展翅⾼⻜,也没有对翱翔的希望。在这位澳⼤利亚动画导演的“黏⼟动画”⽣活寓⾔中,⻦类虽然存在,但它们往往在本质上被困在笼中,被折断翅膀,甚⾄双腿。⽽它们的⼈类守护者⸺艾略特笔下那些扎根于现实的⻆⾊们⸺同样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在其他动画形式中,⻆⾊往往能够展现出轻盈、⾃由与幻想,但艾略特的黏⼟⻆⾊却始终背负着沉重的忧虑。(他将⾃⼰的建模⻛格称为“粗犷的歪斜”,这种⻛格源于他家族遗传的⽣理性颤抖,使得⻆⾊看起来粗糙、不对称,却充满真实感。)作为⼀个毫不留情却并⾮冷酷的创作者,他热衷于为⻆⾊设置重重困境,以此考验他们的韧性。在他的三部短⽚、两部中⻓⽚和两部⻓⽚中⸺总计149分钟的银幕时间⸺他为⻆⾊们赋予了酗酒、阿尔茨海默症、阿斯伯格综合症、哮喘、失明、脑⾎栓、癌症性甲状腺肿、脑瘫、⽿聋、医疗电击、肺⽓肿、懒惰眼、雷击、巨头症、截瘫、沙利度胺畸形、图雷特综合症和静脉曲张等种种困境,同时还让他们经历了失去⽗⺟、宠物和肢体的痛苦,以及频繁的欺凌。他的早期三部曲《叔叔Uncle》(1996年)、《表妹Cousin》(1998年)和《兄弟Brother》(1999年)描绘了⼀系列独特的家庭怪⼈展现了他们的怪癖和应对⽅式。获得奥斯卡奖的《裸体哈维闯⼈⽣Harvie Krumpt》(2003年)则通过展现⼀位先天患有难以治愈的抽搐性疾病和同时作为⼤屠杀幸存者的⼈物的坚韧品质,展现了反抗的英雄主义。艾略特的第⼀部⻓⽚《玛丽和⻢克思Mary and Max》(2008年)通过⼀段断断续续的笔友关系描绘了⼀个墨尔本的年轻怪胎和⼀个⾃闭、超重的布鲁克林孤独者的⽣活,⽽《Ernie Biscuit》(2015年)则将⼀个胆⼩的巴黎动物标本师带到了澳⼤利亚的偏远地区,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蜗⽜的回忆》重现了这些主题,并加⼊了⼀些变化。这部电影的背景设定是艾略特⾃早期短⽚以来,⾸次回归纯粹的澳⼤利亚故事,横跨墨尔本、堪培拉和⻄澳⼤利亚(还有⼀个巴黎的闪回)。
《蜗⽜的回忆》是艾略特迄今为⽌最具个⼈⾊彩、情感最为内敛的电影。影⽚由主⻆格雷斯亲⾃叙述,尽管她身边还有⼀系列其他⻆⾊。格雷斯·普鲁登斯·普德(Grace Prudence Pudel)是⼀个双胞胎,她从出⽣那⼀刻起就感受到了家庭分离破碎的痛苦。她的⺟亲在分娩时去世,⽽她的兄弟吉尔伯特成为了她最坚强的守护者。他们的⽗亲珀⻄是⼀位法国定格动画师和街头魔术师(与《兄弟》中的⽗亲⼀样,艾略特⾃⼰的⽗亲也曾是⼀个杂技⼩丑),他跟随他们的⺟亲来到澳⼤利亚,但⼀次醉酒驾驶事故使他坐上了轮椅,并陷⼊了酗酒的深渊。睡眠呼吸暂停也随之⽽来,让这对双胞胎在夜间护⼠的照顾下,陷⼊了⼀场注定失败的⼈⽣游戏。格雷斯和吉尔伯特被分开,送到了澳⼤利亚两端的寄养家庭。格雷斯被⼀对温和的夫妇收养,⽽吉尔伯特则被送到⻄部⼀个狂热的基督教果农家庭。
尽管双胞胎的磨难让⼈联想到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或雷蒙·斯尼奇(Lemony Snicket)的作品,但艾略特的叙事更加沉稳,但艾略特的叙事更加沉稳,带着⼀种狄更斯式的对⽣活苦难的哥特式描绘:差异⽆处不在,苦难总如倾盆⼤⾬般降临,⽣活充满了不可控的变数。在他的怪诞⻆⾊群像中,依然不乏冷幽默,但《蜗⽜的回忆》却出⼈意料地充满了泪点。普德尔⼀家是艾略特迄今为⽌最颓丧的⻆⾊,他们沉重的眼睑下仿佛藏着⽆尽的眼泪⸺⽽在格雷斯的身上,这些泪⽔确实倾泻⽽出得以释放。莎拉·斯诺克(Sarah Snook)⽤她那柔美的嗓⾳为格雷斯注⼊了丰富的情感,从甜蜜的喜悦到颤抖的痛苦,情绪的起伏在埃琳娜·卡茨-切尔宁(Elena Kats-Chernin)哀婉的弦乐与钢琴配乐中得到了强化,尽管艾略特偶尔的过度描写略显冗⻓(“我的⽣活已经变得可悲事情已经失控……孤独、⽆爱、如同囚徒”。)尽管如此,这种情感完全是格雷斯⾃⼰的。作为⽚名中的蜗⽜,她也是⼀个局外⼈和囤积者,收集着⼩饰品、豚⿏、浪漫⼩说,试图⽤这些物品筑起⼀道堤坝,抵御内⼼的失落感。即便到了成年,她依然戴着她⽗亲为她制作的玩具蜗⽜帽,帽⼦上⽤铁丝和乒乓球做成的眼睛摇摇晃晃。她对蜗⽜的习惯了如指掌:受到威胁时会缩回壳中,但也永远不会重⾛旧路。这⼀点由格雷斯最后的盟友和偶像平基(Pinky)点明。平基是⼀个令⼈尊敬且充满⼲劲的怪⼈(由杰基·⻙弗[Jacki Weaver]精彩配⾳),她早已摆脱了束缚,并拥有⼀⻓串传奇经历:从与约翰·丹佛(John Denver)在直升机上谈情,到与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打乒乓球。平基的⽣活也充满了近乎荒诞的灾难:她在酒吧跳舞时被吊扇切掉了⼀根⼿指,因此得名;两任丈夫都死于⾎腥的意外;我们还⽬睹了她多次与⻋祸擦肩⽽过。然⽽,她依然勇往直前,正如她在后院中轻松绕过各种障碍,⼀杆进洞的⾼尔夫球技所象征的那样。
平基似乎还遇到过艾略特早期短⽚《叔叔》中的⻆⾊,她向格雷斯转述了那位叔叔的智慧箴⾔(借由索伦·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的话):“⽣活只能向后理解,但必须向前活。”格雷斯⽤⾃怜为⾃⼰筑起了⼀座牢笼,只有在平基去世⸺以及格雷斯最终陷⼊绝望时,她才被迫寻找⾃⼰的⼒量。她向⾃⼰最喜欢的蜗⽜⻄尔维娅(以普拉斯[Plath]命名)讲述了⾃⼰的故事,并将其放⽣到朋友的菜园中,那⾥被标记为“平基的怜悯之坑”。像哈维·克鲁姆佩特Harvie Krumpet⼀样,她决定要继续活下去。格雷斯如何继续她的⽣活⸺未来还有哪些坎坷等待着她⸺我们不得⽽知。她可能不会与摇滚明星⼀起⻜翔,但她已经脱下了⾃⼰的外壳。在另⼀个⾃传式的转折中,艾略特让她继承了⽗亲珀⻄对定格动画的兴趣。她或许没有远离家族的根源;她的过去,就像艾略特精⼼雕琢的沉重⻆⾊模型⼀样,可能定义并限制了她,但她的未来依然漂浮在未书写的篇章中。专访正文Katie McCabe:是什么促使您创作⼀个关于囤积爱好者的⻆⾊?
Adam Elliot:我⽗亲去世后,留下了⼤量的物品。我不确定该称他为囤积爱好者还是极端的收藏家。当时,我和兄弟姐妹们不得不整理他的遗物,这让我感到⾮常烦恼。然⽽,这种烦恼逐渐转化为⼀种好奇⸺不仅是对他为何收藏,更是对⼈们为何会收藏的思考。什么时候收藏会演变成极端的囤积?
原因有很多,但我发现,极端的囤积者通常经历过失去孩⼦、兄弟姐妹或双胞胎的痛苦,⽽囤积成为了⼀种应对机制。Katie McCabe:剧本最初聚焦于瓢⾍,为什么后来改为蜗⽜?
Adam Elliot:那部电影《伯德⼩姐》(2017年)上映后,瓢⾍的设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笑)。⽽且,瓢⾍的意象有些过于甜美和俗套。于是我开始寻找另⼀种动物。蜗⽜在受到触碰时会缩回壳中,某种程度上,蜗⽜是内向的象征,⽽格雷斯(Grace)正是这样⼀个⻆⾊。蜗⽜壳就像她对外界的保护屏障。Katie McCabe:电影全程采⽤实拍,没有使⽤CGI技术。为什么这对您如此重要?
Adam Elliot:如今,CGI动画已经泛滥,⽽随着AI技术的兴起,我们看到的许多内容都是合成的、⼈⼯的。当观众看到黏⼟上的指纹时,他们会感受到⼀种真实的存在感。这是对⽊偶实体性和触感的致敬。我在1969 年离开电影学校时,有⼈告诉我定格动画是⼀种即将消亡的艺术形式。
但如今,像吉尔莫·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和⻙斯·安德森(Wes Anderson)这样的导演仍在探索这种形式。对我来说,故事永远是第⼀位的,动画只是表达故事的⼯具。观众可以原谅糟糕的灯光、动画和表演,但他们永远不会原谅⼀个糟糕的故事。我们的⽊偶粗糙且不对称,⽽这正是我们想要庆祝的⸺它们的不完美。本文转载⾃sight and sound 2025 三⽉刊
我很喜欢,喜欢这种定格动画,也喜欢这种娓娓道来,还喜欢影片里面包含的淡淡的忧伤细腻柔软温和与良善。
以及对生活微微的向上~最喜欢女主对动画的追求,似乎看到了多年后的自己?
(也许是自恋)一个人能够全然抛弃前面的包袱,认真过好今后每一天就是一种蜕变和勇气。
以及能遇到一个挚友真的好好啊!
边看边想起来我的brother,生命中有一个兄弟或者姐妹真好
好哭,中途边看边哭,边哭边后怕,我怕我像主角一样,遇到烂人,然后各种不好的事情接踵而来。
我害怕孤独,我也缩在一个名为孤独的牢笼里,困住了自己,而且不能自拔。
我害怕失败,害怕失控,嘴上说相信别人,但是心底里是真正的不相信别人。
幸亏还有老奶奶这样一个人存在,帮助女主,抚慰她的心灵,在给她的临终遗言中,给女主种了朵花,一颗种子,让她抛开外物,重视自己。
少即是多,冲破自己给自己的枷锁才是最难的。
以及冲破的过程必定是困苦不堪的,但是最终真的冲出来了,你会发现,各种美好的事情,真的向你奔来。
多年前女主善良的种子,将法官重新拉回新生活,他的哥哥,也成功逃脱被火烧死,最终向他奔赴而来。
前面太苦了,幸亏结局很甜。
即使充满了不真实性,但我仍然很感谢有这个结局,不然人生真的太苦了。
好像穷人不配有生活,不配有后代,也不配有美好的生活。
这个太窒息了,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了,太焦虑了。
即使时间是粒沙,但是压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让人喘不过气,但是真的有必要这么焦虑吗?
是不是可以放下脚步,慢慢慢慢的走。
现在很像改革初期,一部分固有思维的人,被时代抛弃了。
勇敢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而我,好像属于固有思维的那类人。
我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怕,打破自己的框框条条,然后直面最惨淡的结果,然后坦然的迎接阳光。
把自己当做动物,植物,保留最基础的需求即可。
被嫌弃的Grace的一生,额,半生
成人+黑暗向,粘土人物做的很丑,结局意外的挺好
被嫌弃的Grace的救赎
受不了了真难看,adam Eliot再出片子我不不不不不不看了!太丑了。如果我有一天感觉亚当艾略特的片子好看,那我绝对是精神状态有点问题需要调理,呸呸呸!不精彩的,絮叨的,丑的,毫无特别之处的,可能本来希望是,细腻的,小确幸的,特别的,美的。
HKIFF49 No. 16 @ KG|没看到开头十五分钟,感想是一点也不遗憾。动画电影那种真善美一出来我就很想吐……Uh,算了,宽容d
【10】“人生只能倒着理解,但我们必须向前迈进。”个人2024年度最佳基本敲定~陶土定格动画版《活着》姑且不论在当下有这样的艺术家还在继续用十几年的时间延续这样的表达手法来雕刻一部作品。仅仅从作品文本本身,也惊叹于第一人称叙事所带来的强烈代入感。最后“小手指”的那封信堪称我见过的最美升华段落——无需美化苦难,我们来人间一遭就已经很背了,不如在雨中点上一支雪茄,穿上刚烘干好的毛衣。有时候人生真的没那么多为什么?我们能做的就只是忍耐和接受。所以我们所有人最终都会上天堂,因为人间就是地狱。
电影,情感细腻,节奏舒缓,如诗如画。角色生动,故事引人入胜,幽默与温情并存,值得一看。
蜗牛这个意象好完美。自认是将家背负在身上,除了自己一无所有的孤独患者,用重重心防阻挡着外人的进入,又深陷在这黑暗的漩涡之中。当不循规蹈矩不被允许,目之所望的黄金年代亦渐渐远去,寻到的幸福也转眼如梦幻泡影,认清自己只是历史的一员,该如何在虚无里自救?当然结尾近乎大团圆的奇迹不能够用一句“囚牢随心造”而决定吧,但某种程度却也认同这种豁达的心态比较利于创作,即使不满意也自豪,即使难堪也要摆出笑容,这样的人好像才值得嘉奖。也没有否定逃避可耻却有用啦,好羡慕grace有pinky在身边……睡觉可能才是等待时机的最佳方式(?)。
差上一部太多 剧情转折很刻意 女主只是一个顺波逐流的人 而电影一定要给女主一个好结局 真正的逃出自己的笼子绝对不是大法官是自己安慰过的人和哥哥的死而复生 而是挨打要立正 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接受现实 寻找自己的美好
3.5。剧本蛮俗的,但仍有一些有趣的节点点缀着。(Vue Westend)
毫无新意。
像生活一样
三星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结局温暖版)。演职人员表里看到Nike Cave老师,但对他配音的角色毫无印象……
格蕾丝,你是个了不起的朋友。有些牢笼,不过是我们自己画地为牢。蜗牛有自己的家,也许那也是它的牢笼。很暖心的动画电影。和别人不一样,我是该自信该肯定自己的!
因为我在35岁之前的人生都是“脱缰”的状态,所以我感受不到这种“未完成”的酸楚,抱歉,综合美术我只能1星。
pinky太有意思啦◉‿◉
Adam Elliot那几乎跟心血一样被供奉的寂寥与苦楚,像是一枚又一枚即将干涸的蜗牛躯体,叫人不忍心揭开,窥看,而那大抵因为漩涡一般的纹路里,弯弯绕绕照见的无非人生真相——失去,失去,失去,失去,偶有一回拾得,天旋地转地如同神迹降临,再失去。终归我们拾取重生的力量,是宛如蜗牛前行的闪闪发亮的踪迹。他是真懂制造让人发自内心怜悯疼爱的小人物啊,我事先就要严阵以待。在这脆弱但巨大的慰藉里,还有为同性的发声。真好,这部唯一不够好的地方,是《玛丽和马克思》太过珠玉在前。四星半。
大银幕。讲的无非就是主角把自己困在壳里了,像只蜗牛一样,她最终要破壳而出,一句话概括完了。倒是现在怎么还有观众为这种“教你如何去生活”、说教味儿这么重的电影鼓掌叫好??? #LFF
虽然每个孩子都值得一个美好的童年,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这样幸运。在那些无助、孤独、悲伤、痛苦的岁月中,是蜗牛壳收留并保护了我,现在是时候走出来了,让蜗牛回归自然,我也要重回生活。Pinky奶奶说得好,“蜗牛从不回头,只是一直向前。”我也要像蜗牛一样,即便爬得缓慢也要勇往直前,只留下一条专属于我的印迹,独一无二,无怨无悔,闪闪发光!
看别人的生活有多悲惨可以给我们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