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白俄伯爵夫人30年代沦落上海,已沦为夜总会的舞女,甚至还得靠那一点尚未完全退去的姿色和风韵出卖肉体。
一起到上海的女儿和阿姨对她依旧十分支持,可岳母(白俄的公主)和小姑对她就没那么客气,尽管如此,全家人都依靠她那份“不干净”的收入过活。
故事老套,但我喜欢。
各花入各眼,无法统一认识。
高贵体现在贫贱时。
我喜欢这部电影,我对战争和动乱年代中的女性角色充满迷恋,她即使在那样的时刻也显得如此风采。
说说电影配乐,胡琴、琵琶、萧、小号、乐团,我很感动,配乐是个外国音乐人。
求。
所有想吃演员饭的人都要看一看这部片子。
正常人演盲人容易过火,就算演员事先体验过几个礼拜的黑暗生活也不行。
德尼罗和他比起来就差得多了。
舞台剧的功底是英国演员胜出好莱坞的资本。
RF的演一个几年前突然变盲的外交家非常到位。
曾经八面玲珑斡旋的外交家,如今家破人亡自我放逐在异国的繁华里,变得愤世嫉俗。
一方面,他对自己讨厌的人夸大自己盲人的细节,避开任何说违心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对熟人,对重视的人则努力维持自己的尊严,掩饰自己的弱点。
另一个亮点是凯翠亚看到的一段西洋景。
真想不到导演安排了一段美妙的水墨动画进来。
为什么中国人自己的东西要到了外国人手里才有出路。
上海滩旧景也是。
大陆和台湾拍的,哪怕是《海上花》《色戒》都有一种油滑的美国气和猎奇劲头。
而这部片子,正如男主角对白俄贵族的描述,充满“悲剧”气息。
这样的历史已经不会再重现了,全世界都不会再有像那时的上海那样奇妙的所在。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 我般看过一次的电影很少会去看第二次, 一个是时间的原因, 一个是不想再重复, 好电影太多了, 人生苦短啊. 可是这部电影有一种吸引力, 使我可以在短时间内, 不停地再看. 也许是片子的导演James Ivory高估了做为一个观众的我的智商, 我发现,(当然这也许和我看的是D版DVD有关, 翻译很烂, 于是我不得不看英文的原版字幕), 有很多细节是要看多两次才能领悟的. 而有的细节我是故意看多了两次.呵呵呵 首先,当然是把注意力放在我们亲爱的Ralph身上, 不得不说的是, Mr.Fiennes 这次又演了一个他相当擅长的角色类型. 虽然这位标准的英国绅士活标本可能不想自已被定型,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 有些角色非他不可. 片中他又扮演了一位盲人外交官,背景是二战前的乱世中国,可以想象Ralph的气质是相当适合种角色的. 他的深厚表演功力把这个, 深情, 绝望, 沉湎于个人世界并自我放逐的人呈现于观众眼前. 作为一部片子, 我觉得The White Countess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一些亮点可能体现于布景和所谓的中国元素了. 所以这部片子我认为完全可以是看成欣赏Ralph的表演的舞台剧. 本片的布景美伦美幻, 多次出现的酒吧表演也是非常精彩, 我很想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夜上海的生活, 如果是真的, 那我也想生于那时了. 虽然Ralph表演的是一个盲人, 但是他的眼神, 是的, 盲人也有眼神的, 非常抓人. 其中他第一次去和女主角约会,从楼梯上轻快地下来,然后用力从楼梯上跳下来,到了门厅,停了一上,脚在裤角轮流上擦了下, 把鞋面再擦亮一点, 虽然已经很亮了。
然后手握手杖出门。
上车这一段最有意思,只有十几秒,但是很精彩, 他小跑出来后用手杖熟练地敲打了小车门的上下左右,以确定方位。
然后才上车。
虽然只是一句话的动作,正常人做起来是不容易的,很多演员就会演过火了,动作太笨太慢,就表达不出他的心情,动作太灵巧就不像盲人了。
他却做得非常自然,行云流水般顺畅。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他酒吧清早被琴声惊醒,镜头从后面拍摄,他靠在椅子上缓缓起身,见不到前面,可是整个环境就是一个惊艳的画面,这个不到一分钟的片段没有任何对白,只有音乐和他的背影,我认为是本片最能表现他魅力的一个镜头,也非常符合角色的处境和性格。
接下来就是一个表现他演技的片段。
从楼梯上下来,顺着琴声走来,屋内摆设已经不同,他就要表现在屋里碰上东西,停下, 再走,碰上一把椅子,坐下。
其中穿插对白。
我把这个片段反复放了好几次。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可能私下练了很多次。
可是他为什么能表现得那么到位啊?
我基本上看完电影后已经忘了他是一个视力正常的人。
还有很多让人心动的细节,如他在一个餐厅门口闲坐,而女主角的女儿来逗他玩。
他不知道她在哪个方向,左右试探后,终于找到了。
这个场面我觉得又是一经典。
再感叹一次,天啊, 他是如何做到这么恰到好处,又流畅自然的!
看完伯爵夫人后,灵光乍现安妮宝贝的一本书,书名叫做《彼岸花》,内容早已忘记,但是名字用在这里相当恰如其缝。
彼岸花—镜中月,水中花伯爵夫人一家是沙皇时代的贵族,但是故事的发生时间已经来到1936年,那时候的俄国沙皇统治已遭推翻,没落的贵族也都是树倒猢狲散般流落异乡,看着早非贵族的一家遥想公瑾当年的模样似乎与清朝遗老遗少的病态纠结并无二致。
富贵如过眼云烟,即使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仍无法走出那个虚幻的梦境,仍惦念昨天舞会上的觥筹交错、锦衣华服,仍痴望着明天一如既往的权倾天下,接受无数人的顶礼膜拜。
其实对他们来说,今天,破衣烂衫、残根冷炙的当下才是最不真实的虚幻世界。
他们自始至终追逐着彼岸的那朵花,但彼岸根本无花,只有海市蜃楼的幻境,而已。
女主人公伯爵夫人现实很多,她的现实并非来自其天生睿智,而是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和担当,为了能养活自己的女儿,她从事着被人看不起的低贱职业。
曾经的高贵让如今的沦落更显突兀和不堪。
彼岸花—希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未曾轰轰烈烈爆发却早早流于平淡,他们之间的情愫是若有似无的暧昧,是惺惺相惜的理解,甚至怀疑无关乎爱情。
男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却经历了相似的情感打击,而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滋味他们都最清楚,也因此彼此抗拒彼此靠近,最终彼此依偎取暖。
对他们来说,彼岸花是幸福,只有跋山涉水,抛弃过往,到达彼岸才能有新的开始、发掘新的希望。
Ralph Fiennes,自从《英国病人》后,就中了这个男人的蛊,哪怕是《哈利•波特》的混世魔王伏地魔,因为他的演绎可以让我无比迷恋这样一个邪恶的角色;就算是在《公爵夫人》中再荒唐再沙文,我也能解读出他是不善言辞的爱恋、那是不解风情的困惑,更是言不由衷的无奈;抑或在《朗读者》中,因为他的恐惧而原谅他,因为他穿风衣的帅气模样而原谅他,仅仅因为他是Ralph Fiennes便原谅他。
喜欢这个男人,可以很肤浅,因为他的样子。
喜欢这个男人,可以很深沉,因为他的忧郁,他的沉默。
《伯爵夫人》中的他,没让我失望,他的演技从来就不会让人失望。
他演的盲人让人心生怜爱,又有谁能忍心夺走那双湛蓝眼眸的神彩!
叹一句,天妒英才啊!
片中的他一如既往的寡言,荡漾在他身后的是谜样的过去;也一如既往的忧郁,不用蹙眉捧心,只需静坐一隅,便是一副遗世独立的姿态;但是他不会将温柔泛滥,他的狂暴可以发泄到歇斯底里后不能自已。
他是英国病人,但又不是,他能将一个盲人演绎得如此调皮可爱(从台阶跳上跳下),也能将一个盲人演绎得如此脆弱而又勇敢(不敢吐露心机放女主角走&在战争爆发一片混乱时只身一人踏上寻爱征途),还能将一个盲人演得风度翩翩、魅力十足(还有哪一个盲人能如此这般呢?
)。
虽然结局有些太过完美,但是Ralph Fiennes的盲人先生绝对值得幸福生活!
破败的、失意的、窘迫的、毫无希望的…… 随着整个电影的推进,我的脑海中不断闪过这些词汇,这不仅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这座城市的描述,也是对剧中几位主人公正在经历的人生和命运的描述——不论是杰克逊,还是索菲亚一家,还是犹太人费斯坦,每个人的命运和生活都因为时代巨大的撞击而变得支离破碎,甚至可以说是苟延残喘……然而命运并不总是一直残忍,灰暗的生活之中,也有着点点星光不时照进——舞女之间的友谊、温暖的邻居以及整日嬉闹在一起的儿童、戏剧般地在法国大使馆遇到的故知……当然,最大的明亮,也即是最终照亮了两位主角后半生的那次相遇。
从一句无心的旁听开始、到一次偶然出手的相助,到往后一起共事一起走过风雨,到乱世之中的走失和失而复得——尽管有过克制,但爱情终究还是战胜了理性,因为爱,是无法无法掩饰也不能放弃的。
有一笔的用意很好。
昔日和Sophie打网球跳交际舞的男孩子在舞场里遇到了她,那一笔回忆,只是一闪,背后优雅的音乐正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象征--都没了,今非昔比,有点红楼后半曹寅没来得及写出来的意境。
这一笔用意很好。
另一笔是法国领事馆人遇到以前的公主公子老夫妇,仍然毕恭毕敬,可是最后截短一句:“不过现在,现在您们倒在这儿了”。
脸上表情也变尴尬了。
破落的贵族总是很有戏的,正是因为对比。
也可能跟大众的心理也有关。
此外几个配角都演得不错。
Sophie家里乌烟瘴气的全是女人,都靠她养,除了Vera外还都嫉妒她,还都嫌她。
最深层的原因是因为Sophie长得比他们都好。
Lynn Redgrave 和 Madeleine Potter都好,刻薄尖酸。
Vanessa Redgrave 当然不用说,大气犹存她最拿手。
小丑、音乐和真田広之也好。
整个电影当然可看,因有导演一向的低调,文艺性,美感,含蓄这些因素。
但说不出什么地方有点儿不足,不如《Howards End》那么天衣无缝,每个情节都有用意,不过当然因为有Forster的近乎完美的小说做后盾,是从精彩情节里挑拣出影,可能比较好办。
海报的激情亲吻是误导,想是一贯商业做法。
他是失明的美国外交官,杰克逊;她是没落的俄国贵族伯爵夫人,索菲亚。
在繁华喧嚣的国际都市上海,詹姆斯•伊沃里总是喜欢在这样厚重沧桑的背景里面给我们缓缓地讲述一个故事。
他总是喜欢这样讲故事,没有太多喧哗修饰的台词,只有直指内心的演员的表演,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海伦娜•邦汉卡特那怨恨的眼神,像是拉尔夫•费因斯在炮声引起慌乱的上海街道上跌跌撞撞地行走,因为他们的心里面有着不肯退却的执念。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在上海难民逃往苏州的船群上,杰克逊安静地坐着,像是一块屹立风中的石,他身边倚靠着索菲亚,索菲亚把手伸过来,和他十指相扣。
这时候船头有人吹起了沉郁的萨克斯,于是索菲亚的女儿凯翠雅跑过去看,这在战火摧残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的中国人。
杜可风的摄影向远处延伸开去,又回转流连,仿佛对这里诉说着赞叹与眷恋。
这是在几经沧桑起落的上海,不管怎样都有它独特的迷人之处,给我们意外,于是爱情,最后也是尘埃落定。
最近一部名为《怀特伯爵夫人》的好莱坞电影讲述了前苏联发生布尔什维克革命(十月革命)后,一个出身贵族的白俄女子和家人逃往中国上海,为了支持难民家庭,最后沦为妓女,终身落魄的故事。
历史学家弗莱瑟·纽曼在经过详细的史料调查后发现,影片里的故事和当年真实的情况惊人相似。
1937年,在上海生活的白俄难民超过2.5万人 一度,上海的难民营颇具规模,白俄难民(白俄是特指当年支持沙皇的俄罗斯人)的遭遇也成为一种典型难民生涯。
那个时候,上海大大小小的歌舞厅似乎都被白俄艳女垄断了,她们特有的金发高鼻和缤纷的霓虹灯成为那个时代上海夜生活的全部代表。
1937年,墨西哥驻上海名誉领事毛瑞斯欧·弗兰斯科写了一本关于自己对上海这个城市黑暗感觉的书,书里的内容多是暴露那些在光华之下,一个大城市的肮脏和丑陋,当然是出自他的视觉和接触面。
很多弗兰斯科的读者通过他的著作了解当年上海的俄罗斯难民社群。
当时生活在上海的白俄族裔非常穷困,据统计,在16岁到45岁之间的白俄女子,有22%从事卖淫工作。
到1937年,在上海生活的白俄难民超过2.5万人,是当时上海人数最多的欧洲族裔。
其他因布尔什维克革命逃亡的白俄难民则分布在中国的哈尔滨、当时的东北满洲里和巴黎。
后来很多生活在满洲里和巴黎的白俄难民也纷纷前往上海,因为上海是难民眼里最自由的避风港,前来上海只要一张落地证就可以,既不需要护照,也不需要工作签证,这些优势也是上海在纳粹猖獗期间吸引大批欧洲犹太难民的原因。
1922年10月,苏联红军攻克海参崴,那是白俄军队的最后据点,白俄官方紧急征调所有可用的船只和设备做最后撤离。
那是相当绝望的场景,白俄士兵和他们的家人,还有一些平民,带着全部家当,挤在15艘船上。
两个月后,在白俄指挥官的带领下,3000名难民来到上海。
那天的吴淞港乱成一团,前来的船只里,除了军舰,竟然还有渔船、破冰船和邮轮,甲板上的杂物应有尽有,从锅碗瓢盆到婴儿用品,一个美国记者竟然还看到一个白俄妇女用一支步枪扛着包裹里的婴儿。
然而,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难民来说,上海的大门并不像想象中敞开。
1922年的时候,生活在上海的俄罗斯人大约有700名,除了领事官员及家属外,大多是皮毛商人和茶叶巨贾。
这是一个富足稳定的小社区,当时的领袖是维克多·高斯,他是沙皇时期的大使,十月革命之后,尽管不获苏联政府承认,仍在上海履行自己的职责。
高斯非常怀疑关系紧密的俄罗斯小社区能否一下子接待数量庞大的难民潮,尤其这些难民几乎已是赤贫。
在他的干涉下,当时上海的外事办只给200人发放了落地证,这意味着2800人不能落地,后来这些人通过绕道菲律宾辗转来到上海,但是有一船人在“曲线登陆”过程中被抢劫,连船都被拆了。
第二批难民舰队于1923年9月到达,船队在吴淞港外等待了40个月,等待与上海市政府的谈判结果。
这些船上多是白俄的远东军,他们在离开海参崴之前将那座城市几乎完全拆毁了,难怪上海当局担心。
后来,这些人大多数在上海义务民兵队里服务,也有少数人进入外国人控制的租界警察队。
1922年,上海市政府登记的新登陆白俄难民数量是1268人,1923年将近2000人,1926年超过4000人,后来陆续前来的人都是乘坐单艘小船,这样不用什么麻烦就能登陆,也有一些难民通过陆路进入,更不需要任何证件。
很多长途旅行具有传奇色彩,1930年的一篇新闻报道描述,一家白俄人从新疆进入中国,一路步行到上海。
为生活所迫,白俄女子沦为妓女 登陆上海后的1到2年,因为生活实在窘迫,年轻的白俄女子开始走向声色场所,最终无可避免沦为妓女。
难民的拥入彻底改变了原来白俄社群的面目,他们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首先他们都没有了国籍。
1921年,前苏联政府取消了所有逃亡白俄人的国籍,这些人拥有的唯一身份是当时国联的护照,这种护照仅被51个国家承认,其中并不包括中国。
另外,这些白俄难民们发现,他们无法享受外国人在上海的所有特权,当时的上海有各个国家的租界,外国人地位相当高,不被中国当时的法律管辖。
但是白俄难民和当地人一样,必须屈服于法律、文化、道德上的一切约束。
其次,几乎所有难民在抵达上海的时候都已经身无长物,他们大多数是前军人以及前军人的妻子或者女朋友,没有其他工作技巧,因此首先就面临找工作的问题。
当时的上海,如果想获得白领工作,会讲英语是必要的,但是白俄难民多半不会说英语,仅会法语,勉强说来,英语水平还不如当地的上海青年。
于是,几乎很少有难民能找到体面的全职工作,大多数是教授法语、音乐和芭蕾的兼职工作,以前的军官多半从事保安、民兵、私人保镖的工作,女孩能在杂货店、发廊和制衣工厂找到工作已经是幸运的。
更多的人迫于生活压力只能走向犯罪,1929年,根据统计,上海外国人的刑事犯罪中,白俄人超过85%。
年轻的白俄女孩很多出生优越,但是没有任何语言优势,更缺乏劳动技能,只能出卖色相。
在她们来到上海的第一天就注定了将迷失在这个城市里。
在声色场所的收入,很多时候足够支撑整个家庭的开销,很多女儿或者妻子别无选择。
白俄难民充分丰富了当时上海的娱乐生活,尤其是性交易市场。
上海被称为“东方巴比伦”,鸦片战争以后,一直是西方水手眼中的东方娱乐之都。
之前,上海的色情场所之首是苏西黄俱乐部,在这里,来自韩国、日本和越南、泰国的女孩和西方水手们放荡共舞是最常见的场面。
不过后来,上海色情业的代名词转成廉价的白俄女子脱衣舞。
很多白俄女子美丽非凡,她们的舞技更是无可挑剔,很快成为上海夜生活的最亮点。
白俄难民从事多种职业,成为“上海人” 白俄社群始终没有在上海掌握政治上的主动,因为他们一直是靠出卖体力的一群,另外在白俄社群内还不团结,尤其是乌克兰群体和其他人不和。
但是白俄难民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上海的文化气氛,至少完全改变了这个城市的种族关系。
之前,白人在上海的地位之高无人能及,但是白俄难民来到后,上海人发现,白种人也能在服务行业里工作。
白人可能成为你的私家保镖,可能是你的驾驶教练,可能是你的私人裁缝。
另外,白俄难民也丰富了上海的都市文化,例如现在很多餐厅里的俄罗斯罗宋汤都是最地道的。
白俄人带来了正宗的交响乐和芭蕾舞,在一段时期里,上海市60%的交响乐都是白俄人演出的,他们的芭蕾也是最出色的,那个时期上海人对于芭蕾的迷恋可以说完全是因为白俄舞团的出色表演。
他们还带来了欧洲的歌剧,当时在很多大规模的俄罗斯餐厅里,会有知名歌唱家表演歌剧,这在现在都是相当奢侈的。
另外,很多白俄女子开设了私人的裁缝店,她们的设计也影响了很多上海上流女士的审美、着装风格。
尽管很穷困,但是很多白俄家庭仍旧保留着贵族式的生活传统,这些传统的价值远远超越了经济价值,影响了当时上海很多中产阶级市民的生活方式。
进入上个世纪30年代以后,白俄社群开始逐渐强壮起来。
最初一家白俄报纸出现是在1936年,名为《上海的俄罗斯人》,是由私人投资开办的,随后,很多东正教堂在上海出现,其中有1到2座规模还非常大,这也影响了当时一些上海人的信仰。
等到白俄社区能够支撑两所白俄学校的时候,整个上海已经有6份俄罗斯报纸在发行,还有一个专门的无线电台。
临近1949年,很多白俄人再次成为难民,他们又乘坐各种船只来到美国位于菲律宾的军事基地。
这一回在港口,他们等待了2年的时间,最终美国国会同意给予他们难民身份,发放美国护照。
还有很多白俄人在二战期间因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和担心,于是在中国解放之际纷纷向前苏联申请护照。
更多的人,恐怕已经渗透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尽管仍坚持着坚定的信仰,尽管依旧无限思念祖国,但是他们已经将上海视为最后的扎根之所,成为上海人了。
(摘自《南都周刊》)
不管你是像影片中男女主角那样“独在他乡为异客”,还是“身在故乡,心为异客”,总之,当你疲惫不堪、无力前行、想找个地方躲起来的时候,伯爵夫人酒吧,实在是个理想的地方。
只可惜,酒吧那扇厚重的大门,终究也挡不住战火的侵袭。
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可以歇一歇、醉一场、梦一回的地方。
格茨司令官和辛德勒果然交情匪浅,辛德勒的太太都可以去给格茨当红尘爱人。
Ralph真的特适合同有沧桑感的知性美人配戏,两人在上海滩伊沃里式的隐忍来隐忍去,终究华东沦陷了,他们爱上了。
白俄的落魄贵族不说俄语,为了迁就导演和美国领事一律说英文,也罢了。
当年的小伯爵少爷小伯爵小姐沦落到扛活和舞女还不算让人心酸,那俄国歌者他乡犹唱后庭花才真是悲切呀。
中国又缺席,除了成全那对痴男怨女基本上只能自己躲起来舔伤口。
王洛勇忠心地给Ralph当管家,而英达的镜头只能论秒计。
老觉得拉尔夫·费因斯和真田广之眉来眼去怎么回事,费因斯演的还是个盲人。上影厂方面尽力了,production design和中国演员都没话说。故事延续《长日将尽》,隐忍深埋,但战乱背景不符合这个平淡的前景。
一星给拉尔夫,一星给佩佩老公。别的一无是处。
改变了人类世界的二战也改变了石黑一雄这个人。从西方蔓延至东方的战火不仅造成各国革命者流离失所,同样也伤及无辜——革了那些渴望安稳生活的百姓和贵族的命。充满变数的当局正在重新洗牌,在飘摇动荡的上海滩,不是所有《迷失Z城》的人都热衷于纸醉金迷,男主角关心的是如何在分裂的世界舞台上找到完整的自己,以及如何在双目近乎失明的状态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幸运的是,感同身受的《伯爵夫人》一眼读懂了他,照亮了他——成为了无家可归之人手中彤红的火把。两个失去存在感的异乡人必须借助爱情的互动来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最终这对一拍即合的「父母」踏上了漫长的还乡之旅。二战之后,席卷全球的疫情再次令世界陷入混乱,令人与人之间再次充满不信任、欺骗和仇恨。为此,这部自传性作品更像是石黑在天人交战状态下对于《奥德赛》的重新诠释。
四国就攒出这么个玩意儿?
喜欢男主角开的酒吧,有种现世安稳天下大同的意味,影片没有着重于贩卖苦难,而是冷静地勾勒了一幅异乡人,调色音乐皆是亮点,是我的菜,既使剧本有些不尽人意。片尾虽暗示希望可江面上仍然弥漫着悲剧氛围。专程为旧上海画风的Ralph而来,居然演了个盲人,分分钟催生对男神的保护欲,加一星。
导演是个小资,所以观众需要有些小资的品味。其实是喜欢主演,那个忧郁的家伙。女主角表演尚可,但戏太弱了。
费恩斯,有种悲悯情怀,在战乱中跟显气度。
你連呼吸她身邊的空氣都不配
以上海为背景的拉斐尔费因斯片,大使,外交官,没完没了的酒会,像杜拉斯书里的世界,可是沉闷得很。18岁前,DVD
战争面前什么都是渺小脆弱,再厚重的门也只能是自欺欺人,陈旧冗杂的上海滩,小丑的歌喉很动人。
细腻又若即若离的爱情…… 如果结尾的两人相依更有化学效应就好了
m1905配音版
很失望,因为ralph我才能坚持看完……
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很细腻,独到。拉尔夫的盲人虽与老帕还有些差距,但已算不错。配角们也都有不错的发挥。电影中浓浓的老上海风情还是那样令人心动。故事太过俗套,可是倒也无妨,灰姑娘的故事永远都是温暖人心的。
Just so so.
第一次和刚哥发生分歧,对电影儿的爱好,我们俩号称是有“共同生活基础”的,可能是我心不静,耐不下性子好好看
有点难懂~
视角还行,可惜拍的不到位
居然有这么一部电影,Ralph Fiennes真是有味道
6/10。开头索菲亚在镜子前擦拭粉末,一家人隔着房间仍摆着贵族架子对她进行无情的指责,诸多细节如婆婆和姑姑死要面子不肯去使馆非要领事上门拜访,可见在落魄的避风港中索菲亚是唯一明白现实的人,正如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犹太裁缝安慰她:好不容易找到避风港对风凉话要装作聋子;失明的外交官反而更加敏锐,他每日拄拐穿梭于法租界的风化场所,不再沉醉于过往的华丽身份,在赌马会上谢绝国民党要员的政治请求,表现他对政治现实的失望,一心只想建立一个包容所有政治立场的乌托邦,松田先生则不关心他的酒吧未来,真正感兴趣的是杰克逊参加过凡尔赛合约的过去,希望自己的国家也能在国际政治中扮演强大角色;过往与现实、政治与乌托邦的冲突结构了主题,可惜伊沃里的影像失去改编魅力,索菲亚女儿透过西洋镜幻想苏州河上的水墨画表现等民俗元素也不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