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修订
Redacted,删除真相(港),编译,波湾阴谋,洁版伊拉克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主演:Kel O'Neill,Ty Jones,Izzy Diaz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语言:英语,法语,阿拉伯语,德语年份:2007
简介:本片讲述了在伊拉克冲突中作战的年轻美国大兵的故事,并将侧重点集中在了多媒体覆盖下的现代战争模式上。由于年轻人冲动的本性和自身的局限,《节选修订》向我们展示了将一群年轻的美国士兵放置在一个精神上野心勃勃的境地的恶果。导演德·帕尔玛在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美伊冲突中美国士兵的经历,此番将镜头对准余热未消的伊拉克战争,可谓浑..详细 >
约会萨马拉对于西方的知识分子来说也是千年等一回。换成中文可类似于敦煌之恋或者新白娘子传奇等等。巴格达上空的秃鹰如今成了大兵口中的侏儒阿里巴巴,沙漠黑鬼,阿拉伯猪和鸟不拉屎的地方,伴随着金银财宝的“赞美阿拉”则变成了圣战组织行刑时的“真主至上”,这就是布莱恩·德·帕尔玛在用新闻小说写恐怖经典。“真相”是巴格达拥有历史,美国有拉斯维加斯和王牌!
伪纪录片形式,配乐一般。
从越南到伊拉克,美国人几十年没有变;从《帅气逃兵》《嗨妈妈》到《节选修订》,德帕尔玛几十年也没有变。其中一个YouTube下面的评论“美国就是全世界最大的恐怖组织,美国梦就是一个梦——而且我们早该醒过来了”。在多样而炫目的影像风格之下,德帕尔玛的直接和尖锐,足以让绝大部分所谓的“艺术大导”们汗颜,没有藏着掖着扭扭捏捏的“批判”和“自省”,只有赤裸裸血淋淋的现实(只有阿金的《凭空而来》有相似的力度,但毕竟也做得太戏剧了)——当你对现实都不敢直面的时候,你的自省又有什么分量?终于明白德帕尔玛不受美国人待见的原因了,总有人批判德帕尔玛太过冷漠而愤世嫉俗,那是因为他不惮于揭露最丑恶的世间。
是啊,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它的内容无法回避、无可质疑。也许你已经听过太多类似的事件,它只是给了你一个空间去感受。只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比新闻更深入更详尽些。
“威胁的姿态?不。只是感到震惊。因为我原本今晚在萨迈拉和他有个约会。不曾想竟在巴格达见到了他!”(死神独白)……本片实际上是帕尔玛旧作越战创伤搬到了伊拉克用手提纪实风格重拍,与几乎同年的拆弹部队并列,你可看出关于伊战的左右两种讲法。冲向检查站的汽车,在毕格罗那片中一定是自杀炸弹袭击;帕尔玛这片里,就成了哥哥送临盆的妹妹赶赴医院。可见战争电影基本都是各取所需、“节选修订”。逻辑上看,后者难免存在刻意虚构硬设的成分:乱世危境久矣,那哥哥竟事先不知必遭枪击?但战争根源的高度进行反思,毕格罗的所谓残酷现实敌情险恶便站不住脚了:谁让你发动了伊战?
【3.2】伪记录的影像体现的真实和影片的人为剪辑形成一种有趣的错位,帕尔玛极其克制或者是正经地沉淀自己的影像,在持有dv的人的突然抽去后开始展现片名“节选修订”的含义,用最后的残酷照片表明,更改的修正的粉饰的那些语言和文字都远远不及战争这种异物带来的扭曲和可怖。
镜头讲述了真实的美军,真正的战争只会更残酷
微缩模型演绎
帕尔玛的水准,就如同发高烧一般,时高时低。再看节选修订,很是佩服帕尔玛的勇气和反思水准。国家意志的黑暗面与摄影机眼睛的道德水准,这是一个非常暧昧的关系
一种可能
【1533】3.5 内容本身是看了会做噩梦的程度😣。但不觉得德帕尔马这样处理较有新意。
可惜,并不是所有美帝鬼子都这样看待这场战争
不知道这是编排的还是真实的纪录片,太真实了。美军被割首的画面太血腥了。
7.5 brutal, too much brutal.德帕尔玛的媒介拼接大杂烩,将战争最恶劣也是最可笑的一面摆在观众面前。是无趣的,也应当无趣。
2007年,德帕尔玛在事业已经进入低谷时凭此片拿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讲述的是美军2006年在伊拉克战场上的奸杀当地少女的丑闻,据说《三块广告牌》的故事灵感也源于此。本片中导演放弃了自己标志性的长镜头及分屏等表现方式,而是巧妙的通过手持摄像机、网站视频、户外监控等多种方式串联剧情和推进进展,让观者身临其境。不知道去年大热的《网络谜踪》有没有从本片里偷师。另外,本片其实也在探讨凯文·卡特式的记录者的道德困境:面对暴行,你是记录还是阻止?
应该叫做911前篇吧 美国如果克服不了自私、贪婪、无耻的劣根性 911这种续篇恐怕会持续演变成辛普森一家那样的长寿剧
你可以给所有士兵下命令,但是你不能控制所有士兵的道德底线。战争就是这样,他摧毁文明在人性上的建设。
投机
伪记录拍的太做作了,德帕尔马有失水准之作啊,但我欣赏导演的勇气,因为这在美国是明摆的禁片
战争让人迷失自我,是非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