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满囤儿现在的内地电影市场,是一个类型片的市场。
许多商人特质的电影人,都在追求电影作品的类型纯粹。
当某类型走俏的时候,就会投机该类型。
定下类型,随后的各种配备,均以该类型为唯一标准。
可是那些智商、经验、能力高于一般水准的创作者,总会不满于这种套路化的创作方式。
他们绞尽脑汁,就为了让自己的类型片能够与众不同,脱颖而出。
《李可乐寻人记》是一部嬉闹喜剧,走的是《疯狂的石头》和《泰囧》那个路数。
可是主创们偏偏利用女主角谭卓那可以变幻的气质,在喜剧类型中引导出了一定程度的类型转换。
嬉笑怒骂的喜剧之外,爱情令影片增出几分亮色。
《李可乐寻人记》改编自李承鹏的同名小说,并由其亲自编剧。
改编自己的小说,往往会遇到两个问题。
一个是舍不得删减,从而无法真的做到类型上的纯粹;一个是对主人公的固有印象太深,难以选到称心的演员。
能选对谭卓来做影片的女一号,多少是其编剧处女作的一大幸事。
李承鹏的追求,八成是要让《李可乐寻人记》具备嬉闹喜剧的娱乐性、黑色幽默的讽刺力和欢喜冤家的浪漫感。
这就要求主演能够在这三重类型之间游刃有余、不留痕迹地转换。
如果转换不够自然,观众便会出戏,整部电影也就成为了散乱的拼盘。
好在谭卓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的演员。
一来她的容貌之美足以惊艳众人,而且还是天然的。
二来她出道后便主演了《春风沉醉的夜晚》、《Hello,树先生!
》等文艺影片,在与娄烨、贾樟柯、张猛这样的名导的合作中迅速积累起同龄女星难以企及的表演经验。
外形条件如此优越,却总是饰演哑女、绝望失控的瑜伽教练等内心戏较重的角色。
这都让谭卓给观众留下了一丝神秘色彩。
观众熟悉她的名字,却不会拿得准她下一次出现在银幕上,会是怎样的姿态,又担起了怎样的挑战。
这种带有神秘感并兼备过硬演技的演员,最适合引导影片实现类型的融合。
因为只要从外部改变她的造型,她就能随之展现角色变化的内心,从而让影片的氛围得以转变。
《李可乐寻人记》中的喜剧和爱情的转换,就是通过谭卓头发的束起和披散为分界的。
随着剧情的推进,一个适度的契机,女警康红一直束起成马尾辫的头发披散开来。
当柔顺的头发自然垂下后,观众会发现谭卓之前凌厉的眼神,不知何时变得温柔了。
整个人的气质便跟着过渡而来。
女警那层冰冷强硬的外壳,融化了。
康红回归成了一个女人,一个我爱犹怜的女人。
如此一来,《李可乐寻人记》前半段的嬉闹喜剧和黑色幽默,很自然地被引导向了欢喜冤家间擦出的爱情暖流。
《可乐寻人,小小喜剧》若疯狂系列,可称近几年我国喜剧成就作,那本片算小小喜剧。
前半部分,还算“疯狂”,后半部分,可能导演已经累了,喜剧细胞干枯,于是陷入文艺小清新之类,算是一种蛇尾,难道前后二段换了编剧?。
不过,喻恩泰也算得以再度和广大观众见面,让其继续得以玩一把《武林外传》之“吕秀才”风格,也是中央戏剧学院表、导演艺术研究大博士的另一种风采!
同时,剧中很少的二个场景,我似乎发现喻博士的表演上,恰似有张国荣的影子,难道是因为我4月1日观此片的缘故?
或许是,敬业精神在二位演员身上,贯穿使然?
祝喻博士成就迭高!
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李承鹏这个人。
《李可乐寻人记》是李承鹏写的,看过他的《李可乐抗拆记》和《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这两本书特别好看,所以我知道了李承鹏这个人。
我并没有看过《李可乐寻人记》这本书,所以不知道原书写得怎么样,不过作为李可乐系列的第一部作品,作者又是李鹏,我想其质量不会差到哪里去。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没有理由的,我是在看过李承鹏书的基础上做出判断的,因为你是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其他作品来判断的。
电影一开始,就是典型的李承鹏式幽默,典型的李承鹏式语言,黑色幽默,发人深省,让人沉思。
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看过韩寒的书的人应该知道,韩寒的文字也很犀利,这瞬间让我想到了《一座城池》,也是同样的黑色幽默。
我想这是真正的喜剧,不只是让人发笑,还必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然就成了为了娱乐而娱乐,最终会导致娱乐至死。
李承鹏的书看似很夸张,但并不做作,不矫情。
他的书很反应现实,直指生活中阴暗的一面,别人不敢说的,他敢;别人不敢做的,他敢。
他或许被说为愤青,但 我们国家缺少的不正是这种愤青吗?
正是有了韩寒、刀尔登、李承鹏、刘瑜等这样的作家,我们才能对这个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社会上的问题才会更加认真地对待。
与《李可乐抗拆记》很相似,《李可乐寻人记》同样有着荒诞的故事,也有着感人的情节。
两条线索并行,在寻人的同时,也在寻找着另一半。
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热泪盈眶。
这不是一般的喜剧作品,《泰囧》虽然很搞笑,但却没让我感动,而这部电影不一样,它让我看完后静不下来,所以才会动手码下这篇文字。
当然我猜书籍可能要比电影精彩一些,电影确实有许多不足之处,许多地方可能拍不出原著的精髓。
但总得来看,还算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人这一生,其实一直在寻找吧!
对于李可乐来说,他真正寻找的,是真实的自己和自己最想要的爱情。
我们不停的生活与忙碌,总是在继续往前走的时候又在徘徊不定,其实我们就是在找真是的自己呀!
真正的爱情,不是李可乐对青青那样,不顾着自己的能力而满足对方的要求,不会像青青一样不细心发现可乐的能力而只顾着自己的需求。
我们在寻找真实的自己,因为这样才适合自己吧!
这是一生的功课。
准备去看书了~
《李可乐寻人记》改编自李承鹏的同名小说,影片延续了小说的精髓,以喜剧开场,先任由小人物去驰骋,而后让小人物在寻人的路上逢着一段感情,并落实对生活的希望。
在笑点中混合着泪点,在喜剧之上兼有深情的情感,这便是影片整体的风格特征。
因而,在演员阵容上,影片除了有“秀才”喻恩泰、“家有儿女”的高亚麟、李彧、秦卫东等喜剧演员制造笑点外,还有谭卓饰演的女警花撑场,她以其兼具中性和妩媚的气质,让这部喜剧爱情影片增添了难得的沉静和深情。
谭卓属于低调婉约的演员,在参与这部更具有商业元素的影片之前,她多在文艺片中尽显风采,也由此形成了文艺女星的面目。
不过,对拥有无限表演潜力的谭卓而言,表演如同呼吸,需要吐纳更多类型的人物灵魂。
其实,谭卓身上有着独具魅力的气质,性感中透着清纯,兼具中性和妩媚,同时又有着极强的表演爆发力。
在表演上,她所塑造的人物往往能够使一部影片在气质和情感上发生一定的转变,从而深化影片的意义和情感维度。
刚接触大银幕,谭卓便在娄烨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贡献了极富冲击力的内心戏。
在一场三角虐恋的格局中,她面对两个男人尴尬的情感局面,表现得异常理性和冷静,观众能够深刻体会人物的迷茫且愤慨,同时也能清晰地捕捉到谭卓赋予人物的无奈、理解等丰富的性格面向。
之后在《Hello,树先生》中,她饰演聋哑女,她以眼睛与身体语言诠释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尝试放大残疾人的内心,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人物的内心状态。
在都市爱情喜剧《擒爱记》中,谭卓饰演的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同样顺畅地处理了人物在不同身份间的转化。
从表演履历来看,谭卓并不以数量取胜,而是以稳扎稳打的表演思路逐步拓展并丰富其戏路。
《李可乐寻人记》中构筑了一个十分戏剧化的世界,以喻恩泰为代表的小人物有悲酸亦有疯癫,而谭卓饰演的康红则在这个非常态的电影世界里起到了镇定的作用,使影片能够在她这里沉静下来。
《李可乐寻人记》以比较明显的喜剧和温情爱情结构全片,在影片最初,谭卓以正义的形象出现,束起的头发,一袭警服,人物显得干净利落,她以不近人情的面孔对喻恩泰的行动形成了阻力,而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她披散开秀发,其柔美的女性气质得以彰显,影片的也由此进入到情感的提升中。
由喜剧到爱情的转换在人物形象上得到了展示,转换过程较为自然顺畅。
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较,谭卓在这部电影中的形象貌似比较常态,似乎并没有过多的内心提炼。
但是仔细想想,其实康红也是一个“非正常”的人,否则自己长的跟天仙儿似得,为什么却倾心于穷困潦倒的酸“秀才”呢?
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谭卓在这部电影中既有对以往文艺范表演经验的一种突破,其表演尝试趋向常规和商业,所以影片中不时上演搏斗、攀岩、追车等等动作戏份,同时她也在延续自己在表演上以内心戏取胜的心得。
双管齐下,使得她在影片中既有外在化的动作戏,有突出了其扎实的内在化表演。
谭卓给人的印象中性且率直,这样的性格似乎代表了新一代电影人的风采,而她在艺术影片中对复杂人物的诠释,也使得她具备同辈演员少有的扎实的表演能力。
而这一切,在《李可乐寻人记》中都有所展示。
看这片子纯粹是因为李大眼的原著,李的球评、博客、微博都很得我等自由人士的青眼,且深以为然引为同道中人……《李可乐寻人记》的原著我是没有看,但这同名的片子(因为有大眼的客串,可认为大眼认可这片子的艺术水准的了),确是深深地将我恶心地够呛了…… 且不说满片不很道地的不知是川话还是昆明话,不难听吗?
喻恩泰的方言台词整个就是一个照本宣科,丝毫没有方言剧中人的活泛与口语化,难听死了; 且不说那个真心难看的空姐是谁呀,有意思吗?
不用电影学院毕业生里选,就是到各艺术院校门口报名的人潮中随便拉个女孩过来演,不比这货强啊?
你敢说此片的选角导演没有猫腻?
还有林栋甫的秘书不也是“脸谱化”的傻吗?
再有,那个女一号的谭卓,一亮相就让人别扭,脸上表情端着(身边的那个“男警”更是面首不如),你又不是外地分来的警察,你姥姥就在本城里,你不说本城的方言?
不说也好,要不东北人碴子味的云川话听起来更受罪…… 我问问诸位拉分的水军,有女警带街头的臭男人回姥姥家留宿的吗?
话说喻恩泰在ATM机前被人追打,女警谭卓是怎么一下子冒出来的啊?
(没空写了,过几日再补充)
日前,由刁亦男执导的悬疑片《白日焰火》不仅是在柏林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熊奖,也将男演员廖凡送上了柏林影帝的宝座,而《南方都市报》随后做了一期特别策划“不是所有男神都叫‘潜伏者’,我点赞!
你加油!
”,对廖凡、段奕宏等男演员们给予了“潜伏者”的赞誉,不过较为缺憾的是并没有关注到女演员,而实际上也有不少女潜伏,像《钢的琴》、《到阜阳六百里》等的秦海璐,还有最近上映的《李可乐寻人记》的女主角谭卓。
《南方都市报》在该“潜伏者”的策划里,开篇便借用了媒体的说法,“廖凡用自己的坚持说明了一点,我们华语影坛上不乏像他这样的好演员。
他们经受着目前尴尬的现状,固步自封的商业类型模式,投资方始终核算着用一个好演员不如用一个大明星。
他们默默贡献着精彩,却少被媒体关注”,而导演高群书则将总结出他们身上的三大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内敛、有深度、有刻画力”——“外形上,这帮人长得都不是特别‘漂亮’,不是花美男类型,而是凭借出众的个性、气质取胜,类别不一,有硬汉型、绅士型、文艺型等。
这些‘非俗帅’男演员有一个共通点——‘内敛、有深度、有刻画力’。
”毕竟,商业化时代的商业制作很多投资人考虑更多的在于商业回报,明星较之一般的演员更有号召力,尽管大部分明星都是从一般演员走过来的,如廖凡,在《白日焰火》之前就已经主演了《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等作品并赢得了不少的好评,只是难以受到大明星般的关注度;而女演员在这方面也并不乐观,大部分都在默默的贡献着精彩的表演,尽管不一定能够吸引到大制作的关注。
就以刚主演了《李可乐寻人记》的谭卓来说,这位来自于东北的女星并非是那种惊世脱俗的“美女”,而是气质型的女星。
早在四五年前与娄烨合作《春风沉醉的晚上》时,谭卓就已经凭借着出色的演技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她的演出也让影片里的非同一般的爱情更为让人深刻,而后来与另一位性格男星王宝强合作《Hello,树先生!
》时,她还挑战自我扮演一个女哑巴,她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来成功的演绎出内心的困顿、挣扎、无奈等。
到了这部带有黑色幽默色彩的《李可乐寻人记》,尽管影片的主要戏份落在于喻恩泰扮演的男主角李可乐的身上,但她带出了影片后半部分时男主人公的转变、性格成长——谭卓在影片里扮演的是动作干练的女警,而喻恩泰则是带有痞子、混混色彩的小人物,两个原本生活于不同世界的人因为误会而相遇,甚至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不过机缘巧合下两人也逐渐消除了误会甚至暗生情愫……在谭卓的表演之下,她将女警的外表的干练与内心的温柔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通过她的几次眼神生动的演绎出来,如医院里喻恩泰给她喂饭时她的表情,还有两个人掉进洞里后她面对喻恩泰的神情的变化,都将这个人物内心的变化演绎的很细腻,也折射出演员本身的能力。
高群书对这些“潜伏者”开出的药方是:自组小团体,主动参与制作。
确实,内地影视业的急剧发展无疑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而对于像廖凡、谭卓等有演技的演员们来说,无疑是福音,也希望在大银幕上更多的看到他们的精彩表演,更希望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在国际影展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或许出版界没能帮忙找到“孙子”,李可乐终于把寻人启示贴到了电影院。
《李可乐寻人记》登上银幕,故事变动不大,喜剧风格进行了影像夸张。
总的来说,李可乐的故事,跟可乐一样,看起来“黑”、“涩”,但内里满是气泡和糖浆,辛辣刺激——原小说就是一个欢乐的屌丝故事,电影出来,强化了这一点。
屌丝老大必定要个屌丝跟班儿。
与电影中的李可乐(喻恩泰饰)并肩作战的,是赵雷棋饰演的杜邱。
就像《疯狂的石头》一样,每一部黑色喜剧都要成就一些精彩的配角,这一次,我们注意到了赵雷棋。
赵雷棋在片中塑造的角色杜邱戏份很多,仗义真诚又愚顽搞笑,和李可乐联袂东奔西跑,遭遇不少困境窘境,可谓一对相互呼应的难兄难弟。
赵雷棋在片中的装扮本来就憨态可掬,再配合自身形象,更不避卖萌之嫌,极尽所能地逗趣耍贱。
这种大胆的发挥,让电影中的角色离小说中里杜邱的形象相距甚远,形成反差。
在这样一部定位清晰地喜剧中,赵雷棋凭借自身优势,不仅直截了当地给观众带去欢乐,还很好地协调于片中的人物格局。
小人物有大作用,这样刚刚好,谁让这是一部屌丝电影呢。
镜头前的赵雷棋,实在最会耍宝。
在《全球热恋》、《决战刹马镇》、《河东狮吼2》等几部影视剧,我们已经注意到了他的喜剧天分。
赵雷棋的给出的喜剧能够被人赏识,关键在于他的表演方式:打得开,放得下,抛得高,接得住。
就《李可乐寻人记》中卖萌耍贱的种种戏份,赵雷棋敢演,也能演。
很多人演夸张的喜剧,总难免一丝做作和尴尬,要么太紧张、不放松,充满课堂表演的痕迹;要么太随意、不精致,没有笑点、缺乏余味。
平时表现并不抢眼的赵雷棋,却很好地规避了这两点。
这或许是天分,更或许和他的不太为人所知的背景有关。
科班出身的赵雷棋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早前活跃于剧场舞台,参与过《开心麻花》、《说客》等多台大型舞台剧。
原本,剧场舞台就是一个经典的练习场,能在剧场吊得起观众的口味,压得住空旷的空间,就需要满满的功底。
而且,他正好赶上了中国剧场轻喜剧化的时代,舞台演出越来越少有传统的严肃气氛,而越来越多笑声掌声。
这正好符合赵雷棋的喜剧道路。
所以,虽然从舞台转到影视,赵雷棋的表演训练和喜剧熏陶并没有中断,不存在太多刻意的转换,也就自然地承续了过来。
若说喻恩泰演得像“可乐”,赵雷棋则演得像“娃哈哈”,纯净、干脆、不着颜色、不露痕迹,但就是让你觉得解渴。
喜剧嘛,就得图一个“哇,哈哈”欢乐欢乐。
虽然流畅自然的喜剧表演背后,满是演员的技巧和辛苦,赵雷棋很会惹人笑。
观众的笑声就是最大的支持。
他很会搞,还很有料。
这部电影吧,只能当微博看,在某些部分不失灵气,但组合起来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了。
BUG多,不必说。
傲娇女警把犯罪嫌疑人往家里(虽然是姥姥家)领,还给洗衣做饭,有这么好的执法服务吗?
做完手术几天就健步如飞,这是X战警吧?
掉洞里那么容易出来,当初何必救得跟生离死别似的还把自个儿搭进去?
寻孙子的最后成真孙子,把观众当傻子吗?
唯一有点惊喜的是客栈那场戏,四方聚集,误会丛生,笑料不断。
其余的戏,哎,就是个乱炖胡扯。
台词好,得记牢。
有些台词还是不错的,不愧是李承鹏的手笔。
比如那句“father died,mother married,people take care of themselves";我的人生不可限量,你的包包必须限量;不能只有价格观,没有价值观。
总之,和大部分国产电影一样,虎头蛇尾,不知所云,好在稍微接了点地气,算是能勉强看下去。
在罗湖上班的时候,每次下班坐地铁都会看到这部片子的广告宣传,一开始还以为是部话剧呢。
去电影院本想看《霍比特人2》的,去得太晚,这部片子长达三小时,遂放弃,选择了《李可乐》。
贯穿整部的四川话,标准倒是标准,可作为一个非四川人,开始总是有些难以适应,甚至看不明白到底在演什么,并且一度以为女警只是个小小配角。
好吧,其实我就是把它当成下班后释放压力,调剂生活的喜剧片来看的。
有两个小触动:一是李可乐在风风光光得到五百万的重酬之后,被发现原来只是作假,再一次变得一无所有,甚至无家可归,于是只能睡在车上,这时前女友老家的小学校长打来电话,他犹豫过,最后还是咬咬牙把钱捐了。
二是李可乐在被邀请回小学升国旗的时候发表的那段话,我只记得这一句:我现在才发现原来我找了那么多的人,其实都是在找自己。
人生际遇这个东西,常让人大跌眼镜,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艺人名媛。
但也许有些品质,不管你变成何种身份,它依然存留在你心底的深处。
其实何止找人是在找自己,我常以为我们工作、读书、旅行甚至于谈恋爱都是在不断地观照自己、认识自己,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并且完善自己。
PS:其实谭卓还是挺漂亮的,感觉她像是郝蕾、徐静蕾还有陈妍希这几个人的结合。
有点意思
这部电影豆瓣只有5分多,虽然演员挺好的,喻恩泰和谭卓,都是我个人觉得不错的演员。但似乎一直没赶上什么好的戏拍。这片子的故事,我觉得有些童话感。讲了一个有点理想主义的小人物,挣扎在自己生活的边缘。因为挣扎,所以做错过一些选择,而这些选择让自己错过这辈子对他最真实的人。电影前半部分有点像《疯狂的石头》,试图用轻喜剧和多线叙事的放来,来构建一种巧合下的命运论调调。但是结尾的地方,又开始煽情,开始走了治愈。所以感觉上有些怪怪的。这可能也是电影分不高的原因吧,整体上不统一,人物也就比较碎。
‘’孙子,以后这些鸡都是你的了‘’,虽然剧情前后反转虎头蛇尾,落入俗套,但是台词笑料加上喻恩泰的表演算是一部让人出人意料的喜剧片。
四不像,啥乱七八糟的,这剧本咋写的?竟然写成这副德行,别把自己给弄丢了。
笑點,諷刺的都很到位。只不過,這劇情走向,完全就能想到嗎!!!不過,能讓人笑就算成功了,不是嗎?
1.女主双眼皮做得太大了,快夹到我了;2.女主太像郝蕾了;3.丛林奔跑一段儿,女主娇喘中喊:混蛋!4.古镇里推轮椅,女主胃都快颠出来了。
有趣
其实还好。但喻恩泰在喜剧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真的好吗?拜柯南好逗!
就知道国产没有好货
平淡乏味的俗套,无甚亮点
看前半段 想给4星 再往下看 最多只能是3星了
很一般 一开始就猜到了结果各种对现实的批判都太表面化
意料之外,好看。喻恩泰有才,谭卓不比高圆圆差~“旧山犹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云南人为撒子说四川话
浪费金钱,浪费时间,故事都不会讲个,剧情烂,还不如小时代
我们一直找寻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主题赞一个。
★★★★★看见那些没看过,只是因为国产就低星,我果断五星,国产喜剧就是比外国的亲切感,吃的不说,语言、笑点符合口味多了。
定位很好的一部小成本国产片,比国产山寨片好很多,李承鹏操刀,台词中处处透露着小调侃、小幽默。有一种小成本院线片叫:可触摸。
基本看不下去
b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