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电影看下去不费劲,自然而然就看完了,两位演员的演技也很自然,处处透露着细节。
对于电影探讨的问题,如果还是十几岁,可能会感慨:隐瞒了一辈子,不能与爱人光明正大走在阳光下,不能袒露真实的自己,好压抑……但现在,男人作为婚姻制度的既得利者,感慨的同时,最应该同情的,是那些做了一辈子同妻的可怜女人。
看见电影里男主轻车熟路的与同道中人搭讪,男主之一沾沾自喜的说怎么逼老婆与他离婚又留下了孩子,看见男主回家坐在沙发上心不在焉地看报纸的背后是他老婆在熨衣服,看见男主出轨同性后又若无其事的回到家里……他的老婆眉头总是紧皱着、喋喋不休,但她也不是生下来就是这样,他俩的感情很真挚,最羡慕的是人间烟火气,是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害怕孤独终老,要看子女脸色,他会劝他“如果信主,死了之后知道去哪里找他”电影最后,借着成立同性养老院之口让这些老人们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但他们已经老了,又有多少时间可以活出自我,又有多少人会选择活出自我。
电影里,男主a的老婆和男主b的儿子未必没有察觉到什么,但所有人都不点破,好像这日子还可以就这么过下去,但所有人都不开心。
真讽刺。
环境,使人不得不隐藏真实的自己,但隐藏真实的自己,换来的只是很多人的痛苦。
不论男女同直都不要被逼结婚,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同时也是对别人负责,把自己当个人也做个人吧。
香港电影《叔叔》是关于老年同志的故事。
并不是同性恋才孤独,并不是老年人才孤独,但同性恋老人,真的是边缘中的边缘群体了。
难得的是,导演拍的几场情欲戏,非但没有因为老年人的身体缺少美感而令人沮丧,反而让人觉得很温暖。
爱抚,亲吻,谈心…性是身体与心灵的互动。
电影讲广东话,拍的很细腻,吃饭的戏尤其好看,甚至可以说,电影的叙事是通过几场吃饭的戏来交代的。
两位叔都有各自的家庭,的士司机柏叔有一儿一女,是幸福家庭的典范。
他与老妻关系融洽,不乏理解与温情,但这一切似乎都被责任抹平。
他们一大家人等着聚齐了再开饭,做出其乐融融的样子,其实各有心事却无法诉说。
儿子买了大闸蟹孝敬二老,他却没胃口,但为了不让老妻扫兴,也奉陪、谦让。
已退休的海叔住在儿子家里,更是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他给小孙女买甜食被儿子批评,想自己吃掉还是被批评。
两位叔内心的空寂与压抑在一餐一食中显露。
两人相遇是偶然,柏叔想单刀直入,海叔想从朋友做起。
他们的约会从饮料店到同志桑拿房,虽然是快餐式的,但也足以果腹,他们要把时间用来弥补错过得太多的部分。
到了人生晚景,拥有了很多时间,但在逼仄的香港,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
难得的一次在家里的约会,是在海叔儿子一家去旅行时才偶得的。
那一天,两人终于有机会一起逛市场买菜,做饭吃饭,互相宠溺的方式就是一个吃得津津有味,一个添汤加菜。
柏叔吃得像饿鬼的样子,比起和妻子吃饭时那种谦让,关心,很不同。
相爱的磁场是喜欢彼此的陪伴,而不是因为责任,活成美好家庭的标本。
当然,两位叔的爱结局不在此生,他们仍无法挣脱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只能隐秘地越界。
寄托于死后,一个能找到彼此的地方。
对男同真的是没多大感觉……也没有想看的欲望……之前也看过《断背山》,感觉也一般般,但是后来被一部《谁先爱上他的》惊艳到了,才对男同题材电影持中立态度。
计程车司机 柏(太保) 真的是被生活推着走啊,到了退休年龄,都在为家人有更好的生活而继续开车挣钱,不用儿女赡养,帮忙接送孙女,体贴老婆的日常心情、甚至为了女儿出嫁出钱为女儿摆酒、带女婿入出租车行业等等……真的是中 国传统观念里的好男人 ,而真正的内心却又是喜欢男性,在这样一个国度里,不敢公开,不敢遵从自己的内心,甚至到了退休年龄,60多了,才敢稍微遵从一下自己的内心去“偷欢”,人生中第一次踏入隐匿在社会中的“男同场所”……另外一位海(袁富华),又何尝不是,单亲家庭,一个人把小孩拉扯大,也是有孙女的老人了,一辈子为了家庭,老年为了儿子加入教会,就是没有为过自己……话说袁富华演得真好啊,《周处除三害》中香港仔那么狠,《叔叔》里又那么温情 ……其实他是最有条件遵从内心安度晚年的,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了,一辈子当中也是完成了“传统社会”所“赋予”的“使命”,成家立业,照顾家庭,已经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了。
可是他却说,“爱上一个有老婆的人,哪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清(区嘉雯饰演)结婚45年, 其实在柏说去深圳过夜的时候就发现了端倪,反复问他们共同认识的朋友去不去,应该是发现了 柏 在说谎,实际并没有去深圳,但是并没有戳穿他,第二次就是在女儿婚宴上,她观察到了柏和海其实是“有东西”的,感情不同于同事、朋友,真是可怕的第六感,女人的第六感,应该就是这样的吧……但是她也没有去质问柏,她一直在维持他们之间的平衡,有一个晚上,柏看着窗外的星空到天明,而她躺在床上偷瞄他到天亮,唉,这一代怎么就是那么能忍呢,太隐忍了,这个场景真的跟是枝裕和一样,像把钝刀子一样割……也正是她的隐忍与爱,让柏最终选择继续隐藏自己的内心,回归家庭……怎么能演得那么好呢?
如果是你,会选择遵从传统 还是 遵从 内心呢?
我将自己代入到剧中的几个角色,我想我不会隐忍,我会“摊牌”,我会说出来,去跟家人沟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过后又想到,其实说出来除了对家庭造成伤害,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呢?
最终的结果依然不会是人物们想要的结果,“男同”,在大家的传统观念里,说出来仿佛就成了“异类”了……唉,说了那么多,其实还是无解,或许,剧中人的选择就是最优解了……本来觉得是3星,看着看着4星,结束后4星半,回味后5星,耐人寻味后超5星……
這部片,從入圍金像獎,到太保拿下最佳男主角,期待了很久,又因為疫情,幾經轉折,終於有機會去hk的電影院支持。
看完的感覺,很像是喝了一碗香港九龍街頭的糖水。
溫潤,婉轉,細膩,苦在舌尖縈繞,細品又有些回甘。
跟其他LGBT的電影不同,這部片關注的是中老年人的同性議題,比起年輕人的轟轟烈烈,個性,張揚,敢愛敢恨,他們面對的更多是現實處境,那些因為生存處境被迫結婚的「直人」,伴侶,家人,子女,都並不能真正感同身受,家,帶給他們的又怎能是滿滿的溫馨呢?
於是只好把自己的慾望埋沒,隱藏,做自己,真是奢望。
回想,整部片的好多細節都異常真實,阿柏和阿海兩位主角的相遇,並不是理想故事中那個浪漫的場景——公共廁所。
一個眼神,互相便知道,是同類人,但都小心翼翼,生怕侵犯到對方。
「不如先做朋友?
」看得出,阿海實際上,是個對待感情非常認真的人。
「我送你回家,但你還是做後排好了」阿柏,其實在感情裡雖然有些畏懼,但也是個會照顧人的人。
這是香港一個很小眾的地方,在鲗魚涌海邊,立交橋下慢慢地,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就像所有愛情一樣,好感累積著累積著,慾望總需要一個出口。
在那個常人看起來有點齷齪簡陋,好似暗不見天日的同志場所,一對一對的互動又是那麼自然,正常。
我個人好喜歡那對後生仔和又老又皺的老胖子的同志,他們在一起十年了,還是說不出來由得相愛著,互相照顧著。
一桌同類人一起吃著簡單的燒味飯,有人說他們一看也應該在一起有十年了,兩人都低頭不語,心裡是說不出的滋味吧。
阿柏的妻子,和阿海的兒子的配角戲份,我覺得導演功力在這邊展現得非常到位。
點到為止的暗示,他們具體對他們親人的性取向了解多少,其實觀眾不得而知,卻留白給觀眾去猜想,因為他們的身分,就像我們每個「觀者」一樣。
我認為他們都是清楚知道的,阿柏的妻子對老伴的細微變化其實都看在眼裡,但不知內心更多的是難過與掙扎,還是有那麼一絲絲的欣慰呢。
而阿海的兒子一向對父親的言行舉止都有些嚴苛,最後隔著門聽到父親在聽立法會上Dior和阿超的發言,在門外輕聲提醒,「小聲點吧,Grace睡了」不知,是否也觸到他心裡少有的柔軟了呢?
最後接近片尾那一場蒙太奇,我個人也好喜歡,皮膚的紋理,焦外的纏綿,那個簡陋的小房,也有一扇小小的窗,透著不大卻溫暖的陽光,外面,現在也正陽光普照。
片尾credit看到張叔平作為剪接指導,難怪這一系列美學處理讓人覺得有所溯源了。
最後的結局,阿柏走進教堂,試圖踏入對方試圖釋放的好意,「我只是怕死了不知道在哪找到你」愛而不得,相知相遇,相逢相惜。
影片以两位已婚同志的黄昏之恋为主题,透过他们面对自身情感与情欲时,受到家庭责任、怕受到社会异样眼光而产生顾虑的心情,来反应社会现状下中老年同志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其中还包括老年同志的养老问题,无儿无女的老年同志处境也让人甚是担忧。
在中老年男性同志这个多半会被社会忽略的族群身上,以沉稳内敛的叙事角度描述片中两位已经当上爷爷的男人,在经历大半辈子的压抑与隐忍之后,希望能在退休之际能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但又碍于家庭与其他社会眼光压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复杂矛盾心情。
影片中柏的老婆清,即便看出老公的心思也选择理解、不戳破谎言,并静静守护这个家庭的演出也同样让人感到心疼,这也是现实中部分同妻的处境。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同志电影都在告诉我们要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和接受自身的本质,但此片却针对现实状况做出反面的呈现,让人既无奈却又不得不接受。
确实在随着年纪的增长,同志因为受到各方压力、不希望自己和家人受到社会异样眼光检视,使得身上背负的包袱更为沉重之后,原本只要鼓起勇气就能说出来的话,都因为这些复杂因素而变得没有这么简单了。
影片的结局无疑是让人遗憾的,两人在迟暮之年相遇相爱,本以为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享受退休生活了,却始终丢不掉身上的责任,也始终害怕自己和家人面对社会异样的眼光,只有着无法说出的痛苦和无奈以及遗憾,柏不敢接受海的生死承诺而转身离去。
确实,有时候一个转身比一个决定要来的容易得多。
唯有希望社会大众能对LGBT等这些少数群体多些包容,他们很多人同样在社会中有很出色的贡献,而性取向并不是他们能选择的,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不是怪物,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真诚的,也值得被尊重。
多一些包容和接纳,也希望他们能被更多的组织或相关单位关注并重视到这个群体本身所面临的现状,继而得到改善。
2020.2.28 柏林影片结束之后导演和主创和观众见了面。
在回答主持人关于这次拍摄老年同志的爱情和之前青年同有什么不同时,导演说,这一次他不想在电影里设计 'drama ', 而想呈现给观众老年同志最朴实的甜蜜与无奈。
就好像片子中贯穿始终的"细雨微风"里唱的,愿我是风你是雨,微风尽在细雨里。
一部没有drama的爱情电影,缓缓地展示了香港老年同志的生活。
两位男主角的生活被包含在社会,家庭和自我三个交错而又矛盾的维度里。
电影展示了公园crusing,发展场等一系列同志亚文化,而同志作为亚文化群体的一员,在生活中也不得不躲躲藏藏。
而且在中国这种对于老年人的道德品质有极高要求的社会,老年同志受到更多的非议。
电影有一幕Hoi在搀扶另一位上了年纪生病的老姐妹回家时,被邻居看到,他们只好迅速钻进屋里。
电影虚化了在他们背后窃窃私语的邻居,就好像在平日歧视别人的人并不一定会光明正大地走到你面前,而是更喜欢在暗处指指点点。
Pak 和 Hoi 都各自有家庭和后代。
电影本身并没讲Pak的太太是不是被他骗的同妻。
我个人倾向不是。
细雨微风不是单单唱给Pak 和 Hoi 的,也有Pak和 太太相濡以沫的生活。
就好像曾经热恋的情侣,在婚后几十年的时光里,慢慢退去激情,变成亲人之后,你很难再在他们身上找到恋爱的感觉。
毕竟和 Hoi 相比 , Pak 最终选择的归属还是家庭。
这个选择没有好坏之分,也不是同性恋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而是每一对情侣在选择婚姻之后都要面对的问题,激情与生活,很难兼得。
老年同志代际之间的沟通也在电影里有很多展示。
比起和其他人出柜,和自己的孩子坦诚相待或许更难。
东亚文化里严格规定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表率,父母什么样孩子什么样,父亲更是庄重威严的代表。
在这种文化下,让一个作为文化边缘人的父亲向自己的孩子承认自己喜欢男人,是很难想象的。
导演最后让 Hoi 在不经意间向儿子透露了自己的性取向,而儿子没有挑明的做法似乎是给这种几乎打成死结的关系松了松绑。
我很喜欢导演对于同性恋自我认同的处理。
电影里边所有的老年同志都是处于一种妥协的认同。
在义工的帮助下,大家聚在一起商议建立同志老年养老院的事,但在推选发言代表的时候,除了比较open的Dior,大家都是推推搡搡。
但是从一些细节,比如家里挂的彩虹旗,又可以看到对同志身份的认同和骄傲。
如果导演把老年同志刻画成非常激进的同志运动家,或者非常保守的深柜,似乎都不符合老年同志对于生活的领悟和智慧。
电影中把老年同志生活的日常拼接起来的是几个重要的 "通过仪式 "(rite of passage)。
人类学里,通过仪式是指人从一个人生阶段进入到另一个人生阶段中间的,处于交界处的不稳定状态,比如成人礼,婚礼。
Pak 在给女儿办婚礼的时候邀请了 Hoi,而当时正处于Pak 和 Hoi 的热恋期,一场红火的婚礼有两对相爱的人。
婚礼也是把Pak 和 Hoi 的爱情带入高潮的仪式。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象征,是Pak决定退休把出租车给女婿的时候。
当他把擦得崭新的车送到女婿手里,挽着怀孕着的女儿的手慢慢走去吃早点的时候,似乎就为Pak 的最终选择埋下伏笔。
最后Pak 走进之前一直抗拒的教堂,算是为他们之间的爱情画上句号,也是为了来时能够找到彼此祈祷吧,毕竟Hoi 一直跟他说,主会告诉你,当你爱的人走后,你能在哪里找到他。
叔.叔会角逐泰迪熊奖,希望会有好成绩。
相信这部电影的意义能超过电影本身,让人们更多关注老年人(不仅仅是同志)的爱情和性。
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要大胆表达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无惧别人异样眼光。
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我们的思想却越来越收局限呢?
同性的感情,目前大家常见的是比较年轻的人,因为年轻勇于发声。
无意的选择忽略更年长的群体。
能感受到他们最浓烈的感情是日常的生活,一起买菜做饭,一起去海边散步,一起在的士上听歌……为什么男女之间的性欲被普遍大众接受,反之则讳莫如深。
我审视自己的认知,觉得抱歉又无法直言,也无法帮助。
我能做到的也只是尊重。
影片中男主的妻子应该是最早察觉丈夫感情的,也是。
结婚几十年生儿育女,儿孙绕膝。
可能比男主自己都要了解他。
‘谢谢你请我来参加婚礼’‘是我要谢谢你赏脸来到场’ 两情相悦的人,无论是什么性别,这对话的杀伤力依然直击人心。
他看他贴心的照顾妻子的情绪,看他作为父亲慈爱的样子。
心里是不是想的是,我爱的人真的是个很好的人他告诉他信教是为了死后也能相见;他后来告诉他,我们家人都不信教。
影片到此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两人的选择,做自己并不是光有勇气就可以。
开始不知道自己写这篇影评是出于什么原因,写到这里知道了希望自己能做到尊重。
不是把站在对面说给他们尊重,因为‘给’就偏离了。
我希望能做到更好的尊重,对身边任何一切值得尊重的情感和事物。
如果可以,人生真的须尽欢
这个问题是在讨论区里到有人提问的。
我看电影时也有这个疑问。
之所以会疑问,我想是因为我没结过婚,所以只想着,没退休的时候都能婚外恋,退休了不是更有时间瞎搞吗。
直到看了一些其他友邻的讨论后,才看清了男同志和女人结婚后出轨其他男人这件事情的复杂性。
其实男主原本并没有计划着退休后要和阿海分手的,直到下面这个转折点的出现。
转折点出现在儿子给刚退休的老爸家用的那一幕。
儿子让老爸退休后和老妈两个人多出去玩这段话挺感人的,孝心在平实的语言里表露出动人的效果。
老爸肯定也被感动到了,儿子终于长大了,而且是这么孝顺这么有担当的一个儿子,养育出这样的儿子他一定非常欣慰。
不过儿子不是他一个人带大的,这么多年来,妻子协助他相夫教子,做饭洗衣,这些付出他肯定也都看在眼里。
如今老了,子女的重担卸下来了,该是老伴老伴老来伴的时候了。
如果这时候他选择继续和阿海私会的话,虽然不一定会被发现,但他对待妻子的心肯定会减少很多,人心是很敏感的,其实之前他和妻子说跟朋友去深圳按摩的时候,妻子就已经伤了一次心了,若是退休后还频繁和阿海约会,这种时刻肯定会越来越多。
所以他才会在儿子给家用的那晚一夜无眠,那一夜他一定想过:虽然儿女的责任卸了,但丈夫的责任还在,他本来就不是个不顾多年伴侣感情的狠心人,从他平实接收短信时,吃大闸蟹时都关注老伴的脸色就能看出来,他不忍这样继续伤多年老妻的心了,所以才做出把十字架还给阿海的决定。
其实阿海也是一早就能料到这个结局的。
之前陪超仔看病回家的路上,超仔问他“最近做“狐狸精”做得怎么样啊”(看得我大笑出声,可能是全剧唯一笑点了)。
阿海就说:“人家有老婆在的,注定没什么好结果的。
” 所以最后海叔收回十字架时虽然顿了一两秒,但因为之前已有心理建设,所以也并没有对他的离去刨根问底穷追不舍。
在问完 “死后该去哪里找你” 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正面回答后就假装没事,笑笑便收下了十字架。
他也不舍看着柏叔离去的背影,只是原地坐着吞眼泪。
又是一部全剧没有坏人的香港电影,有的只是各自的无奈。
最后男主走进教堂这一幕,可能也是想表达一种天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做自己” 会伤害妻子。
不做自己 又会伤害阿海和自己的天性。
难道错的是几十年前那个因为承受不住社会压力而无奈结婚的自己吗?
还是说错的是那个不包容的社会环境呢。
希望看了电影的人能感受到社会上存在一些善良但无奈的同志人群,他们很痛苦,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保守的社会环境,如果人们变得更宽容,更包容,更接纳的话,迫于压力而骗婚的同性恋就会变少一些。
同妻真的非常不幸,她们大都是善良的女人,剧中的大嫂就很能展现出她们的缩影。
所以社会变得更包容不只是对同志,还是对同妻以及潜在的同妻(即普通未婚女子)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其实对直男来说这也并无害处,因为这减少了他们娶老婆的竞争。
难点在于直男是男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为了稳固男权他们势必会贬低和压抑女权。
所以多少有点女性化的同性恋角色也难逃被贬低和压迫的命运。
其实女性运动,同志运动,以及各种弱势群体的目的是一致的,大家都是为了争取平等的权利。
可是让既得利益者,在位者,放弃他们的特权想想都不容易,历史上多少帝王到死也不肯把江山让人呢。
一个半小时的时长看完后确实留下了辛酸与遗憾,正如Dior公开发言时所说,我们这些人,年轻时因为父母,前途,别人的看法等种种原因成为了同志圈里的“直人”,到我们老后,父母去世,老伴先行,但又子孙绕膝,我们还是无法做回自己,所以做自己有多难?
影片结尾,柏和海都没能做回自己,虽然遗憾,但也确实能理解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家庭,虽然都或多或少有一点矛盾,但那也是带了一辈子的家,这样夹在中间,妥协让步让人看的揪心,柏的妻子,海的儿子其实都猜出了真相,但他们也是选择了沉默,可见,这样的问题不是一方想解决就能解决的。
影片主线太清晰了,剧情交代的也很清楚,不再做讨论。
这里我想说一下剧情中的一个真实的议题“同志养老院”。
这个话题我听到了很多年了,多年前在上海也有朋友谈起,但是还没像香港一样走上议员的提案。
看似很大胆很美好的方案,其实多么的渺小,多么的没有意义。
大环境不改变,试图在不平等的大环境下建立一个相对平等的小环境,这个话题多么的“傻”啊。
这种“傻”让人悲伤。
多么无奈的权宜之计,中国人的隐忍在同志群体的反抗中进一步体现。
但是这一步走的又这么的大,有人站出来,把问题提上社会讨论,背后是多少的牺牲。
为什么同志要出柜?
直男直女就不要出柜吗?
为什坦白自己的同性取向这么难?
异性恋不需要坦白自己喜欢异性的性取向?
“我是异性恋”这句话有人听到有人提起吗?
相比同志话题被人反复提起,还有个更可怜的群体就像是影子一样伴随着同志群体,但很少被人提及,那就是同妻。
大家都是普通人。
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影片中同妻的镜头屈指可数,但是带给我的悲伤更甚。
作为同性恋,选择了异性婚姻可能是时代背景下的权宜之计,可是痛苦是一辈子的,不仅自己,也带给同妻伴侣。
她再好,再体贴,再善解人意,可是依旧痛苦。
隐忍之下的痛苦,她知他也知。
女人都是很聪明敏感的,了了几个镜头交代了一切。
她的病痛他体会不到,他的心事她处处知晓。
爱这个家,就要一直忍下去。
多么痛。
我和我的同性伴侣在国外结婚,我所在的尤金市同性婚姻占比很高,我们小区就有不下四对。
当一个社会对同性伴侣“见怪不怪”才不需要什么同志养老院,才不会有同妻的悲剧。
有感随笔,凌乱之处请见谅。
感谢阅读。
导演明显是许鞍华《天水围》的粉丝。男主之间的关系构建、尺度分寸,掌控尚可。主角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就有点刻意的呈现心照不宣,而且篇幅有点多。整体风格如果能更含蓄一些,效果会好很多。
一部很严肃的探讨(老年)同志议题好作品。我很喜欢《微风细雨》这首歌的两处穿插,恰到好处地点染出暮年人淡泊悠远又有点落寞的伤感。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意境。推荐。
还是太刻意了,很生硬,表演也是
老同志很惨,老同妻更惨。
纵有千般道理,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都是错了。
第时我地死咗,都唔知去边度撞翻你。😭
做基或跟异性结婚你只能选一样
不好意思了,我打5星。这几年看港片确实不多,因为确实没有什么可看的。大片普遍扑街,小片偶尔有很好的精品,这部就是精品。我在这个年代这个环境下,打5星。
有时候这种无奈的选择很难说清楚到底是由于个人的懦弱还是环境的压迫
华语圈的老年同志题材。退还十字架后的一言未发,关掉视频后的一瞬失神,好生沉重。无论生前死后,明里暗里,无论以何方式,只想能够找到你。
很生活,很暖
文艺片
应该更多篇幅展现一下中老年同性恋的窘迫,现在看的像是披着同性恋外衣的老年出轨片。
人生就是粉饰太平的过程。
(流水账,不好看)特殊时期特殊环境造成的同志“骗婚”可以理解,但明明是出轨行为却要营造一副温柔长情的气氛大可不必,事实就是他的举动对母亲造成了二次伤害……为什么欲望这个东西一套到同志头上宽容度都特高,直男可以退休时候包养个翘臀大波妹吗,直男的欲望不是欲望?
2020.1.7HK艺术中心,港岛老gay们的故事。一反青年LGBT电影中经常表现的热烈情欲解放、不妥协的张扬政治表达。中年gay叔们早已习惯在粉饰和满的家庭生活与偷偷寻求基友解放自我之间维持平衡了,毋宁说这已成为他们在压抑个体性社会中的唯一生存方式,自身早已过了容易愤懑的年纪,人老体弱,却依旧苦闷于最基本的个体情欲表达。对于各自家庭的呈现是又一点睛,家庭一方面早已成为装满共同生活的温情和责任的场所,是不能出走和逃离的,另一方面却又无时无刻不像一道昭然的枷锁,提醒他们自身的困窘处境,这种微妙的关系十分具有中式特色了。电影某种程度上已经突破了同性电影的边界,在不断叩问人之自我的生存。床戏还是太怪,把不再美丽的肉体拍出互相渴求的感觉还是很考功力的,不是关个小黑屋再打个光再让两个人互相蹭就可以的。
要不是不能打0分,我一定打0分,这种三观不正的电影还拿奖,真是恶心死我了,我不歧视同性恋者,但是同妻和婚内出轨两大雷点下,还让这部电影拿奖,组委会什么鬼三观。且不说同妻是不是可怜,看了很多评论都再给2个主角洗白,说是以前的社会包容性不够云云,他们不得不结婚。就算忽略同妻的问题,也搞不懂为什么大家都忽略婚内出轨这个道德问题,同性就可以婚内出轨?就可以带着小三参加女儿婚礼?这部电影2个男主要是要是换成一个老头子和一个老太太,还能在这粉饰太平么?这个电影恶心死我了,看完女儿婚礼之后彻底弃了,再也忍不了了,我不相信同性恋者就没有是非观,没有道德观,就认同出轨无罪论。猜到丈夫出轨的妻子不可怜?她不伤心吗?说这个电影温情,是建立在妻子和家人难过上的温情么?妻子一辈子任劳任怨的,她做错了什么,要被这么伤害
男同骗个婚还要为了这个为了那个的,真可笑
我不李姐
平实生活里的一点细碎温情。不仅关乎老年同志群体的生存状态,更多地展现当代人深陷世俗桎梏的那种困顿与无可奈何。东方式家庭责任与亲缘维系太重,临到老也无法心无旁骛过自己想要的人生。自知是没有结果的感情,只能在每次短暂的温存里寻得一丝慰藉。人生长路漫漫,失去是底色,孤独是常态。今生未了情,来生无处寻,说到底不过都是生活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