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聚焦美国社会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儿童领养,虽然逃不脱家庭类喜剧的常规套路,但切入视角独特,是一部诚意满满、会让观众笑中带泪的好片子。
导演希恩·安德斯作品不多,但在喜剧电影领域并不是新人。
他在《波普先生的企鹅》和《冒牌家庭》中担任编剧,也是《恶老板2》和《老爸当家》的导演,对于喜剧片可以说驾轻就熟。
男主角马克·沃尔伯格与导演希恩·安德斯在本片中已经是第4次合作了,而二人合作的上一部影片《老爸当家2》让马克获得了第38届金酸莓奖最差男主角的提名。
这也是《速成家庭》上映之初并未得到太大关注的原因之一。
女主萝丝·拜恩是名副其实美貌与实力并存的女演员。
21岁时她就凭借《遇上1967的女神》在威尼斯电影节封后,还曾两次提名金球奖最佳女配。
不过更多的人熟识她则是因为她在《X战警》中扮演的CIA特工莫拉·马克塔格特——X教授年轻时的爱人。
本片中,马克与萝丝饰演的皮特和艾丽是一对从事房屋装修设计的中年夫妻,因为忙于事业,他们年过四十仍没有孩子,从而萌生领养儿童的念头。
心动不如行动,执行力超高的夫妻二人立马去学习了有关儿童领养的一切。
经过一番全面的理论课程培训,一场尴尬的公园亲子速配,夫妻二人与拉丁裔三姐弟——丽兹、胡安和丽塔组成了临时家庭。
不得不承认,公园真的是速配圣地,难怪国内相亲角也都设在公园里。
尽管社工已经给皮特和艾丽打足了预防针,可是喜当爹妈的夫妻二人最初并没有在意。
但“亲子蜜月期”过后,三个孩子的问题逐渐露出端倪。
和社工说的一样,小女儿丽塔习惯性大吼大叫、暴力抗争,儿子胡安脆弱敏感。
皮特和艾丽迎来了不断升级的家庭问题并为此焦头烂额。
接二连三的摩擦与磨合中,夫妻二人与两位小朋友的关系日渐亲昵,也收获了他们人生中听到的第一句“爸爸”和“妈妈”。
相较于两位小朋友,正值青春期的丽兹明显更加难以接近,而叛逆期青少年的典型问题她也一个都没有落下——这也是青少年不受领养家庭欢迎的原因之一。
从养父母对弟弟妹妹的教育和照顾方式,到丽兹自身的衣着打扮和社交圈,任何问题都可以引发她与养父母的激烈争吵。
为了与丽兹更好地相处,艾丽和皮特不断向她抛出橄榄枝。
发现丽兹头发打结时,艾丽主动拿出梳子为女儿梳头,几个微小的动作和表情,将母女二人之间微妙而小心翼翼的关系刻画的淋漓尽致。
丽兹与艾丽大吵一架后,皮特没有不问缘由的对丽兹进行惩戒,而是将她带到自己正在装修改造的旧房子里,让她尽情打砸、肆意发泄。
几场冲突后,丽兹终于展露出自己柔软脆弱的一面。
然而每当养父母以为破冰成功时,下一秒她又会生硬别扭地将养父母推开——她始终不认为自己被爱着。
在辗转多个寄养家庭后,丽兹认为领养只是成年人为了满足自身虚荣心而做的慈善,并不是真心爱自己。
她也对养父母发出过灵魂拷问:你们为什么要收养我们?
这让艾丽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与此同时,姐弟三人的亲生母亲也从监狱获释,这使得丽兹开始期待回到亲生母亲身边。
出于私心,养父母为保护孩子而产生的过激言行,被丽兹断章取义地陈述给法官,皮特和艾丽也因此失去三个孩子的监护权。
但最终丽兹等到的却是社工带来的坏消息——她的生母还没有做好抚养三个孩子的准备。
而失望透顶的丽兹面对这样的情况,再也无法强装坚强。
这时,艾丽和皮特回答了丽兹之前提出的问题,借此劝回了丽兹。
纵然三个孩子身上被贴着拉丁裔/待领养/吸毒母亲等标签,对于白人中产家庭来说,领养他们似乎意味着一种政治正确。
但对于艾丽和皮特而言,孩子并不是用来满足虚荣心的符号,他们真切诚挚地付出爱,也如愿收获了孩子们的信任和爱。
尽管有网友说这是一部宣传领养的公益宣传片,但是导演想做的并不单纯是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为什么要领养孩子?
领养之后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这是导演抛出的两个问题。
皮特和艾丽所从事的房屋装修设计职业是很巧妙的设定。
提出领养孩子这个问题时,夫妻俩站在亟待翻新改造的旧房子里。
这象征二人即将打碎现有的生活模式,迎来新的挑战。
艾丽向丽兹抛出的第一根橄榄枝,便是让她决定自己房间墙壁的颜色。
而丽兹用黑色墙壁为自己构建出一个封闭的天地。
艾丽与丽兹激烈争吵后,皮特带丽兹旧房子中一通猛砸以宣泄愤怒。
事实上,丽兹用叛逆不羁的行为破坏自己与养父母的关系时,也是在宣泄自己自幼压抑在心中的委屈和愤怒。
丽兹提出想见亲生母亲时,正满心欢喜为墙壁贴瓷砖的皮特和艾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
本以为即将完工的房子,竣工时间又变得遥遥无期,新家庭也面临着还未真正组成就要散伙的危机。
片尾,一家五口从窗明几净的新房子走出,去法院办理正式领养手续。
与新房子一同落成的,还有这个全新的家庭。
对房屋进行破碎与重构的场景贯穿整部影片,这也是导演想告诉观众的:对于领养家庭来说,爱与被爱都是一个破碎和重建的过程。
艾丽和皮特打碎的是他们熟悉的二人世界。
生活中从此多了满屋乱丢的臭袜子,地板上擦不干的水渍,没完没了的争吵和数不清的拥抱。
而他们重新搭建起来的,是纵然琐碎凌乱,但充满爱的新生活。
丽兹打碎的是她用来自我保护的外壳。
长期的寄养生活让她习惯了弟弟妹妹监护人的角色,坚强成熟却也难以信任别人,这是她的生存方式。
在与皮特和艾丽的相处过程中,她越来越叛逆不羁。
表面上看起来没有最初那么温和妥帖易相处,但事实上,她表现的越发像个普通的青春期女孩——她在找回孩子的身份。
而她重新建立的,是被爱的自信。
《绿皮书》中,托尼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到:你有时候让我想起一座房子,房子里所有的灯都被点亮,孩子们在里面欢笑打闹。
新家庭的组建从来都不容易。
领养就是在反复的破碎与重建中,搭出这样一座爱的房子。
强推这部《速成家庭》,轻喜剧一直是我比较钟爱的类型,而这部影片各方面几乎做到了极致,语言、人物、剧情、剪辑无一不是大爱!
突然喷薄而出的无脑吐槽,让你狂笑之余也令影片无一处拖沓之感!
豆瓣里有人评论无法理解男女主的思想变化,我想对他们说:“请养了孩子再说!
”没有错,这部影片正是讲为人父母的,如果你初为人父/母,你便能感受到导演对孩子的观察力有多么犀利,对家长心里变化的理解有多么深刻。
镜头下那种扑面而来的熟悉感,那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都将带给你史无前例的吸引力,这比在抖音上看众熊孩折腾家长要过瘾多了,有如指甲精确地挠在蚊子叮咬的地方一样舒爽。
——我基本是颤栗着看完整个影片的……与此同时,这部影片也拥有着暖暖的灵魂,里面的大道理总会在最不让人讨厌的地方出现,一切那么美好而感动,而且又是基于事实的改编,看完后望向窗外,你会觉得天格外的蓝。
总之,如果你是一位受育子之累亟待解压的父母,或者你喜欢那种能微笑着流泪的能充分释放情感的电影,快去看吧!
在影院里看了这部上映了有些日子的片子。
之前看预告片的时候,我猜到过这会是一个一对夫妻领养三个孩子,经过挫折,最后happy ever after的片子。
当然,大部分的美国喜剧,也基本上都是这样。
再掺杂些无厘头,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爆米花电影。
但是这部影片却让我刮目相看。
首先,领养,这个问题在美国的存在确实相对普遍。
与中国人不同(这里没有批判美国人或者中国人的意思),美国人不那么重视血缘关系,当然,给老公扣绿帽子的情况除外。
亚洲人有时候更在乎的是,这个孩子的身体里流淌的是不是我的血液。
然而美国人看中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那种connection。
第一次发现美国可以领养孩子是因为我想领养一只猫咪,我在网上搜索了“adoption“,但是出来的却是小孩子的照片。
当时心里突然升起一丝心疼,这些孩子的照片就这样被挂在网上,写着姓名和年龄,等待着有善良的人们把他们带回家。
后来真正看到有人领养孩子是我读本科的时候的一位教授。
一位年近50的教授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朋友来给我们上课。
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是教授的孩子,但是我发现这孩子和她长得一点都不像,还跟她叫妈妈。
教授很自然的对我们说,这个孩子是她刚领养回来的,她的亲生父母没有能力带她。
但是这个孩子似乎有什么疾病,教授提了一下还说孩子一直在吃药希望能够好转。
我没听懂那个疾病的专业名字。
孩子在整个上课过程中一直上蹿下跳,不断喊叫。
但是教授就一直很耐心的哄她,最后直接抱着孩子给我们上课。
我当时惊讶于美国孤儿领养的普遍,也惊讶于我教授的无私和耐心。
扯远啦 哈哈,继续说电影。
首先这部电影的主题十分切合人们的生活,其中也说到了领养人领养孤儿的目的。
电影中的夫妻也想了很久,他们到底是为什么会领养这三个孩子,电影的结尾会说,这点我就不剧透了。
但是确实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论点,就是有些人领养孩子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伟大或者是英雄情结,像是圣人一样拯救这些孩子。
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尤其是在孤儿院生活了很多年的孩子,他们面对这种施舍一般的感情似乎已经厌倦,甚至是憎恨。
就像是片中,Lizzy对Ellie大喊“pretend mom”。
这也是为什么Lizzy不停地惹事,其实是为了通过把Ellie和Pete推开的方式证明,他们无非也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伟大才领养他们的 ,根本不是真的爱他们仨个。
我们不否认Ellie和Pete一起开始多少会有想做一件伟大的事情,让别人钦佩自己的心里,这个没有什么值得批判的。
每个人都不是圣人,都有自私的一面。
但是不自私的是,她们很努力地和三个孩子磨合,认真的想给予三个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我相信很多领养孩子的父母也有类似的过程,慢慢和孩子建立感情,慢慢变成真正的额一家人。
无论最初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都是令人钦佩的。
最让我感动的一个片段是Ellie给Lizzy梳头发。
那段没有一句台词,却足以让人泪流满面。
我虽然没有Lizzy的经历,但是我理解那种好不容易拥有久违的温暖的感觉,就像是你牺牲了所有勇气,付出了所有能量,终于获得了最简单 最自然的呵护的感觉。
这一段电影,演员演技爆棚,我给满分。
唯一我觉得不够现实的地方是Lizzy的转变过于快速。
Lizzy妈妈在结尾的背叛,按照正常人类心理学的推测,应该会让Lizzy更加怀疑这个世界,甚至变得不相信所有人。
毕竟如果她的亲生母亲都会骗她的话,那么其他人就更不例外了。
但是Lizzy却突然转变爱上了和Ellie和Pete的家。
我相信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可以让一个遍体鳞伤的孩子充满爱,但是这需要时间,不是一朝一夕一瞬间就能改变的事情。
在这一个情节上,Lizzy的转变着实有些突然。
我还年轻,不曾为人妻,不曾为人母。
也许多年后,我有了老公和孩子,再回来看这部电影会有新的感受吧。
但是现在,单身的我觉得这是一部充满温情,刻画情感的电影。
推荐!
很温情的影片,大牌云集,马克不在拯救地球开始拯救小家,特洛伊的大公主也变成了家庭主妇,惊艳的是大女儿,真漂亮好身材这过两年还了得。
题材不太好拍,导演用心了各类家庭都有展现,连gay都不避讳了,政治正确,而且中间不乏美国幽默,影帝加影后的表演配合相当到位,保护大女儿时对手戏真棒。
影片对于领养家庭喜怒哀乐全都最直接表现出来,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成熟都展现的特别自然,虽然电影没啥特别大的场面,就感觉能看的下去。
一、家庭与母性话题这部电影同名字般直率:“速成家庭”,叙述的是一对二人世界与事业持续已久的夫妻领养孩子,并如何与他们相处并建立关系的故事。
导演西恩·安德斯(Sean Anders)在讲述真实故事和真实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在为家庭作了另一维度的诠释。
并不是血缘或天生的,所谓的“母性”可以战胜一切。
利兹的亲生母亲便是例子。
而且即使对于女主角艾丽也是如此。
早前许多作品里“母爱至上”的想法,在现代社会也许有了另一面的诠释。
不论是生母还是养母,在直接与儿女连接之前,似乎还有另方面的考量。
对于利兹的生母而言是亲生女儿的强势期待,对于艾丽而言是血缘和家庭观念的挑战。
但是并不代表这部电影在颠覆传统家庭的观念,反之是以另一种视角诠释“家庭”多面的可能性。
对“母爱至上”或女性“天生母性”的推翻,恰恰是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之下的“父母”和“家庭”的重新定义。
在这部电影里,“理论”是一个矛盾体制:㈠ 组成家庭,不论准备与否都需要冲动去决定,就如艾丽下定决心领养孩子是因为家人反对态度所激。
同时却需要时间磨合,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准备。
若不准备接受和付出,也不准备适当地要求和索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一直停留在“不需要的,谢谢”的客气关系上。
彼特的母亲为此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调剂;㈡ 面对青少年叛逆心理,或任何关系矛盾的解决方法,同彼特和艾丽一样遵循“3R”法则不能解决问题。
同时,任何健康的人际关系在长远经营看来,那些法则却是非常起作用的。
就比如那家模范寄养家庭父母与孩子,无条件相互信任和支持的美满状况一样。
电影里这些二元对立的设定,使这些矛盾相互冲击出迷茫、不知答案何处寻的结果,正是现代多元思想共同存在的当代社会。
我觉得最生动的例子便是利兹问艾丽为什么要领养他们的时候,艾丽茫然的态度。
促使他们领养的原因很多,让他们犹豫的因素也很多,但是每一个都不足以使利兹放心地走进他们的家庭世界。
尤其前段日子朋友圈里孩童受虐待的新闻百出,这并不是偶然性的现象,而是长期存在的家庭暴力问题。
于是那段时间网络盛传一句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究竟当父母应该准备什么,又不应该如何适当地要求自己和孩子之间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才算是合格的父母?
这些问题有时候不仅出现在明显问题家庭中,一些模范家庭其实也一直在面对这样的疑惑。
明明是个日常的问号,要解答它却同哲学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
甚至也许这一辈子也找不到答案,甚至会认为它并不需要答案。
二、社会问题利兹一角色其实就表现了许多美国面对的社会问题,种族、家庭、青少年心理等。
在看电影之前一天无意间看见了一部影片,关于美国加州(当然不止加州)大学生无家可归的问题。
这涉及社会、经济和现代美国普遍青少年价值观现象。
青少年的成长状态,与生长环境必然是息息相关的。
但是如电影里利兹一例子所呈现:合法体制外的人们所面对的问题,如父母或监护人犯罪,使青少年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儿,并且青少年已在原生家庭及整个社会世界环境建立关系和自我价值的阶段,从生理到心理上,青少年几乎并不是寄养父母的首选。
另外利兹这一角色处理得极好,并不是美国电影里普遍呈现的问题青少年问题,而是一个聪明、懂事又理智的少女,如何在无数个寄养家庭里到彼特和艾丽一家里,将其外在为生活而投靠家庭,和内在找寻家庭意义的渴望表达。
三、叙事技巧在一部电影里,讲的是一个家庭组成的故事,不过同时在其他配角和路人的参与里,时不时地也在透露各家家庭问题的信息。
比如在说明会上作为模范寄养家庭演讲的女儿、寄养父母间的分享会、福利社负责人的说明、男主角皮特的母亲和女主角艾丽的父母及姐妹间的互动,甚至被领养的利兹、华恩和莉塔的身份设定,都不时地在揭示许多社会上的问题。
小至家庭在感恩节圣诞节聚餐时候的年度大吵架,大至整个社会对所谓社会合法体制之外人们标签式的观念和成见;外在如速成家庭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构成,内在如个体对“家庭组成”的意义探讨。
电影在叙述一段明明并不是非常平常,但是已然被社会大众视为平常的事件— 孤儿问题,设计多维度的符号连接,像是“The Blind Side”(一部讲述白人家庭领养一名拥有运动天赋的黑人少年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并引发了多层次的讨论。
不得不说,相较《老爸当家》(Daddy’s Home)系列,西恩·安德斯在《速成家庭》的叙事在技巧和符号塑造及运用上,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成功。
没人把这部片当回事儿,直到你看到它。
就像微博甚至都没有这部电影的首页,很多影评人宁愿选择去看赛季电影而不去看这部,派拉蒙连发了三次邀请函,去看的人才坐满影院的一半。
要知道,Overlord可是一次就全满了,还令加了一个厅!
为何这部没人关注呢?
主要是因为导演和 马克·沃尔伯格之前合作的两部就是圣诞喜剧,属于恶搞性质的,口碑很一般;马克·沃尔伯格 又与本片里的年轻女星伊莎贝拉·莫奈合作了史上口碑最差的一集变形金刚。。。
再看一下这海报,一看就是普通的喜剧,所以真心没人把它当回事儿。。。
就连我一开始都犹豫是否去看,但最终我很庆幸去看了。
这其实是一部很重要的电影,看了之后颇为惊喜,探讨的内容其实很沉重。
当影片开头不久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个被抛弃等待领养的小孩照片,你说你看了能不流泪?
很多人看了被抛弃的猫都流泪。
结尾还有一个个真实领养家庭的合照,中间则是领养过程的酸甜苦辣。。。
整部影片,充满了感动。
看的时候情绪起伏跌宕,真心不是纯喜剧可以办到的。
没错,除了主角一家外,其他的角色几乎都是按照喜剧套路设计的,不乏一些出洋相或夸张的角色。
但主角夫妇与三个被领养孩子之间的每次互动都十分生活化,也非常容易引起每个家长共鸣。
一个家庭从陌生到彼此信任,这个过程真的充满艰辛,需要很多的爱与耐心。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片中的领养夫妇假慈悲,很虚伪,但这其实是真人真事改编。
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愿意领养孩子,哪怕过程很艰辛。
然而,目前的社会就是往往做好事或三观正的人,会被认为是假正经,好像只有像老川那样口无遮拦,胡言乱语,做事不经大脑的疯子才被认为是“真性情”,这在我看来非常可悲。
当看到片中那么多父母,因各种原因开始领养之路时,我真心充满敬佩。
我老公的亲属里也有非常有钱,然后去中国领养了两个孩子,目前两个孩子都获得了很好的教育和生活。
每次看到他们,我都觉得这两个孩子真的很幸运。
所以是否理解领养的初衷,也许会影响你对本片的感受。
当然,领养孩子可没有领养狗狗那么简单,不是给他好的生活就可以办到。
本片正是探讨了这类家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心理上的,让人们更多地关注到被抛弃的孩子内心感受。
萝丝·拜恩与伊莎贝拉·莫奈 演绎的母女情最为真挚动人、牵动人心。
原本没做过母亲的女主角突然有了个十几岁的叛逆女儿,真心需要很强大的内心才能获得她的接受。
至于选择喜剧方式呈现并不觉得不妥当。
毕竟生活本来就是有苦有乐,每个家庭都有争吵,但也常常会闹出很多笑话。
踌躇满志的领养父母与领养后备受打击的他们也形成十分有趣的对比。
但是最终走出影院,其实不太会记得为何而笑,但一定会记得为了什么被触动,为了什么而流泪。
我确实觉得本片市场宣传有一定问题,也许不当作喜剧来卖,而是注重其领养主题,突出真实真事改编,也许会引起更多重视。
另外,我注意到,马克沃尔伯格自从出演了变形金刚后声誉都下降了,希望日后可以远离烂片,多演点这类富有感情的电影。
晚机里心无旁骛地看了几部, Instant family, Wildlife and Beautiful boy, 皆是家庭题材,也都是让人不知觉溶到了座位中去的影片。
当如实地参与到家庭生活的琐琐碎碎里,当生活在细节里而不是某种概念和设定里,你将会有无数次被孩子逼到边缘状态中去。
霍金认为的M理论有十一个纬度而非现实论的四维,但莫讲物理学模型了,不同生活状态中的体验也是夏虫不可以语冰。
But you know what, 真正生命底色里的生机勃勃,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赞美人类敢于繁衍与教养后代的集体勇气,bravo。
喜欢美国电影,其中有一点,往往会用生活中点滴的事,讲一个简单而有意义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又是生活中往往最根本却又容易被忽视的。
此片就是如此吧,讲述了爱的一面,两方陌生人如何建立爱!
建立爱的基础之一:信任!
影片通过养父母与养子女们如何建立爱的过程,诙谐幽默得简述了领养不易这个事。
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让彼此如何去信任,继而感受彼此的爱!
是的,不仅领养的亲情建立如此,爱情也不是如此吗!?
都是不断用行动,语言,真情去让对方信任,信任彼此的爱。
而彼此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验证,直到建立起安全感,信任彼此!
相信彼此的爱是真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不会消融。
没有前提,不抛弃不放弃,直到永远!
我们才会在这段关系中放松,展现真实自我,享受这份爱的美好!
又一个方面,养父母被反问,“你们收养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
”一时语塞。
之后养母在给法庭的陈述上写到“在没有你们之前,总觉得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一点什么,在你们来到之后,我们终于明白,是你们!
”是的,爱总是锦上添花的,是你具备很多爱,无处表达的时候才该去拥有的。
但不是想要被拯救而乞讨来的。
爱情如此,孩子如此,宠物如此……
这部电影也花了部分篇幅详谈领养孩子的制度运作,让观众对领养孩子加深认识︰想领养孩子的夫妇须先上课,然后一众家长会在嘉年华跟孩子攀谈,挑选想领养的一位。
同时,电影也并非百分百地认为领养孩子是完美无瑕的方案,例如嘉年华的感觉如同买卖,待养孩子仿如一堆堆待送出的货物!
(领养机构的主管也是这样自嘲)
到今天为止,《速成家庭》豆瓣标记人数仅为4500人,冷门吗?
非常冷。
如果不是这次机会,我可能会过几个月才会发现这部豆瓣7.6分的“喜剧片”标记想看之后就束之高阁,在我如海洋般的想看片单里被遗忘。
至于原因,我想可能与宣传海报上浓浓的烂俗气质喜剧片气质脱不了干系,看之前我觉得上限至多就是另一个《冒牌家庭》。
其实这是一部立意非常深刻的电影,如果当初宣传的时候加上“领养”“真实改编”这样的标签,我想关注度应该会高很多。
影片主人公彼得和艾莉是一对典型的美国夫妻,崇尚自由和二人世界,以至于到了想要孩子的年纪才发现自己会不会太老了,故事很快的进入主题,夫妻二人被领养网站上的孩子们吸引,决定领养三个西班牙裔原生兄妹。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真实事件改编,老美应该会安排一个亚裔青少年,十岁左右的黑人孩子,再加上3-5岁的白人孩子来强行政治正确。
(开个玩笑,扯远了)剧本可以说是俗套却又扎实,在喜剧外壳下轻松地展开“领养”这个命题,剧情推进节奏恰到好处,二儿子胡安和小女儿丽塔因为彼得和艾莉无微不至的呵护接受了这对夫妻是他们新父母的事实,大女儿丽兹也在慢慢的对这对父母打开心扉,最后的剧情就是亲生母亲出狱,马上就要夺走抚养权却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彼得和艾莉用爱感动了对他们充满戒心的丽兹,俗套却又温馨催泪。
这部电影总在不经意间煽情,上一秒笑完,下一秒却想哭,叙事平缓却又直击人心,总能抓住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世界上没有一种爱是不需要培养的,何况是临时组成的非原生家庭,毒鸡汤里总说,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没错,世界上许多的爱都不是无条件的,友情和爱情,但是亲情不可以,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这也是非原生家庭最大的问题,本就被抛弃过,内心极度脆弱的孩子,又如何去信任自己的养父母,相信他们是无条件的爱自己而不是为了让自己的自我感觉良好。
这也是原生和非原生家庭最大的不同,没有血缘的支撑,如何让非原生家庭也拥有无条件的爱。
然而就像我们看的所有烂俗爱情片的剧情一样男女主都是通过不断用行动,语言,真情去让对方信任,信任彼此的爱。
而彼此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验证,直到建立起安全感,信任彼此。
相信彼此的爱是真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不会消融。
没有前提,不抛弃不放弃,直到永远。
彼得和艾莉正是用这样的方式,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包括戒心最重的丽兹。
再冷若冰霜的外表,内心总是炙热的,只是没有人来融化这个女孩因为这世界对她造成的伤害而建立起来的保护层。
记住,真正的爱是没有前提的。
这不是一部鼓励成立领养家庭影片,电影处处在告诉你领养家庭的不易以及孩子对养父母的不信任所造成的隔阂。
这部电影鼓励的是了解到领养家庭不易之后仍然想为之努力的父母,毕竟,家庭可以速成,感情却不能。
一部领养儿童机构的大型宣传片。美国人的领养程序确实很严谨和繁琐。从领养人的培训课,到试领养期间的辅导交流课,到试领养结束后的法庭宣布成为合法领养关系,对领养人和被领养儿童都是漫长而审慎的磨合过程,能通过太不容易了。三个小朋友的表演都不错!
搞的我这辈子都不想要小孩子了
年度催泪弹
3.5
提不起兴趣
当成伪纪录片还不错。
现实这么美还是很难的,电影只聚焦了15岁大女儿的叛逆,生母对家庭的干扰只一笔带过。
很好的一本美国儿童领养手册,大爱无疆。
完全不对,过度美化领养模式,男女主的领养思维简直可笑,美国有能力领养三个孩子的不会缺钱,也怪不得这三个人连连被退货,正常,一般人领养都是正常小孩,哪有新手领养一个神经病加两个没教养的小孩的
只喜欢里面的那只狗子
为啥要领养?
2020年看的最后一部电影,非常典型的美式电影,只有了解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人才能理解这部片子
一开始有点尬,结尾有点扯,不过整体来说还行。
说实在的,每一次的剧情推进,情节展开都在我的预想之内。甚至在我读完剧情简介之后就已经脑补出了整部电影
感覺很吵
挺暖的关于“伐木累”的故事
很治愈啊,哭了也笑了,喜欢。敬佩可以领养孩子的家庭!
真人真事改编,沃尔伯格+伊萨贝拉《变5》后再合作,白人家庭收养孩子,各种吐槽,罗斯拜恩的嘴巴太毒了
还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趣,故事比较套路,也是在制造冲突、寻求方法、煽情告白中不断循环,很多时候觉得闹哄哄得烦,熊孩子真是不让人省心,但看到最后的温情一刻还是感觉满值的。另外挺佩服养父母这种强大的爱心,我自认做不到。
为什么Joan Cusack这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