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鲸鱼马戏团

Werckmeister harmóniák,残缺的和声(港),和睦相处,Werckmeister Harmonies

主演:拉尔斯·鲁道夫,彼得·菲茨,汉娜·许古拉,亚诺什·德尔日,焦科·罗西奇,塔马斯·维兹曼,费伦茨·卡洛伊,米哈伊·科莫斯,普吉·霍瓦特,埃妮克·伯尔彻克,埃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意大利,德国,法国语言:匈牙利语,斯洛伐克语年份:2000

《鲸鱼马戏团》剧照

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2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3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4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5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6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3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4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5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6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7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8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9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20

《鲸鱼马戏团》剧情介绍

鲸鱼马戏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个位于匈牙利平原上的小镇迎来了一个马戏团,最为独特的是这个马戏团有一条鲸鱼的尸体和一个神秘的王子。自从这个马戏团来到这个小镇,所有的秩序都收到干扰,最终爆发了一场暴利与善良的冲突…… 幕后制作 前后制作长达四年,只有39个镜头,却与七个不同的摄影师合作,从美国、匈牙利、德国、法国等,以不同摄影师的独特风格创造出不同的精采片段,剧情以轮转式的从某一个角色的观点游移到另一个角色,鲸鱼马戏团在小镇上的出现,超过六百名的非职业临时演员,融合了早期纪录剧情片式的真实,加上精准的场面调度及强烈的视觉风格,以表现出东欧社会的现况,一块身处在欧洲社会的中央,却是国际社会最边缘局外的景况。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气球斯亚码勇士苏菲之死:爱尔兰离奇血案象王墙里的女人四赌神怪兽之岛裁缝的抉择昆仑道经独一有二的她雪鹰领主红岭幽灵双宿单飞星际宝贝2:史迪奇有问题镀金盛夏第一季末世西游之二郎神传奇靠近上帝时光插班生回到三国迷失疯人院狂飙的蜗牛关于我转生变成史莱姆这档事第二季复婚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请让一让思美人大楼里只有谋杀第一季知情者启动白云飘飘的年代

《鲸鱼马戏团》长篇影评

 1 ) 无标题

片头加了个不断扫过领救济餐的人群,以及Tarr在哥哈的一次放映前对其电影的自嘲。

五年前看《撒旦探戈》,迷迷糊糊中,开头穿过街镇,以及结尾钟声敲响,人们沿着石子路远去的画面已然深刻于记忆之中。

而《鲸鱼马戏团》中,主人公在酒馆里轻抚着醉汉的臂膀模拟日食的画面不断在眼前重现,仿佛上帝在操纵着提线木偶般丝滑。

黑白的镜头语言随着valuska弦乐的响起,渐渐带出钝感的时间之声。

在镜头后拉及天花板上的灯泡时,才意识到秩序的份量。

这段泰然得如此丝滑,以至于下个男主扬长而去的镜头充满了一种一切散去的忧伤。

鲸鱼就像是神祇的宠儿,它庞大得可以占据半个广场,却又好像本不应存于寰宇之间。

它的名字充满了魔力,每个人都对它有所耳闻,嘴上说着想一探究竟,但实际确畏缩于其真实面容。

不禁想,艺术与鲸鱼或许也有共通之处?

有些书、电影摆在那,甚至有时标记了想看,但往往会三过家门而不入。

只有当一切过去,满目疮痍或是归于宁静之时,才会有心境去一睹其芳华。

但仔细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就像趋利避害的进化方向一样,部分的精力被日常琐碎给消耗,而对美的意会则需要花长时间去黑暗中摸索未知的区域,其间的凝神与思考必不可少。

若是能像人们聚集在广场一样,处其边上而不看,只感受与其同空间的短暂的沉醉感,这份萎靡的虚荣是来得如此简单。

男主努力地想唤醒熟视无睹的人群,但最终变得麻木。

最后在病床上的镜头具象得仿佛飘了起来,像《镜子》里的悬浮一般,充满了悲悯的神性。

尘归尘,土归土,世事流转,没有了枷锁的鲸鱼不再神秘,而人群也已散去,唯留它无声地伫立。

 2 ) 关于影片长镜头和意向表达的一些看法

看完了《鲸鱼马戏团》,有几点想讲的:一、关于长镜头。

其实长镜头在给人震撼的同时可能也会让人们觉得它是刻意的装B和做作。

真正的好的导演会清楚地明白如何不做作的去表达他想表达的那些东西。

而这部影片的长镜头几乎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总觉得还是缺乏一些震撼。

二、关于意象。

什么是意向?

意向其实就是被创作者有意选择出来并有规律有秩序地组建起来的带有主观意识但却客观呈现出来的一个东西,或者说是一种现象。

意向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更多一些,其实电影里更多的是将自己的主观表达符号化地隐喻或者剧情化地直接输出,虽然也有选取意象的,但大多都不能很好的表达原有的意思。

我个人觉得鲸鱼的这一意向的选取是差点意思的。

或者说选取是没有问题的,不足的是对其的诠释不够。

因为选取对象的的独特性,大家都是不能直接理解和看透其背后的表达的,这就要看导演的诠释了。

但偏偏影片对“鲸鱼”的诠释是不足的的,这绝不是一种留白或深沉,就是明显的解构匮乏。

三、我一直认为文字要高于影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细腻的文字表述更贴近内心的表达,是能够通过一小段文字直接粗暴地将想表达的东西展露无遗并且让读者深受其感动的,而影像在表达上其实很难那么精准,但不否定有很多好的作品的呈现。

 3 ) 虚空与轮回

我所认为贝拉塔尔想表达的大概就是:暴怒之后,谁又能保证新的秩序不会衍生新的恶,轮回不止,一切都将堕入虚空。

所以,观影者要去理解最开始的比喻,之所以贝拉塔尔要设置一个三者和谐相处的太阳系运营模式,就是以一种上帝的视角去看待所谓的革命和新秩序。

新旧的交替不过是一种稳定的轮回,犹如日夜交替一般,处在暗夜中的人们害怕然后暴怒,渴望昼光,于是出发去建立新秩序。

周而复始。

所有的历史上的革命都存在一个所谓的王子,他鼓动和利用人们的害怕和愤怒,宣扬革命由此完成了他的使命。

鲸鱼的比喻代表着人们对于不属于身处的此岸世界之外的另一个彼岸世界的好奇,正是由于这种好奇把人们聚集起来。

可以回想一下,所有的革命都在宣扬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贝拉塔尔的思考已经超越了人自身,而上升成了超验者。

 4 ) 伊斯泰克死了,雅诺什也没有从黑暗中生还

伊斯泰克死了,雅诺什也没有从黑暗中生还文/碎岁我并不喜欢冗长沉闷的《撒旦探戈》,即使给它打及格分,也只是因为它深沉的主题、互相叠套的精巧结构和两个值得回味的段落:小女孩伊斯泰克在虐猫后自杀,骗子伊里米亚斯妙语连珠的演讲套圈。

但这并不表示对它的艺术完成度的认可,相反,在艺术上,我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失控的、罹患偏执型精神障碍的作品。

多数的长镜头,并没有足够的实质内容可以让观众沉浸其中咀嚼回味,一个简单的故事被七个多小时稀释,从而使分配在每个长镜中的信息量极其微薄,其效果自然是乏味而非张力饱满。

这是导演高估自己主题影响力,而忽视艺术规律的表现。

贝拉•塔尔忘了:政治正确,并不代表可以在艺术中为所欲为。

他给观众喝了太多的水,上菜时观众已经吃不下菜了。

相对于挥霍无度的《撒旦探戈》,《鲸鱼马戏团》显示了极强的控制力,在138分钟内,干脆利落地掀起又镇压了一场暴动,并让一个温和脆弱的年轻人永远地住进了精神病院。

它无疑是贝拉•塔尔的代表作,他自己极难逾越的高峰,同时,也为长镜美学立下了标杆,为极权与群氓的探讨提供了上好素材。

很明显,在马戏团来到小镇之前,这里已经是云屯雨集,在一个只知道以镇压来解决问题的强权统治之下,人们积攒多年的戾气已将自身变成了火药桶——印刷厂的女工悲观地做出了准确的判断:这个世界已经彻底疯了——他们只是等待着一根导火索而已。

邪教领袖、虚无主义者“王子”就是这样的角色,他宣称:他们建造的和将要建造的,他们所做的和将要做的,都是错觉与谎言,在建造中的都是残缺,在废墟中一切都将完整。

这对迷茫的暴民来说无疑正中下怀。

火在广场上烧起来了,人们的破坏欲平时因势单力孤而多有忌惮,现在,终于有了宣泄的机会,他们手持棍棒砸了医院,痛打未逃走的重病患者,在彼此的鼓动下享受着杀人比赛的毁灭快感。

最后,一个赤裸的老人以他生死难辨的悲怆形象震撼了所有人,暴动告一段落。

在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王子”是如何成功的。

我们可以看到:首先,他为自己起了一个高贵而简洁的代号“王子”,这就一下子拉开了他与大众之间距离,虽然没人知道他是哪国哪家的王子,但这个符号已经满足了人们对敬畏之物的心理期待,显得来路非凡且不容置疑;其次,他先天畸形的形象,完全符合人们对天赋异秉者的想象,神秘感总是容易蛊惑人心;第三,他通过翻译和人们讲话,这种派头是营造诡异气场的重要一环;第四,他与鲸鱼马戏团一起出现,并在鲸鱼展览后发展演讲,鲸鱼的巨大与突兀给人们的震撼,让他巧妙地贴合到了自己身上;第五,他对人们的精神空虚、压抑无望、对现实与政府的不满了如指掌,并具有超强的煽动性演讲能力,情绪狂热,发言肯定,他知道不能等人们的激情退却再发出命令,也不能在无隐身感的白天行动,他知道什么时候发出“审判日已到,狂怒血洗一切”的指示最为合适;第六,他会挑选施暴对象(在这个小镇是医院),他让追随者以硬欺软,而不去硬碰硬,直接与国家暴力机关对话……总之,他像所有的邪教领袖一样,极其聪明,心狠手辣,善于包装自己,懂得把握并控制大众心理。

而以唐纳婶婶与警察局长为首的镇压者,则是另一种恐怖。

唐纳婶婶一出场,便以一种独裁高压的姿态给雅诺什下了命令,强行要求他帮忙,并让他带去她对前夫艾斯特尔的威胁:不照办就马上搬来同住。

而警察局长则一边醉生梦死,一边痛骂:肮脏的猪!

暴民!

一手搂着风骚老辣的唐纳婶婶,一手举着手枪。

至于他的思想,从他的教育成果——两个无法无天的小儿子身上可见一斑。

他们对暴乱的处理方式异常简单,所谓“恢复秩序、清扫污秽”不过是把装甲车开过去,开始屠杀。

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二元:极权统治者、邪教与暴民。

他们是互相培养、彼此对立、并在暴乱与清洗的反复中不断置换的。

《撒旦探戈》探讨的是集体主义的不可挽回的覆灭,欺骗与被欺骗,人性的麻木、自私、冷漠,多是散点透视,而《鲸鱼马戏团》则将重心集中在了两种暴力的博弈上。

前者是矛盾的累积及在平庸岁月中的消耗(像蜘蛛一样在落满尘埃的角落结网),后者是矛盾的爆发(窒息式的、没有发出一声尖叫的)及爆发的后果。

两种悲剧,哪一种都是逃不脱的噩梦。

贝拉•塔尔对这些的看法,已用标志性的镜头呈现:人类的命运,一如这些画面一样沉滞、不祥、没有色彩、僵固得看不到变化的希望。

这就是结果,几乎不会改变的结果(背对着光明未来):斯米德和克伦纳卷钱走人的计划落空了;伊里米亚斯的骗局实现了;弗塔基一瘸一拐地去找自己的活路;大腹便便的警察依然沉浸在掌握他人隐私与命运的权力快感中;唐纳婶婶没有兑现她的承诺,和警察局长搬进了别墅;音乐家艾斯特尔修好了钢琴,却不得不搬到乡村;叮嘱雅诺什别去广场的拉尤什叔叔,自己却死在暴乱之中,而他的老伴儿哈雷儿婶婶,还不知道他死的消息……当然,还有主角。

小女孩伊斯泰克和猫,青年雅诺什和鲸鱼。

伊斯泰克在萧瑟破败的农场长大,活在家庭暴力的凌辱与农场居民的漠视之中,在让人无法直视的创伤之中,她以虐猫来转移自己的痛苦,她信了哥哥桑易的话,却被哥哥骗走了积攒的零用钱:她不是选择了死亡,而是只有死亡。

那只可怜的猫,是她的影子,和她的命运一模一样。

在她死时,贝拉•塔尔破例送上了救渡的祝福(希望有人记得为猫也送上一份):天使看到了,天使知道了,她的内心安静了。

她知道她的天使已为她出发。

伊斯泰克死了,雅诺什也没有从黑暗中生还,他在另一部电影中疯了。

这个善良的小青年,贫穷、敬业、并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爱。

作为音乐家的助手,他收拾桌子、照看壁炉、提醒艾斯特尔到床上睡、细心关灯;作为发报员,他连夜工作、兢兢业业。

当马戏团来到镇上时,一半人呼唤着他们的精神领袖王子,另一半人则把鲸鱼视为可怕的恶魔,只有雅诺什,保留着有朋自远方来的友好与求知欲,花了100福林参观鲸鱼,发出了“造物主神奇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的感叹,暴乱之前,他则不无幽默地对鲸鱼说:看看你惹了多少麻烦。

他是怯懦的、温柔的,他从广场穿过,被掐住脖子灌酒,只有嗫嚅地应答而丝毫没有反抗。

当然,最让他恐慌的,还是这段对话:“你会被他们处死的”——“可我什么也没做”——“他们可不管这些”。

寥寥几句,却将暴动的残酷瞬间衍射到每个观众心中。

他还年轻,还太单纯,脑子一时接纳不了这么多狂乱的、交叉并对立的思想,这么多险恶、血腥与死亡,尽管他背着笨拙的大挎包踉踉跄跄地逃窜了,但他已注定要被深深伤害,最后,他只能呆若木鸡地坐在病床上,任由记忆中的阴影继续蹂躏自己。

鲸鱼是这一切的见证者。

它在海洋中生活,却被人们捕杀并莫名其妙地运到了内陆——与其说人们在参观鲸鱼,不如说是鲸鱼在参观人类。

作为上帝创造的最大生灵,它仿佛上帝现身的一个道具。

它在暴乱与镇压之龙卷风的中心,看着这些可怜虫,但当风暴平息,唯有它暴露在广场之上,死不瞑目的眼睛却又流露着怜悯与无奈。

上帝对他创造的人类满意吗?

还有信心吗?

好在还有雅诺什。

无论如何,在暴乱前夕,他带着酒鬼们玩的人体天文游戏,肯定是这个小镇历史上最为诗意的一页:几个酒鬼分别扮作太阳、地球与月亮,围绕、旋转,并在月亮转到中间时发生日食(一个隐喻,犹如人类愚昧无明、社会以暴易暴的永恒之劫),那一刻“万籁俱寂,所有生灵都静止了”,但“不需要害怕,这不是终结,在太阳的光芒中,月亮缓慢地移走了,太阳再一次的缓缓的朝着地球上放出光芒,地球也再一次的变得温暖起来,一种深沉感动攫获了所有人,他们从黑暗中生还。

 5 ) 《鲸鱼马戏团》贝拉•塔尔

相对于他的《撒旦探戈》,片长140分钟38个镜头的《鲸鱼马戏团》显得短小精悍且异常的凝练。

电影在一个匈牙利的小镇发生,一个硕大的鲸鱼出现在小镇,随之而来的“王子”煽动起了一场暴动,而最后被政府压制,贯穿全片的年轻人最后精神失常被关到精神病院中。

从匈牙利历史来看,“王子”可以被看作法西斯思想的毒瘤,那些盲目的暴动分子在狂放的思想蒙蔽下丧失了理性,他们的行为并不是自发性的,而是一种集体性质的。

同样,“政府”,甚至可以抽象为“唐纳婶婶”则是斯大林主义的象征,在平复了法西斯之后,共产主义同样运用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压制着民众。

而那个硕大的鲸鱼,类似于青年人开始描述的日食现象一样隐喻了沉默、诗意、神秘的自然,然而在经过暴动和压制之后,那个已然死去的“自然”完全暴露在广场之上,被人们永久的遗弃。

 6 ) 黑暗的重量

“不要慌张,还没有结束。

月亮从太阳前面移走。

太阳再次发射出灿烂的光芒,地球上又有了光,温暖再次回到了地球上。

深沉的感情感动了每一个人。

他们逃脱了黑暗的重量。

”这是《鲸鱼马戏团》中第一场戏中的日食表演的最后一段话。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要问:黑暗有多重?

我们真的可以逃脱吗?

《鲸鱼马戏团》是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2000年的作品。

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一面镜子,通过它,人们可以反观自己,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身处的这个世界。

《鲸鱼马戏团》从表面看来完全不同于我们所认识的那种现实主义,它看似带有强烈的隐喻色彩,但是贝拉•塔尔自己强烈反对自己的电影是一则寓言。

在他看来,电影语言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不同于文学,就一张桌子来说,文学家可以用上百字来描写一张桌子,而电影只需用一个镜头就可以展示,观众可以立刻看到这是怎样的一张桌子,不管它如何有趣,它仍旧是一张桌子。

他呼吁观众只需要去看电影,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想得太多,这样就能很好的理解他的电影。

他的话如醍醐灌顶,我回想了自己的观影过程,第一次看《鲸鱼马戏团》的时候,最后一个镜头,哀郁的音乐响起,我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了。

为什么落泪?

我真的不知道,就是有一种莫名的悲伤和感动。

第一次观影时,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这部电影的主题和意义。

后来再看几遍,我带上了自己的头脑,开始思考和分析,内心的震撼就再也比不上第一次了。

不过我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愿意刨根问底,所以我去查了很多他的访谈,去关注他自己的说法,希望在这样一篇文章里揭示出影片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想象去代替真实。

《鲸鱼马戏团》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一辆大卡车载着号称世界上最大的鲸鱼和一个名为王子的神秘嘉宾来到了一座破旧、荒凉的匈牙利小镇。

时值冬季,小镇的社会问题丛生,缺少煤,电话不通,学校停课,还时不时传来某个商店又被暴徒抢劫。

暴动一触即发,那个从不露面仅以影子出现的王子就是暴动的号召者,他崇尚的是毁灭。

影片基本上是通过一个人的视角讲述故事的,这个单纯、头脑简单的叫做詹诺斯的邮递员目睹了暴乱从潜藏的危机到爆发,再到被压制的整个过程。

他什么也没有做,却成了通缉犯,最后成了一个呆在疯人院里的真正的傻子。

《鲸鱼马戏团》的英文名是Werckmeister Harmonies,这来源于一个17世纪的音乐家Andreas Werckmeister(安德利亚斯•威克马斯特),威克马斯特在前人的基础对十二平均律进行了理论总结,提倡改变以传统的纯律的方法调音,而使用十二平均律定音法。

片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理论学者——艾斯特尔先生——认为纯律是神创造的,而十二平均律是人造的,他称“我们必须改变威克马斯特的错误”。

但到了后来,当他的前妻和她的情人——警察局长以武力控制混乱局势并最终侵占了他的家之后,他只能把钢琴重新以十二平均律调音,因为那样才更容易卖给别人。

习惯了快速剪辑的观众看这样一部黑白电影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会坐立不安,因为它的节奏真的太慢了,全片两个多小时,只用了三十几个镜头,不知道是不是大师都喜欢用长镜头,反正贝拉•塔尔也是一个以长镜头闻名的大师级导演。

长镜头的好处在于时间的连贯性,一场戏一个镜头,这和生活的节奏是一样的。

如果明白了这点,静下心来观看,这样的电影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影片第一个镜头就长达10分钟20秒,要不是柯达的胶卷最多只能拍12分钟,贝拉•塔尔肯定还想继续拍,他戏称这种技术的限制也是一种“审查制度”。

其实这个镜头并不会让人难以忍受,因为它一直在运动,娴熟的场面调度代替了剪辑,也可以让人看得兴意盎然。

第一场戏发生在酒吧,已经到了打烊的时候,詹诺斯还要为大家导演一出戏,他让三个人扮演成太阳、地球和月亮展示了星球运行的轨迹。

镜头很灵活地随着演员的运动在他们周围旋转,詹诺斯的脸在光影变幻中显得如此单纯,他就像个孩子一样,似乎平生第一次看见日食,第一次体会到宇宙的神秘。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敬畏和惊奇,缓缓地说:“在那个时候,空气突然变冷。

你们能感觉到吗?

天空变暗,然后是完全一片漆黑。

狗在吠,兔子蜷缩起来,鹿在慌乱中惊跑。

在这不可理喻的薄暮中,小鸟也迷惑了。

然后……完全的寂静……”这时音乐响起,优美而哀伤,世界真的安静了下来,只有音乐在耳边环绕。

詹诺斯停顿了片刻,然后继续:“所有的生物都沉寂了。

山脉会前进吗?

天会坍塌吗?

地会崩裂吗?

我们不知道。

我们不知道。

一场日全食发生了。

”他又停了下了,镜头缓缓拉开,所有人都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镜头上移,把屋顶的一盏灯带进来,灯光泛着白色的光芒,照亮了整个画面,在这光芒中,我窥见了一丝神性。

后来,当酒吧里所有带着醉意的男人们受到詹诺斯的感染,开始旋转、舞蹈时,我明白了詹诺斯在表演前说的“像我们这样简单的人也可以理解不朽,走进无边无际,感受寂静和安宁”。

影片以如此绝妙的场景开场,日食带来的黑暗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又是光明,但是这只是一场戏,之后现实中发生的一切却越发把人推向暗无天地,黑暗的重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詹诺斯先是从各种人那儿听闻小镇上发生的种种奇怪的事,他是一个简单的人,对于听闻虽说不是怀疑,但却是不相信的,他总愿意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生活。

但是现实的丑恶层层递增地发生在他眼前,广场上遭遇酒鬼的骚扰,目睹警察局长的两个儿子在家里闹得天翻地覆,嘴里叫嚣着父亲可能说出的话:“我要狠狠地对你!

”他还无意间在装着巨鲸的大卡车上听到了王子惊世骇俗的宣言,王子声称要摧毁一切。

暴力的最高潮发生在医院里,暴徒们用木棍暴打病人。

他看见了自己叔叔的尸体。

最后还被莫名其妙得通缉,无路可逃,进了精神病院。

贝拉•塔尔不厌其烦地用镜头来表现一张张的脸,每个演员在他眼里都是有个性的,看看高潮之前的那场戏就能明白他的话。

人群行进在去医院的路上,只有铿锵有力的脚步声。

镜头先是俯拍,然后降下,在人群的周围上下左右缓缓摇晃,一张张的脸在变幻的灯光下一览无遗,他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摧毁!

这个镜头延续了四分钟,恐惧感逐渐加深。

最惊人的一场戏在这个镜头后出现。

人们冲进医院,镜头慢慢跟进,如一个旁观者一样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病人被暴徒们拖下床,暴打一顿,屋里所有的东西都被掀翻、砸碎。

但是,最让人惊奇的是这一场戏里没有一个人叫喊,痛哭,咒骂,我们只听见金属的敲击声,物品的破碎声,暴徒和受害者都保持了沉默,但正是因为这种沉默才让这场戏更有力度,更震撼。

当两个暴徒把一条门帘扯下,镜头指向一个站在浴缸里骨瘦如柴、全身赤裸的老人时,音乐响起,暴徒们被眼前的这一幕惊呆了,也许是被这个老人触动了,他们停止了殴打,慢慢地一个接一个的撤出了医院。

镜头跟着他们离开房间,进入走廊,然后离开这群人,向右摇,镜头里面出现了躲在黑暗中的詹诺斯的脸,他的脸上写满惊恐,眼睛一眨也不眨。

这场戏让我感到影像和音乐的力量可以有多么强大,其实这完全不能用文字来表达,只能去看,去听,然后被震撼地一塌糊涂。

在贝拉•塔尔的电影里,场景也是主角,用他的话说就是“也有一张张的脸”,他和自己的妻子(也是他所有影片的剪辑师)经常要花上一年的时间去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

《鲸鱼马戏团》是在七个不同的地方拍摄的,由于资金常常短缺,整部电影花了三年来拍摄,用了七个摄影师。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影片的整体感觉,所有的场景,特别是外景,总是一副破败、荒凉的景象。

听着风声和乌鸦的叫声,看着地上飘落的树叶,广场上生起的火堆,烟雾缭绕,人们破旧的衣服,面带苦色的脸,总能感到一阵刺骨的寒冷和悲哀。

当被问到为什么他的电影为什么总拍摄丑陋的地方、丑陋的人时,贝拉•塔尔说:“这就是我的国家。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

”他希望人们在看了他的电影之后,能够更理解一点他们的生活,中欧人是如何生活的,那里正在发生着什么。

贝拉•塔尔到底想通过这样一部电影表现什么呢?

他说,希望自己离生活更近,而不是离电影更近。

他是以他的方式来展示了自己认识的现实,贫穷、混乱、非理性、信仰的缺失、还有暴力。

他虽然声称自己的电影表现的是匈牙利,但事实上,他的电影具有世界性,因为他关注的是人,是人的生存处境,可以说,这种处境不因为你在不同国家而有所不同。

他在采访中说过:“电影是记录真实生活的。

它非常简单和确定的。

我们试图去思考生活的品质,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生,所以如何度过这一生就十分关键。

去了解生活的品质就很重要。

” 他的电影中的现实和新现实主义电影中的现实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关心的都是人,人的处境。

但是新现实主义关心的是社会中的人,而且经常会加进政治的因素,而贝拉•塔尔直接称,“政治是肮脏的。

我的电影和政治无关。

政治不应该成为任何艺术的表现对象。

”另外,新现实主义电影里面的人带有极强的社会性,而贝拉•塔尔电影中的人似乎已经揭去了社会这张面具,可以存在于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里,这部影片里的小镇没有名称,只有挥之不去的贫穷和荒芜。

他的电影是关于幻灭的,人们总会相信些什么,但在现实中,信仰最终破灭了,因为信仰是建立在幻象之上的。

正如《鲸鱼马戏团》里面的音乐理论学者,他期望大家重新开始使用纯律,放弃没有神性的十二平均律,但最后在现实的面前,他放弃了这种想法。

而詹诺斯对宇宙、上帝有着一种敬畏之情,关于这点,除了刚才提到的第一个场景之外,我们还可以举出其他的例子:在他狭小破烂的小屋里挂着一张世界地图;当第一次看见巨鲸时,他以一种崇敬的表情欣赏它,他告诉遇到的每一个人,大家都应该去看看这头神创造的巨大的动物,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神创造出如此一种奇怪的动物来让自己开心。

但到了最后,这样一个无辜的人被盘旋的直升机追得无路可逃,最终只能一言不发地呆坐在精神病院里。

说到这儿,大家也许会想贝拉•塔尔是不是想重建宗教信仰,但是他说自己并非一个信仰宗教的人,如此表现只是因为宗教是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对于贝拉•塔尔来说,生活才是最高的原则,他的唯一目的就是忠实地表现生活。

《鲸鱼马戏团》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不同还在于形式。

新现实主义的真实是把镜头延伸到街头巷尾,以酷似纪录片的方式来展示社会和人,放弃人工灯光,选用非职业演员;而贝拉•塔尔的真实却以另一种形式展现,他的每个镜头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灯光、摄影还有布景,无一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一个精致的长达10分钟的长镜头不可能以随心所欲的方式完成,剪辑消解在长镜头之间,他的剪辑原则遵循的是心理节奏,而非故事节奏。

另外,《鲸鱼马戏团》还出现了在一般现实主义影片里不会出现的超现实人物,这里指的是影片中只以影子示人的王子。

王子的产生带有很强的现代性,因为最初这是马戏团老板为了商业原因才给这个说外语的东西(称他为东西,是因为我真的无法确定这是不是一个人)“王子”的称号的,结果后来王子却脱离了老板的控制,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号召那里的人起来摧毁一切,在王子看来,废墟中的一切都是完满的,而建设中的一切都是不完满的。

贝拉•塔尔在这里借助王子这个角色批判了商业社会,为了追求利益而创造出来的东西最终背叛了自己,它代表的是虚无的破坏力量。

有人抱怨这部电影让人看不到希望,他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认为我们充满希望。

你拍了一部电影,而且相信这部电影可以在未来50年存在。

有人之后会看到这部电影,这已经是最大的乐观主义了。

” 贝拉•塔尔聪明地把问题引向了创作,从而化解了影片表现的世界有无希望的问题。

他不去承认他眼中的世界是黑暗的世界,但在我看来,这部作品确实有些让人看不到希望,但是中间种种感动我的场面对我来讲也就成了希望,即使不信神,也会感慨宇宙的神秘,惊叹生命的玄奥。

也许感动也是可以用来逃脱黑暗的重量的。

在最后一个镜头中,音乐哀伤地响起,艾斯特尔先生拄着拐杖穿过广场,那辆装载巨鲸的卡车已经支离破碎,巨鲸孤独得躺在广场中央,艾斯特尔先生走到巨鲸面前,望着鲸鱼巨大眼睛,那双眼睛如此温和,似乎可以瞥见它的灵魂。

他背向巨鲸,缓缓走向镜头,浓得化不开的雾充满整个屏幕……我只能说,一切尽在不言中,静下心来,去看去听吧,你会发现这部电影的魅力。

 7 ) 四段Mihaly的呼吸

贝拉·塔尔寓言式的故事 大概从第一个长镜头开始就可以感觉到绝佳的摄影和场面调度 电影里有四段Mihaly的配乐出现 第一段是开场的长镜头 昏暗的房间里 男主虚无与幻想般的存在 说着关乎不真切浪漫的话语 在配乐开始时 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有这样美好的配乐 于是调大了音量 瞬间被拉入其中的视听环境 众人俨如行星般的脚步声 犹如树叶婆娑的声音 这里的钢琴是犹豫的忧伤的 二者的交错形成了最美的音乐 好像最后不过是男主的独舞 接着是塔尔最经典的路面与人交织的镜头 第二段出现在男主现身于广场 第一次看到“鲸鱼” 这时候的广场是苍白的 男主不知道正在酝酿着什么 鲸鱼像是他心中的理想主义 移动长镜头伴随着有点巨物崇拜的鲸鱼 凝视着破败与凋零的皮肤 这里的音乐逐渐在低吟 在沉思 第三段是暴行的开始 也大概是全篇的高潮 极具压迫的人群 开始一场沦丧的运动 直到赤身裸体的老者出现 画面在那刻静止 这时的音乐没有犹豫 而是一种呼唤 一种悲悯 人群离开 放佛是葬礼的最后 火苗的升起又熄灭 镜头语言里是大气而又温柔地哭泣… 第四段是最后 也是鲸鱼最后一次出现 音乐家来到了巨物面前 我甚至猜想那个男主会不会就是“王子”?

鲸鱼裸露在广场上 只留下音乐家和鲸鱼 音乐此刻很决绝 像是一切的挽歌 沉闷的鼓点像平静的呼吸 鲸鱼的眼睛又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 它放佛看着这一切 无比空洞又无比可怕 所有的事物都在逝去 变化… 音乐在塔尔的电影里有了一种新的生命力就像鲸鱼出现的三次 一次次的节奏感 充满着荧幕里的呼吸和心跳 牵引着观众沉入 那些太多的寓言和暗喻 似乎离我太遥远 但是镜头和声音 已经深深打动我了…

 8 ) 残缺的和声与十二平均律&死亡与暴动

有一些电影会让我们感动、或者欢笑,而有一些电影,却会让你对电影这门艺术肃然起敬。

《鲸鱼马戏团》无疑属于后者。

自1895年电影诞生起,电影这门包含了“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诗歌、舞蹈”六种艺术形式的第七艺术已经带给了我们119年的感动。

2015年是电影诞生120周年,区区百年,电影的发展却是飞速的。

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放映的时候,又有谁能料到百余年后,电影会在世界上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得以普及?

从单一镜头到多镜头,从默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西部片到剧情片,从达达主义到新浪潮,电影艺术在一点点的成长,其自身包含的意义也在逐渐宽广化。

我们再也无法准确的对电影下一个定义,就好像电影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分不清“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想象”一样。

电影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生活,更是我们的文明。

谈起《鲸鱼马戏团》的导演贝拉.塔尔,或许他的为人所熟知是由于那部片长450分钟的电影《撒旦探戈》。

曾有影评人评价他的这部电影是“片长七小时却每一分钟皆雷霆万钧,引人入胜。

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

与这部电影相比,《鲸鱼马戏团》无疑显得精简而凝练。

尤其是本片巧妙的场面调度与光影剪辑,简直是对电影艺术的最完美演绎。

电影的主要剧情其实并不复杂,一座原本平静安宁的小镇因为某一天马戏团的造访而失衡。

马戏团拥有的那头已经死亡的巨大的鲸鱼以及那一位号称有着三只眼睛,满嘴末世言论以及渎神行为的“王子”仿佛是一个诅咒,将小镇原有的秩序彻底打乱;最后小镇发生了闻所未闻的暴乱,一场“暴力”与“善良”的冲突。

最后呢?

看似是“善良”胜利了,可是取得胜利的善良却搜捕并残杀着一个个曾经的“暴乱者”,这其中自然也波及了一些无辜的平民……讽刺的是,如此一部让人对电影艺术肃然起敬的电影却有一个“好莱坞式”的译名《鲸鱼马戏团》(像极了《惊天魔盗团》或者《加勒比海盗》),这也或许是本片宣传上的一个败笔。

相比于这个片名,笔者无疑更喜欢它的直译片名《残缺的和声》(就好像《天使爱美丽》之于它的直译名《拥有美妙命运的艾米丽.布兰》)。

但事实上,片名《残缺的和声》也并非是完全的直译,其原片名《Werckmeister harmóniák》中的Werckmeister实际上是音乐史上一位德国音乐家的名字,他因在17世纪末大力提倡十二平均律(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而被人所铭记。

说起十二平均律,那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律制,自此以后,动人的旋律得以通过它而传颂后世;钢琴键盘上的88个黑白键,就是根据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制作的。

之所以要对本片的片名耿耿于怀,是因为这部电影充满了众多的隐喻,十二平均律所崇尚的完全且精准的平分似乎让每一个音律失去了其独特的性质,但实际上,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是音阶中的七个音,并不是把它们视为一个八度,而是七个有着独特和独立特质的音。

将这一规则引申到电影中,实际上就会发现影片中那场受制于“王子”蛊惑的群体暴动所曝露出的隐喻:精准的十二平均律一旦出现了残缺,典雅的音调就会变得刺耳;同样的,一个只存在群体意识而再也没有个体情感的社会状态将再也不会秩序井然。

马戏团里所谓的“王子”的煽动其实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恶念,这种由于完全的集体意识造成的恶念,早已存在于小镇居民的内心里,他们等待的只是一个可以合理的释放恶念的接口,不管是“王子”还是死亡的“鲸鱼”,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工具。

谈起隐喻,除了本片中贯穿片头片尾的剧情隐喻外,笔者最欣赏的,还是电影开头瓦鲁什卡的那段独白式的演绎了。

酒吧阴暗的灯光下,瓦鲁什卡选择了三个醉醺醺的人作为太阳/月亮和地球,而他自己,就仿佛是创世主一般,指挥着三个人按照太阳/月亮和地球的运行轨道进行旋转。

然后,转啊转,当代表月亮的人挡住了代表地球的人仰望太阳的视线时,地球上最壮丽的自然景观-日食-就这样来临了。

“当月亮遮住太阳的光线时,万籁俱静”,瓦鲁什卡如此说道。

紧接着,原本安静的镜头迎来了舒缓且略带末世情怀的钢琴声(这或许是笔者见过的电影镜头与音乐最完美的一次结合了,当音乐响起的时候,你甚至会由衷的感叹音乐之于电影所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对于片头这场独白演绎所蕴含的隐喻,我想应该是导演贝拉.塔尔对于善与恶的一种个人价值判断了。

对导演而言,或者对本片而言,暂时的恶恰似因被月亮遮挡而暂时失去光明的地球,可是,当失去光明时,我们应该做什么?惧怕?畏缩?

还是助纣为虐?抑或自暴自弃,就此沉沦。

不,这些统统不是,当黑暗来临时,我们要有所期待,相信“这并不是结束”,于是,因为这份信念,当月亮再次离开了它与太阳以及地球之间的那个特定位置后,光明将再次普照大地,善良也终将会再次用它所代表的温暖来融化掉那些因黑暗而被冰封的冷漠的心。

总之,《鲸鱼马戏团》是一部蕴含着太多太多电影元素的电影。

那头巨头的死亡的鲸鱼究竟有何真实的象征意义?

暴乱被平息后那头被遗弃在广场的鲸鱼又究竟是恶念的代表抑或善良的苟延残喘?

这些疑问都有待你们亲自通过观影去感知与理解。

因为,哪怕笔者用再多的词汇来形容,当电影中出现钢琴家与死亡的鲸鱼对视的镜头时,那份久违的平和与无助感又恰恰是任何语言所无法表达的。

 9 ) 那未眠的30个小时

这是一部成功的挑战了好莱坞的电影,它以截然不同的叙述视角和拍摄手法让你所熟知的电影理论变得陌生起来。

不知道匈牙利人是否对黑夜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电影开始的一切似乎又让我们回到了《地铁风情画》里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充满魔幻色彩的黑暗之中。

陌生,一切都是陌生。

一个不知姓名的东欧小镇,一个连导演自己都物色了整整一年的广场,一个莫名的时代,一场不知缘由的暴动,陌生的语言,陌生的镜头。

如果你还对《大象》有着朦胧的记忆,诸多的第一视角的长镜头,诸多的和故事无关的铺垫,还有那个莫名其妙的名字,那么《Werckmeister Harmonies》定然会唤醒那份早已模糊不清的记忆。

140分钟的电影描述了给一个小镇带来巨大震撼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里,你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知道究竟谁是它的主使者,因为导演把视角完完全全的放在了一个与它看似无关的主角身上。

于是,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启动,发展,高潮,结束,无动于衷。

之所以想到《大象》,这就是一个原因: 你只是看到了你所能看到的一切,就像只是看到这个庞然大物的一小部分,你感到了震撼,但你却根本不知道这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

另一个原因那个重要线索:鲸鱼的尸体。

电影的主角Janos是唯一看到这个鲸鱼的人,他两次与它发生了最近的接触,他与它说话。

但当影片结束的时候,我们发现了Janos的悲情色彩——他连自己唯一能看到的东西都是假的。

如果你再把记忆追溯到影片刚刚开始的镜头,这个善良的,对真理充满好奇的青年像上帝一样让一个人作太阳,一个人作地球,一个人作月亮,三个人在他的指使下在自转与公转的运动中模拟着太阳系的结构,Janos站在一个哲学家的高度对用诗一样的语言对日蚀进行着充满艺术感的解释,那你就更会发现,在这种主导与被主导的反衬之下这个人物的悲情色彩。

影片的长度是140分钟,但是它的镜头数量只有37个(根据IMDB某网友的统计)。

你会惊奇的发现一个俯视的镜头对准一个分叉路口,然后让你在画面和自己的手表间的视觉转换之中看着两个人走完各自眼前的路;你也会惊奇的发现镜头会对准两个行走的人,其间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是你还是不得不平静的看他们从家门口走到几百米以外的地方。

这个便是电影的真实性。

我曾经设想,整部电影关于“距离”的描述完全没有舞台化,即是有几百米的路程,导演便让演员走这几百米的路程,让观众看着几百米的路程。

网络上凤毛麟角的资料似乎也证明了我的这个猜想。

既然影片在空间上出现了非舞台化,那么对应的它所能描述的时间跨度自然也会非常有限。

140分钟的电影仅仅描述了大概30个小时的故事,而且是单线程描述,镜头仅仅是追踪了主角一个人。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对缺乏睡眠的经历深有感触,当你从通宵教室抑或通宵网吧抑或包夜后的好乐迪走出来,然后表面若无其事的进行第二天的活动,但实际上你却发现自己早已变得迟钝的大脑已经对周围即便缓慢变化的一切无所适从,于是一切开始显得不合常理,直到下一次睡眠的结束才能让你重新试图回想那如同梦中度过的几个小时。

可是,不论当时身边的一切显得多么不可解释,但它依然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已,而且当黑夜再次降临总归还有补充精力的时间,但Janos在这非线性的一天里却接触了这一生最具震撼的所有场面:在这个与外界的一切隔绝的闭塞小镇里他欣赏到了上帝的天工——那个后来被证明充满荒谬色彩的鲸鱼,他经历了一场好人摧残好人的暴动,而且最悲惨的是,他甚至没有机会从这个非线性的梦境中回到真实的世界——他后来疯了最后。。。

导演没有匆匆带过生活中的细节:Janos收拾房间,鲸鱼管理者缓缓打开巨型的车厢,这些都占据了影片很多的时间,一切显得自然而和谐。

这样的和谐为后来极为突兀的镜头再次做了对比,在拉德茨基进行曲中两个人用没有节奏的试图用优雅的舞姿跳舞,随后画面转换到了军官的家里,那里也放着拉德茨基进行曲,而小孩子也一面在床上无节奏的跳越一面用刺耳的金属打着拍子,唱片随后卡在一个地方来回的放,另一个孩子对着电风扇用他父亲穷兵黩武的语气对Janos进行着威胁。

这样凌乱的场面又刚好对睡眠缺乏状态下思维的散乱产生了正反馈。

我并没有提到电影最核心的情节,因为我也是近距离的站在一条鲸鱼身体某个部位之前,如果试图找到这部影片情节的大背景或者像解读大卫林奇或者库布里克一样分析这部电影,则真会破坏掉导演精心为我们设计的艺术的一切。

 10 ) 在你眼中看见日食

如同受制于暴虐的理想音乐的三次响起,钢琴被调整在端坐在避光的广场上它磨砂的皮肤透出凝视的味道当遮蔽物倾倒,当老人的拐杖带着十足的忧伤越过葬送巨大生命的摇篮那些一时的激情,覆灭小镇的一生的种种自然被暴露,无可争辩而且满布生的喘息,无主的孩子敲打天体和天体像醉鬼一样无意义的旋转促使和平的景象在开始的一幕便告被知:这一切与马戏团的王子毫无干系。

镜头的画笔低低的移那些暴力,被暖性的光辉扼杀了又点燃,仿佛不曾张开鲸鱼的嘴无辜的进食,不曾送抵的苦难正辗转东欧,搅翻滚的云直到雾隐去终章的第一行

《鲸鱼马戏团》短评

一点点都没看懂… 坐在电影院里如坐针毡两个半小时

7分钟前
  • Bloooooom
  • 很差

领悟不到...

8分钟前
  • meatwm
  • 较差

完全看不懂,前半段困得不行

11分钟前
  • yield
  • 较差

非常美

12分钟前
  • 宇宙毛毛
  • 推荐

9/10。面目虚幻/煽动追随者的王子,执意镇压的婶婶/警长,被通缉的男主都指涉匈牙利事件。缺少媒电的小镇就像濒临破产的共产集体农庄。酒馆调度由远往前推,轮廓置身于宏大夜景中,并肩步行至广场的超长特写,孩子敲锣打鼓对电风扇哄叫昭示革命前夕,医院暴乱后遇见的病瘦老人,见证起一个国家的血泪。 @2016-10-31 00:27:25

16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有些电影是用来娱乐的,而有些则会让人对电影这门艺术肃然起敬,塔尔的鲸鱼马戏团理所当然是后者。140分钟只用了30几个镜头,在长镜头的使用上,塔尔有着超越所有前辈的野心,显然也有这个能力;冷峻的超长镜头,完美的场面调度,深沉的配乐,充满隐喻的主题,塔尔在努力还原着电影的本质。

17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长镜头实在是太丝滑了

21分钟前
  • Eleuterio
  • 还行

8.7江南分馆睡了不知道多长时间,对剧情好像也没影响利维坦的到来带来混乱?

22分钟前
  • 名号已被移除
  • 还行

移动中的庞然大物总是影子先于人出现,长镜头中的时间逐渐变为一种空间概念,那些精巧的景别变换和光影流转包裹着一种寒冷的东欧的吃着土豆子的漫游的景观。但看到最后我真的觉得有完没完??满满的音乐,无数次回眸也不愿意结束,真的很做作。前半段布下的那些纯净的好奇的视角和情感已经在后面的滞缓中流光了。Q&A分享:场地以及演员本身的特质比什么都重要;制作电影必须不断发掘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也无法被旧方法解决;年轻电影人应该就去拍就好了。除此之外,贝拉塔尔真的是一位很会说漂亮话的,符合大家对大师想象的一个导演。

25分钟前
  • 迟到王
  • 还行

很美,特别好睡

29分钟前
  • 黑特-007
  • 推荐

多个长镜头堆砌饿,有较为宏大的场面,但是剧情太闷,主人公深处乱世,即使再为乐观的性格也无法从社会中得到慰藉。

33分钟前
  • Кинo
  • 较差

那些长镜头长得让我感觉我好像一生下来就坐在这影院里看这部电影了——3月30日小西天🎬

38分钟前
  • 沙罗
  • 还行

Bleak Week @Aero

41分钟前
  • doneaway
  • 较差

fine cinema but his branch of nihilism is way too cynical and self-serious for me(一直印象中他老八十多,上周看现场Q&A心想怕还不止,一查原来和我爹同龄人。我爹去年还跑半马。所以说愤世嫉俗有害健康

43分钟前
  • Anubis
  • 还行

我是真佩服能不快进把这片看完的 建议你们看看心理医生

45分钟前
  • 塔利班班长
  • 较差

跟《镜子》《小亚细亚往事》一样,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能震慑住我,将我擒在座椅上动弹不得。一定会重看的。

46分钟前
  • Jeannels
  • 力荐

第一次体会贝拉塔尔传说中有魔力的长镜头,真的没有骗人。时间在这里走得飞快,还在惊叹“刚才那个镜头怎么拍的”时候,第一次抬手看表发现竟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所有的人都仿佛在恐惧和未知中迎接世界末日的降临,和一老一少两位主角一起走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躲避和面对似乎殊途同归,多么令人绝望

5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没字幕,没看懂,睡着了。但是,其实很美~

54分钟前
  • Larbre
  • 力荐

5.0。资料馆1厅4K修复。1.以底层小人物为线索来呈现一切历史风云的总和,贝拉·塔尔电影巨大的人民性全部展露无疑。2.黑白摄影+灰白打光+长镜头,果然是大师级别的大音希声与大象无形,音乐家躲于黑暗中成一统,与外界白亮的自然光对照下的无奈与绝望,愈演愈烈的群众打砸与揭开帘幕后干枯裸体的发白对照后的失落与绝望,神秘的鲸鱼信仰最后被晾以阳光下信仰崩塌,还有无数个机会主义分子的投机与恣肆。3.每一次长镜头下的背影、长镜头下的行走都是一个孤独的信仰和渺茫希望的崩溃。4.配乐超赞!

58分钟前
  • 假迷影真胖叔
  • 力荐

长镜头调度万花筒。第一个镜头就有想哭的冲动;医院是一个相当极致的场景,人性的丧失、觉醒,乌合之众的癔症、病态,集体狂热毁灭性吞噬力量与对立面无助个体的极端强弱对比,完美统喻在一个空间之中;医院第二个镜头,廊道毛玻璃后一个个如死神化身的黑影经过,镜头下摇,从楼里走出的是一具具行尸走肉。开场乐观劝慰众人不要恐惧日蚀这不是末日的人在结尾失语;仿似永恒化身的鲸鱼继续旁观已一遍遍重复的历史。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status%2F4809785787%2F&_i=344276515250b99

1小时前
  • 神仙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