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比我想象中的好看,是因为看到了补习班和公立学校之间的博弈。
作为有着相同职业选择的人,很感慨。
但其实,无论是补习班的独立老师,还是学校,既然选择了走在教书育人的这条路上,大家的目标就是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把孩子的成绩提上去。
但是因为是独立教师,因为是补习班出身,就被家长瞧不起的例子,太多。
就像上周让我无语的学生家长:“我们应该以学校为主,课外为辅。
”简单几个字,满是傲慢。
如果说补习班、独立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和考纲无关,那么补课、家教的意义,何在呢?
高考语文的所谓考纲,给出的范围宽泛至极,那是我正式走上这条道路八年以来,至今没有一届高三可以完成的任务。
提前布置的任务看似无关,可每一样作业的布置,每一篇阅读的掌握,都关乎高考那道独木桥。
家长如果不努力,无法给孩子的高考减压,希望孩子可以更努力地在高考上寻求高分,那么就不应该质疑老师所布置的作业。
因为作业的检查,是我们这些老师,不是家长。
我甚至会帮即将中考的学生列复习计划。
这种被某些家长认为的所谓的没事找事,难道是我想虐待学生吗?
难道我的时间不宝贵?
难道我的时间难道很多嘛?
家长可以认可学校老师布置的抄写任务,但是独立教师要求的听写、抄写和默写则不认可,神经。
我经历过把孩子作文提高了十几分但是一学期就不来然后背后“这老师没有用,花了钱语文一点也没提升”的无语经历,语文的考核从来不只是作文,如果作文写得好=语文可以拿高分,那么我作文写最好的那位孩子,也不会现在高中语文只有90多分,那是想起来就觉得可惜且遗憾的存在。
,别人提起的时候总觉得独立教师收入很高,但是那些老师背后的付出,没有人能看到。
母校一个老师说我的书真多啊,我说没办法,因为我学历有限,如果我不摄入,不看书、不阅读,不去看优秀的影视剧,我没办法去拓展学生的独立,去开阔自己的眼界。
我认识的几位独立教师,理科的,平时也在家里刷题,网上有独立老师坚持每天一张数学试卷,那种题海战的采取,没有几个公立学校的老师可以做到。
但只是因为我们是独立老师,我们就可以随意被拔屌无情,然后被瞧不起。
(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前两集铺垫了教学理念的新旧碰撞,在第3-4集“师生同框”情节中爆发。
编剧以干练、克制的笔触、张弛有度的节奏,展现了矛盾冲突,但又很快巧妙地化解,反转再反转,让人久违地感受到了剧作本身的魅力!
梳理目前的4集,每集都设计了一个主要冲突情节——第1集写补习班讲师vs高中老师的“矛盾”,着力刻画出女主惠珍的性格以及行事风格。
第2集是惠珍阻挠俊浩放弃大公司来应聘补习班老师,用这件事的“越界”写两人关系的转变,也埋下教学理念不同的冲突点。
第3集围绕着新宣传广告“师生同框”,惠珍俊浩准备了联合授课、免费试讲来开辟希元高中招生,遭到最大竞争者“白发魔女”挑战,同时俊浩同期新进讲师南清美,打算和惠珍开一样的课,形成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第4集“师生同框”的试讲课程遭“白发魔女”商战算计,竟只有一名学生出席!
惠珍受俊浩触动,1vs1授课抓住了那一名学生的心,也找回了教育初心。
而那一名学生正是希元高中的第一名!
所谓,擒贼先擒王冲突加码、反转不断,3-4集精彩升级,而且由于前2集基础打得非常扎实——职业背景和教育主题,人物性格塑造,以及男女主身份关系的转变。
正因为地基打得好,3-4集非常自然流畅地可以多着笔墨在冲突上,同时男女主关系又可以成为平衡紧张感、给予冲突和冲突之间“喘息”的空间。
尤其第3集惠珍和俊浩在教室开小灶,差点被南清美发现,两人紧贴着躲在门后,黑灯、亮灯之间,暧昧递进,不愧是“Melo匠人”安畔锡,氛围感实在是太撩拨心弦3-4集的暧昧升温只是附加效果,我非常喜欢的一点是编剧很真挚地在写两人之间的精神契合。
在俊浩眼中,惠珍是恩师、人生导师的存在,但观众的视角看来两人互为彼此的贵人,不是局限于爱情层面的,而是关于···“阅读”?
再回顾一次前2集讲“阅读”的台词。
阅读、展开新的世界,如果用在“人”上,透过“阅读”一个人,展开(认知)一个新的世界。
也许有些抽象,文本可以被阅读,一个人如何被阅读呢?
——从认识和理解开始,然后就会思考、好奇、求知,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结合第4集又可以追加一项,去了解那个人的生平故事,也可以有助于“阅读”。
顺带一提讲作家生平这一段戏十分精炼、显出编剧不凡功底,向观众展示了惠珍作为老师真正的魅力,同时也是俊浩着迷的理由;惠珍找回初心、俊浩表露爱意眼神,两人教育理念的分歧和冲突被化解,以及正如我上篇分析所说,这确实是一种正向的文化输出。
综合看来是“超浓缩”级别,蕴含并表达了多层含义的精彩段落!
言归正传回到“阅读”,正是惠珍教会了俊浩阅读的方法,反过来说,他通过惠珍,对学习、教育才有了这个“阅读”的信念。
学会阅读方法的俊浩,重新回到惠珍的世界,以一个平等的身份,“阅读”她,在这个过程中一起打开新的世界,两个人的世界。
当然也可以通俗地理解成高中时的俊浩是因为喜欢惠珍而开始努力读书,从8等级变成第一名的,然后对初恋的老师念念不忘所以来追她。
但是让我引用安畔锡导演的观点:“《毕业》的本质是通过对于人生与社会的阅读,而达到人生与社会的毕业······”也许我们是通过阅读一个人,去认知一个世界······我真正想说的是,我们有时是通过爱一个人,去认知一个世界,最终又反过来认知自己的。
也许那就是人生的“阅读方法”。
俊浩这句乍一看有些暧昧、撩人的台词,后面又在惠珍临近溃败时以黑白的回忆形式闪回,成为她振作起来的力量。
事实上她也正透过“阅读”她曾经的学生,而重新唤起那个拥有纯粹信念的自己。
特别喜欢这一段,惠珍讲课讲得开心,不知道何时已经走下讲台,很自然地蹲在学生身边,从镜头的权力关系层面看,她已然放下作为老师的威严,成为学生的朋友。
这里又穿插黑白回忆,俊浩想到考大学查成绩时,看到首席录取的好消息,两人都超级激动、全然忘我地拥抱庆祝。
在这两个不同时空的镜头中,师生的界限都是不存在的。
俊浩看向惠珍的眼神融合了尊敬和爱意,是非常温暖、细腻且真挚的情感流露。
回忆的部分梦回《春夜》经典的图书馆场景!
第1集Ending重现《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红色雨伞,第4集竟然又call back《春夜》,真是情怀满满虽然师生同框的噱头大失败,但因为这一名学生是希元高中的全校第一,让局面出现了逆风翻盘的机会。
有趣的是,这个学生原本是“白发魔女”助手派来探底的,没想到直接被惠珍魅力收编,他决定换到惠珍的补习班,学生之间的口耳相传可比什么商战有效果多了,惠珍的希元高中开课计划,看起来还有希望!
忍不住又要夸编剧,连讽刺都这么有文化,“白发魔女”用典《壬戌记》讽刺惠珍俊浩的“师生同框”只是无用的精神胜利法,公然挑衅惠珍,却不料全校第一已经被自己的猪队友送去敌方阵营。
这段情节的反转和讽刺力度极强,戏剧张力拉满!
还有第一集与惠珍争论“矛盾”的高中老师也仍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立场,这条线也很有意思,可以一窥韩国体制教育的现实,更有趣的是还和现实意外呼应上了,剧播之后韩网出了新闻,大意是教育界人士很不满这部剧对高中老师剧情的展现。
大概是剧写得太真实,教育的遮羞布被掀开、觉得凉风飕飕直白讲就是戳到痛处了罢。
剧中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描写,无论是公共教育还是补习班,都可以看到编剧的批判倾向。
最明显的就是3-4集惠珍和俊浩筹备联合授课时的矛盾。
如果两人是各教各的,理念方式不同也就算了,但正因为“师生同框”联合授课,两人不得不直面分歧,这也是剧情设计的巧妙处之一。
惠珍的重点在招生、应试,是很现实、完全目的导向的。
我觉得应试教育本身就是某种目的导向为驱动的产物吧。
特别提一下这里的小技巧,从惠珍拍桌子、说“不需要介绍作家”,到“重点拿满分”这三个镜头,中景变近景,人物在画面中占比变大,但镜头不是用一般的拉近而是用跳接(jump cut),这样分明更加有压迫感。
如上篇我写新旧交锋的观点,惠珍的方式是老旧的。
虽然她本来不是那样,只是在大染缸久了,加上为了生存、必须适应现实,所以她完全变成了“老顽固”一样的老师,非常会压题、让学生直接背起来。
相对于惠珍的“旧”,俊浩的角色就代表了“新”,但也不是全然的创新,而是回归初心的,某种理想化的教育方式。
才看到第4集我还不能贸然判定编剧的创作意图(现在下定论怕会变成过度解读),但我又隐隐感觉很可能是这样,通过写这两个人后面在一起、相爱,也许隐含着编剧对教育真正的期许、某种理想化的结合——用懂得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发学习的方式,去达成无法改变的体制下应试教育的成功,教育可以做到、并且至少应该做到这样,才不至于那么冰冷、那么令人窒息吧?
(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9、10集甜蜜之余,教育主题上升到了意想不到的深度。
上周还欣喜于“猜中考点”,这周就遇到了难度等级超高的试题从剧作角度看1到10集,其中10集无疑是最难“阅读”的,不仅有大段大段对白,教育和感情还爆发双重矛盾,故事氛围不免多了一些凝重···
不知道大家追这部剧时,觉得哪部分最难呢?
相比轻松的喜剧或甜甜的恋爱剧,《毕业》确实有较高的观剧门槛。
也许难在理解教育主题?
职场环境?
还是师生恋?
又或者只是画面太黑了······我觉得第10集看惠珍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是最难的——那种幽微而尖锐的责难与羞愧,在故意克制的平静对白中形成了更强烈的戏剧张力。
还记得第1集从讨论“矛盾”开始的故事,重要人物表尚燮老师,在10集再次成为“炸弹”。
表尚燮来补习社见惠珍,说他决定辞掉学校教职,去白发魔女的最佳补习社。
他一副义正辞严,说了很多自己的反思,但是话里话外的中心主旨还是为了向惠珍表达——我辞职,都怪你。
如果他只是来说这个的,我们还可以把他简单归类为“坏人”,或者“敌人”。
但显然不是。
从他的自白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以为被害的、满腹辛酸但无人问津的失意者形象。
或许他真的是被害者,但加害者绝对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人,不是惠珍,虽然惠珍看起来像那个诱因,但真正的“加害者”如果存在,那便是他所投射毕生信念的公共教育。
在剧中描绘的韩国应试教育环境下,表老师真的能展现他所信仰的公共教育的力量吗?
凭他那死板地遵循文法概念的出题方式?
还是凭他那固执而老旧的自尊心?
在这段对谈中惠珍的台词不多,但她说的都是重点,“课程跟出题是能让教导学生的人自我怀疑,不,自我验证才对。
”如果表老师当时稍微放下他那固执的自尊心,即使是输了也不会闹得那么难看吧。
其实惠珍和表老师相似的部分,除了对教育的初心很纯粹之外,还有他们人性上的矛盾感。
这种矛盾感使他们都很难把错全然地怪罪到别人身上,当他们基于人性本能地去想要怪罪别人时,他们自己也不会因此变得轻松。
就像惠珍去怪罪白发魔女给表老师递出橄榄枝才导致他辞职,结果发现“无赖”竟然是自己······表老师说话有一种“噢,我很抱歉,但,都怪你”的矛盾感,他没办法很纯粹地释放攻击性,他那十分礼貌的责难甚至也无法激起对方的攻击性,而只会让对方难堪到哑口无言。
同时又可以感受到他的那些责难是出于自身痛苦无法承受,而必须投射到外界才能活下去的需求,带着某种类似殉道者的尊严。
这里可以注意一下在大段对白中俊浩出场的位置。
讲到传闻时惠珍想起了以前俊浩对传闻野心勃勃的态度,那正是她当初受潜意识驱使去做的事,制造传闻、引起权威者(学校老师)的愤怒,带来关注与无限价值,那个价值包含学生、名声,还有钱。
俊浩就在这里端水敲门进来,稍微打断了两人的谈话。
相当于帮助我们标记重点了,他出现的位置恰恰就是,她不想让他看到的那个连自己都很厌恶的一面。
闺蜜和老公的对话就是编剧在借他人之口,从一个旁观者角度“提点”出惠珍和俊浩之间的本质矛盾。
如果说在感情关系中伴侣就是自身的一面镜子,当你看到美的部分自然也会感到愉悦,而当你看到丑的部分则不免会产生厌恶。
在伴侣身上照见那个不愿面对的、厌恶的自我,在冲突矛盾中接纳真实的自我,是惠珍正在面对的事。
惠珍和俊浩很像的一大原因,是他们曾经是师生关系,如在惠珍的教导下俊浩学会了阅读的方法,那么肯定还有一些潜移默化的观念上的影响,正如他们对传闻的态度有着令她不快的不谋而合。
回到表老师和惠珍的对话。
他们的对白实在是太长了,没有一句废话,信息量爆棚···需要非常集中注意力。
而且这种表面平静,实则剑拔弩张的场面,看的人也非常紧绷。
竟然在这里回扣第1集开头。
虽然已经夸编剧夸得很累了,但是还是要夸。
看完第10集可以再回去重刷第1集了。
惠珍不止一次坐在“名誉的殿堂”前面看着那些她送进好大学的孩子们的名字,她分明也是对此认同、有成就感的,结果在这里听表老师说名誉的殿堂,只感觉到一种讽刺。
虽然俊浩没听到全部对话,就急着说要打败对方是“年下男的耻辱”(感觉俊浩是T人,女朋友都说受到惊吓了,不先安抚一下,还说“我倒觉得兴致勃勃”,真是······)但认真说,作为听到全部对话的观众,就事论事我确实觉得俊浩是对的。
从上帝视角看,表尚燮老师的辞职和惠珍没有直接因果关系,还有他和学校其他老师理念有冲突等,种种复杂因素影响才导致 他决定辞职,根本怪不到惠珍头上。
看到这里我觉得惠珍虽然不是有意识地贬低自己的职业,但她似乎不知道她自己也是相当有信念的人,可以让俊浩和时宇着迷的“阅读”的信念,有着难以定量的影响力,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这样的惠珍一点都不比20多年教职的人缺乏什么不是吗?
还有她担心表尚燮老师无法在丛林般的补习社生存下去,也想到当时她干涉俊浩,不让他进补习班工作。
也算人设的一致性吧,她觉得自己有义务或有愧疚的时候,就会想要出手干涉别人的选择,而忽略别人其实都是能独立做选择、并为自己选择负责的成年人。
而白发魔女最后点出了这点,虽然很讨厌但并无虚言,选择权始终都在表尚燮老师自己手上,他做了决定。
也许惠珍也该学习,对她学生之外的人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表尚燮老师的辞职事件让冲突全面爆发,补习社与学校所代表的公共教育之间的关系矛盾刻画得十分深入。
还有对教育和教育者的矛盾,有信念的教育者如何在濒临崩溃的教育环境中自处?
又能走向各方?
其实我总有一个预感是表尚燮老师最后会和惠珍站到同一阵营,很可能最后和惠珍、俊浩,以及南清美老师一起自立门户开新补习社。
因为他们都是对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的本质有着相似信念的人。
虽然可以理解他长久以来对教职的信念,但是学校教育的环境已然是如此日薄西山,即使表老师继续撑下去,也很难撼动什么?
那为什么一定要抓住已经腐朽到快断掉的麻绳呢,如果他有想坚持的教育信念,以自己的方式去做,即使力量微薄,但几个人合力去创造一个小小的、理想的教育场域,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吧?
霧風誌
作为《< Graduation>的原声带,来自纽约哈德逊的三人乐队“The Restless Age”与音乐总监李南妍共同创作并作词,以增强完整性。
在这次 OST 中,“Don't Forget About Me”以其温暖的原声吉他声音脱颖而出,而“Catch Me”是一首带有老流行感觉的乐观歌曲。
原声带《Now and Then》描绘了明星导师徐惠镇(郑丽元饰)和他的学生李俊浩(魏河俊饰)作为新教师出现的故事。
摘自tvn官网(机器翻译)目前出来的三首歌: Don't Forget About Me , Catch Me , Now and Then 。
细细品读歌词,要谢谢制作团队的精心打造,邀请一支纽约创作团队,创作出了符合亚洲细腻情感的歌曲,以美国民谣的风格吟唱出了男人初遇女人的欣赏和崇拜,再次相遇时的坚定决心,还有恋人你追我赶的调皮。
《now and then》 - 再次相遇的决心 《now and then》 是第四集经典回放片段的插曲,看着讲台上的女人,自己曾经的老师,想起曾经一起去过的图书馆,坐过的公交车,曾经的暗自心动和紧张,时隔十年,记忆再次回来,一切那么真实,又那么不真实,让人心悸。
所以歌词里这么唱,有的事情虽然过去了,但也没有过去,像一个没有结束的故事Not everything is passing并非所有事情都在过去Sometimes a chance will come again有时机会会再次出还有“ teacher " 直接点题剧名Love was my greatest teacher爱是我最伟大的老师男主决心要出击的心情For once in my life I think我想这是我一生中的一次I'm finally gonna make it right我终于要改正了十年过去,我还是想回到你身边,回到老师身边,我的爱已经在这里了,只需要你走进我,只要你走进我,就好啊。
Years ago I let you pass me by几年前我让你从我身边走过,but now's our time但现在是我们的时候了You walked in my door你走进我的门,and the love I had for you before以及我以前对你的爱Came shining through闪耀而过歌词中反复吟唱的now and then 也很妙,词组是“时不时地”的意思,区别“偶然”“的意思,有点像我们总会时不时想起自己的爱人这种感觉。
另外披头士的最后一首歌也叫《 now and then》。
这首歌里的演绎则是把now 和then 拆开了。
I knew it then, I know it now我当时就知道了,现在也知道了当时男人就知道,知道自己的喜欢,也知道还无法抓住她,也知道随着自己考上大学,一切就过去了,成为某种遗憾。
直到现在,男人再次知道他依然需要她,他还醒悟了自己应该抓住时机,改变时机,因为这是最后一次机会,而现在就是他们最好的时机。
《 Catch Me 》- 嘴上说着狠话,实际却在摇尾乞求的大狗狗歌曲特别调皮,正中了预告里女主打趣男主说的那句"你好调皮噢"。
Steady as she goesIt seems like everybody knowsSo I just try and play alongBut she's running out of steamAnd I'm chasing all my dreamsThe sound of speed the lightning gleams大意:女主坚硬如石,但她早已能量耗尽,而我还在势如破竹地追梦,大放异彩。
有没有感觉和剧中人物非常吻合?
男主就是一个这么孩子气的人,他自信出场,想要大展才华。
而身在高处的女主虽然光芒万丈,但奋斗了这么多年,她已有点疲软,如果不是男主注入了强心剂,就没有力量去支持她抢占新学校生源地地图。
What does It mean what's it gonna beIf you're gonna forget meThen you gotta set me freeYou think you'll always regret meCan you catch me这段地心情来自于一个爱而不得、死要面子的男生,他冲着心爱的女人喊着一些自相矛盾的话:“你要是忘了我,我才自由了呢!
你觉得我会因为你后悔吗?
切,你能抓得住我吗?
” 很明显啊,全部都是反话,实际上女人早就抓住了他,只是他跪求女人不要忘记他,不要给他所谓的自由,那样才是真的让他后悔。
超级调皮噢Chase me down the hallThen never answering my call在大厅追我,又不接我电话。
就像女主一开始频繁约男主见面让他不要辞职那样,既然你那么关心我,为什么不继续和我坠入爱河呢?
Make me feel small I don't understandWhat I gotta doI think I'm crazy over youWhen worlds collide it feels that IDon't want to try and ever love again这一段已经被女人撩拨到直接承认自己要疯,你让我感到如此渺小,让我崩溃到简直不想再爱了,心被搅得七上八下要疯了。
最后,歌词里反复吟唱的是男主调皮的挑衅:“你追得上我吗?
“哈哈就像恋人你追我跑Can you catch me 言外之意就是歌名《catch me》,是一个祈求句,男人像狗一样乞求女人,要一直一直抓住他不放手啊。
《 Don't Forget About Me 》 - 明确崇拜,委婉暗恋《 Don't Forget About Me 》是ost 1 的第一首歌,也是本剧的主题曲。
如果说《now and then》深情像恋人心灵深处的私语, 《catch me》 活泼可爱像大男孩的调皮告白,这首歌则比较庄重,抒发的感情更多接近与一种崇拜、尊重、欣赏,是爱情开始的前序乐章。
《 Don't Forget About Me 》 它完整叙述了一个男主视角的故事,传达了男主在学生时代的爱意。
对比来说,《now and then》 是此时此刻,男孩已经成为男人后的情感表达, 而《 Don't Forget About Me 》 则更像一种委婉的暗恋,一种明确的欣赏,以及对于老师智慧的无止尽拍马屁。
Open to page sixty four We'll study what came before 歌词首句回应了故事的开始,女人还是老师,男人还是学生,老师说:打开课本64页,我们接着上一次课,继续学习。
Books are binding but there's so much more This little schools just a race要学的还有很多,学校的竞争只是个小比赛 But I can tell by your grace History will one day know your face Cause you got the wit And you got the drive You hold the whole world between your eyes相比而言,还是老师你的智慧更加迷人。
你知道吗,你的双眸充满智慧,简直涵盖了整个世界。
我相信有一天历史会记住你。
对应电视剧女主成为明星讲师,海报被张贴出来。
Oh it's so easy to see Just don't forget about me You could sail to the moon Make snow in mid June Oh there's nothing that you couldn't do这一段在狂拍马屁。
你如此厉害,你知道吗,你无所不能,甚至可以登上月球,可以让夏天飘雪,哈哈哈哈笑死了。
可是你能看到,我如此明显的心意吗,那就是不要忘记我。
你如此聪明,一定要看到我的恳求啊,别忘了我,别忘了我们的过往。
You probably got me all wrong If I could just tag along I'd be a man you could hang your hat on Cause you got the world in the palm of your fist You could move mountain tops with the slight of your wrist Oh the greatness I foresee Just don't forget about me这一段也很好玩,男孩说我可以跟着你转,你可以把帽子挂在我身上,像一个仆人那样我愿意围着你转。
因为你的拳头里握着整个世界,你可以用手腕轻轻转动山峰,只是别忘了我。
I know that it seems far away One last year till we graduateThey say life holds many truths And I'll never forget yougraduate 点题句,还有一年我们就毕业了。
我不会忘记你。
So far as I can gather to guess My hearts an open book I profess In the face of destiny Don't forget about me我的心是一本打卡的书,你打开了它,打开了我的命运,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所以,千万不要忘记我啊。
You got the wit And you got the drive You got the wit And you got the drive You hold the whole world between your eyes Oh it's so easy to see So open to page sixty four We'll read about what's in store Books are binding but there's so much more This little school is mundane But I can proudly proclaim History will one day know your name 你如此聪明,你握有一切,你一定能看到我对你的欣赏和崇拜吧,在那书本之外的许许多多,你一定能看到吧。
我相信你,老师,历史会记住你的名字。
年少的崇拜,像一颗纯真的种子,即使没有开出爱的花朵,可是却有不容小觑的力量。
果然还是安畔锡导演,韩国最会拍浪漫爱的导演。
第4集最后那段现实与回忆、彩色与黑白的交错,竟然看得我眼泪直流…让一个全校倒数的所谓“差生”领略到文学的魅力,产生探索的欲望,好的语文课好的老师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不管你是全校第一还是倒数第一,那一刻对凝聚了另一个人生的一篇文学作品的赞叹,对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新视角的好奇,那种澎湃的心情,真的可以由一堂课带给你。
同样应试教育体制下长大的我,回想自己中学六年的语文课,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会超过两节。
一节是讲《史记》里的《陈涉世家》,另外一节好像是讲李清照,实在太久远了,内容都不记得,但那种激动的、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心情一直没有忘记。
上大学后也遇到过,那节课上,老师分别讲了卫慧的《黑夜温柔》(似乎也是一个补习老师的故事),齐邦媛的《巨流河》,以及李焯雄为莫文蔚写的《爱》。
没错,文学就是这样自由,可长可短,可大可小,存在于任何有文字的形式,可以轻盈飘渺又迷惘,可以片段地对一个概念进行思考,也可以沉重地印记一个人颠沛流离的一生。
正是在应试、题型、分数、升学的重压之下,在所有老师家长同学都卯足了劲儿朝着那一个方向前进的独木桥上,那些罕见的、让一个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真正的教育”的时刻,才更显得无比珍贵,是真实世界透进来的一缕光。
《死亡诗社》永远不会是过时的故事,可能对东亚小孩来说尤其。
所以我完全相信,那是足以改变人生的时刻。
我毫不怀疑当俊浩看着讲台上在讲同样一篇《相机与军靴》的惠珍时,涌上的那种悸动、感激、崇仰、又心疼的,五味杂陈的感情。
过去这么多年那些密密麻麻窸窸窣窣来不及细想细究的感情,在这一刻终于凝聚起来,织就一张网,罩住了台下这个曾经被她深深影响、改变过的,她的第一个学生。
从《密会》到《春夜》,大家总爱赞美安导对氛围的塑造,但这氛围除了一些导演特色的审美与技法,其实最根本的来源就是他的剧作中那些密集的、大量的现实,以及契合导演本人价值观的,由他亲自选择的剧本。
这一次,导演在叩问应试教育和真正教育的问题,也同样呈现了激动人心的爱情,没想到的是竟然还给观众带来了文学的教育,很多地方直接变身为对韩国文学的科普和推广。
这样好的剧,总是只有安导才拍得出来。
第五集和第六集,白发魔女这个形象更加丰满了,学生时宇也分别和她以及俊浩进行了两段很有意思的对话,让我发现编剧并不是在写私教和公教对立的问题,而是通过韩国特色的补习班文化来写教育体制真正的、本质的问题:将理念、知识、体制设计,这些抽象的纸上的内容真正实施、付诸行动的每一个老师,他们怎样对待教育?
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是树立自己能够将学生送进最有前景最热门最难考的专业这样的绝对权威,还是理解学生的迷茫并且帮助他找到自己真正的志向?
是自认深谙这个丛林社会的残酷规则并且宣称能够帮助还未成年的学生顺利适应,还是理解你的困惑帮助你爱上文学并走上一条未知的路?
老师是有选择的吗?
我很喜欢时宇这个情节,家境普通的他按部就班地努力学习,想要按父母或者社会的期望考入医科大——韩国最能赚钱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也是普通人所谓“阶层跃升”的最有效途径。
但他听了一节课,在书本上记下了“引文外的世界更加广阔”、“想象力即是词汇能力”这样的话,他受到了触动,对文学产生了真正的兴趣,即使在原来补习班院长的施压之下,还是诚实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做出了决定。
那一刻让每个人看到,孩子是有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感受的,并且有行动的能力和决断,不能指望用千篇一律的话语和教育来填满他/她,孩子会选择自己想要接受的教育。
徐惠珍和李俊浩,两个人其实很类似,都把这份工作当作一个赚钱的职业,想要积累财富,想要掌控生活,想要在首尔、在江南立足,因此想要扩大补习班规模,想要更多的学生,目标都是很现实的。
但是他们都还保有一丝教育的热情,会真心地疼爱学生,想要帮助他们,和错误的事情对抗,对文学产生一些真正的兴趣,如果可能的话找到真正的志向。
在东亚共有的这个密不透风填满你所有时间的教育体制下,其实不可能拍出《死亡诗社》或者《肖申克的救赎》这样的故事,别人会觉得你有病,你疯了,妄图挑战如此根深蒂固的东西,个人只有被现实慢慢折磨,在这其中坚持一点自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最有可能做到的、无声的对抗。
安畔锡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的剧都是润物细无声,不需要那么多,不需要激情澎湃、高谈阔论,而是只需要一点点,对教育残存的一点热情,对文学燃出的一点兴趣,对现实目标的追逐之中萌生一点真挚的爱情——既然耐心描绘出了那个沉重的背景,就也能呈现出这一点点光芒。
结局之前再来写点什么。
张惠妹有一首歌我很喜欢,尤其喜欢孙燕姿翻唱的版本,叫《原来你什么都不要》,歌词这样写,“我不要你的承诺,不要你的永远,只要你真真切切爱我一遍。
” 呵护,承诺,玫瑰,永远,都不稀奇,珍贵的是真切具体的爱。
所以在徐惠珍絮絮说着李俊浩是多么的聪明、优秀,拥有怎样大好的前程,李俊浩的回应是,只要说一句“我爱你”就好了。
那什么是真切具体的爱呢?
是徐惠珍希望李俊浩能像现在这样,想要触摸她,想要为她准备餐点,是亲密,惦念,牵挂,是时时刻刻的担忧。
微博上看到有人说,编剧和导演同时呈现了徐惠珍的动物性和道德感,我觉得总结得很好。
真正复杂、真实的女性角色就是这样,不是什么永远正确、正义、积极、理性的所谓大女主形象,陷入什么girls help girls这种千篇一律的叙事,有的时候这些东西可能的确很激励人心,但创作角度来说太简单也太虚假了。
一个女性角色就是可以自私,出于利己的目的去做看似高尚的事情,然后再站上道德制高点,审判自己,做出悔恨的姿态,即使这样的姿态里也包含着真心。
作为一个《傲骨贤妻》的多年忠实粉丝,徐惠珍的刻画总让我想起Alicia。
Alicia也是如此,在面对真正切身利益的时候,总不惮采取最有效的手段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在这个过程中总会犹豫、不忍,虽然事情也都做了,但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忍,就自然而然认为自己是不同的,抱着自己的道德感,宣告自己做某些事是不得已的,从而寻求自我内心的安定以及别人的理解。
最后一季,让Alicia在洗衣机旁边崩溃的,是她时隔多年终于发现Will曾经对她说过I love you。
她在经历过那么多的变故,成为独当一面的律所合伙人,帮助丈夫成为州长,自己竞选检察官又失败,孩子也都抚养成人去读大学,她突然觉得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自己这么多年苦苦经营的一切,甚至精心养育为之付出的她理所当然以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孩子,她都开始嫌恶。
她抱着Lucca哭诉的是,I was loved,她曾经得到过那样真切具体的爱,但随着Will的离去已经再也不可能了。
就是这样的吧。
动物性,道德感,有些人不屑于表演道德,宁愿做真小人,有些人努力不去做伪君子,但很难克服自己动物性的一面。
真挚的爱情,理想主义的追求,绝大多数人会觉得可笑,但是它们也的确可以比其他所有事情都更加真切。
安畔錫,五年等一回,很值得。
每週都正襟危坐地看,都會被不同部分打動。
還是一樣在其他劇情線前失色的愛情線,朋友/同事/上下級/競爭對手的關係都很寫實。
一如既往精彩的女人戲,掌握權力的主導走向做出選擇的都是女人,有野心的白髮魔女、不甘做人下屬無所不用其極的副院長、有野心但也有底線堅持品格的南美清、人精但也透亮的室長、看著柔弱但正直勇敢的女學生和助理,各種各樣生動的女人,總會在她們的部分哭。
以及太真實的男性嘴臉,尹組長的角色很妙,一個看似正義黑騎士的男的一旦發現單戀對象在秘密戀愛馬上就代入受害者立刻報復還理直氣壯的。
和男主朋友形成對比,安畔錫總會設置一個不那麼男的的男性角色展示男人、男女關係新的可能性。
第十集關於主角的高光時刻被副角推翻戳破,太妙。
關於韓國補習班,看了兩個拍補習班的綜藝,很真實,圍繞補習班的群體,家長、學生、助理,都很有意思,但安畔錫著墨最多的是討論提高綜合閱讀能力還是專攻應試能力,所以最核心的還是文學,兩堂語文課展現文學最本真的魅力,喚起人在學齡階段最初被文字打動的感覺,太理想主義。
第一次感受到鄭麗媛演技,她一哭我就跟著哭,很多細微情緒表達得準確又豐富。
以及安畔錫的氛圍感,配樂用得像偉倫紐瓦的電影,空鏡的都市畫面日常又浪漫。
这是我见过的最有事业心的恋爱剧。
直到第六集,才看到两人关于情感上的明确推进。
而到了第12集,这种事业心被放大到极致。
剧中一位老师为同学们讲课的片段,虽然对全剧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能做到毫不敷衍、认真专业地将一段课程戏以近乎写实的细致程度搬上镜头,让观众仿佛真的在听一节精彩万分的文学课的剧集,还是很少见的(因为难度太大了,这意味着编剧要做大量的功课)。
安畔锡真的很会拍这种伪禁忌色彩的爱情故事。
这系列三部气质非常统一,都是夜晚的戏多于白天的,而且明显故事推进基本都是在夜晚。
氛围感也是夜晚最好。
对人物塑造的完整度也丝毫不因主配而区别对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女同学,在剧集开头听了试听课后是否要报班,还需要问过母亲。
但在剧集快结束时,她已经完全可以独立做出判断了。
系列共同点:男主都不是开挂的人生赢家,也没有有钱的爹妈。
他们在自己或者女朋友遇到困难时,没有金手指,只靠自己的经验智慧去面对。
反而就是这种反常规(没有偶像剧霸总男主随随便便把事摆平,却也较为圆满地解决了问题)的操作,才更令人心动啊!
当然话是这样说,即便是这样的设定,如果放在现实世界中,那也属于是人间妄想男友类型。
说到这儿,我要稍微扯远一些,三部中,丁海寅演了两部,安导是真爱没错了。
前面说到的这类型的男主,我个人最喜欢《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中的徐俊熙。
完全姐狗恋天菜!
外形奶到爆,行事风格狼到爆——我就是为姐姐而生的,你只管作,没事,有我。
啊啊啊啊!!!
相比之下女主人设简直照着人品缺陷范本长的,要不是孙艺珍演,我真的…说回到这部剧,也延续了从普通人视角出发塑造人物的风格,令人感觉这个系列的剧并不是飘在空中的偶像剧,而是有些微实感,并且能较容易代入角色,与其共情的作品。
两位妈妈在《春夜》里贤淑、令人心疼的形象在这里全部被颠覆,都变成了干练的职场女性,其中一位还腹黑阴险。
总体来说,在没有看剧之前,我对整个创作班底和二位男女主的期待值大概有150分(满分100),看过后80不能再多了。
首先是两人的感情线,水准不是很在线,有些潦草。
其次,整部剧最大的看点,也就是危机——恋情公布后周遭人的反应和社会给两人的压力,这部分还不错。
但也正是因为这部分比较好,就显得最后两人解决危机的方式有些敷衍。
Ps.男主的造型是怎么回事?
魏嘏隽演过那么多部剧的男二,光彩都不逊于男主,以至于我非常期待他主一部,既治愈一下因他总当炮灰的那些惋惜,也想看看他放开发挥,演男主到底有多精彩。
但不论是造型的别扭不适(甚至有弹幕说男主丑),还是和女主的对手戏,都让我觉得差点意思。
背景音乐真的好听,这三部作为一个系列,Bgm都是最大的亮点之一。
剧一开始就非常共情,虽然是补习社的故事,因为是国文也就是我们的语文课的老师,看他们上国文课,非常舒适,同行即视感。
让我再次感谢安畔锡导演的眼光,尖锐地捕捉到高中阶段国文课的短板。
整部剧的氛围一如既往的细腻,温润。
雨夜:红雨伞,湿漉漉的街道,红黄的街灯光,美的如诗如画,像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样的氛围中一起来欣赏文学的潮流,感觉要落泪了。。。
前面几次课堂实录已经让我们感受到高中语文不仅仅是刷题,靠记背得分,应该重视语文的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兴趣,喜欢读,进而拓展,进而提高。
徐惠珍的一人免费课到表尚燮辞掉公办教师,补习社的第一次免费课程,看到有责任心的国文老师为了学生真正掌握国文学习精神做出的努力。
从吟诵诗歌导入,到时代背景的介绍,作品的解读,与学生互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就是要教给孩子们阅读文本的能力,知人论世,让自己和作者共情,有一种代入感,才能更深入的体会文本的要义,课后想去读原著,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这些能力一生有用。
国文课学习的不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怀,表老师这样的国文课才是国文课该有的样子。
《毕业》,每个人的一生能真正称得上毕业的时刻在哪里?
PS:朴庆华:安畔锡导演就是我的恩师。
他教会了我不仅是写作技巧,还有作为作家生活的方式。
他曾说“电视剧作家是这个时代最后的文学家”,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
安畔锡:文学和艺术需要通过矛盾和冲突来取得有意义的结果。
我始终认为戏剧是文学最初的形态,文学的时代不会消失,而是永恒的。
韩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在于有人一直努力书写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历史。
(傍晚得知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有感10.10)
因《 (更新到第13集)《毕业》中的文学知识梳理(欢迎uu们补充指正) (douban.com) 》这个讨论而知道了这部片子,链接中提第3、4集有涉及 《训民正音》 。
《训民正音》(朝鲜语:훈민정음)是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李祹与其子第五代国王文宗大王李珦主导创制的朝鲜语文字,又称谚文(언문/諺文Eonmun),今多称韩文(한문)、韩字(한글)、朝鲜文(조선문)、朝鲜字(조선글)。
原有28字,其中母音字母11个,子音字母17个(他俩互动时也提到了)。
该书完成于朝鲜世宗25年(1443年)末或朝鲜世宗26年(1444年)初,于朝鲜世宗28年(1446年)(这个知识点考过)正式出版。
朝鲜半岛古代使用汉字表记,文言分离。
只有士大夫学习汉文,因此平民大多是文盲。
相传三国末年薛聪藉汉字音义标注汉字,创吏读文字,此外尚有乡札、口诀等表记方法,但这些由于使用的不便等原因未能取代汉文。
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深感汉字对于文化传播的不便,迫切需要一可完整表达本国语音之文字,故特设谚文局,在研究朝鲜语音和汉语音韵的基础上,以方块字组合,一音节占一字,创立表音文字。
——来自上述链接一方面,韩国确实挺注重在拍剧的同时传递书籍信息、知识信息。
另一方面,没想到朝鲜语文字15世就有了!!
有点意外!!
————————————胡适“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将国语文学作品的发达和流行当作推广国语的重要条件……拉丁化新文字不能推广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没有能够创造出用这种新文字书写的文学和文化作品。
——湛晓白《语文与政治》p159
截图来自欧文《框架分析》p192
文字的发展过程、文字的传播过程 —— 图片来自王凤阳《汉字学》1989:417 汉字于汉代时通过高句丽传入朝鲜半岛,十世纪(高丽光宗九年)确立科举制度之后,科举考试、外交公文、奏章信件……都用汉字汉文。
朝鲜语属屈折语,音位交替有着语法意义,应用汉字,朝鲜语中的格、位变化无法体现,为适应本族语言,早在五、六世纪时就出现“吏读”(按朝语语序排列汉字并假借特定汉字表语法成分),最后在十五世纪创造了音素文字——“谚文”。
日语是粘着语。
越南语是孤立语。
85-86 现代汉语具有孤立语性质。
原始汉语与印欧语言相似
徐惠珍说,这一年和李俊浩的互动发生的事,有很多失控的地方。
从大三就休学,为爸爸治病还债,也让弟弟完成学业并考了公务员,自己对家庭的照顾在她的掌控里;从大三到补习社的王牌老师,大头像明星一般挂在公交的广告牌,挂在大楼的广告幕布上,这样的口碑、形象、重要性,和公司如何使用她的形象也习惯了;拿着比俊浩的组长类似的高工资,存款上涨,在江南外别的区买的二手小房,虽然暖气没修好会冷,还有车,这样的物质积累也早已实现;她阻止俊浩考入补习社当老师,当他入行后,马上告诉他这个职业的另外一面:付款的是家长,学生考得好,是你应该;学生考不好,就怪你教得不好;有的学生很难应对;你的同事其实是你的竞争对手,补习老师的高收入之下,每年的学生数量就那些,甚至逐年减少。
她一路做到一家补习社的王牌老师的位置,知道这个过程会经历什么,一个老师背后的利益链条如何操作,相关的人际关系网络如何运转。
有的老师台词也抱怨了,手腕和声带都是消耗品。
甚至俊浩在后面才领教到:金牌老师对补习社是双刃剑。
为了避免你出走带走学生,可能一方面给你高工资,另一面准备分割你的学生人数,把别人扶起来。
降职常常以升职方式来表现。
补习社里做着教育学生的工作也会是这样。
老板许诺给徐惠珍一个江北小组的领头人头衔,徐惠珍立马知道这是伎俩,并且压抑了很大的愤怒。
甚至这个剧本到了后面,当师生恋的传闻和对手联合来搞徐惠珍,李俊浩作为30岁不到的年轻人和五十多、自己也当管理多年的副院长私下会谈,明面上气势不落地心理战了一番,结束后手抖了。
徐惠珍开始出现了一些失控。
但是,她也意识到,自己并不想回到从前。
她当然得到了还家里债的钱,自己的小房子,自己的银行存款。
补习社合作了10年的中年男院长说要分开徐惠珍的学生,这次不是他约她到以前吃饭的小餐馆,请客,道歉,说起自己借钱给大三的徐惠珍就能搞定;徐惠珍直接表达她很愤怒,很伤心,自己在十年的时间里加班加点,周末工作十几个小时,也付出回报了很多;最后院长一边和副院长商量,这次还是得稳住徐惠珍;另一边喝醉酒和下跪。
徐惠珍感到愤怒的同时,也收到了竞争对手最佳补习社老总白发魔女的邀约——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位——副院长,更宽裕的条款和足够安全的后手。
她甚至找了同样是大学读法律系的闺蜜看条款,以前老板的条款能看到一些限制条件,这次白发魔女的邀请条件确实不错。
徐惠珍也是在合作了10年后,第一次甚至对英语组的同事说了想走的决定。
最后,徐惠珍又选择了留在原补习社——不是因为老板下跪和跌进溪水里的生病,不是因为习惯了这些套路,而是新来的希元高中的学生,是她想教的学生——勤奋,聪明,明白自己在语文学习的短板,面临压力和期待是考名校的医科学生,但还是想深入一点,学到语文的兴趣和探索能力,或者说学科素质的系统能力。
一个老师,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欣赏,对于自己教育更深刻内容和方式的价值的寻求和实现。
其实,徐惠珍在李俊浩入职后,就建议把自己头像的广告撤下,换成对方,想再帮这个学生快速建立起名气,用名校逆袭+教学成果案例故事做宣传;不过李俊浩并不只想要实现自己的欲望,他后面想出了师徒同框的方式,目标在吸引希元高中学生的报名——徐惠珍以前做讲座、试讲招生也没达到目标的新群体。
他受益,也希望她受益。
徐惠珍曾对俊浩说“教书一段时间后会有很喜欢的学生” ,表现得像传授自己的职业经验。
但在和闺蜜喝酒,一边说自己对于曾经作为学生的李俊浩的情感,很不一样。
她哭着说,你们在读书、法考、谈恋爱,自己休学的时候,白天做清洁,晚上到补习班上课,心情差到想死。
但会有心情好的时候,也不是因为有钱了,而是和俊浩相处。
徐惠珍除了感情这条线,俊浩和来自公立学校的表尚燮老师的教学想法和方式,也在让她接受另一种失控。
包括在第一集,学生答错题而哭泣,徐惠珍直面公立学校的表尚燮老师,指出出题的问题在哪。
虽然对方出于面子的愤怒把她肩膀抓肿了,她也没有让步。
徐惠珍也知道,自己不只为了学生的成绩,也是为了自己可以拓展名气。
但后面,徐惠珍又在表尚燮开了公开课之后,去听课,欣赏对方如何从文学史入手教学。
这是她适应竞争,10年耕耘没有继续进行的部分。
当副社长拿着徐惠珍10年的出题备课资料,献给对手白发魔女的时候,徐惠珍的末日会到了吗?
学测和教育选拔制度成为公立学校老师出题的风向标,补习机构的老师更是要研究公立学校如何出题,帮学生争取到每次考试的好成绩——徐惠珍精心研究备课,如何押题,如何模拟出题思路,如何找到答题技巧,甚至笔记的重点,都一一为学生准备好。
当徐惠珍在10年的补习老师路上越来越熟练,原来一对一教李俊浩的精华方法也放弃了,帮学生取得高分,进入名校,跨越阶级,是这片补习宇宙中心的现实生存要领。
拿到这些资料的老师,会不会更容易超越徐惠珍?
徐惠珍也纠结过。
但最后,也觉得,不害怕了。
她要转向更多教高中学生夯实基础,才能真正安心答题的方式——阅读的方法,词汇,表达方式……真正的学习,是可以迁移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能力,而不是“按照别人给的、外界要求的固定方式写答案,拿到一个数字”。
《82年生的金智英》小说里也提到,高中补习的金智英考上了大学,但大学之后,她并不觉得自己会学习。
因为有了要升级的,更重要的,更有效的做法,徐惠珍也可以说,这10年的资料,可以不重要。
最大的失控,还是发生了。
徐惠珍和俊浩的师生恋传开了。
一开始是英语组长的同事说要开会,对之前的俊浩开课安排表示质疑;然后传到家长那边,添油加醋八卦越传越离谱,也让家长觉得不放心,来上课的学生很少,退课的家长很多。
虽然惠珍和俊浩说好了一起面对,也和社长聊,直接面对了副社长和白发魔女的布局。
一轮轮的挖人,议论发酵,还是走向了严重的局面。
徐惠珍的补习社主力名师地位,基本是保不住了。
结局也是如此。
咨询室长给社长出钱度过难关,迎接下拨学生之外,也提出了把南清美老师作为名师去塑造。
除了是形势,也是因为这是儿子想结婚的对象。
幸运的是,南清美老师没有落井下石。
她曾经也犹豫,一定有很多人来抢徐惠珍的学生,自己放着利益不要太可惜。
最后,也是她选择不做价值观不符合的事情,拒绝了作为诱饵的徐惠珍的资料,拒绝了传绯闻。
你想要我的情报?
那一换一,而不是我对你交代全部。
还包括徐惠珍的助教珉智。
没钱而休学的兼职人,副社长说要给她一笔奖金拉拢她做间谍搜集资料。
她动过念头。
回去的路上,当徐惠珍曾经的学生和她打招呼,说起对徐惠珍的感谢,肯定自己是能做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人,对珉智的喜欢。
珉智回过神来,和徐惠珍说清楚情况。
恋情的公开,谣言在人与人的猎奇和添油加醋中变相,家长不信任投票导致学生流失,名师地位也失去,甚至还会被持续挖墙角……徐惠珍都擦了好几张纸巾的眼泪,觉得一定要反击了。
徐惠珍看着那面写满补习社考进SKY获得奖学金的“光荣榜”。
第一集里,有很多个夜晚,她就是一个人加班后看着这面带来成就感的墙。
这次,她看着这面墙说:“我没有留恋了。
”
她又双叕走进白发魔女的办公室,不是去博得新就业机会,不是去表达心意,而是去用语言回应敌人这次的攻击。
她的局设计得怎样?
有一些重要事情,都没有按你的剧本进行。
徐惠珍不是来找我要办法了吗?
我只是问你,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连出题人意思都不了解,哪有洞察力。
我和你真的相似吗?
和你走相反的路才是我自己。
这样的自证清高的语言是精神胜利法吗?
得不到的权威就是次一等吗?
真正的权威不在一间房子里。
你和副社长的联手,可以说是双胞胎。
没有羞耻心地制作绯闻来打倒对手。
转眼这两个人猜忌起来,抓头发打成一片,学生拍到了视频。
惠珍看到这一幕,既惊讶,又疲倦。
她病了一场。
当俊浩听到社长说,是他拖着惠珍,错过了法考。
俊浩哭了,说心疼惠珍为了补习社,没有毕业。
俊浩第一次听到这一点,没有觉得他是根正苗红SKY之高丽大学毕业的优越感,不是觉得她有多么热爱工作,不是她为了工作有多么勤奋,而是体会到她当时的处境里,各种条件,或者压力,或者引诱,让她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学业。
惠珍醒来,让李俊浩去买雪糕。
自己走过书桌,清理,找到了以前的法学课本。
是因为俊浩而前功尽弃吗?
这些失控背后她自己的动力是什么?
她自己走到现在,欲望的一面是什么?
以及,她的新决定是什么?
她一一说起。
“我想,我该离开补习社了。
你上大学那年,金贤卓院长给我买了一辆二手车。
”“我记得。
你都还没考到驾照。
就先有了车。
”“才这种程度就让我开始自豪。
我在朋友之中明明是最贫困的孩子。
突然感觉身份进阶了。
所以兴奋不已地工作。
后来连赚钱的理由都忘记了。
因为我的目的变成赚钱这件事。
原本是为了赚学费才开始这一行,却本末倒置荒废自己的学业,好不容易才勉强合格。
而在一下子,失去那么多学生之后,眼里才看得见其他事物。
想起了我赚钱的理由。
很好笑吧。
”“不好笑。
”“虽然你说是你害我前功尽废。
但不是的。
我不这么认为。
应该说是长久以来。
遮住我眼前的帘子终于被掀开。
因此才能重新看见。
打从很久以前,就该完成的我的学业。
但我无法保证结果,也不知道要花多久才能走到终点。
但是如果到时候我实现了什么目标,你就颁发一张耀眼的毕业证书给我吧。
”“可是不管结果如何,你要同时接受我的后援和照顾。
我会等你的回答。
”
外在的失控≠徐惠珍的错。
外在的因素不是徐惠珍的努力就能完全控制的,策略也不一定有效。
成功/失败,和对/错一样,都是一种外在评价。
对徐惠珍这一年而言,要追问的是:我的目标达到了吗?
如果没有达到,怎么调整策略?
如果有了新的目标,怎么行动?
赚钱,照顾家庭,保住工作,从实习到金牌讲师10年的经验和能力积累过程。
她达到了。
在绯闻中挽回学生家长,她的解释策略没实现。
李俊浩,或者白发魔女的策略都是:绯闻会过去,人们只是就自己一时的猎奇而做决定。
等待下一届学生报名时。
徐惠珍是个有10年积累的老师,影响力受损一时,长期家长和学生还是会为好老师的教学方式和产生成果买单。
对教师这一行来说,影响力和名誉是个放大效益的杠杆,教学方法和个人讲课特色才是根本。
徐惠珍看着满墙曾经的荣誉学生榜说:我不留恋了。
不留恋过往的“成绩”:她接受了反思,自己教答题技巧和押题的教学方式过于功利,而没有给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基础的培养。
不留恋过往的“荣光”:自己明明是朋友里最穷的,因为补习老板给自己买了车,就觉得自己阶层跃迁。
只记得赚钱,而忘了赚钱的动机:交学费,继续上学。
那种荣光,是为了对抗羞耻感和压力而要让自己去进入新的评价体系,因为“资源、荣誉、社会观念中更高级”,所以显得阶层跃迁的荣光“很高级”。
但依然是来自外界的评价体系。
和之前的评价体系一样,都是外在的。
那些让她休学赚学费的经济压力,解决家庭经济危机的付出,在补习社的宇宙中心的竞争中建立名师地位,老板的奖励和防备,这些外在评价都是或明或暗存在的压力。
她内在的评价方式,在失控的这一年,显得很模糊。
也许还有,不留恋这样的赚钱方式。
熟悉,有了很多经验沉淀的方法论。
现在她已经看到方式的缺点,竞争的消耗,甚至对她自己的危机。
徐惠珍在真正的毕业后,还会遇到工作的选择:行业,能力,优势,关系,可能性,实操性。
外在的因素并不是徐惠珍能改变的。
但她如何应对这些因素,有可以改良和探索的空间。
也许她会带着新的反思,去做到她新阶段的新方式。
竞争是个好东西。
如果为了竞争,却失去了这个利益链条里的关键对象的连接,失去了一个组织经营的持续成本和收入发展,那就是恶性竞争。
这个我忘评了,节奏太慢了,而且好像还有点偏现实风(我不喜欢)半天补习班男主中间才出现
学校老师和补习班老师为了一道语文考试题争成了宿敌,怎么感觉有点无厘头
没有脑洞和奇幻的韩偶真是越来越少了,全靠演技啊
神金 今年最讨厌的男主最恶心的剧情出现了
真好,安畔锡真的不会让人失望。很反当下爽剧类型的憋屈爱情密度剧集。与我而言题材新颖的处理程度并没有超越《饭姐》,更别提《春夜》和最爱的《密会》了。但安畔锡把师生恋处理成了办公室恋情,再让这种东西升温,水到渠成的情感和舒缓的节奏。电视剧中对韩国教育机构的龟毛,对韩国高压教育的逼仄环境的描绘,我觉得看完只有大惊小怪的。但电视剧利用了这种高压,去诠释人物感情的慢。浪费时间去谈一场俗套的爱情,那些令人心动,有深度的台词,憋屈的人设以及暧昧的氛围。但本片的情感密度与正好与《密会》结局形成了正反打,一种回应。吴惠媛心甘情愿去坐牢成全爱过她的李善宰,但那个曾经成熟的徐惠珍的幼稚的当下,是爱你的李俊浩。
和前两部相比,这一部的这场部分的戏份和演员统统都非常喜欢,很多场群戏,老师上课的部分可见编剧的功力,而导演一如既往对于感情戏部分的拿捏恰到好处。郑丽媛的演技在这几年离开纯爱戏之后进入职场剧后,完全颠覆之前柔弱的形象,找到了自己非常适合的路线。这里的男主是他所有戏里最出彩的,和女主吵架的戏份,大段大段的台词配合情绪,演绎得非常自然,感叹两人的演技和配合。整部剧的几个感人的片段,都是女性之间的对话,相互惺惺相惜,相互救助,还有老师这个职业的理想和现实,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的对冲。这些年的韩剧中,最值得思考和感受的一部好剧。
没看完 叙事节奏不喜欢
好无聊
没有郑丽媛坚持不到最后一集 姐太有魅力了 到最后完全是想看看突然变难看的理由是什么还能难看到哪里 以及男主那种全世界都可以为我改变的自信和因为被爱收获的幸运反而让这个角色没有魅力 因为和所有男人一样
郑丽媛的统治区!!!
跟三观没关系,纯粹讨厌2024年了安畔锡还拍这种美化男主对女主的利用的这种电视剧。好恶心。
让一个全校倒数的所谓“差生”领略到文学的魅力,产生探索的欲望,好的语文课好的老师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不管你是全校第一还是倒数第一,那一刻对凝聚了另一个人生的一篇文学作品的赞叹,对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新视角的好奇,那种澎湃的心情,真的可以由一堂课带给你。同样应试教育体制下长大的我,回想自己中学六年的语文课,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会超过两节。其中一节好像是在讲李清照,实在太久远了,内容都不记得,但那种激动的、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心情一直没有忘记。上大学后也遇到过,那节课上,老师分别讲了卫慧的《黑夜温柔》(似乎也是一个补习老师的故事),齐邦媛的《巨流河》,以及李焯雄为莫文蔚写的《爱》。
安导怎么会拍的每一部每一部剧都把我拿捏得死死的…很喜欢安导拍的成年女性独立勇敢的魅力以及女性在东亚社会中的困境,而且我发现安导的每一部剧总是有在刻画主人公各自的家庭,就是成年人的感情生活不止是一场恋爱,它还关乎家庭、事业……但也显得它更加的禁忌诱人。当然,这也只是在安导的镜头下才那么心动了
第二集弃 男的丑 女的莫名其妙好为人师 要不是在机构干过 差点以为“老师”都这么爱管闲事了 。还去学校和老师???神经
3.5吧 想起我迷人的语文老师
人生啊,已经走过静水流深和平庸之痛,在尘埃一样密的千万件琐事间摆渡和呼吸。我们不再自觉代入强者和主角,默默努力、不事张扬的勤勉、适可而止的得失,才是日常之下的冲动与暗涌。
郑丽媛从此成为我最爱的韩国女演员之一!
徐慧贞是完美的老师,理想的独立女性。本来很担心最后是男主替女主解决了问题,结果是男主助攻女主亲自打伤害,太爽!导演太会拍女性视角的爱情片!
女性群像写得真的很好,会一直记得从不投降的徐惠珍老师,不做可耻的人的南清美老师,不愿沦落为人渣的闵组长,善良的珉智。大家都是有瑕疵的,真实的人啊。脑海里一直在萦绕着“偶尔小紧张,但还好没有投降”这句歌词。(当然换个男主会更好…
烂尾!浪费感情!韩剧真…乌鸡鲅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