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科恩的《大地惊雷》的时候,我只是奇怪科恩为什么会拍出这样的片子,而没有丝毫的怀旧情绪。
原因是第一我不是美国人,对西部片更没有什么太多的感情;第二则是之前刚刚看过《决斗犹马镇》。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决斗犹马镇》和《大地惊雷》并不是同一档次的作品。
尽管它们都是翻拍片(《决斗犹马镇》改编自同名电影,而《大地惊雷》改编自原著小说),也都是西部片,原版和翻拍版也的确都十分出众,但是无论业内评价还是获奖记录,《大地惊雷》都要远高于《决斗犹马镇》,《大地惊雷》对于科恩兄弟来说显得十分另类,而《决斗犹马镇》只是一部较为优秀的商业片。
但我依然认为,《决斗犹马镇》是部远高于评价的作品。
看《决斗犹马镇》的动机是因为我是贝尔的影迷。
而在看这部片子的同时,我在恶补西部片。
从《关山飞渡》、《正午》(我甚至都奇怪我是怎么淘到这两部片子的)到《不可饶恕》、《与狼共舞》,西部片的辉煌与落寞虽然还没有体味得尽,但也算稍有领悟。
这时看到的《决斗犹马镇》却仍然有别于我看过的任何一部西部片。
它讲述的并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而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一个从生命中的第一刻失败到最后一刻的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浪漫,故事的主角并不勇敢,他甚至不像是西部片里的主人公,可以拿着左轮蹬着佐罗马大杀四方。
他只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女人的丈夫,一个男人的朋友。
这样的一个人,可以出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只不过在这部片子里,他出现在了西部而已。
他不可谓不努力,为自己的家人,为了一个承诺,他都可以赴汤蹈火,但是最终的结局是,他达成了自己的愿望,却也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这就是丹,他不是英雄,更不适合西部,他永远无法像约翰韦恩一样驰骋西部,西部也并不是他梦想中的江湖,一切的一切是因为一个错误,他错误地选择了西部。
而这个错误,或许才是我真正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
说点电影技法的部分吧。
在技法上,这是一部很难让人看出破绽的电影,换言之,它每一部分都完成得很好。
作为一部翻拍片,情节点的设置和情绪的连贯性十分出色——要知道原版的《决斗犹马镇》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严格遵循着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而要将它改编成一部两小时的新好莱坞商业片,情节点的设置是最难获得成功的部分,可翻拍版偏偏做到了。
此外,最后一场枪战戏的剪辑是相当优秀的,几乎全部由短镜头快切构成的枪战段落竟然可以兼顾空间感、节奏感与情节点,即使放在西部片的黄金时代,这个段落也是堪称教科书式的经典枪战戏。
全片金黄色偏白的光线处理使人物的浮雕式质感增强,这种处理方式是对属于西部片的那个遥远而光荣的年代的崇高致敬。
唯一不足之处或许就在于,它没有很好地利用隐喻镜头。
除了对本与丹这对“警匪”之间的奇怪关系做过简单的隐喻镜头(如两人从分值一镜到共处一镜,以及最后的枪战戏之前利用镜头中人物的高低做过心理优势方面的隐喻)之外,并没有太多的隐喻镜头出现。
然而,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说,能做到以上几个优点中的一点,就已经难能可贵,何况《决斗犹马镇》做到了兼而有之呢?
作为本年度第一部申奥片,<3:10 to Yuma>本该有所斩获(意思是我对评委们的品味持乐观态度)。
拉塞尔·克劳占据了半壁银幕,收放有度的奉献了他本人自《美丽心灵》以来最好的表演,也念出了片中几乎所有的出彩对白。
一个杀人越货的乱世草莽,性格亦正亦邪--既不同于一条道走到黑的恶人,也并非颠覆传统的反英雄。
影片前半部走向平稳,间或以绿叶面目示人的女性告诉你,这是一部男人戏。
男人们的西部片,那我就等着传统的复仇结局吧。
遗憾的是,虽然结尾不合我俗念,但也太过求新,主角性格的突兀剧变令人猝不及防。
就算前面有所表现,也是水多了加面,左右两块托盘上总有近似的砝码,到结尾忽然左侧清零右侧成了无穷大。
如果足够宽容,你可以解读成宽恕、救赎、人性的回归等等;否则,恐怕我们会得出这个结论:剧组在结尾携手梦游。
片中的两个小镇,一个是丹埃文斯家附近的毕斯比镇,一个是押送本韦德上火车的肯塔辛嘛。
要说决战,也是决战肯塔辛喽
开始也骂骂译名,觉得这片子叫这名字实在是侮辱啊!
估计导演会中文看了这译名,也会脸抽筋了。
因为这译名我看时是抱着暑期大片的心态看待,加上那韵味十足的海报。
还有开始那场马上大战。
觉得会是一部小人物爆发,一人挑十人的视觉大片。
《决斗犹马镇》译名里面有“决斗”这词,但是除了开始时抢標车时,马贼与镖师的那场戏说的上是决斗,其他的枪战根本就是边跑边打的游击战打法,敌我的实力落差巨大...至于“犹马镇”就译得更加离谱了。
这片子走的是双主角路线,对两个人物处理得都非常的棒,我觉得两位主角可以象《寂静岭》那样分成表世界,和里世界来看。
先说说倒霉的丹,丹表面上是一位打过战还英勇负伤,拿过勋章的退伍军人,有着很好的枪法能开枪打死50尺外的野兔...因为环境和性格的缘故家里穷得快连饭也没的吃了,家里人已经因为他的无能渐渐的开始藐视他了。
实际上,丹当过兵,但是没打过战,腿伤是部队撤退时被自己人误伤了的.枪法好,但只打过小动物,但是从来没“正经”杀过人.(从他在峡谷被印第安人袭击的表现,跟韦德比他太嫩了)押送之旅,钱是其次,重要的是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个高大可靠的一家之主的形象。
韦德看上去是一个无恶不做到荒野大盗,实际上他很向往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的,他对酒吧老板娘说希望她能跟他一起跑到墨西哥过平静的生活.跟丹和丹的妻子的对话都是可以看出的,他会成为大盗是因为他有一个可以为一杯酒死在酒吧的酒鬼父亲,和一个吧孩子放在车站等死的母亲。
韦德说不上是劫富济贫,但是他很有同情心,讲道理。
对丹的赔偿,丹对他提出的要求的一一同意,并且还问他还需要什么?
对无辜死去的老弱妇幼也很同情.有点梁山好汉的感觉。
象丹儿子说的“你并不全是一个坏人”故事发展到了最后,到了车站。
最初看时觉得很奇怪,丹为了继续完成建立坚强父亲的形象工程拼命。
伟德怎么突然变了个人,不跑了。
一厢情愿跟丹一起枪林弹雨往车站冲呢?
后来一想可能伟德一直都希望能有一个象丹这样的父亲,而不是那一个可以为了威士忌命也不要的老豆,同时也很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一个人,当丹对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希望在他的孩子面前能象个男人,他已经窝囊了一辈子了!
他答应了丹,最后丹被跟班做掉了,一怒之下把“自己人”全干了。
片子里面有很多对白和情节可以叫人细细回味,丹对政府那199美元补绪金的看法,那个杀人如麻一嘴巴仁义道德的老镖师,烧了丹家谷产的小混混,英勇的兽医,丹的大儿子,贪生怕死集体投降最后死的最快的三个警界精英......
在纷乱、惊险的押运途中,在相互袒露心迹那一刻,韦德和丹有了一次相互和解和成全。
韦德让丹成为了儿子心目中的英雄;丹也在韦德认识到了一种无私和伟大的父爱,为一切的过去画上句号。
很多人会质疑韦德最终枪杀了几个兄弟和帮手的合理性,其实韦德会走上所谓的“穷凶极恶”之路是由母亲在火车站上遗弃了他而起,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绝望和仇恨。
而丹的行为,让他对于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弥补了内心的缺憾。
所以射杀那些人,不仅仅是一时的愤怒,更有对于过往画上句号。
而丹的在最后的坚持,不为韦德开出的1000元价码所放弃,其实是因为钱只是他所追求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份在儿子心中的认可和崇拜。
最后那一段应该是看过的。
他都说了,他进过那个监狱,两次。
说明那个监狱早就被他买通了,去到那个监狱只是备选方案之一罢了。
从小被抛弃,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看到一个充满亲情和责任,但是却被现实逼得随时可能破碎的家庭,他是多么羡慕,多么想帮他们一把。
但是,他又要铁石心肠,否则“跟那些人连5分钟都待不下去”。
这也是他的生存法则之一。
韦德感激丹,感谢他又让自己想起了曾经也是个纯洁的、无辜的少年,醉鬼父亲因为一杯酒死了,当妓女的妈妈也为了生计抛弃了自己,谁能想象在一个8岁的孩子,在一个原始野蛮的西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非人的待遇,也是这样的环境,才让他熟悉人性,从内心知道对方是什么人,想要什么,才能开口就吸引对方、并说服对方。
就连丹,最后也差点被说服了。
就是这么个杀人不眨眼、巧舌如簧,说自己烧死了一火车的人就像喝白开水一样平静的恶魔,被最原始的、一个父亲应该与生俱来就具备的责任心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所以,他愿意冒生命危险,自愿帮丹完成一个父亲的“表演”,可是,他还是错了,他低估了一个父亲的决心,丹绝不是韦德所想的,只想在儿子面前表现一把这么表面,丹是真的做给自己的:一地鸡毛的窝囊了半辈子,老婆孩子都瞧不起,只能通过编的谎话让自己的形象高大一点。
这次,绝不。
宁愿站着死,也不愿意继续窝囊了。
起码,死了之后,儿子在英雄父亲的精神形象里长大,也比陪伴儿子长大的是个真实的窝囊废要强!
而且,儿子已经长大了!
他为自己有一个真正的英雄父亲而自豪!
最后,不论有多少英雄挺身而出,也不管牺牲了多少巨大的代价,换来的,不过是短暂的感动和平静。
劫匪虽然都死了,但是,老大一个口哨,另一支更庞大的军团,会再次集结!
这部由执导过《致命ID》的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执导,两大影帝,罗素.克劳和克里斯蒂安.贝尔协力加盟,虽然炒的依然是1957年版本的冷饭,但是依旧以其结尾的看似不合常理性而引来无数热议。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身为两个儿子父亲的丹(贝尔饰演),冒着生命危险,死守最初的约定,将危险的本(克劳饰演)送上犹马镇的火车,本在其身上看到寻觅已久的父亲形象,因而帮助他成为一个英雄的故事。
要明白为什么结尾会有那样的结局,就要从开篇的很多小细节说起。
通过对话我们知道,本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有一个过早离世的父亲,父亲是醉死在一个小酒馆里面的酒鬼,母亲为了甩掉年幼的本这个包袱,在车站里拿一本圣经给本,并把他丢下,再也没有回来。
他总是寻找绿眼睛的女人,我相信那是他母亲眼睛的颜色。
他一生都在寻找些什么来填补这份家庭的空缺。
我们注意到他总是喜欢把心情通过精细的素描来表现。
第一张素描,被挂在了树上,那是一只悠然自得的山鹰,是本内心对自己的写照,有点像“无脚鸟”,自由而孤寂。
而此时对他形影不离,忠心耿耿的查理王子显然没能明白本的这些心思,而是不相干的说些煞风景的话。
本最好的搭档不能理解他。
第二张素描,是画一个裸体的,拥有着绿眼睛的酒馆女,但是他只画了背影,却没有画她的面容,那应该是他心目中母亲的形象,就在他兴致勃勃的问酒馆女,是否愿意跟着他到墨西哥去寻找自由,只换来一句“你疯了!”的回应。
他看好的女人也不能理解他。
第三张素描,画的是守在窗口的丹,有些焦虑,但是目光坚定。
此时的丹,决定赢得在儿子心中父亲应该具有的光辉形象,而不是像那些所谓的警界精英一样,看到对手强大的实力立刻选择了退缩,他要向他的孩子展现出一个好人应有立场,就在所有人包括答应给他200美金雇他来押运的老板都放弃了这一艰巨而危险的任务的时候,曾经被嬉笑,被蔑视的丹毅然要完成将本押送到火车上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是让本决定成全丹的开始吧,丹的隐忍和敢作敢为的豪气应该符合本对于父亲的全部想象,与其说那幅素描画的是丹,不若说本描绘了心目中的父亲,为了家庭可以牺牲自己,独自承担一切危险,只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
然而他最后得知丹其实并非战争英雄,他只是在撤退的时候,被友军误伤废了一条腿,政府只赔给了他不到200美金的补偿,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遭受压迫,被焚毁牛棚,而他为了患上咳喘的小儿子能够活下去,只能忍辱负重的在这个气候干燥,鸟不拉屎的地方设法活下来。
他在外不能顶天立地,在家里遭受妻子和儿子的怀疑,这一次,他想要争得父亲的尊严,希望能给他的家人更好的生活。
这些作为一个父亲掏心窝子的话,打动了缺少父爱,缺少家庭关怀的本,他决定成全丹的父亲形象,由他押送到通往犹马镇的火车上。
但是他的下属在最后一刻,把站在火车外的丹,用子弹打成了个筛子。
本没能寻回父亲抽象上的意义回归,我想这是他为何像失控一样将追随他的下属全部杀死的原因。
退回到牛棚的那场大火,由于铁路公司要在这里修建铁路,所以要求丹一家尽快搬走,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派人在夜半时分放了一把大火在丹的牲口棚,于是丹本已穷困潦倒的家再度雪上加霜。
此时,大儿子已经不相信父亲说他能够处理好的,他的顶撞深深刺激了作为父亲的丹。
丹为了能继续平静的在那片荒无人烟的地界生存下去,只得对强权做出服从,而不是反抗,小儿子的性命由不得他不忍气吞声。
这是丹的大儿子所不能够理解的,他看到的父亲,只是懦弱的,被欺负,被鄙夷的一个可怜的农夫佬。
同样不能够理解丹的还有他的妻子,虽然她不曾抱怨,但是眼神里每每流露出轻视。
丹终于不能忍受事情这样发展下去,所以冒险接受了200元美金的押送任务。
这对于丹来说,不仅仅是赚取钱来使拮据的生活好过那么一点,更加是他期望可以借此机会,让他的父亲形象在这个家中得以重塑。
所以最后即便是1000美元,也不能让丹放弃押运的任务,这是他的信仰和执着。
他同儿子这么说:“威廉姆,我要你把这个交给你妈妈,你跟她说这东西帮我分清了黑白,我过一天就会追上你威廉姆,除非意外,否则肯定会。
我需要有人打理农场,保护家人,而我很清楚这些你能做得到。
以为你已经成了一个好人,威廉姆。
你成了个好人,遗传了我最好的部分,这地方就缺这个。
你一定要记住,你父亲我在无人能为的情况下,把本.韦德押到了火车站……”其实,父亲的尊严,既雄伟又脆弱。
它是我们最初安全感的来源,和人生观的初始。
一个好的父亲,能避免一个孩子走向歧途。
这也许是本.韦德那传奇而血腥的一生中,做过的最对的一件事儿。
给了一个父亲尊严,同时更加重要的,给了一个孩子一个正确的方向。
对于看着港片长大的我来说,即便我理解了本.韦德最后的选择,在看着匪帮二当家,浴血奋战,千里疾行来营救他的老大,却被他信仰的老大枪杀毙命这种情节,依旧淡定无能。
这大概是由于在中国武侠文化里面,对于英雄的定义已经深植于我的心中。
即便不是英雄,在江湖混的,就应该遵守道义,兄弟之间的情谊,怎么能这么被辜负?还记得,本.韦德第一次杀了被劫持的汤姆的时候,已经激起兄弟们的反意。
这种反意在是否要千里赶回去救老大的时候,最明显,除了查理,其他的兄弟本意都不想去,只有他执意要回去,而且约束了下属都一起飞奔回去救本.韦德。
在这个营救行动中,是他总是一直挂虑着老大的安慰。
我相信,在本那么肯定说他的下属回来救他,也就是因为有查理王子的存在。
如果说那些有叛离心理的下属死有余辜的话,作为匪帮二当家的查理死的太过于冤枉了!同样有义气如小马哥的他,却最终成为了成全对于父亲的想象的炮灰。
这部电影是1957版的翻拍。
但是,导演为了更富于感染力,刻意把主角丹尔塑造成一个处处失败的人。
不论走到哪里都被打,被吐口水,被所有人瞧不起。
而本韦又过于神通广大,百打不死。
这种过于夸张的处理,使得人物变得太脱离现实。
简直是巴黎圣母院钟楼怪人人与超人的结合。
显然导演为了电影,丢失了人性。
影片中不合理的地方也随处可见,例如,本韦说自己只读了一遍圣经(显然他没有说谎,也不必说谎),却往往能对圣经章节脱口而出。
而旧版的丹,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是孩子们爱。
他爱自己的儿子,儿子们也爱他。
为了钱他要押送大盗本韦。
两夫妻的对话,也充满了似乎是小欺骗的温情。
例如,丹尔对妻子说自己执意押送,不是为了妻子,也不是为了钱,而是因为死去的亚历克斯,为了社会。
这种假大空的话,你可以说是电影在说教。
但也可以理解为,他用来哄骗安抚妻子。
因为此时离押送仅剩最后一程,丹尔赌气的认为押送必然成功,而在这99%的地方退缩会很不男人。
总之,旧版的丹尔,不是一个枪法神准的武侠,不是一个崇高伟大的人物,也不是一个离谱失败的人物;他是一个小农场主,他是一个普通的人。
会被言语激怒,也会被金钱迷惑,也会为了虚荣而头脑发热判断不清。
但也许是因为幸运,他完成了一个艰难的任务。
而新版的丹,小人物非得要轰轰烈烈的死去,故事情节非得波澜壮阔,于是乎,一个小故事被拍成了辛德勒名单。
其结果是四不像。
开篇先唱个肥喏:此片实乃一垃圾撇开情节的荒诞不讲,就说Russell Crowe这个角色。
其实,无论是在小说里,还是影视作品里,这样的亦正亦邪的角色是很讨巧的。
因为这样的角色更贴近现实,让人又爱又恨,易老先生经常说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十足的君子或小人,比如曹操和孔明,二人之所以被认定为忠和奸的代表乃是后人的艺术加工所为,现实中的二人真可谓亦正亦邪。
再比如射雕里的黄药师,比如盗火线里的Robert De Niro,比如PB里的Abruzzi,等等。
这样的角色很能吸引观众,而且往往比故事的主人公更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影片中Russell Crowe一出场,我就对他充满了期待,加上他在Proof of Life里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以为这会是一个优秀演员和优秀角色的完美结合。
谁知道随着剧情的跟进,我越来越失望,在看完结尾后我终于爆发了,这TM哪是亦正亦邪啊,简直就是一个教科书般的大好人,一个正义的化身!
回过头去再细想了下,发现片子糙的不行,漏洞百出。
尤其是结尾!
这哪是电影啊,完全一安徒生童话!
而且最让人作呕的是ben这样一个侠盗居然一点手足之情都不讲,他的兄弟们拼死来救他,换回的就是二话不说杀光完事,我倒是真为那个prince感到不平!
唉,好的角色差的演员,充其量只是惋惜;好的演员差的角色,怎能不让人愤懑!
——————————————〖华丽的分割线〗——————————————鉴于回应,我看了很多关于此片的影评,也努力回想了片中的情节还有些许对白和表情。
说实话,我发现自己是个没主见的人,我会努力说服自己,这样的情节安排是为了夸张的表达主旨。
不过平静下来,我想起王小波说过一段话,大致意思就是,电影的内涵是让观众去体会,可能每个人体会到的不同,这是正常的。
但是这本片子,如果是像那些影评里说的那样的主旨的话,我觉得我不是在体会,而是在找寻,我试图从每个对白和眼神中找寻,这样一来,无论主旨多伟大,多潇洒,多浪漫,我觉得这电影就是不成功的。
可能是西部片的外皮包裹着文艺感性片的内质所导致的,我始终还是对这本片子没有好感。
P.S.谢谢给我尖锐回应的朋友,你们让我思考了更多,谢谢。
博客废弃,整理以前的东西扔上去,现在看看这片仍然颇具喜感,哈哈,我喜欢一切令人愉快的东西。
果然瓜瓜看犹马也看得很high,于是某年某月某日从中午洗碗开始,我们一直很high地讨论了大半天,从“炮灰二当家华丽的双排扣上衣真好看”,“两个儿子长得也很有前途呀”,“RC的包子脸居然也让人觉得可爱”一直到“哎呀绿眼睛真是罪过”,“炮灰就是要为一见钟情牺牲的啦”,“这哪里是押送,分明是两个人手拉手HLL的私奔逃难啊”,当然最后还是免不了回到我们HC的重心上——“贝尔怎么又那么瘦,那张脸都削下去啦”,“他演正直的人他演正直的人他演正直的人他演正直的人,我还是喜欢他BT……TUT”,“贝尔坐在窗边自嘲地一笑,哎哟哟,我的小心肝抽了啊啊啊”。
犹马镇真的是非常欢乐的片子,不是说它的结局或者三观什么……而是每个人看了这片子都会很满意,“笨”很强,“蛋”很棒,炮灰也很好,故事也说完整了,中心也有了,三观也正确了,蜜月套房也住了,天下大同,可喜可贺,欧也~一些讨论的记录:瓜:原来贝尔的儿子就是爱国者里面那个儿子,他怎么老演别人儿子?
我:看他的脸,他现在真没法演别人老爸……要给人家时间长大啊。
瓜:导演真是居心叵测啊叵测!
我:估计他是看背背山看腻歪了于是拍案而起发誓要拍一部真正的、西部的、男人的、背背山!
这真的是一座人心里的背背山了呀囧。
瓜:贝尔为什么不能演“笨”这个角色,“蛋”虽然很正面很积极,但没有“笨”、炮灰那么抢镜和讨好。
我:他从良了。
(……囧)瓜:据说他要和JP一起拍个片,好像也演警察追人家,另外还有个片MS还是追人家,都好正直啊,改邪归正难道为了他家娃?
我:估计以后他就抱着他家女娃看自己演的片,然后说:“娃,看到没,找男人就该找爹这样的好男人”。
瓜:没错。
“连男人也爱你爹”。
我:这就是导演所谓的“押送”。
瓜:分明就是“笨”保护着“蛋”逃难啊,期间有些情节很囧……我:私奔的道路总是有很多阻碍的……真的是好欢快的片子呀,最后虽然是@#$%^&(防剧透)的结局,但是一点都不苦情。
不管什么东西一旦苦情起来就让我忍不住囧rz了,而能够看得那么心花怒放,导演,你真是太懂现在女人的心了TUT。
电影之后不少人都提出了那些硬伤,所有解答借用回帖“坊间传闻:Wade fall in love with Dan.”如此一来所有BUG迎刃而解。
没错!
TX们,这才是被掩盖的真相呀=v=。
最后,缅怀为了一见钟情而牺牲的炮灰查理公主。
一个贼为了成全一个父亲杀了自己所有的手下,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电影在这里升华,这是道路不同的英雄在终极追求之上的一致与和解。
很西部片的范儿,克劳和贝尔都超帅
剧情实在是太诡异了,我根本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个故事和结局,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我发现有此疑问的不在少数.主角演得再好可是被这么瞎编故事毁了
Dan,一个男人...生命都不顾,仅仅是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以父亲为荣,这对于被父母抛弃的Ben眼中,可能是最伟大的人了.——摘自“爱斯米的七个”
罗素•克劳。
如果这是一部探讨人性的电影的话,显然不是我所能接受的人性;我能接受的,是这部电影事实上很垃圾。
超乎常人理解的剧情!
他从来都不是什么英雄,但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寻找生命尊严的倔强农夫和寻找亲情及理解的传奇强盗之间奇怪的友情故事。
两大巨星联袂演绎巨扯结局
???????????????????????????????????????????????????????????????????????
道德是个渣~~~
剧情太多bug
一个复杂的男人ben,终究还是理解不了为什么帮助dan
最近新的西部片越来越少了,这部表现两个男人一路基情的故事看着还不错,只是结尾那一枪打瞎了观众的狗眼
枪法那么差还去当土匪当警察?在我的印象中老美的西部片中个个都是神枪手,指哪打哪。虽然说这是部感情剧,但枪法也不能那么差劲啊,那么近的距离都打不死贼老二,而且最后贼老二就是因为没配合BOSS把戏演圆满才被BOSS杀死的?
枪战太假
看到清晰版的啦。确实很喜欢
看不懂西部片~
结尾时,导演神经发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