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沃伦

Wołyń,Hatred

主演:米卡丽娜·拉巴克斯,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沃西尔·沃西尔利克,阿德里安·扎仁巴,伊莎贝拉·库纳,雅采克·布拉茨亚克,玛丽亚·索博辛斯卡,奥列桑德·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乌克兰语,俄语,意第绪语,德语年份:2016

《沃伦》剧照

沃伦 剧照 NO.1沃伦 剧照 NO.2沃伦 剧照 NO.3沃伦 剧照 NO.4沃伦 剧照 NO.5沃伦 剧照 NO.6沃伦 剧照 NO.13沃伦 剧照 NO.14沃伦 剧照 NO.15沃伦 剧照 NO.16沃伦 剧照 NO.17沃伦 剧照 NO.18沃伦 剧照 NO.19沃伦 剧照 NO.20

《沃伦》长篇影评

 1 ) 战争就是读诗的人杀写诗的人

终于趁身边有活人的时候,把这部看了好几次都没敢看完的电影看完了。

我知道《沃伦》的背景历史,也知道导演很直白的真实再现了各种惨绝人寰的屠杀实景,所以在观影时做好了准备:有东欧各民族混居的乡村生活,有珍贵的爱情和如萤火虫般的星点善意,有苏军偷鸡酗酒随便杀人,有乌克兰人箪食壶浆以迎纳粹王师的经典场面,当然真正最可怕的依然是多年与你如亲如友的邻居转眼变成恶魔的画面。

有一幕很少被人提及,论血腥和暴力程度,在片中甚至算不上号:一个非常年轻的波兰军官孤身前往与臭名昭著的乌克兰起义军(UPA)谈判。

UPA的头头下马后跟波兰军官说:“我读过你写的诗。

我很喜欢。

”下一秒就让手下把写诗的波兰军官绑在两匹马间直接分尸了。

这个场面莫名让我想起阿多诺的那句名言:“奥斯维辛后,写诗是野蛮的。

”这句名言放这不甚恰当,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在野蛮和暴力的狂欢面前当然是脆弱的不堪一击,但当一个读诗的人虐杀一个写诗的人时,这种残暴又荒诞的现实恰恰是一种反人类反文明的复杂体现,被消灭的不仅仅是生命,更是真善美。

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非常压抑,虽然电影假的,但屠杀是真的。

 2 ) 人间残酷何以终结

人,连动物都不如,本片堪称残酷镜头之最,还因为这些屠杀行为都有记载的。

开头用了大篇幅描述婚礼过程,看完全片后仔细回味就会拍案叫绝,除婚礼习俗吸引人外(包括唱歌歌词),其中各人物种族、背景、关系介绍都有了,婚礼中的习俗和游戏在最后的屠杀中成为杀人方式,非常震撼。

从片长来看已经足够紧凑了,一些情节只能凭一两个镜头语言去理解,比如那个伪警察每次骑马来QJ女主,最后一次怎么被杀就不交代了;女主老丈夫的头在水桶中,同时镜头出现少一只手的同村人,看到底我还在想是不是那个同村人报复杀的。

正值EW战争时看此片,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在这个地区曾经的恩仇,其中还夹杂着宗教狂热,所谓的极端民族主义应该公布于世;波兰导演当然不忘宣传波兰军官的气节,片中两处:一名军官下达解散令后举枪自裁;一名军官(曾经是诗人)无畏地跑去和乌克兰土匪谈判,被马分尸。

史诗般的作品,令人肃然起敬,从一个波兰女青年的恋爱开始至苦难生命的终结,这里我对结尾的理解是:在荒郊野外,出现了狼,然后她的孩子在路边遇到了亲身父亲,被接上马车——孩子被狼吃了,再就是她躺在马车上,一家人过了桥——她也死了。

但另有一个镜头是她和孩子走过了德军把守的桥,我想这是另一种结局,导演同时放了两个结局。

 3 ) 极端民族主义的思考

读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其中对于智人第二次走出非洲后的飞跃式发展,提出了一个有意思假设,他认为智人用语言讲述故事的能力,导致了智人的空前团结。

智人懂得了建立一个组织,懂得了运用团队力量的时候,智人就真的成了人。

这个假设是有道理的。

想起我上初中的时候,政治课教材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我就一直没搞懂,为什么劳动可以创造人?

猴子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也会劳动啊,甚至也可以使用工具,但为什么就不能成长为人呢。

所有的生物难道不是都在为了生存和繁衍在劳动着吗?

语言的进一步精确化,导致了讲故事能力的提升,人类终于迎来快速的发展。

“故事”让大家有了共同相信的东西,导致信仰的产生,开始了原始的宗教,共同的信仰把一群人划归成了一个团体。

慢慢的演变成了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地区,教派等等。

我不觉得判断民族的根本是取决于血统。

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

例如汉族,就不是讲究血统的,例如“五胡入华”。

而且当下的中国,很多少数民族也已经汉化了,例如壮族,除了三月三要放假以外,可能他们大部分人都意识不到自己和汉族的差异了。

百万年来,人类寻找彼此之间的相同点,然后不同的人聚合起来形成团体的本能一直没有改变。

小到一个公司,一个班级拉帮结派,大到不同的政党,不同信仰的教派,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一旦确定你不是我们这个圈子的,那就要打击报复了,甚至摧毁。

电影《沃伦》中,乌克兰人,波兰人,犹太人,在沃伦这个地区,曾经发生的互相屠杀极其恐惧,据说电影展示的只有真实事件的十分之一。

曾经友善的邻居成了魔鬼,可曾想到,几年前还一起在田间并肩劳作的邻居,几年后会用农具插向你的肚子,挖掉你的眼睛,剥掉你的皮肤,用斧子在门槛上砍下你的头颅。

而且比较讽刺的是,乌克兰人波兰人都是属于斯拉夫人。

可以这么说,智人能够在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猿人中脱颖而出,并迅速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

这种寻找共同点聚合成团体的基因,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了。

在这个自然界,最恐怖的物种不是别人,就是我们智人。

 4 ) 随着沃伦,走向波兰民族二战的时代背影

去看懂《沃伦》,需要理解一些相关波兰国家、民族的历史,首先,我们先谈谈波兰国家的历史。

公元966年,波兰国王梅什科一世带领自己的子民皈依基督教的天主教派,她的东方邻居是信仰东正教派的俄罗斯民族,她的西方邻居是信仰新教的德意志民族,新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马丁·路德宗派和加尔文宗派等。

梅什科一世的选择,使得波兰人民和以西欧法国为首的天主教派国家拉近了距离,相对保持了国家的独立性,暂时摆脱了被她的东、西方邻居征服的命运。

使波兰可以作为独立的民族,在东欧的政治舞台上生存。

1385年,波兰与立陶宛联盟成立了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成为囊括众多民族的多民族、多宗教国家。

可惜好景不长,到18世纪末,波兰周围强大的邻居沙皇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正在逐渐走向统一和强大,而目光都开始转移到波兰的身上。

1772年的第一次瓜分,使得波兰失去了30%的领土和35%的人口,剩下的领土,波兰也只享有名义上的独立;1792年,波兰遭到德意志和俄罗斯的第二次瓜分;1975年,第三次瓜分最终将波兰作为国家的实体从版图中抹去。

1812年,怀揣着复国梦想的波兰人民跟随着拿破仑·波拿巴远征俄罗斯,可是拿破仑败给了“北方的斯芬克斯”亚历山大一世,商讨重建欧洲新格局的维也纳会议也是处在亚历山大一世的影响之下,失败民族的波兰人民最后仅得到了12.9万平方公里的“波兰会议王国”,实际上仍是沙俄的附庸,由沙皇兼任波兰国王。

1914年8月,波兰人民又一次陷入尴尬的境地,瓜分波兰的两强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与她的东方邻居俄罗斯帝国开战,而三国的军队均有波兰的士兵。

1917年,列宁领导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让俄罗斯民族退出了对波兰民族的统治。

约瑟夫·毕苏斯基带领部队从克拉科夫出发,转战南北,而这支部队也在世界大战期间发展壮大。

毕苏斯基认为俄罗斯始终是波兰的最大敌人,而国家民主党的创建人罗曼·德莫夫斯基则认为德国才是波兰的主要敌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的突然结束却令东欧措手不及,一片混乱。

同年11月,毕苏斯基担任波兰共和国的总统,而在卢布林成立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波兰共和国的伊格纳齐·达申斯基则担任共和国第一总理。

对波兰国家的未来蓝图,毕苏斯基和德莫夫斯基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毕苏斯基希冀建立像过去一般的多民族波兰联邦国家,而德莫夫斯基希望建立由纯种波兰人统治的国家,减少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胜利的协约国领袖们相约在凡尔赛聚首商讨解决德国的问题。

他们在没有俄国人的出席情况下,决定了波兰的前途和命运,也为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沃伦为我们构造的世界观中,去感受波兰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境况:

1917年底,乌克兰民族在东乌克兰地区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1920年,因国外势力的干涉,西乌克兰(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被波兰占领,

波兰历经战火的洗礼,在共和国的初期,波兰共经历了六次战争:1.1918年、1919-1921年间两次与德国的战争;2.1918-1919年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战争;3.1919-1920年与捷克的战争;4.1918-1920年与立陶宛的战争;5.1919-1921年与苏俄的战争。

自立国以后,波兰因边境问题,屡屡与相邻国家产生摩擦,长期处于一触即发的战争状态。

1939年9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的入侵,也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影片中的坦克也是在波兰战役期间,德军装甲力量的主体是装备机枪的轻型坦克,影片中一闪而过的应该是“豹Ⅰ型坦克”。

在整个九月战役期间,波兰方面损失惨重,大部分分别被苏德两国俘虏,剩余的士兵,也大多逃离到周边国家,波兰一直寄希望于军队从周边国家逃离,中转去到法国,以便进行日后的复国战斗。

而在九月战役期间,乌克兰极端民族势力也开始抬头。

苏联在波兰社会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改变其教育制度,苏联人在他们的占领区压制宗教活动,也包括对犹太人。

波兰曾经是世界上犹太人数居住最多的国家,而犹太人却不被波兰人所认同,始终认为是不安定因素,以卡利亚耶夫炸弹袭击谢尔盖大公为例,犹太复国主义的恐怖行为,也为东欧诸国所烦恼。

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都在战争中,有意或无意的帮助德国人消灭犹太人。

9月17日,莫洛托夫向波兰大使瓦茨瓦夫·格瑞伯夫斯基递交宣战书,以“失去了领导的波兰变成了各种危险和意外的温床,可能对苏联构成威胁.......苏联政府亦不能漠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他们正被命运摆布,而且手无寸铁。

”苏联军官拔掉乌克兰当时还属于民族象征的旗帜,也是影片描写苏联军队对波兰和乌克兰民族的实际统治。

1918年至1919年俄国白军与苏维埃红军进行内战,1920年,波兰军队开始袭击苏联,1月,苏维埃政府欲与波兰修好,承诺波兰将边界扩至寇松线,然而在法国的怂恿下,波兰拒绝了提议。

8月初,当红军兵临华沙城下时,波兰人民团结一致,在索森科夫斯基和西科尔斯基将军的带领下,解除华沙城的被围困,并乘胜追击,在涅曼河等地将苏联人击退。

在战后,苏联人也暂时搁置了他们的世界性共产主义革命事业。

而翻译中的皮尔苏茨基就是时任波兰总统的毕苏斯基。

在苏联有一句话,“这世上总共只有三种人:曾经在监狱里待过的人,现在在监狱里的人,将要进监狱的人。

”而斯大林将敌对政策也蔓延到了“东部边疆”,当地征服官员、律师、警察、政治和社会活动家等大多数被捕、审判、判处死刑和流放。

而马切伊正好是乌克兰人、也是逃掉的士兵,符合内务部重点防控的对象,被流放也符合事实标准。

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的施行,使得曾经瓜分波兰的盟友,成为敌对两方,而在战争的初期,德军就占领了苏联的东部领土、也就是也就是原波兰的东部边疆,从而将影片中的沃伦、乃至波兰全境全部纳入到第三帝果的统治范围。

乌克兰族裔,起初他们欢欣鼓舞迎接着苏联人的入侵,以为可以作为脱离波兰的契机,怀揣着建立成立“西乌克兰“梦想的大多数鼓吹者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而1941年6月份开始,乌克兰族裔又以迎接解放者一样欢迎德国人的到来,乌克兰民族主义联盟领导人,也就是影片中说得,斯捷潘·班德拉,却被投入了萨克森豪森集中营。

1942年1月20日,在柏林郊外的万湖召开的一次会议,决定灭绝行动应该从波兰开始,而波兰正好是犹太人最集中的地方。

波兰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是对犹太人有过帮助的,而战后很多人对波兰人存在误解,觉得波兰人并未帮助落难的犹太人。

影片用两个极端,去反映这一段历史,谋财害命和乐善好施,其实这也不仅仅是波兰民族的特点。

1941年,”西科尔斯基-迈斯基条约”签字生效,大赦“所有关押在苏联领土上的波兰公民”,也就是之前我们所说的,被流放的那部分波兰人,马切伊可能是逃出的,但是按照时间节点,我们也可认为他是被释放的那部分人。

随着德国在军事斗争中的进一步加深,德国人对波兰人的恐怖政策也随之加强,波兰人也开始组织形形色色的抵抗运动,其中最大的一次要属于波兰流亡政府和国家军领导的“华沙起义”。

借着波兰和乌克兰族裔的矛盾,德国人大量招募乌克兰人到德国的战争机器,用以辅助作用,他们在东部省份,其主要任务是针对犹太人,执行大规模的枪杀任务。

而乌克兰人对这一任务,完全是无需鼓动的,并且也乐在其中。

波兰流亡政府在九月战役以后,当时波兰政府主要领导人逃至伦敦,在伦敦建立流亡政府,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波兰地下抵抗力量,在战后,不被苏联政府扶植的共产主义波兰政府承认,直至1990年,波兰人民推翻国内共产主义势力,波兰流亡政府最后一任总统卡秋罗夫斯基将代表波兰合法政府的象征物:1935年宪法原本、总统旗帜等交给时任波兰总统瓦文萨,才正式宣告波兰流亡政府结束。

乌克兰民族主义联盟担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那一幕上演,德国人被击败,苏联人也筋疲力尽,到时候,波兰人趁势以武装填补这一权力的真空区域。

1943年2月,乌克兰民族主义组成”联盟B“,其主要目的不是抵抗德国人,而是清除所有波兰东部的波兰人,起义军接到的命令不”给波兰人留下一丝一毫“,不然“他们又会有借口返回我们的土地”。

2015年,乌克兰民族主义仍然以“荣耀属于乌克兰!

荣光属于英雄!

”作为运动的口号。

班德拉在战争期间在德国人的集中营,而在战后被苏联人的克格勃毒死,他成为了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图腾和象征。

1944年,德军开始从波兰的领土进行撤退,而在这一时期,最大的政治事件可以算是由波兰流亡政府和国家军领导的“华沙起义“,而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丘吉尔和罗斯福无力说服斯大林在起义期间,对波兰抵抗力量进行援助,也使得波兰流亡政府影响力直线下滑,共产主义的卢布林政府支持率上升,这次事件的影响深远,使得斯大林的威望下降,导致德黑兰会议上,波兰的问题成为各方争执的焦点。

乌克兰人信仰东正教,起义军要求受害者用手划十字,而每种信仰的手法有所不同,起义军正是利用这一点区分乌克兰人和波兰人。

索菲亚·斯基巴的丈夫是乌克兰人,也正因此,索菲亚才可能躲过一劫。

影片的最后一幕,意味深长,索菲亚带着孩子穿过德国人把守的桥梁,也可以说是离开了沃伦,离开了家乡,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德黑兰会议的协定发布以后,很多的波兰人都产生了迷惘。

因为德黑兰协定,将波兰的东部,其中就有沃伦在内,算作苏联的领土,盟军旗帜下或者苏军旗帜下战斗的波兰士兵,产生不同的待遇,在盟军旗帜下的波兰士兵,大多产生迷惘,“我们所谓的朋友丝毫也不比德国占领者好很多”,产生不知为何而战的想法。

战争的荣耀,往往都是胜利者粉饰给后人的读物,而在战争的后期,我们已经没办法分得清谁是受害者,谁是迫害者,导演斯马若夫斯基用《沃伦》的方式,在反思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背景之下,诸多的无力,而我们用心要去看得《沃伦》,也需要我们用心跟着波兰民族的脚步去跟随,去感受战争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反思。

 5 ) 搬运一个比较全的剧情介绍(英文

有很多细节没大跟上,然后去补了一下课hhhhh,来自Wikipedia,对于一些脸盲的地方有帮助。

The movie tells the story of a young Polish girl, Zosia Głowacka, from Volhynia's a village settled by Ukrainians, Poles and Jews.The story begins shortly before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in 1939 with the marriage of Zosia's sister to a Ukrainian. During the wedding, Zosia's father decides that she has to marry an older village administrator and a widower, Maciej Skiba, despite her being deeply in love with a young, local Ukrainian boy, Petro. The local Ukrainian population shows a lot of resentment towards Polish officials, as they favor the Polish minority in Volhynia. Because of that, some Ukrainians carry out terrorist attacks against Polish authorities and Ukrainian collaborators. These attacks are met with severe actions from the Polish government, including closing Orthodox churches and the humiliation of the Ukrainian population. Despite that, some parts of the Ukrainian and Polish populations try to reconcile with each other.When the war begins, Maciej gets conscripted to the Polish Army to fight against the Germans in the September Campaign. When the campaign is lost, Maciej and other survivors try to return to their homes. On their way back, all members of the group, except Maciej, are captured by local Ukrainians, tortured and killed. Maciej manages to get to the village thanks to disguising himself as a Ukrainian. The village i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Poland, which gets occupied by the Soviet Union, and communist rule is established in the village. The local Ukrainian and Jewish populations co-operate with the Soviet authorities, replacing prewar Polish authorities as governors.In the meantime, Zosia gets pregnant, most likely by Petro, but wants Maciej to believe that the child is his. As a part of a massive deportation of the Polish population carried out by the Soviets in 1939–1941, Zosia, Maciej and his children, are about to be sent to Siberia or Kazakhstan to do forced labour. Zosia and the children are rescued in the last moment, just as the train is about to depart. Petro bribes the guard with vodka. When they come back to Petro's home, Zosia gets contractions. While she is giving birth to her child, the guard arrives and kills Petro. Zosia then takes care of Maciej's home and children during his absence. The children are sent to a school organized by the Soviets.The plot then switches to 1941, when the German Army is conquering Volhynia during Operation Barbarossa. The Germans begin to kill the local Jews and organize local police units from Ukrainian collaborators, wh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Holocaust. However, Zosia and other Ukrainians still try to help the Jews by hiding them in safe places.In the meantime, Maciej comes back home after he manages to escape deportation. The family tries to organize its life in the changed reality, as the Poles face increased hostility from their Ukrainian neighbours,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of murders of Poles committed by the latter. One day Maciej sets out to the local market despite Zosia's protests motivated by her fearing for his safety. She is proven right, as the other Polish neighbours arrive some days later with Maciej's head cut off.Zosia tries to get by the best she can while she takes care of the children. However, one day, she defends herself against an attempted rape by a Ukrainian policeman,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Jews hidden by her is revealed. The Jews, an old couple and a young unrelated boy, escape and find shelter for the winter in the home of a local Ukrainian, who agrees to help after the Jew promises him a large amount of money. When the Jew's wife dies and winter comes, the Ukrainian demands a payment. When he asees that the Jew cannot pay him, he murders him in the forest. The young Jew is rescued by the Ukrainian's son.In the summer of 1943, news about the killings committed by Ukrainians spreads among the Poles in the village. At the time, a young Polish man who is seriously injured arrives at Zosia's home. When he recovers, he settles there as it makes Zosia feel safer. He contacts the local Home Army unit, which, by orders of the Polish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does not protect the Poles from Ukrainian attacks but prepares to fight the Germans in the future. When the young man is asked to be a guide for members of the Home Army on the way to a meeting with the Ukrainian Insurgent Army (UPA), Zosia desperately tries to discourage him from going. She failed to stop him. When two members of the Home Army arrive at the meeting, as agreed without weapons, they get surrounded by the UPA soldiers, captured, and then dismembered by horses. The men from the UPA then hunt for the rest of the Home Army group. They find only Zosia's friend, who has escaped and is hiding in a church that is full of Poles. During the ceremony, the Ukrainians enter the church, killing everyone in the way, but Zosia's friend. She runs to the church's tower and somehow survives the attack.In the meantime, the local Ukrainian population, the former Ukrainian policeman and his friends join the UPA in the forest. They gather and call to eradicate the lands from Poles. There are two ceremonies from the Ukrainian Orthodox priests shown: the first one preaching about loving neighbours and the second one calling to kill all Poles to achieve pure Ukrainian lands at last.Soon, the first survivors of the pogroms arrive to the village and tell the story of Ukrainian neighbours killing Poles and everybody who protested against the killings. The local Ukrainian village administrator arrives at Zosia's home to ensure her that she and her children can stay at home, as they would not be harmed by their Ukrainian neighbours. Also, other Polish people are reassured about their safety. However, those are only deception tactics to allow Ukrainians to kill as many Poles as possible.The killings in the village begin at night. Zosia escapes with her child, but as she runs away, she sees Poles being tortured, including pregnant women being stabbed in womb, people getting disemboweled and getting their eyes gouged out. Zosia's stepson is murdered during this massacre. Her stepdaughter, however, is rescued by a Ukrainian peasant. On their way to escape from certain death, Zosia and her child arrive to Petro's previous house, where they get rescued by Petro's mother.As Zosia runs away with her child from place to place, she encounters the corpses of mutilated Polish infants, women and elderly in every village. In one place, she runs into a unit of the German Army, which saves her from certain death, just moments before Ukrainians are about to kill her and her child. The Germans are astonished at first as to why she walks alongside them, but when they find more and more stacks of murdered Poles on their way, they feel sorry for her and escort her to the place where her sister, Helena, lives. She is welcomed there, as Vasyl, Helena's Ukrainian husband, is friendly to Poles. Zosia hides in their shed with her son. As most of the village's population is already involved in killings, Vasyl's brother tries to convince him to join the nationalists and to kill his Polish wife so that he can save himself and the children. As they wrangle, Vasyl kills his own brother with an axe.The next night, the whole family is attacked by Poles who seek revenge on Ukrainians. They condemn Helena for living with a Ukrainian. They slaughter her newborn in front of her eyes, kill Vasyl and behead her. Zosia observes everything from the shed. Terrified, she escapes again and is now afraid of both Ukrainians and Poles. She hides in the woods with her son. Subsequent scenes show the UPA rushing through the forest, exultantly celebrating while leading a cart occupied by the Poles who killed Helena's family and other Ukrainians, but now disfigured, mauled and visibly tortured as punishment for the retaliatory attacks. A young, blond man with obscured features places Zosia's son on a horse-drawn cart, before approaching Zosia's resting place in the forest. The film then alternates between shots of an unconscious Zosia on a cart, Zosia and her son walking through a German checkpoint at a bridge, before finally settling on an unconscious Zosia lying on the cart, her son sitting at the front of the wagon with the young man, who looks exactly like Petro, making their way through the wide green fields of Volhynia.

 6 ) 人类世界是一座难以预测喷发时间的休眠火山

仇恨最初从哪里来?

从少数的、个别的上位者心中来。

沃伦州这样残忍的清洗从哪里开始?

从一张照片开始,从一所学校开始,从一座教堂开始,从一块土地开始,从素未谋面的组织领导者、毫不相关的他国上位者开始,从自古以来必须被铭记的“历史”开始,从几百年前不知道该追溯到谁的心中那团燃起来的火苗开始。

从“You are one of us, but she is one of them”开始。

我们是什么呢?

是他人煽起来的烈火,是他人复仇的工具,是他人为得到利益必须要有的牺牲品,是被他人用名称划分出来、又必须进行站位的跟随者。

好像只要不是“极端”就无事?

可在沃伦发生过的惨剧也不是一来就如此极端的,也是从日复一日、一点一滴的教育、灌输和威胁演变而来。

好像只要不和宗教、民族沾边就无事?

可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谁知道哪一天人与人又会被以什么样的理由区别开来。

我们在谈论或回忆这些事的时候仿佛它永远不会发生在这里;或者仿佛即便发生了,我们也只会是施刑者,而非受刑者。

那作为上方就一定安全吗?

“你太太是个波兰人,你不杀了她,你也会死。

”我们在和平时期尽情开放、融合;可有一天火起、风来,谁都有可能被烧死。

谁有自信成为被钦定的绝对的幸存者?不是他人即地狱;是这世界本就是地狱,只看是谁来点火,这火又烧向谁罢了。

 7 ) 美女掩盖下的丑陋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片子,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抽了半盒黄皖,最后的镜头实在是看的心惊胆战,夹烟的手指都在发抖。

不知道人性怎么可以这样丑恶!

在这之前还对遍地大长腿、金发、美丽、广袤美丽的农庄田野的东欧各种想象,看完之后就觉得这不是一片化外之地吗?

野蛮、愚昧,不知道对比纳粹,侵华日军会怎样?

对东欧的历史一点不通,但是很好奇。

电影中的村庄应该是乌波交接的地方吧,本来两族人和平相处,生活也安逸,可是战争释放了仇恨和人本恶,把这美丽的土地化成一片焦土。

现在想想身处和平年代真是幸福了,相比动乱的战争年代哪有人性公平可言,那残酷血腥的画面镜头却是人本身制造的。

战争不是欧洲人独有的,我想人类历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这样的战争不计其数,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的类似的事情肯定不胜枚举,说近的如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画面就不敢想象,可是中国关于这段历史的电影也不在少数,可是没有一个能有如此深刻的揭露战争可恶的作品。

巴拉巴拉说了没头没脑的,还是希望有了解东欧历史的能给补补脑,网上也没有找到相关的东西。

建议青少年慎观影,镜头太血腥!

求轻喷,处女评。

 8 ) 战争之下,平民最惨。

《沃伦》影评:一部让人相当致郁的冷门战争佳作,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彻底爆发的时候,平民是最为悲惨的牺牲品,我们本来什么都没做过,却要成为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国家主义思想下的牺牲品。

乌克兰民族和波兰民族、乌克兰东正教与波兰天主教的矛盾长期压抑、瞬间爆发,我们都是其受害者和悲惨者。

借用豆瓣影评的一位网友的一段话:一场战争不仅仅屠杀掉几千或者几万年轻人。

它还屠戮掉一个民族心中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永远不会失而复得。

如果一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很快,剩下的就全都是残暴者了,动物,那些我们——你和我以及其他像我们这样的人——在这种污秽中培养出的动物。

——约翰·威廉斯 《斯通纳》

 9 ) 半夜二刷的感慨

这应该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了,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只是看到了残暴血腥的历史,却没有相应的历史知识来充分代入,而这一次,不仅补了历史,也对照了现实,我不仅明白了乌克兰人在想什么,甚至也明白为什么我们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之后很快就一直统一下去,在那种残酷的生死存亡现实面前,主义重要吗,种族重要吗,语言重要吗,在生存面前,最硬的道理就是好死不如赖活,只要活下来,其他的才有可能我们很早就放下了身段,虽然从此和战斗民族无缘,但我们成了真正的和平主义者,当看到砍头的那一幕,已经代入剧情的自己已经想好了回答,只要让我活下去,我什么都愿意,这不丢人啊

 10 ) 谈谈看完本片的一些感受

本片优点不必多说了,每个人都能看出来。

另外是,这部电影的台词很少,相当于半个默片。

缺点是,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剪辑手法有点乱,并且对于脸盲症太不友好了。

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本来就长一个样子,多数中国人对欧洲文化的了解程度也没到区分他们的服饰的程度。

这部电影里我唯一认识的能区分群体差异的标志,就是德军和苏军的军服了。

本片的人物关系比起同样的历史电影要略微复杂一些,并且同民族矛盾和政治矛盾交织在一起。

不懂历史的人看这个电影绝对是一脸懵逼地点进来。

再一脸懵逼地退出去。

懂历史的人也可能因为脸盲而搞错人物或跟不上剧情发展。

并且本片的台词对剧情的交代程度不足。

1939年9月那段,全程硬是没一句台词提到他们是在东线和苏军交战,还是在西线和德军交战,但我根据作战方式和坦克上的标志,推测出来是德军。

另外看完了这个电影看影评,我发现我弄错了一些剧情。

这个电影只看一编不够,但也没到非得二刷一遍的地步,因为二刷一般只适合那种有大量细节需要推敲的推理电影,这种节奏比较舒缓的电影恐怕多数人没有耐心二刷。

《沃伦》短评

这片在开始田园式乡村婚礼的祥和气氛中就隐隐藏着不安感,前面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渲染这种气氛,这也注定在后半段的情节会是多么的惨烈残酷。这部还原乌克兰与波兰仇恨的片子比任何血浆片都来的血腥,心理层面受影响的因素更多。

3分钟前
  • yuyikurt
  • 还行

二战期间,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纳粹德国苏联红军,搅和在波兰/乌克兰交界处的沃里尼亚地区。真心是一片混乱!乌克兰极端种族主义发动的沃里尼亚大屠杀也只是混乱的一部分。导演的跳跃性思维更加重了混乱的程度,看了150分钟,血腥暴力都不知道为啥要血腥,理解吃力。

8分钟前
  • fomalhaut
  • 还行

片里的波兰人也是倒了血霉了,熬过了苏联红军,熬过了德国纳粹,以为这下终于结束了,却被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血洗了。最后几十分钟的大屠杀真是得捂着心脏看才行。

11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惨无人道啊 就是有点拖

14分钟前
  • 还行

什么仇什么怨,要这样疯狂残杀!分不清相互倾轧的各种势力。片尾母子俩走过的“奈何桥”与马车上一家仨口团圆行过的“奈何桥”是同一座桥,但马车过桥画面却是左右镜像翻转的。

17分钟前
  • prime
  • 还行

天哪,節奏太慢了,你要表達什麼?... 前十幾分鐘都那麼難熬,結個婚拖那麼久,也沒什麼需要這麼長時間去表達的信息。五倍速快進吧.... 實在看不下去了。攝影和美術還行。

20分钟前
  • 白噪
  • 较差

这部电影里的残酷和血腥,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因为它真实的存在,更让人毛骨悚然……我觉得自己已经对血腥百毒不侵了,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让我觉得恶心!在故事上叙述的有些凌乱,如果不懂战争历史,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剧情。

24分钟前
  • 弓谷所長
  • 还行

真他妈惨绝人寰!导演的剪辑我不懂,屎一样。

25分钟前
  • SkYoung
  • 较差

電影中的沃倫是波蘭治下的一個烏克蘭人和波蘭人以及猶太人的共同居住區。波蘭人導演有沒有主觀性存疑。看過最血腥殘暴的一部電影,應該過不了電檢。有必要拍成這個樣子麼?簡直是地獄,全是禽獸。上屆歐洲歌唱大賽的烏克蘭選手憑一首《1944》拿下冠軍不知道她有沒有看這部電影。這部渲染殘暴的電影可怕,豆瓣有8.3分同樣可怕。

26分钟前
  • 舒卷園
  • 很差

太残酷的历史,揭开了皮抽筋喝血,道不清孰是孰非

29分钟前
  • 囧骚年Shonnon
  • 还行

看了一点,节奏有点慢,没看下去,没看明白这俩国家啥关系

30分钟前
  • 璀璨
  • 较差

除了小成本文艺B级片,西方这年头处理史实题材间离留白的手法娴熟多样,多少受中上层意识形态上自我保护和审美上追求subtlety的影响。这片子不但无以复加地顶风作案,而且达到了罕有的效果:每个死亡都撼人心魄。虽是feature,但也粉碎自作聪明,明确理论了解和亲身感受是两回事

34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没看懂,剧情模糊的恐怖片

36分钟前
  • 布酱
  • 较差

现代人类的祖先,远古智人,逐一地消灭掉了地球上同期存在的其他原始人类,从而获得了如今在食物链上的地位。一脉相承的是,杀异类,杀同类,杀过来,杀过去……永无尽头。绝大多数时候都没有什么正义不正义,只有血流沃野满地尸骨。影片以白描写实的手法,几乎不带一点主观上的感情色彩,呈现了一个血腥而疯狂的世界,波兰人、乌克兰人、德国人、俄国人、犹太人……宗教与政治,合二为一,蓄意蛊惑煽风点火只为了达到目的,疯狂发育成了人类世界真正的毒瘤。普通人如果渴望或是颂扬战争,实实在在是自取灭亡,那鼓点声一下一下响起,摄魂夺魄蔓延而来,没有可逃之地。

39分钟前
  • 壞壞噠貓先森
  • 力荐

特别佩服腾讯的剪刀手,把电影剪成了悬疑片。

40分钟前
  • 如歌的行板
  • 较差

好似相同的电影有很多,这部以波兰女孩zosia为主角,讲述了她在二战期间的经历,不是太出众。

42分钟前
  • nichkhun
  • 还行

幸好看的删减版的

47分钟前
  • 一天的天蓝
  • 还行

曾经好好的民族融合地区由于战争政治民族宣传搞起了无差别大屠杀 比一切恐怖片都真实 满屏幕的血肉模糊 比南京大屠杀更窝心 因为不存在侵略啊!看这种电影哭都哭不出 所以我一直说人类是世界上最残忍最没人性的生物对国人来说的冷门片 大导演残酷再现历史的十分之一

51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力荐

实在是有点拖沓!

54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我最难过的是,回想起这些事情,都是真实发生过...

58分钟前
  • 抓紧改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