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导演瑟琳·席安玛的新作《小妈妈》是一个小成本奇幻故事。
8岁的女孩奈莉在外婆去世后,一家人一起回到妈妈马里恩的旧居整理遗物。
很显然,妈妈的悲伤世界奈莉很难融入。
她离开后,只剩下奈莉和爸爸。
奈莉独自走到森林寻找妈妈儿时搭建的树屋,跨越时光遇到了8岁时的妈妈。
两人开展了一段短暂而亲密的友谊。
在瑟琳·席安玛的电影中,总是讲述着关于逃离原本的世界,进入一个可以遇见彼此相爱的人的空间。
这些女性角色只能在一个私密的安全空间里做自己,分享彼此的孤独和梦想,看法和思绪。
戏剧围绕着冲突的思想建立起来,总是在暴力和妥协中解决问题。
而席安玛想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席安玛在《燃烧女子的肖像》中想要探讨一段平等的爱情故事,在《小妈妈》中希望探讨一段平等的母女关系。
席安玛认为,家庭的悲剧在于我们只有在到达和父母一样的年龄时才能理解他们当时的状态——而父母已经早已不在那个年龄阶段了。
孩子在家庭中的重大时刻也往往是被排除在外的——他们无法融入成人世界构建起来的围墙。
但通过虚构和时间旅行,《小妈妈》为这种平等沟通架起了桥梁,也回答了她想要问自己的问题:如果我在8岁的时候遇见我的母亲,我们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呢?
透过穿越的设定,《小妈妈》其实讲述了我们如何找到自己脑海中的时光机——你也许也曾拿着父母年幼时的照片,想象着自己站在他们的旁边。
它无关过去与未来,而是剥离了时间的概念去讲述一份独一无二的亲密关系,用孩子最真诚天真的视角去直面悲伤、失去、痛苦和疏离。
故事的最后,爸爸即将带着奈莉离开外婆的旧居。
她和马里恩都知道她们将永远无缘再见。
她当然会马上见到自己31岁的妈妈,却永远不会再遇见8岁的马里恩。
于是她们相约一起完成了最后一件事——划船冲向湖心的金字塔。
是轮回,是永恒,是时间。
一切平静流淌的情绪都在此刻汇聚成激荡和冲动。
不像大多数男性导演喜欢阐释穿越的原理和机制,席安玛的穿越并不是噱头,只是给了孩子们想象中的对话一个时空平台,是一个女性对于母女关系最亲密的表达和想象。
席安玛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过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并不非常亲密。
她知道母亲看了这部电影,却不知道后者怎么想,而她自己也并不会去询问她。
但她对母亲的爱,已经都写进故事里了。
-END-原创:艺小萌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20230315私人电影院观影之《小妈妈》这晚《小妈妈》吸引了六男三女共九位观众。
这是军军今年在电影院观看的第35部电影,也是在私人电影院观赏的第96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在电影院观看的第612部电影。
这部电影简而言之就是儿童版的《你好,李焕英》,但是没有任何喜剧成分,是女性导演一部手法细腻的生活奇幻穿越片,最不可思议的是九岁的小女孩和她十岁时的母亲竟然只隔了一个小树林,然后她们互相都可以穿越!
真是令人目瞪口呆!
影片细腻地展现了小女孩对去世的外婆的深深地思念,当她面对十岁的自己,两人一见如故,情同姐妹,一起玩耍,一起冒险,惺惺相惜,难舍难分!
当她们一起抬着小皮划艇去划水时,美好的电子琴BGM响起,令人赏心悦目,又满怀惆怅。
电影很短,才72分钟,令人意犹未尽。
精彩台词:这是她的拐杖。
感觉像握着她的手。
豆瓣评分8.0分,我给7.5分。
作者:csh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瑟琳·席安玛再度来到了柏林。
此时她已然是闻名电影节系统的女性导演,这里的女性不仅仅指涉着性别,也指涉着她高度自觉的女性意识。
在稳扎稳打的作品序列中,她探索的主题已然囊括性别认同、性别凝视、女性成长、女性之间的友情与爱情。
《小妈妈》同样致力于女性议题的银幕呈现,但这一次的焦点是亲情与母女关系——席安玛用甚为精准的影像,再度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影片的主角内莉随父母回到旧宅,却在森林中游荡时遇到了来自过去的妈妈。
这个“小妈妈”与八岁的她年龄相仿,带着她四处玩耍、搭建木屋,甚至回到了曾经的家中。
于是在孩童的目光中,记忆之河开始交错流淌。
即便忽略搬弄时光的方向,从叙事逻辑上来说,我们也很难将《小妈妈》与许多类似主题的影片相提并论。
那些影片里的母亲常常深陷于影片所属地的文化土壤之中,被迫为了亲情与子女的幸福完成自我牺牲,身为主角的女儿,成为了试图让母亲完成“步入正轨”的人物。
而在《小妈妈》里,母亲与孩童之间的交流中,不存在成人所谓的“正轨”,内莉以甚为尊重的姿态,试探着母亲的记忆、体认着母亲的痛苦。
孩童视角成为了理解《小妈妈》风格的核心元素。
这种元素在许多影片中只是切换镜头高度或是覆上滤镜的成人视角,但在这部高度自觉性的影片中,它成为了串联影片叙事方向与情感线索的方式。
她在母亲房间里那些属于过去的物件里,捡拾着拼凑自己内心那则童话的零件,正如过去的母亲曾捡拾树枝来建构木屋。
父亲也给了她一颗绑着绳索的回力球,那是一个“只能独自使用”的玩具,于是她带着它来到了森林之中,开启了一段“只能独自使用”的故事。
于是,童年时的小妈妈成为了内莉的玩伴。
这或许是她在现实中的想象,或许又是她在超现实世界的奇幻之旅,我们对此无从知晓。
这种不假思索的合理化叙事,也是孩童视角的一部分。
在孩子们的眼中,奇迹实在太平常了——这也是是枝裕和那场动人《奇迹》的主题之一。
孩子们可以对着飞驰的列车许愿,也可以在森林的游戏中直接让愿望实现。
在这个奇迹或想象的世界中,摄影师克莱尔·马松极富诗意与秩序感的影像显得格外自洽。
高对比度的用色与摆放齐整的构图,在《燃烧女子的肖像》中呼应着绘画与艺术的本体论主题,但在《小妈妈》里,这些视觉元素成为了童话叙事的一部分。
于是刚刚出门的内莉,再度随着自己的小妈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内莉也在那里遇到了年轻时的外婆。
现实版的她已然逝世,而年轻版本的她与未来一样拄着拐杖、玩着填字游戏——这游戏就如内莉投身的奇遇一样,是一则精致的谜题。
诚如上文所述,内莉以尊重与试探的姿态,与此刻同龄的母亲一起,寻求着解开谜底的方式。
外婆的逝世构成了谜面的重要线索,也成为了这场跨时空母女交流的关键内容。
母亲对于内莉的意义,或许就等同于外婆对于母亲的意义。
从某种程度来说,内莉的想象甚至可能也衔接着母亲的想象。
当母亲正处孩童时期的时候,当八岁的她四处捡拾树枝的时候,当她担心自己母亲病情的时候,她或许也与如今的内莉一样,想要一个玩伴、一种陪伴、一个可能理解与体认自身的存在。
属于儿童的时刻,也是属于母女的时刻——同样纯粹如冰、柔情似水。
她们在仍未消解于社会建构的自然世界里,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木屋。
这也是席安玛这位高度自觉的女性导演,思考母女关系的方式。
相较蔚然成风的女性研究,关乎儿童的思考便显得有些逊色。
但长久以来,儿童的逻辑、想象与记忆似乎与女性一样,处于未受尊重的阶段。
“她们不过是孩子”——儿童们就如“她们不过是女性”一样,被排除到所谓正常与理智的社会意识之外。
于是不愿受到语言规制的影像们,开始探索着这些边缘的空间。
如席安玛这样的导演,在女性与孩童的世界里发掘着更多的可能性。
她们的生命经验与想象路径告知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只有一种真相,也不只有一种亲情。
《小妈妈》告诉我们的是,这两种世界在某些时刻甚至可能是相通的。
在从外婆到母亲,再从母亲到女儿的生命路径中,或许每一个角色都成为了小妈妈。
她们中的所有人都可以扮演妈妈,也都可以扮演孩子。
外婆玩着填字游戏,母亲玩着木屋游戏,而女儿则玩着回力球游戏。
母亲与女儿甚至一同玩着关乎警匪的角色扮演,而在更广义的语境下,她们也扮演着女性,扮演着不同年龄的“妈妈”。
在某些时刻,现实甚至浸入了内莉的奇幻世界。
八岁时的母亲与现实中的母亲身处同样的场景,甚至进行了温和的交流。
对于孩子来说,这并不是多么复杂、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只是过于动情的角色扮演,只是领着自己的一个朋友会见另一个朋友。
正如《小妈妈》的片名一样,它是一部深沉而轻盈的电影。
“妈妈”似乎意味着很多东西,意味着亲情关系、社会身份乃至性别路径,意味着这个世界压在母亲身上的一切。
但妈妈也可以是“小妈妈”,这时的她是一个八岁的好朋友。
我只需要一个拥抱,一句温柔的问候,就可以消除她心中的所有苦闷。
森林深处的小木屋,像记忆的茧房,当八岁的奈莉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二十年前的松木气息裹着母亲的温度扑面而来——席安玛用最温柔的魔法,将生死与离别织成一张发光的蛛网,悬挂在童年与成年的交界处。
这座由母亲少女时代亲手搭建的木屋,藏着所有未说出口的告别,倾斜的窗框漏进的光斑,是母亲十二岁时钉歪的钉子投下的阴影;地板缝隙里的松果,是她蹲在地上喘息时滚落的汗珠凝固而成。
奈莉每走一步,都在踩踏母亲存在过的证据,那些被成年人视为废弃物的木屑与锈钉,此刻成了跨越时空的密码,证明爱可以穿透死亡的铜墙铁壁。
席安玛拒绝用眼泪浸泡悲伤,当奈莉遇见童年的母亲玛丽昂时,镜头在她们之间流转如林间雾气。
她们一起划船、筑巢、烤焦的松饼被野鸟啄食,笑声在树冠间弹跳。
但暗流始终涌动:玛丽昂过早知晓自己将死于疾病,奈莉预见了母亲缺席的未来。
悲伤不是被剖开的伤口,而是渗入松木纹理的潮气,是落在肩头却掸不去的落叶。
最动人的回溯藏在“再见”的褶皱里,每一次道别都是倒放的胶片:玛丽昂挥手的姿势逐渐退化成拥抱的前奏,关门的声响被分解成邀约的余韵。
当奈莉最后一次抚摸木屋门框,她的指纹与母亲年少的掌纹重叠——原来所有离别都是螺旋上升的阶梯,通向理解与重逢的阁楼。
席安玛让悲伤显影为生命的底色,却在其上刺绣出星斗般的暖意,奈莉最终没有带走一片木屑,但携走了更珍贵之物:知晓自己始终被二十年前的月光照耀,被尚未成为母亲的少女以最纯净的爱意守望。
森林依旧沙沙作响,而每一片落叶都在低语:所谓永恒,不过是无数个“再见”串成的琥珀项链。
两个毛茸茸的小姑娘好可爱呀,就是我的脸盲症又犯了。
我觉得这不是穿越,一切都是孩子的想像。
孩子的想象力很好,但是还是有局限的,所以孩子每次“穿越”来到所谓妈妈的房子,房间里的陈设和现在一模一样,如果真的是穿越,不可能一模一样啊。
而且妈妈的打扮也和孩子一模一样,都是因为孩子是以自己为原型想像出的妈妈小时候的样子。
而且妈妈每次和她说的事情,都是她早就知道的事情。
还有一个镜头,孩子还在和妈妈玩着游戏,马上跳转到爸爸给孩子放吃的,这个镜头足够说明了一切都是孩子想象出来的。
btw演员表里两个小演员姓氏相同,可能是双胞胎吧。
如果她们别聊生小孩就好了……看到小孩说到生小孩,虽然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妈妈,但这还是让我感到很害怕……我真的很怕看到别人(尤其是小孩)讨论生小孩……而且,儿童时代的玛琳看到了奈莉的爸爸,这里我也差点被吓晕了……能看到奶奶年轻的时候,真好。
在这之前,由于没能在最后说再见,一直让奈莉很困扰,而现在见到了年轻的奶奶,对奈莉而言这次见面是发生在奶奶去世之后,而面前的奶奶却又是去世之前的奶奶,“之后”与“之前”相交织,于是,“最后”被抹去了作为时间点的固定性,于是,这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最后没说再见”的遗憾。
整部电影的氛围挺压抑的。
死亡、疾病,被这些笼罩着,玛琳从童年起就很难开心起来。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玩伴奈莉,但玛琳和奈莉一开始玩的那些游戏也都比较安静,不是尽兴玩耍的感觉。
好在分别之前,她们终于有了一次释放——她们奋力划船,脸上带着闷闷的倔强表情,这里的表情太让我感动了,就像是带着倔强投向世界,在与世界搏斗中划桨。
凭借《燃烧女子的肖像》走入到世界影迷视野的瑟琳·席安玛导演,近年来的强势崛起印证着女性话语的不可忽视。
2019《燃烧女子的肖像》尽管生于1978年的她现年才43岁,但此前就已是法国电影协会联合主席,拍过三部长片,均为青少年及女性题材。
瑟琳·席安玛导演准确地说,瑟琳·席安玛今年又带来了两部作品。
其中一部是她参与编剧的金棕榈导演雅克·欧迪亚导演的新作《奥林匹亚街区》,另一部则是她的第五部长片《小妈妈》。
2021《奥林匹亚街区》
2021《小妈妈》毕业于巴黎南特大学法国文学专业,以及法国知名电影学校La Fémis剧本专业的瑟琳·席安玛导演,在创作上保持着一种清晰的视野和精确的思路。
但这并不意味她的电影缺乏情感。
在影片《小妈妈》中,年仅8岁的女孩Nelly跟着妈妈Marion前往养老院带回逝去的外婆留下的遗物。
随后,他们一家人回到外婆的旧宅,那里也是妈妈儿时的家。
过度悲伤的Marion在一个清晨离开了家,留下Nelly和父亲收尾旧宅的整理工作。
在Nelly心中有很多对于妈妈的疑问,但她却无法与父亲交流,她甚至不知道妈妈还会不会再回来。
直到有一天,Nelly在林中树屋旁见到了跟自己年龄相仿、容貌酷似妈妈的女孩Marion。
整个故事便由此悄然展开。
尽管以亲情为题材的电影已近乎泛滥,但能够以创新赋予这类题材新的活力,自然能够再一次激活观众们的热情。
回望国内春节档的逆袭之作《你好,李焕英》,在票房上无疑是成功的案例;而题材上,同样也是对母女情感关系的探讨。
2021《你好,李焕英》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多影迷在看完《小妈妈》后,都难以免俗地称其为“法国版《你好,李焕英》”。
而实际上,两部电影除了都用到“穿越”概念外,彼此的联系其实很微弱。
《你好,李焕英》影片《小妈妈》从最一开始便放弃了大开大合的可能性。
在这里你会发现,所谓的穿越仅仅只是走到了过去而已,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动作。
瑟琳·席安玛全然不关心时间或空间问题,影片中的角色也并没有比故事发展滞后半点。
而在寻常的穿越电影中,这样的矛盾恰恰是做戏的绝佳入口。
化身为小女孩的Marion的出现,就是如此简单。
这是Nelly此刻最想见到的人,而身为观众的我们,也必然会存在着诸多的疑问。
自此,整个故事的动力开始涌现。
将母女关系重构为年纪相仿的玩伴,无疑是这场溯源之旅的真正关键所在。
但从影片的叙事所给出的前提和随后出现的角色来看:外婆,Marion的妈妈,同样是重要角色。
在核心的母女关系之外,另一位母亲的出现,则更进一步延展出整个关系链条(在影片中具象化为绳索这一物件)。
“小妈妈”成为同构的身份,也强调着女性的传承。
而当Marion意识到Nelly确实是自己女儿时,两个容貌近乎相同的女孩的形象愈发重合,彼此的关系也愈发亲昵。
完成情感建立的尽头,也是秘密揭晓的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选角环节,瑟琳·席安玛便选中了一对双胞胎姐妹,来分别饰演Nelly和Marion这两个角色。
这也是为何有影迷觉得“这部电影对脸盲症不友好”的原因,哈哈。
但这样的选角,其实恰恰体现了导演的匠心与巧思。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则正如这场奇遇的亲历者,在观影过程中渐渐拨开乌云,并进而产生思考与感动。
父亲作为影片中唯一的男性,拥有着隐晦的施害者身份。
在与Nelly的对话中,我们得知父亲向来是不愿倾听的性格;在Marion出走这件事上,他或多或少是作为“帮凶”的存在。
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渐渐发现,Nelly心底里其实很害怕他的父亲。
某种意义上,她似乎同样也是旧日父权体系的受害者,而作为男性象征的胡须便是重要的符号。
因此,女儿为父亲剃胡须这一看似与主题无关的动作才会被着重呈现,并由此强调互相理解与沟通的重要性,从而展现出独属于女性视角的细致关怀。
对于这部电影,瑟琳·席安玛曾在采访中提到过宫崎骏对她的影响:“我认为《幽灵公主》是有史以来最美的电影之一。
这部电影是属于儿童的,它把儿童视为最聪明的观众。
此外我还想到了宫崎骏的《龙猫》。
这些都是给相信电影力量的作为观众的孩子们的故事。
“
1997《幽灵公主》
1988《龙猫》在《小妈妈》中,那场关键性的外出冒险,便充斥着这样的奇妙力量。
两个女孩抬着皮艇穿过树林,奔跑、划船,而灵动的电子配乐也随着她们的行动逐渐变得激昂。
这场单纯而美好的冒险,无疑也象征着两个人的情感关系发展至定点。
原本极尽写实的风格在此刻迎来颇具抒情性的爆发。
由于是在疫情时期拍摄,因此变只能一切从简,影片从头到尾的主要场景只有树林和两栋房屋而已。
瑟琳·席安玛似乎由内而外地保持了一套足够精简的电影方法论。
而尽管整个故事的出发点源于穿越概念,但显然席安玛并无意于探讨其合理性。
对于早已习惯穿越题材的观众而言,也都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电影所蕴藏的魅力。
既然如此,那就选择直截了当地进入正题又何乐而不为。
影片在视听上也同样保持着这种精简,在绝大多数场景中都没有使用配乐,而仅仅收录最基本的环境音,从而呈现出静谧的氛围。
从创作思路上来说,仍是一种“去概念化”的策略,尽可能地保持写实性,而将叙事趋近于无限的可能。
导演在《小妈妈》片场因前作《燃烧女子的肖像》以简约、审慎的影像风格而为评论界所称道,这次瑟琳·席安玛再度选择跟摄影师克莱尔·马松合作也是在意料之中。
2019《燃烧女子的肖像》影片的整体风格透亮而清晰,置景则尽量简省,漂亮的色彩贯穿始终。
与此同时,前作中画龙点睛的服装美学也再度发挥效用。
这次则是“红”与“蓝”,仔细留意便会发现,两个女孩的服装始终围绕这两种颜色,或明或暗,最后甚至都变成了蓝色。
剪辑方式则追求零度风格,许多场景间的切换都摒弃掉了明显的过度,而是将真实与梦幻彼此联结。
在任何方面,我们都能看到瑟琳·席安玛为这个穿越故事的“祛魅”所做的努力。
整部影片只有短短的72分钟,步调轻盈,内质丰满。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优美而高效的电影作品。
瑟琳·席安玛导演以创造性的、长期被忽略的儿童视角,带我们经历了一场难忘的亲情之旅,同时也探索了妈妈这一身份的更多可能。
更难得的是,在这看似精简的规模之余,她也仍然抱有开阔的视野。
正如影片中最关键的镜头揭示的那样:去拥抱吧,这是我们所能做的最好方式。
作者| 德卡;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完后不知道应该把这部电影归到那一类,也可能是因为没有看懂。
最初看到电影的名字就有些困惑,为什么中文翻译是小妈妈?
(la petite maman),那可能是母爱有关吧。
看了前面一部分又觉得整部剧是在讲孩子之间的友谊,直到看到快五十分钟,才明白原来奈莉的新朋友就是她妈妈小时候(我也有不敢确定)。
所以这又是一部穿越剧吗?
这部电影的主题我也没有搞明白,编剧想传递什么思想呢?
剧里台词不多,法语也比较容易理解,法语初学者观看应该也没有太大压力。
剧中多次出现了truc,想起大卫以前和我们说这个单词非常万能,确实是这样。
整部剧也不到一个半小时,是我看过的电影里片场比较短的了。
看完内心没有波动,应该不会再看第二次。
电影名la petite maman 可不可以翻译成妈妈小时候?
与自己的妈妈成长好朋友,无话不说,一起玩游戏,一起成长,是梦里的每个愿望。
跟自己的母亲和解,或许可以避免大部分原生家庭悲剧,现实里妈妈不是一个人,她是一种身份需要时刻为照顾幼儿牺牲自己休息时间,为给丈夫提供消解负面情绪的服务,为了整个家庭牺牲自己的工作。
身不由己,被家庭支配着。
没有精力没有时间没有权利提高自己的认知。
妈妈也是一个人。
小妈妈 (2021)8.02021 / 法国 / 剧情 奇幻 / 瑟琳·席安玛 / 约瑟芬·桑兹 加布里埃尔·桑兹法国人的浪漫:慢节奏,画一样的背景,浪漫的口音一片小森林,一头是家,一头是“妈妈”的家对暗号:“牛奶泡巧克力”,“拐杖”“拼写游戏”“黑豹”他们小时候的过家家好高级呀!
妈妈搭的窝,又酷又美!
高配版过家家剧本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还有自己的台词和剧情。
还能划皮艇,去湖中心的金字塔探险,不要太酷
一起做可丽饼当奈莉说出我是你的女儿时,马里翁的反应不是笑,而是问你是来自未来吗?
可以带我去看看吗?
果然小孩子视角就是纯真,没有一点杂念,想象丰富,且有趣电影时长比一般的要短很多,戛然而止,让人回味好久……如果可以,我也想和小时候的妈妈做朋友,看看她生长的环境,听听她以前的想法。
想问问她以我为荣吗?
后悔生下我吗?
如果知道未来的自己是怎么样的,会后悔吗?
台词摘抄:“你知道的,秘密不是我们拼命想隐藏的东西,而是我们无法和人诉说的事”“你留着她的拐杖吗?
”“对,感觉像握着她的手。
”“我很难过,我没有跟她说再见。
”“你一直都有跟她说再见。
”“最后的再见,我没有好好跟她说。
因为我当时不知道。
”“她也一样,也不知道。
”“那你想怎么说再见?
”“再见”
“你不是我悲伤的来源”
非常寡淡但并不无聊,用这种魔幻主义方式从孩童角度来描绘三代女性之间的情感纽带和道别,太温柔、太可爱啦。但肯定不适合所有人观看
孩子的世界
空间内的调度魔法,小格局的游刃有余,像是是枝最好状态会拍出来的那类电影。2022.2.6重看,好感略减但还是喜欢。『鏡像』概念,兩座房子/雙生女孩。很多事情不會有第二次機會,我們需要的只是一次好好的告別,互相理解。我的悲傷不來自於你。時光/影像就是「再來一次」的魔法。
看着昏昏欲睡。没太明白,有点脸盲有时候分不清她俩
两个小女孩的视角演的,小女孩们很可爱漂亮,但没看明白主题。。
比起某片的刻意煽情,这部更像潺潺流水,真正地触动到内心柔软处。2022.6.18#卢米埃法国电影展映#重看,简洁有力。
太好了,一部男导演不可能会拍得出来的电影。不觉得是在讲母女和解(女儿其实从来没有抱怨过母亲),而是母女二人对于相似女性经验的共同谱写,即使跨越时空也有深刻的共鸣。最后她们彼此称呼姓名,母女关系被淡化,二人成为平等又不可分割的女性生命。
“秘密,并不一定是想要隐藏,而是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只挖坑不填坑不太好吧编导。
清澈、透亮,真挚、高度精简凝炼的情节剧,老席那无比温柔的慰藉语气啊……如墙壁上隐隐透亮的朦胧光影般的灵气在空间每一丝角落里释放,承继烧女静默平视场景下暗流涌动的情感,不同视点间的每一刻切入都如此顺畅柔软。当旋律再次从身后不存在的记忆中被唤醒,我们便重新习得投向身旁Ta人的视线、思觉、拥抱,当人物吐露出言语时,我们从静默的场域中被调动,磅礴的情绪也席卷而来——席导的影像魔力皆来自于此:即滞后的感官推向至直言的温柔。源于传统时空戏剧创作却以动作和眼神的直观调动起观者的思考和审视,两个Marion合二为一,身为母亲无形的爱意和身为女儿无形的敏感都被包裹封存在那树林小屋中,她们永远都在身旁,像跳动着心房的黑豹在床边守护着黑夜,这里的女性话语绝非只是一种性别代表,更是绝对纯真的创作象征。——BJIFF
“我的悲伤不是因为你。”跨越时空的母女玩伴相互慰藉,对外婆再好好说一次再见。小女孩很厉害,导演拍摄角度也很厉害,很多时候小女孩背影甚至可以看出成熟女子的模样来。
竟然是儿童版你好李焕英,没想到妈妈以前也是小朋友,从成年妈妈的不辞而别,到小妈妈的随之出现,导演用这种方式处理母女关系,就显得高级的多,更cinema,更女性视角。还能看到这个导演上一部烧女时的一些优点,架空的环境,简单的人物关系,剧本极其简洁,剪辑点非常的凌厉高效,室内戏的摄影、灯光,还有几场戏的声音设计也都很有精细,小女孩穿越回过去再次坐到外婆身边那场戏的环境声突然降噪很情绪杀。导演这回好像不太在意片子整体的节奏,但在故事节奏上还是很上心,最后给了两个小女孩划船的冒险高潮戏,情绪上直接用音乐强顶,用一个微观的小冒险来完成情绪释放,说明导演还是很在意这个故事内在的节奏,这个拍摄地点好像在《金银岛》里见过。
1.看了一会儿,终于明白不能用发型辨别两个小女孩,而是要用衣服的颜色和款式;2.无法共情,看完也无法理解母亲为什么要离开,不觉得笔触细腻,感觉不到人物之间的情感羁绊,幸亏只有72分钟,再长个20分钟怕是要让人更崩溃。
Berlinale71 我也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和你重逢,好几场都眼泪打转。
拍的就是白开水一样的剧情,挺自然就是不像电影
又是一出精心设计的浪漫。姥姥妈妈女儿三个阶段一种身份的嵌套叙述,是基于母亲具有真正的传承和情感的延续这个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也使得小演员互相面对的时候,不用复杂的语言,我们只需要想象她们的身份,情感会自发的连接。成年人之间沟通很难,因为无论如何都不会平等,但回到小时候呢?很多人说平淡,我却觉得当电影结束以后可以想象一下回到妈妈的小时候,你们成为两个8岁的孩子,你一定会紧紧抱着她给她很多很多的爱
两个女孩演员原来真的是双胞胎姐妹,难怪长那么像。
法国文艺版你好李焕英,但设定经不起推敲。小女孩客观存在,周围所有人都能看到,不能是母亲小时候。若是母亲小时候,则二人不能够同时被别人看见。相处情绪的细节好。两人喝汤吐汤玩耍,做可丽饼颠飞。同场景剪辑换景别换场,带耳机给契机起音乐。
坐拥一个如梦似幻的想法却几乎什么也没拍到,席安玛可能只适合纸上谈兵。
呜呜呜呜被温柔到,"énormément"。喜欢这种简洁利落。有谁注意到片尾有Marion画的那只抽烟的帅狐狸呢!
少就是多。简洁、凝练、节制、温柔。摒弃了穿越可能带来的一切抓马桥段,情节至简后得到感情的至纯。拓开了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微小动作后的空间,留以无限回味。大半段落都拿掉配乐,于是结尾音乐响起的时候,自然掀起高潮。孩童的台词一贯难写,不能是大人口吻,又不能情感容量过小,本片里两位小姑娘的对白,却句句简单熨帖,又丰富幽深。对没有与外婆好好告别的遗憾,只用了一句“再见”,效果却如《沉静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