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香港新导演曾庆宏的首部长片,讲述一个大家庭的悲伤故事,电影灵感来自导演自身经历,言之有物,但也可能过于“自我”,让故事推进的有些一厢情愿,没有完全跳脱出来审视人物和故事,略有遗憾。
一家之主婆婆,母亲玲,父亲真,舅父明;女儿悦,儿子阳,舅父女儿琪。
三世同堂,非富非贵,一个普通香港家庭,一个典型的东方家庭。
可以说电影最精彩的戏份就是前十五分钟,家庭的矛盾和困境,成员的性格和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吃冬至团圆饭,玲一家慌张地收拾上路,父亲和母亲一路上争执不断,都是些平时积攒的鸡毛蒜皮,女儿不知所措,儿子试图缓和冲突。
一家人磕磕绊绊到了婆婆家,舅父早已独自赶到。
他们都在努力扮演传统的家庭角色,婆婆母亲,始终在厨房忙活,张罗全家人的餐食,父亲舅父儿女在客厅在院子闲坐游荡,当社会给定了规则,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轨道上,起步停车,左转右行,每一步都被安排好。
相安无事,安于现状。
期待中的其乐融融转瞬即逝,玲切菜伤了手,舅父帮忙找创可贴,婆婆却怀疑他在偷自己的钱,争吵中婆婆对舅父的不争气、对舅父婚姻的不满倾泻而出,舅父愤而离去。
玲埋怨真不过问自己受伤,威胁要离婚,真愤怒中拿起菜刀,儿子刚好进门,拦下父亲又被父亲教训,也愤而离开。
团圆饭变成散伙饭。
这段紧凑的情节十分精准地描摹出家庭群像。
小家庭里,一个强势刚硬的母亲,一个木讷懦弱的父亲,一个敏感冲动的儿子,一个沉默娇弱的女儿。
婆婆和舅父的关系又是一面镜子,映衬出包围着大家庭的人伦牵绊会通过血缘润物细无声般地传承和蔓延。
八年后,又是一顿冬至团圆饭。
舅父突然去世,女儿琪为完成父亲的心愿,回来团聚。
此时,婆婆住在福利院,终日悔恨逼走了儿子;玲和真的婚姻名存实亡,真沉默寡言,玲只有在每天做家政服务的他人家庭里体会到一点家人的温暖;阳已经八年未回家,靠自己打工养活自己,甚至出国留学,现在一边开发虚拟游戏,一边开优步;悦已离异,工作也丢了,一边面试,一边假装在上班。
本是一家人,却活成五个孤独的人。
没有人有恶意,甚至他们都带着好意,用自己的付出成全家人。
东方式的心结,就是为了你好,我把心思默默打成结,把时间层层围成墙。
婆婆和玲性格强势,但换个角度看,公公早逝,真性格软糯,她们都在独自打理着里里外外,撑起整个家,势必养成或加重凌厉爽脆的性格,同时积累的压力和委屈也会伺机宣泄。
真的不善言谈让他疲于应对生活,不说不代表不难过,八年里用沉默消磨着情感,等到房贷还完,重担卸下,他觉得可以分开了,同意离婚不是泄愤,是抱歉,是成全。
悦的情感和工作都很失意,但面对这样的家庭,想必她也难以启齿,不让父母担心,不给家人添堵,可能是她最好的选择。
阳一直记着父亲举刀的场面,离家出走就是他对父亲的惩罚,他害怕一旦回家过去的场景还会重现,只要他不在,这个家就还在。
其实他们也看到过别的可能性。
婆婆已经后悔,而且随着舅父的去世,这个遗憾无法再弥补,但会触动家人的心弦。
悦偶遇一个马来背包客,整日游玩,无拘无束,他们甚至产生懵懂的感情,让悦误以为这是另一次开始。
但背包客还是消无声息地消失了。
就像他自己说的,“其实我也是自私的人”。
多情又薄情,这是自由的收获,或代价。
阳认识了一个高龄游戏玩家,而他玩游戏的初衷却是为了搞明白自己的孙子为何沉迷游戏,远离家庭,最后自杀身亡。
失去亲人的伤痛,追悔莫及的遗憾,同样刺痛了阳。
“能不能沟通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障碍。
”阳一次又一次尝试在虚拟游戏里,与父亲沟通,但总是失败,也必然失败。
就像电影里所有人物,几乎都没有成功的沟通,甚至不曾真正努力过。
所有人都在隐忍,以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以为自责可以弥补缺憾,以为离开可以成全。
电影后半段的主要线索逐渐聚焦在夫妻和父子,父亲的决定无意中左右着家庭的未来。
他放下心结了吗?
好像没有。
他坚持了八年,就是为了完成丈夫和父亲的基本责任,把孩子养大,把房子供完,这些完成了,可以解脱了。
他把自己的离开,当做妻子解放,儿子回归的代价。
这不会是最好的方法,却是他以为的仅有的机会。
但这至少给了他们理由,让父子恢复对话,一旦眼神连接,东方式家庭的隐秘而坚韧的纽带便会再次强大,包裹住他们。
也许是重新出发,也许是涛声依旧。
这次的冬至团圆饭终于成功了,夜色温柔,人也变得温柔。
一家人笼罩在老房子的灯光里,卸下防备,忘掉心结。
过罢时节,再话家常。
20230610上影节观看。
导演在映后谈时提到本片剧情参考了他的亲身经历,因此也理解了片中部分令影迷诟病的逻辑短板与全片部分剧情的冗长。
以及部分观众从头至尾的共鸣与啜泣。
本片用几乎两个小时的时长缓慢讲述了一个平凡中国一家四口的“平静”生活。
(此处的中国可以理解为文化载体而非地域限制)。
而结局部分也算将中国式家庭的中国式“和解”较为完整而平实地呈现出来,得到一个喜闻乐见又心照不宣的“大团圆"结局。
作为中国人,在对角色行为逻辑和故事内核的理解上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作为”主角“的儿子在经历家庭变故后通过肉身出走逃离生活;作为”家庭轴心“的母亲通过做家政妇对雇主产生的情愫逃离生活;沉默的父亲通过拒绝交流、保有自身的行为逻辑与储钱“北上”逃离生活;游离在家庭与社会边缘的女儿通过婚姻与恋爱逃离生活。
抛开所有敏感的政治和文化符号、香港本身作为某种地缘系统下的隐喻等也许会被挖掘的各种“深层次"内涵不谈(当然本片可能根本没有这些旁人猎奇般意图挖掘的文化内涵),单纯将本片看作一部仅谈论家庭责任和家庭成员关系的电影,四线交织的平衡叙事,最终让故事从祖屋开始到祖屋结束的架构,演员的表现、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的付出这些方面,算是非常工整又成熟的一部电影。
也因此让我在快要结局之前有种平凡的无聊困意。
毕竟日复一日生活在此间,不够好又没有那么坏的凑合到如今已被称为中年的年纪,早已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麻木。
但很奇怪地,香港人能将香港本土的景观拍摄地那么绚烂而美丽到又不至于像大陆片一样过分“离地”,确实要赞叹他们电影工业下的足够驾轻就熟。
而作为一个不算资深和标准的爵屎与神徒,虽然不抱太大希望来看两位在这部正剧里有何种演技,但还是惊喜地发现作为导演“分身”男主的edan,演技肉眼可见从开始到结束有了质的飞跃。
第一场车内戏的“端着”,和开头矛盾冲突下父亲挥刀时的“夸张”,到最尾时和父亲和解的对手戏已经自然而然地表达角色需要的情感状态,在表演方式和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当然,这种成长虽然有自身的勤力,也必然无法离开导演和其他演员的教导,而这个角色确实也将他性格中能够支撑起人格立体、成熟刚正角色的部分调动了出来,而不再是单纯只能演喜剧角色gagman。
戏路变宽,可喜可贺。
而ansonlo的角色虽然只是作为“主角的朋友”这种只有两三场戏的不够立体的花瓶,也算是无功无过但有表演痕迹的“本色”出演。
这部电影虽然是请了两位大热新人且放在主角位置,但并不是一场“热热闹闹”的粉丝电影。
在香港文化式微、港影式微的当下,抛开传统大热的“香港题材”,并且前有各种混合着时代特色的台湾电影,后有夸张八卦家长里短的大陆闲片,甚至竟然勉强能算上日韩地区以及包揽大奖的《*的宇宙》,在儒家文化圈(ok已经不算中国!
)的诸多包围下,来做一部也许被从各种角度拍烂的中式家庭伦理文艺片并将其拍出新意,确实不易。
也确实戒骄戒躁地为观众展现出凝聚在普通人身上的中式模式(哈哈),并且让某些初次观影的大陆观众潸然泪下,倒也不算烂片吧。
过时,在粤语体系,是不是有其他意思,大概跟过节的意思差不多?
他,天资聪明,长相帅气,能够理智的平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调和,一次次的避免父母、姐姐在争执中遭受伤害。
当我看到他手指靠向嘴边,给姐姐一个自信的眼神,就知道他不止一次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功的避免了很多家里的麻烦。
但这一次,他自己都没有逃脱歇斯底里发作的争吵对自己的伤害。
即便两个人分别都对他说过,你要珍惜亲人还活着的时光,至少你的亲人还在世上,他依然难以走出受到伤害时所封闭起来的自己。
直到他的父亲,再一次默默忍受了所有,主动走向了他,还好,这个世上总是有人要多付出一些,习惯沉默的人,总会更加强大吧,大概。
他,温文尔雅,从不生气着急,能够温柔的对待妻子和孩子,这一次,经济的压力,妻子的岁岁念,岳母的叨叨咕咕一点一点的累积,直到那句离婚,从本不应该先崩溃的妻子嘴里说出来,他崩溃了,拒绝了再一次受到伤害,然而,歇斯底里的妻子,像发了疯一样的激烈的情绪,点燃了他心底的怒火,这个时候,他彻底爆发了,拿着菜刀砍向了椅子,不得不通过宣泄来排解心中的愤懑。
她,温柔恬静,不愿意多说话引起父母的注意,总是默默的做一些事情帮助需要的人。
母亲强势的性格压抑了她的表达,在沉默和游荡中,她也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间,这不能帮助她融入社会,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在遇到鲜明性格的,有强烈吸引力的异性的时候,她可能会像一只飞蛾一样,不顾一切的扑过去,正是这种勇敢,让她走出了心里的分离,在一场痛哭之后,她找到了新的自己。
这没有改变她内在的什么,只不过在这种本来就美好的性格中增加了一些坚强,一些勇于尝试,这使得她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毛老师演的真好,一个绝望的主妇,一边是原生家庭给她造成的难以逆转的缺陷,一边是她被压抑的那些东西,又像魔咒一样,转加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这种矛盾,都被毛老师演绎出来了。
阳仔的母亲,不愿接受自己的丈夫,对单身的客户怀有相思,这种复杂的情绪就好比,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吃着碗里的 看着锅里的,种种不接受现实的行为,是所有人痛苦的最大根源,也就是业力所在。
在外人看来,能够养大这一双儿女,性格都不差,体贴父母,多半都是因为有一个出色的父亲,父亲性格里闪亮的东西,让这两个孩子没有受母亲的负面影响。
人们的痛苦,多半来源于执念。
被辜负,错误的选择,心有不甘的过去,这些种种造成的心里的创伤,累积的压抑,驱使着他们总要找些理将他们转嫁出去,或是残忍的指向自己的家人,或是恶语相向,发泄在无辜的路人和弱小的群体身上,他们总要,传递,不甘心让这种不好的东西烂在心里。
这何尝不是一种恶呢?
那请问,写在我们中华民族基因里的自强不息精神,什么消失的?
如果可以,每个人都应该更强大一点,用悲悯之心,化解所有苦楚。
故事其实和《饭戏攻心》没什么关系,但不管怎样,都是围绕着“饭桌”发生的故事,不同于《饭戏攻心》的嬉笑怒骂,故事是香港式的小品,不煽情,不刻意,但却能品味到余韵悠长。
国人,对待“吃饭”的问题,是相当讲究的,所以,“吃饭”的意义也非常重大,遇到时令,那就更需要一家团圆,比如,轰轰烈烈的除夕。
一家人一起吃个饭,是老人心中莫大的慰藉。
故事开始,毛舜筠和谢君豪就万般的不对付,夫妻之间,已经很少交流。
毛舜筠怎么看谢君豪怎么不顺眼,谢君豪鼻子一捏受着。
中年夫妻,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吧。
妻子唠叨个没完,丈夫一言不发。
妻子没得到回应,越发的唠叨。
丈夫累积了一肚子的怨气,越发不敢开口,一开口就是大战。
话说,这开场的吃饭,一家人基本到齐了。
不长进的舅舅,喜欢和外甥看蚂蚁(注意,这个是重点,后头要用),于是,被老妈一阵子的唠叨。
看来,是有其女必有其母,娘俩这碎嘴子,感觉是家庭危机的最大源头。
这场饭局,唯一的遗憾,是舅舅的家人没来。
于是,老妈唠叨,这个媳妇儿不行,唠叨来唠叨去,老妈还怀疑自己的儿子这次吃饭,就是为了偷她的钱。
舅舅也是炸了,直接拖行李箱走人。
好好的一顿饭,还没开吃,就搞得鸡飞狗跳。
毛舜筠切菜切了手,小舅子拔屁股走人,这么乱糟糟的情况,谢君豪还安步当车的收拾菜。
毛舜筠是气不打一处来,我手都切破了,就没一句关心。
谢君豪哦了一声,没事吧,然后继续摆弄他的菜。
毛舜筠也是炸了,离婚,忍你很久了,你个窝囊废。
至于毛舜筠的炸,是不是和老妈的唠叨有关,这个不得而知。
不赌不嫖,不烟不酒,这样的男人,大概从来得不到女人的欢心,因为这么个无趣的男人,大概和“无能”基本划了等号。
毛舜筠炸了。
谢君豪也炸了。
这个平时窝囊的男人,竟然拿起了菜刀,叫嚣着你敢离婚试试。
儿子上来劝架,可惜的是,他错过了前头的部分,只看到老爸拿刀。
父子俩一顿争吵,谢君豪难得的给了儿子俩巴掌。
一转眼,八年过去。
这八年间,一家人再也没好好吃个饭。
老妈,已经住进医院,整天盼望着自己的儿子能回来,但始终没等到。
毛舜筠夫妻俩没离婚,但已经形同陌路,你睡你的床,我睡我的沙发,一年到头,没有一句话。
儿子,自从当年的那俩巴掌后,再也没回家,和他舅舅一个样。
女儿,已经失业,但每天还装着上班的模样,为的就是免得老妈唠叨。
她邂逅了一个背包客,貌似也擦出了一些火花,然而,俩人也是各走各路,一个人看日出,看了个寂寞。
不过,俩人见面的场景,也是佩服女儿的胆大了。
这种“扶不扶”的局面,女儿还真的敢,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这么奇怪的一家人,打侄女儿来了之后,才稍微有一些活力。
侄女儿是来“过节”的,大家能聚在一起吃个饭,是最大的愿望。
可是,这一家子,一盘散沙似的,要撮合到一块儿,可是难上加难。
这一天,房贷还完了。
谢君豪第一次主动和毛舜筠说话,房贷还完了,我们离婚吧,我在家一天,儿子都不愿意回家,我走了,儿子才能回来。
第二天,毛舜筠难得温柔的给谢君豪准备了早餐,说,如果儿子愿意回来,你就别走了吧。
一家人吃饭。
老妈念念不忘的儿子,已经回不来了。
珍惜眼前人。
气氛都渲染到这里了,一家人也应该彼此放下成见好好在一起了吧。
谢君豪向儿子道歉,当初,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动手,然而,对自己为什么拿菜刀一直讳莫如深,这个男人,把所有的误解都承受下来,然后选择离开。
一家人,还是没能一起吃饭,不过,欣慰的是,儿子说,今天陪你吃饭。
港式小品,不再“追求”大团圆的结局,越来越生活。
本来,生活就是百般滋味,刻意追求完美,或许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故事里头,毛舜筠作为一个唠叨的师奶,其实也是哲人。
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
实在没看懂的,请移步《本公众号获取资源方法》。
最近发现微信后台有时会删除设定的自动回复,如有后台消息后未自动回复的,烦请告知,谢谢!
这其实是个断篇,正讲到,崔姬和那府公子一次短暂出离,好像是片竹林,这么多年,又出不少事,不论笔是生活,都在添瓦,坏的以及更坏,凑齐有点时间,她又写别的,这个短微剧本,和那个长的,写云端敬老院剧本,都很老实,就在她U盘中。
在今早,她忽又想起从前,就是对照片,告别就是删除,是长久。
她发现,这里边有联系。
那天收藏时,她就再想不起更早,用杜丽娘回眸做头图事,是不想。
那个白衣杜娘,正在回忆,到处是伤,看片发黄草她悲凄,是杜,也是她,但这是今年。
今年收了大约9张以后,给一个好友普遍发去以后,在另一个月的过午,她统统删除,也正确,以前写过,还是断章,她决不重回,写小说也不犯上——再踫以往生活重合?
画面,味觉,触痛,她是想忘,还是怵,就成为今早的一个记忆。
但是记忆是恒久的。
崔姬本不叫姬,他长太好,又隔绝,静底子,净是头顶花罩,四面壁橱,古琴悰,最正常不过开始觅友,那府里小爷,下人伺候,出门有桥,过桥柳莺,有个妹妹,什么都会,眼界也宽,崔姬别无好友,空闲了就是俩人,天长地久,情浓我怀,小妹叫萌,萌娘吃醋。
她为此公子设计搬演牡丹亭。
白衣绿蕉,崖深情淀。
这崖俩人知道。
她的公司仅是再小不过,经费有限,到哪找阳春三月,花桥樱美?
但这还有时间,最迟5月开拍,编导催过剧本,好好好,她在加紧进度。
她想有一幕就是个花荫凉,这不难,找个石头桌,磨成旧,水磨石不好踫,大石头不有的是?
不能摆中央,在水之央,她这一想就是那晚上,她突然看墙发恨,早就生恨,星期天时写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这么多年,摸起毛笔,就写出恨,左牵右扯,结果是,越看心乱,就在这一天的晚上,覆盖白纸,写出来篇清丽赋,不是在说那个石头?
荫凉就是片树叶子,随便哪种,从半空一吊,上吊的人,她这周洗出56张日本男星遗照。
她再用个周六,满手攥这些照片,张张讲。
草地上顶风,她就不铺,就得按上拍摄杆,等这杆子架好,可能就又有风,看来是,就是他死了,也不让平整,满地草,上边有大太阳,活着人想替他,也不成,只好满手把。
她原剧本有位女性,她也不想是崔姬,是其人,就在无意中,闪到这段背墙,让看回花荫凉,马上谢掉。
她想让她回到一些时间。
他或她在之前,和那府公子有意,又落俗套,她让他或她回来,挖些魂,见偶然的树、桌、一洼子墙、一洼子墙地缝水,她想让他们知道什么。
不能,是普世的,许不许更是普世,关系到生存,形而上不在此列。
没公子他也能活,不论清代现代,但是走哪都有情,人活就为一情,但是她显然在这来了最不该来的批判。
半路添字,她有一点肯定,支持下去,她欣赏同性间的情,最真。
所以会有将来的卡壳。
这人在这半段偶然挤出来的时间,没有机会说话,看也不让饱看,就这么三两眼,记住来的一棵树,来的张桌子,来的段湿墙,有段树叶子,那边就开始丫鬟叫了,这么说这是位女性。
四、三年的混乱记忆,理到现在,半清不清出了三角债,谁说男人也没钟情的,最后还是让女人受罪。
这一张有人说梦幻,就是她给过的那个友人,但是她听完就笑,笑的自己啊,转了这么多年,致别人一样图,她并不一样想,她只认为不过是偶然重合,她是想写东西,浪不浪漫她总是这样给别人留印象。
然后那景就得去实地。
她总得找段高屋,钉上四壁木雕,总得托块厚碑,深到墙底,总是一大段别枝子,抹崔姬半张脸,这时“他”恰好钉在枝子后,“他”恰好就在高屋,幸而看见,于是再回忆,无穷动,会再伤心,支持不住,念人不留,就再转个弯,到段拱桥,人一托,更作伤,往哪看都是那府小爷,紫藤架下,唱白弹墨,豆棚子底谈天,紫薇霞下看天,再支持不住,就再往前走,那就是另一个藏屋,“猴”人地儿,崔姬窝得住,拿起把扇儿,5000年前太阳,仍然犀利,擦过边梢,5000年前大桐树,一道作伤,扇儿显灵,都是小爷,小爷此时在那府,弹古琴,吹丝,再不正看崔姬校完小样,这边姬伤神渡世,钗头不飞蝶,鼻头滑香,窗前一水洼子,崔姬出神。
她到现实中找一块碑。
原来也难,走上段仿古桥,向下便是记忆,其年仨人,夏八月,风和气温,有手摸过这碑,嵌到墙尽头,灰质足可膜拜,游龙画凤都是行书。
崔姬便小了,“他”世界只有小爷,不在故去亲情中挣扎,摸碑显灵,闻碑显灵,可是离开的就是离开,她想听见那段桥上,一位老人,另一位半老人儿,“他”想象他的生活,慈碑显灵,慈爱显灵,灵这世界根本没有。
她不想写了。
还缺几处,无外乎茶瓮、画栋、西壁画、东阁床上有吊苏,东南擎屏风。
她发现一直很假。
不断发现的还有,这都是在毁情。
一旦落实表面,这是她在偷懒。
崔姬爱小爷,你表现牡丹亭,崔姬想爷,你表现小爷放河灯,崔姬隔绝萌娘念爷们,你表现琴上面的土厚,垂手而得,生搬硬造。
她更知道词,那些属到自己凋屋里数花,这人的情会牵会绕。
可是她得知而且避。
现实中,她也在看视频。
那天,她又看见那个帅哥了,他和他竟然到了泰国。
这种热带地景,她曾有次留言到某视频,说她已经有段时间,并不喜欢甚至是厌恶看上流社会,欧洲、北美,她说那里的人冷漠,比之她现在以及将来都爱看——恰巧那则也在泰国。
在真泰国中,吴栋剑依然顶级酷,但是瘦,不是一点,极瘦,于是她就不能不再看看他伴侣,小枫,他还是红福福,懵懂,但是吴栋喜欢,大爱。
于是她不断发现,这则视频所带来的绝大部分浪漫感,几天后她再寻思,都是从小吴那边。
她曾想写个东西,从哪下笔呢?
先描描他长相,长脸,剑锋眉毛,细眼勾魂,他每次回头都在笑,身高183,然后她感觉她再次失去天赋,以前那种顶级描写找不到北,由是她便不写,那还能写什么,吴带来的异样,她要知道自己心底怎么个事。
再后来几天她有空时想,他啊,就是一字帅,和这种顶级帅人,从些小道走,从些巷子,从俩边展开各种各样的裤子,俩边吆喝的菠萝汁,俩边夹着的树,再不从头顶上散来的光,红伞、绿伞、牛油果色伞、灰伞、青伞,连合起来,小灯泡缀满,像星星闪光,打吴栋剑那种朝天细发射,射下去,射击冷酷——他不爱女人,射击将来要萎遁——他可能要磨折死,射击他以前经历的美好,亲情啊、坐后位暗恋他的、坐前位请求他的、爱他的不理解性取向,托他的希望他能爱。
然后吴栋剑身边仍有女人,她猜想是枫姐,女人甜美,喝着甜水,一路灯红中仰着脖注视小吴,这时小吴都还在笑,十分随意,并不拘紧,也不难为,他在每回笑后都不忘看镜头,实际那是小枫,并不是我们。
也许是她没开声道?
她正在听WHAT A WONDERFUL WORLD。
不是烟嗓版,是长着一头乱发的,叫什么名忘了,牛仔类型,他唱的深情,特别是在某些段落,该凋就凋,不升那他就不升了。
也许正是这个,隔绝开这边世界规则,同性之爱显得那么高档,这情最真,真在吴栋剑一人身上,他高高的身子,体面的脸,一直向前的步伐,并且总有,总是有一阵,或就是一股风,还是风流什么,萦绕其身周围,不在那些发暧昧黄光的灯,那些灯中发出的雾,那些总也走不完但极其美好,极其留恋的弯弯道。
这些道路都有吴栋剑。
爸爸失业了女儿也假装工作奶奶疑心病舅舅气走了妈妈要离婚爸爸拿起刀儿子离家出走八年女儿喜欢上流浪汉舅舅死了外甥女是唯一一个正常的最后是四个女人看两个男人吵架又看他们和好一家子神经病英文名是 Hongkong familyVR 部分有点出戏不是一个人的工作量能完成的别的都还好
好像人与人之间除了互相包容互相付出真的没什么更好的相处办法过节过时看完心里有点压抑几十年相处的老夫妻到最后相顾无言连陪伴都算不上谢君豪演技出神入化看到最后大家都开始啜泣了这是上影节这几天唯一最打动我的一部电影我喜欢的上个世纪香港老演员们都已经齐齐步入老年如果谢君豪还能来上海巡演南海十三郎我还得看上两场故事情节平淡但真实到了之后一地鸡毛的婚姻大家很平静的说着别离的话也许这就是人生吧人们总要误解总要互相伤害互相远离互相赌气和好或者分开happy ending并不多见当人们去世所有的一切全部都将结束了事实证明有毒的家庭关系比比皆是没经历的人没法感同身受不懂得沟通的家庭模式真是千千万但是绝大部分真的都只是不会表达真的就是会有家庭因为一些小事几句话 关系结冰很多年因为血浓于水反而无法原谅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逃避而不是沟通与解决人们总在思念、总在缅怀自己曾不珍惜的一切人类确实犯贱不懂得珍惜人类总归是群居动物需要爱、家人、稳定的工作、无压力的生活环境,缺了一个都会觉得不满足但全部满足了人们又会觉得 我存在的意义是啥?
五颗星
几个缺憾:1,几个sub plot和main plot脱节严重,感觉main plot是现实主义而sub plot像是童话故事,人物扁平,剧情简陋失真,流于俗套。
好像是把这两个故事单独外包给学生做的一样。
2,导演的确有一些很好的想法,但是没有能够很好的结合,感觉像是为了几个好点子凑出了一场戏。
3,台词问题。
感觉有些台词在生硬地把想法塞观众, 就差像布莱希特那样直接跳出来和观众讲话,生怕你感受不到重点和主旨。
小细节方面:大提琴bgm声音太大;收音效果不一致;有些bgm和画面搭配不是很好。
接下来谈谈优点:我很喜欢导演的最后一个镜头,月光下的屋企,母亲一人站在阳台前,百感交集地吃着冬至汤圆;两姐妹暂时跳脱出了家庭芜杂而压抑的氛围中,彼此讲笑着;屋外的小径,两父子无言地并肩走着,心中是八年与内心斗争煎熬之后的释然。
人真是奇妙的动物啊,只是人们所处的位置变化了一下,就徒增了这么多的情感。
而这些情感又好像透明的一堵堵墙,一块块相斥的磁铁,捉弄着人们,命中注定般制造着一出出令人嗟叹的遗憾。
#過時過節--許久不見的家庭題材,劇本將東亞文化家庭的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總是抱怨的媽媽,失語的爸爸,默默忍受的女兒,逃離的兒子。
這組關係再往上推一代依舊成立(抱怨的外婆和收拾行李再也沒有回家的舅舅)。
--結尾是點睛之筆,有驚喜但也有遺憾。
冬至飯圍坐一桌的是家中的女人們,就如撐起這個家的其實一直是女人;而很不幸,男性角色在這個故事中不僅失語,並且最終用自我放逐的方式在家庭責任中失蹤。
驚喜在於沒有落入大團圓的俗套劇情之中,遺憾在於最後的和解令整個故事失去了支撐。
--其實很喜歡談善言那個角色的成長線。
試圖用婚姻逃離窒息的家庭環境,婚姻失敗後被迫回家,後來又不停地想通過依靠男性來擺脫現狀。
但結局她靠自己的力量登山看到的日出,預示她終於從依靠他人的死循環中走出,開始真正獨立。
--但看完電影最大的感想其實是,原來大人說一聲「對不起」真的那麼難,難到過了八年才勉強憋出一句道歉。
而家庭的影響又是那麼潛移默化,從父親到兒子身體力行地面對問題只會使用「逃避」這個解決方法。
--父母之間的冷暴力詮釋得非常准確,我差點以為導演在我家裡裝了監控,估計這是世界上許多家庭都有的普遍故事吧。
沒有愛,不如趁早離婚,不必勉強自己互相為難。
--演員都發揮得很不錯,袁澧林真的又美又靈,更加期待之後的《窄路微塵》了。
对人物不乏功能性的利用(情哥和孙子),但却有意夸张而凝聚地展现出家庭生活的压抑及至恐怖的面貌。
张力就存在于,所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场所,活在自己的世界,但门框、窗框的挤压与覆盖又必然使他们的肉身不得不捆绑在一起,居于同一逼仄的室内(阳以寄居旧屋的方式,而表示与这个家庭始终未曾分割)。
在身心的分离中催生出了多么可怕而持久的狠毒。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而家人就演变为仇敌那样一种存在。
这根本就是一种寓言式叙述,为推演出那一极端情境而使人物转变为象征,比如像悦这么一个突然冒出且闯入了私密的家庭一跃而为家人的一份子的角色,根本就是舅舅灵魂补偿性的归来,而她也是全片中惟一没有负疚没有道德瑕疵的人。
父亲面无表情地向妻子吐露周密的“脱身”计划,夫妻间一些最残酷腐烂的东西被揭开了,立时与《一一》中NJ与敏敏相对无言的那一时刻打通,殊途同归地警诫我们去直面伤口。
虽然最后也没有谁知晓路在何方,但至少坚定地拒斥了那种虚无浪荡逃脱的态度(流浪者诺文——惟一一个背景空白的角色——这个人的选择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
),也否认更古老的委曲求全相安无事的退守与伪装策略。
最后一镜提醒我们,这已不再是一个传统的论题,它涉及到了性别,以及世代交替下的观念变更。
当我们试图呼吁家庭成员间的互相袒露与理解时,这就会碰到更多障碍,但也许同时也会令我们意识到新鲜的出口吧。
一切源自于老婆的强势,老公这么多年的忍让最终只能表现得默不吭声。香港人活得好压抑,还是佛山好
我的家庭拍成烂片be like
3/5 通过两餐冬至饭折射出普通香港家庭众生相。开头几场吵架戏的对话内容好真实,比如接机那段,可以看出,其实所有的争吵都是源自母亲的强势刻薄、父亲的隐忍漠视,每次话一出口就是毒舌挑别人毛病,双方从来没有平等和谐地交流过。所以当八年后还完房贷父亲终于讲出「我们离婚吧」的时候,我反而觉得这结局很好,因为双方终于放过彼此。但儿子、女儿和外婆的副线写得并不好,为何儿子会认为只要自己不回家,父母就还能这样过一辈子?剧情细节打磨得还不够,尚属可惜。@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2023·广州站
妈妈委屈吃苦又抱怨及强势爸爸八年迟来的道歉儿子八年迟来的沟通女儿在没有爱的环境成长被骗一家子支离破碎好像看看他们的生命密码,这么相克
成年人的崩溃都在一瞬间,能不能沟通,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障碍。
所以 最后离婚了吗
现在的导演拍这种家庭片,基本也就这个水平了。
很救命
就是家庭的各个成员并不统一 显得支离破碎 那个想要回家的事情 似乎在观众种下来的并不深刻 所以共情会弱
是新导演,但拍东西却很过时…
蛮多剧情因为没过多铺垫,所以出现时并不是很合理,到时看完就是“莫名其妙的吵架散了一个家,八年过去了,时间治愈了这个家?”人物刻画上面按着强势的母亲、永无回应的父亲、极端固执的儿子还有不闻不问的女儿,看得出来导演想要把刻板的东南亚家庭代进电影。不理解的是儿子为什么会觉得“我离开你们就会相安无事”,看的时候这个bug给我的感觉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你根本不清楚家长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到后面以此为进点,儿子对着自己的好友喊“能不能沟通是一种选择”,是想要表达自己对父亲无言的怒气,还是自己也对父亲同样发不出声的境地?至于演员方面,看到儿子的时候不由得和友人说,哎香港到底是发生什么了看看谢君豪再看看演他的儿子的演员,再看看现在所谓的顶流,香港好像是真的没人了……
年轻演员毫无发挥空间,扁平且做作。老演员表演也都有些用力过猛,可能和剧作有关系,内核很陈旧也没拍出新意。
父母闹离婚,父亲火大刮了儿子一巴掌,导致儿子离家8年没联系,而原因居然是“以为不回家,父母就会和好”?神逻辑。另外,毛舜筠一直都可以的,袁澧林有潜质
人类要发展,家庭必解体
鼓励性给多1星 开头那场冲突戏真的很好很真实 一度让我应激 但后面有些散甚至不伦不类 每个角色好像都在游离和主线没有太大关系 搞什么高科技元宇宙vr啊
和解好难
我看到了,但这一切为什么呢?
好多片段看到我家里争吵的影子,电影英文名叫Hong kong family,但我觉得哪怕是Chinese family都行得通。我们总是这样,想着用不回家惩罚爸爸,但如果爸爸不爱你,又怎么会被惩罚到,如果他爱你,就不应该用这种方式
狂秀镜头语言(模仿叹息桥痕迹严重)但却言之无物…人设冲突都硬凹,多年来第一次看不下去主动离场
要命的是,电影气质和叙事营造出的氛围,和这个抓马故事和夸张过火的表演非常不搭,不知道是谁让演员这么演的,几场大吵大叫的戏真的是没有必要,而这种岁月静好的电影姿态是这个故事本身完成和支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