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梦想、坚持、创业、资本、金钱、科技、事业、家庭、生活,影片有很多闪光的小点,都值得回味,同时也串起了整部影片。
应该说演员的演技发挥得很不错,无论是文尼的冒险事业狂,还是安东的天才IT男,都极其到位,让小细节熠熠生辉,也让整部电影生动起来。
影片结尾,俩兄弟去了不同意他们穿越领地的农场,农场主当时的理由很简单;这是上帝的赐予的土地,追求速度并不能使生活更美好。
兄弟俩似乎有所悟,17毫秒到底是快还是慢,可以帮你赢得交易,也可以是一生。
故事主题是一对年轻人做了一个高风险项目然后失败的故事,信息量很大,节奏很紧凑,犹如一顿美味快餐,但结尾却又体会出一些哲理性的味道,让电影有些另类深刻。
表兄弟安东和文尼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堂弟文尼是高频交易员,堂哥安东是设计研发高频交易的程序员,高频交易的核心就是交易速度,快进快出,他们的下单交易时间是以毫秒计算,抢在开盘时第一个下单买入,然后有很小利润就快速卖出,靠成交量也能成华尔街之王,因此,如何占有最快的网络速度就是各家竞争的焦点。
兄弟俩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方法,从堪萨斯到纽约(约2000公里)拉一条笔直的光纤,传输时间可以突破17毫秒,这将是华尔街最快的速度,兄弟俩的财富自由梦想由此实现,蜂鸟翅膀扇动一次的时间就是17毫秒,片名由此而来。
兄弟俩迅速辞职,文尼拉投资、找施工队、管项目、谈沿途私人和国家土地征用补偿,安东负责写代码,将传输时间再缩短一毫秒,以达到投资人需求,一群满怀梦想的人开始了这个复杂浩大的工程建设。
修一条1800公里的地下光缆,穿越各种类型地貌、穿山越岭!
私人领地、国家公园,各种困难和阻挠,还有原公司的威胁作梗和与他们光纤传输竞争的微波通讯塔项目,文尼发现自己胃癌,安东被原公司威胁偷窃公司代码,危害国家安全,要吃牢饭。
最终,原公司的微波通讯技术成功,时间也小于他们预计的16毫秒,他们失败了,投资人破产,文尼住院,安东被起诉,靠他在原公司留的可延迟交易时间的后门程序,迫使原公司撤诉。
光纤施工队老板做完了项目,实际测试,达到了15毫秒内,老板说;我不管你们怎么论成败,我觉得我们这个项目是实现目标了。
影片结尾,俩兄弟去了不同意他们穿越领地的农场,农场主当时的理由很简单;这是上帝的赐予的土地,追求速度并不能使生活更美好。
兄弟俩似乎有所悟,17毫秒到底是快还是慢,可以帮你赢得交易,也可以是一生。
关于梦想、坚持、创业、资本、金钱、科技、事业、家庭、生活,影片有很多闪光的小点,都值得回味,同时也串起了整部影片。
应该说演员的演技发挥得很不错,无论是文尼的冒险事业狂,还是安东的天才IT男,都极其到位,让小细节熠熠生辉,也让整部电影生动起来。
喜欢小卷的表现小卷沿袭着社交网络的表演,一副居高临下的面对世人和世俗世界,喜欢他表演偏执和投入,在按摩院的痛哭,让人感受到真的撑不下去,摸干眼泪继续自己战斗!
安东最后凭借这自己技术手段力挽狂澜,救了自己和小卷,虽然没有买到自己的乡间别墅,安东最后带着病入膏肓的小卷,回到阿米什人聚集地,小卷对自己以前的事情进行道歉,对于自己的价值观重新定义反思,后工业时代一切都是快起来,直到生命最后才能慢下来!
本文为专栏约稿,谢绝一切形式转载。
一夜之间,一只没听说过的股票GME和没上过的论坛WSB在朋友圈里刷屏了,大家都在讨论美国散户暴动,让香橼和Melvin资本在本周前两个交易日浮亏59.7亿美元。
有意思的是,国内关注GME和散户暴动的顺序也是从散户到官方。
当我朋友圈里的在美华人开始兴奋时,连美国媒体的口吻也还是8亿美金对机构大鳄不算啥,大家以为机构一定会赢。
但随着矛盾激化到官方出面“拔网线”,越来越多的意见开始激烈交锋,左派和右派开始就开放市场到底应该如何管控打嘴仗。
最新进展是,GME散户转战白银之后,GME股票和白银各自下跌惨重。
那些号称永远不会抛售GME的散户不知道是否及时解套。
而我忍不住开始把正在上映的电影《蜂鸟计划》和现实生活里的散户暴动联系起来。
《蜂鸟计划》讲述了两个试图用毫秒级网速优势来抢夺交易所生意从而改变自身命运的聪明人,他们面临资本压迫又试图成为资本的一方,几经徒劳耗尽一切最后一事无成。
大部分描述财经、金融和互联网圈的电影作品总是试图描述一群聪明绝顶的贪得无厌者对上层结构发起攻击,最后无功而返。
《蜂鸟》结尾,哗啦啦瓢泼大雨里杰西-艾森斯坦徒劳坐在谷仓里,高速摄影机让雨滴像是飘雪下落的速度,主创想用一个禅意到简直废话的结尾让观众自行领悟。
无论是前些年的《华尔街之狼》、《魔鬼代理人》、《华尔街》,让人觉得好莱坞从业者真的是世界上不要脸top级群体,他们明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最跟红顶白的圈层里,人人削尖脑袋往上爬却妄想告诉大家:你我是金钱的奴隶。
那又怎样呢?你会因为要思考奴隶制的问题爬慢一点吗。
一代代技术革新在技术产生初期是能够扭转部分产业结构的,比如一二十年前的中国互联网刚刚诞生,我记得那会搜狐有句老话“前台小姐百万富翁“。
搁现在不足以你撬动世界的100来万软妹币那会儿价值京城两套房,也的确有一部分技术革新者利用优势头脑改变了自己和周围人群的社会位置。
然而这种技术优势很快会被政府和强力机构用更快的速度和优势资源习得,而革新者也已经慢慢被吸纳成为顶层结构的一部分,于是结构再次稳定-固化。
直到下一次技术冲击带来产业级挑战。
而那些生活在时间断层和断层之间的人群是最无辜又苍白无力的。
一二十年后当我们的年轻人他们能做的事情除了加班996,给喜欢的UP主一键三联后发几句牢骚评论,买不起房、生不起孩子的一代人还能怎样?
即便如此,我还是从心底里厌恶《蜂鸟计划》的论调,它试图让你觉得它是个聪明的体面人,它嘲笑你一切付出都是庸人自扰,上层不缺你也不缺其他聪明人。
片子里有段关于富人半山小区屎坑暴动的段子,最可笑的在于:即便两位主角和片子里所有穷人都认为富人=屎,他们仍然努力想成为富人要买山上的房子。
那就不要抱怨,努力冲击失败你可以认输倒地,也可以蓄积力量再次发动冲击。
不要把自己活成段子。
就像低情商vs高情商段子里说的:低情商说我买不起,高情商会说我抵制。
相形之下美国散户至少是敢于发起攻击的,而不是在一开始就悲观失望承认自己软弱无力,无论他们的初衷到底是愤怒还是改变阶层。
当然随着事件一步步被分析透明,散户中间对冲基金的身影时隐时现,让聪明人再次嗤笑。
我们必须看到,任何金融市场内部假设金钱投入的总额不变,财富游戏是钱从一些人手上转移给另一些人,韭菜革命到底是机构吐钱,还是另一些更老实巴交的散户充当了垫底很不好说。
你只是看到有些人对结构发起冲击,而这种负面情绪本身比他们的动作可能更加致命。
我无法批评任何敢于努力的人,敢于向命运发起挑战的人,就算大卫打不过巨人歌利亚那又如何?
像《蜂鸟》批评的,假如委内瑞拉种柠檬的农民无法从交易里获得好处,那么交易就是没有价值的吗?
显然一个成熟的社会人不能如此武断,在交易期货里期货价格当然和农民利益息息相关,只是交易价格会延迟反馈而已。
我们身处在一个观念迅速分崩离析的时代,每个人都不耐烦听取别人的想法,他们只想让自己喜欢的声音围绕着自己。
即便如此,我仍然不停点头承认每一种观点都值得尊重,每一种努力都应该获得收益,即便失败了也不丢人,丢人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的,或者一边偷偷补课一边假装从不学习的假学霸们。
有一句鲁迅送给大家,”曙光在头上,不抬起头,便永远只能看见物质的闪光”。
你看,知识分子虽然是每个时代里最无用的人群,他们在富人面前被当成穷酸假清高,又在穷人面前因为穷得不够彻底而显得格格不入,知识分子的每一个见解都仿佛对社会无眼前用处,但你偶尔听听他们的牢骚又好像眼前一亮。
最近Netflix有一套纪录片《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这种无用之美。
你听一个老纽约客抱怨从七十年代她搬到纽约后的变迁,每一句话和你当下的生活似乎都没关系,但是每一句话都又仿佛有所指引。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片子里给自己加了很多戏,我认出来他刚开头是觉得纪录片里弗兰对谈人毫无用武之地,只会嗯嗯哈哈地附和。
后来,才注意到对谈人的大黑框眼镜。
这真可怕,当导演遇到了自己真心喜欢的拍摄者。
他们造了一个纽约的模型城市,弗兰在哈德逊河谷上漫步,直视每一个街区日升日落。
知识分子的吐槽改变不了这世界,他们甚至也不会让明天变得更美好。
但是一切经过叙述,不再变得那么不可忍耐。
当激进美国权势者也在论坛里激情悲怆地引用了音乐剧《悲惨世界》里的著名歌词”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时候,我还是有一句鲁迅送给丫们。
“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干净过,现在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
”——鲁迅《铸剑》。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马太福音 16:26 和合本“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
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
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马太福音 6:19-21 和合本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马太福音 11:28 和合本
上一秒你是资本的宠儿,但下一秒你可能就成为资本的弃儿。
资本的世界就是这么的血腥残酷,它不管你曾经是谁,可以轻易的席卷走你的一切。
资本无情,自成一套规则。
它并不会顾及津巴布韦柠檬农民是否生活的好,它不会估计堪萨斯农户的传统信仰。
他只关心最终有多少利益进入自己的口袋,它关心的只是自我的不断增值。
艾森伯格再次扮演创业者,但这一次他演绎的不是向上一次《社交网络》里成功而耀眼的扎克伯格,而是扮演经常发生并很少被人关注的失败的一方——文森特·拉列斯基。
修一条管道,直通堪萨斯和纽约,节省1毫秒的时间,就可以年入百亿。
这听起来是真的很疯狂。
但是现实的世界就是这么疯狂。
或者说资本就是这么疯狂。
坐在电脑前的股票交易员每天都在争分夺秒的抢夺成交订单,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资本运动最直接的意志表现。
为了赶超竞争对手,领先哪怕一毫秒都可以带来数以万计的收益,同时他们也愿意为了这样的领先付出可观的代价。
当资本为了不被别人赶超,就开始疯狂涌向这个1毫秒的机会,这也是这部影片发展的逻辑。
所有的设想都很美好。
但是现实就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她会在你犯错时狠狠的给你一巴掌,即使能够蒙混过关,困难教训也依旧会接踵而至。
最终,当文森特抛下所有,孤注一掷,眼看项目成功在望之时。
竞争对手却悄悄地给了其致命一击。
罗翔教授说:“人生,我们能够自己掌控地只有5%。
”而创业时一件需要和人生另外95%的未知进行斗争的过程。
很多人,他们拼尽所有,最终却仍然是失败。
所以创业成功并不能归结于个人努力,而是应该归结于时运,是你所处的环境铸造了你的成功。
更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被资本吞没,甚至再也没有了翻身的机会。
这,应该影片中所要阐述的一个点。
资本无情,但世界的发展仍然需要资本驱动,但又不只靠资本驱动。
这一年,内卷,这个词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们反对内卷,不是反对竞争,而是反对资本追求增长而对我们劳动价值的过度压榨,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疲惫困倦,让我们生活的枯燥而痛苦。
人间有爱。
正如影片结尾表现的那样:文森特与安东手足间的相互扶持,马克与文森特分享工程成功竣工的喜悦(虽然项目失败了),文森特撤去堪萨斯农舍地下管道后与农户的彼此谅解。
正是这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彼此相处所付出的时间和真心,是能够治愈我们心灵创伤的良药,让我们在疲惫时仍有动力,在绝望时仍有希望。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体现出近年来美国人对于反对资本主义操纵一切的批判和表达。
从管线途中每一个住户的抉择到工程投资施工的运作,都再方方面面表现出人们对资本的态度和资本下所造成的行为偏差。
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我感到庆幸,自己不是生活在一个所有制度设计都是为了资本而服务的国家。
正如影片结尾说的那样:文森特问:“当我们拥有华尔街之后做什么?
”安东答:”我们一把火烧了它。
然后再津巴布韦的农场旁吃烧烤。
”资本无情,人间有爱。
卷西,是真的适合这种角色,聪明,又有点神经质,不愧是我最喜欢的演员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堵上了一切的奋斗,也不一定会成功,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文森特在最后一刻到底有没有过一丝后悔,这样的拼搏到底值不值得?
我想安东说的竟有点道理,每个人的人生,走到底,都会是一样的,执着不执着,那都是一生。
莫名想到爆裂鼓手,我宁愿34岁干票大的,成为别人餐桌上的话题,也不愿意80岁红光满面死去但没人知道我。
不知道怎么评价,值得还是不值得,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知道吧。
人这一生,只有你自己知道,什么是一生
如果一个商业片导演突然有了艺术片的情怀和野心,开头搞了一个隐喻“走向荒凉”的蒙太奇,用了相当类型化的手法讲了一个看似激动人心的故事,故事有关一个野心宏大的计划,最后以悲伤落寞的结局收尾,你肯定会觉得这片子烂尾了,并且会怀疑导演是不是习惯把调味品当正餐,因为“这跟说好的不一样”。
既然你的外包装是想让观众以图一乐呵的心态走进电影院,而且你也确实以这样的手法讲了故事,那么观众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主角一行实施疯狂计划经历千难万险最后大获全胜以高速度打败了华尔街并且名利双收类似于“奥逊的十一大盗”或者“速度与激情”的故事而非一个无名小伙在实施疯狂计划的时候中途查出自己罹患癌症追求高速度失败而感慨生命短暂最后是个病魔缠身的无名小伙甚至还把背后资助他的巨头拉下水类似……《蜂鸟计划》的故事,找不到类似如此无耻的参考系,这完完全全就是就是导演兼编剧的不知所谓和自以为是,他本可以通过写满一张纸来证明自己是个作者却拍了一部电影只能假装自己是个“作者”,而且我始终笃信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专业的人只有他们在干自己专业的事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他的专长,但导演这回的“胡涂乱抹”说真的,不咋地。
我不是在分门别类,觉得商业片的导演应该怎么样,艺术片的导演应该怎么样。
我们尊重小丑的忧伤,但绝不是在马戏团看表演的时候。
6分。
p.s:不过不得不说,“卷西”真的是个奇才。
就像是有人在你后面拿刀追你,你不得不一直跑还得应对路上飞来的障碍,等到你到了的时候你以为你终于赢了,伤痕累累。
结果那人来告诉你,你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你失败了。
但是看看你周围,你还得享受生活,享受你跑过的这一切啊(就算你得了癌症马上就要死了而且身败名裂)。
这个结尾可以说毫无意义,但它慢下来的那一瞬间也很动人。
但这也太tm悲了!
不止文森特,压的我也喘不过气来。
我真以为这是个热血爽片,我被骗了呜呜呜呜呜这一定是马总为了还tsn欠wardo的债去拍的片子吧!
好多代餐可怜文森特[悲伤]以及:卷老师真的适合演这种看起来就很聪明的片子又及:就算这里文森特失败了,但是他没有失去他的合作伙伴朋友和哥哥啊.jpg
内容对小白不友好,就是对于个人投资者也不友好,我不明白那几毫秒,和预判趋势来说,有屁用。
适合个人投资者的是分心和预挂单,可能适合高频交易基金的是速度和确定性。
片中弟弟癌症是命,他已经很优秀了,哥哥是也很优秀,这种经历对个人来说没有任何损失。
可怜的是投资人,为什么会all-in破产?
时代技术突破不可抗拒,投资就有风险,作为投资者要敏锐(女老板),作为投资者创业者又不能all-in。
整体没什么太大意思,搞得太写实了。男一的戏很多是不错,但也有很多不怎么样。这部比《社交网络》差N远。
原来是虚构的剧本啊,还以为是真实故事改编。创业者的艰辛?亦或是思想上的冲突?也许真正的创业就像观看这个电影时候的感受:艰辛,枯燥,孤独。个人觉得不尽人意,没有什么亮点。两分只是想拉低一下分数。。
脸书和迅雷有什么关系?没有吧,但总觉着有高下。节奏快得就像杰西的语速。扇动翅膀,让我们把华尔街烧成灰。
4.5 够疯够野的切入点,离华尔街越远,欲望更甚。但卷毛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上的前史设定少的可怜,光靠胃癌玛丽苏在支撑人物动机。
@20230329 韶关丽枫酒店晚上看的。讲述了一个美式投资故事,有拉投资,有搞技术的,有各种障碍,有反派,各种元素都有了,很不错的题材。
就挺拉跨的,本来以为是真实事件改编,结果却是完全虚构的…结尾的反高潮跟前面所要表达的“励志”极其冲突,虽然这个“励志”的念头也很扯(你有这钱干啥不好要去搞这个)…全片我就记住了开头的转场还有那个…喷粪的
卷毛在里面的人设和在《社交网络》是一样的。为了目的,不惜一切代价。
1080#到底是不是真实事件改编。蜂鸟扇动一次翅膀需要16毫秒,片名的来源。
16 ms
卷西我拜托你从脸书ceo再变个身吧,这片寡淡得让人胃痉挛。
不错
剧情流畅,毫不拖泥带水,但费时费力的一项大工程最后泡汤的剧情委实让人受不了
如果生命只有十六毫秒会怎么样?
电影拍的挺不错的,内容无需去细究。不过技术男两兄弟要赚大钱,为什么女老板就不能给他足够的钱来买山间小别墅。打洞是另一个兄弟的爱好,但是加入绝症来曾经气氛有落俗套。最后失败但是挺好的。在谷仓里看下雨,比在山间别墅前抓青蛙也差不多。
补标
觉得很挫败?觉得主角思路很傻B?觉得三观好像也不大正?觉得主角团队忙前忙后很苦逼?那就对了,这就叫创业,这就叫理想,能成功的都被拍成了电影,也是时候把真实的绝大部分拍给普罗大众看看了。
front-running就是黄牛行为 没什么好解释的
事情本身很有想法,只是观感没有那么大的乐趣
个把笑点,故事不吸引
拼尽一切命都不要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才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