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戏梦巴黎

The Dreamers,梦想家,巴黎初体验,爱作爱作梦,Innocents,Paris '68

主演:迈克尔·皮特,伊娃·格林,路易·加瑞尔,安娜·钱斯勒,罗宾·瑞努奇,琼-皮尔里·卡尔弗恩,让-皮埃尔·利奥德,吉尔伯特·阿代尔,让-保罗·贝尔蒙多,亨利·朗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英国,意大利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03

《戏梦巴黎》剧照

戏梦巴黎 剧照 NO.1戏梦巴黎 剧照 NO.2戏梦巴黎 剧照 NO.3戏梦巴黎 剧照 NO.4戏梦巴黎 剧照 NO.5戏梦巴黎 剧照 NO.6戏梦巴黎 剧照 NO.13戏梦巴黎 剧照 NO.14戏梦巴黎 剧照 NO.15戏梦巴黎 剧照 NO.16戏梦巴黎 剧照 NO.17戏梦巴黎 剧照 NO.18戏梦巴黎 剧照 NO.19戏梦巴黎 剧照 NO.20

《戏梦巴黎》剧情介绍

戏梦巴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68年法国学运前夕,孪生姐弟伊莎贝拉(伊娃•格林)和雷奥(路易斯•加瑞尔)因为电影,与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马休(迈克尔•皮特)成为好朋友。姐弟两人将马休带到家中做客时,马休得到两人同是大学教授的父母的喜爱,住进他们家中,慢慢地,他喜欢上伊莎贝拉。 学运开始后大学停课,三个年轻人因无所事事在房间里玩起有关电影导演和台词的游戏,游戏进行当中,伊莎贝拉知晓马休对她有意思,联合雷奥要求马休与她做爱,自此,由于父母出门度假,三人开始了如伊甸园般的日子,马休也慢慢发现伊莎贝拉和雷奥有不伦恋情,三人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而外面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学运,似乎与他们无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假孕风波人生的重量更美好的事第一季公主代理人奔腾岁月超能公主玛丽女王维多利亚一号是!尚先生悲伤电影美丽的他第二季主播军团1:主播公会一不小心爱上你苍井优×4个谎言阿尔法:狼伴归途血腥列车明亮的天空真假陪酒学园迷情佛罗伦萨夏有乔木雅望天堂摩登家庭第二季遇见你时风好甜60秒致死3布拉格恋人结婚大作战孤恋花探案录骨笛魔音9-nine-支配者的王冠红警朝鲜生存记

《戏梦巴黎》长篇影评

 1 ) 大背景下的小变态

这片子其实是部爱情片,要说向XXX浪潮流派精神致敬也都行,不过究其根本,其实是一部挺心酸的爱情片。

片中主人公有三,一,美国留学生马修,在法国学习语言,可能有为了逃避去越南打仗的嫌疑。

内心一直没长大的双胞胎兄妹里奥和伊莎贝拉。

3人在某电影同好会相识,在某学生运动现场,三人相识。

兄妹邀请马修去家中吃饭,正巧父母要去远方度假,兄妹干脆请马修去家里住,于是,一场纯真暧昧小变态的恋爱捉迷藏就此展开。

首先是马修撞破里奥和伊莎贝拉赤身裸体躺在一起睡觉。

然后是伊莎贝拉一系列任性过分的带点情色性质的玩笑,让马修对这对兄妹怪异的相处方式产生了即抵触又向往的迷茫情绪。

然后在一次游戏的惩罚中,马修把伊莎贝拉破处了,这个情节带有非常法国的特点,两个年轻男女在厨房的地板上做爱,哥哥带点调侃轻蔑的时不时地瞟一眼,然后竟然从冰箱里拿出鸡蛋和平底锅,开始煎蛋。。。。。。

自此以后,马修是疯狂地迷恋上了伊莎贝拉,迷恋到基本上接受了这对兄妹的怪异的相处方式。

他满足于作为身体上的伊莎贝拉的第一个男人,也接受了里奥作为伊莎贝拉精神上唯一并永远的男人的事实。

并且对自己融入这个二人团体感到感激和荣幸。

不过这种背离常理的相处方式毕竟不能持久,也证明了爱情中三个人永远嫌多的真理。

马修开始尝试着将伊莎贝拉带上正途,但是事实证明,马修自己本身只是这兄妹牢固的二人世界中暂时的调剂而已。

三个人的情绪和关系如此反复着,时而融洽,时而矛盾。

最后,里奥和伊莎贝拉的父母回来了,在家里搭起的小帐篷中发现赤身裸体乱七八糟缠在一起的熟睡三人,郁闷地留了张支票离开了。

醒来的伊莎贝拉发现支票以后,想放煤气三个人抱着一起死。

其实这里马修是无辜多余的,伊莎贝拉应该只是想拉着里奥一起。

幸好,法国街头的暴动展开,一块大石击破玻璃,救了三个人,三个人穿上衣服就投入了街头游行和暴动。

天真幼稚充满激情的里奥打算向警察投掷燃烧瓶,马修非常反对,伊莎贝拉完全没有犹豫地站在兄弟这边,至此,马修终于明白了自己在这场情事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三人分道扬镳。

影片的最后,疯狂的警察从街那头蜂拥而至,响起那首经典的法国歌Non Je Ne Regrette Rien 今天早上跟LL闲聊,她说她在法国留学的时候,有一次去一个戏剧学院看演出,出来看到演哥哥的男主角,她走上去跟他说她非常喜欢他这部戏。

这戏里的人物确实都很出彩。

八八这对兄妹,诗人家里培养出的孩子果然不同凡响。

生活自理能力奇差,生活一个月,垃圾在后院堆得像山一样。

当然,住着父母的房子,花着父母的钱,并不妨碍里奥心安理得义愤填膺地蔑视自己的父亲。

对于一个热血沸腾势要在这风起云涌的年代干出一番大事的年轻人来讲,父亲这种对平民运动不屑的小资产阶级诗人作风遭到了里奥百分之百的鄙视。

他喜欢街头集会,喜欢参与政治请愿活动,喜欢电影。

从头到尾这场三人游戏就不是他的选择。

他可以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洗澡。

但是跟马修的冲突与争论自始至终没有停过,争论卓别林和基顿谁更逗更懂导演,在澡盆里争论越战问题,在马修戳破他刻意自闭的小世界时恼羞成怒,when the word "together" means not "a million," but just two.影片多处体现着他对马修的微妙的排斥,以及马修试图更深地融入这对兄妹的无休止的尝试。

伊莎贝尔是个小女孩,但是是个很会演戏的小女孩,在与兄弟的相处中,她一直试图扮演那个年幼的小女孩,每天和小男孩没完没了没边地胡闹。

在和马修的相处中试图扮演一个风情万种情绪多变的恋人。

整部影片从头到尾其实她没有多少时候是做真正的自己,在游戏中她需要大胆的表演,并且像孩子一样的天不怕地不怕,从不向兄长服输,接受任何过分的惩罚。

唯一2次真情流露,也就是被破处和听见隔壁房间哥哥和女人的笑声。

里奥曾经说过,俩人是saimese twins,大脑是连在一起的。

所以这俩人深切地相互了解,也互相深知对方软肋。

里奥就是能让伊莎贝尔明白,你没法单独和别的男孩相爱,你也没法看着我和别的女人好。

哪一个纯真?

哪一个尽耍心机?

哪一个不知收敛?

第一个惩罚,里奥对着房间门上的艳女海报自慰。

注意小细节,其实那扇门就是通往伊莎贝尔房间的门,有了这道门俩人才能瞒着父母天天晚上像小时候一样睡在一起。

马修第一次对两个人的相处方式提出疑问,并且感觉伊伊莎贝尔是个强势任性喜欢控制兄长的妹妹,这个时侯里奥笑着问“You think Isabelle forced me, do you?”看起来是这样,但如果里奥不是心甘情愿怡然自得,谁能强迫他干这种事?

他衣柜里放着2张照片,一张是他和一个女孩的合营,一张是伊莎贝尔在泳池边的独照。

影片多处也体现出,里奥是一个很受女孩欢迎的人,在学校里,对他趋之若鹜的女孩应该比比皆是,表面看来,他是个正常的男孩,并且有正常的男女关系。

反观伊莎贝尔,和里奥同岁,除了里奥没跟任何别的男孩出去过。

当马修在浴室里要求跟她单独约会的时候,她第一反应是去看里奥的表示,那天马修终于开诚布公地指出俩人的问题,You won't grow like this. You won't.Not as long as you keep clinging to each other the way that you do.这么看来,是谁在控制着谁?

 2 ) 《戏梦巴黎》:“一九六八是世界的第一个年头”

轶事:1970年,《同流者》在法国巴黎的首映式后,贝托鲁奇毕恭毕敬地向精神导师戈达尔发出邀请,询问其对影片的评价。

戈达尔在深夜赴约(想必戴着他从不摘下的、标志性的墨镜),一言不发,递给贝托鲁奇一张纸条后扬长而去。

纸条上印有毛的头像,写着:“你要与利己主义与资本主义作斗争!

”贝托鲁奇在惊愕与愤怒中将纸条撕得粉碎。

戈达尔去世于今年9月13日。

我没有找到他在公共场域对《戏梦巴黎》的评价,不过想必不是什么赞誉。

经历了五月风暴的知识分子群体似乎在攻讦与决裂后留下难以弥合的创口。

戈达尔指责特吕弗的叛变与畏葸不前(“你曾说电影是一列长长的列车,但究竟是谁坐在里面?

又是谁在上级的监视下掌舵?

”),而特吕弗则说“他(戈达尔)拍的是另一种电影,我拍的是正常的生活。

”阿尔都塞曾经的学生们——雅克·朗西埃和阿兰·巴迪欧激烈地批判老师的保守与临阵脱逃,指责阿尔都塞以其可悲的精英主义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巴黎城区的革命浪潮、瑟缩在巴黎高师的城堡中。

然后消费社会摧枯拉朽地到来,嬉皮士运动式微、列侬遇刺、阿连德死在拉莫内达宫、阿尔都塞在谵妄中杀死自己的妻子。

戈达尔在特吕弗去世后为他的书信集作序:“我们谁都不肯让步,所以渐行渐远;电影给了我们生活,生活给了我们报复。

”过往一切对资本主义的反抗被不可抗拒地收编进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之中,以至于这种反抗本身也成为资本主义运转体系的例证。

在《戏梦巴黎》中,贝托鲁奇对五月风暴抱持着如此含混而复杂的态度。

电影开头是Jimi Hendrix的Third Stone from Sun(伟大的Woodstock 1969),Isabelle一遍遍播放Janis Joplin的唱片(1970年她因吸食海洛因过量身亡),闪回的黑白影像中的特吕弗、戈达尔、雅克·里维特与亨利·朗格卢瓦,鲍勃迪伦的Queen Jane Approximately(1975年的滚雷巡演,艾伦·金斯堡、帕蒂·史密斯与琼·贝兹),以及无处不在的毛的半身像和招贴画。

而另一方面,贝托鲁奇不动声色地表现着五月风暴背后的脆弱、天真与其内禀的矛盾,Matthew对越战抱持着犬儒式置身事外的态度,向严阵以待的防暴警察投掷燃烧瓶或许也是Theo与Isabelle相互许诺的一项挑战;或许如巴迪欧所说,“爱是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然而一场(至少在贝托鲁奇的镜头下)由性冲动、appetite for destruction与“重估一切价值”所结构的风暴或许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作为Maoist的阿尔都塞对这场风暴的反感某种意义上或许事出有因,也即贝托鲁奇让Theo一字一句读出的、被翻译为英文的:“A revolution isn't a gala dinner. It cannot be created like a book, a drawing or a tapestry. It cannot unfold with such elegance, tranquillity and delicacy, or with such sweetness, affability, courtesy, restraint and generosity. A revolution is an uprising, a violent act by which one class overthrows another......”正如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询唤理论所指出的,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发挥作用的方式相类似,反叛作为意识形态同样从我们身上询唤出一个主体。

这样的主体(subject)内禀地包含着屈从于(subject to)的含义,而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先有了理念再参与那些行动、而是在行动中习得了这些理念(帕斯卡:你不是先有信仰再跪下去;你只要跪下去了,信仰就随之而来);然而上述过程却营造出强烈的自由意志的幻象。

齐泽克:意识形态对每一种阐释敞开,其深度是一种假象,而我们为之感动的就是空洞(void)本身。

而某种意义上,当我们为《悲惨世界》、国际歌或毛最知名的那些语录(例如“我离开后,你们就是我。

人民万岁!

”)所打动时,我们真正为之感动的只是这种缺乏深度的感动本身而已。

然而对五月风暴(或一切类似运动)的过分指责同样是某种政治刻奇。

正如今年刚刚获得诺奖的安妮·埃尔诺在《悠悠岁月》中所写的:“...地球上什么都不应该与我们无关,海洋,阿图瓦布律埃的凶杀案,我们支持一切斗争,阿连德的智利和古巴、越南、捷克斯洛伐克。

我们评价各种制度,寻找一些典范。

我们对世界进行普遍的政治阅读,主要的词汇就是‘解放’。

”“...一九六八是世界的第一个年头。

”我坚信2018年9月的某个下午是我人生迄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那是我入学的第一个月,北京的秋天慷慨地赠予连续数天的好天气。

在二教做高数课后题时,我听到旁边理五的喧哗声。

我透过窗户看见保安与手持标语的学生的对峙,然后学生们挣扎着被拖进教学楼内。

几天后我听说有人在百讲广场被辨识出并带走。

然后是一次无足轻重的社团改组,推送里新上任的指导老师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说一些自己不相信的事情。

”然后是改组后第一次马克思主义读书会(注:研读朱熹)。

这是遥远的法国巴黎那场五月风暴后的五十周年。

齐泽克引沃尔特·本雅明:“每一场革命,如果是一场真正的革命,那它不仅向未来推进,它还拯救了过去所有失败的革命。

所有过去革命的冤魂,游荡着的、永不满足的鬼魂,将最终会在新的自由中找到他们的家。

 3 ) 我的梦想

看着伊娃格林站在毛主席的石膏像旁,陶醉的脱去衣衫时,我笑了。

不是亵渎(想起《芳香之旅》中夫妇俩半夜三更偷偷摸摸的去埋一尊破碎的毛主席像)是思想上的共鸣。

看着三个人像三把利刀穿梭在卢浮宫里,笑声回响在空大的大厅里时,我坐不住了。

年轻的活力,像射出的精子一样,在逆流中还勇往直前。

看着伊娃格林看着哥哥打飞机时,还镇定的、高傲的戴上墨镜,我明白了。

游戏开始了。

看着马修一手抽掉要剃掉他阴毛的刮胡刀时,我愤怒了。

一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游戏,他竟然将游戏拖到冷酷的正常生活中,认真起来、道德起来。

看着里奥衣衫完整的从教室里出来,与人正常握手谈话时,我迷糊了。

我迷糊那到底是不是当着妹妹和马修的面打飞机、疯狂穿越卢浮宫、与妹妹裸睡在一起的里奥。

转变太突然。

看着,伊娃格林在看见自己做爱之后双腿之间流出鲜血时哭泣,我回来了。

原来她还有那么一点点在乎自己的身份,是处女or not。

看着法国五月事件的发生,我没感觉。

苦苦寻求这部片子好久。

可买到手看到封面上写“三人越玩越疯狂”的第一眼我有点想呕——就像《老井》的DVD的封面上写着男女主角首次尝试井下做爱,其实呢,在井下什么也没有,不知道张艺谋看到会有什么感想,我想他会无奈的理解厂商吧——第二眼感觉还确实是这么个情况。

三个人在游戏与现实,戏里与现实中穿梭,而且玩的不亦乐乎。

是逃避现实的游戏,是本能上的对现实的戏谑。

我看到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儿时已经久远的感觉。

我特别想找回它。

夜晚耳边回想着,暧昧的话语,让自己的本性暴露出来!

 4 ) 曾经也年轻愤怒过

{图文}:http://www.bighead.cn/?p=15  我的一些朋友似乎不大喜欢法国电影。

他们总是在醒来之后擦掉口水,问我片子结束了么,可以去吃饭了么。

我尊重并且热爱他们的真实。

任何企图背叛自己的内心,竭力表演自己具有某种叫做“品位”的东西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我必须悲伤地承认,一年当中我只有极少数时候能平静地坐下来目睹那些特别而伟大的声光变幻。

  它们总是由无数叫人痴迷的细节和小情绪构成,还常常有许多奇怪而聪明的对话,以至我常常忘记追问发生了什么。

其实那又有什么要紧呢,庸常生活总是由无数微妙的情事构成,相比结果,享受这些小情绪似乎更加有趣。

比如天使艾米丽。

艾米丽扶着那个盲老头走过马路和天桥和无数商店,飞快地告诉他自己看到了什么,然后又像天使一样离开。

这还不够美好得让你忘记发出愚蠢的疑问么。

  前几日看了《The Dreamers》。

Bertolucci说:“这是一个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大胆而有趣的故事。

我们找来了三位年轻演员主演影片,他们都拥有着这个年龄阶段的纯真、神秘与狂妄自傲之美。

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将如何把自身对于精神和理想主义的寻求带给那些1968年的人物。

”  所有对理想还有幻想的纯洁的十八岁以上的文学青年都应该学习此片。

  孪生兄妹Isabelle和Theo生活在1968年的巴黎。

他们的父亲是个诗人。

留学此地的美国学生Matthew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影社结识了他们,并因为在诗人家餐桌上一番关于宇宙中长度的和谐问题的言论——我得说,这段话确实说得很精彩和意外——而得到大家另眼相看,留宿了下来。

  夜里如厕的时候,到处乱跑的Matthew赫然发现Isabelle和Theo竟然同床共枕,睡得无比香甜。

他们赤身裸体,纯洁地纠缠在一起,仿佛若干年前他们一起在母亲子宫里的模样。

  第二天诗人和妻子一块离家度假,而Matthew并没有走。

他们都是狂热影迷。

在Isabelle的提议下,他们模仿戈达尔的《法外之徒》(Bande à part)中同为一女两男的三名主角跑过卢浮宫的场景,打破了电影里的纪录,并从此真正接纳了Matthew。

“We accept him,one of us!We accept him,one of us!”,三人躲在那幢庞大的老房子里,一起度过了奇特而美妙的几个月——这奇特而美妙的青春。

  谁没有年青愤怒过呢。

  他们是叛逆而排他的。

Theo瞧不起父亲没有在反越战请愿书上签名——  “当初只有你拒绝在反对越战的请愿书上签字。

”  “诗人不会去什么请愿书上签字,诗人只会去写诗。

”  “请愿书就是诗。

”  “是,可诗歌也是一份请愿书。

”  “好吧,请愿书就是诗,诗就是请愿书。

这该是你写过的最漂亮的诗句了。

”  他们还处在永远跟父母作对的时候,他们就像是仇人一样。

  “虽然上帝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可以取代它的位置。

”  Matthew总有一些让人惊喜的哲学。

  “别人的父母总是比自己的好。

但是,话说回来,自己的祖父母似乎总是比别人的好。

”  几乎所有人都在年青时候怀有崇高的理想,向往自己也不知道将是怎样的民主和自由。

1968年的巴黎,学生运动频仍。

他们所以能够整日无所事事,也正是因为学运。

他们对民主和政治拥有当然的热情,他们严肃而傻逼地讨论战争、民主和自由。

他们墙上贴着毛泽东画像,上面的汉字你一定很熟悉——“毛主席万岁!

”  他们把自由引导人民中的自由女神头像换成了玛丽莲·梦露。

整个片子更是以他们跑上街头参加学生与警察的冲突而结束,符合一切理想主义者的梦想。

  年青的愤怒,还包括对事物几近偏执的狂热。

三个文艺青年的对话中充斥了经典电影,他们也常常拿其中的对话或者桥段或者动作来考对方。

当对出台词或者猜出影名时,那种心意相通的知己情感真教人羡慕。

  这同样是Bertolucci对那些经典的致敬。

正如我们向Bertolucci致敬,向他的《末代皇帝》致敬,向他的《巴黎最后的探戈》致敬。

  当然,与喜欢政治一样喜欢性描写的Bertolucci自然不会忘记他最擅长的东西。

我之所以在前面提到十八岁以上,也便是因为他坦白而热烈的镜头。

兄妹间互相爱抚亲吻;三人几乎没有尺度的裸露;Isabelle和Matthew在厨房的地上做爱并失去贞操,而Theo却在一边若无其事地煎鸡蛋。

他们甚至彼此相爱。

  六十三岁的Bertolucci宝刀未老,他肆无忌惮的描绘肆无忌惮的青春,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无数偷窥狂饥渴的眼神。

  向青春致敬。

  回想起来,与那些教人爱不释手的对白和那些熟悉的电影音乐不同的是,Bertolucci所着重的这种暧昧而荒诞的“关系”却是我无法喜欢的。

尽管我明白,这样迷乱的青春和人生,却是(而且必将是)真实存在,无论是在1968,抑或2046。

  向曾经愤怒过的理想主义者们致敬,向已经没有梦想的人们致敬。

 5 ) 相关背景。仅供参考。

时间1968年3月22日 法国巴黎大学南特尔学院(巴黎十大),德裔学生丹尼尔·科恩-邦迪由于先前在跟法国教育部长的对话中受到侮辱,引起学生抗议。

随后在3月22日这天,科恩-邦迪带领同学占领学校的行政大楼。

5月 2日 校方关闭南特尔学院。

理由之一是,“在教职工中有一种奇怪的气氛……一种非常近乎战争的精神变态。

”科恩-邦迪等“3·22运动”成员被要求到巴黎大学总部纪律委员会接受处理。

{{{5月 3日 **巴黎警察封锁学生聚集的索邦神学院,并逮捕几十名学生。

巴黎大学的神学院及科学系被关闭。

大学教师全国联合会举行抗议罢工。

下午四点,将近1600名警察包围了巴黎大学。

一些学生被捕,巴黎大学被关闭;这是其700年的历史上第二次被关闭,先前一次是在1940年,纳粹占领巴黎之后。

**}}}5月 6日 巴黎及法国全境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

法国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全国中等和高等学校教师工会号召总罢课和罢教。

官方公布的数字是422人被捕,345名警察受伤。

5月 8日 萨特、波伏娃等发表声明,号召“所有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在物质和道义上支持学生和教师们发起的斗争”。

数万名示威者挥舞黑旗(无政府主义)和红旗,高唱《国际歌》游行。

5月 9日 萨特、波伏娃、雅克·拉康、勒菲弗尔、莫里斯·布朗肖等联署一份宣言,“向用一切手段摆脱异化秩序的学生们致敬”。

阿拉贡奔赴奥居斯特·孔特广场,在科恩-邦迪陪同下发表演讲。

塞纳河所有桥梁被警方封锁,左岸爆发更大规模示威。

电影电视工作者介入,媒介使斗争立刻传遍全法国,南特、斯特拉斯堡群起响应巴黎。

5月10日 “街垒之夜”: “占领拉丁区”的口号叫响,那天晚上,学生占领了巴黎的拉丁区并建起60处路障。

防暴警察发动了进攻,据报道还强奸了街上的一些妇女。

巴黎30个高等学校中有20个举行了罢课,全国有350多个高等学校被占领。

工会联盟号召在5月13日举行总罢工以抗议政府的镇压。

5月12日 巴黎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斗争,要求每周40小时工作制,保证每月200美元的工资。

{{{5月13日 ·巴黎百万大游行:法国总工会、法国民主劳工同盟和巴黎学生组织八十万人横穿巴黎的游行,科恩-邦迪、雅克·索瓦热奥和教师工会秘书长阿兰·盖斯马尔三大青年领袖走在最前面,队伍中还有几位职业左派政治家:社会党人密特朗、孟戴斯·法朗士、法共领导人瓦尔德克·罗歇等。

索邦大学迅速被学生收复。

*****************************·戛纳电影节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并排坐着的法国电影人有: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和路易·马勒。

路易·马勒率先要求戛纳电影节罢工一天,支持巴黎的学生和工人。

}}}}5月14日 法国总统戴高乐避走罗马尼亚,进行五天国事访问。

5月15日 巴黎奥德翁国家剧院被青年们占领,事后,剧院院长因向青年们表示了同情受到处分。

5月16日 巴黎附近的雷诺汽车厂开始罢工。

5月17日 ·全部空中交通中止,邮局工人也举行了罢工。

·学生开始了从索邦大学(巴黎大学神学院)到雷诺汽车厂的穿越巴黎的“长征”。

5月18日 公交系统罢工,巴黎完全瘫痪。

*********************************************{{{5月19日 ·戛纳电影节评委会成员多数已辞职,参赛片停演,路易·马勒、罗曼·波兰斯基等评委辞职,特吕弗、戈达尔等人要求戛纳停止活动声援运动,很多电影要求退出竞赛。

这是一场进行了6个小时的僵持,每个人都在麦克风前向记者表态,事件的恶化使大厅场灯突然熄灭,观众涌进来,片头曲突然响起。

********************5月20日 {{·电影节组委会决定竞赛单元被取消。

}}·作家玛格丽特·杜拉、萨特、波伏娃等参加了索邦大学举行的文化讨论,萨特过早地宣布:“社会主义和自由结合了”。

·全部矿场和港口都关闭了。

米其林轮胎和标致汽车的工人罢工了,雪铁龙汽车的非工会工人占领了工厂。

}}5月21日 ·1000万工人举行罢工。

·法国政府颁布对“德国无政府主义者”丹尼尔·科恩-邦迪的驱逐令(他在月底又秘密返回巴黎)。

 6 ) 戏梦巴黎

喜欢看电影的人,是怎么也绕不开法国电影的,尤其是那场著名的新浪潮,出现了太多可以称得上师的导演和优秀的电影作品,与好莱坞相对应,巴黎成了艺术电影之都。

1968年绝对是法国电影史上很重要的一年,不光是在那年一群年轻人折腾出一件大事,更重要的是这件大事是由电影引起的。

1968年2月法国电影图书馆的创办人及馆长朗格卢瓦被文化部长解职,特吕福、戈达尔、布雷松、雷奈、夏布罗尔等法国知名电影人率数千群众上街抗议,其中特吕弗,戈达尔都有受伤,于是激起更大规模的抗议,既大量影迷和群众的示威。

5月,特吕弗等人更是冲到戛那影展,阻止影展举办,抗议升级,即著名的“五月云动”。

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巨大的反应正是由于特吕弗等新浪潮导演基本都是在电影图书馆看到了大量的优秀电影,同时彼此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当他们的启蒙导师的朗格卢瓦被解职时,这一事件便爆发了。

而深层原因则是60年代世界范围的非主流文化大爆发,摇滚音乐,性解放,吸毒,等等新文化类型的越发被重视,掀起的关于年轻人的新文化改革要求活动。

由一群电影导演带领并掀起的大的示威活动,总是电影界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在这里电影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娱乐休闲工具了,它起到了更多的其他的作用。

我不知道1968年的贝尔托鲁奇是否也在巴黎,但在他的《戏梦巴黎》里还是能看出那年对导演的影响,主人公马修作为一个在法国的美国留学生,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法国及那场事件的,这里总是会有导演本人的影子的,同时导演也是以马修这一人物将观众一同带入剧情的。

贝尔托鲁奇是十分尊敬法国电影的,正像影片开头,他借马修的口说出那句只有法国才会在宫殿里放电影。

电影里夹杂了大量的老电影片断,在我看,这些电影片断夹杂着两种情绪,一是介绍了许多对法国新浪潮有影响的电影及电影人,像影片开头大段放映的《恐惧走廊》,该片为美国B级片的经典作品,美国的B级片对新浪潮影响很深,很多新浪潮作品都是对美国B级片的模仿,如特吕弗的《枪击钢琴师》。

而《恐惧走廊》导演富勒(Sam Fuller)也是被电影手册派尊为真正作者的导演之一,另外法国青年李奥第一次露面时,嘴里一直念叨的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也是同样为电影手册派尊崇的作者。

另外一种情绪则是导演自己的情绪,即在创作电影过程中加进了很多个人喜好及想法,比如基顿和卓别林的比较,克莱普顿和亨德里克兹的比较,还有让那时候的年轻人荷尔蒙爆发的玛琳.黛德丽、葛泰丽·戛宝以及玛丽莲·梦露。

如果马修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进入的,那么李奥兄妹则是影片真正的梦想家了,而马修则更像是被李奥兄妹拉入梦中,最终梦醒物非。

李奥兄妹绝对是最初跟特吕弗抗议那上千青年之一,作为铁杆影迷,跟着自己心爱的导演,上街示威,去抗议种种不平,对于年轻人来说,总是很酷的事情,他们热衷并乐此不疲。

同时,他们身上是那个时代的文艺年轻人共有的东西,摇滚乐,文艺电影,反战,性解放云动带来的思想变化。

贝尔托鲁奇的电影总是活色生香的,戏梦里也是大段的裸露镜头,当马修第一次窥见李奥全裸着蜷曲在妹妹身边时,在我看并没有什么欲望和羞耻在其中,因为他俩根本就是两个孩子,他们之间的感情是跟欲望无关的,所以他们可以无所顾忌的一起使用卫生间,一起睡觉,甚至马修和伊莎贝尔做爱的时候,李奥却在一旁悠闲的煎起鸡蛋。

而正是由于他们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才使得他们有了成为梦想家的可能性,正像五月云动对符号学,心理学等多重学说的影响,三个年轻人在经过抗议之后,也更多进入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辩论,而在行动上却越发与世隔绝,一直将自己局限在小世界里,不看电视,不看新闻,但与时事脱节并不代表与时代脱节,这种封闭,混乱的生活正是那时青年流行文化的体现,同时,他们仍然会高挂《中国姑娘》的海报,同时在屋里放了很多他老人家的头像,这都是他们那个年代很有代表性的思想。

梦想终究是梦想,总会有破灭的一天,当伊莎贝尔发现父母回来过,无奈之后,也只有选择以死来延续梦想。

但窗外飞进的石头救了他们,外面传来的抗议呼声也将梦想与现实再次融为一体,李奥兄妹冲向街头,加入示威的队伍,并拿起燃烧弹向警察扔去,马修无法阻止他们,只能在一旁观望,在远处的警察,火焰和夜色中,影片定格,变为黑白,结束。

也预示着几个梦想家的梦想与巨大且强悍的现实相撞之后必然破灭的事实。

当60多岁的贝尔托鲁奇转回头看当年的事件的时候,发黄的影片中是无尽的回忆,而那个结局也更多了些悲悯色彩,也许是他在怀念已逝的青春和激情,还有当年那些无法实现的梦吧!

年轻人都是热血的,看不惯主流文化,讨厌一切传统的东西,他们喜好求新求变,变成什么样子其实是不用深究的,他们更追求的是变化这一过程,因为新秩序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认同,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年轻本就是个激情的时期,即使是空想,也是必须要经历的,嘲笑和讽刺是未必是真正的稳重,回忆中轻轻一笑,想当年我也愤过,这更像个过来人。

又见让·皮埃尔·李奥(Jean-Pierre Léaud),导演有意将现在的他与当年资料里的他做平行剪辑,也算对新浪潮的致敬吧,李奥真的老了。

 7 ) 连体婴,天使梦

这里,再次出现了“敢不敢”的游戏。

第一次在《两小无猜》里看到这游戏时,不懂游戏的真意;日后就总是不其然地从记忆中蹦出来,走路时,坐车时,上网时,睡觉时……然后今天再看到一个关于“敢不敢”的游戏。

或者准确来说是一个“输不输得起”的游戏。

雷奥输了——伊莎贝拉说:“我要你在我们面前自慰。

”伊莎贝拉输了——雷奥说:我要你与马休在我面前做爱。

最后大家遵守承诺,接受惩罚,上演激情。

虽然雷奥自慰表演完后甩门而出,伊莎贝拉做完爱后颤抖痛哭,但他们都不恨对方,这就是真诚了。

他们都爱对方,他们都知道这只是游戏,他们都知道这游戏该对什么人才能玩的。

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真诚,那么就会像马休一样猜测,怀疑。

真羡慕他们能找到一个懂得玩游戏的人。

我相信不坦诚的人,根本不会懂得这游戏的趣味,根本不会玩这个游戏。

旁观者只会不屑,只会用理智去猜测、抗拒。

孪生姐弟,雷奥说:“我与伊莎贝拉是连体婴,但连的不是身体,而是思想。

”如果是连体婴,他们就是“上帝创造了男人后,又从男人的一根肋骨里拿出一根,又创造了女人”的两个人。

尽管是分开的两个人,但他们总是相连着。

如果是天使,他们确实具备了“美丽”、“梦想”、“爱”等特质,以及不懂世事、不理道德的纯真。

相对之下,马休是一个凡人,凡人永远当不了天使。

他只会在见到伊莎贝拉和雷奥赤裸相拥而睡的时候,猜测他们在乱伦;他只会教唆伊莎贝拉离开雷奥单独和他约会,强迫他们两姐弟在脱离对方的情况下成长;他不会明白当伊莎贝拉听见雷奥与其他女人做爱时疯狂捶着门,像身体被活生生地剥离一部分时的疼痛;他不会明白最后雷奥拉着伊莎贝拉的手,冲向革命最前线时的无畏心情与心灵合一,其实那也是一个敢不敢的游戏。

所以马休最后只能转身离开,淹没在人群中,从此消失。

雷奥、伊莎贝拉,多么美丽的一对天使!

那么纯洁的梦想,那么坦诚地相爱,脱离了道德与世俗,不是爱情,不是亲情,就单单一个“爱”字,没有修饰词;是原始的,是两个人同时一生下来就具备了的天性。

虽然我不是孪生的孩子,但我相信孪生孩子是真的具备一种别人无法感知,而只有孪生的对方才会感知的气场。

生活中有不少案例,但科学家到现在还是无法解释。

最后,我们离开《The Dreamers》的Dream了,回归现实。

社会的动荡;生活的迷茫;大街上的游行、暴乱;雷奥与父亲格格不入,像仇人;伊莎贝拉知道父母发现她与弟弟裸睡之后真的选择了自杀(1、不想他们伤心,2、社会道德上的不容,3、只有死,才永不分开);马休要拆散雷奥与伊莎贝拉,强迫他们分开,成长;原本以为可以三人为一体地结伴前行,结果还是只有连体婴没有分开,马休还是那个转身离去的第三者。

梦想啊!!

什么是梦想?!

就是无畏无惧地向前,是真诚的,是盲目的,是革命的,是激情的。

有思考就不算梦想,有犹豫就不成梦想!

可惜梦想还只能是梦想,现实还是现实的残酷。

看了《The Dreamers》,就当做了一场梦吧,堕落凡间的天使梦。

我们是人,人总要回归现实的。

PS:当他们三人赤裸相睡在帐篷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油画。

 8 ) FIFF23丨DAY8圆桌《戏梦巴黎》:我只想参与sex,对于革命,骚凹瑞,不感冒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场刊嘉宾:@Not Here、@Her Majesty、@Joeyside、@心是孤独的猎手特邀嘉宾:@我们敏熙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8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贝托鲁奇导演的《戏梦巴黎》,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我给了×。

平庸得不像是贝托鲁奇拍的(它的糖水味是它可以成为网红电影的原因),疯狂消费和碰瓷“迷影”和“历史”(贝托鲁奇真的需要去倒贴新浪潮导演吗?

)。

场刊嘉宾 Joeyside4 一种历史电影,它是旧时神话的两生花,又是新潮后浪的处女血,如果说电影史的第二次生命始于1968,那么断臂的维纳斯在街头的口号必然书写于史册,即使她从未曾摇旗呐喊:自由引导人民。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4星,整个电影都有一种梦幻的感觉,但是呢,这种梦幻又是很现实的,与外面的混乱行形成的反差让我更关注油腻腻的三角关系,这种三角关系,是我爱的那种。

场刊嘉宾 Nothere三星,算是这一届我比较偏爱的片子了。

用一种较为独特的方式讲述一个大背景下的小故事,可以让我一直兴冲冲地看完并且很满意地结束。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本片的一大主题就是迷影对新浪潮的致敬,不乏有主角三人的模仿致敬与电影名场面的蒙太奇拼贴,你喜欢这种现实与虚幻的交织吗?

这些迷影情节在电影起什么作用?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电影里的迷影元素很像是二流漫威电视剧里,每集都有几个角色嘴里要提那么几句“钢铁侠”或者“美国队长”这些一线超级英雄。

贝托鲁奇对电影的致敬是一种倒贴式致敬,法国新浪潮里90%的导演对电影的贡献都远远不如贝托鲁奇的贡献高。

贝托鲁奇这种倒贴我好心疼。

场刊嘉宾 Joeyside说实话看这片的时候我并没看过多少新浪潮的片子,所以里面的致敬场景当时一点都没看出来,所以这反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体验即:通过电影无意中进入电影史,而不是先入为主的以电影史去审视电影。

场刊嘉宾 Nothere可以造就更强烈的梦幻代入感,本质和小时候孩子们喜欢过家家的原因差不多吧。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对我来说,这种让人分不清虚实的作用就是让我用力寻找他们的三角关系始于哪里,终于哪里,但是到我分不清的时候我会觉得不不重要了,他更是一种感觉,我决定跟着感觉走,有点类似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我的上帝,我有多爱这部。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本届主竞赛入围电影中还有《迷失东京》这种含有迷影色彩的电影,你认为他们对于迷影的表达有什么不同?

对你来说在电影中的迷影情结如何表达才是最纯粹的,你更喜欢哪一种?

场刊嘉宾 Joeyside别像姜文一样就行。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同意唉,只要不是消费和碰瓷,对一部电影里所有的迷影都不必过多的抬高和指责。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觉得这种迷影的运用比较看运气,怎么说呢,一是看导演怎么安排,而是看观众认不认。

就拿流水线的超级英雄电影来讲,很多影迷往往在里面发现了一个小联动都会就地高潮,但是这种迷影的桥段是如此的low,而观众普遍更接受这样的,但是对于剧情片,这种桥段要是放进去,我说不好导演会不会被鞭尸,比如我对疙瘩儿那样。

场刊嘉宾 Joeyside我认为迷影的表现分文两个方面:一个是广义上的热爱电影,迷影之死。

另一个是喜欢大师的电影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挪用,意指,致敬。

好的迷影情节应该就像是折射镜一样通过之前“光照”(致敬元素)加以三棱镜般的手法(即导演的技巧与文本)最终散发出绚丽而又意味浓厚的色彩(新的文本)。

拿姜文来说,我实在不知道《一步之遥》中开头那个照着教父端着个猫的是想干嘛,想证明他是煞笔?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第三种:导演自己觉得好玩儿。

可能姜文是第三种?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觉得这片的迷影梗肯定是表达爱的、没恶意的,但也没多了不起。

事实上我觉得迷影梗这个东西本身就没什么了不起,不太理解现在闻迷影就高潮的风气何时开始的。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因为其他人看不出迷影,而我可以看出,有优越感。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我觉得有些迷影或者说致敬,其实就是抄袭。

创意枯竭,搞个致敬。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迷影在具体的电影里才会体现出出色,所以电影本身的质量才是关键,大杂烩是没有前途的。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影片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是反抗,姐弟对父亲的反抗,弟弟为战争的反抗,姐姐对爱情的反抗,每个人对自己的反抗,甚至是美国和欧洲之间的互相反抗,这些反抗之中你对哪部分印象深刻,谈谈你的感受?

场刊嘉宾 Joeyside姐弟对于血缘的反抗。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姐弟对于血缘的反抗。

场刊嘉宾 Nothere还是对姐弟对父亲的反抗更为印象深刻。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姐弟反抗,但还是会在支票前投降。

他们父母留支票那张戏就是完美展现“成年人的世界”。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说明他们的反抗其实很真空,温室里的花朵,不愿意离开温室。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美国人看起来天天傻乎乎的,其实脑袋很清楚,知道革命和爱情的边界在哪里;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看起来很左,很高贵,其实某些地方很幼稚。

这部电影轻轻地点到了,不深。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是的,所以一开始看起来是姐弟俩控制美国佬,但是后来美国佬才发现他们是两个幼稚鬼。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鉴于贝托鲁奇是个忧国忧民的导演,我会觉得他是有暗示欧洲和美帝国主义的意思的,但是我还是觉得他首要的任务是收缩电影中的故事线,也就是讲好故事本身,而故事本身就是他想要freedom,自由领导人民。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电影中自由引导人民的的画女主人公的脸被换成了玛丽莲梦露,大家怎么看待这个情节?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Sex领导人民,答案显而易见。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表现自己很叛逆的拼贴艺术。

场刊嘉宾 Joeyside因为法国人都觉得美国人是土鳖脑残场刊嘉宾 Nothere可能也和他们爱电影的设定有关,而梦露是电影的符号。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也可能是把梦露看做自由的象征,尤其是代表性自由。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有人说,性和政治是笑话永恒的主题,很有道理,一定程度上,性就是代表了自由,而梦露又可以代表性中美好的一面,就更完美了。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有人说影片里有一个很明显的隐喻,就是美国人带着流行文化入侵却佯装腼腆,欧洲人看上去成熟纵欲却是处女。

他们的第一次交合看起来是年轻的美国诱奸古老的欧洲,第二次交合又变成了是古老的欧洲诱奸年轻的美国。

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谈谈你对这些符号使用的理解。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锦上添花、无伤大雅的解读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一般不太会思考这么深,我的眼睛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盯紧男主的裤裆。

场刊嘉宾 Nothere总结来说就是欧美狼狈为奸。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欧洲和美国互相入侵,互相充满敌意,却又无法离开彼此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觉得弟弟和美国佬也应该做一次。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弟弟一上来就说美国佬not his type,但是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又扑朔迷离,我猜是因为弟弟想让美国佬做0,但是在姐姐面前不好意思。

场刊嘉宾 Joeyside我有个问题为啥不设置成两女一男?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说到这一点我反而觉得姐弟俩确实是一个人,一个代表精神(弟弟),一个代表肉体(姐姐),两个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部分,姐姐的独立人格和思想在电影中几乎没有体现,全都是弟弟在输出思考。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因为伊娃·格林很美,一个就够了。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因为变成2女就容易落俗,容易变成“家明就喜欢这么土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串戏了,味好大。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这是一个关于年轻的电影,每一个人都是年轻的,弟弟反对战争、崇拜革命、追求自由,却拒绝成长、罔顾现实、沉溺梦想,这些特质看起来与结局跑向战火的他极其矛盾,你怎样看待这种矛盾?

这种转变在你看来成立吗?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成立也不成立。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我觉得结尾姐弟送死,更像是得到一个正当契机终结吧。

场刊嘉宾 Joeyside回应历史,预言未来。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我觉得逃避问题、逃避现实的做法就是离开问题、离开现实。

他俩浪漫地终结了,美国佬傻眼了"艹,失算了"。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本来被爸妈发现这个就很尴尬,姐姐都准备三人同归于尽了,刚好有革命,还能浪漫地死去。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姐姐前面也说过如果被父母发现的话就去自杀。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几大段性爱戏(即巴塔耶所谓的“极限体验”)让性这个元素纯粹化了。

伊娃·格林性爱后阴道里的血太干净了,它让性爱变得纯净。

这种纯净不是身体的那种纯净,因为纯净的身体其实并不永远是干净的,它既可以被水冲洗,也可以出汗、流眼泪、被精液涂抹。

身体的纯净就在于它既可以是干净的,也可以是脏的。

这种纯净更像是可口可乐或者迪士尼的纯净:纯净的无度数碳酸饮料;纯净的爆米花和主题公园。

主角是美国人,贝托鲁奇就真的拍了部美国大男孩式青春电影。

这种纯净也像是墙上海报里的主席画像的纯净:法国的年轻人们只需要知道这个伟人是伟大领袖就好了,1968年之前他做过什么不需要去知道。

看了《戏梦巴黎》,我们仅仅知道的是:1968年的法国年轻人他们做爱,3p,革命。

仅此而已。

性和革命两者没有互动,相互之间没有解构。

没有什么矛盾,又或者说这些矛盾不足以打动我们。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显而易见,电影的背景是1968年巴黎的“五月风暴”学生运动,这个背景看起来与故事无甚关系却处处融合其中,你认为这种背景与故事结合是奏效的吗,你对此有什么更进一步思考吗?

比如剧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放在这个背景之中?

谈谈你的理解。

联系到其他student活动有关电影中的人物特质与人物关系,与《戏梦巴黎》对比有什么同与不同?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算奏效,但不紧密,比起《夏宫》,那里的性和运动是完美同步的。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更迷影,夏宫多了革命之后如何的内容。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有人说,这是法国版的《夏宫》。

我反倒觉得《夏宫》更好,虽然我本身也没那么喜欢《夏宫》。

《夏宫》拍摄思路的大方向是对的,性和革命两者之间是有互动的。

年轻的大学生做爱都消耗不掉的荷尔蒙,就用作革命了。

《夏宫》里的性对革命有解构的作用:你看,这些革命者革命结束以后,也是会互相偷吃的,他们没有那么高尚哦。

于是这些年轻人的形象瞬间鲜活了起来。

而《戏梦巴黎》呢,它用大段大段的性爱戏,提前让性纯净化了(3p都变得那么纯粹),性和革命发生不了互动。

看了《戏梦巴黎》,我们仅仅知道的是:1968年的年轻人他们做爱,3p,革命。

仅此而已。

1968被消费了。

《夏宫》当然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是这是娄烨那个创作时期的能力问题,《夏宫》基本的大方向是对的。

贝托鲁奇绝非没有这种让性和政治在一起发生有机联系的能力,反而整个影史好像只有他以及少数几个欧洲导演对这种有机联系的构建可以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

《同流者》、《1900》和《末代皇帝》皆是例证。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年轻人硬的快,也会误认为革命很容易,死亡没什么了不起,所以,很正常。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戏梦巴黎》对“青春二重奏(性与革命)”的表达,我不想说“浅薄”,但确实片面。

很像我小学的时候莫名其妙写诗,想写中国所有的湖,但我一个没去过。

而且这片里其实没有真实的、有血肉的人物情感,它只是一种高度的提炼,这三个人其实是高于人性的,和余虹不是一回事,余虹是一种巨大的情感黑洞场刊嘉宾 Joeyside这种宏大叙事下滥交故事不要太受精神虚无的矫情b喜欢,一种和表姐做爱到天昏地暗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爸爸死了无奈参加葬礼然后下午发现世界大战爆发的调调简直就是精神催情剂。

这种天天艺术被迫害妄想症我看中西都有谁都逃不了,当然受害人证词就是观看者的下流与荡妇羞辱。

场刊嘉宾 Nothere学生活动是更大的空间中发生的,而这三个人之间的故事则是专属于他们的。

与其他人共同所处的环境下,你所要做的只是与他们一同行动或者不动。

而在自己的家中,你可以静下心来思考评判外面人的事情,与社会事件相脱离,这样也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体验,使得你本身成了故事的核心,仿佛你变得比外面的社会还重要。

这种情况下,你所追求的似乎让你显得很自私,但是这样的自私却发生在每时每刻,因为我们除了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我们还是自己小天地中的一员。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是的,姐弟俩本来很喜欢待在自己的小天地,美国佬看不顺眼非要把他俩拉出来,然后他俩开开心心去参加革命人没了。

美国佬:NMSL。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影片诞生于2003年,讲述了1968年的故事在2022年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对你而言影片中所表达的情绪和气氛对今天的你有什么启发?

50多年过去了,你认为这个世界是变好了还是更糟了,结合影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没有启发,因为那是他们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很单薄。

以我的经验和阅历,我还没有能力说这个世界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我有的时候觉得变好了,有的时候觉得变坏了。

场刊嘉宾 Nothere新冠之前还可以勉强说变好了,新冠后就不会这样说了。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不想回答,也不便回答。

就是没有感觉,我又没有活在那时候,我怎么知道真实的情况,电影的体量也不足以呈现你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所有细节。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你感觉电影里的故事离你近还是远?

你想成为他们吗,或者说参与这样的东西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遥不可及。

我只想参与sex,对于革命,骚凹瑞,不感冒。

场刊嘉宾 Joeyside如果有革命到来的话:3p别叫我。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导演希望将1960年代当作一面镜子。

而性,不过只是一种表达方式。

“现在的情况和当年不太一样了。

1968年,大家普遍认为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而你会成为这个进程的一部分。

但今天不是这样了,我想表达这种感受。

”贝托鲁奇如是说。

#FIFF23#DAY8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9 ) 肤浅的评几句

1968年的法国,动荡不安的年代,三个人在电影的指引下相识,过了一段与世隔绝的日子,从美国来留学的马修被伊莎贝拉所吸引,渐渐的走进了伊莎贝拉和雷奥这对孪生姐弟的生活,他眼睁睁的看着孪生姐弟的怪异举动。

他们生活在电影里,模仿甚至想超越电影中的桥段,猜那些经典电影的名字,成了他们的游戏。

他们都爱电影,也许是喜欢电影中的无拘无束,电影中的为所欲为,在电影中他们可以尽情的享受电影的魅力,而忘却了现实的动荡不安,雷奥说他跟伊莉莎贝是一体的,虽然他们没有在一起,但是思想是连着的。

他们总是面对面的躺着,伊莉莎贝的表情是温暖的微笑。

他们互相依存的生活着,他们也试着在马修的指引下不依赖对方独立的生活一日,然而在马修和伊莉莎贝美好的二人世界了一天回到了家中去的时候,看到了别的女孩的黑色长手套,伊莉莎贝捻起手套说这个不是我的,然后她装扮成维纳斯的样子,让马修去猜,过了一会儿伊莉莎贝用力敲着门喊着雷奥的名字,让他开门。

任凭马修怎样劝,都阻止不了她的躁动情绪。

为什么是维纳斯呢?

也许她在展示她认为最美丽的残缺。

可能他们已经成为对方氧气似的存在,暂时的缺氧是可以的,时间久了其中一方就会窒息。

两个人都用我也爱你这样的句子诉说着爱马修,马修说:“我不要我也爱你这样的话,我要的是你们说我爱你。

”他们依然说着他们确实很也爱马修,最后在马修的穷追不舍下,雷奥说我们爱你,我们爱你,马修说:"这也不对,我要你们先说爱我。

"伊莉莎贝说:“马修你已经先说了”马修:“为什么永远是我先说?

我不要很爱,我只要爱。

”伊莉莎贝:“你要不是爱,只是爱的证明。

”三个人开了父亲昂贵的红酒,醉倒在一团的时候,伊莉莎贝醒来轻轻叫着雷奥:“我爱你,你知道吧?

”雷奥:“我也爱你,。

”伊莉莎贝:“我们俩是永远的。

”她不管马修是怎样认为的,坚持着只有她跟雷奥才是永远的。

父母旅行回来了看见烂醉如泥的三个人,留下了一张支票无声无息的离开了。

伊莉莎贝想开着燃气让他们三个一起死去,也许只是顺带上马修。

整部电影中,就像马修说的一样,他也许是他们俩个的大玩具。

他成为了姐弟两个生活中的调味剂,但是终究不是有且只有的那个必须的人。

改革的热潮就在眼下,无论他们接受推崇着怎样的思想都没有迈出家门参与其中。

影片的最后,雷奥拿上了汽油瓶冲向了警察,当了亡命徒,任凭马修怎样的说服他们不要用暴力,而是用爱去解决问题,也始终没有打动他们。

伊莉莎贝跟着雷奥一起亡命向前跑去,留给马修的是他无奈的叹息和转身,他无法在跟着他们一起走到最后了,因为能伊莉莎贝在一起的那个永远,早已经定好了是雷奥。

影片中穿插了很多经典电影《城市之光》《不法之徒》《金色维纳斯》... ...他们膜拜着这些经典作品,甚至台词电影桥段年份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们也像让自己生活的像电影中一样的自由精彩。

所以雷奥崇拜毛主席,崇拜那种为了争取自由革命奋斗的思想和作风吧。

万人其户口号,每个人拿着毛主席语录学习的精神,使他觉得振奋。

而美国来的留学生马修却不能苟同他的想法,觉得那样的场面是不寒而栗的,影片中二人的思想一直存在着分歧,马修认为基顿无可比拟,雷奥觉得卓别林才是大师风范。

而伊莉莎贝,他的思想早已同雷奥的系在了一起。

他们可以瞬间想杀死对方,却又在一杯咖啡之后相亲相爱。

就是一场儿时的“游戏”,他们太投入,无法自拔。

最后想说法国人还是真实浪漫主义

 10 ) 青春无敌幼稚

此片是青春片,但没有人物的成长。

最后的结局不是人物领会了什么,舔着受伤的身体完成蜕变,而是警察正在冲向前来。

最大的缺憾就是Paris太假了,外景这么少,片末上街的情景也做的很糟糕,像我国拍的那些廉价“五四”电影。

真实的程度远远不如黑白电视机的画面。

到哪里去找一个Sartre或Foucault呢,其实老贝还不如直接全部上电视机画面。

那些向大师致敬的影片效果相当不错,衔接好,且令人发噱,印象中用的最好的应该是“纽约先驱论坛报”,好像是《精疲力尽》的片段。

嗬嗬,笑得很开心。

有的朋友搞混了此片导演的立场,其实有一个解释可能是最合理的,就是Matthew多多少少代表着从美国回来的老贝看当年的Paris,还有那些疯狂的人们和梦想。

他并不大肆鞭挞,因为他就是当年受这个风潮影响的一代青年中之一个。

个人猜度,老贝还是心存感佩,即便有反思,也还是想之念之的。

Theo上街扔汽油弹当然有问题,但是前面Matthew同样跟Theo表达过他的怀疑,大致是这样:那些毛主义、红宝书都是假的,你对它们的感情也是假的,前者的假在于青年们拿的是同一本书,唱的是同一首歌,也就是说,革命根本就是盲从、不分好歹的集体狂热。

后者的假在于Theo从来不行动,喝着高级红酒大谈革命根本就是纸上谈兵,虚伪的紧。

Theo终于莫明其妙地开始行动了,一块石头砸破了家里的玻璃窗,把几个本该煤气中毒身亡的可怜孩子扯进了大街的革命风潮里。

可这种盲目的行动还是没能说服Matthew,他对两兄妹用了两个亲吻,确实非同凡响,那其实就是“Kiss”“Love”“Nonviolence”,但这些词太大,弄不好会显得很傻,于是老贝选择了肢体语言。

Matthew的用处太明显了,科罗拉多,美国南方极为保守的州,Matthew的尺度已经很宽了,毕竟他也是青年,摇摆于左和右、世俗道德和一塌糊涂的超现实主义。

Theo混乱、虚无,随便把他扔到哪个地方他都能入乡随俗,当然,除了科罗拉多。

他的暴力和不合作源自于他的自以为是,而不是他的个人主见,这里面只有Matthew有他的主见,片末的Theo就是那种最典型的做着文革梦,喊着“警察,魔鬼”或“上街去”的五月青年,只是平常他要是喊着这些口号,那不是在街上,而是在家里。

Isabelle用身体实践着自己涌动的激情,跳电影里艳女的舞蹈,扮断臂维纳斯,洗三人鸳鸯浴,玩性爱游戏,但也仅限于父母不在场的时候,否则敏感得要自杀,像Mouchette。

面对大人,那些看似无敌的青春脆弱无比,面对社会,Isabelle还没从羞赧和自杀冲动中醒过来,就被卷进人潮,只能随波逐流,跟着前进,随着最爱的Theo扔汽油弹,Isabelle的幼稚更甚于Theo。

还是感动啊,Matthew试图从令人疲惫的性爱回归骚动的恋爱,要求与Isabelle像青涩学生般约会,感受那样的患得患失、念君念侬,那种东西太美丽,其实是积蓄淫荡,期待爆发,想起《心动》。

回想还是中国的孩子幸福啊,就像我们艳羡西方青年的性观念。

五月风暴似乎越来越成为知识青年的必修课,那么的先锋那么的Fashional,那么的令人钦羡,说出来似乎自己就要投身于当年,跟着大师们一起去喊口号,流血流汗,就像法国青年梦想着要跑到中国来参加文革。

老贝拍梦想家们的心态还是很到位的,如一面有生命的镜子,反照人生,反照青春,所以就算有些瑕疵,也足以成为看五月法国的必修课。

《戏梦巴黎》短评

又是一部小时候就看过的大尺度电影,这部电影的尺度大到让小时候的我瞠目结舌,看到三个人一起的那一幕,吓得我赶紧换台,至今想起仍然接受不了这样荒诞扭曲甚至有些变态的剧情。

5分钟前
  • 磕巴
  • 较差

今日回看,似乎历史上所有年轻人的运动都失败了,但我们又幸运地活在这些运动的遗产之下,我们享受着青年运动为社会带来的自由、平等的社会思想。今日的我们到底应该是像他们一样在父辈编织的迷宫里尽情性爱,还是随着一颗偶然砸来的石头而走上街头,我们到底应该像结尾的法国兄妹勇于反抗,还是像代表美国务实精神的马修痛斥他们然后转身离开。除了政治的部分,在公寓中三个人的情感关系依然很有意思,前半部分马修是一个被动者,像羊入狼窝,但后半部分他窥见了这对兄妹的懦弱,片中反复出现的镜子暗示兄妹仍是婴儿处于想象届中,和已经具有强烈秩序精神、处于象征届的马修进行撕扯。结尾处的石子帮他们进入真正的世界。

8分钟前
  • 呐呐呐
  • 力荐

看起来像糜烂的青春,听起来像喧嚣的革命,其实只是一个电影病患者的过度致敬逐渐演化成无意义的过程,有点恶心。

10分钟前
  • 旧书君
  • 还行

英文名点题“The Dreamers”。男女主始终活在那美酒、电影、和爵士乐搭建起的空中楼阁之中,房间里贴着毛主席画像其实自己却根本不是无产阶级。Mathew是个闯入者,永远和这两兄妹是隔了一层玻璃。Theo太帅了真的他的一颦一笑就像一个古希腊的雕塑少年。。。

15分钟前
  • Eudemonia
  • 力荐

从头恶心到尾,虽然偶有真诚之处。这件事情不需要讨论,革命不需要雅致。

18分钟前
  • LarryWho
  • 较差

看片之前——我相信,这片子高分不会只因为伊娃格林的裸体。看过之后——卧槽,能把3P色情片解读出这么多内涵,我也是真服了你们这些文艺青年。什么新浪潮电影啊,什么相关背景五月事件法国学运啊,没有豆瓣网友的影评,这就是纯黄片啊……

22分钟前
  • 终有剑心在
  • 较差

孤独感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24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力荐

窗外门外是革命和暴乱,但沉溺在自由戏梦的国度里,世界就与我们无关。三人狂奔穿越卢浮宫的戏实在好看,因电影相遇知己与爱又一直都是我的期待。浪漫巴黎色彩,处处都是迷影情怀。

27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力荐

像极了豆瓣上沉迷电影的一帮人。

29分钟前
  • Iroquois
  • 还行

美国和法国理念的冲突。沉溺dreamer和纯dreamer的幽微差异

33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推荐

重看。不要把沉沦一场说成什么历史反思。那种肮脏混沌的欲念,纷乱的迷惘,锐利极端的色彩和情绪都只属于某个特定年纪,彼时用看电影代替生活,现在感知早已到达另一重维度,戏里戏外分得清楚,梦也是件很奢侈的事了。

38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Isa和Theo的反叛属于生理冲动,就像他们成年后仍形影不离一样,他们是没有长大的连体婴,还沉迷于电影造的梦里无法自拔。Matthew则信奉经爱与头脑审视后的反叛,他活在“去卢浮宫重演《祖与占》可能会受处罚”的真实世界。他认为如果观察世界,就会发现宇宙万物的和谐藏在打火机与桌布上的线条相匹配的无数种的方式里,所以,“Theo, think!” 一个细节:在斥责兄妹俩还没长大后,Matthew和Isa去电影院,没有跟往常一样坐在最前面,而是坐在最后一排,银幕变得那么小,不再充斥他们的整个世界。/ 说“你爱我”,不要说“你也爱我”,也不要在我之后才说 / 内裤里的照片被发现、脸上糊满鲜血后的亲吻、断臂维纳斯、浴室三面镜、《穆谢特》与现实世界的自杀未遂、一颗石头凿穿街头与家的界限

42分钟前
  • 发光的葡萄
  • 力荐

以這個方式去演譯青春對青春是否一種侮辱?1968年的巴黎也許真箇這樣,距離感將它浪漫化有人會欣賞,如果換一個時空比喻今日的香城,觀感便完全不同,人是矯情的動物。

43分钟前
  • 舒卷園
  • 较差

情色片,口味适中,画面唯美,中等刺激度,适宜女生观看:1. 《甜性涩爱》 2.《密爱》 3.《本能1》 4.《晚娘》 5.《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6.《戏梦巴黎》 7.《爱的色放》 8.《与我同眠》 9.《爱的躯壳》 10.《爱人》,弄不懂影片里还有毛泽东的头像

46分钟前
  • 书,电影,音乐
  • 还行

从记录片来说呢,,,我不懂。。。。从爱情片来说呢。。。。马修真是被二到了。。。整一个吐槽无力。。。。马修后面整个人都傻了。。估计会回美国。这TM都是什么人,什么变态啊。

47分钟前
  • 郁程
  • 推荐

向新浪潮电影致敬?反正我是没看懂........

51分钟前
  • 装甲蛋壳
  • 还行

这部是向法国新浪潮致敬的电影吧。对话未免太多了吧……怎么会评价这么高分?原谅我不懂艺术吧!

53分钟前
  • 叉烧豆
  • 还行

政治背景下的情色 不懂却让你感动

55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这是个扯淡的青春片,很烂的故事,不就是在一个时代背景下面的3P和同性恋么...

56分钟前
  • 蒋得好
  • 较差

……重点关注情色画面去了……

59分钟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