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从有到无。
2003年,城乡结合处面临拆迁的老百姓,开篇简单的几下镜头描述便有了十几年前皇城下飞速发展的脚步,宏观来看,整部片并没有给出一幅北京城发展全貌的图景,但以“拆迁”,“搬家”为大背景,清楚的交代出百姓跟随时代风潮和社会发展,涌入“快速路”的赶超心理(但以一个疯子作为主要人物来描述也许是对这种“赶超心理”产生的病态感一样的理解和社会发展对于人们情怀上的矛盾吧。
) 10分钟的片子也许谁也做不到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放在这样一种代表国内最高水准的舞台上来pk和进行发挥时难免要被人过度解读,甚至产生对北京或对中国人现状的过度解读,简单从情节和主题上聊一聊:情节上:首先,3处对比 a.人物态度上,耿乐饰演的司机开始是对冯远征饰演的老人持一种对待“客户”的态度,对话客气,“职业性”地问一些搬家的问题,在老人引导之下来到一处残破的废墟时发现上当,对老人的戏弄非常生气,而后得知老人是疯子后又转念“欺骗” 老人假装搬家,最后的笑容又是欣慰的。
b.老人(冯远征)的疑惑和熟悉在几人去搬家的路上,老人先是对方向感到疑惑,认为是走错了路,而耿乐却调侃道“真正的老北京都不认识北京”,其实有一些暗喻老一代的封闭和压抑,像耿乐这个年龄段的人早已经走进了新时代。
而后老人对“胡同”外的路上有一条沟又是如此的熟悉,又体现上一代“封闭”中的情怀。
c.景物和时间的前后安排影片一开始很明显是在早上,逐渐到了下午又到黄昏,最后到夕阳,树下是一位满眼期待着“回家”却顾影自怜的老人。
第二, 不同的人对这样一位“疯子”的态度 a. 耿乐一行人 在得知老人是疯子几人虽然是生气,但是并不想与老人争执,反而很快的理解,而后“欺骗”老人,让老人“回家”。
b. 耿乐的老板 通过一个电话提醒员工这人是个疯子,还说公司里有好几个人都被他“耍”了,暗示之前并没有人理解老人,只是以为他是一个疯子。
c. 路人一位骑车的路人经过时看到几人的 荒诞举动吓得转头离开。
主题层面: 整体上体现了中国人“落叶归根”的大思想,凯歌导演也许想不到,十几年以后我们拍出了流浪地球,在危难来临时,我们甚至带上自己的家,去追寻一个安全的归处。
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上的分类是喜剧,难道陈凯歌导演的本意是拍一部十分钟的喜剧吗?
还是说喜剧的背后都是悲剧才是这分类想表达的意思。
影片仅仅十分钟,却显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感受,不得不佩服陈凯歌导演当时的实力,整片中没有特别的明示却仍能让人隐隐感到对过去的惋惜!
开篇,冯先生说大家都称他为冯先生,这平平无奇的姓却暗示了他的--疯,或许人们称的并不是冯先生,而是疯先生。
在去百花深处的时候,冯先生的行为令我感到疑惑,为什么他对这个城市探头探脑的?甚至连那条道都不知道。
看完后才明白,这可能就是旧社会对新社会的陌生吧。
而头的一句话也点醒了众人,他说:“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也体现了老北京“过时”了!
冯先生对新社会的陌生
搬家这段我认为是整片的最高潮了。
初次观看,谁能料“百花深处”竟然只是一片土地,此时人们或许也意识到了,冯先生就是个疯子,但谁又会和钱过不去呢?于是头一伙人为了钱也“疯”了起来,看到这一幕不紧觉得这些人也是“疯子”吧,对着空气搬东西,同时也为演员的演技而感到敬佩。
在搬东西时,或许从冯先生的角度来看,这些人才是“疯子”,连衣橱,金鱼缸都不认识;连花瓶应该摆放的位置都不知道(虽然我也不知道),就好比现在一个连手机都没见过的人一样,在冯先生眼中这种人不也是令人笑话的吗!
而这里,也恰恰隐喻了现在的人对过去文化的不了解,因为在现在没那么多摆放的讲究啊!
中间有一段镜头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位骑单车的人看见他们的行为拔腿就跑。
也许这就是新时代人们对待旧时代文化的态度吧!
而搬家的人或许也渐渐的成为了“疯子”,最后看见那消失的庭院火系或许也是最好的解释。
在花瓶碎之时,隐喻着过去的破碎,也为冯先生后面搬新家做着铺垫。
而冯先生之所以能猜到前方有沟,我想是因为这块地始终不会变。
即使院子变了,没了,但地依然没变,所以冯先生也能准确的说出这块地的样貌,甚至是小沟!
而在最后捡到铃铛后,搬家的人们也看到了冯先生住的胡同,真正的“百花深处”!
此时他们或许已经跟开头变得不一样了,他们已经能看到过去的事物,过去的文化,即使作为一个现在的人!
人们看到了“百花深处”而感慨,激动最后,冯先生越走越远,嘴上喊着:“搬新家了!
”但他要搬去的是哪?是新时代的地方吗?
新时代能有他的容身之处了吗?
还是说,他也逐渐成为了新时代的一份子,旧时代的人与文化也渐渐逝去了呢!
冯先生开心的喊着搬新家了本剧中一共出现了三类人:冯先生,搬家的人,还有骑车的人。
我认为冯先生是旧时代的代表,他是旧文化集一身的缩影,而在开车途中他作出的动作也体现了他喜欢看剧。
搬家的人,代表着新时代但又保存旧时代理想,与幻想的人,这也是他们在最后能看到“百花深处”的原因,因为他们此时的心中已经有着这悠久的院子与文化!
骑车的人,代表着对旧时代抵触的人,他们将旧时代的东西视为“疯子”,完完全全的“疯子”,他们甚至不会靠近旧文化的人,见到就跑。
而我觉得这也是现在大多数资本家的样貌吧!
陈凯歌导演的这部短片让人不仅感慨:到底谁才是疯子!
是一眛的保留旧时代的意识,被人称为疯子?还是跟骑车的人一样,一眛逃跑才是正常?或许最后一经给出了答案,作为新时代的人们,看着曾经的“院子”。
把这文化放在心中!
百花深处 (2002)9.12002 / 中国大陆 / 喜剧 短片 / 陈凯歌 / 冯远征 耿乐我写的很烂,但还是要感慨一下,所以不具参考价值!
(滑稽)
电影《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疯子”冯先生找搬家公司,搬他两进两出的大院子,但眼前却只有一片荒地和老槐树的故事,描绘了在时代变迁、快速发展的老北京城下物是人非的景象,以及传统文化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的苍凉无奈。
从片名寻场景。
导演陈凯歌用他一贯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的文化忧思展现它对于人和社会的永恒关注。
老槐树和漫天的荒凉土地被钢筋水泥丛林包围起来,展现的是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和信息化的科技创新相互形成矛盾的一面。
《百花深处》不仅仅是电影的名字,还是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场景,不禁让我想到了陈凯歌所执导的另一部电影《朱辛庄》,也只是单纯的一个地理称谓而被赋予了社会性的意义,将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意义寄托在这个场景,充满了无限的象征意义。
从台词诉人物。
通过电影的台词,观众们从演员最基本的对话之中,了解到陈凯歌所想表达的场景,慢慢展现的是一幅处于时代变迁下新旧相互交叉的社会生活背景。
陈凯歌通过孩子,年轻人,老年人,用不同的角度展现时代所带来的不同的影响。
孩子的:“爸爸,我的电脑呢?
哎呦喂!
”是科技在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普及的发展,仰拍的一个高楼的画面,所展现的是与老一代人生活于自然、生活于纯真所不同的一面。
这个孩子代表的是全新的21世纪,这样一个新时代下的新人类,他们从小所接受的便是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教育,他们肩上所担负的是未来创新发展的使命。
搬家工人说的:“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了路呢。
”是城市拆迁变革,不断的修葺扩建下,城市褪去所有的老旧,当浮华散尽后高楼耸立的现代化建设的改变,展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画面,这一类人代表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年轻人,他们往往更有充分的能力和勇气去面对新事物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在他们身上仍旧饱含着老一代人的质朴和善良,他们所扮演的是一架承接新旧变化的桥梁。
“疯子”冯先生比划着说的:“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院子,两进的院子。
”是老一代人的生活的环境,他们年纪已老,对于社会的发展改变原有的样貌的不适应,他们没有接触过新兴的科技产品,没有被拘束在林立的火柴盒中,在他们的身上展现出来的更多是对美好传统的怀念,对往昔生活的不舍,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发展过快的不适应的无奈和感伤,他们所代表的正是慢慢逝去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古物的情怀,身上所表现的是传统文化的古老而又美丽的一面。
从颜色析道具。
一顶黄色的帽子,一身红色洗的发白的运动衣衫,一条张扬的红色运动裤,卡其色的夹克外套,标准的老年人的打扮。
主人公的衣着装扮配合着电影整体昏黄风格的色调,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压力。
由最初的展现时代背景的旧,慢慢感受到的是导演所要传达出来的苍凉无力,在视觉上的一种疲倦乏力的状态。
这时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压抑在胸口的,难以排遣的,郁郁寡欢的情感,以及对待现实的社会的一种深深的压力和无奈。
让观众慢慢带入剧情的发展,跟随着导演镜头的节奏感受着时光的变换,体会到的不是城市表面浮华喧嚣的状态,而是一种历经了沧桑的深刻同情和惋惜,一种疲惫过后的无声寂静。
搬家工人们砖红的工作服下是折着领子的西装衬衫,时代的改变,就体现在他们衣服的变化之中。
他们抬的不是现今的大衣柜,而是紫檀木的衣橱,是老一代人含蓄的美的品味。
金鱼缸,花瓶,前清的灯座,铃铛都是些小小的装饰物件,它们象征着传统的工艺品,承载着的是文化的重量,是老一代人的审美和所珍视的古董文物,也是代表着老一代的审美品味。
伴随着背景音乐的鼓点声,慢慢加入笛子的吹奏声,花瓶因为打火机的传递而破碎,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丢失,也象征着老一代与新的事物相不协调,相不适应的状态,也是年华老去,人是物非的苍凉迷蒙之感。
冯先生的号啕大哭,是对于传统文化灭亡的痛惜,而年轻人金钱的相让赔偿,却是一种文化的重新正视和桥梁作用的体现,他们的质朴于此展现。
车开进被土掩埋的沟中,拾起了铃铛的外壳,更是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新的态度,展现出来的便是构建一个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相互融合的未来,是导演所想表达的对于传统文化重新发展的美好愿望。
最终特效的设计,还原了传统的两进两出院子的场景,铃铛的清脆响声,是梦回故土的无限怅惘,伴随着冯先生的痴话,黄昏下的孤独的剪影,除了一抹对于传统文化的消逝重来的凄凉之外,也蕴含着其独特的未来希冀。
结尾处冯先生意外拾得铃铛,喜出望外地念道“这不在这了,找着了”,随即拿着铃铛边跑边欢快地呼喊——“搬新家了,搬新家了”。
这似乎可以理解为,对于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导演给出了平衡的方案,那就是在破旧立新的同时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人们留下一点可以寄托念想的空间和载体。
正如时下国家所倡导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
林立的高楼,映现时代更迭里城市的发展;鲜红的“拆”字,刺痛百花深处胡同里的断壁残垣。
《增广贤文》曾提到“观古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陈凯歌执导的《百花深处》,通过描绘搬家公司为疯子冯先生搬虚拟的家一事,充分浸透导演的人文关怀,是对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生存困境的现象的揭示,以此表达对故土文化的追忆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通过剪辑深化了欲扬先抑的效果,并着重荒诞讽刺性,为短片增光添彩。
先抑后扬的人物设计短片中导演深挖发人深省的小人物心境历程,使疯子冯戏剧化,合理化,巧用欲扬先抑的叙事形式,让情节环环相扣,为人物服务。
对人物的刻画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亦或他人衬托,而运用先抑后扬可使情节多变,强调“蓄势”,形成波澜起伏之感,凸显鲜明对比。
前半部分短片,冯先生甚至不认识拓宽的平安大道,在疯子身份被众人知晓后,角色陷入低谷。
但在结尾,象征着传统文化的铃铛被冯先生拾起,夕阳下耳畔的回音,仿佛是逝去年华的挽歌。
导演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较为成功的反差了人物设计,观众重新审视了主人公的人物定位,不再是虚妄的疯子,而是传统文化的追忆者,坚守者,传承者,将短片的感情基调升华,时代变迁,文化何存,新颖的是导演陈凯歌打破了他一贯的写意风格铺垫的诗意美学,大胆采用虚实结合叠加地缘文化,进而丰富民族内涵,为后辈导演树立先锋。
荒诞反讽的剧情展示导演运用丰富的隐喻镜头,设置暗示伏笔,使剧情跌宕起伏,同时特写镜头运用强烈视觉感受表现虚与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
看似是荒诞喜剧,却由喜转悲。
看似荒唐离奇,不近情理,却暗藏深意。
一方面是台词的荒诞,“我们家没有大衣柜,我们家用的紫檀的衣橱”“这就是我们家檐子下面铃铛里的铛子,叮叮当当好听着呢”字里行间展现出传统文化的优越性,风头甚至压过处于强势地位的现代文化,可面对传统文化的没落却饱含深深的无力。
另一方面是情节的荒诞,短片高潮搬家片段,明明是虚无的物件却搭配实物音效,花瓶在落地瞬间显现,给短片带来荒诞趣味,使表演极富张力,推动人物情感的发展,撕破了在文化变迁,历史重构之中荒唐闹剧的根本面目,被现实紧紧包裹的过去,老一代人的固守与质朴,在层楼叠榭中的孑然老槐能否成为承接新旧变化的矛盾 百花深处,暗香犹在!
《百花深处》这部影片虽然不属于三大电影主题:生、死、爱,但不可否认,“传统文化”的坚守合第五代导演及当今人们对于“寻根”的期待与追求。
陈凯歌的”冯先生” 应远而生,导演及演员的塑造细腻而真实地表现了“守旧“一派对于故土的依恋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顺应历史思辨时,表现了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努力生活,并在舶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时坚守自己传承的积极民族心里。
同时,借助搬家公司工头作对比,批判了“消费主义”,讽刺传统文化与舶来文化产生隔闯的现实,希望新老两代的文化认同共存,在发展新文化时不忘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所有文化都能抱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故而,影片值得观影者回味与深思。
百花深处情绵延,废墟之上思无限《百花深处》这部影片通过一个人的悲欢映射出整个时代与社会的变迁。
不像陈凯歌导演如今华丽缥缈的叙事风格,这部短片简短而有力,其中的种种意向虽为隐喻,却无不直接地冲击观众的思绪。
以下是我从环境、任务与手法三个角度对这部影片的感受与分析。
“如今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这句话出现在一行人去往百花深处途中对冯先生不认识平安大道发出的感叹,显现了北京变化之大、变化之快。
除了这一句话,影片中还有许多镜头展现着这种环境的变化与对比。
一开头,镜头由记录热闹搬家场景的平视角通过摇的动作转为仰视角,展现了搬家公司和冯先生开始所处的地方—这里是看也看不见顶的高楼之间。
一行人去往百花深处途中环境的转变更为直观:从挤在路边高高耸立的一栋栋大楼到宽阔的立交桥与城市路,再到冯先生终于认出的路上—如今已写满了“拆”字,房屋也破败不堪,最后到达百花深处—这个已经被夷为平地的胡同。
随着环境的转变,气氛由最开始的热闹逐渐变得灰暗压抑,搬家公司的人也逐渐疑惑不解,只有冯先生越来越兴奋,最后指着空空的平地激动地向众人介绍他那两进两出的院子。
这种种转变中有何含义,这可以从他们每个人物的形象讲起。
“冯先生”与“疯子”在我看来,去空无一物的平地搬家的冯先生与搬家公司小队的头儿,分别是慢节奏与快节奏生活,旧日子与新生活的代表与缩影。
“大家都叫我冯先生”,这是他往日的尊严与规矩,也是他魂牵梦萦不能忘怀的胡同里的生活。
而如今,因为对他旧的房子、更是就得生活的留恋与极端的表现,他被众人叫做“疯子”,与原本的“冯先生”相比,尊严尽失。
他与这个新时代是格格不入的,正如他的服装—红色运动服外套着西装外套,头上带着类似旅游团的黄帽子,新旧混杂,休闲却又正式,这也体现了时代交融时人们内心的复杂与混乱。
除此之外,搬家公司一行人态度的转变也是耐人寻味的,从一开始以为被疯子耍了的不耐烦,到假装帮忙搬家时的嬉闹嘲笑,然后随着冯先生细碎的唠叨和介绍他们也逐渐认真起来—影片通过抬着“空气家具”躲避自行车与碎了瓶子后众人的不知所措两个富有幽默意味的场景展现了这种转变。
最后,这些年轻人仿佛也看到了旧时房子在时候的场景,这也许也暗示着传统文化是可以传承与延续的。
心中的落花与悠闲影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实的是高楼大厦,破败的旧房子与只留一颗老槐树的平地。
虚的东西一开始存在于冯先生口中—是有影背的两进两出的院子,是有着紫檀木衣橱,鱼缸,花瓶的院子,屋檐挂着雨当,下雨天叮叮当当很是好听。
到最后,随着冯先生的叙述,这个房子仿佛也展现在了众人眼前,影片通过水墨画的方式绘出房子的景象,落花中的娴静小院,飘荡着唱戏的声音。
虚实融合间,展现了冯先生对老房子的牵挂,更是旧生活与生活的对比。
贾樟柯曾说不要忘记快速发展中那些跌倒的人,这也许也是这部影片要表现的主题之一。
城市发展迅速,处处都是喇叭声、发动机声、汽车广播声的喧哗,但总有一些人还怀念着落花的声音、雨当的叮当、戏腔的飘扬,他们的情感不应该被忽视。
除此之外,也许影片还想展现更深层的一层涵义,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紫檀木衣橱与大衣柜不能兼容吗,高楼拔地而起,胡同就要被夷为平地吗?
影片的最后冯先生摇着屋檐的旧铃铛欢呼雀跃,朝着夕阳与槐树冲去—那却是与他的新家相反的方向。
往日的生活也会像夕阳一般慢慢消逝吗?
现代人往往都快节奏向前,也许时不时停下脚步看看美丽的余晖也同样重要。
新旧更替,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则,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下,有多少文明被摧毁,时代摧毁的不只是那些破旧的建筑,更多的还是那些人的精神家园,一个关于“根”的归属。
陈凯歌的这部短片,短小精悍,以平实而幽默的表达、深刻而沉重的内心表达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反思,情切哀浓、笑中带泪。
片中的冯先生,不,应该说是“疯”先生,他是老北京文化的保护者。
讲话时不时会翘起的兰花指,兰花指正是京剧文化的代表动作,而他的住所百花深处胡同是北京较为优雅的住所,传说万历年间有一对姓张的夫妇在这里植花种树,使这里成了一处优雅的所在,城中名人雅士多前往游赏,因此称之为:“百花深处”,而他的家具里也有着紫檀木的柜子,这种柜子在明清时代一般是王亲贵族才能使用,这几个细节足以说明他在北京的生活,他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种文化中,老北京文化对他已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他所代表的就是旧时代的那群人,他在这里生活的太久了,这里就是他根,他的归属。
当新时代来临,精神家园被摧毁,他“疯”了,一次一次的自言自语,“这不在这的吗,”他眼中的“家”是存在于老一辈人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在他对着废墟一遍又一遍的描述着曾经建筑的位置时,我们不仅会反思,他是真的“疯”了吗,是他疯了,还是我们疯了。
当我们对着新时代的成就沾沾自喜时,是否也会想到我们牺牲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搬家队的一群人代表的是新时代的一类人,他们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一些老北京文化在他们身上早已不见踪影。
“您能帮我搬家吗?给钱我们就去”,对于他们来说,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或许这就是现代人的标准模样,凡事有偿而为,对比《老炮》中六爷,老北京人都有一个热心肠,凡事都是一句话的事,有事您说话,这样的人才是地道的北京人,这才是传统文化应该传承下来的。
在新旧文化的更替中就会有摩擦的产生,而搬家时花瓶的打碎,正是这种摩擦的象征,时代更替必定是要付出些许代价。
那棵大槐树孤零零的立在那,周围已经是一片废墟,远处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这仅存的一点文化也是在艰难的生存,虽说新的最终会代替旧的,但旧的并不是要完全摒弃,就像铛和铃最后的结合,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影片最后出现了百花深处胡同的水墨画,这是整个片子的点睛之笔,虚虚实实,这才是人们心中那个美丽的胡同,那个曾经的美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我们牺牲了太多,需要有人来唤醒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给精神找到一个归所。
END
一篇公众号推文过来的路人,非相关专业学生,无力作出深刻评论,只是个人感受。
一直以来喜欢看老北京的片子,之前看电影《洗澡》见到了老北京居民的坚守与胡同居民乔迁新居的喜悦,明白了这是时代洪流,个人无法阻挡。
人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百花深处》却聚焦于大时代中一个小人物的情感,而且这个小人物“冯先生”并不是大众眼里的一个“正常人”,他的观点、他的行为更加地不受重视,甚至被视为“异端”。
这个短片恰恰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冯先生”的情感寄托与心灵归宿,当我们置身于他所处的时代情境,置身于他的人生经历,我们还会认为他是一个“疯子”吗?
当然,作为一部公之于众的片子,主角“冯先生”身上被赋予了太多的隐喻和意义,唯有此才得以引发公众的探讨和深思,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群也有很多,他们可能偶然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能只存在于茶余饭后的谈资中,对于他们,我认为还是更多地去理解吧,而非妄作评判。
另外,在有的解读里看到说这片子是槐树和人的故事,树是木,那么人就代表鬼。
(大概是这个意思)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无端地给这部短片蒙上一层惊悚的面纱。
不至于,真的不至于。
如果说废墟不安全,可能会有不确定性的危险存在,是可以的。
但是把沉浸于自己精神世界、住在老回忆里 的“冯先生”当作废墟里游荡的野鬼,这种解释我只觉得故事会的气息铺面而来,你信吗,我不信。
用喜剧的元素将悲剧最大化。
“百花”深处没有花,“胡同”深处没有胡同。
影片中破碎的花瓶也就象征着北京胡同文化的落没与衰败。
影片的最后呈现的是满天的百花飘落,完美地点题了“百花深处”。
混合着歌声与那在风中飘摇的红灯笼。
让人感到一股浓厚的悲凉气氛。
片中老人坐在车上,表现着对城市繁华的局促与不安,这也恰恰显示着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
等到车子驶入到几个印有“拆”字的荒地中,老人正了正身子,用手重新整理了一下黄帽子。
当他酿酿跄跄的爬上土坡对着那棵老槐树前,也暗示着我们虽然要发展未来,但是还是要心怀传统。
上世纪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的衰败,就像汪曾祺先生笔下的西安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
这不禁让人感到深深的遗憾,曾几何时,北京的胡同是如此的盛行。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味的让传统文化消失必然不是一件好事。
回望历史的长河,我们理应妥善保管过去,心怀传统,展望未来。
对老北京胡同的不舍,拆掉了胡同也抽空了人的精神。最后只找到满身土的铃铛,挂铃的地方全夷为平地了。想法挺浪漫,拍出来还是有点煽情。
我看着除了演技可以,怎么有种虚无感。短片不是应该让人豁然开朗或者拍案叫绝么,至少这部缺那么点意思。
7
噗,所谓老北京情怀。所谓人在新时代中迷茫了。所谓此去经年,XXXXX。立意并不高,城市变化博人感慨而已。
时代车轮滚去,碾落昔年模样,总有人躲在车辙印里,不愿离开。
好凌厉啊,千万钧的力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落在心尖儿上。
装大尾巴狼
“就是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大学时期电影赏析课看的
留下许多情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
冯远征还是好。。。。另外我怎么看到了李易祥。。。。
疯子眼中的年华老去,疯子才会在乎这些,陈凯歌是在骂谁?骂自己吗?
(补标)当年上课时,老师说“冯先生”意味“疯先生”,只有我傻傻地觉得是因为演员叫冯远征才叫冯先生2333333
那时候的陈凯歌在美学表达上就有荒野大树、落叶繁花,徘徊天际、命运写照这些符号倾向了
当年的凯歌不是如今的凯歌,以前是长歌当哭,现在是对韭当歌。
在电影赏析课看的。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表达土著对拆迁的恐慌。百花深处这名字就觉得特文艺吧。冯老师无实物表演。现在百花深处还在呢。
一个小缺憾:已经疯了,就没必要娘了。
少年凯歌。
凯歌,请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