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主演:叶开,周国平,郭初阳,钱理群,李玉龙,蔡朝阳,童蓓蓓,何易,邓康延,陈丹青,听雪,廖炜,张俐,吴文冰,曾杰,梁琛,金秋,李泽武,冼华,徐添,孙云晓,阮锦辉,李绪莲,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热门推荐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剧照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2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3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4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5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6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3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4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5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6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7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8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9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20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剧情介绍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凤凰卫视首播之后,本片随后将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等电视频道。 具体播出安排: 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 9月9日(周一)晚20:00 《重回人的语文》 9月10日(周二)晚20:00 《天梯》 9月11日(周三)晚20:00 《守望乡村》 9月12日(周四)晚20:00 《大学 大学》 9月13日(周五)晚20:00 《公民》 第二天下午16:30重播 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魔法黑森林机器之心总统杀局你好,我的对面男友魔法律事务所第二季破晓时分真爱如血第五季赛马皮特楼外楼阿玛菲艳阳天强敌们杜拉拉升职记布兰奇区第二季谁都知道我爱你反黑爆烈之城保姆俱乐部第二季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勇者、辞职不干了人设外卖店不可遗忘第五季老娘闹革命夺命狙击黑夜造访关于我的父亲校花的超级保镖之无极诀林海雪原王和我大冒险王之金丝玉盘结束吧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长篇影评

 1 ) 洗 毒

“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在教育之外”1.防范知识分子论调!

时刻警醒作为批评者是简易的!

要真正的去贡献和绞尽脑汁的建设和维护的人,(哪怕是试验和浪费)是真正伟大的。

需要科学规划,同时不可否认基础知识教授的重要性,得认清现有教育的一些优点。

是我下一步搜集资料需要梳理和构想的。

2.最重要,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个人家庭教育,职业教育(例如木匠)普通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包容。

我们也需要挣钱的工具人,也需要推进文明的人,也需要良知斗士和普通百姓。

乡村教育仍然是非常缺失的一块,中国的知识分子啊,活活拧巴死。

公民教育普及的举步维艰。

论事情论利害不论是非!

3.我们既然从那些泥淖里爬出来了,就不要再让那些孩子掉进去,“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怎么去最大化传达自己知识美感仍然是我一个浪漫主义者最心焦的关心。

4.一大群热心人做好事在广大家长和行政化体制面前真是微薄,举步维艰。

从源头处出发改进公民观念和大格局的变革才是本质。

可是大家明明都知道,却只也能做星星之火。

理科教育就不要改革了吗?

存疑。

5.为80年代的黄金教育时代和人文情怀,人文氛围再一次痛哭流涕!

哀哉惜哉!

6.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灵魂?

ps若不是自己读书观影来培养自己独立价值观,早已被涂毒而不自知。

“大地母亲悄悄在问,今天交给你一个孩子啊,明天还给我怎样一个青年” 痛心。

pps感谢冲击我固化观念的纪录片,想得到,也只能是香港视角。

 2 ) 生而求学,我很累。

看完纪录片心情沉重,很多片段上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缩影,地域教育资源的差异、落后的经济等等。

想起了初中时候政治书里的一句话,不知道复述的准不准确,当前的主要矛盾为落后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矛盾,现在可能稍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

这部纪录片的素材可能是2012年左右的时候拍摄的(不一定准确)。

那时候我已经大学毕业2年多了,片子中我看到很多地方的条件比我当年小时候还差,心里只有莫名的苦。

因为我能理解那种地域差异和小时候什么都没有的苦,没有电视、没有玩具也没有什么娱乐,每天需要快速走半个多小时的路去小学,有时候为了快点还翻山走山路。

上学就是2本书,语文和数学,本子也就两本,教室真的是没什么玻璃,都是拿塑料纸糊上的。

后来全校集资,盖了三层教学楼,搬进了干净亮堂的教室。

一共5个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后来升上了初中,初中还没念完,那个小学好像就因为没有生源被兼并了。

当时我的小学全校仅有一台照相机,一台风琴(类似钢琴的一种),这两样算是全校最高级的设备了。

在上初中之前,不知道电脑也没见过电脑,更别提计算机课了。

每天除了学习课本知识,没有其他的了,也没有课外阅读什么的。

当年的教学全凭老师的教辅书以及个人经验。

同样是这个时代同一时间,坐标北京,我媳妇的小时候。

家里二年级已经有电脑了。

上学不到20分钟就可以到学校。

平常也会有零食吃,还有传说中只有在电视中听说的零花钱。

家里偶尔会买漫画书,学校有图书馆。

学校还会组织去各种博物馆等等,小学开始学英语。

假定我和她同样努力,那么基本上可以预料到我们的未来可能会差多少。

从初中开始我每天早起晚睡,早上6点多起床吃完早饭开始上学,晚上9点半放学,周一到周日,周日能放半天假,周而复始一直到高三。

小学上了5年,很惭愧,我初中蹲班一共上了5年,很多80后的爱好中总有一项是睡觉,别人可能不太理解,但真的确实就是很困。

做不完的题,改不完的错。

一直到高考,当时考的也不是很理想,很多同学都复读了,我当时是撑不下去了,那一年江苏二本线都559分,刚好又是我们旧高考制度最后一年,理科题目特别难。

我没考上,只能随便找了个大专上,我坚持不下去了,太难了。

我当时觉得我的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而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甚至除了背诵已经不怎么会说话了,权当哑巴了。

那一年我媳妇分数和我差不多,远在北京的她报了一所江苏的一本大学。

我认识她之后才知道,原来北京考外地大学是有加分和特殊照顾的。

拼死拼活学了十几年都比不上一道政策。

至此我就彻底理解了一句话,你所努力的终点离别人的起点还差十万八千里。

后来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学校学习很重要,但绝对不是最重要。

多了解这个社会运行的方式,多了解这个社会的可利用资源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国家和媒体宣传对各种社会资源宣传的太少了,各地配置也不合理,我也不能理解这是什么意图,可能生而平等其实本身就是一句笑话吧……--更新一条当年高考路边社消息:当年物理特别难,整体平均分极地,后来阅卷组开会决定写字就给分,导致后来平均分整体上来了,一位阅卷老师回来后说的,当个笑话看看就好了。

 3 ) 看到教育的可能性

《盗火者》让所有在应试教育笼中的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

遵循常规的教育体系,上了二十多年学。

在学校期间,与同学们无数次的吐槽,埋怨当时经历的教育体制。

外界也有声音在说现在教育不行,学生只会考试,身心不健全等。

但问题在哪,怎么办?

在《盗火者》中,有那么多探索者,实践者在努力开拓新的教育成长之路。

他们发现问题,讨论对策,逐步实践,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建立了不同的教育改革区。

这些教育改革无疑都承受了社会舆论的质疑与责问,但开拓者们顶住各方压力,建立起各式的教育试验田。

这些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现在社会制度,符合现有社会生产力条件,是否符合现有社会对学生的考核标准。

问了这些问题,就是是以现有教育体制来评判,来考核这些创新教育。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是国家教育进步过程的必要条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社会是进步的,未来是发展的,教育也应该持续创新,持续探索。

所有的教育探索者都值得尊敬,不论最后成功与失败。

每个人都有是“选择权”,也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权”。

 4 ) 我唱了反调,好害怕

只听名字是很中立的,调查二字可以展示当今教育好的一面,也可以揭示坏的一面。

然而10集纪录片揉进各种教育之殇,就像现在的教育制度一文不值吗?

应该不是,它优点和缺点一样显著。

接受采访的对象是专家,学者,改革的先驱和实践者。

刘道玉先生和钱理群先生的话真的是一整见血,问题症结竟如此明晰!

然而知易行难,原因如同其他难题一样,首先都不是要得罪什么利益集团,而是牵涉的矛盾太多,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想教育的改革的最终归宿是多元化,大概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钟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思。

华德福学校,木工学校,南科大的存在是不容质疑的好事情,但我实在不能想华德福学校一日成为主流的画面。

在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把自己称为“先驱”,要公开叫板,现在不是合适的时间。

但我非常很赞同木工学校的创立,因为其基础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对脱贫的明确需求,这样的应地施宜的创新性改革更值得提倡。

相反华德福学校更像是为迎合家长们焦虑不安下的被动产物。

我比较赞同《大学 大学》和《守望乡村》,原因答不上来,或许是我在读大学,也来自乡下。

我觉得现在教育改革最大的疑惑在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处理不好这个问题,所有的改革都是在耍流氓。

城市不是中国的全部,别忘了还有广大农村,高考制度的存在让寒门学子不只是有希望,还有途径“人往高处走”。

一旦这种直观的途径不再起主导作用,也许会导致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通篇没有提到精英教育,好像是一个需要忌讳的词。

精英教育本身没太大问题,至少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被精英教育培训的个体,相反如果一出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个体垄断了这种教育,使之成为他们的专利,那么才是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背叛。

还有一个问题,小学课本传授的思想一定根深蒂固吗?

现在回看小学课本,只剩下的是回忆,哪在意有什么逻辑上的错误,兴许发现了还可以添一点乐趣,哈哈,不会有人把小学课本的一句话当做信条的。

不要忘记学生有自我纠正的能力,而允许这种能力生效的是父母的教育,社会的教育。

小创新可以有,大改革怕是不太可能。

最后,我不是故意唱反调,刘道玉,朱清时,钱理群先生的忧虑的问题同样吸引着我。

也许几年之后,他们的忧虑我会有更深的共鸣。

 5 ) 想点事情:抽掉空气,火种如何燃烧?

为了写教育题材的故事,寻摸着看到这部纪录片。

因为几个月前刚看过“凤凰大视野”栏目组拍摄的纪录片《非典十年祭》,对凤凰的社会责任感与洞察力的敬佩还很新鲜,看完这部纪录片,更加拜服——你们称这群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为“盗火者”,其实你们何尝不是同样勇敢的持炬者?

何尝不是暗室之中的凿壁人?

从第一集开始,这部纪录片如今在网络上难觅踪影的原因就昭然若揭——当年“第一线”将中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概括为“四大缺失”,已经觉得问题十万分紧急,要高喊“救救孩子”了。

如今十年过去了,难道问题解决了吗?

我对中国的教育问题向来不太关注的,但也时不时听到某篇经典课文被踢出教材的新闻(比如好像有《纪念刘和珍君》?

算是一篇能在学生心中唤起自由、正义等现代公民理念的经典文本)。

除了课文的问题之外,去年还因为小学教材上的不雅插画,闹得物议汹汹。

很多人又愤怒指称“境外势力渗透”、“一切责任都在美方!

”好吧,就算有境外势力渗透,我们的教材有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而且不仅没有要改的意思,似乎还在往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方向越走越远。

除了语文教育的问题之外,节目组还提出了其他许多尖锐的问题:乡村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在家上学、公民教育等等,都犀利得让人忍不住为这些提问者捏把冷汗。

如今十年过去,我们再来回望,有的问题解决了,有的不仅没解决,情况甚至还恶化了。

但我想最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在今天还能够顺利地提出吗?

它们还有被重视、被讨论的空间吗?

如果提出问题本身也变成一种罪过,那我们还有没有变得更好的可能?

关于大学教育的一集,提醒我也如今也变成了一个曾经不齿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而最后关于公民教育的一集,提醒我要如何做回一个真正的现代公民。

让我痛心的是,十年前这位致力于公民教育的李庆明校长尽管被解雇,但依然对中国的公民教育普及表现出乐观的希望,如今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还能这样想?

他在那所深圳小学里试行拉票、组阁之类的直选民主,那些从小认为民主政治该是如此的孩子们,当到了大学里被指示该在选票上勾出哪位代表的名字时,又该作何想?

也许是我太悲观了。

总有人认为自己身处的是最坏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代人确实都有自己的问题,历史也不一定会呈线性进步。

在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起英国画家约瑟夫·赖特的一幅著名的作品《气泵里的鸟实验》——一位旅行的科学家把一只鸟放在一个玻璃钟罩里,并开始抽走空气。

氧气越来越少,鸟开始窒息。

对于那些曾经盗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来说,没有了氧气,玻璃钟罩中的火种只是一粒遭人嫌弃的黑炭;而对于我们这些笼中之鸟来说,结局更是自不待言。

 6 ) 听着鸟叫声醒来的早晨

先看了一集。

在精英操纵的国家机器运转下,统一思想能更好地运转吧,至少大家有某种共同的信念和身为一国之民的基本姿态。

想也不是什么愚民教育之类的,况何谓“愚民”?

还能发生类“文革”的盲目?

现在的矛盾更多是利益团体、阶层之间、体制内外的对抗、撕扯,很多人但凡自身所属利益团体标签得到变化便也不再这样叫嚣,只是觉得被国家和现实“辜负”了而已。

北大教授说的各学校负责各自的教育,想也是不可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这样理想的状态会牵动多少利益呀,考分怎么划?

招生怎么招?

有时候标准也是一种过渡。

总有人很努力在为这个国家生活的人民作出点什么,若是这种纯粹那真是太美好了,正是这些努力才会越来越好,哪怕很慢,⭐️⭐️⭐️⭐️⭐️致敬给努力着的人们。

感觉照这个趋势,也会禁不住成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呢🙈脑子里有一篇课文“山的那边还是山”之类的,也再没找出来读过,只是偶尔会想课本里怎么会有这么无望的句子,还是我只记住了这一句?

竟是我与身俱来就有种无力感么?

课本终究是辅助作用,一个人性格更多的是成长环境造成的,很多人都是读这些课本长大的,可依旧正直、善良、正义更有肩负使命感者(我也觉得自己还不错😅除了穷了点、没文化了一点),如今教育确有很大不足,虽然不断在吐槽但也找不出更好地药到病除的办法,就如同前日去溶洞,进去之后五颜六色的灯,光怪陆离的景象,倒也是嫌弃了一番,就不能遵循它本来的样子么?

想起了苏州博物馆借用自然光,那能不能遵循同样的理念呢?

不行,溶洞必定是不能长期直触阳光,况山体凿壁开光难度大,山体稳定性也必然受到极大考验。

若真是自然光,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灰色山洞,对游客的吸引力是不是会下降?

毕竟彩色拍照效果好也利于传播,灰蒙蒙的让人压抑。

爱迪生那么辛苦才发明了电灯,我们却又在强调返璞归真,这个世界的包容性还真是让人折服。

于是想了那么多,也没有想到一种更好的办法来改变这种五颜六色的格局,以至于后来竟也接受觉着还不错。

那么如今存在着所有尚待优化的体制、教育、贫富差距等,若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那么就还是先相信国家。

可即便这样,还是喜欢民国时的教本,不暗示任何意识形态,不强加任何解读,只是简单的陈述,“两头牛在吃草,羊不吃草,它看着花儿”,竟忍不住笑了,思绪繁多,想必作为课本也会极大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自然真的太美好了…辞职时候的悠闲时光,十分怀念出发,去表哥家吃饭过端午🎈

 7 ) 對教育的反思各有各的不同

這部紀錄片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此之前剛把《高考》又刷了一遍。

從他們身上感同身受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記得去年香港除了很火的《沒有起跑線》,講了很多做父母的憂慮,從子宮裡的戰爭到考幼稚園考小學。

然後我每天面對的是一群5歲就要開始做閱讀理解,6歲就要用英文寫creative writting 的孩子們。

天知道我六歲連writting都拼不出來。

然後眼花撩亂的教學法,然後就是一些對教育失望的家長開始自學。

再回頭看這部紀錄片,發現歷史是驚人的相似。

原來哪兒哪兒都一樣。

於是慶幸自己生的早,不然現在二十好幾的人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估計從小學就輟學了。

扯遠了,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很不錯的紀錄片。

視角廣泛且全面,涉及到孩子,家長,校長和社會現象,並且敘述是盡可能的溫和且正面的。

在第一集裡很多人對現代的小學語文教育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很多誇張的,不切實際的指引,一些刪改的面目全非的文章。

他們不是第一個發生的人,鄭淵潔早前就曾在節目中說為什麼自己不讓兒子去學校上學,因為每次他幫兒子寫作文就會拿不及格,保母幫兒子寫作文次次高分。

這樣引起了他的反思,學校根本不會搭理他那一套。

這和文中第一集的受訪者一樣,在他們眼裡,畫出好詞好句跟回答閱讀理解的問題一樣困難。

他們的困惑是,在這樣的教育下教授出的學生究竟是怎樣的。

有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吃了一嘴爛糊糊,而有的人卻連爛糊糊都沒得吃。

下一集緊接著就是教育的失衡,教育資源的不公,學校之間的不公。

中國自77年恢復高考至今三十年之久,實現的知識普及程度已是相當之高,至少消滅了很多文盲。

但是如何進一步的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育的平等,是另一舉步維艱的難題。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我也不願去極為閉塞的地方教書,雖然當年我考研的政治最後一道大題是什麼一堆大學生去鸚哥嶺教書(最後當然是沒考上研==)。

扯遠了,大家不願去的地方一定是有目共睹的較為落後的地方,但是他的落後是誰造成的呢?

不是你我,不是他們的父輩,不是時代,可能只是因為地勢險峻,地理位置偏僻。

這樣的話誰可以幫助他們?

又有誰真的幫得到他們呢?

有些人擠破頭皮上大學,有些人已悄無聲息地變沉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有些人畢業之後渾渾噩噩,有些人早已忘記了自己為什麼要去上大學。

作為一個老師,你希望自己能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呢?

如果自己都喪失了思考的能力,那學生就能難站得高看得遠。

有些時候我會後悔自己在學生時代荒度光陰,四年的大學下來,我最引以自豪的事情竟然是學會了彈吉他(我的大學課畢竟沒有吉他==)。

其實,大一的先當代文學,大三的美學都是非常很棒的課,老師講的也很好,可是為什麼沒有好好去聽。

回想起來非常後悔,也難怪上課的時候老師會說,你們學藝術的學生,和我們文學系的學生不是一樣的。

可是我也希望他們可以指引我們,而不是接受現實。

或許真的會改變一些人的想法。

小時候很多人的志願是長大做老師,不僅是因為老師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也是因為老師是一個對任何人而言都熟悉的職業。

每個人都是由學生成長起來了,一生將經歷的很多老師。

可是一旦成了老師,會變成什麼樣子?

會不會變成曾經自己最討厭的老師的模樣?

就像王蒙的《玫瑰大師及其他》,玫瑰大師傾其一生都在尋找美,而他一直都徘徊在自己創造的美的門外而不自知。

 8 ) 豆瓣9.2,中国教育的痛点,全被这部国片说干道尽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所有父母最为忧心的重要问题。

幼儿早教、学前教育、学区房、出国留学、课外辅导……因此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难题,上至父母、老师,下至孩子,处处焦虑,身心俱疲。

早在8年前,就已经有一部“前卫”的国产片,尖锐地指出了那些畸形与“内卷”——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导演: 邓康延主演: 叶开 / 周国平 / 郭初阳 / 钱理群 / 李玉龙首播: 2013-09-09(中国香港)集数: 10单集片长: 30分钟

豆瓣9.2,超过60%的观众给出五星好评。

片名的“盗火者”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

通常指成全他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人,也有变革的推动者、先驱的意思。

在本片中出镜的,大多都是一些著名的学者与拥有教育理想的从教人员,像是钱理群、陈丹青、刘道玉等学者,《收获》杂志主编叶开、中学教师马小平等教者。

他们被豆瓣友邻誉为:敢于揭露弊端的勇士,中国教育的“盗火者”。

在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中,《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

有一次跟教师交流时,叶开被告知女儿廖小乔有阅读理解障碍,这让古典文学博士的夫妻俩不知所措。

夫妻俩一步步深入女儿的校园学习,终于发现了这其中的问题。

学到《智烧敌舰》时,作业要求回答,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刚看过《三国演义》图本的乔乔自信写下了答案:孔明和庞统。

然而这个答案却得到了老师的一个大红叉,因为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原来这种理解障碍,只是不符合原教材的标准答案。

这种所谓的“标准答案”,时常让原作者也感到莫名其妙。

著名作家周国平的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就曾被拿来作为考题。

而周国平拿到自己的文章做完试题,并用标准答案评分后,他的分数为69分,才勉强及格。

周国平直言——“这真的是一个非常荒唐的东西,什么中心思想,作者在写的时候真的想过吗?

哪怕作者真的有这一想法,这就能成为标准答案了吗?

为此,成都一家民教教育杂志《读写月报》结合各地一线教师,自发成立了“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将矛头对准小学语文教材。

《自己去吧》是小学生的语文绘本中的一篇——小鹰跟老鹰说:“我想要学习飞翔。

”老鹰说:“好,你去学吧,自己去吧。

”于是,小鹰学会了飞翔。

小鸭子跟妈妈说:“我要游泳。

”妈妈说:“好吧,自己去吧。

”然后小鸭子学会了游泳。

研究小组主持人蔡朝阳看到文章后,觉得非常生气——“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逻辑,中国式思维,即过程是不重要的,目的最重要。

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体验,在妈妈说:好吧,自己去吧,到小鸭子学会游泳,请问,之间这个过程到哪儿去了?

2009年,第一线研究报告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被冠以醒目的《救救孩子》。

2011年,叶开也出版了他的专著,书名更为犀利《对抗语文: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在当当网中,这本图书获得了百分之98.1%的好评,由此看来,对当代语文教材不满意的家长非常之多。

在民间反响热烈的时候,这些教育研究者们,也尝试与相关的教材编写机构取得联系。

而他们得到的回应出乎意料的冷淡,背后的教育主管部门更是自始至终保持冷漠。

在民间,这件事热热闹闹成为了一个公共事件,然而对教育系统内部而言,却没有任何影响。

这一情况颇有点像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

“我们以为放了很大的一炮,结果发现根本没有对手。

与此同时,几套被称为“民国老课本”的读物,在民间悄悄走俏。

“茶几上,有针,有线,有尺子,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全是白描,没有什么形容,但慈母手中线的那种意境跃然纸上,这是亲情。

陈丹青评价:民国的课本好善良,尤其是小学的课本,猫、狗、春天、风筝。

它真的把你当一个小孩对待,所有编课的人都拥有一颗慈悲的心怀,有一颗父母心。

这些课本的编纂者大多是一时精英,蔡元培、叶圣陶、丰子恺等大家不惜放下身段,为小学生斟酌字句。

民国时期,教材的出版呈现开放的格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都有自己的教材,学校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

1949年以后,中小学教材的出版权被教育部收回仅授予人民教育出版社独家经营。

2001年,教育部颁布重新开放教材编写的权限。

据业内人士推算,中小学教材出版市场的年利润高达300亿元,面对这块被切开的奶酪,众多出版社跃跃欲试,新的潜规则迅速形成。

为了争夺利益,教辅也大量出现,它们的定价甚至比厚厚一本的教材要更高。

“所有的教育问题,最后都归结到教育之外了,这不是理念问题,也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个利益问题。

除了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忽视。

如今,大学生的比例高居不下,大学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大学了。

曾经有个口号叫“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农民或较底层的人物来说,惯性使他们的父母还在坚守“惟有读书高”的观念。

他们辛苦工作、辛苦积蓄,供儿女读大学,至于读完大学之后会怎么样,超出了他们的设想范围,这是一个悲壮的连锁。

父辈付出越多,后辈越急于回报,越急于回报,越发现回报无门。

如果知识不再能改变命运,他们只好把未来的期待降到最低。

很多人收回视线,只看眼前,让电脑游戏和恋爱统领大学四年。

在采访的学生中,大家都承认,自己的四年过得很混沌,在大学就是混日子。

如今的大学越来越多,条件越来越好,可陈丹青看到大学课堂座无虚席,人潮拥挤之时,内心却并不雀跃。

他知道,一切都是金玉其外,他清楚当代大学生有多无聊。

除学生外,如今很多队伍中的教师也是不合格的。

“很多人都是混日子,靠低水平重复,东拼西凑成为了教授,而如今的教授已经不教书了,他们做课题。

”“所以现在研究生都把教授导师叫老板,老板接了课题,研究生做,物美价廉的劳动力,做完了教授挂名,申请经费。

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钱理群教授曾编过一个故事,这一故事可以算是当下青年的文学典型。

“我在上课的时候会发现,第一排有位男生或女生,非常认真听我讲课,而且在讲的时候,他会立刻做出反应,下课了他就开始夸你讲课好,具体而言,他还讲出了你的课好在哪里,全在点子上,作为一个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自然会很欣赏。

”“到了第四天或第五天,他就说‘钱先生,我想到美国留学,请您帮忙写一份推荐书’,这时候我当然欣然推荐,推荐完第二天,这个学生从此消失。

”“他一开始来听你讲课,就抱有一个功利的目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这一目标奋进。

“而反过来替他们想,就是你的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理想,提供一种信仰。

”“当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信仰的时候,他唯一驱动的就是利益。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考试、教育制度像是一个玻璃器皿,他们被囚禁在这玻璃器皿中,没有太多的余地转身,只能默默接受越来越稀少的空气,出口在哪里,心里没有底。

对于喜欢的科目,如果考得不好,他们内心会觉得愧疚。

对于不喜欢的考试,他们连应付都懒得,如果不是不希望让父母失望,他们情愿用0分,来表达自己的厌恶。

可是一旦从梦想的执念中探出头来,学会迎合这世界欲求的目光,那是真的成长?

还是内心的退化和腐败?

除了大学外,本纪录片还聚焦于真正的乡村教育、童年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等更广泛的教育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中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其中也必然伴随着很多社会发展的系列问题。

正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得那样——中国教育一定会改,只有改革,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受教育者。

当然教育改革,绝不是教育行业自身的事情,他需要更广泛全社会的配合。

教育圈里有流传非常广的一个故事。

小男孩在退潮以后的沙滩上捡小鱼,看到小鱼就把它扔回海里,沙滩上全是小鱼,有人就问他,你一个人怎么捡得过来。

小孩说,对这条我扔回大海的小鱼来说,这就是全部。

正如这一纪录片的受众范围也许并不能很广,但总有人会看到。

我们也许不能做需要很大能量的事情,但我们能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育者并不是卖矿泉水的人,单向式吨吨灌输,他们是纵火者,点燃这一星星之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总有一天,这些问题会被更多人看到。

未来的教育,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本文作者:L

 9 ) 教育改革之难

个人觉得本篇通过10集的篇幅,不同的主题,一个层面在讲述教育改革,一个层面在探讨教育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老师,家长以及教育学者都在呼吁要进行教育改革,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以及大学教育已经形式化,功利化,在束缚人的思想。

在这些人看来,教育即解放,教育对一个人的心灵素质各方面有一个终身的影响,教育教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认知。

但现实是在中国,教育是实现阶级跨越的一个阶梯,本身就是一个工具。

中国地广人多,不同的地区如果要统一的在全国内进行一个公平的选拔,那一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这个标准要有最大的普适性,他就会不可避免的趋向主流并且产生僵化。

而不认同的人可能会选择逃脱体制,办民间学堂或者是开创一些课堂改革,他们会选择遵从个性发展。

但是我在片中发现,这些改革者,他们也都会遭到一些家长的质疑,这些家长常常就会以分数来质疑这个老师。

可以看到主流体制下,分数还是很重要的。

一些有能力素养的家长,他们会选择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就脱离了这个教育体制。

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有办法选择的。

这个时候体制内的课堂也很重要。

就像影片集中就谈论的是语文课的教学。

其实我认为语文课不应该仅仅包含只是课文朗读学习,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更应该利用母语学习时的便利,回归到人性,回归到自然。

片中也有很多人提到了语文课不应该仅仅是阅读理解,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应该要有更多的启发,有更多的思维活动。

片中的这些教育先锋者,教育改革者,最后的结局往往都是淡出了体制,我觉得这个是不好的,即使是不认同也应该要包容,要有多元化的存在,要探索各种不同的道路,也要允许他们的存在。

片中当地政府对民办学堂断水断电,我觉得太强硬了。

最后想说一点题外话,就是片中的第3,4集讲的主要就是农村的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的学生,他们不像其她城里的孩子有那么多探索其他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他们连最基本的义务教育都不能保证,我觉得国家在进行各种教育改革的同时,应该让保证他们得到一个基础教育。

中国的乡村社会正逐渐崩塌,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社会也正在逐渐崩塌,而中国几千年来依赖传统社会构建的道德体系,社会信仰价值也在逐渐崩塌,这些也是导致现代教育危机,青少年问题频出的原因。

在这个面问题面前,青少年的认知教育,素质教育更显得重要,但是现在的教育方式让人们关注不到自己的德智体美劳,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需要加强的是我们人性的教育。

 10 ) 教育改革试验

1) 重回人的语文一边看一边忍不住频频点头,像是终于遇到了一个懂我的人。

对啊,作者写的时候哪会想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更多是来自多年阅读和写作累积下来的、一气呵成的写作,用最合适的词句来最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所谓阅读理解,难道不应该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文学作品是可以有多种演绎的,而不应该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也许就是小时候语文教育的荼毒,我们才慢慢失去说人话的能力。

写出来的东西要不假大空,要不矫情做作。

至于语文课本中所传达的价值观,之前从没有想到过这一点。

小时候阅读的时候,大抵只是囫囵吞枣,按照老师的理解去做表层阅读,今天想想,的确当年的课本传达出来的价值多么荒唐可笑。

批评-建设:大量的、多元的阅读与理解2) 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刚开始看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心口飘过一丝疑虑,在现如今的大环境下,这样学校出来的学生,纵然有着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多元精彩的通用教育,但他们将如何走近高中,面对考试,进入社会?

但随着片子的进行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过是陷入了现今社会给大家设下的思维圈套,我们的考试高分就能保证我们的成人之旅更顺利吗?

不能,因为成人的世界里很少有那些数理化语数英的标准考试。

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那些课,进行那些痛苦的考试?

为了更美好的成人生活,我们需要什么教育?

成人生活里需要我们的自我定位和为之不断的努力,最终在过程中享受生活,如果能有所建树那更是不错的。

自我定位来自哪里?

可以肯定的说,不是千篇一律的考试和课本,压得人无法思考的学习。

自我定位来自轻松自由的多元体验和充分时间的自我探究,这是传统教育难以给予我们的。

好的教育让我们更好地生活,物质地,精神地。

华德福教育让孩子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育下精神生活一定是多彩而充实的;至于物质生活,自我定位加为之不断的努力,再加知足常乐,不亦乐乎。

3)天梯 寒门学子的出路看得好压抑,随着尾曲的响起才慢慢长舒了一口气。

屏幕前那个贵州的留守儿童,用脏兮兮的衣袖抹去同样脏兮兮的脸上的眼泪,用贵普说着:‘’我觉得我就不应该投胎在这个家里。

实话跟你们说吧‘’,他停顿了一会儿,眼泪在眼眶里呼之欲出,“我爸爸现在在牢里” 对我现在近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来说,不敢去想这个孩子每天过着怎样艰辛的生活,命运的安排让他的未来似乎过早地充满黑灰,毕竟本该是童真烂漫的少年。

与留守儿童同样命运惨淡的还有村小及代课老师。

教育占4%的GDP够吗?

远远不够。

更何况我们的教育是在用一种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方式来消费着4%。

村小的财政支持不够,合格教师不够,学生不够,教育质量不行,面临被撤困境,学生要花更多的钱走更远的路上学,没有条件的就辍学打工,北上广蚁族在城市作为底层漂泊,在家乡同样找不到归属感,渐渐地,乡村建设没有力量,北上广没有资源支持更多的异乡人。

如果没有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怕是会恶性循环,阶层固化4)守望乡村中国以农立国,国人十之八九出生自农村。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乡村文化却在凋零。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从线下转为线上,乡村精神逐渐萎靡。

立人图书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师应该是一个纵火者。

如果有天堂,那大概是图书馆的模样。

当一个人学会阅读,那就挡不住他的成长了。

鲁班匠士职业教育:记得卢梭在爱弥儿里也推荐新生儿学习做个木匠,既培养动手能力,又容易出成就感。

虽然教育部不承认,但社会已经承认了匠士。

在鲁班学校学到的技艺是其次的,学到的做人原则才是终生的。

授人以渔,助其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个体。

农村教育的问题不是单单热情的志愿者可以解决的,需要政府和企业的资源倾斜来帮助平民教育走得更远。

5)大学 大学相信未来。

看到最后心里已经波涛翻滚了。

大学啊大学。

上课记里《许三观卖血记》的续写,成为吃货来感受生命的充盈和钱理群说精致利己主义者要留学推荐信那几段都太扎心了。

不知何时起,我们就“信仰”着:升学就业,没有钱,寸步难行;冲突毁灭等极端方式比温暖柔和更有力量。

如果我去续写,真实的我大概不会给个温暖的续写方式;但有可能虚假的我会用温暖来掩饰。

大学前三年都是无忧无虑的,(哦当然除了像片中批评的那样,需要不断产生印刷垃圾之外)到了第四年,焦虑直线上升,我对于就业的认识大概比很多同学都要晚得多(现在想来 不失为幸事 饶有兴味地度过了前三年)。

记得在临近毕业的最近几节课上,有一次郭老师的课上,忘记讲到什么,总之想到了自己将来的就业和之后的生活不禁有些焦虑、恐慌、负重感,郭老师应该是像片中的王小妮老师一样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号,然后讲起她们当年的大学生活:傍晚,一天的学业结束之后,抱着印地语大辞典,走出图书馆在门口柔软的草坪上坐下,不远处的男同学抱着吉他不那么娴熟地弹唱着,伴着悠扬的小调和阵阵迎面的清风,整个人都在星空苍穹下放松。

听完郭老师的这一段,我们都真的好羡慕。

大三暑假的时候给国际暑校做学生助理,时不时也去旁听一些课。

有一次在孙飞宇老师的课上,不知怎的大家聊起人类的起源,中国学生纷纷表示:sorry,but actually, we don't discuss about stuff like that. 外籍学生一脸诧异,有个荷兰小哥甚至惊恐,眼睛睁得其大,用双手缭乱地抓着自己的脸与头发:oh wait a minute, that's the most fundamental question. who am i, where do i come from, where am i headed... 我们似乎已经对生活在盒子里习以为常,很少站在盒子之外看事,我们在遵守着盒子里的生存法则,之外的事情通通可以是浮云,自以为是地维持着平衡。

突然又想起件事儿。

做留学生tutor的时候,有一次临假日前,我跟留学生们推荐假期里哪哪都可以玩,他们诧异地问:你确定吗?

假期他们不休息吗?

他们什么时候休息?

我肯定而难过地告诉他们:我确定,假期对你们来说是娱乐消费时刻,对他们来说就是挣钱的机会。

我们中国人很少放弃挣钱机会。

前不久去虎什哈做助教时,在表演与舞蹈课上我偶尔给两位外籍老师做翻译。

虽然我没全程听,但不得不夸,他们的课真的有用且有趣。

每一结课的主题非常明确,我们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个,这个怎么学,学了怎么用,同时寓教于乐,哪怕是不走心的小孩也能多多少少吸收到一些东西。

比如violet老师教舞台表演,讲到由于舞台戏剧和电影画面呈现方式不同,观众面前没有镜头特写,所以舞台表演动作要夸张,之后通过游戏练习夸张表演,有一个是给复合场景(比如 我快饿到昏厥,突然看到不远处桌子上有一个黄灿灿热乎乎的蛋挞,我两眼放光,随即以百米之速冲向蛋挞)让一些小朋友随着cue表演,动作要一个比一个夸张,让小孩体会一个动作可以小到什么程度,大到什么程度;还有一个是电梯游戏,一群小孩依次假装进电梯,进入电梯封闭空间后要任意做一个动作,电梯里所有人要模仿后来者的新动作。

当时有男生做很搞怪的舞步,难倒众生一片,也有女生做化妆扑粉的动作,台上台下爆笑一片。

游戏里通过观察、模仿、想象、夸张,小孩们在get到一些的同时也都玩得不亦乐乎。

再比如Josh老师的舞蹈课讲舞蹈也是一种叙事传情的方式,当他在教《黑羊》里的小偷舞蹈时,舞蹈是鬼鬼祟祟、战战兢兢的偷窃感觉,神情亦是非常紧张警惕;而在教《桃花源记》的桃花源舞蹈时,则完全换了一种世外桃源、怡然自得的幸福感觉,脸上也一直挂着大大的笑容,洁白的大牙似乎都在说:看我看我!

总之,我当时一直在想,如果我们的中小学也能有这样的课程就好了。

6) 在路上 高校改革改革不怕犯错,怕的是不改革。

感恩有风骨的校长们。

将学生以自然人的身份对待。

如何定义好的大学7)课堂风暴郭初阳、魏勇、杜郎口,教师是纵火者。

课堂是思考的起点。

自己解放自己。

政策要宽容。

8)寻找马小平 人文教育困境中让我们相濡以沫 教育勇气 破釜沉舟 逆流而上 教师和学校不会消失,责任是沉甸甸的人文教育 物欲横流 人心不古,赶在灾难摧毁人之前培养出有灵魂有思想的斗士我们对中学生的潜力估计远远不足。

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直面人生9)在家上学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最终的目的是共通的:培养优秀公民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10)公民教育我们都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有些畸形的社会里,但暴力洗牌不是解决方式,洗牌之后依旧茫然可能会导致历史重演,公民教育才是可行的解决方式,有声的发声,有力的出力,用多元的方式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尽自己的公民责任,从一点一点改变社会。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短评

前三集,已看。观感很差,开始觉得新鲜,深入看下去这不是就是在吃人血馒头吗?高考从来不是考思想与能力,它的目的就是筛选出一批人进入重点大学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会考虑你个人发展与思想的。又蠢又坏,不能实事求是,不结合国情,充满空想,搞空中楼阁。意识形态浓厚,缺乏逻辑性,缺乏基本调查数据,问题没到点子,也没有对策。

3分钟前
  • 较差

看了第一集就看不下去了 指出大家都知道的问题 却提不出什么建设性的解决方法 对现有问题的解读和讨论 也折射出他们的实际水平 相当文艺青年了 教育改革还是由专业人士来做比较好 这部能在豆瓣打这么高的分 也很反应问题 但其实不吃惊

8分钟前
  • !!!
  • 还行

有一定的过时拍的浅尝辄止制作水平不行

13分钟前
  • ٩(๑^o^๑)۶
  • 还行

剑指当前中国教育之积弊,愿探索和尝试终有所获。

17分钟前
  • 自娱自乐的哑巴
  • 力荐

敢说是好事,然而主观性过强,缺乏对立观点与数据支持。作为一家之言听听无妨。

22分钟前
  • sherry2shop
  • 还行

挺一般的,想法好但是感觉在隔靴搔痒,大部分还是浮于表面,有些失望

26分钟前
  • 可乐易拉罐
  • 还行

刚刚跟朋友聊完美育是伪命题的话题,想起了这部在高中看的纪录片,印象还是很深刻,好的集非常好,不好的集非常不好。具体来讲第一集综述、后面讲大学教育的还有技术教育的很好,宣扬国学、解放天性以及远离素质教育的那部分不太认同。高考制度虽有弊端,但解决方法可能不是多几个华德福来使更多的孩子远离贫苦同时也远离社会竞争,而是如何去最大程度地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让孩子成为更独立的人。ps.不是国学我还没见过这么多神棍 笑得我打滚!

27分钟前
  • 早祷与枭
  • 还行

教育确实是理想的,但有时候觉得纪录片里的有些老师太理想了。我一直比较赞同蔡元培先生的“教授治校”的观点。十年前我们还能有这样的纪录片,不知道现在会不会在某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也存在着对当今教育一针见血的见解呢?

29分钟前
  • 小潘在路上
  • 推荐

差不多十年前的纪录片,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大学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很现实切题的讨论。但很多崇洋媚外,推崇自由的公知观点,已经和现在主流观念不合了。片子从引人反思到引人发笑,只是时间问题。公知教师对教育制度的意见,例如语文课本里的错处,公知教育的缺失,纯粹是鸡蛋里挑骨头。教育制度的确有问题,但用另一个错误的民科去取代它肯定是不可取的,太极端了。不论是只在家上学,去大理读经还是美其名曰模仿西方解放天性,教育失败的成本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承担得起的。而他们推崇的这些教育方式,其实在如今的学校里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的。

34分钟前
  • 第五季
  • 还行

建议加入九年义务教育必看纪录片!太多思考来不及捋顺了。。。

35分钟前
  • 江湖郎中调研
  • 力荐

0分,现在的教育的确问题很多,但是这部纪录片本身的问题更多。自命神医,实为妖医。

39分钟前
  • 无味而香
  • 很差

有几集自以为颇有见地的,简直是庸俗之极。

41分钟前
  • 维诺
  • 较差

越发觉得非常非常可疑,批判性观看

46分钟前
  • 遂意之心
  • 还行

教育的问题肯定不是教育本身。教育是有历史性的,即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教育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本片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大多是国外的教育理念,但是中国的土壤目前并不一定适合这些方式方法。西方的好,中国的坏,这种评价标准确实是10多年前“公知”们的典型言论。中国的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培养的“人才”也是最适应中国社会的(想想班干部制度)。适者生存,让孩子适应社会难道不是目的?政经制度没有发生变化,却希望改变教育,培养一堆适应不良的孩子,宛如陈胜吴广在公元221年揭竿而起,非时也、非势也。也许正如片中人物所说他们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尽管他们开班、办校挣小钱钱),这与我这个实用主义者的教育工作者不同吧。如果你希望孩子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片子给了你路径,去吧!

48分钟前
  • psyluo
  • 很差

缺少深度

53分钟前
  • 苏漠笛
  • 很差

第一集很惊艳,后面谈的太片面,不过作为问题提出已经很勇敢。杨东平提出的理念都想得很透彻,改革应该是多个立面的,百花齐放的,有人会实践教材改革,有人专注去行政化,有人关注课改,不管哪种改革方法,都应该是具体的,快速的,长效的。但是似乎没有谈到理科/科学教育,教育不应只是语文教育啊。

57分钟前
  • 大流士
  • 推荐

我觉得有些断章取义了,这里面存在偏见。

59分钟前
  • 小小乱步
  • 很差

现在的情况可能还不如几年前

1小时前
  • blueshadow
  • 力荐

期待后续啊,邓导加油

1小时前
  • sarah🇺🇦
  • 推荐

我擦,这么狗血的纪录片,居然有9.2???

1小时前
  • 一霎灯前醉不醒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