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怒水西流》宣发上有好几个很吸引人的点,但好像这些标签最终都只是一个噱头而已。
海报上写的“18岁以下谨慎观看”很容易叫看客误会,电影里会有很多限制级画面。
但可能由于审查等原因,整部电影里其实并没有什么超额画面,最恐怖的画面大约就是于娜被拖走时候,回荡在船边呜呜咽咽的声音。
其他几乎没有。
最令我感到气愤的是,电影压根和“穿衣自由”没有任何关系。
电影有一组很出圈的宣发,直接把“穿衣自由”“女性权利”打在公屏上。
陈都灵惊惶逃跑的背影在这组宣发词下愈发显得楚楚可怜。
以至于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一定和这些有关。
结果真的出乎我的意料,电影主线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硬要蹭。
可能觉得三月是“她力量”“女性电影”扎堆,这样的宣发方式更契合月度主题?
说回电影本身。
这其实是一个“全员疯批”的故事,闫慧茹一家都是疯子。
大儿子张晓军因耳朵残疾逐渐成为变态杀人犯,还喜欢把人杀死后把耳朵割下来。
二儿子张晓伟从小就知道这家人的真面目却贪恋收养家庭的温暖,一直都不肯离开家,直到女朋友于娜遇害。
女儿张晓娟一直都暗暗地喜欢着自己名义上的弟弟晓伟,即便这在名义上是一种乱lun行为。
最恐怖的是家里的老母亲闫慧茹,她看起来慈眉善目,练字又烧香拜佛的,实则是最可怕的伥鬼,一步步纵容让儿子变成一个彻底的恶鬼。
张晓军可能唯爱自己的妈妈闫慧茹。
他一把年纪也不找老婆,遇到事第一个发出的音就是妈妈,为了妈妈连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
孩子爱母亲,这是天性,但绝不是这种超越边界的依赖与爱。
闫慧茹因为张晓军的耳疾一直都很偏爱他。
别人的儿子都健健康康的,她的儿子却听不到任何声音,世界对他来说是沉默的。
所以,她不惜重金让晓军成为第一个戴上人工耳蜗的人。
所以,她包容晓军的一切问题。
即便这个问题是以其他人的孩子为代价的,她也在所不惜。
别人的孩子哪有晓军重要啊!
张晓娟可能一直都暗恋名义上的弟弟晓伟。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她说于娜和晓伟长不了,因为这是晓娟自己的期盼!
当然,也可能因为晓娟知道于娜真正的遭遇。
但晓娟接到晓伟电话后却换上性感的睡衣,讲话麻兮兮的,已经能说明这个问题。
也从侧面解释她对于娜的不作为!
她干嘛要救她啊,就是她要抢走晓伟!
张晓伟则属于“不拒绝变态就成为变态”的典型。
他一开始就知道张晓军的真面目,也知道闫慧茹收养他的目的,但他在成年后没想着逃脱这个家庭,反而把于娜拉进这个漩涡,真心实意地想要融入这个家庭。
就挺不能理解的。
于娜的死亡终于点醒了他,叫他下定决心开始复仇。
这就是“疯批一家人”的故事。
老实说作为悬疑翻犯罪剧,剧本真的稀碎,完全经不起推敲。
明明张晓军和闫慧茹的嫌疑那么大,但警察查了那么多次,结果愣是不知道晓伟是收养的这个关键信息?
当初锁定犯罪嫌疑人时都不排查下社会关系的么?
这也就算了,一整个警队都看不住养猪场一家人,叫他们杀了于娜又杀了晓娟,好像杀人比杀西瓜还容易。
而且,闫慧茹几乎有通天的本事啊!
儿子杀了人,她能帮他断后。
儿子进了监狱,她就模仿作案,消除儿子的嫌疑。
儿子要玩弄于娜,她就帮儿子安抚于娜,把于娜绑好送给晓军,丝毫不顾及晓伟的情绪。
这个女人真的不简单啊!
但这么厉害的女人却没想着给她的好大儿张罗一门婚事,委实有点不符合传统母亲的感觉。
但我最不能理解的其实是张晓伟。
可能没有遇到晓伟,于娜就不会碰到这家人,就不会因为自己“漂亮的小耳朵”而让张晓军动了杀心。
张晓伟此前多逆来顺受,此后就有多疯。
但他的疯显得很没有来由,好像上一秒他们还是亲密无间的家人,下一秒他就打算杀死晓娟、晓军和闫慧茹,为于娜报仇。
问题是,张晓军自己也是凶手之一啊。
是他将于娜拉进这个罪恶的漩涡,是他的软弱无能让晓军肆无忌惮地杀死了于娜。
至于警方这边也很叫人觉得尴尬。
冯泰山(宁理)这个角色似乎武力值和侦查能力都一般。
追踪晓伟一直都跟不上,武力缺缺;每次查探犯罪现场都发现不了什么,关键点一直是旁边的女警发现的。
关键是,警方一帮人加起来居然都比不上闫慧茹一家,眼看着命案一桩又加一桩地!
更尴尬的是晓娟的裸戏!
明明不需要身体的展示就可以完成“晓娟暗恋晓伟”的暗线,导演偏偏要用裸露的镜头,本质是对女性主体性的漠视,是叙事无能的遮羞布。
明明可以成为一个好电影的!
“恶鬼杀人案”多好的题材呀,再结合变态畸形的母子关系、对原生家庭的渴望等等元素,明明可以不浪费演员的演技的!
结果生生拍成家庭伦理惨剧。
犯罪和悬疑都没有深入下去。
尤其是悬疑部分,根本没有多少有用线索。
人物转变全靠导演心意,全靠观众对电影的把握去脑补!
至于电影和“怒水西流”有什么关系,就更需要深度脑补了!
可能唯一能看的就是演员的演技了吧!
宁理、刘敏涛、王迅等人都演的很好,包括陈都灵都贡献了让人心碎的哭声。
此刻算是明白为什么把刘敏涛推上热搜了!
确实,佛口蛇心的闫慧茹叫人不寒而栗。
她看着慈眉善目的,单亲母亲一人带大三个孩子,日常又是练字静心,又是操持猪场什么的,实在是老实又靠谱的样子。
可凡事论心也论迹,明明是晓军的错,可闫慧茹却抱着于娜说“你惹她干什么”,轻轻巧巧将罪责从晓军转移到于娜身上,仿佛真的是于娜做了什么过分的事情才导致她的悲惨遭遇一般。
尤其是闫慧茹带着全家拜佛那一幕,她斜着眼睛看了一眼坐在藤椅上的晓伟,真的压迫感十足。
所以,如果电影真的是导演多次赴京沟通、打磨八年的结果,真的奉劝一句,导演和编剧还是趁早转行吧!
真的讲不好故事,也真的抓不住市场,真的不适合这个职业!
THE END.延伸阅读||《涉过愤怒的海》,原生家庭之殇可以轻易消解么?
年度最佳电影,黄渤周迅不负期待
王迅的嫌疑从出场就很明显了:看起来神神叨叨的像个傻子,警察一问,果然是小时候被他爹打傻了,还打残了一只耳朵。
这不妥妥的变态杀人犯画像吗?
所以,没事就安排他妈刘敏涛和弟弟张小伟出来打掩护,真的没必要!
从人设上来说,刘敏涛这个角色问题最严重。
就作为一个母亲来说,你说她慈爱善良吧,她可以为了养儿子狠心杀害同事,后来甚至还想杀查案的女警察。
但是要说她狠辣恶毒,她居然收养了目睹她儿子杀人的孤儿,还试图给差点被儿子QJ的陈都灵洗脑,并最终放了嘟嘟回家,只不过嘟嘟还是被疯批王迅给绑走并杀掉(这里我觉得有可能是刘敏涛后悔了自己去绑的,因为感觉王迅没这个脑子,还伪造自杀)正常来说,她可以先假装收养那个孩子,养个两三年,等躲过福利院的回访,再制造意外让张小伟消失,这不就能永绝后患了!
结果这姐不仅给孩子养大了,还杀了人女朋友,最终被养子反杀全家。
还有她那个女儿,这个人物也是纯属多余。
知道自己哥哥有病,看到于娜被伤害也无动于衷,还对自己的养弟意图不轨,最后被养弟干掉,什么乱七八糟的?
不会只是为了凸显这个家庭的畸形才放进来的吧?
还有这个案子里面的警察,到底是为什么要让他们出来?
一开始梳理案件线索的时候,就漏洞百出,结果到了后面,突然有如神助般开窍了。
就老冯能做出安排小女警一个人去跟刘敏涛这事儿,我是绝对想不到他能一下子就想到王迅和他弟弟第一次见面的地点在芦苇荡的。
当然,如果是为了告诉大家他们很蠢,那我无话可说。
但凡电影里人物智商正常点就不会死人,最后谜底揭晓,感觉就是吃了一堆 shit。
都快被人那样了,还不告诉男朋友。
女朋友面临极大风险,还在和警察打哑谜。
警察破案就靠大脑抽风似的想起一出是一出,毫无章法。
女徒弟思路敏捷表现突出,演到一半突然下线了。
相声演员那场戏不知有何意义,难道纯粹是为了让他露一小脸?
姐姐出门去见谁?
为啥要打扮的那么性感?
这一家人受了什么刺激,为什么个个都变态不正常?
为什么我都凑够 140 个字了还不让我发布?
为什么我都凑够 140 个字了还不让我发布?
为什么我都凑够 140 个字了还不让我发布?
为什么我都凑够 140 个字了还不让我发布?
为什么我都凑够 140 个字了还不让我发布?
在观影过程中,如同面对一份被反复涂改的草稿,那些本应连贯的叙事脉络被切割成零散的碎片。
这部试图通过复杂叙事解构现实的影片,最终呈现出的却是创作者与制作机制激烈碰撞后的残局。
叙事结构的断裂与重组影片开场建立的叙事节奏,在后续发展中逐渐显露出明显的拼接痕迹。
原本应该环环相扣的情节链条,突然在某个节点发生断裂,原本连贯的人物行为逻辑出现断层。
这种非自然主义的叙事断裂,显然超出了常规剪辑的调整范畴,更像是外部力量强行介入的产物。
导演在创作阐述中强调的"统一视角"理念,在成片中被解构成错乱的时空魔方。
关键情节的铺垫与呼应失去应有平衡,本该形成戏剧张力的冲突场景,因叙事密度的骤减而失去说服力。
这种结构性损伤,暴露出创作团队内部权力博弈的蛛丝马迹。
创作意图与呈现效果的错位原剧本构建的精密叙事网络,在剪辑过程中遭遇系统性简化。
那些需要细腻铺垫的情感暗流,被粗暴地压缩成跳跃的蒙太奇;本应层层递进的悬念设置,蜕变为生硬的情节转折。
这种去复杂化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失去原本应有的思想纵深。
在有限的时间容器里,大量精心设计的叙事线索被迫隐匿或消失。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产生的逻辑困惑,实质上是创作团队与制作方美学分歧的外化表现。
当重要叙事支点被系统性移除,完整的戏剧结构便不可避免地走向坍塌。
低成本制作的突围与困境制作团队在资源约束下展现的叙事野心,本应成为影片的独特亮点。
那些突破常规的镜头语言,在混乱的剪辑节奏中沦为无效表达;精心设计的场景调度,因叙事逻辑的断裂而失去应有意义。
这种创作潜能与呈现效果的反差,折射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影片最终呈现的破碎感,意外成为观察创作生态的棱镜。
当艺术构思遭遇现实壁垒,当完整叙事屈从于外部干预,那些顽强存留的叙事碎片,反而成为解构电影工业机制的独特样本。
这种带着创作伤痕的呈现方式,或许比完美的作品更具现实批判价值。
这部伤痕累累的影片,成为当代电影创作困境的鲜活注脚。
它既揭示了叙事完整性与制作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也展现出创作者在重重限制中依然迸发的艺术火花。
当我们在混乱中拼凑叙事残片时,或许正触摸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尚未愈合的伤疤。
🎬《怒水西流》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束光,最重要的是别让它熄灭。
有时候,善与恶的距离,或许比你想象中的更近。
暴雨夜里的恶鬼,就深藏在人性的褶皱里。
一位兽医、一个养猪场,一家看似正常的嫌疑人,背后却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没有人可以从罪恶里全身而退,因为恶鬼就在身边。
当你在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
一段尘封20年的连环惨案,正邪势力终极较量的同时,也引发了“受害者有罪论”的反思。
该受谴责的是施暴者的恶行,而非一味限制受害者的自由;该声讨的是趁虚而入的歹意,而非变相歧视受害者的性别。
穿裙子、独居、走夜路,都是她应有的正常生活权利,绝非成为任何人作恶的借口,更不该沦为罪恶滋生的温床。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原生家庭对于每个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惯子如杀子,最合理的父母之爱应该是爱限兼施。
爱的贫瘠如滚雪球,会滚出最极致的恶。
看见恶、解剖恶、战胜恶,才是对于善最坚实的守护。
怒水西流 (2025)5.02025 / 中国大陆 / 悬疑 犯罪 / 冯勇沁 / 宁理 王迅
《怒水西流》奔着演员阵容和犯罪题材去的,没有失望,但个人理解不了这个名字,倒觉得《在恶魔中成长》更贴切。
前半段乏味的碎片化叙事,从中间开始一路高潮至结尾,没有太多血腥暴力的镜头,但却依旧抓人。
张小伟和张小军这两个角色是很极端的存在,放在一个家庭中也是挺有想法的剧本,同样是原生家庭的缺失,弟弟善良且单纯,哥哥扭曲又极端,但身为一个母亲,为了孩子做出的恶行,究竟该去理解还是讨伐?
碰巧的是,半个月前的突聋,让我深刻的感受了失去听力的绝望感,从二次复查,焦急等待结果,无解的治疗方案,到坦然面对的复杂过程,和电影中的部分剧情类似。
当所有人都无法从“恶魔”的角度去看待那些行为的时候,张小军因为从小被家暴,耳朵听力缺失,导致性格扭曲,那种复杂的情绪变化,常人很难理解的痛苦和绝望,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我觉得一部电影在爽片背后所传达的内核能被共鸣,这才是最宝贵的地方,也是人们口中烂片和大作的区别,而《怒水西流》和当年的《涉愤》所传达的,都是原生家庭的缺失对儿童造成的童年阴影和心理创伤,如果福利院真的像当初承诺的那样认真严格的定期对被收养的孩子家庭做回访调查,那张小伟就不会在恶魔围绕的炼狱般家庭中痛苦的长大;如果医院对张小军这类精神病患者严格管控治疗,就不会有太多的悲剧接连发生;如果社会福利能更系统全面,就不会有一个冷血的母亲出现;社会层面的矛盾是很难化解的,作为个体作为年轻的父母,更多的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比一味的抓“成绩”重要。
电影中“猪”这个元素,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电锯惊魂》,愚蠢,肮脏,任人宰割,映射电影中那些肮脏的想法,愚蠢的杀人动机,和任人宰割的命运,这也是该片的一个亮点所在。
文/梦里诗书预想凭借大尺度、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议题,《怒水西流》试图借此在国产类型片中开辟新路径。
然而,看似惊悚的连环奸杀案“恶鬼现形记”,最终却因叙事逻辑的断裂、角色塑造的失衡以及导演节奏掌控的不力,沦为了一场虚张声势的犯罪片,它既无从让人看到人性的深邃,也无从所见悬疑的缜密。
《怒水西流》最为明显的问题,在于新人导演的冯勇沁很难去驾驭好这样一场横跨二十年时间,且有着复杂人物关系的伦理犯罪电影。
影片的节奏失衡其实在开篇不久便暴露无疑。
电影前半段以慢节奏想去铺陈悬疑氛围,中段又陷入了“为反转而反转”的泥潭,后半段则是仓促的收尾,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导致关键情节根本不合逻辑。
断裂感削弱了观众对故事的情感投入,也让影片的“人性拷问”主题流于表面。
节奏掌控的不力,直接反馈于人物塑造的苍白,这就例如刘敏涛饰演的“疯批母亲”闫慧茹,被设定为操控罪案的幕后黑手,但其从慈母到恶魔的转变缺乏过渡。
影片仅通过台词暗示“血缘即原罪”,却未深入挖掘其行为背后的社会或心理动因,使得这一角色更像一个承载主题的工具,而非真实的母亲。
王迅饰演的连环杀手张晓军同样面临类似问题。
他的癫狂与脆弱本可形成复杂张力,但影片仅以“家族暴力遗传”解释其犯罪动机,忽略了社会环境与个人选择的互动。
当角色沦为“恶的符号”,人物行为动机不合常理,观众自然便难以对其产生共情或反思,反而因动机的简化而质疑故事合理性。
《怒水西流》最受争议之处,在于其所谓的“大尺度”与成片效果的落差,电影暗示将挑战国产犯罪片的审查边界,甚至将部分问题归于审查。
自己也曾经多次参与过电影审查工作,就这部电影来说虽然会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并不会影响观感,电影的诸多诟病还是在于其自身,这就例如电影为了剧情的推进,去刻意弱化警察的办案能力,正片中的暴力场景过多依赖音效与灯光渲染,其问题都出在自身构思的贫瘠。
电影更深层的问题还在于,影片试图以暴力奇观替代人性探讨。
例如,“死猪含人耳”的设定本可隐喻罪恶的隐蔽性与社会腐败,但导演仅将其作为猎奇元素呈现,未与主题形成有效呼应。
当暴力沦为吸引眼球的工具,影片本质上是自身失去了叩问人性的严肃性,反而陷入B级片的廉价感中。
《怒水西流》流于表象的尺度,所让人看到的是悬疑片,不在于自诩情节尺度的突破,而在于电影本身能否对人性与社会真相的诚实凝视。
缺失了这一点,不论多么复杂的故事,最终都只是华而不实。
对于电影来说,导演水平决定生死。
从主线来说,《怒水西流》的原故事应该还是不错的。
母爱和法律的对冲,孤儿对于家庭的渴望与爱情的对冲,被母亲忽视的缺爱女儿心底深处隐藏的渴望和欲望,被父亲打到失聪后又被母亲溺爱的精神折磨,又或者刑警队长十年后再遇陈年积案时对真相的渴望……每个角度都可以深挖出很精彩的人物,进而展开叙事。
可惜,《怒水西流》的导演好像不太懂什么是留白,每个线索和剧情都直白的要命。
导演也不太信任观众的智商,一直用台词讲故事。
案件一开始,宁理带着李春媛到处走,然后李春媛那嘴就没闭上过,一直不停的观众讲解剧情。
当时就感觉这个导演是不是没学会用画面和行动叙事啊。
这个导演让所有角色都带着明晃晃的“标签”演戏,生怕观众看不懂。
搞的整个电影都像是一个带画面的真人演绎版“评书”,所有剧情都流于表面,完全没有进行深入挖掘。
只是,看到刘敏涛从头到尾一直似笑非笑,生怕观众不知道她有秘密,王迅演变态竟然靠面部肌肉抽搐,吕晓雯全程面无表情,宁里的刑警队长像个傻子,所有线索都靠犯罪一家人提供,动不动就重新整理旧案综和案情,一遍又一遍,让人搞不清楚他这个刑警队长怎么当上的;还有马书良演的那个局长像个工具人随机出现……真有点怀疑这些演员的表演水平是不是被人高估了。
这个导演很明显对于虐杀/虐待场景有些企图。
陈都灵被虐待的镜头根本没必要那么多,用一组镜头表示过程就可以了,导演非要多次展示细节,但是这些细节对角色之间的情感,或者对于破案又没有意义。
完全是废镜头,那就只能说是导演个人癖好。
但是,对于应该给出更多细节,展示角色之间羁绊和冲突的场景,导演又草草了事。
最后一场戏,芦苇荡里大家互相对决。
本来段博文利用王迅耳聋的弱点狙杀王迅,本来可以做的很有戏剧性。
用狙杀的过程展示段博文对王迅的恨意,以及段博文对刘敏涛的母爱的眷恋,以及对于自己没有及时救出陈都灵的悔意。
芦苇荡这个场景也选的不错,可以做的很有视觉冲击,找个好的武指,把王迅和段博文之间的动作戏,好好弄一下,可以做一个复盘二人性格特点的动作大戏。
再加上刘敏涛看着王迅被自己收养的孩子击杀,此时的刘敏涛应该是后悔养大这个孩子,还是后悔纵容王迅,又或者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又或者会觉得自己可以利用抚养的恩情来要求段博文……总之可以做一个高潮戏份。
结果导演,对于段博文和王迅之间的狙杀,草草带过,又让宁里一个人来,还俗套的安排宁里带着枪都不能组织两个只有刀的人。
而刘敏涛只会一个人毫无意义地哭喊……一场大戏就这么收场。
宁里、王迅、刘敏涛、吕晓雯,每个都是很好的演员,但是,在《怒水西流》这个电影里,这些好演员组合在一起,却无法给出一个好电影。
可见演员救不了电影。
纯粹的演员真的很被动。
也难怪黄渤他们这些演员有了一定的资源之后,要自己做导演和监制,自己造饼了。
就在前些年已经是功成名就的黄渤搞了一个“HB+U新导演助力计划”的项目,旨在帮扶新导演推出优质的电影作品,这个项目现在看来确实为部分导演实现了电影梦想。
像是最近几年依托该计划推出的《被光抓走的人》、《风平浪静》和《学爸》等影片,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其中《学爸》更是以超过6亿的票房,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出于影片质量的考量,很多时候黄渤都会参与到影片的制作中去,以《学爸》为例,他不仅是主演,而且还是制片人之一。
记得2023年黄渤主演的影片《涉过愤怒的海》一度引发热议,由于这部影片存在大尺度的元素,所以当年该片海报上赫然写出“未成年人谨慎观看”的字样。
如今看来,这类字样更多的是为宣传造势服务,就在今年的3月份在其助力计划项目下推出的影片《怒水西流》再次在海报上打出了该字样,或多或少有些故伎重施的感觉。
该片是新导演冯勇沁的首部电影作品,黄渤担任监制,影片故事受到了多年前涉及环保问题的松江死猪事件的启发,在此基础之上遂编纂出一个骇人听闻的连环凶杀案件的故事原型。
片中宁理出演的刑警队长冯泰山多年来一直试图破解连环杀人案件,随着新受害者的出现,王迅出演的耳障人士张晓军嫌疑越来越大,最终的真相让众人皆愕然。
该片的风格与《涉过愤怒的海》非常相似,都是前半部分进行悬疑铺垫,后半部分开始发力,并几近达到疯狂的程度。
当然影片的主题还是在重点讨论有关人性的善恶问题,以张晓军为例,由于小时候的不幸遭遇,被父亲殴打致耳失聪,使得他的心理扭曲,最终变为一个凶残的杀人“恶鬼”。
但一切恶在善面前都终将是不堪一击,人性善的光辉也终将是光耀四方。
不过与《涉过愤怒的海》相比,这部《怒水西流》显然没有想象中的出色,也远远不及预期,不仅仅是包括观众口碑,就是商业表现也是差了不少。
该片成本为5000万,累计4800万的票房,也让黄渤的押注宣告失败。
【END】
『怒水西流』作为一部犯罪悬疑片,除了氛围在线,故事层面可以说是一眼望穿,反而是片中警方莫名的属于看天随机掉线索吃饭,剩下全靠演技四人组宁理、刘敏涛、王迅、段博文间的互动撑场,最后全员皆狂的局面着实有些难崩。
【5或6分】
『怒水西流』作为一部犯罪悬疑片,除了氛围在线,故事层面可以说是一眼望穿,反而是片中警方莫名的属于看天随机掉线索吃饭,剩下全靠演技四人组宁理、刘敏涛、王迅、段博文间的互动撑场,最后全员皆狂的局面着实有些难崩。
【5或6分】
太菜了
全员恶鬼设定不算少见,但全员恶鬼+骨肉至亲+彼此吸血的我确实是第一次见,跗骨之蛆长什么样,我在猪场一家人身上看出来了
我的妈呀这个电影转场内个音乐声一惊一乍响度爆表,但是所有波澜的也就这配乐了。整部警匪片里的警察一直瞎忙,一部三分之一就猜出凶手的片子,一直在故弄玄虚。好多年没这么中途离席了。
怒水西流真的拍的很不错。自从涉过愤怒的海之后感觉黄渤就想继续搞这种大尺度的犯罪类型片。果然没让我失望,不只是生理上的尺度,更多是心理上的压抑。也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警醒一个人回家的女孩子注意安全,防范坏人。真的这部电影让我看到王迅除了喜剧之外的更多可能性,真的太可怕了,也可敬,真的演的太好了!不过自己内心也希望吕晓霖姐也能有更多戏份。李春媛姐演的警察真的好飒,点个赞。
宁理这不到20年,门头沟实在太深了,坏人太根深蒂固了,里面他想俏皮一些,但还是跳戏王迅演一个小时候被父亲虐待的听力有问题的人,一开始就爆出来我还觉得不是凶手🤣"小耳朵挺好看啊" 呲那个大牙,真的让人很烦,变态的角色,妈妈妈妈的陈都灵像老爷们一样乱叫,高亚楠在里面演一个想勾搭弟弟的大姐,任由哥哥胡作非为刘敏涛 妈妈太爱护自己儿子,以至于给工友杀了,还带着小黄花去祭奠工友女警就纯是一傻逼,为什么要这样🥲最后说说男主吧,跟原始人一样的发型,还以为轻抚陈都灵的脸是他呢,结果应该是他妈,弄了一面墙梳理案情,用猪嘴里放头发 报纸来提醒警察😅一开始我以为她家两个孩子 弄错了但是说实话,开头凶手爆出来就是个明线吧,暗线是说男主是被收养的,我觉得也还好 有点墨迹 倒不至于5分
其实是很颠的剧情,但是拍成了白开水
都有组织背书了,你尺度不能放大点?
国产片的通病,一切剧情都在意料之中,结尾依旧是恶行之外那种平行时空令人发笑的故弄玄虚。黄渤新导演扶持计划,一个字:烂!
母亲的偏爱纵容酿成长子杀人报复社会的惨案,关小伟和张晓娟伪骨科的暧昧情绪造就冷漠旁观者的悲哀,细品全是伏笔啊
导演大脑决堤了,水都流脑子里了
看完了 心情平静,没什么特别的
让刘敏涛王迅演母子本身就挺抽象的,剧情还如此刻板地模仿经典犯罪片,模仿就模仿了还模仿不好一堆漏洞,宁理单扛大男主也远没有预期那么出色,国产犯罪片真的这些年一言难尽。
2025-03-25/寰映影城 破案3/女兽医失踪引出连环割耳案,凶手是王迅,被收养的孤儿复仇,杀死王迅姐姐,绑架母亲,引来王迅杀他,也被他杀死。警察救下母亲,母亲也杀过工厂女工,为给儿子脱嫌疑。
……一无是处的电影,悬疑没有,故事没有,连最算不上优点的升华都没有。
一般
三星半,看在新人导演的份上给4星看之前以为会是《回廊亭》or《八角亭迷雾》那种水平,没想到剧本还可以,悬疑感抻到了最后,演员请得也很到位,虽然有点大材小用,可能删减的部分比较多,目前看来每个人都只剩一两场戏可供发挥,最后的纯爱be还有点点感人btw感觉黄渤的HB+U新导演扶持计划还挺用心的,下一部是啥?
还以为有多大尺度的犯罪片,感觉中规中矩吧,没有什么特别的。演员演技不错,但情节毕竟弱,剧情经不起推敲,打发时间随便看看倒还行。
都多少年了警察破案还是像少年包青天一样让人无意间的提醒,挺简单个案子办的一塌糊涂,都结局了也没说清楚凶手为什么杀害前四位女死者,就因为心理变态是个神经病?
我觉得挺好的!难得电影只有一个半小时,故事讲的很清楚很精彩了。王迅是一个好演员!
感觉不合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