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东京塔

東京タワー~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ン~,东京铁塔:我的母亲父亲(港),东京铁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台),Tokyo Tower,Tokyo Tower: Mom and Me, and So

主演:小田切让,树木希林,伊藤步,松隆子,小林薰,胜地凉,渡边美佐子,佐佐木澄江,原知佐子,平山浩行,荒川良良,寺岛进,小岛圣,光石研,仲村亨,宫崎葵,内田也哉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7

《东京塔》剧照

东京塔 剧照 NO.1东京塔 剧照 NO.2东京塔 剧照 NO.3东京塔 剧照 NO.4东京塔 剧照 NO.5东京塔 剧照 NO.6东京塔 剧照 NO.13东京塔 剧照 NO.14东京塔 剧照 NO.15东京塔 剧照 NO.16东京塔 剧照 NO.17东京塔 剧照 NO.18东京塔 剧照 NO.19东京塔 剧照 NO.20

《东京塔》剧情介绍

东京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小时候的雅也由于老爸和老妈的离婚,离开了故乡小仓。年轻的老妈(内田也哉子饰)带着他回到筑丰老家,她一边在小料理屋帮忙,一边培养自己的孩子。学校放长假时,雅也也会去老爸住的地方。 上了中学,雅也想着从这个小地方出去,就这样,他一直走到了向往的东京。但作为大学生的雅也(小田切让饰)却过着失败的日子,勉强留级后毕业,老妈(树木希林饰)对此毫无怨言,尽管患病却一心支持着儿子。后来雅也终于醒悟找到了工作,还清积欠的债务,成为插图画家、专栏作家还做广播节目。雅也把老妈接到了东京一起生活,她受到了朋友们的尊敬和喜爱。这时离雅也15岁离开老妈后过去了15年,后来老妈却癌症复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陀螺女孩山上的西蒙绝望之桥银河英雄传说DieNeueThese策谋第1章人性借条2美杜莎毒液荒唐六蛟龙妖怪旅馆营业中捉鬼三人行轮回的拉格朗日俏黄蓉2006渐强情满吊脚楼宇宙英雄之超银河传说超感猎杀:圣诞特别篇钢铁侠与美国队长:英雄集结醉后一夜考死2:教学实习特警本色糟糕历史第五季荒原第一季谋杀疑案2夺爱、高校教师风光大嫁拉斯维加斯第二季坏种她妈妈不喜欢我圣诞老人3广东十虎苏灿之神龙摆尾通灵王

《东京塔》长篇影评

 1 ) 记一生中的最好年华曾走过的一段弯路——观《东京塔》有感

↑ 被剧照吸引才标注了“想看”距标注了“想看”这部电影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落实。

后来落实了一次,却发现找错片子了。

对的,标题《东京塔》的片子有很多,2019年落实的是一部同名的,讲述的是姐弟恋,而不是原先想看的那部描述母子情的。

又时隔整三年,终于达成了“想看”变为“看过”的转换。

↑ 2019年5月14日观看了姐弟恋的《东京塔》

↑ 2022年5月14日观看了母子情的《东京塔》在相隔三年的同一天观看了同名却不同剧情的两部电影,也是一种巧合。

这次,想聊聊这部叙述母子情的《东京塔》。

先表达一下个人对片名的想法。

观看完全剧,并不觉得东京塔对整部影片的意义所在,甚至觉得将描述东京塔的情节全部删除,也不会对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多大变化。

东京塔在影片中主要有这样五个场景:第一次出现,是在父亲的照片中。

照片中的东京塔开始建造不久,父亲拿着吉他在未竣工东京塔前拍了一张照片。

第二次是在出现片名时,有东京塔的航拍片段,夜景非常漂亮。

↑ 片名又被译成: 东京铁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第三次是男主将母亲接到东京后,和女友一起带着母亲车游路过东京塔,答应会带母亲一起登塔。

第四次,是母亲住院期间,医院就在东京塔附近,透过母亲病床旁的窗户就可以看到东京塔,影片中此段出现多次东京塔。

第五次在片尾,男主和女友站在东京塔上观景,手中拿着母亲的牌位。

对的,母亲此时已经过世,生前并未登上东京塔。

如果把这五次东京塔的情节删除,个人觉得并没有多大区别,还是能感受含蓄而又饱含温馨的母子亲情,感受得到母爱的伟大。

但原著作者和导演仍然将“东京塔”作为标题,估计这座东京塔牵连着父亲、母亲和男主,也许真是如此。

抛开东京塔的桥段,整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雅(片中男主)的父亲整日酗酒晚归,母亲受不了了,带着三岁的小雅回到婆家。

小雅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生活。

小学阶段,只要是放长假,小雅还是会回到父亲那里。

父亲有艺术细胞,也遗传给了小雅。

小雅闲暇时总是喜欢画船。

父亲为了能让小雅多角度观察,亲手做了一个木船模型给小雅。

这个模型,小雅自始至终带在身边,后面搬了几次家,都会放在家中的显要位置。

↑ 父亲给小雅做的木船

↑ 小雅在东京工作时的住所还摆放着父亲做的木船国中(应该是我们这的初中)一年级,母亲带着小雅搬离外婆家独自生活。

小雅一直怀揣着要离开现在这里去不同地方看看,还要让母亲真正自由的想法。

在父亲的指导下,小雅考上了美术学校(高中)。

高中住校,达成了小雅的第一个愿望——离开居住多年的地方,但也离开了母亲的生活。

小雅第一次一个人生活,变得越来越懒散、越来越堕落,母亲寄来的生活费都变成了烟费和酒费。

后在父亲的引导和母亲的鼓励下,小雅终于考上了东京的一所大学。

↑ 父亲给小雅指明出路

↑ 母亲做了一桌菜为小雅加油到了东京,小雅随时可以看到父亲照片中的东京塔,但在大学阶段,小雅并没有好好学习,而是整天沉浸在花天酒地,四年来什么都没有学成,最终落得可能不能毕业的地步。

母亲知道了这个情况,没有责怪,却只是轻声地鼓励小雅"再加点油嘛”,让小雅不要放弃。

↑ 小雅电话告知母亲可能无法毕业

↑ 母亲让小雅再加点油在母亲的支持下,小雅留级一年,最终毕业了。

毕业证书被母亲一直收藏着,这是母亲含辛茹苦的结果,不仅是小雅的文凭,也见证了母亲的生活不易和辛劳付出。

↑ 小雅大学毕业证书毕业后的小雅留在东京依然颓废,找不到工作,整天浑浑噩噩,只得四处借贷,靠借款虚度时光。

就连外婆病重,母亲寄给他新干线的回家车费,也被他无意间给挥霍一空。

随后,外婆去世,小雅也无钱返回。

可以这么说,此时的小雅活得猪狗不如!

不管是怎样的家庭,如果出了这样的不孝子,估计都会引来父母的责骂,希望能骂醒这样的浪子。

可剧中的母亲没有这样做,母亲一直在默默承受着,对小雅没有一丝责怪。

看到这里,其实我是心有存疑的,总觉得这种情况太不真实,估计是作者或导演为了渲染后面的剧情而做的艺术加工,毕竟前面矛盾越剧烈,后面的反转或煽情才会越打动人。

但又考虑到日本的家庭伦理,孩子大了,特别是大学毕业了,应该是要独立生活的,和父母的距离会变得疏远,甚至形同路人,所以才会各过各的,互不干涉。

可又作为东方亲情体系,父母与孩子的纽带通常是紧密相连(影片后半段也证实了这点),此处没有责怪显得太假。

影片至此,应该就要有转变了,毕竟留下的时间不多了。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浪子的回头。

走投无路的小雅实在是被生活所迫,最终干起了正事——为杂志画插画、写文章。

其实,没有特别的外因,这样的转变显得有点刻意。

但剧设如此,也就无法深究了。

也正是因为小雅骨子里本身就具备艺术才华,虽然前期消沉懒惰导致一事无成,但只要振奋起来,有了目标,明确方向,成功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果然没有多久,小雅就将所有的欠款全部还清了,而且在杂志社有了自己的专栏,靠自己的声音也赚到了钱,还出版了书籍,功成名就。

在毕业六年后,将母亲从乡下接到了东京和自己一起生活,还带着母亲四处游玩。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也太完美。

母亲说,刚到东京的这段时光,是她一辈子的孝行😭

之后,母亲得了癌症,在经历痛苦和顽强的坚持后离世了,影片也结束了。

整部影片并没有让我潸然泪下,也没有令我感慨万千。

而让我共情的,恐怕要算小雅的大学时段。

大把的时间没有用来好好学习,成天有的没的虚度着年华,母亲寄来的生活费肆意挥霍,无法毕业却心安理得,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副欠揍的模样。

若不是母亲的坚持和鼓励,对小雅的信任和不放弃,很难想象小雅的结局是怎样的,但这部电影肯定就不存在了(此电影改编自Lily Frankie的同名自传体小说)。

之前听过“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现在觉得这句话还是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也许对子女的关怀,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但在表达方式上,却是迥然不同的。

影片中的母亲选择的方式恐怕是最让人想要的,是最令人向往的,是最完美的,也是最难得的。

在豆瓣上看到一篇影迷的评论,建议每一个小孩都来看看这部电影。

本人不以为然。

往往有些事情只有经历过了,回顾的时候才会有所感悟,而当沉迷其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及时醒悟的,哪怕周边人屡次劝阻也于事无补。

片中小雅如此,我也是如此,不知其他人是否也有如此经历?

或者说,有些挫折是个人成长道路上必须要面对的,坚持住了就成功,无所作为注定成为loser。

最后,本片的演员,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位。

第一位当然是德高望重的树木希林,在去世前的那些年演过很多妈妈角色,每一位角色都那么亲切、自然;第二位是树木希林的女儿内田也哉子,在片中饰演年轻时期的母亲,树木希林后继有人,难能可贵;第三位是剧中饰演父亲的小林薰,相信很多影迷对这位《深夜食堂》的掌勺人记忆深刻。

当然,还有很多著名演员参演其中,像松隆子、伊藤步都在片中饰演配角,甚至有些只露了一面(如,荒川良良、宫崎葵),可见此片阵容可谓做到了奢华。

↑ 树木希林(《海街日记》、《步履不停》、《小偷家族》)

↑ 内田也哉子(演员树木希林的女儿,在剧中饰演年轻时期的母亲)

↑ 小林薰(《深夜食堂》掌勺人,剧中饰演父亲)有一种不甘,是想要做一件事时,发现当初说好要一起完成这件事的人已经不见了。

更发现其实当初在一起时,是有很多时间可以完成这件事情的,却被很容易地忽略了。

所以说,想做就做,勿留遗憾。

 2 ) 母亲的盒子与父亲的船

老妈去世后才能打开的盒子里,除了给儿子和像女儿一样的惠子的信外,还有春卷的食谱、儿子的脐带与母亲年轻时抱着儿子的合影。

还有父亲在那年暑假为儿子雕刻但没有完成上色的大船,儿子一直不明白只需要再涂一下就可以完成,为什么父亲却中止了上色。

结合儿子最后同父亲要佛像的画时,父亲说的“等我画完就给你”,我想当时的父亲是有小心思在的:通过这留白的部分,是否可以有借口去母亲家帮忙完成最后的上色呢?

也喜欢其中的一句台词:这时的幸福的时光,就像铃铛慢慢滚下坡时,留下的快速而短暂的声响。

不像在看一部电影,而是在看另一个时空的我,人生在世,好好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吧。

 3 ) Good Mother, Sexy City

看这片的时候啊,从后半段开始,眼泪止不住地流。

脑子里想的净是自己的老母躺在病榻上的样子,可还会像平日一样絮絮叨叨地说着些可笑的话?

好在她还年轻,活蹦乱跳的,还能接受我的吐槽,并且予以还嘴。

想起昨天还和她说起要去北京的事儿。

上周还答应的好好的,无条件支持我的决定。

昨天回去又不依了,扯这扯那的。

心里有些烦她,就拿着本书去了外头。

听见房间里关灯拉帘子的声响,然后又归于寂静。

有点堵,但就是不想回房间去。

心里还是有些悔,悔自己总是那么别扭,吝于表达情感。

说起来,看的和想看的几部讲东京的片,都说家庭,说生死,说离合。

看着拎着大包小包坐在车站的母亲,想起的是《东京物语》里的老父老母。

那也是一幕车站的场景,不过缺了小田切让温厚的目光和拥抱,那个车站可拥挤了。

子女们和父母相对而坐,对话不多,嘈杂的人声湮没了他们。

大姐快快催促着父母上车。

笠智众和东山千荣子是我见过最慈眉善目的老人了,浅浅的笑一直漾在他们的脸上。

即使东京的子女有些嫌弃乡下的他们,他们也只会说,这样啊,那还真是没办法呐。

看到这里可心疼。

大城市自有大城市的难处。

东京塔下,外滩边上,站在耀眼得发白的灯光里,眯起眼睛。

应该露出迷茫的表情吗?

应该露出嫌弃这冰冷水泥世界的表情吗?

似乎应该。

可总觉得,看过的关于大城市精神的社会学解读有些绝对了。

宏大的城市解构到迥异的个体之后,有人沉醉,有人乐在其中,有人厌烦,有人压抑崩溃。

彼之天堂,乃我之地狱,还挺有趣的,也不必判其对错善恶。

反正,东京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上海也是。

不过还是更向往京都一些。

不知道大北京啥样。

写到最后又偏题啦 不过还是说一句让叔痞气十足真是帅哭

 4 ) 《东京塔》:妈妈把“我”的大学毕业证高挂厅堂,时时抚摸

本片根据中川雅也原著《东京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改编,从时代变迁、时光流逝的角度切入,将一家人的分散聚合、悲欣交集娓娓道来。

叙事不疾不徐,影像静水流深,是高级且标准配方的日本风味电影。

影片从“我”的第一视角,自小时候回忆倒序开始。

父亲离家出走,“我”与妈妈相依为命。

妈妈没有再婚,艰难地抚育“我”长大。

“我”向往东京的生活,15岁赴东京学校学习,但很快迷失自我,意志消沉,欠着高利贷,教着美术,潦倒度日。

母亲最大的骄傲是儿子大学毕业,她把毕业证书高挂厅堂,时时抚摸。

每当“我”打电话给妈妈诉苦时,妈妈总给“我”打气。

她即使身患癌症,依然日夜操劳。

“我”重新振作起来,开专栏,做DJ,出书,画漫画,直到还清债务,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也有了知心善良的女友。

“我”将母亲接到东京,度过了最快乐的日子,每天有各种美食,家里总是聚满朋友,有时母亲还会表演滑稽剧给大家看。

随着妈妈的住院,化疗,她痛苦万分,但从不放弃、从不认命。

她的一生是坚强的一生。

去世后,我让朋友们继续聚会欢笑,以此来告慰母上的一生。

片末,我和已分手的前女友在东京塔上相会,读着妈妈的信,完成她未了的心愿。

影片淡淡叙来,朴实无华,不刻意煽情,但处处透露着浓浓的母子情。

这位母亲坚强的意志,随和的心境,充满希望的生活理念,深深感动着观众。

树木希林在本片中又一次奉献精湛的演绎。

小田切让很帅,在片中的造型凸出,内心独白戏也相当精到。

 5 ) 东京塔

 电影《东京塔》的故事内容,就好像一个普通家庭几十年来的生活记录一样,平凡而琐碎。

然而,这一段看似朴实无华的叙述,却处处流露出一股撼动人心的强大力量。

或许,无论时间如何流逝,社会如何变迁,人们依然需要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去温暖心灵,比如母爱。

  影片风格十分朴素,没有跌宕的情节和夸张的煽情,所有的感动都揉合于点滴的生活细节之中:荣子本来还有再婚机会,但由于顾及雅也的感受,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大学留级一年的雅也终于成功毕业,荣子将他的毕业证装裱起来,即使住院期间也将其带在身边等等。

尤其是片中的一个镜头里,成年的雅也牵着头发花白的母亲过马路,这与影片开头荣子牵着幼年雅也的镜头形成鲜明对比,角色的倒置使得一个简单的动作有了如此深刻的内涵,不禁令人佩服导演的巧妙安排。

 6 ) FIFF13丨DAY4《东京塔》:那是小心翼翼被我们放在手心的“家”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东京塔》,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平凡至亲们温情细腻的评价了!

Pincent:母亲是东京塔,树木希林是大家共同的妈妈啊。

果树:很标准地能满足你对于日式亲情片的预期与需求。

西北化为乌有:日式家庭片一贯的劣势,有情感的厚度,却实在太温吞了。

野凡:树木希林老师的表演令人动容,收放自如,温婉细腻。

小田切让在影片中的穿搭每一套都非常gay,就差在脸上写清楚。

Supremacyacron:生老病死,一切如常。

叙事较为平淡,片子较为冗长,在缅怀温馨的往日之时,却似乎缺了那一股子力道,没有什么特别抓人的点。

zzy花岗岩:无论何时,母亲都无怨无悔的爱着孩子,而作为子女对于母亲的爱却总有遗憾。

影片平实细腻,细节动人。

树木希林的母亲形象太深入人心。

Sparrow:平凡生活的滋味,亲人间的温情,一次次强化生与死的距离,一次次再现与母亲的光阴。

爱比生命更长,但失去父母后好像自己的人生也就看到了尽头,朝着死亡奔去。

Polaris.J:阵容豪华但平平。

过于冗长,时间结构跨度大所以没能做出适当取舍。

通篇太温太淡,为了母爱而爱,没有呈现到位最后又只能用遗言来做用力的表象煽情。

确实偶尔有一些小小感动我的地方,比如母亲临死前的样子,眼前突然替换为我妈妈的脸…这部电影的好 可能就是激励自己变得更好更强大一点,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吧。

斯诺-纳什维尔:《东京塔》是一部阴沉的电影,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东京塔为背景,探讨了生死,尤其是母子之间的爱。

导演很明智地避免把母亲美化成一个刻板的“理想女性”形象。

相反,我们在她身上看到的是一种孩子气的单纯,有时近乎愚蠢。

她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她把儿子的大学毕业证书作为儿子最重要的资产,在这个时代已经有点过时了。

但这一切让她变得如此人性化、真实和可爱。

子夜无人:冗长的煽情段落,典型的“蜡炬成灰泪始干”式东方母亲,再看到对于这种形象的歌颂已经从感动转向警惕和恐惧。

从电影角度来说,全片贯彻小田切让的视角是统一的,但从一个儿子看待妈妈的视角里,树木希林这个角色几乎没有自己的人格,所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爱子。

这就像现实当中很多母亲挂在嘴边的“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公共媒介喜欢宣传的口号“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打开电视剧每每看到产妇难产都会大吼“不要管我,一定要保住孩子”一样,母爱当然是伟大的,可是这些东西充斥得越多我越是胆战心惊。

我们是不是理所应当地就可以接受这种伟大母爱背后付出的一切代价并习以为常?

一个女人一旦成为一个母亲之后,她人生的天职除了履行这份母爱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而面对这样一份被加满了所有砝码的沉重的爱,作为子女的我们是否又真的回馈得起?

#FIFF13#DAY4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7 ) 现在让我牵你的手

早就听说过这部电影,但是看过的人都说是个超级催泪大片,一听到“催泪”两个字我就全然没了兴趣。

因为实在是不想看类似的电影,生活本来就充满了各种不快乐,干嘛看电影又要找不快乐呢?

但是今天不知怎么搞的,下午百无聊赖中就翻出这部电影看了起来。

这是一部典型的日本家庭伦理片,我很佩服日本人拍出的一些电影,看似平淡无奇的镜头,却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抓住人心,可能平淡,但是却很真实,很生活,毕竟生活本身就是平淡的。

就像中国国画中的留白一样,这样的日本电影中总会有一些空镜头,很有美感,确有不会让你感到空洞。

中国的传统被日本人学习和传承的很好,甚至很有自己的味道,但是这样的味道在中国的电影中已经很难寻觅了,在侯孝贤的电影中也许能找到些许影子。

以前就不爱看所谓的催泪电影,最早一大家人一起看《我的兄弟姐妹》,大家都哭成一团,我却因为中间实在是看不下去跑出去几次,错过了剧情,没觉得怎么感人,全家大概就我没有哭。

不过那可能也是因为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对于亲兄弟姐妹没有父辈们那么深刻的体会。

但是这部电影不一样,没有亲兄弟姐妹,母亲总是有的,母爱绝大多数人也是感受过的。

所以当剧情不断发展,到后半段的时候,我也实在是控制不住了,再加上前些日子奶奶的过世,更让我触景生情,生平第一次看电影用上了一张以上的面纸。

总的来说2个半小时的时间的确不短,但是节奏也算是平稳,情节上也没有太多问题,让人觉得这2个多小时不是特别的漫长。

导演没有失误,也算不上有什么太多的亮点,更多的感人的地方还是故事本省以及演员的表演。

小田切让来演这个有点浪子回头意思的儿子看来也真是合适,不论是外形还是气质;不过最亮眼的当属扮演老年母亲的演员,刚开始看觉得日本的化妆技术很牛B,年轻的母亲画上老年装还真是以假乱真。

后来看到演员表才发现原来年轻时候的母亲和老年时候的母亲不是同一个人,最后才知道原来这两个人真的是母子俩,怪不得这么像,看来基因是不会骗人的。

两个人的表演都很真切,当然还是母亲给人感觉更胜一筹。

尤其是在听儿子说自己可能大学不能毕业的时候,没有责怪,只是喃喃地在说“怎么回事,怎么就不努力呢?

”这个母亲绝对是东方母亲的典范,自己年轻时候受再大苦也都是为了儿子,自己从来没有过怨言。

即使最后儿子说是不是没钱的时候,她拿出儿子的毕业证书说“我的钱都在这上面了。

”也是开玩笑的意思大于责备的意思。

最重要的是母亲的性格一直是开朗的,总年轻的时候装小丑逗大家笑,每逢有聚会的时候母亲都会拿出自己的这一手来,人缘也好,从来都是大家亲近的对象。

片中的父亲则和母亲不一样,自由惯了的父亲从来都不是好的榜样,但是儿子的身上却充满了父亲的味道,这也是基因的力量。

父亲不是坏人,只是没有想要负责任,并且不会表达自己的爱意,笨拙的可笑。

电影中煽情的情节比比皆是,大都恰到好处,就是儿子和童年的自己对话等几处让人觉得有点刻意。

我最喜欢就是儿子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的情节,用慢镜头展现,画外音缓缓道来“这是我第一次牵妈妈的手”,画面回到小时候,妈妈牵着儿子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

虽然这样的镜头看似很刻意的煽情,但是却深深的打动了我。

不禁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里的描述,情节虽然不一样,但情感是共通的,看的让人潸然泪下。

 8 ) 想起老妈,我哭了

一部感人的电影作品。

台湾译名叫作:东京铁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

记录了从有“我”开始,老妈的一生。

我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往下写,因为到现在脑子里还有电影里老妈的身影以及老妈和我之间的生活段落。

在我印象中,老妈是一个平凡的,不很漂亮,但是却很爱我的人;文化程度不好,但却永远那么关心我的人;努力工作,为的就是能让我没有忧虑的人。

第一次离开老妈,是在为了上高中。

独自坐在离开小镇的火车上,打开老妈作的便当,狠狠的咬了一口,然后发现了老妈压在便当下的一个信封,打开,里面除了零用钱,还有老妈写的鼓励我的信。

然后我在空荡荡的车厢里独自哭了。

大学里,我并没有读书,还差点没法毕业。

好不容易毕业了,却又找不到工作,还欠了一屁股债。

再次想向老妈要钱时,却告知老妈得了癌症。

基本痊愈了,老妈有回去工作。

这也鼓励了我,打算重新开始。

从此,事业有了起色,一切都顺利了,还把老妈接到东京来一起住。

幸福太多,悲伤就来得越快。

不久,老妈又得了癌症。

看着老妈痛苦的治疗过程,我却什么也帮不上,急得我直掉眼泪。

老妈好点的时候,让我把我大学毕业证拿来,还给我一盒东西,让我在她死后打开。

老妈最终还是没能挺过来,临死前晕晕乎乎的还告诉我冰箱里有我爱吃的菜。

老妈火化前的一夜,我坐在老妈旁,作完了工作,因为似乎有老妈在鼓励我。

然后,我躺在老妈身边,最后陪她说话。

老妈出殡那天,我的眼泪真的止不住了,话都说不了。

火化后,我打开老妈生前给我的那盒东西,里面都是老妈珍藏的关于我的东西。

眼泪,在一次止不住了。

最后,我带着老妈的灵牌,登上了东京铁塔。

“老妈,今天天气真好啊。

”我真的在看这个电影时候哭了。

因为我总是能找到我妈的影子。

考试之前,妈妈也会给我作上一桌菜,虽然不是有多贵,但样样都是我爱吃的。

妈妈也总是努力工作,有点小毛病都是坚持下来,为的就是让我没有顾虑;还有很多....... 然后在老妈病的时候,我又想到,如果自己的老妈也成了那样,会是多么痛苦的事。

所有人都能在老妈身上找到自己老妈的影子。

然后,感动得一塌糊涂。

 9 ) 东京的铁塔

一直喜欢着日本电影,安静讲述故事的方式,像坐在樱花树下看一部小说,只有内心的震动,却没有表情的变化.淡淡的音乐,静静说话的人们,无法表达的感情,在东京的铁塔下发生.深爱着对方的母子,在不同时间付予对方无私的爱.就像世界上所有的家庭一样,面对生离死别儿子的无助,绝望,痛苦;母亲的乐观,开朗,感激;父亲的彷徨,无语,流泪;女子的感动,陪伴,怀念.那些最最真实的情感,就这样真实的记录着,上演着.这是身边的亲人吧,那些熟悉的片段, 握着输液的手,白色的床单,药水的味道, 盒子里的书信,写着无法面对面表白的话语, 黑白的照片, 上面,她在微笑, 会永远幸福吧, 我想... 东京的铁塔上, 一对母子,站在泛着光的透明玻璃窗边,手牵着手...

 10 ) “妈妈,我愿是你脚下的每一寸土,让你轻轻,踩在我的背”

东京塔

东京塔剧照“妈妈,我愿是你脚下的每一寸土,让你轻轻,踩在我的背”(莫西子诗)中川雅也的自传体电影。

很温情。

中川雅也(Lily Franky)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中川雅也就是lily franky,也就是小偷家族里面,那个有点懦弱,狡黠,市井但又温柔的父亲。

总结来说,中川的经历是一个颓废青年靠着母亲走出人生阴霾勇敢往下走的故事。

但是要搁到现在估计又会被一堆人批说很妈宝吧。

可是母亲就是我们很多感情和力量的来由啊!

扮演lily franky的是小田切让,穿粉色衣服的小田其实也没有很违和。

母亲则是树木希林,啊,又是树木希林,今年年初看了她和永濑正敏的《澄沙之味》(我老是把浅野忠信和永濑正敏搞混),树木希林还是扮演那种行将就木的老妇人,小偷家族里面也是,印象里面她好像就是那种特型演员,一提到日本演员里面老奶奶的扮演者就会想到她,关键这几部作品里面都有贡献不俗的表现,你总能在她身上看到不同状态下的“苍老”,比如在澄沙之味里面,她后面住院之后完全精神头就和前面大相径庭。

眉宇间都是沧桑。

仔细体会,你可以感觉得到,她的苍老,她的沧桑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像是看着树叶慢慢变黄然后飘落,角色人物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树木希林奶奶已经不在了,听说她年轻时候也是非常嬉皮士,放荡不羁爱自由。

不论如何,感谢她为我们带来那么多优质的作品。

树木希林说回电影本身,最后去世那一段直接看得我眼圈发红,那一段是说,母亲刚刚过世,公司那边来催稿,儿子不愿在刚过世的母亲面前加班忙工作,想好好陪她最后一程,而此时内田饰演的年轻母亲突然变成幻影出现,她告诫雅也,母亲希望看到一个努力工作的雅也,因为这样会让她心安(大意如此),雅也遂成全母亲的遗愿,并且让母亲在东京的那些朋友们好好吃喝,闹一闹,希望这样,母亲能够听到她的这些小朋友的开心,走得更加没有遗憾。

而在这样一个悲喜交加的场景里面,我们的雅也,竟然还要去工作,内容还是为他的搞笑文章去配搞笑插画...怎么说呢,化悲痛为力量?

还是苦中作乐?

还是乐观自有万钧之力?

不知道。

不知道就给我妈打个电话吧。

和她说,今天看了一部乱七八糟的电影,和她说,今天又想她了,害,谁还不是个妈宝呢,妈妈的宝啊!

《东京塔》短评

-

3分钟前
  • R
  • 还行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7分钟前
  • Joyc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