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电影《人山人海》。
目前中国能见到这样反映现实的电影,很让人吃惊。
导演能有这样的坚持,令人钦佩。
观影后跟导演蔡尚君聊了几句,问了他两个问题。
一是这部电影跟新闻的关系,另一个是西方观众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他回答得很好,说,原来的新闻只是个启发;西方观众能理解这部电影,因为他们历史上有过这样的现实。
同样一条历史上社会新闻,曹保平导演,把新闻视频化,拍了《追凶者也》。
蔡尚君导演,把电影记者化,拍了《人山人海》。
一位调查记者的稿子,发表在《华尔街日报》的样子,跟,刊登在《华夏时报》的样子,100%是没法一模一样的。
但其中的事实,无论你看那个版本,都不会消失。
所以,纠结于,威尼斯电影节银熊奖的版本《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跟,龙标公映版本《人山人海》的删改差异,你会辜负了导演的智慧,演员的表演,整个剧组的奉献。
没错,未删节版是“人山人海”可公映版是“人山仁海”“仁”中有“人”,还是,“人”中有“仁”,导演“仁”的精神,都没变。
把一部电影记者化,实际上,就是一种“仁”。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你感同身受的一定是真相。
电影化身为一个记者,帮你在人山人海中,看因,看果,看代价。
你看见了,你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你看见,铁老大,把自己的私生子,从摩托车上拎下来,无情地戳到泥水沟里,一言未发。
他儿子,却听懂了,亲爹的心里话。
“面对事实吧,傻儿子,你就是个弃儿,你已经被你的亲生父母抛弃了,你只能自己拼出一条路去”你看见,接下来的画面,儿子一个人,双腿泥泞,步履蹒跚,背着书包,左手拎着爹买的吃食,右手拎着娘包的包袱,向着那个能让自己吃饭睡觉的“别人家”远去。
你一定会,推荐这部电影给即将做父母的哥们儿看,当爹不自在,自在别当爹。
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
备注:1.异父异母:真实事件,百度百科#五兄弟万里追凶# (2007)2.大哥:蔡尚君,导演,《人山人海》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2011)3.小弟:曹保平,导演,《追凶者也》Cock and Bull (2016)
狗蛋他爹吃喝嫖赌样样俱全,他妈有痨病,长年卧床半死不活。
这天,狗蛋爹喝完酒带了个婊子回家,当着狗蛋和他妈的面就要胡来。
狗蛋妈求他爹别在孩子面前干那事,却挨了一顿暴揍。
狗蛋妈只好忍气吞声,含泪让狗蛋去外面玩。
邻街的财主杨老爷吃饱了正坐在门口透气,看见狗蛋傻乎乎的一个人瞎玩,就逗他学狗叫。
狗蛋学了两声,杨老爷哈哈一乐扔给狗蛋一个烧饼。
狗蛋这下来劲了,一边啃烧饼一边把他爹带野女人回来的事都跟杨老爷说了,杨老爷乐得合不上嘴,又给了狗蛋两块烧饼。
打这以后,狗蛋天天盼着家里出事。
只要他爹一打他妈,狗蛋就赶紧跑去跟杨老爷说,就算是小事也得往大了说,这样杨老爷一高兴就能多赏他几个烧饼。
终于有一天,狗蛋他妈病死了,狗蛋被他爹一脚踹出了家门。
狗蛋回头啐了一口,拖着两行鼻涕又跑去杨老爷家。
狗蛋说:杨老爷,我妈死了,我爸也不要我了,我给您当儿子吧?
杨老爷一瞪眼:小杂种,老子就是想听你家里那点骚事图一乐才赏你点狗粮,你还真拿自己当人了?
滚蛋!
还原生活。
当下影视剧普遍追求快节奏和有戏,本着既然是平淡生活就无需搬上屏幕的核心思想,这样的剧确实好看,可是生活本身往往看相不佳,不是旗袍而是破布上爬满虱子。
陈建斌多处的长镜头,睡觉,劈柴,吃饭,絮叨流水帐般的生活不厌其烦。
张力正在于麻木生活掩藏之下激流奔涌的内心。
结局的快感。
创作者需警醒的是,当你伴随你的作品飞升起来的时候,也要预备摔下来。
再如何升华也该有一个尺度,这样观众能够和你齐飞而不是自嗨。
陈建斌发觉自己深陷黑煤窑,杀害弟弟的凶犯已被工友乱铲打死,他有一万个念头想和这座煤窑同归于尽,特别在他乘坐降梯徐徐下到矿里,那念头随时点爆周围的黑暗。
但仅止于念头。
他的结局或许不出那个凶犯,更吊诡的,死于一场完全意外的意外。
若遵循原有结尾——人迹消亡的爆炸,幸存者唯有那个陈建斌安排不在现场的少年。
应该嘎然而止,给废墟一个短促的镜头做个交代,就够了。
而非漫天飞舞的黑烟和少年惊惧又懵懂的脸,力量反而给抽掉了。
“人人都有命,老二死了,那是他的命,为他报仇,那是我的命。
”正如真实事件中的老三代成富所说的一样,“我们不懂如何办案,但是知道杀人偿命,弟弟死了,别人不给我们交代,我们自己要给弟弟一个交代。
我们是生活上的弱者,是再平凡不过的老百姓,就是不能接受弟弟就这么死了”,谈及追凶的动机,影片中老铁的这句话也透露着些许如宿命般的无奈。
《人山人海》源于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件,五兄弟在六弟惨遭抢劫杀害后,历时一年多,跨越大半个中国将凶手擒拿归案。
而《人山人海》中,将五兄弟换成了唯一的一个兄弟——老铁。
而真实事件中就有的无奈在影片暗灰色的色调,始终客观的镜头,以及曲折的追凶情节之下,更显得尤为突出。
这样的阐述虽不同于亲身经历,但还是给观影的人蒙上了一层压抑的情绪色彩。
影片开头,行凶者萧强那往背脊里活生生插入的一刀就让人不禁寒栗,没有鲜血染红雪地的过多描写,却冷酷的让你无法接受。
老铁得知弟弟被杀后来到现场,没有失去亲人般的鬼哭狼嚎,像一切都已经习惯了一样,甚至脸部都没有任何抽搐。
随后老铁赶到萧强的家里,无奈之下将其母亲带回家,却又觉无可奈何,几天后又将其送回家。
开场所有的这些,都似乎奠定着影片的基调——把镜头聚焦于底层困境中的诸多无奈。
百般无奈的老铁去向法师求助,想知道“该不该去抓他”,大悲之下的农民求助于混饭吃的法师,多少有些讽刺意味。
然而无奈中的老铁其实早已经有了答案,最终踏上了追凶的路途,一条注定凶险的漫长之路。
不出所料,当老铁踏上重庆这个城市时,就遭遇了不少打击。
小巷中误认萧强遭当地黑帮呵斥,最后掏钱消灾;被朋友与假冒警察合伙骗走积蓄。
这些都让他觉得无路可走,以至于投奔与之育有一子的老情人天欣,与天欣的一夜云雨更像是对之前遭遇的所有释放,以至于还是没有放弃追凶,再次踏上了追凶路途。
影片总的基调总是透着极度的压抑,但还是有那么些场景让你在压抑之余,不免一笑。
第一个场景是老铁接回萧强母亲的那一晚,老铁的妻子、儿子与萧强的母亲坐在电视机前,不知是情景喜剧还是小品,同处于悲伤之下的三人仍带着笑意。
这么一刻让你深刻的认识到,行凶者家属跟被害者家属是没有任何仇恨可言的。
第二个场景是老铁与私生子在船上,儿子死揪着“我们是本地人”的理不让售票员收钱,以及此后老铁叼着一口烟,儿子含着一个棒棒糖,我拍你一下头,你拍我一下头的滑稽情景。
都让你觉得,似乎血缘这东西比情感来的更为重要。
而第三个场景则是天欣跟老铁把儿子送到姨妈家的路上,死活不肯下车的儿子受到老铁恐吓后,瘦弱的身体背着一包,提拉着两袋东西,一摇一晃着独自走开。
透露着可爱与自立的儿子让你觉得可怜又可敬。
这些场景虽让你有些笑意,但仍旧没有减轻影片所带来的精神压抑,反而是加重了。
因为这笑,始终带着些残酷的意味。
我甚至有些不敢笑,因为总是怕笑声会被误以为是对底层人民生活困境的嘲笑或不敬。
有人问,影片传达的情绪是否太过于负面?
蔡尚君导演还是在影片中留下了一些显示正能量的情景。
老铁在内蒙住宿时,遇到赶儿子走的离异老板娘,塞给她一些钱后,那句“把娃留下”可以看出老铁心中的悲悯,与之无法挽留自己的儿子形成对比;派出所凑钱给老铁表达心意也透出无尽的人情味;黑煤窖里老铁为了不伤及无辜,打断小孩的手也体现了老铁的人性与魄力。
这个当下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存在着太多底层人民所必须面对的困境,而从之前的孙中界断指维权,到张海超开胸验肺,再到重庆病妇吴远碧剖腹自医,无一不证明着底层困境需要靠悲剧突破。
不管是千里追凶五兄弟的社会新闻,还是聚焦于此的《人山人海》,都似乎暗藏着这些底层困境所带来的无奈。
而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的蔡尚君,或许胜就胜在,他给中国式底层困境施以冷笑,就像《人山人海》的英文译名《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一样,挺黑色挺中国的。
一直以来都想写写电影。
觉得有很多话想说,奈何那些话太多了。
于是就懒惰,觉得最好的文章都在腹中。
今日连续看了几本电影,当年的那种冲动随之而来。
觉得应该写下,怕年纪越来越大将来就会忘记了。
先是看了蔡尚君先生的《人山人海》,顶着威尼斯导演银狮奖的光环。
但我对它的兴趣却来自男主角陈建斌。
对这部电影来说,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导演给了他无比狭小又无比广阔的表演空间。
整部戏对白没超过10句。
(或许比这个多)但像这样的表演,我们是见识过的,比如《巫山云雨》里的男主角 《安阳婴儿》里的男主角。
好奇怪,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男主角大多是这样演绎的。
但如果陈像‘巫山”或者“安阳” 里那样的表演你就会忘了他,忽视他。
但陈先生做到了,他也是一如那样的表演,但你会强烈感受到他无处不在。
故事梗概:陈建斌饰演五哥 千里追凶 找一个杀了他六弟的惯犯 吴秀波饰演。
先说第一个令我打起精神的地方。
五哥随着重庆的工友在贫民区猪笼寨中挨家查看打听凶手的这一大段过程。
由于电影开始就是慢节奏,长镜头居多,使你已经昏昏入睡了,但到了这里镜头开始变得像是手摇摄影机般的紧密。
镜头跟随着五哥一间一间的闯进猪笼寨的每家每户,在狭小的过道上,躲避奔跑的孩子,沸腾着蒸汽的炉子。
吵杂的背景音。
你看到千奇百怪的生活。
但你不会感到茫然,你似曾相识,那些场景现在或者从前的记忆里你都见过。
而且这些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贫困和没希望。
一扇门打开,里面是相拥而抱看电视的年轻打工者情侣。
一扇门打开,父亲看着艰难拿着比她自己脑袋还大的饭碗正吃饭的女儿。
一扇门虚掩,门外是切菜的妇女。
随着镜头前进,左右腾挪。
家家门里传出来的电视声音忽大忽小。
那些奢饰品的广告,在电影里门内的人们和看电影的我们都是无比熟悉的。
但此时,这些奢饰品的广告在这个场景里好奇怪,太刺耳。
最后一扇门没打开就听到里面的家暴声音,男子厉声的咒骂,和伴随着击打动作发出的女人的凄嚎。
动画片的声音,歌曲的声音,奢饰品广告的声音,再到女人哀求的声音,如果你不注意就滑过去了。
导演是有意的吗?
想要告诉我们家暴和这些背景音一样的令人忽视?
五哥到底还是推开了这扇门,里面传出好具有攻击性的川话:你看啥子!!!
”(不是应该说“你看个锤子”吗?
)好凛冽的风格!
接下来说说故事的高潮部分,就是结尾。
那现在我不得不提另一部电影,就是李扬先生的《盲井》,又一部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人山人海》的高潮部分和《盲井》一样发生在矿井里。
我还记得那是若干年前的一个下午,无意间放了一本DVD,先前看着就是一部无聊的国产片。
像默片一样很少的对白(看着眼熟吧?
)在幽深的矿井深处,一个憨厚的大哥对二弟嘘寒问暖,二弟懵懂无知感激不尽一口一个大哥的叫着,但就在转瞬间,大哥拿起榔头狠狠砸向二弟的头部,一下一下的,就像《沉默的羔羊》里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汉尼拔。
那一刻我惊了,震的我目瞪口呆。
我完全没想到有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情节。
带着强烈的好奇,一口气看完。
好舒服,一气呵成,完美无瑕的电影。
有人提到“傻根”王宝强,就觉得他是走了狗屎运,被白癜风看中,饰演《天下无贼》换个人演都能成功。
有这样想法是令人鄙视的。
在《盲井》里的后大半段,你能看到没上过学没经过正统表演培训过的王宝强那令人惊叹的表演。
那可是他第一部电影。
这也是李扬先生的导演处女座,对的,就是这部电影《盲井》。
看《人山人海》的结尾,我又生出同样的感觉。
在得知吴秀波躲藏在山西矿井时,五哥陈建斌又千里追来。
但一到地方他就发现或许这辈子都出不去了,也报不了仇了。
因为这是个黑矿。
他不但不能将“杀人犯”绳之以法为弟报仇,他自己也会在某个耗尽体力病倒之后的日子里被拉出去活埋。
吴秀波在这部电影里对白更少,只有两句,电影开头的对陈建斌做摩的哥的六弟说“去XXX地”,走到偏僻的地方说“等一下,撒尿”。
就这两句,撒完尿走到六弟身后掏出刀,开捅,一刀接一刀的。
就如盲井里的大哥。
在矿井里吴秀波看到了穷追不舍比他还变态的陈建斌,吴秀波沉默了,我觉得他更应该是崩溃了。
在这个奴隶制的独立社会,四周是如狼的看守。
他们对待抓回来的逃跑者,是用高压水枪点喷到人的胸口,只噗,噗两下,人就死了。
那么留给陈建斌和吴秀波最后对决的方式只有一种了,就是同归于尽。
观察准备了很多天后,当陈建斌在矿井里呕吐出事先吞下的打火机,引燃了瓦斯。
他本人和他的仇恨,吴秀波本人和他的罪恶,还有那几百个新中国红旗下新版的奴隶一同的灰飞烟灭了。
伴随着飘扬的灰絮,矿洞口喷薄的火焰,他们一同葬在本是死的不能再死,枯的不能再枯的原始树木经过千万年转变形成的煤石坑中。
也许漆黑的煤原本就代表着死亡吧!
几万年后陈建斌和吴秀波变成了渣粉混合了黑色也能乔装成煤炭,会不会又一次的相遇?当烈焰燃烧,爆出噼啪作响的声音,那应该是他们的仇恨还在继续吗?
噬缠啃咬了几万年,难道还是不能解脱?
电影是根据一个五兄弟千里追凶的真实的事件改编的,当年貌似还上了《南方周末》,在远离权力中心、“杀人偿命”观念存在的的民间,发生这样的事是极有可能的。
当这件事情成为一件新闻登上报纸的版面,以至于激发了导演的灵感,催生出这样一部触摸另外一种现实的电影,是否有人会想到这确实是被遮蔽了的太久的一种现实?
我在网上也浏览了一些评论,有些人说现实中类似的案件完全可以做成一个法制节目来宣传,并且上映版本也算得上进行了一次普法宣传。
也正因为如此,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力道愈来愈小,一个神一般的存在让处在边缘,从未受到关注的现实瞬间理想化,一切得到拯救。
这种说教式的出现是为了过审,上映,不必过多的苛责。
但是导演想要关注的另外迥异与《新闻联播》的现实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而这也是来自农村的我们能够触摸到的一种现实,砭人肌骨。
确实,这种现实被遮蔽的太久了。
我常常想起贾樟柯的一句话,“摄影机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
《人山人海》的摄影机就是这样,面对的是物质,审视的确实活生生的自己。
电影中杂乱的棚屋区,那些挣扎着生存的人们,那些木然呆滞的眼神,还有那些底层的冷漠与欺骗;黑煤窑的残酷与绝望,尤其是黑煤窑的管理人员私自杀人的那一段,冷静的镜头,冷静的人群,冷静的侩子手,让人感到是发自内心的悲凉。
不过,这确实是另外一种现实,活生生的现实。
而且我也相信,导演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单单一个追凶的故事,因为在主人公追凶的过程中并没有展现传奇性的情节,没有刺激肾上腺分泌的血腥与暴力,始终保持克制的镜头下展现的完全是一种被边缘化的现实,无论还有多少绚丽多姿的现实,仍旧还是有这样一种属于这个时代的被忽略且刻意不被提起的现实,而在这个现实的幕布后面,还遮盖着数不清的面孔。
因此,我对任何掀开这块幕布的人都充满了敬意,起码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所面临的状况并且去改变。
这也让我想起了贾樟柯的电影。
当然,网上有些评论是老调重弹,输出贫穷云云。
窃以为,电影对一个时代的表达,除了歌颂和赞美,同样也缺少了不了对苦难的关注,这是整个人类都面临的困境。
《上帝之城》下的里约满是底层的贫穷和帮派的争斗枪战,并且上帝之城这个名字都充满了讽刺意味,然而没有人会认为这是输出贫穷云云,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杰作。
那些说输出贫穷的人大多是安享了尊荣且极端自私的人,有着一颗极端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受不得任何刺激。
私下揣想,如若没有得威尼斯的最佳导演奖,或恐这部《人山人海》连上映的机会都没有吧,即便上映,也不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吧?
毕竟很少有人愿意掏钱去看一部阴暗的文艺电影,大多数人还是图个热闹与开心。
《人山人海》能够过审上映已是惊喜,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欣赏一下这份惊喜,尽管上映版本已经兑了水。
《人山人海》真是一个符合它名字的电影。
这么说的意思是,对于这个电影来说,人是山,人是海,人是景色。
可是,在这有如景色的山海之中却又根本看不见真正的“人”。
一个人杀了人,死者的哥哥跑遍大半个中国追杀复仇。
对蔡尚君导演来说,这样的新闻提供给了他一个机会,一个浏览中国的机会。
真正的问题在于,要浏览中国,在网易、新浪上浏览社会新闻也是可以的,谁说浏览中国非要有一个勉强具有线性关系的情节来限制和引领呢?
浏览嘛,随便看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反而更随意、更具有发现感。
让一个只有目标但性格单薄、观众难以和他感同身受的复仇者骑摩托带着大家一起看又能有什么好处呢?
中国,当然是人山人海的。
但是,面对着人山人海的中国,我们要做的是就仅仅是浏览?
只是展现一下人山人海的景象?
看看贵州山区村落的贫困,看看摩的,看看重庆打工者狭促的居住环境,看看山西黑煤窑的准奴隶社会样态……又如何呢?
确实,没有看见之前,有些观众也不是都知道。
也确实,中国是一个挺了不起的国家,是一个只让外国人看到最简单的表象就已经能够震撼他们的国家。
可是,电影毕竟不是只拍给威尼斯水城的观众看的。
而且说起来,我们国家到了夏天,水城似乎比意大利还要多一些吧?
但说到中国观众,他们看到这些,还足以震动他们吗?
应该不见得比打开随便哪个门户网站所能看见的更多。
表面的东西,毕竟只是表面的。
不能深入到使表象成型的原因里,电影就难以让身在这个时空之中正在经历的相同事件的观众有足够的认同感。
我虽然没有见过重庆打工者的居住环境,但自己也曾在北京帮朋友租过3平米大的房子。
对于中国个观众而言,没见过猪跑是可能的,但猪肉终归是天天在吃。
一个如此浮于表面的电影,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未见得就能具有何种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在看这个电影之时,同去的朋友就说,已经懒得看这种关于中国下层生活惨状的电影了。
结果,果然,蔡尚君先生不负众望,惨的了无新意,惨的走马观花。
不过就是一辆摩托,走遍中国龌龊地罢了,而且看见就好,点到位置。
说穿了,蔡先生所做的,就是把很表面的文字新闻按照其文字逻辑和时间顺序进行更表面的影像化搬演。
不去问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不去讨论在这个样子下,每一个个人的生活到底如何,人们到底是如何看待他们的生活的?
他们对于如此的环境和世界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感受和想法?
被展示的中国就已经是一个好的题材了?
就已经是有力量的电影了?
在这个电影的结尾,复仇者终于在山西煤窑里发现了杀人者。
为什么是在山西的煤窑里呢?
可能因为这里是一个准奴隶社会。
不问姓名、来历,来了就干活和吃饭,累死了、病死了就直接埋了。
这个情节的新闻背景,应该来自于多年前著名的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
看完这个电影后不久,我从南京坐火车回山西临汾老家。
从南京到太原,看到的就是周边世界逐步变得灰蒙蒙的过程。
待从太原回临汾,路过霍州、灵石的时候,场景的震撼性已经远大于洪洞县曾经的奴隶社会所能带给我的冲击了。
漫天的灰色的土雾,弥漫在整个城镇、村落,人们在其间从容不迫的、自如的行走穿梭,而由南至北穿过山西的从大同到运城的绿皮火车就这样开着窗天天在这灰雾中行过。
是呀,即使如此,人都能活下去,可是,每一个人都是怎么活着的呢?
这些年来,中国同题材的电影,纪录片总是要好过故事片的。
因为故事片无论改编了多么极端凄惨的新闻,都不免要像《人山人海》一样浮于表面,而一旦浮于表面,就远远不如对于普通的日常生活进行记录了。
因为其实在当下中国这样的环境里,根本就没有普通生活可言了吧?
那何必还要人山人海呢?
一个人就够了。
可惜的是,连一个人都看不见。
首先,如果其中主演没有用替身的话能演这种电影,是需要责任、与勇气的!
比起那些靠噱头、市场炒作、只知道盯着老百姓钱袋子的所谓大牌这类导演与演员,的确真正值得我们尊重!
这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 中国!!
所谓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所谓的62%“伟大复兴”?!
所谓的人均GDP达5000多美元?!
所谓的 和谐世界?
所谓的科学发展观?。。。
一切的一切,在其中离我们那么、那么的遥不可及!
我们见惯了现代城市影视作品的或灯红酒绿、或官场争斗、或小资爱情能用这种视角去审视、去揭露中国最现实、最“肮脏”、最“底层”的生活,反而冲击的张力如此之大!
试问:那些掌管生产安全的“官”、那些所谓的公检法执法者、那些代表最广大人民大众利益的“党员”、那些身系国计民生的。。。
有没有机会看这类电影?
若是看了有会做如何想法?
或者,这种遥远的 现实生活,在他们也是同样的 遥不可及吧!!
希望现在的中国,不会再出现当年晋惠帝“没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的闹剧吧?!
顾小白是我的同乡,他是我二姨村子里的一个娃,后来才出名了成了顾小白。
他做编剧的另外一个获了大奖的戏《红色康拜因》,导演也是蔡尚君,至今没有看过,或者看了忘记了。
这部以收割麦子的麦客为主角的戏,本来可能有非常美的麦田的画面,有《拾穗者》油画般的质感和味道,有顺着康拜因(收割机)一路向北的旖旎,我印象里好像不是这部电影的卖点。
看了《人山人海》,想象得出《红色康拜因》的风格。
艺术片的定位,有时候有优势,有时候也有遗憾。
就《人山人海》来说,艺术片的定位,使导演可以放肆运用长镜头,用寥落的远景表现乡野中国、底层中国的图景。
贵州大山里陈建斌骑着摩托的画面、重庆高架桥的画面、重庆跨江索道下的厕所与小人物、山西黑煤窑奴隶或集中营一样的恐怖画面、陈建斌在黑煤窑里没有办法时一镐一镐挖煤的画面,都让人过目难忘。
让人想到曾经的张艺谋、陈凯歌,他们曾经用同样的手法表现过黄土高原、红高粱地。
艺术片的定位,也使《人山人海》不肯按照剧情片的要求表现剧情,或者,将剧情片中的关键情节还原到普通人的视野及思维习惯中淡化乃至忽视,也是艺术片之为艺术片的特殊之处。
所以,吴秀波作为主演,演的是杀人犯萧强,在开始的情节里几乎没有一个正面特写,以至于他出现时我们恍惚他是不是一个被骗进黑煤窑苦思突围的知识分子。
所以,黑煤窑里的情节常常笼罩在黑暗中,作为观众往往搞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与剧情有关的关键点。
一句话,作为资深闷片爱好者,都需要倒带来看还云里雾里,不敢想象在电影院里的观众会作何感想。
拍电影不是拍录像,不能指望电影院里的观众看不懂的时候要求回放,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因为它是电影。
此外,三段式情节中,内蒙一节没有深入展开,一个被债主逼得拴起没有长大的猪娃还债的农民,如何凑够这么多钱去追凶,在凑钱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些什么,也没有交代。
毫无疑问,作为剧情片,一个如集中营一样的黑煤窑的场景足够《人山人海》载入史册。
这段剧情的真实性,与《人山人海》完全脱胎于一个真实的案件一样,有足够多的黑砖窑、黑煤矿其他黑矿、黑工厂作为佐证。
一直到现在,原《时尚先生》主编、现网易主编钭江明还在继续寻找一个叫袁学宇的失踪孩子,到2012年9月23日,失踪2005天。
钭江明每天在微博上转发并一次有一次的追问相关警方,这几乎是一种宗教般的执拗,类似陈建斌所谓的命运。
黑煤窑中令人触目惊心的集中营场面,几乎脱离电影,成为一个黑色的隐喻,这隐喻的内容,愿意向下看的中国人都看得懂。
唯一的问题是,黑煤窑一段如此深邃,以致之前看似荒谬而残酷的杀人抢车等都显得无足轻重,平衡感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人山人海》难得的地方很多,作为中国电影,它呈现的是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
这种反差诡异地存在于中国的任何一个角落,重庆高楼大厦之下的破落城区,五方杂处,是其中一个缩影。
而北京的地下室、城中村,与地上的豪宅以及通过漫长的公交、地铁、城铁线路串联起来的城市,也是一个缩影。
高速增长的中国,离所谓“中国威胁”其实很远,如果你看得清这些年中国的增长一直依靠的是“血煤”、“血电”。
而我可以在繁华到奢靡膨胀、风情到淫荡糜烂的丽江古城一墙之隔的丽江县医院里,看到一个完全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妇女拿着户口本一遍一遍用大家都听不懂的话说自己的病情,看到在我前面的七个病人中有5个是常年疼痛才来就诊,看到医生面对仰望着他如仰望上帝的病人们,没有给任何一个病人开药方,而是全部心不在焉地问完一遍就开一张检查单去做各种检查。
这也是中国,你不能假装看不见。
不管怎样,蔡尚君和顾小白,都是中国电影的希望,有他们,我们才能看得到我们的生活,新闻联播之外的生活。
祝福顾小白,祝福蔡尚君。
一般,如果要expose the darkness的太直露了,没有余味,那个警察收钱放人的也就点了一下,黑煤矿那段太魔幻了,缺乏力度.其实还不如说明人生徒劳,往而无功比较好."人不留我,我不留人"那段不错,但是黑煤矿那段又把建起来的立意朝其他地方带偏了.
中国拍出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挺不错的,本来想打四星的,结尾妥协效果太明显了,只能打三星半了,可惜
果然又是极简对白固定长镜什么的,有两场戏很有张力,重庆菜市场对峙,黑矿爆炸
唔……
大量的定镜头和长镜头、过于精炼的台词显得有点装逼,但总体还是过得去,陈建斌感觉好像一个武侠故事里的侠者。。--2011年第68届威尼斯最佳导演
其实挺期待这片子的,但。。。。。。我是不是成了商业片的脑残粉了
浪费时间。
谁跟我说是公路片了。。。。。。。。。。以及真心没看懂。。。。。。。。台词太他妈少了吧。。。。。。。。。。陶虹哪里是主演了才出现几分钟啊。。。。。。因为陈建斌根本不是贵州人所以才沉默寡言吧= = 方言说的真不地道orz
能看到社会底层人物生存的状况。但是主角这种性格,真是无法欣赏。艺术片中的人性,基本上都暗黑到底。
看到陈建斌就特别想一巴掌把他打醒,真的很讨厌。
我把它拿来和盲井对比
结合原始版的评论和上映版做了脑补,觉得蔡尚军着实有想法:对白和配乐都极度克制,中全景固定镜头占到全片3/4左右,大量广角中偶尔插几个长焦,每个阶段有其各自的无奈,环境取代演员成为了第一主角,剥离感十足,边缘人在社会中的渺小被无限放大;片子里太多其他导演的影子,既陌生又熟悉。
我总觉得这种片子能够公映了已经算是一种进步了,何必再去纠结于结尾改没改呢?
抱歉只能看到91分钟的公映版,仅这个版本来说,大失所望。导演非常有野心,一边摒弃了追凶这条非常有看头的主线,大有对主流商业悬疑片嗤之以鼻的架势,一边又将中国独立影像近20年的各种地下噱头串烧了个遍,不是说关注底层民生不好,但这拼盘有些地方凑得实在莫名其妙。固定机位勇气可嘉,但剪太碎了
敲无袅
重庆的贫民窟到陕西的黑矿,一个贵州农民的复仇寻凶之旅,展示的是这个社会的难以见到的那一面。陈建斌演得不错。我严重怀疑国内公映版和威尼斯影展版是两个结局,我看到的这个安了个光明的尾巴,勉强了些。矿炸了就结束挺好的。
这个我很喜欢
广电局,这样不好。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黑煤窑那段根本看不懂!这得是多抑郁的一个艺术工作者才能拍出来的片儿啊。在还有十来分钟就要结束的时候旁边的观众终于忍不住抬屁股回家睡觉了,去了这么多年电影院终于找着一种像在国际艺术电影节上的感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