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闪光少女

闪光少女,Our Shining Days

主演:徐璐,彭昱畅,刘泳希,鲁照华,韩忠羽,李诺,骆明劼,陈雨锶,乐思宏,崔可法,陆建艺,陈奕迅,汤甄,闫妮,耿乐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闪光少女》剧照

闪光少女 剧照 NO.1闪光少女 剧照 NO.2闪光少女 剧照 NO.3闪光少女 剧照 NO.4闪光少女 剧照 NO.5闪光少女 剧照 NO.6闪光少女 剧照 NO.13闪光少女 剧照 NO.14闪光少女 剧照 NO.15闪光少女 剧照 NO.16闪光少女 剧照 NO.17闪光少女 剧照 NO.18闪光少女 剧照 NO.19闪光少女 剧照 NO.20

《闪光少女》剧情介绍

闪光少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陈惊(徐璐饰)是一个古灵精怪、敢爱敢恨的姑娘,江湖人称“神经”。作为音乐附中的奇葩人物,陈惊人缘欠佳只有男闺蜜“油渣”(彭昱畅饰)甘愿为她鞍前马后。自信满满的陈惊恋上了校草师哥,不料却遭到校草的嘲笑和奚落,还引起了校园两大院系之间的大混战。为了向师哥证明自己,陈惊联手“502宿舍”神秘人物组成2.5次元乐团,挑战权威、破除成见,上演了一幕幕生猛搞笑的青春趣事。一个懵懂怪力的少女,一场默默守护的爱恋,一群奇葩义气的小伙伴,“神经女孩”如何逆袭成为“闪光少女”?2017年暑期《闪光少女》放肆揭晓——不一样,又怎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出神入“画”节日欢歌迷途之狼上错花轿嫁对郎1448爱在你我之间震撼性教育超能兔战队资本之战深洞我的左手与右手大毒枭夺命枪痕暗斗爱情冻住了过激恋黏着兽~因为想成为网络配信者的女朋友~聊斋残卷之六道天书爱的未知名媛望族没能成为魔法师的女孩子的故事精灵宝可梦:结晶塔的帝王锦衣之下之爱别离情逆三世缘从海底出击第三季弹丸论破3-TheEndof希望之峰学园-未来篇唐琅探案空之境界第二章杀人考察(前)带我回家将军家的小娘子玛丽苏遇上杰克苏大清神捕2

《闪光少女》长篇影评

 1 ) 《闪光少女》很青春

先不剧透地简单撸一撸剧情。

一所音乐高中里,分别有“民乐派”和“西洋乐派”,两个派别的学生互相瞧不上对方,天天不是互怼,就是干架。

女主角叫陈惊,人称“神经”,学的是民乐扬琴。

她有一个男闺蜜,叫“油渣”。

乱糟糟的头发,傻兮兮的眼镜框,一看这俩的造型,就知道他们都是学校里最不起眼那类“衰人”。

好死不死,民乐少女神经,爱上了隔壁西洋乐的帅比钢琴师哥。

为了让师哥瞧得起自己,她拉帮结派,跟男闺蜜油渣一起,找了一堆奇形怪状的师妹,组成了一个乌七八糟的“二·五次元”乐队。

民乐+二次元,看起来九不搭八的两样东西,居然融合到了一起。

二·五次元乐队的演出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引发了民乐和西洋乐派一次更猛烈的“战争”。

平胸而论,这部片子有不少明显的毛病。

比如BGM实在太多太满了!

一首接着一首来,这首还没放完呢,转到下个场景,马上又切一首。

让肉叔想起当初被《摆渡人》支配的恐惧。

就算歌儿好听,也不由得你这么糟蹋啊!

不少场景的剪辑切换也略显生硬,容易出戏。

电影语言不成熟还是次要。

更明显的瑕疵是影片对“二次元”的大杂烩展示,什么古风歌曲、应援团,浅尝辄止地触碰一下,就没了。

最后,剧本也有问题。

片子里,民乐派和西洋乐派一直水火不容,最后是因为进度条撑不住了,硬在结局处来了个大和解。

以至于人物感情转变生硬,让人看得好费解:再就说两个优点——好嫩国产青春片之所以一直被我们嫌弃,因为大多数都不够青春、不够少年。

比如严重超龄。

穿件过时的衣服、剪个学生短发、拿本教材摆拍、再加大柔光滤镜、十级磨皮,就假装自己是大学生。

女主的设定是缺心少肺、傻吃愣造、一点也不闪光的平凡少女。

她是乐队里最没梦想、没主见、甚至不太爱音乐的那个。

虽然后来的转变和成长来得有点突然,但好在徐璐的表演,让人觉得这个角色元气满满、灵动鲜活,弥补了剧本的不足。

比女主抢镜一百倍的是二次元师妹“千指大人”。

颜值高,身段好,衣品佳,走的是美帅美帅路线,男女通杀,圈粉无数。

的确,这些新人演技很青涩,但起码他们演出了一种青春的状态。

他们的行为、说法方式,就是当下年轻人的样子。

不硬拗,不尴尬。

第二,好笑《闪光少女》的制作班底,相对来说最“老油条”的是编剧——鲍鲸鲸。

她最拿手的就是在台词上抖包袱。

大大小小的笑点很多,饮水机涮火锅、卷发棒烤肉、塑料袋套耳朵上接西瓜籽等等,都让肉叔礼貌性地爆笑了一下。

更别提E神陈奕迅客串出演的老干部,经典款西装,惊人的发量,再加上老干部式揣手。

一出场,全影厅的人笑出猪叫。

但让《闪光少女》从其他国产青春片中脱颖而出的,是片中的大波“二次元笑点”。

像是一些B站常用语“请收下我的膝盖”、“平胸差评”、“我有点瞎没听清”。

并不想捧杀《闪光少女》,它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可忽视的缺点,但也有许许多多靠谱之处。

毕竟我们想看的,从来都不是虚假的大柔光,硬拗的“残酷青春”。

而是那些真正闪闪发光的青春时刻啊!

 2 ) 闪光少女

一个校园青春故事,关于次元文化,关于古风民乐,二者的有力结合让影片充满趣味与创意。

影片摒弃了国产青春片烂俗的套路,一个初生牛犊的导演,一群青涩活力的新面孔,本色地将青春的能量播撒给正在经历和回味青春的人们,同时也揭开了看似非-主流的一群年轻人的故事与神秘面纱,令青春的色彩更加绚烂多姿。

影片以少女“平凡懵懂、情感受挫、觉醒发奋、成功逆袭和发现身边人”为情感主线叙述,简单真实、阳光励志且不落俗套,比“开房堕胎悔悟”的设定强千百倍。

这才是青春片应该具备的色彩与姿态。

不过,新人呈现出的内容和表达上的层次较浅,以及表演上的浮夸与稚嫩,也是影片的不可避免的短板。

 3 ) 变了味的青春,被严重浪费的背景。

原本只是一名网络写手的鲍鲸鲸,因为《失恋三十三天》的爆红,成为一名颇有口碑的编剧。

网上用“辛辣尖酸、洗练、干净”来形容她的文风,赞她颇有“女版王朔之风”。

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和第七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新锐编剧奖,成为她在影视圈的通行证。

《闪光少女》是“失恋三十三天”、“等风来”、“浮沉”之后的又一部编剧作品,电影上映几日,口碑虽然不能说两极分化,却也是褒贬不一。

被“真的很好看”忽悠进影院的我,却实在给不出这样的评价。

电影以音乐附中民乐女生陈惊的暗恋为开篇,引出民乐和西洋乐之间的现状处境,辅以“二次元文化”作为“青春元素”,讲述了一个少女懵懂莽撞的初恋以及向着梦想冲刺的转折经过。

中间又夹杂了“官僚风”、校园暴力、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问题等社会问题,还真是花团锦簇、热闹非凡。

与那些以三角恋、打架、堕胎为故事线的所谓青春校园剧相比,《闪光少女》确实高出了不止一个层次。

尽管它装逼师哥、花痴少女、憨厚备胎、恶毒女配、煽风龙套的人设定位,满满都是脑残偶像剧的风格,用COS和漫展解读“二次元文化”又太过粗浅敷衍,利用了民乐和西乐的现状作为背景,却将两者的对抗拍成了游戏般的斗气,造成严重资源浪费,但依然得承认它有着可圈之处。

在《后宫甄嬛传》中扮演甄嬛妹妹玉娆的徐璐有着一张讨巧的娃娃脸,在年轻演员之中,演技也算不错,陈惊的俏皮、莽撞、粗线条,在她的演绎下还是挺可爱;刘泳希扮演的“千指大人”走的是“闷骚酷帅”的路线,也成为本片中的一个亮点,获得不少观众“表白”;彭昱畅扮演的“备胎”油渣温情又搞笑,还能在适当的时候耍一把酷,斥责王文的那段戏算得上全片高潮部分之一,爆发力值得点赞。

这部电影的创作初衷,鲍鲸鲸说自己曾经学了十年的民乐,在学校时经常被西洋乐的欺负,所以要为“14岁的鲍鲸鲸报仇”。

这个理由,就像是电影中的民乐和西洋乐相斗,有一种随口调侃的玩笑感。

且不说电影用一种脸谱化、刻意僵硬的方式来表现这种“中西水火不容”,就影片中呈现出来的西洋乐爱好者的素质,恐怕就会引来不少抗议。

那个装逼耍帅的钢琴王子、那个几乎总是斜着眼睛看天的小提琴女配、那个盗版“牙擦苏”一样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的龙套以及那群站在他们背后挑衅的学生,入目就是一种“幼稚无知的深井冰”感。

电影中民乐和西洋乐决胜负的那场“对战”,则又是一种“死了都不服气”的敷衍。

用唢呐打乱节奏,就能让对方输得心服口服,你问问西洋乐那边信吗?

而漫展上的那场戏,从被嘘被冷落到惊艳听众并被热捧狂赞,中间连个适当的过渡都没有,一个起音就能让不屑散去的观众疯狂围拢过来,这种为制造情节而形式化的展现方式,是不是太过于“托儿”化表演?

《闪光少女》的弱点,就是这种刻意营造的痕迹太多,用人为设定的情节去制造转折起伏,来达到情感的递进推动。

但青春的味道,不是越自然越好吗?

就像有观众看完后感叹的“二次元不是这样的!

少女心不是这样的啊!

”《闪光少女》的所谓“青春味道”,就像是人工制造时加进去的色素、添加剂,纵然出来色彩缤纷、口感不错,却也依旧是满满的廉价味道。

而这样的一部电影却被追捧赞誉,反映出的恰恰是国产青春片的堕落。

 4 ) 二次元、民乐都是故事道具,认真你就输了

典型鲍氏喜剧,剧本基本完整1分,部分台词处理1分,国内少见题材1分。

朋友介绍得了大奖所以期待过高…因为是抱着看到国内版交响情人梦的心情去的。

二次元、民乐两个题材都只是拿来讲故事的梗,对两者都不熟悉的观众可以当作初次了解,但千万不要太认真…鲍鲸鲸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但她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并没有专业到可以当作主题的程度(对比二之宫知子之于交响情人梦,井上之于slam dunk),整个剧其实是靠音乐撑起来的(矛盾与燃点都建立在此)梁翘柏拯救了最重要的部分,但明显能看出编剧与配乐割裂的地方,她估计自己都没听过或理解这些歌,强行拔高到爱国主义情怀,所以本剧出现了好几次尴尬点……对二次元的理解也逃不开刻板印象,B站洛天依这些对动漫稍微了解的人都很熟悉。

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二次元,还有人说二次元有鄙视链,首先你们能确定别人说自己是二次元时是认真的吗……二次元一直在发展,以前的动漫迷老了,还是二次元吗?

03年我刚接触cosplay的时候,鸿鹄和驰骋他们还管这叫“热血变装革命”。

现在偶尔买买手办,刷b站,听ACG歌,关注XX来中国开演唱会,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占大多数吧,编剧对二次元的理解也最多是这些爱好者的水平。

所以伟光正的的解读真的不必要。

民乐跟交响乐的矛盾也是为剧情服务,刻意制造的对立。

民乐真的有多被瞧不起么,弹个小众民乐不知道多帅啊…普通学校里不一定有交响乐团,但我从小到大的学校里都有民乐团啊……民乐这么多瑰宝,好希望因此让更多的人来写这个题材,写出我们自己的交响情人梦啊!

至于说这是校园青春片的正确打开方式,我觉得如果青春片都走这个路子,我估计再也不想看了…明显的动漫式脑回路、剧情和人物性格,以前学韩国,现在学日本(两个都没学像),就更高端了?

总的来说,片子及格,看了笑了就算,编剧自己都没太懂二次元和民乐(如果让她专写扬琴,或许会更好),不要看了部电影就说“你们二次元怎样怎样”。

对了,如果跟我一起看了电影的同事以后在我看b站大神音乐视频时不再笑我,我就hin满足了。

 5 ) 关于《闪光少女》票房之我的一些浅见

我发现现在的电影宣传真的非常影响票房,如果能找准一个闪光点进行大面积营销宣传,会对票房有很大帮助。

比如之前很火的《湄公河行动》和《大圣归来》,这两部电影算是“自来水”非常成功的例子,有多少是真的自来水我也不清楚,但是光靠粉丝喊不出这么高热度倒是真的。

扯远了,来说说这电影的宣传。

说真的,在看电影之前我就只看过一个我爱豆转发的官微放的一个片花,这个片花确实有点燃,但是除了燃,我根本看不出来这电影到底要讲个啥样的故事,就知道提到两个词“民乐”和“西洋乐”。

这两个名词真的好大啊,大到像我这种只接触过竖笛的,根本还是懵的。

直到我看完电影,才发现,哦,原来片花说的是这个啊!

那你倒是好好表达出来啊!

摔!

其实这部电影有两个闪光点:青春,演奏。

既然能有两个闪光点为什么不好好宣传一番呢?

找了那么多明星帮忙转发,你倒是拿出点干货来啊(捂脸)像青春,完全可以套用女主的台词——当你回想起你的十七岁的时候你一定会后悔的!

这个回想起十七岁你在做什么?

完全可以拿出来好好营销一下啊,把电影里这段和后面的剪辑一下发了,找几个营销号转发,转发词就很好想了我十七岁在做啥啥啥的。。

像演奏,那更直接了,那段斗乐多精彩啊,发微博上搞个类似震惊体的文案,类似:唢呐才是音乐届的大牛之类的,还怕没人点进去看吗?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因为我爱豆常年电视剧电影宣传太虐,作为粉丝经常会想各种点子卖安利,就忍不住多想了。

发出来也就是感叹一下宣传真的很重要罢了,不妥请不要喷我。。

我怂

 6 ) 为什么学西乐的看不起学民乐的

在说正题之前,先听一段莫扎特歌剧《魔笛》(Die Zauberflöte, 1791)夜后的经典唱段“我心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据说夜后被认为是西洋歌剧花腔女高音技巧第二难的角色——第一难的花腔女高音角色是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歌剧《拉美摩尔的露琪亚》(Lucia di Lammermoor, 1835)里的露琪亚——。

夜后这个角色的难度来源有二:快速的琶音,最高音为high F,音高太高了,非常难唱准;除此之外,《魔笛》是一部用德语演唱的歌剧,德语的发音方法与美声的发声方法相互不太适合(相对来说意大利语更适合美声的发声方法),唱惯了意大利语的歌剧演员在演出德语歌剧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会感到嗓子不舒服。

Diana Damrau - 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魔笛》夜后咏叹调 中文字幕版 《闪光少女》开场第一个在琴房里练长笛的女孩吹的是长笛“反串版”的“我心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

影片后面还有一段“反串”,西乐和民乐斗琴的时候,有个弹竖琴的弹的是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Première Arabesque, 1888)。

有观众看完本片不太理解故事的核心矛盾:学西乐的有那么看不起学民乐的么?

答案是肯定的。

作为一个从小被父母逼着学西乐的二把刀,我周围一起学琴的孩子没有一个不“鄙视”民乐的。

我自己也“鄙视”学民乐的。

先来讲个故事:中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在文革期间,会同另外两位作曲家王燕樵、刘德海合写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

所谓琵琶协奏曲指的是琵琶独奏,西洋管弦乐队伴奏。

曲子写好了,吴祖强找了琵琶演奏家和(可能是)中央交响乐团一起排练,第一次合练之后,初试民乐与西乐搭配的吴祖强心里没底,找乐团的人问感想,得到的答复是:听着挺好听的,就是感觉有一股碎木头音。

“碎木头音”——这就是当年搞西乐的专业乐团对琵琶独奏声音的评价。

但是这里面有两个概念要搞清:什么是“西乐”、什么是“民乐”?

《闪光少女》讲的西乐民乐之争,并不是“外国的音乐”“中国的音乐”这么概括的概念,而是在欧洲兴起、发展了500年的标准化乐队音乐,与在中国的田间地头兴起、在中国的音乐手艺人群体间流传了上千年、极大程度保留原生态属性的民族乐器音乐之争。

海顿西洋音乐界普遍认为奥地利作曲家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为“交响乐之父”。

在海顿之前,西洋音乐处在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是西洋音乐标准化的萌芽阶段,当时的音乐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欧洲各国不同种类的乐器进行归类、改良,并搭配成适合放在一起演奏的一组乐器,比如当时的小提琴已经从12世纪的两根琴弦(当时的名字叫拜占庭里拉Byzantine lyra,从中亚经拜占庭帝国传到欧洲的)、到16世纪初的三根弦,演变为现在普遍的四根弦。

拜占庭里拉然而当时的乐队音乐听上去仍然比较原始,特别是乐器搭配比较自由,比如巴洛克时期代表人物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 1721),一共有六首,每首的配器数量和种类五花八门:第一号:全部弦乐器另加一把高音小提琴,2支圆号,3支双簧管,1支大管,通奏低音。

第二号:直笛,双簧管,小提琴,1支高音小号,弦乐器,通奏低音。

第三号:3把小提琴,3把中提琴,3把大提琴,通奏低音(1把低音提琴和1架羽管键琴)。

第四号:1把小提琴,2支直笛,弦乐队,通奏低音。

第五号:小提琴,长笛,羽管键琴,弦乐器,通奏低音。

第六号:2把中提琴,2把低音维奥尔琴,1把大提琴,通奏低音(1把低音提琴和1架羽管键琴)。

上面说的很多乐器可能大家都没听说过。

高音小号在巴赫去世之后就从主流西洋音乐界消失了。

巴洛克时期之后是西洋音乐的维也纳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这几个经常在维也纳活动的人物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从海顿开始,交响音乐的演出模式开始被标准化,巴洛克时期常用的乐器在海顿时期基本被改良到了定型的阶段,适应了合奏的音响需要。

海顿创作的交响音乐基本上由弦乐(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长、短笛,单、双簧管,大管)、铜管(圆号、小号)、打击乐组成,这是西洋管弦乐队标准化的开始,莫扎特的交响乐也基本沿袭了这个配置。

贝多芬将古典时期交响乐的模式发展到极致,在贝多芬的交响乐里出现了长号。

在随后的交响乐作品中,大号加入管弦乐队大家庭,作为铜管的通奏低音成为了标准化乐队的一部分。

西洋管弦乐队标准化配置古典时期之后,欧洲音乐界进入了浪漫时期,19世纪是浪漫时期最兴盛的时期,该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古典音乐作曲家,《闪光少女》中徐璐暗恋的师兄在琴房弹奏钢琴曲的作者肖邦、《阿拉伯风格曲》的作者德彪西、“野蜂飞舞”的作者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i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野蜂飞舞”选自他的歌剧《撒旦王的故事》)都属于这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管弦乐队乐器已经完全定型,有所改动的是演奏者数量,和少数为了适应个别曲风需要而临时加进来的非标准化乐器,比如小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里临时加入作为独奏的齐特琴(Zither)。

齐特琴进入20世纪之后,古典音乐的发展开始走向多元化,电子合成器的运用越来越多,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然而作为古典音乐标准化的产物——西洋管弦乐队的基本配置已经固定下来了。

也就是说,古典音乐的500年是音乐、乐器标准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能被这个标准化系统吸纳的就成为了交响乐队的一部分,不能被吸纳的就成为了历史(比如巴赫时期的高音小号),或者只能进行独奏(比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里的齐特琴)。

民乐的乐器在几千年来也经历了不断改良、不断适应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的过程,然而囿于各种原因,民族管弦乐队的标准化程度和西洋管弦乐队并不处在同一量级,根本不是同一级别的概念,所以其实二者没什么好争的。

你觉得工业革命大机器流水线和小作坊驴拉石磨耕牛犁地有可能争得起来吗?

我这么说倒是没想打压民乐,流水线有流水线的优势,小作坊能做出流水线做不出的特色产品;只是如果民乐真的要争,适合跟它正面争夺的也应该是齐特琴这种奥地利民族乐器,而不是一套高度标准化的乐队。

尽管《闪光少女》把学西乐的孩子黑到夸张的程度,大多数学西乐的都不会这么过分,然而我觉得鲍鲸鲸把学西乐的鄙视学民乐的精髓抓得很准。

片中钢琴帅师兄说的“扬琴小打小闹不是正经乐器”,这些话我和小伙伴练琴的时候都说,而且是变着花样地说。

都是学音乐的,为什么学西乐的在学民乐的面前这么装逼?

我觉得原因有三:大部分民乐乐器音量太小,回声效果差。

西洋乐器的一大特点就是回声效果很好,弦乐器的音箱、管乐器的管道都能起到特别好的回声效果。

西洋音乐都很在意回声,唱歌剧的不需要话筒就可以让整个音乐厅的人听清楚。

民乐乐器回声最大的就是扬琴,就这点音量根本比不上西洋乐器。

可能有人想拿唢呐和笙反驳我。

我觉得唢呐那个叫穿透力强,不叫音量大。

笙太吵了,听着有点烦。

中国民族乐器没有低音声部。

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团是需要大提琴、低音提琴作为通奏低音的,否则声音听上去非常飘,不厚实。

因为大提琴、低音提琴回声效果比民乐器更好,他们和民乐队合奏的时候都要故意拉得弱一点。

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民族音乐没有和声。

巴赫作为西洋音乐的“音乐之父”,最拿手的就是多声部的复调音乐,西洋音乐的起源就是多声部音乐,以单一旋律为主的主调音乐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绝大多数民族音乐都没有和声,只有单一旋律,所以听上去不如西洋音乐厚实、有层次感。

前几年侗族大歌被发现的时候,中国民族音乐界一片叫好,认为自己甩掉了西方人给我们扣的“中国民族音乐没有和声”的帽子。

然而我不以为然,我觉得这种说法只是顺应了“中国民族音乐不比欧洲的差”“侗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的双重政治正确,非常牵强,实质重于形式地说,中国大部分民族音乐没有和声。

可能上面这些看上去还是太像一个学西乐的在鄙视民乐。

我个人觉得陈钢、何占豪把民族音乐融入西洋音乐体裁的《梁祝》,殷承宗等人把黄河改编为钢琴协奏曲,吴祖强创作琵琶协奏曲,丁善德等人的二泉映月,良宵,鲍元恺的炎黄风情,《闪光少女》中提到的李焕之的《春节序曲》(结果片子里错误地说成了《节日序曲》,《节日序曲》是施万春创作的,也是西洋管弦音乐体裁的中国音乐作品),都是非常好的中西搭配的尝试。

所谓西乐和民乐本来就没什么可争的,不如像上面几个前辈那样取长补短,既丰富了西洋标准化音乐的曲库,也借此宣传了我们的民族音乐,一举两得。

P.S.片中学校西洋乐队演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的时候配了一个指挥。

实际上那个年代的协奏曲演出是没有指挥的,独奏家起到了指挥的作用,乐队成员都根据独奏家的动作掌握演奏进度。

 7 ) 这部关于二次元的电影,是国产青春片中难得的清流

相信无论是学动画、从事动画行业的业内人士,还是单纯热爱动画、沉迷「二次元」的爱好者,大多数人都曾经有类似的经历——或许你是个小圈子里的大手,微博上发个图动辄成百上千转,B站发的视频被密集的弹幕所覆盖。

可当你从圈子里回到现实,根本没有人认识你,你依旧与周围格格不入,甚至,连家人也不理解你的世界,将你喜欢的东西看作是妖魔鬼怪。

或许你在网络上只是个小透明,但好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每天聊天吹水,互相卖对方安利,倾诉着各自对动漫的热爱之情。

可当你脱离网络,现实中的朋友没有人会陪你聊那些你热爱的东西,甚至,他们可能还会对动漫冷嘲热讽,认为这种热爱过于幼稚。

「你学这些有什么用,那玩意儿以后又不能当饭吃。

不仅仅是二次元,「有什么用」大概是每一个曾经在某个冷门圈子里小有所长的青少年,都会被家人无数次过问的问题。

它希望将世界一切事物划分为了有用之物和无用之物,彻底隔绝了对「无用之审美」的情操陶冶,其思想代表了成年人的功利主义与青少年时期的纯粹热爱之间的碰撞。

但是,即便你所热爱的东西和整个世界都不一样,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用」,它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它塑造了你的个人人格,也培养了你的生活情趣。

目前正在上映的电影中有一部叫作《闪光少女》,是目前国产保护月内猫眼评分最高的一部,高达9.2分。

然而,在国产青春片市场妖魔乱舞,各种顶着「大IP+小鲜肉」标签的粗制滥造作依然获得上亿票房的情况下,这部难得的国产青春片佳作却票房惨淡,排片率低下,上映5天仅3000万票房。

《闪光少女》讲述了一个为了向喜欢的师哥证明扬琴的少女陈惊,在组建民乐乐队的过程中遇到了几位二次元女孩。

从互不了解到走进对方的世界,陈惊和她们的「2.5次元」乐队能否改变民乐被冷落、误解的现状?

这些他人眼中的另类,又能否走出自己的路?

她大声喊出了自己的答案:不一样,也能闪光。

很多人说《闪光少女》是个坏名字,我不能同意。

片名其实已经很好的囊括了片子的气质:不想留下任何遗憾的少女们(和一个少男),痛痛快快的活在当下,只为那瞬间的闪耀而耗尽全力,肆意挥洒青春的汗水。

《闪光少女》这个名字其实借鉴自东京事变的同名歌曲,本身就是JPOP名曲。

其实私心一直觉得这个名字和另一首无限开关的JPOP名曲《全力少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我曾经无限循环的歌曲。

单看名字就能让我这种老胳膊老腿的大叔再一次产生全力奔跑、全力闪耀的冲动,这种名字怎么会是烂名字呢!!

(摔!!

)点击收听閃光少女東京事変-スポーツ苹果女王赛高!

但不可否认的是,《闪光少女》的海报和预告实在是大失水准。

看光海报还以为会是穿着好似《巴拉拉小魔仙》、《舞法天女》的山寨风天雷剧,也让很多影迷敬而远之。

感受一下这片最初宣传海报的风格……真的尬出天际了由于「二次元」近期被资本炒得火热,「二次元」也变成了一个大框,什么东西都在往里面装。

因为只有把概念炒大,那些以二次元为受众的创业公司才能更方便融到资。

于是,无论你来自动画圈,游戏圈,还是LO圈,COS圈,哪怕有些圈子之间实际上联系并没有那么大,大家还是都被叫成了「二次元」。

甚至有些毫不沾边的东西也被强行划到二次元范畴内,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对这一概念的反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出一部讲述二次元的青春片,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强行蹭热点。

可我想为《闪光少女》作辩解,它真的不是这样一部电影。

资深的二次元们很容易看到有关二次元的部分充满瑕疵,也难免有单纯贴标签的嫌疑——比如说,片中502宿舍的装饰过于浮夸,而且她们的日常穿着也过于夸张,实际上很少有人平时上课也穿LO装和COS服;

比如说,片中对古风的常识不足,为了凸显古风的正当性硬扯上《中国通史》和古代乐器变迁,有些强行拔高的意思,实际上古风的正面意义更多在于发扬传统乐器而非研究历史和继承古乐;又比如说,漫展上的偶像宅跑到音乐厅给民乐打CALL,强行把几个交集很小的圈子凑到一起,也是让人尴尬的一点。

我也就片中的相关部分是否能被二次元接受这一问题,在自己微博上专门做了一个小调查。

结果,即使很多人会对其中二次元部分觉得尴尬,也依然对这个片子抱有好感。

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鲍鲸鲸的剧本有一种真诚的气质。

大多数国产青春片,无非是两个套路。

一种把青春的迷茫和苦痛单独抽出来刻意强调,打架、做爱、堕胎、撕逼,以非常过激的方式撕开青春期的伤痕。

他们有意展现青春的残酷,却又将其仅仅当作一种噱头而并未触碰其本质。

他们或巧妙的利用了青少年对青春的不安和对成熟的渴望,或迎合青春期有意放纵而又充满踌躇的心态,毫不负责将他们推向虚构出的浮华。

他们,只是对日式「太阳族电影」的拙劣模仿。

另一种,则是青春逝去之后的怀旧叙述。

影片是以成年人视角出发的,也是拍给成年人看的。

然而,大多数此类青春片为了引发成年人共鸣,会沦为大肆堆砌时代符号的产物。

甚至,他们可能来自成年人青春不再的吁叹,可能来自酒桌上吹嘘青春往事的谈资,更可能只是中年大叔企图重走青春、满脑子荷尔蒙的意淫。

但《闪光少女》不是这样的青春片。

她讲诉青春的迷茫,却并不是血淋淋的撕开伤口,而是温柔将其抚平。

她也讲诉青春期的爱恋,但并没有爱得撕心裂肺,而仅是浅尝辄止,只是每一段平凡青春里微不足道的小心思。

更重要的是,她还讲述了青春里珍贵的友谊,成长和活力。

青春是拿饮水机涮火锅的小机智,青春是暗中顶撞老师的小叛逆,青春是打架后没心没肺的握手言欢,青春也是低落时和你站在一起的伙伴。

青春是挫败后的踌躇和迷茫,青春更是每一次竭尽全力的闪光。

她没有成年人居高临下式的虚伪和傲慢,也不是猥琐中年人回望青春时的意淫产物,而是真真切切的,真正发生着的青春。

这是目前国内青春片最难得可贵的品质。

至于片中的二次元部分,我无法确定鲍鲸鲸对二次元描述失实的原因。

或许是为了加强戏剧张力,或许是为了还原主流视野下被妖魔化的二次元,又或许是因为圈外人看圈内,有些雾里看花,更可能是三者皆有。

但抛开二次元这一层外皮来说,《闪光少女》的故事核心其实在于每个不一样的人都应该被得到尊重,有拥有闪光的权力。

二次元只是一个切入点罢了。

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虽然鲍鲸鲸笔下的二次元过于夸张,但她并没有像目前众多的「二次元综艺」节目那样以猎奇的心态去展现二次元,而是平等的注视着二次元。

有一些尴尬,有一些不合群,有些行为让人无法理解,但有自己热爱并坚持的东西,刨开「生人勿近」的冷漠外表下依然饱含着青春特有的亲切与热情——无论是不是二次元,这都是青春共通的闪光点。

鲍鲸鲸找到了这个点。

所以尽管女主角陈惊对二次元充满误解,可她在实际接触过真实的二次元后,能够抱着互相尊重的平等态度和她们交朋友。

当陈惊解救了被人欺凌的自闭少女时,说出「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珍惜的东西,这事儿好笑吗」时,才真正走进了片中二次元们的内心,正式与二次元们达成和解。

就在陈惊挺身而出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也与鲍鲸鲸达成了和解。

尽管鲍鲸鲸笔下的二次元笑话百出,一开场时让我特别尴尬,但就好像与朋友相处一般,只要互相了解之后,仍然会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

其实二次元和非二次元没什么不同,朋友之间并不需要一定要对彼此的兴趣爱好都了如指掌,因为无知而闹出的笑话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大家是平等的,能够互相尊重就好。

在市场上充斥着对二次元的猎奇消费心态时,在我们真正出现一部属于二次元自己的电影之前,我觉得《闪光少女》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按照惯例,每次夸完之后又要到挑刺的时候了。

前方剧透警告《闪光少女》立意可以说是当前国产青春片中的一股清流,剧本结构虽俗套但也相当工整,不过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首先是王道少女漫类型的剧本,男女主虽然立住了,但女主的配角伙伴们还是苍白了不少,尤其是使用琵琶和中阮的贝贝、塔塔。

需知对于青春片而言,配角的鲜活程度能够侧面加强观众对女主的移情,也能更让观众对故事中的世界产生代入感。

想想《花牌情缘》中的肉包君、桌子君和小奏,正因为这些配角立起来了,才能更凸显千早对友情的重视,团队的力量才更有说服力。

真人电影版《花牌情缘》中大量缩减了剧情,但主要配角仍然立得住这也是由于剧本中文戏过多偏向男女主(尤其是开篇略有些冗长了),而群戏中又缺乏女主与配角的互动所造成的。

青春片中共同奋斗的小团队,最重要的是那些细节里的小互动,比如生活中一次无聊琐碎的交谈,比如演奏过程中一个肯定的眼神。

在剧本不能够给配角充分戏份的情况下,通过加强一些细节来让观众在脑海中自行组成形象是更有效的办法。

但剧本对502宿舍众人的喜好并未做出清晰的设定,而是倾向于将二次元属性整个一箩筐的往她们身上加,怎么方便怎么来。

千指大人和樱仔要好很多,前者喜欢《黑执事》,后者喜欢萌系动画,但贝贝、塔塔被塑造得如同纸面人一般,除了LO娘的标签,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

然后另一个问题,是高潮的错位。

影片的最大高潮来自于西洋乐和民乐大战那一场,在主角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时刻后,观众压抑许久的情绪在那一场戏得到充分释放。

然而,这场戏实际上已经解决了女主所有的困境,并且突然将视角从女主转移到男主身上,此时唯一悬置的问题变成了男主对女主的感情。

结果是,如果单纯将最后一场戏视为高潮的话,那么它缺乏高潮前的压抑,剧本的情绪线在这里显得有些平了;可如果从男主视角考虑情感线的补完,那这场戏又和前后两场有些割裂,缺少男女主的互动。

最后,也提一下被众多西洋乐学生所诟病的一点:过于夸张化西洋乐与民乐的冲突。

我倒是觉得片子本身的气质,是适合夸张化冲突来引出故事的,完全按照现实中来未免无趣。

但剧本确实在主题深度上没把握好——即使片中有借陈奕迅之口说出「音乐是无国界的」,片中的西洋乐学生也与民乐学生达成了和解,可是,西洋乐和民乐本身,并没有达成和解。

这恐怕是西洋乐学生有所不满的更深层次原因。

片中是有机会做到这一点的,只要在最后一场戏上,多做一些西洋乐和民乐如何融合的过程即可——按最俗套、却也最有效的方式,我原以为最后一场戏会是西洋乐系和民乐系的同台合作,然而剧本并没有这样选择。

或许片中是有心做这样一些尝试的,比如贝贝、塔塔在最后的演奏时换上了吉他和贝斯,可是之前毫无交代,显得突兀了一些,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能够表明她们在尝试融合西洋乐和民乐。

如果从贝贝、塔塔出发多介绍一些她们对吉他、贝斯的掌握和对西洋乐的了解,整个故事会立得住许多。

说完了鲍鲸鲸编剧的问题,再说王冉的导演。

鲍鲸鲸的剧本细节上哪怕有再多问题,最起码是灵气十足的,台词也相当出色;但是王冉的导演,真的无时不刻流露出一股粗糙的「网大」气息。

首先是过于生硬的转场。

影片中有太多的这样的例子:在上一个场景起音乐烘托情绪,然后最后一个镜头音乐快速淡出,接着是下一个场景的定场镜头。

且不说全片大量采用同样的转场方式过于单调,哪怕完全不懂视听语言的人也很容易感受到影片中转场时情绪的跳跃——观众还在感动上一场戏呢,你怎么就直接切了?!

然后是过于单调的场面调度和剪辑。

坦白说,《闪光少女》的场面调度和剪辑是接近网剧平均水准的,相比院线标准要相差甚远。

在《闪光少女》中,单个镜头里的完整表演很少,多半依靠剪辑来完成。

如何通过镜头的构图,如何通过角色的走位,如何依靠视线匹配剪辑来叙事,片子里展现的很少。

甚至三场演奏的戏,永远是一尘不变的大特写快速剪辑,而且尤其爱用倾斜不稳定的构图来加强视觉刺激。

这么拍燃戏在漫改真人电影里尤其多,可是过犹不及,三场戏拍得差不多是很容易审美疲劳的。

就像那句话说的好,没有武林高手动不动掏刀子,刀子掏多了大家都知道那是用来削苹果的。

缺钱可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恐怕是导演对复杂的场面调度无法掌握,而采取了更省事的做法罢了。

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反而不是技术上的。

我深刻觉得导演缺乏了少女力,在表现热血的部分竭尽全力,但在如何抒情上却有些敷衍。

如何用镜头去表现水面下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是每一个拍文戏的导演最需要学习的。

如果镜头里没有情感的积淀,单纯靠剧本上去铺垫,在真正爆发的那一刻,力度会远远不够。

真正好的电影,哪怕剧本已经了如指掌了,可每一次都能从镜头中体会到新的感悟。

说实话,要不是考虑到这是两口子,我都建议鲍鲸鲸换个导演合作了——可是导演能随便换,老公不是随便换的啊!

而且,会喜欢《闪光少女》这种闪耀着少女心故事的观众,谁不希望幕后主创也是对神雕侠侣天作之合?

只能说,导演啊,请你争口气啊,好好补充一下少女力,要拍出更加配得上剧本的片子啊!

《闪光少女》不是一部完美的片子。

同样是音乐题材青春片,《闪光少女》剧本虽然有着优秀的出发点和相对完整的结构,可比起日本的《摇摆少女》无疑还是过于稚嫩了些。

同样是表现二次元题材,《闪光少女》导演也似乎有意识学习漫改真人电影的镜头运动,可比起美国的《歪小子斯科特》,视听语言上还是显得过于保守,缺乏新意。

但是《闪光少女》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一个国产青春片的可能性。

她让我们看到在中国这片畸形的电影市场下,是仍然可以拍出「正常」的青春片的。

没有撕逼,没有堕胎,更重要的是没有成人的虚伪和意淫,有的是青春中独有的热血,是拼尽全力的奔跑,是每一个平凡青春中不平凡的闪光时刻。

所以哪怕她相比最优秀的那些美国、日本青春片来说相差甚远,我仍然愿意支持她,支持这一份极其难得的「正常」。

愿每一个不一样的孩子,都能成为闪光少女。

愿每一个有梦想的孩子,都能成为全力少年。

本文首发于动画学术趴,作者马小褂,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8 ) 与一篇名为“恰到好处地投机和迎合G点是当下国产电影一劳永逸的捷径”的作者讨论讨论

之前评论名字里帖子,感觉作者的回复满满的优越感,那可以,拿出来晒晒,论论吧!

从题目所说的“当下国产电影一劳永逸的捷径”,马上就解释中性不带褒贬,请问这种立牌坊的方 式是您的惯用伎俩么?

这边要博得眼球,又是当下国产电影又是一劳永逸,捷径,这么标签化,这 边又标榜自己公平公正,以正视听,您是觉得你很高明还是别人很愚蠢,极度反感!

您对各种海报等的吐槽很准确,没毛病,电影的定位属于“特别低特别亲民”,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听到这样的描述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你的优越感源于何处?

选材、点映的讨论也还算保持克制,较理性!

您既然是技术贴,说我想看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没必要来看您的影评,那我们就论论,请问从“迎合”开始,你所指的“廉价的情绪与情感”是为何意?

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可以用廉价和高贵的标准去衡量?

这是什么样的标准?

你是什么样的高贵的标准?

说满足着观众最廉价却最渴望得到满足的一些东西,这些廉价的东西是什么东西?

这些的设立,都是在放弃逻辑的前提下,放弃了什么逻辑?

然后讲到矛盾,核心矛盾的游离与缺失。

你首先假设主题是民乐和西洋乐音乐形式的相互尊重,我们况且不讨论电影究竟是不是想要表达这样的主题,这是另外的讨论,也是您个人的理解,无可厚非;第二您假设主题是有悖于主流意识的差异的包容,很鲜明的观点,这就要说说了,因为我觉得这完全是您的主流意识对这个电影站在制高点上的同情和鄙视,这里面的非主流意识需要的是包容吗,完全不是,他们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来为自己的热爱正名,要换来的不是被包容这么可怜,您的两个假设里都提到二次元角色群,在第一个假设里,他们不关键,只是标签和噱头,第二个假设里缺少饱满的对立面的人设!

个人觉得究竟是因为角色的需要去确立主题,还是主题的需要去设定角色都没有讨论清楚,就如此坚决的提出两个假设,还在这两个假设里完全否定了人设群,这是要怎样的人挡杀人的霸气,亦或者是我云人云的先入为主的聪明呢?

起码我还是不认同的。

人物的灾难性刻画,说每一个人都是有性格没人格,您了解人格这个词的含义么,心理学上讲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和控制力,有感觉、意志、情感,指区别于他人,具有独特稳定的思维和行为风格;司法解释为具有作为独立自然人的资格。

那么,您所说的没人格,是指哪种?

有性格,却没人格,这可以理解为您用自己的左手打自己的右脸,连人格是为何都没搞明白就肆意拽词,到底有没有底线,有些观众直接爆粗口表达对电影的不喜欢,我个人觉得还更好,至少表达清楚,不忽悠,这样文绉绉的耍流氓明显更加恶心人!

逻辑转折生硬,您指的是时间逻辑,还是行为逻辑,还是人物的思维逻辑?

时间逻辑很简明,电影不存在花哨的剪辑来运用时间逻辑,不需要论,那行为逻辑和思维逻辑,就来论论!

您简单的描述为“转变说来就来,随便拿个理由来搪塞,异常疲软”,请明示!

说“结尾的比赛虽然过瘾但很幼稚,接不上来就是输了吗?

而且对最后比赛胜负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是唢呐(应该是),整个过程中扬琴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这样的设置并不够聪明”。

来论论,您是基于您对音乐知识非常充足的出发点,还是对音乐比赛评判有足够经验的出发点,还是对音乐有很深研究的专业人士的出发点,还是作为这场比赛的参与者的出发点,做出“幼稚”的评价?

为什么扬琴要起到关键作用,您是什么逻辑?

为什么扬琴不起关键作用,就叫做这样设置并不聪明?

理由?

我假想下,您的理由是,扬琴没起到关键作用,主角的行为光环满足不了您题目里说的“投机行为”,就是不聪明,对么,只是假想,您的高见?

内在矛盾不足以推动情节发展,这里面你提到民乐学生和西洋乐学生的行为逻辑,说“民乐学生不惜牺牲别人来证明自己,这样的设置说得过去,那这电影的三观就是有问题”,请问电影里民乐学生牺牲了哪个别人,怎样牺牲,牺牲了别人的什么,还是全部?

我们看的是同样的电影么?

说“就算西洋乐学生看不起民乐,但是人家并没有主动去践踏民乐学生的利益”,在您看来,民乐学生什么样的利益被你叫做利益,什么样的行为才被叫做践踏?

电影有类型到“践踏”这样的矛盾设置了么,是您需要的太CULT导演满足不了么?

个人觉得电影的矛盾明显就是借学生主体来体现民乐在现今西洋乐被广泛关注和需求的境遇下的生存现状,学校这样密集的题材集中区明明挑的没毛病,用人设为学生的角色的行为和思维逻辑来实现各持己见的表达方式,来唤起民乐的关注度!

这么好的立意,这么接地气符合逻辑的展现怎么就三观不正了?

是不是要像成熟的智者一样说教,对簿公堂,或者极端的腹黑者展开虐杀才是您以为的有逻辑?

你有搞清楚这个电影的人设是学生么,背景是校园么?

你可以在有前提的条件下提出不足,那样很好,但把您的逻辑标准强加到别人的成品里,您不觉得很粗暴和无理取闹么?

说“就算西洋乐学生看不起民乐,但是人家并没有主动去践踏民乐学生的利益,你难道还不让别人看不起你?

人家就算看不起也没有说出来啊,种种这些都是在民乐学生挑事之后才说出来做出来的”,天哪,您的三观建议您拉到太阳下面晒一晒。

且不说你究竟有没有认真的观看电影,西洋乐的学生并没有说出来做出来,您到底看的是哪个版本?

什么叫做你难道还不让别人看不起你?

个人觉得你看不起我可以,您放在心里,但您既然表现出来了,按您的逻辑,就是活该,反抗者都不应该反抗?

都是自作自受?

简直愚昧!

电影恰恰最高级的一点就是,我用我的技惊四座,让你们的傲慢与偏见哑口无言!

最后还有您还有个总结,提到“观众处于一种即被取悦又被冒犯的尴尬处境,可他们却并不自知”,救命啊,你哪来的莫名其妙自作聪明的优越感和制高点,就这种高度的人,狭隘到不自知,竟然可以义正言辞的让别人“学好汉语”,说别人“偷换概念”,还“大清朝灭亡了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有人有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想法呢”,收起你那些半吊子的“巴纳姆效应”,并不是会拽文嚼字显得很有道理,就是有道理,在讲道理的时候,先把道理搞清楚,在拽词的时候,先查查词义,这是最基本的素质,本觉得您这样的评论不想过多计较,您既然满满的优越还容不下异响,觉得自己技术很赞,辞藻华丽,那可以,论论吧!

 9 ) 你人多你有理?来自二次元的少数派报告

二次元这种亚文化这两年在国内越来越火,火到很多公众号根本不知道“二次元”一词是什么意思也要在文章标题带上这词以便蹭一波热点,火到文化人许知远在做《十三邀》这个节目时有一期专门去采访了二次元圈子里的人。

许知远带着疑惑采访了几个热爱cosplay的小女孩,面对这些穿上各式各样COS服装活泼地蹦跶在漫展的小朋友,他第一次在镜头前表现得不知所措。

他可是面对李安等众位大咖都可以表达自如的许知远,但面对这些想法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小女生,他大概连准备好的采访大纲都无处施展,因为这是一个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圈子,是他不知道如何寻找切口去了解的亚文化。

这就是二次元的神奇之处,天然自带一种把圈外人统统屏蔽的气场。

不看动漫、不了解ACG文化的人,无法理解动漫控的快乐,更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可以穿着各种浮夸的COS服饰旁若无人地出席各种日常场合,大众把他们形容成——奇葩。

就像是《闪光少女》里的学生不理解502宿舍一样,同学们不敢靠近这个群体、甚至以取笑这个群体为乐,然而,只因自己身处多数派就感觉自带光环站在高位去歧视少数派——这种优越感其实是一种狭隘无知。

《闪光少女》的女主角陈惊一开始也对502宿舍存在偏见,不过,陈惊虽然相对于502是多数派,但相对于学西洋乐的同学她这位学民族乐的人又成了少数派,这种尴尬的情况使得她为了寻求共鸣不得不放下偏见去接近502宿舍,去了解她们的爱好、接触二次元文化。

这恰恰成了陈惊最大的闪光点——对于自己不知道不理解的事物,即使存在偏见和恐惧,也不会去反对打压,而是愿意放下成见去了解。

《闪光少女》里面展现的二次元少女、二次元文化其实与真实的二次元存在偏差,大概导演编剧都不是二次元圈内人,存在一点偏差是可以容忍的。

但它至少勇敢大胆地去展现了这个群体,不畏旁人眼光去让该群体发声,告诉那些沾沾自喜的多数派——少数派也有存在的合理性。

这世界上很多人因为占据着大众文化的道理,就觉得自己站在了一个宇宙霸主的地位,某些极端分子甚至发明了一种文化纳粹主义,试图把自己不赞同、不愿去了解的小众文化、边缘文化一一铲除,以制造一个天下大同的假象局面。

殊不知,这世界有一些鱼是关不住的(不好意思虽然我不喜欢《大鱼海棠》但这句话真的蛮好用的),这些关不住的鱼就如同二次元文化、如同世界上任何一位少数派,他们即便受尽冷眼打压也坚定地站在自己热爱的事物面前,以一种与全世界为敌的气势去对抗某些狭隘的多数派。

而《闪光少女》就让我看到了这份为少数派辩护的气势,无论是对于二次元文化的挖掘、还是对于民族音乐的保护,它都做到了发自肺腑的“爱要大声说出来”。

面对大多数同学的嘲笑,502宿舍坚持我行我素;面对西洋音乐的挑战,民乐一派用对方眼中最土的唢呐去赢得胜利;电影里一开始遭受了心上人大量白眼的女主,最后用过硬的实力给对方一记漂亮回击……这些都是维护少数派的有力证据,是对少数派的温柔爱护。

坚持做少数派不容易,不因旁人的目光而动摇,“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朋友们,这就是摇滚精神、是“饮冰十年难凉热血”。

少女能够闪光,就是因为从来不会委屈自己去迎合大众,无论你爱或不爱,我自发光,穿着COS服饰的动漫控也一样,不会因为你们的嘲笑我就脱下COS服。

你可能也曾因为太有个性太小众而不被理解、不被接纳,请不要怀疑自己,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质才使你不泯然于众人、才使你闪闪发光,要记住“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走自己的路,添多数派的堵。

除了为少数派发声之外,作为一部弘扬民乐的电影,它在配乐上是下了功夫的,西洋乐民乐斗阵部分很燃,gala和杨宗纬的歌与剧情也特别贴合,值得一提的是,客串的陈奕迅贡献了全片最好的表演。

虽然这部电影的确存在一些尴尬的细节、也存在一些生套二次元而水土不服的桥段,不过没关系啊,正如电影里笨拙青涩的少年少女一样,这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闪光少女》能有这份对少数派的支持、能有对二次元题材大胆的尝试,让人看到了国产青春片的另一种可能,给点耐心,去探索看看少数派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就像那头发出52赫兹声波的鲸鱼一样,即使很孤独,依然坚持歌唱寻找同类。

 10 ) 在现实中,民乐和西乐会像《闪光少女》中展示的那样互相敌对吗?

这部电影有好多朋友跟同学参演,电影比起现实来说夸张太多了,比如民乐西洋乐斗乐器的桥段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本来就不是一个东西,不同类别没法比高低的么。

敌对之类更不存在的,所谓的偏见只会去针对个人而跟你是否是民乐或者西洋乐无关,一个整天不干正事儿的西洋乐学生和不努力民乐学生都会被看不起,反之亦然。

而且作为一个钢琴学生,我只能说民乐系美女多的一批,合作还来不及,才不会有人去找茬呢🙃🙃🙃🙃

《闪光少女》短评

油渣漫展上脱掉外套露出肩膀胳膊线条开始打鼓ˉ﹃ˉ

10分钟前
  • 断电呼吸机
  • 推荐

这电影是擦边球大杂烩,校园剧、COSPLAY、励志、音乐电影,可没一个擦出了闪光

15分钟前
  • 宇宙看片王
  • 还行

虽然有些地方还比较稚嫩,也看到很多日本青春片电视剧偶像漫的影子,但是国产同类型里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音乐方面太出色了,斗琴,最后演出都太棒了,梁翘柏功不可没,好几次听哭。不喜欢女主的我都舍不得扣一星。

18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力荐

看了点映...开场五分钟就感觉到负分的气息… 心疼票价

21分钟前
  • Button _
  • 很差

没有“高龄”演员扮嫩,没有狗血的N角恋,甚至连爱情戏部分的着墨都非常少,故事简单却诚意十足,比如B站、漫展、手办、“丧”、“请收下我的膝盖”这些台词和设定,就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PS:彭昱畅太可爱了要持续关注!

22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就这,有什么可一直吹捧的,尬台词,渣演技,可以说,编剧和演员默契配合,一手neng出这个四不像

27分钟前
  • 扭腰客
  • 很差

以为是部小片,没想到野心颇大,以校园视角和更轻松的方式达到了《百鸟朝凤》想要的目的,同时还塞进多个或大或小的主题;成功将诸如《初恋这首情歌》等同类型片的精华元素本土化,前半段关于民乐的大主题讲通了后,结尾萤火虫的万年老梗都显得没那么俗了;拍了这么多年的校园青春片,终于有部惊喜之作

29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最后还是决定手松一下加点分凑个四星咯。其实问题真的并不少,但是1)二次元和民乐绝对不是强行拼贴,人物和情节基本确实是动漫逻辑,2)主题虽说飘忽不定但是乐团散伙那场至少打到了二次元与三次元逻辑的冲突,3)没有滥用可能的话语权力。我才不会告诉你们我被那两场演出燃哭了呢……😂

3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斗琴输在了唢呐的嗓门,然后学西洋乐那些孩子居然就服气了?我觉得还不如小男生拿着灭火器时说的那番话有说服力…其实是很好的题材,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硬扯二次元和古风圈,部分地方尴尬地像在看《我为歌狂》…

35分钟前
  • Sophie Z
  • 还行

三观宇宙无敌中国第一正。真·华语片子的希望。

36分钟前
  • D酱
  • 推荐

国内这类题材的电影太少了,看得很过瘾,大爱!

41分钟前
  • 天蝎小猪
  • 推荐

編劇怕是對古風有什麼誤會吧……不過,還是很高興能聽見二次元的聲音

44分钟前
  • 有橘
  • 推荐

三星半,这是一部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片子,对二次元的夸张与一些民族的世界的喊法,总是 有些别扭。不过,这儿片子有些地方太亮了,那些青春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情绪,看几遍都会很开心,这是华语青春片非常少见的,真正的、难得的青春感,也是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以及,表白千指大人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导演的审美真的太重要了,加起来一个大写的“土”字。最土的还是理念,完全没有青春片的锐气,太老了。

50分钟前
  • 庚金少女
  • 较差

故事很顺畅也很套路,你完全猜得出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看得出硬凹的矛盾转折,比如漫展没人看,暑假家庭矛盾,跟西洋乐斗琴,人为痕迹太明显。古风在国内二刺猿里绝对不是小众,引以为傲的权御天下是抄袭自日漫,在这个扬我国威的故事里也很讽刺。死宅寝室的设定太像海月姬,东拼西凑出宅的刻板印象

51分钟前
  • 风蚀蘑菇
  • 还行

音乐分阶级,二次元也有歧视链,只有青春——青春是没心没肺的。华语校园片少有这么明艳而又单纯的快乐,就像一枚专属于少女时代的彩蛋。对彭昱畅的好感up up...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7/10。宅女这种奇怪化的身份认同呈现很多新鲜而有效的梗:在琴房用饮水机的储水槽吃火锅,天价手办,飘进宿舍的樱花被陈惊的走调破坏,B站弹屏炒热度和初音未来的全息影;走廊上隔着斗琴的铁门象征学校人为设置的功利门槛,屌丝主角逆袭看不起平民、被路人追捧的高颜值反派,都没有摆脱校园剧的俗套。 @2018-07-04 00:13:30

5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中二风太浓厚,接受不了

58分钟前
  •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较差

尴尬元素大乱炖 鲍鲸鲸非常努力地证明了33天的成功一半是运气一半是演员 无比想念周冬雨…以及白百何

60分钟前
  • 飞土
  • 很差

还是很不错的,笑点泪点燃点都有,节奏不错,音乐尤佳,徐璐彭昱畅演得不错,彭昱畅这个角色更讨喜。

1小时前
  • 曾于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