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纳尼亚,是从Lucy走近被白布掩盖的大衣柜开始,女孩双手一拉,白布倾泻而下,一个大衣柜屹立在我们眼前。
尽管早就知道衣柜后面通向一个神奇的世界,但是还是忍不住轻叫出来。
不是因为那块叫纳尼亚的大陆,而是因为我的童年里面也有这样一个柜子——古色古香,不知道是几百年前被谁打造出来,又被谁放在这里;很大,足足能装下两三个我;神秘,沉重的门后不知道有着怎样的世界。
当然,我家并不曾有过这样一个柜子,小时家里的衣柜都是简陋的三合板,既不大也不重更不旧,可是我知道它就在那里,即使看不见,它通往我意想不到的世界,装满我一世的珍宝。
通往纳尼亚的衣柜,也是这样一个柜子。
平心而论,《狮王、女巫和衣柜》并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情节发展过于按部就班、缺乏信服力,人物性格鲜明但略失丰满,赶发展进度的痕迹也比较重,造成节奏把握不当。
可是,去掉这些东西看内里,那确实是一个我们熟悉的童话:一切都是这么简单而鲜明,正义必将胜利,邪恶必将失败,贤者从不会真的逝去,勇者的剑也会永放光芒——就算是拿在一个十几岁孩童的手上。
在现在长大的人们看来,这些确实是幼稚天真的安排,可是,我真的就曾经相信世界是这么简单,相信邪不胜正,相信王子吻醒的一定是公主,而里面的眷属一定是live happily ever after。
我也相信那些被大人们看做荒诞不经的东西,相信有一天彼得·潘会来带走我,就好像带走温蒂一样,飞往那个永远不会长大的永无岛;相信玛丽·波平斯阿姨有一天会撑着伞降落在我的屋顶上,再坐着旋转木马离开;相信圣诞老人——就算大人们一次次告诉我这是谎言,我还是希望能够听见《极地特快》里的铃声。
而在《狮王、女巫和衣柜》里面,也有这么一个可爱的老人,总是眨巴着眼睛看着我,他说他相信不可思议的事情,他说要相信家人,即使有时他们的话听起来难以置信,当孩子们怎么也不肯相信自己的妹妹时,他睁大了本来就很大的眼睛说“现在的学校里都教些什么东西啊”。
有些时候,最简单的东西总是被人们遗忘了,我们长大后为了卖弄自己的聪明从来不好好听孩子说话,觉得他们什么也不懂。
我们互相攻击配偶的品味和习惯,用的词汇比攻击外人时还要恶毒。
我们总是躲在自己的房间做着自己的事,除了会客,大厅几乎就是虚设的地方。
而这部电影用最平白的话,告诉我们什么是家人。
这已经不能算是说教,因为这是最基本的、从出生来到这个家就应该记住的东西。
我已经没办法不爱纳尼亚了,即使它有这么多被诟病的地方,可是当一部电影连续打动了你最柔软的地方,你又怎样忍心对它苛刻起来?
没人能让从星战四开始堕入原力深渊的人,在看星战三时不对着塔图因的两个太阳流泪的。
《狮王、女巫和衣柜》不是一部大家喜闻乐见的电影,因为它不够优秀,虽然迪斯尼已经尽力了。
那些看到睡着的人,未必是没有童心,只是大家的童年,是不一样的。
只是有些人的童年里有的是开飞机和坦克的小老鼠、有的是会跳出蓝色圆形机器人的抽屉、有的是可以吸进所有东西的紫色葫芦罢了。
而我的童年,正好是有着一个衣柜。
或许从我看了《309暗室》,在家里摸遍所有柜子的四个角落寻找那个不显眼的凸起开始,就注定了我对另外一个衣柜,也会一样的无法忘怀。
我的Blog页面(附图):http://blog.donews.com/dereck/archive/2006/01/22/704587.aspx听说《纳尼亚编年史——狮子、女巫和魔衣橱》不错,在欧美票房暴涨。
不过很多朋友看过以后都和我说没有什么感觉,就像很多人说看不懂《魔戒》一样。
看不懂《魔戒》很正常,《魔戒》小说蕴涵的东西太多了,而中国人几乎在电影上映之后才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关注这部经典魔幻小说。
就好像《星球大战》一样,一个没有从第一部(准确的说是第四集)开始关注到现在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美国会有人搭着帐篷排队买星战电影票。
这是一个“入境”问题,好比我们看电视剧,偶尔看那么十几分钟,一集两集的不会有什么兴趣的。
好比我,经常被迫(电脑别人用,电视爸妈看的时候)跟家人看电视剧,开始觉得无聊,结果跟着看了一段以后,也开始关心起剧情起来。
而一般从第一集开始逐渐看下去的时候,兴趣最浓。
《魔衣橱》是一部童话,或者魔幻的东西都是童话吧。
但是作品和作品有些不同,比如《哈里波特》的前两部绝对是童话,但是后面的就有点逐渐成人化了。
那好,区别童话和成人魔幻作品的最重要也最简单的一条是什么?
注意:童话中的大好人是不会死掉的,就算死掉也会以其他的方式存在!
《白雪公主》吃了毒苹果,一个吻就可以复生;《美女与野兽》里,濒死的野兽居然恰好等到美女回来。
好吧,《哈里波特》从第四部就开始死人,甚至邓不利多也要死掉,所以开始提高限制等级了,不知道刚开始把这套书定位为童话的家长们,怎么应对。
也许从第一部开始看的孩子到了第六部也长大许多了吧。
从这一点上看《魔衣橱》这一部是典型的童话,阿斯兰死而复生,石像还能苏醒,受伤了有魔药救治等等等等。
《纳尼亚王国传奇》是英国作家克利夫·刘易斯(1898-1963)的作品,一共七部,分别是《魔术师的外甥》、《狮王、妖婆和大衣柜》、《能言马和孩子》、《凯斯宾王子》、《“黎明踏浪者”号远航》、《银椅》、《最后之战》,这部作品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英美世界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佳儿童图书之一。
在半个世纪里,这部书的销售达到65005册,至今已被翻译成30多种外国文字。
当然包括中文版……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不过估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会有一定的再版。
我在大概小学一二年纪的时候看过,当然不是全部,就是拍成电影的这一部《魔橱》,而且不是文字,只是连环画而已。
但是给我的印象却十分深刻,甚至看电影的时候马上就想起小时候看过。
于是翻箱倒柜,终于让我找到了连环画册。
大概许许多多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和我一样,都是带着童年的回忆来看这部电影的吧,尤其是比我还要年长的朋友,当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甚至孙子来看这部小时候深深喜爱的作品拍成的电影的时候,那种感觉,Wow!
所以不要评论这部电影如何如何了,童年的回忆是最最宝贵的,是最最值得回味的。
就不要打扰沉浸在欢乐中的人们了吧,能看到以前熟悉的故事,真的是很好很好。
另外建议有孩子的朋友们让孩子看看吧。
推荐年龄段6-12岁(当然也可以大一些),我反正是在6、7岁看的,记忆深刻!
另外,如果看到有20—— 35岁(中文版出版在80年代)的中国朋友在看得时候眼眶湿润,那不用问,小时候一定看过,可以请教他们一些详细的情节,他们会很兴奋的和你讲……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经典故事会被搬上银幕,期待ing……想想看,如果我选择,我最想看那一部作品呢?
买了一张电影版的,不时有人在屏幕上走来走去,颜色发灰,看了开头,准备以后去电影院看。
说实话,之前看过预告片并不觉得很令人期待,太多视觉元素和魔戒相似。
但原著真是我的心爱,尤其是露西遇到羊怪和四兄妹在海狸家喝茶那段,每次想起来心里都暖洋洋的。
片中羊怪8知道为什么要是裸露上身的,比较奇怪,脸倒是长得讨人喜欢。
影片的年代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二战期间,以彼得为首的四兄妹在其母的嘱托下来到位于乡间老教授的别墅内躲避战祸。
四兄妹在百无聊赖之下误打误撞地打开了进入纳尼亚王国的魔幻通道,从而卷入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正邪大对决中……英国文学家C·S·刘易斯的系列小说《魔幻王国》创作于1950年代,故事里的四位小主人虽然从炮火纷飞的现实世界里挣脱出来,却又一次陷入了童话国度里的激烈对抗中。
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生犹如战场,逃避和退让是没有用的;不如携起手来,击退强敌。
影片的编导亦聪明地将此主旨发扬光大,并辅以大量电脑特效,具有相当的警世意义。
影片中展现的纳尼亚王国之战,好比现代企业间的强强对话,替观众们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思辨与借鉴的机会。
以德服人的狮子王亚纳斯与生人勿近的冰女巫代表了两大豪门企业,这两位CEO(首席执行官)之间的对决演变为各自手下精兵强将之间的终极大PK。
纳尼亚王国的两大阵营在四兄妹未介入前已对峙了相当长的时间,两者既相互抗衡又相互制约。
以狮王为代表的正方我们姑且称之为绿队,而由女巫为首的反方就命名为白队吧。
绿队行使着让纳尼亚王国臣民安居乐业的崇高使命,而白队则为满足私欲,怀揣不可告人的秘密图谋将纳尼亚王国冰封三尺,让人不寒而栗。
两队为实现各自的目标,均不约而同地打响了人才争夺战。
于是误入此地的四兄妹便成了他们的首选目标。
其中的爱德蒙人小鬼大,他早就暗暗建立了通过成为发号施令的管理者来体现自我价值的野心。
小王子的心计不幸被老奸巨滑的女巫看穿,在后者的唆使下,爱德蒙竟为了一块糖果出卖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让人深感痛惜。
好在深明大义的狮子王亚纳斯不计前嫌,他以生命的代价唤醒了小爱德蒙迷途知返。
在随后的绿、白军团颠峰之战中,小王子充分发挥了超出常人的智慧与勇气,奋勇杀敌并光荣负伤,他的优异表现赢得了兄弟姐妹们的尊重。
影片将狮子王亚纳斯塑造为成功的管理者,通过这一形象的言行举止,观众朋友们会陆续发现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首先,亚纳斯对彼得等四位职场新人进行了业务培训,通过练习射箭、骑马、剑术等掌握了生存的基本技能,从而在克敌制胜中占得了先机。
其次,亚纳斯知人善任,对资历尚浅的彼得委以重任;后者也不负重望,牢牢地钳制住了敌军的主力部队,为援兵的及时赶到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再者,亚纳斯对曾经犯过错的爱德蒙亦没有严加惩戒,反而用“一对一”的沟通方式打消了年轻人心中的顾虑,也令小王子顺利地回归到正义的大本营之中。
本片为了突出狮子王的高尚品行,特意请出扮演《辛德勒名单》中慈悲企业家的莱姆·尼森幕后配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之下,独断专行的女巫通过不择手段的方式取得了暂时的领先,最终失了民心,必然地吞下了失败的苦果。
在欣赏了《纳尼亚传奇》这部引人入胜的影片之后,笔者也仿佛上了一堂历时两小时的现代企业管理公开课,当中值得回味与总结的地方可真不少。
值得向没看过Narnia全部七本书的同学说明,那Narnia冒号后面的一长串单词不是白加的,这本片子所描述的仅仅是个开头。
我并不想故意说这7个故事是一个连贯的,无法分割的整体,但刘易斯爷爷创造的Narnia这个时空的厚度决不逊色于The Lord of Rings中的Middleland,即使我个人更加迷恋后者。
如果google一下,还可以发现虽然让C.S.Lewis成名的是他的小说,但人家主要是研究中世纪文学,宗教和文学批评的,他老人家的信仰可不是一般复杂啊,而且他也正是J.R.R.Tolkien在牛津的挚友。
让我小小地猜测下,逻辑严谨的刘易斯爷爷该不会是受了托老的影响才造了个Narnia出来吧~~回到Narnia这个话题,比较不幸的是这书的中文翻译应该传承了译林版《霍比特人》的光荣传统,语言童话地发麻。
很有意思地,不像Harry Potter系列,主角毫无疑问就是书名,Narnia中故事的主角似乎总是在变,第一部是四兄妹,后来就有他们的表弟,甚至连青年老教授也成了主角。
魔衣橱也并不是通往Narnia的唯一入口,它的魔力来自一只苹果,在是在后面几部提到的。
故事的线索看上去看乱,但是全部都看完后会发现他们之间原来环环相扣,逻辑还是相当严密的。
重点是故事里其实包含着很多作者的哲学思考,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结局,Aslan说,要向更深更高处进发,因为我们长久地活在虚幻的影子国度,更深更高才更真实更美好。
Narnia毁灭了,会有一个更大更好的Narnia。
在这里,Aslan就是上帝,他是全知全善的,他告诉我们,一切都有结束,我们都会死的,死亡就是向更深更高处进发。
天堂才是真实的世界,因为你来的那个世界是天堂的影子,是虚幻的。
于是,没有比死亡更美好的事情了,一切的灭亡都是为了更美丽的开始。
就这样,刘易斯成功地用宗教化解了人生无意义的悲剧,这或许也是他在长期迂回的信仰中找到的答案。
只要你信仰,就会有Narnia这样的结局。
前面说的都是小说本身,我认为电影拍得基本上能符合原著的表达了,画面做也还不错。
我们总不能仅仅因为小朋友们长得还不够可爱就认为画面的美感被破坏了吧?
总不能因为这片子投入大就把她扔到没脑子的大制作“史诗”堆中去吧?
总不能因为主角是儿童就把这片定性为幼儿启蒙教育片吧?
就算这片真的只是纯粹的儿童电影,也并不能和好片的标准冲突起来。
有哪个成年人敢说自己从未经历过童年呢,所有的人都是在尿布和奶嘴中长大的。
现实的冷酷使我们在成长中放弃了太多童年曾经拥有的美丽幻想,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幻想的权利。
善恶分明不是童话世界的专利,我们同样需要在心里留一块善恶的Narnia。
否则,使这个世界变得冷酷的就是我们的残酷了。
同样作为儿童奇幻文学的影视化作品,总有人把它俩放在一起对比,为什么纳尼亚传奇没有像哈利波特一样成为现象级文化,我有一点想法(只是针对第一部):1.对世界观的刻画不够深入。
对于纳尼亚的世界观,看起来核心应该是至尊魔典,魔典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基石,但在整部电影里,除了关于背叛者以及为背叛者牺牲的人的内容,其他都没有提到。
2.对奇幻世界的生物物种的展现太少了。
给人留下印象的只有一个羊人和一个马人,其他就是普通动物会说英语,形象塑造让人有偷懒之感。
3.主角团人设不太讨喜。
这个弟弟一开始还可以说是被白女巫蒙骗和诱惑,但在白女巫暴露真实面目后,他还是因为恐惧持续疯狂卖队友,知道的信息是一点没剩,是个真正的二五仔。
但我还是很喜欢它,喜欢羊人的灵动,马人的忠诚,狮子的仁爱,哥哥的勇敢,妹妹的善良;也喜欢这个故事,一群平凡的孩子,被现实世界的战争裹挟命运,流离他乡,父母不在身边,女管家不喜欢他们,但他们还是在那个神奇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尽管穿过那个衣橱,他们依然还是穿着旧衣服、躲避女管家责骂的普通孩子,但他们在那个世界获得的勇气和信念,可以让他们战胜邪恶的女巫,也可以伴他们度过漫长的现实岁月。
总有一些人能平安地渡过残酷的世界。
总有一些人必须挣扎。
还有一些人应该生活在纳尼亚的传奇里,让别人的心灵得以安息。
阿门。
走进影院发现大都是父母带着孩子来的,突然感觉自己变得像个孩子,或许活的太累了,也希望像孩子一样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电影故事很简单,如果用专业的眼光去看,特效,镜头的运用等很多都照搬了指环王,只能算一般。
或许和这些孩子在一起看,自己反而变得简单起来,和他们一起笑,一起感动,一起为狮王的复活鼓掌,这一时刻我也只是孩子,简单的和父亲温馨的看着一部温情的电影,这一刻如果母亲也能在身边,那就更完美了。
有个美国哥们办了个投票网站,专门请全美国人民在上面投票评选当日最值得看的电视节目,这个哥们每天就在黄金时间锁定当日得票最高的那档节目看。
这位老兄倒是真的省了力气去搜索报纸,并且老是能和人民群众走在一起。
我看了这条新闻就觉得这个哥们挺可爱,从某种程度上颇有惺惺相惜之感。
原因在于,我看电影的习惯。
首先,我喜欢看电影,其次,我觉得电影发行是个忽悠水平最高的行当。
因此,我有个习惯,基本不看正在热映的片子。
我总要等片子放过几轮之后,看看大家的评价,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看。
于是,我再两天前才看了《纳尼亚传奇》。
我看《纳尼亚传奇》的原因是因为听说这个片子非常弱智,在中国口碑极次,票房也不怎么样——我对这个片子的了解也就仅限于此。
我认为,每部作品都有他最佳的生存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心境,就像喝比较好的茶总要有好多讲究才好发挥茶香。
比如,我认为看恐怖片,就一定要把时间选择在午夜,找几个朋友,人数不超过四个,最好有个能自由发挥尖叫的女孩,找个空间比较空旷的大屋子。
由于前几天总感觉身心疲惫,所以,没忍心用这种心情去看好朋友力荐的贾樟柯以及《十》。
所以,最需要传说中的弱智的《纳尼亚》。
当晚喝了酒,恰好到了让我神经兴奋的程度。
于是,让老婆先睡下,自己一个人打开电视,在夜的寂静和酒精的浸泡中,欣赏起《纳尼亚传奇》来。
影片开始5分钟,我一下子就想起《指环王》来。
这个故事背景真的太像指环王的诞生过程了。
后来,我才知道,纳尼亚传奇真的和指环王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的版本是这样的:纳尼亚传奇系列的作者C.S.路易斯,和指环王系列的作者托尔金都是牛津大学教授,都是同窗挚友,二战之后,两个人感慨于时事之沧桑,又遗憾神话已经远离了世界,于是两个人相约著书。
这就成了后来的两部在西方非常著名的名著。
纳尼亚传奇系列最后一部《最后的战役》一书,为C.S.路易斯赢得英国儿童文学的最高荣誉“卡内基文学奖”。
而且,纳尼亚传奇的导演亚当森和指环王的导演彼得·杰克逊据说也是好朋友。
看完《纳尼亚传奇》,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名不虚传,果然弱智!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简单到没有功夫铺垫,摆出了一幅反正就这么着,信不信在你的不讲理架势。
然后就是大衣柜里的新奇世界,半羊人,魔女、半人半马人、会说话的豚鼠、狼、狮子,等等,一股脑地端给人看,然后,就是表现一下平凡的四个人类小孩怎么样成为了拯救魔幻世界的英雄,而他们也有平凡而成为了仁慈、勇敢、伟大等的化身。
在这点上,颇似中国经常挂在嘴边的主旋律。
并且,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在这点上,颇似中国的戏剧传统。
应该讲,我觉得看纳尼亚传奇还是比看哈里波特舒服。
我之所以如此说,是喜欢这个片子的画面。
在我的印象中,哈里波特、指环王以及一些西方比较流行的魔幻或者科幻电影中,黑都是主色调。
可是这部纳尼亚中,即使电影的反面人物——邪恶的、冷酷的女巫统治下的世界也显得挺美丽的。
可以说,女巫统治下的世界除了那些被划成石像的场面外,真的找不出什么让我恨得牙根痒痒的东西。
如果说女巫方面还有什么让人憎恶的,就是她那些难看的马仔。
不过,好像这些家伙除了长得难看,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特别可恶的地方。
如果丑真的是中恶的话,倒真的是罪大恶极了。
但是,谁说长得丑就是坏人了?
谁说长得丑的家伙聚到一起就构成了威胁国家安全罪了?
顶多是威胁了国家形象或者面子而已嘛。
对于这样的片子,难怪大家说他弱智。
对于“人生练达即学问”的中国人而言,这样的玩意简直是不值一提。
可是,这样的片子是不是就一钱不值了呢?
我觉得不是这样。
我有一个感觉,就是现在的中国文艺世界太成人话了。
其中一个体现就是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们人情世故方面也太练达了。
孩子的练达从哪里来?
无非是家长、老师和媒体。
最近有条新闻,说某个地方,某个小学,某个班,班里选择推荐市区三好学生,结果班里一半以上的学生投了弃权票,结果导致此班没有一个候选人得到了半数以上票,因而没有人选上三好学生。
后来,老师才知道,之所以那么人多弃权,是因为三好学生可能会在升学考试等方面获得加分机会,而这些小家伙们的心思是:自己选不上也绝对不能让别人选上。
天啊,这样的班级政治玩得太利落,也太功利了吧?
我觉得,现在的中国文艺作品,总希望用复杂而显得高深或高尚。
因此,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只要打开电视、走进影院、翻开书本,总都会被包围在一种阴谋诡计的幻想当中。
在这样的世界中,单纯意味着愚昧,勾心斗角被鼓励。
我们的文艺作品中,孩子如果表现得像成人,就会被充分表彰——幼年的小家伙在跳着天鹅湖,而这种表彰又反过来鼓励着孩子们更加早熟。
鲁迅讲,救救孩子。
我想说,现在的中国,先救救孩子世界的单纯吧。
一般的经济规律甚至是社会规律是物以稀为贵。
因此,我觉得像纳尼亚传奇这样的弱智,也是一种稀缺资源。
因此,这样的弱智也是该好好享受一下的。
欢迎光临我的Blog:http://shenzhen.blog.sohu.com
题记:因为看到新出的《纳尼亚传奇》系列书籍,想到很久以前看过的电影《纳尼亚传奇》,以及《孩子的宇宙》一书中对其的提及,重新看过一遍纳尼亚三部电影之后,心里感触颇深,故分享此文与大家。
纳尼亚,是一片神奇的大陆。
在这片神奇的大陆上,树木花草会跳舞、行走,很多动物会说人话,还有下半身是动物、上半身是人的各种兽人,生活在绿野山林湖泊大海。
这个世界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灵,他是一只具有强大魔法的狮子,名叫阿斯兰。
这样一个世界,是通过一个古老的衣橱连通到现实世界的。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4兄妹被父母寄养到某个老房子里,在他们躲猫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通道。
这4个孩子是兄弟姐妹4个。
最小的是妹妹露西,她聪慧可爱;老三是弟弟爱德蒙,他淘气乖僻;老二是姐姐苏珊,她稳重温柔;老大是哥哥彼得,他老成持重。
这个通道并不是对所有人开放,也不是一直对外开放的。
最有童真的露西,第一个发现了这个世界。
但这种脱离现实的事情,尤其是从那么小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没人会当真。
于是,哥哥姐姐去查看的时候,只看到了衣橱的木板。
可是,当他们集体闯祸,找地方躲避时,却又不经意间,打开了通道大门,4个人一齐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哥哥姐姐才知道,妹妹并没有撒谎。
几个原本手无缚鸡之力、为了躲避战争才来到这里的孩子,却在这个世界里拿起弓箭和刀剑,展开了一场与冰雪女巫的惊险战斗。
通过这场战斗,他们战胜了邪恶,保住了纳尼亚,并且快速成长,成为了纳尼亚的4位国王。
这看起来就像是4个孩子的集体幻想,在超越现实世界的彼端,有一个时间超越现实、空间辽阔、事物非凡的世界。
虚幻而不切实际。
但是,不要小看孩子的想象力,其实那是孩子对于时空、世界和自我的一个思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尽管懵懂,却总是在努力做一件事:搞清楚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从这种对世界的探索中,他们逐渐认识自己,形成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个很奇特的词语。
它可以用一句话解释:我就是我。
可是,这听起来就像是一句废话,让人没办法切中要义。
这就是它的复杂之处。
自我同一性建立在独立的自我之上,也就是说,我的存在并不是由其他人支撑起来的。
但这也很玄妙,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让人很难理解为何我的存在不是父母支撑起来的。
可实际上,这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对存在本身的探讨。
有的孩子会把自己的存在依附于父母身上,就如同有的父母会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一样,如果对方不理自己、有任何意见或行为反叛自己,他们就会立刻感受到存在的威胁,会失去自我。
所以,自我同一性,它是指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不依附于任何人。
反之,如果把自己的存在依附于其他事物身上,一旦事物消失或反叛,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就会立即崩溃。
很多时候,秘密充当了支撑自我同一性的绝佳事物,它让人感觉到自己是个独立的存在。
因为秘密是只有自己才知道,并且不依赖于别人而存在的事物。
所以,老三爱德蒙一开始守住被冰雪女巫蛊惑的秘密,就是他开始成长的标志。
可以说,他从捣蛋、反抗妈妈和老大的管束开始,就是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作为家中处于中间位置的孩子,又和老大性别相同,他就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孩子。
所以,他的表现无不是为了吸引旁人的注意,引发存在感。
而当冰雪女巫用王位来诱惑他时,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毫无疑问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内心的期许。
当他保守住这个秘密的时候,他也获得了自我同一性的满足。
但保守秘密只是成长的第一步,与他人分享秘密又是成长的第二步。
秘密也能在与人分享中增值。
这也是自我同一性的矛盾复杂性,它一方面要确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不同。
所以,后来,爱德蒙发现自己陷入了圈套,做了女巫的帮凶,才开始后悔内疚。
当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并且都选择原谅、保护他之后,他不但得到了释然,同时也迅速成长,变得懂事、有担当,跟哥哥姐姐站到了同一阵营,并且甘愿处于他们之下,成为第三位王。
当然,如果他在后悔内疚时,感受到的是家人的攻击和嘲讽,事情一定会一发不可收拾,爱德蒙从此就会陷入另一个黑暗的世界。
那么对于世界的思考呢?
孩子们为什么要经历这样一场奇遇呢?
当战争来临,爸爸去前线打仗,自己家被炮弹差点炸毁之后,他们被送往陌生的地方,遇到凶恶的女仆、神秘古怪的博士,这些无疑是他们现实世界中的巨大冲击。
为此,他们需要经历某种过程,经过某种成长,才能和这个波诡云谲、惊心动魄的世界和谐共处。
于是,战争中的敌人投射到想象世界中,那就是代表黑暗势力的冰雪女巫;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环境,投射到想象世界中,那就是他们要一切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带领别人去战斗,而不是跟随;阿斯兰就代表了正直、善良的信念,也代表了守护他们的天神,帮助他们战胜邪恶,克服困难。
现实世界中的战争也演绎到想象世界中去,他们既希望真实世界中的战争能够取胜,又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度过人生的这个难关。
人的成长,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段前后落差很大的变化,比如之前调皮捣蛋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之前安静乖巧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莫名其妙,这就是被称为“隧道”或“蛹”的状态时期,在豁然开朗之前需要经历的一段特殊时期。
这段时期,人们往往会通过想象来经历。
孩子们不论有否透露,他们或多或少会在内心形成一个自我的封闭世界,就像一个“蛹”一样,在其中成长、进化。
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阶段。
如果父母不理解,强行破坏,就像剪开茧子、里面的蛹状虫子容易死掉一样,孩子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创伤。
只有父母像外壳一样保护孩子不受外界强烈刺激,耐心地等待之后,孩子才会有新的发展,才会“破茧而出”,完善自我。
电影中,看似古怪吓人的博士,反而是孩子们的守护者,对于孩子们的奇遇,他并没有忽视,更没有嘲笑、讥讽或破坏,而是耐心地倾听,并且相信孩子们所说的内容,还鼓励哥哥姐姐要相信妹妹的话。
而纳尼亚世界中的阿斯兰,也是这样一位长者,充当着他们的守护神和指路人。
于是,他们经过复杂的战斗和内心的蜕变之后,成功度过了这段时期。
在第二部电影中,阿斯兰甚至明确地说明,哥哥姐姐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他们不需要再到这个世界中来了。
这些,就是深谙孩子世界的纳尼亚传奇所要表达的深意。
当然,还不止于此,故事中还有更多的细节,在告诉大人们,孩子的想象世界是多么重要,它们并不只是异想天开、胡思乱想而已,它们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是一个人完善自我的心理历程。
它在人类身上有着共通的发展规律,却也会遭受不同的对待而走向不同的彼端。
这样的幻想世界,是给孩子看的,让孩子从这个世界中看到自己世界的影子。
它也是给大人看的,它提醒大人该如何对待孩子,它也会勾起大人久远的记忆,想起自己年少时曾经幻想过的一片天地、一种朦胧的说不清的感觉。
有些东西就会在这个时候恍然,但也有些人永远做着懵懂的梦,不知如何醒转。
文章的最后,我想致敬河合隼雄写的《孩子的宇宙》这本书。
日本著名荣格派心理分析大师河合隼雄在这本书中,把孩子世界中的奥秘呈现出来,他让我知道了如此神奇、复杂、伟大的人之心理发展过程。
尽管这只是揭开面纱所看到的世界一角,但足以震撼到我,也让我能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孩子和这个世界。
还行吧,小时候就看过的故事~但说实话一直对美国史诗魔幻不感冒~这个好歹比魔界好看~
为一美而看,噗,喜欢萌人羊先森和冰雪女王。。。
我是因为看电影精选里介绍过,立马喜欢上那只狮子,才看的。。。。。很喜欢那只大狮子。。。。不过剧情一般。。。
勉强两分。导演是怪物史莱克那位,还是维持了丑演员加烂CG的个人特色。全片的抠像都太囧了,大量不必要的暗景看的眼累。纳尼亚故事童年时看过,只看完了四个,这套书写的简单粗暴,可供解读的地方也少,总得来说是挺随便的七个故事集
当然是比不上魔界~of course ~~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3部都是值得一看的~因为想让我们chinese拍出这等片子~估计我是没这个福气了
我的观影不满:http://www.douban.com/review/1275638/
Peter跟白女巫对阵的一声口号响彻云霄:为了纳尼亚和阿斯兰
能让我地一边看睡着五六次的电影很少。这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部。可见其乏味无聊的程度...劳民伤财的电影。
O白女巫~Tilda Swinton~好神仙~
这是护教电影,不要搞错
大一看的,除了小鹿人帅得非常,非常无聊。怎么还出到第三部了?!
会员,看到没的看,不能浪费啊。。。★
you won't believe..
觉得基本上做到了还原原著的画面感。起码跟我脑袋里想象的差不多。尤其是美艳的冰雪女王!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魔法衣柜,当我们好奇时,就会把自己装进那个衣柜。说实话这部电影并没有出色的魔幻电影该有的起伏亮点,情节按部就班,平铺直叙,但就冲着James McAvoy的可爱的牧羊人角色,我给了四星。好吧,我花痴了~
人马真是天生的骑士!!!!!!好帅气的狮子
看了半天就一直光顾着惦记James的羊人了
这么烂的片子竟然还有6+分,豆瓣儿果然在电影方面还是让人不齿
发现这类片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也可能是受看碟时拙劣的配音影响,导致我对它没好感。
真的不行。。。好好的书,大家去看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