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日没空追,院线必定冲!
吐槽太密集了,以至于一开始我都有些嫌聒噪。
后面反应过来,小独的碎碎念其实也是我的日常心声,只不过这种“诡异”的心理活动被电影具象化了,同时我也比较讨厌“社恐”的自己,观影如镜,很搞笑,也略变扭。
电影实在太美好了。
最近连着写了两晚关于“人性本恶”的文章,再突然来感受这种天真烂漫,人多少有些不自在,如果我有一个10岁左右的女儿,带着她一起来观影的话,应该会再投入不少。
最后Live第二首歌,小独的solo救场,眼角有泪划过,关键时刻违背本性释放本心的“英雄主义”是我百看不厌的夜空星辰,也是我对于人类所抱有的最后一丝幻想。
最喜欢的角色当然是“凉”了,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喜欢~“社恐”也能成为“英雄”的,但不要过度消费社恐与强立标签牌坊。
一个优秀的人,台前幕后总有一面是在践行着异于常人的努力,而我遇见的绝大多数“呆萌”,只是掩盖懒惰与穷酸的托辞。
和波奇酱同为infp4w5,哭了四处地方:第一处是“自卑着 但也向往憧憬着 我明白这种感觉” 我也是啊… 会羡慕耀眼的舞台、羡慕人群中的主角、羡慕天生就享受舞台的阳光人士,也曾为上台发言和与不熟的人交流等一点小事而紧张不已 努力扮演理想中的自己 但就像狼王梦的双毛 再怎么扮演也会有瞬间被打回原形… 提醒自己并不是天生阳光的人群主角…可我只能活一回 当然想要自己理想的样子 不想就这么算了… 哪怕会被一次次打回原形 也想要努力扮演 说不定哪一次 真的就成了自己的主角…第二次是她们稚嫩但拼尽全力的努力 其实真的是“尽力了 不留遗憾就好” 只是想要这样的体验…第三次是波奇酱室外演出 她害怕他人的审视 但其实大家都很友善 “敌人并不存在” 就像我之前说的 isolate 很大程度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 不要去假想敌 没有人审视你 即使有 他们也不重要第四次是乐队演出时 团队陷入低谷 观众的不利评价 波奇酱回忆起了室外演出时的友好感受 即兴solo 还是那句话 没有值得你在乎的人在审视你 如果有人审视你 那他们一定不是你重要的人 只要做自己的主角 留住那些值得的瞬间就好了…有些人看了会失望可能是孤独和他们理解的不太一样 但后藤那种自认有才能的社恐 班级透明人但内心渴望认同又多少带点自命不凡 自卑着但又憧憬着一个聚光灯下闪耀的时刻 只能说对上了频率就会有共鸣 “那时我含泪发誓各位必须看到我”也不只是天生阳光的e人的特权…
高考完的暑假重新捡回了六年没弹的钢琴,一开始连五线谱都忘记怎么认了,总是需要先把每个音都标出唱名才能开始练。
就这样练了一暑假,我慢慢有点找回了之前的感觉,刚入学就去学校的艺术团面试,但当场被学长指出了缺点,并在之后得知了落选的消息。
还是会很遗憾,六年时间真的会让人遗忘许多东西,当身边的朋友对我会弹钢琴表示钦慕时,只有我自己知道现在的水平已经配不上大家的青睐了。
以一种极慢的速度重读了一遍《被讨厌的勇气》,有种感觉是,虽然这本书是上一年春天看完的,但根本不知道当时怎么看的,只记得课题分离一个词而已。
因此下定决心不再关注于太多的看的作品的数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时间有限,能够品鉴好一些作品足以。
看书过程中对我来说是一部爽文,课题分离,目的论,世界地图中心论,让我如获至宝,让我一度认为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开开心心去实践去 去取悦自己 去成为幸福的期待中的原子人。
但书的后半部分,却让我有点泄气,作者又将幸福的落脚点放到“共同体”上。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又是什么现代原子人的大招,“共同体”有让我幸福不能受控起来。
我尽量去理解受控的共同体感觉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确实因为这一点有些不理解和丧气。
电影中阴暗女主作为吉他英雄,只敢发不露脸的社媒,一心想要去组乐队。
但幸运的是她真的是吉他英雄,这里有个纽带乐队,比家庭还温暖。
你社恐没关系,还有我们;谈的不好不会配合没关系,大家都在成长;你打工不想露脸没关系,你来做饮料我去招待顾客。
但是我们要你最贵的东西,我们可以成为朋友吗,我们是家人吗,我们可以互相照顾吗,你可以认真的做自己,做自己想要的努力吗?
小i人,坚持做自己吧,总有一天有人会爱你,会找到一个“共同体”。
即使暂时没有也没事,把你自己做好,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番剧未看,剧场先行。
在一部院线时长90min 的影片中,刻板的人物性格井喷式溢出、模式化的热血剧情行云流水般倍速推进,它像整部番剧的解说打样,剧场版观后已经让我失去回看原剧的动力。
孤僻与社交隔离并不是种怪异的性格,我时常因它感到舒适甚至是以此为区分自己与群体不同的固执傲慢佐证,尽管也会在观察到人群中行动自如自洽的个体而心生艳羡。
后藤独的机遇与困境、行动与西西弗斯在剧场版中的展现被精确计算到了每一个幕起幕落,同时却也失去了让观众顾影自怜的能量,我无法在已知精美结局的进化论中感受人与生命命题间互动的张力。
唯有那句「知晓自己的敌人在何处」依旧醍醐灌顶,这是青春乃至人生中都重要无疑的预言,因为误判而对着风车拔剑四顾的茫然已消耗人太多岁月,若我人生中有教诲如此,能否幡然醒悟得早一些?
还是任何经验都只能从真实的历险中以血泪换得,无从得知。
在《孤独摇滚(上)》的影像世界里,导演用充满颗粒感的画面和躁动的吉他riff构建了一个关于青春、迷失与自我救赎的寓言。
这部看似讲述地下摇滚乐队成长史的电影,实则是对当代年轻人存在困境的一次深刻叩问——当意义感在消费主义的狂欢中不断蒸发,当孤独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集体症候,那些失落的灵魂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节奏?
电影主角小森的形象令人难忘——一个在校园里格格不入的"透明人",只有在拿起吉他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这种设定精准击中了现代青年的精神困境:在高度标准化的社会机器中,个体差异被不断抹平,年轻人被迫在升学、就业的单一轨道上竞速,而那些无法适应这套游戏规则的人,则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小森选择摇滚,不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而是因为这是唯一能让他确认"我还活着"的方式。
导演通过这个角色向我们展示:当主流价值体系无法为个体提供意义容器时,亚文化往往成为最后的避难所。
影片中乐队的排练场景具有强烈的隐喻色彩。
那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既是物理空间,也是心理状态的投射。
四位成员各自带着伤痕聚集于此——家庭暴力的阴影、校园霸凌的创伤、性别认同的困惑、存在意义的虚无。
他们起初甚至无法合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这种音乐上的不协调恰恰反映了当代年轻人沟通的困境: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连接手段,却失去了真正理解彼此的能力。
而当他们终于找到共同的节奏时,那种爆发力不仅震撼了观众的耳膜,更直击心灵——它证明了即使在最孤独的灵魂之间,也可能产生深刻的共鸣。
电影对音乐的处理极具匠心。
导演没有将摇滚神化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药,而是如实展现了它的两面性——既是宣泄的出口,也可能成为自我毁灭的加速器。
小森在台上撕裂般的演唱,既是对痛苦的释放,也是对痛苦的沉溺。
这种矛盾性使影片避免了廉价的心灵鸡汤,而是呈现出青春残酷的真实质地。
当贝斯手美嘉说出"我们不是因为快乐才玩音乐,是因为不玩音乐会死"时,电影道出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它源于生命内部的不可承受之重,是将痛苦转化为美的炼金术。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城市空镜头——霓虹灯下的天桥、凌晨的便利店、拥挤的电车——构成了现代生活的异化图景。
在这些场景中,人物总是显得渺小而孤独,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
这种视觉语言暗示了一个尖锐的社会批判:在后工业时代的齿轮中,个体越来越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声音。
而摇滚在这里成为了一种抵抗姿态,是对同质化生活的拒绝,哪怕这种拒绝注定是悲壮的。
电影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成长浪漫化为一条直线向上的曲线。
乐队经历短暂的高光时刻后迅速分崩离析,成员们各自陷入更深的困境。
这种叙事选择体现了导演对青春本质的深刻理解——成长不是克服问题,而是学会与问题共存;成熟不是找到答案,而是接受没有终极答案的事实。
当片尾小森独自站在河边,将乐队合照撕碎撒入水中时,这个动作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臣服。
在一个人人都在表演幸福的时代,《孤独摇滚(上)》敢于展示伤口的勇气本身就具有革命性。
它告诉我们:也许摇滚不能解决孤独,但至少能让孤独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许音乐不能带来救赎,但能在虚无中刻下存在的痕迹。
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曲震撼人心的摇滚——不完美,但真实得令人心痛。
这不是一部关于成功的励志片,而是一曲献给所有在虚无中寻找意义的失败者的安魂曲。
当小林在台上将孤独转化为暴烈的音符时,我们突然明白:真正的摇滚精神不是反叛的姿态,而是将内心伤口公开展示的勇气。
那些被社会视为"问题"的孤独者,或许恰恰是唯一清醒的人。
而电影也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当孤独成为我们的武器,我们是否就真的找到了出路?
得不到就毁掉,厌女犯罪低龄化,英剧还是那么先锋敢拍| 混沌少年时 拉片_哔哩哔哩_bilibili
开辟了漫威电影宇宙辉煌篇章。
托尼·斯塔克,天才、亿万富翁、花花公子,开场便是纸醉金迷却傲慢不羁的形象。
意外被囚山洞,生死绝境反而激发他的创造力,用简陋材料打造初代战甲,初次试飞燃爆荧幕,金属光泽与强大火力,科技感拉满。
战甲不断升级,背后是托尼自我救赎与成长。
他嘴炮不断,幽默化解危机,却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
小罗伯特·唐尼完美演绎,赋予角色鲜活魅力。
影片高潮,他携战甲直面反派,火光四溅中尽显无畏,这不仅是科技与武力碰撞,更是凡人蜕变英雄之旅,让观众坚信智慧与勇气能冲破一切枷锁。
开辟了漫威电影宇宙辉煌篇章。
托尼·斯塔克,天才、亿万富翁、花花公子,开场便是纸醉金迷却傲慢不羁的形象。
意外被囚山洞,生死绝境反而激发他的创造力,用简陋材料打造初代战甲,初次试飞燃爆荧幕,金属光泽与强大火力,科技感拉满。
战甲不断升级,背后是托尼自我救赎与成长。
他嘴炮不断,幽默化解危机,却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
小罗伯特·唐尼完美演绎,赋予角色鲜活魅力。
影片高潮,他携战甲直面反派,火光四溅中尽显无畏,这不仅是科技与武力碰撞,更是凡人蜕变英雄之旅,让观众坚信智慧与勇气能冲破一切枷锁。
不推荐,无聊可以看看 最近电影院里真的没有什么让人特别有欲望去看的电影,最后挑挑拣拣选了这个。
最开始就没有没有对这个电影有特别大的期待,看之前就猜大概是青春物语+音乐—女高中生/初中生通过音乐获得友情拯救什么之类的。
希望至少能会是《lovelive》《AKB0048》《卡罗尔和星期二》这样的水平音乐番,毕竟给开电影了。
我甚至没有期待是《星际牛仔》那样的音乐,但至少音乐要做到可以吧。
但实际很一般,加上电影院的音响效果,都甚至比不上我之前用电脑看的音乐番更出彩。
实际最后的结果果然也和我猜的相像,但是虽然并没有对主线的羁绊,四个女孩子的友情感动,(我觉得主要是主线四个女孩子之间的羁绊铺垫的太浅薄叾,我感受不到那种类似命中注定的友情,或者说但凡她们现实出道组成乐队,我也会觉得她们只是普通的同事,没有团魂,一定会是主角孤独的个推,一定做不了团粉,随时留言要单飞)而且说实话,作为一个音乐番,音乐真的写的很一般。
是那种我看完电影,不会去网易云找一下收藏下来的。
反而整个故事只有在那个醉酒的成年姐姐在路边随意的开始路边表演的那段,突然感受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流动和真实,而不是套路化的流水。
成年人或者说前辈的温柔真的和灿烂的夏季晚霞很相配。
话说酒精 乐队 夏天 真的很公式!
另一个让我会心的就是孤独搞乐队的原因真的很有意思,搞乐队出名-辍学=有钱有闲。
未来要在节目里作为乐队大佬,用风轻云淡的口吻讲初中被孤立的青春伤痕,那种大佬风范。
真的看过好多好多类似的。
作为电影的话我觉得只值三星,但是本来就没抱太高的期望,所以还是综合一下给了四星,觉得评分7.5左右比较合适。
删改太严重了!
整个第七集居然全部删掉了,那可都是精华啊!
拍照那部分也是,删得都不连贯了。
玩女人那段也没了。
更重要的是因为前面的删除,导致电影全片没有直接介绍星歌和虹夏的关系,直到中后段才由角色之口说出两人关系,没有看过番的观众也不能直接依靠两个人发色相同就判断她们的关系吧。
删除大量片段后,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段蒙太奇。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理解制作组做了很好听的原创歌想放出来的心,但是蒙太奇片段没有重新作画,人物一直在说话但是没有声音,就很奇怪,如果不是看过原作一些片段会有点不好理解。
整部影片的节奏也很奇怪,太快了,像是开了1.25倍速,这可能就是番剧和电影的区别吧。
上半部分浓缩了一到八集,明白是想断在“波奇酱的摇滚”(孤独摇滚)那里,但是还是太赶了。
总结,是完完全全的粉丝向电影,非粉不建议观看,会感觉云里雾里。
因为我是基本上不看番剧总集篇的,所以不是很清楚是不是总集篇都有这些弊端。
但是下我还是会去看的,可能我这种粉丝就是甘于被割韭菜吧。
话说第二季给我好好做就行!
角色塑造鲜明生动,主角后藤一里绰号“小孤独”,是一个重度社恐的高中生,她的内心戏十足,恐惧社交却又渴望他人认同,常常因为过度的妄想或对事物的期待,做出奇怪的言行举止,形象非常可爱且极具代表性。
此外,乐队的其他成员也各有特点,如坚持个性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的凉,因厌倦乐团里追逐大潮流趋势而选择退出等,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孤独和故事,在主线中穿插着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饱满真实。
影片围绕孤独与成长的主题展开,描绘了社恐少女通过参加摇滚乐队,在队友的支持下逐渐打破自我、获得勇气和成长的过程,这种关于克服内心恐惧、追求梦想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主题,很容易触动内心。
整体剧情紧凑而不拖沓,以小孤独加入乐队后的成长历程为主线,逐步展开各个情节,既有轻松幽默的日常训练和生活片段,展现出乐队成员之间的友情和青春的活力;又有紧张刺激的演出情节,凸显了主角在面对挑战时的心理变化和成长。
对于孤独和摇滚这两个命题的探讨有时浮于表面,表达得过于娱乐化,没有更深入地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内涵。
为了突出角色的社恐属性和喜剧效果,影片中的一些情节设计可能会显得过于夸张,导致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观看时会产生一些突兀感或难以完全代入剧情。
在剧情结构和表现手法上,相对较为传统,没有特别大的创新和突破,缺乏新鲜感。
好老套。。。没看过番直接看的实在爱不起来。
过头好看了
结束乐队。
去掉了一些过于冗长的小孤独“融化”戏份,整体节奏变快,但也有点太快了,成员之间那些互动简化了之后,那些打动我的爱与温暖也变薄了。
大概是第一次在影院看动画总集篇
本片為存在社交障礙/溝通障礙之症候者,建構了一套充滿光明的、十分理想化的社會實踐方案:毫無疑問,女主角已屬於社交障礙患者中的幸運兒,她不僅具備獨特的能力禀賦,有能夠變現的巨量線上粉絲,還擁有並不構成威脅的原生家庭環境,同時能夠在危機四伏的校園生活中,交到志趣相投的真心朋友。也正因此,在影片和原聲帶的評論區看到了不少與小獨“比慘”進而自慚形穢的觀後感,例如,“波奇醬只是有社恐,而你只有社恐”,“孤獨搖滾實際上並不孤單,波奇醬還有她知心的朋友,而屏幕前的我們呢?不信你放下手機,看看誰更孤獨”。也有人試圖互相寬慰:“當我放下手機,我知道還有千千萬萬和我一樣‘孤獨’的人,所以我們並不孤獨。”2025年4月26日00:15於珠影星寰8號VIP廳,廳中僅一人。
没看过tv,所以到试演部分才开始适应画风,剪碎的过渡情节也比较生硬,不过最后还是有一点点燃。
算是吐槽役向的轻少女动画吧,虽然已经不太适合我这个年纪,但胜在有趣,ost 也是蛮抓耳的,没看过动画,看看这个总集篇也不错。
孤独摇滚,上!若雀小,比天高。(演奏《那个乐队》,一个镜头留给了小孤独睁开的右眼。)
纯割韭菜。。。
社恐的笑点太过密集(以至于感觉有点过度消费这种「社交障碍」的病灶),几首流行摇滚风的配乐也有点老土。现在组乐队的中二少年们,平时社交破冰或聚在一起竟然并不会聊自己最喜欢的摇滚乐队偶像和歌曲吗?组乐队的最大动机,难道不是因为真的喜欢摇滚乐吗
首先,真社恐不会提醒队友“你没买单”
第一次被豆瓣的评分欺骗了
5- 两部连看,节奏崩成了一坨,剧集经典的内心os与情绪可视化在饱和式轰炸后也索然无味,只剩下经典事件的重现给到略微的感动,能做到粉丝场到最后大部分人玩手机真的难以评价。原始剧集虽然本身较短,但这种单纯“重置”法子还是难以达到应有的质量:全程似乎开了倍速,台本轰炸与莫名其妙的情绪起伏还有不明确的高潮结尾,甚至连角色的成长变化都塑造地毫无弧光,实在是食之无味。
【3.0+】即使粗糙即使琐碎,还是能被其中的情绪与能量所感染,看独特耀眼的他们肆意的交织共舞,青春虹光的组成有阳光也必然有阴影,抱着希望奋尽全力去迎接一个又一个未知的明天,别管最后抵达了哪里又是否成功,只要尽情投入了,那这段旅程的过程就已收获了太多珍贵的美好与感动,或许你很卑微很渺小,但你仍是你自己的英雄,人生其实就像摇滚,不曾停歇又永远滚烫炽热,看完想立即补番了……
炒冷饭
一般般,表演的片段也太少了…全程在讲初中生如何适应与人相处
果然演出才是动画王冠上最璀璨的钻石!
较为精炼的本体基础上再剪出90分钟的总集篇,不是一个好主意。从路人反应来看,甚至称不上“无用功”,帮了倒忙了。而对粉丝来说,他们最缺的是剪的这般敷衍的东西吗?……快🐴加鞭去做第二季😭👊 快🐴加鞭去做第二季😭 快🐴加鞭去做第二季😭👊
剧情和人物性格非常不喜欢社恐人设非常令人不适没看过番剧很难进入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