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exandra Bentzien译者:覃天校对:易二三来源:nyaff.org(2022年7月15日)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带着自己的最新作品《速度与爱情》来到纽约,为第20届纽约亚洲电影节开幕。
这部影片融合了动作、爱情、喜剧等多重元素,讲述了竞技叠杯高手阿高(纳特·奇查理饰)在和女友小洁(乌拉萨斯·斯帕邦德饰)分开后,在琐碎的生活中继续追求梦想的故事。
即便他们已经分开,但小洁一直在默默关心和照顾着阿高。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的影迷着迷于他作品中古怪、出格的叙事,以及那些一本正经去搞笑的人物。
纳瓦彭2013年的电影《玛丽真快乐》灵感来自于一个少女写的410条推特动态,她在这些动态里随意记录着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渴望成长的心情。
在《就爱断舍离》(2019)中,纳瓦彭一窥主人公简的极简主义生活,电影的故事由「如何抛弃」手册的章节组成,简准备清空家中的旧物——尽管每件物品都代表了一段难以割舍的过去。
这两部电影都很好地平衡了怪异感和怀旧感,形成了一种优雅的叙述方式,让人苦乐参半,如同逝去的时间般难以描述。
在《速度与爱情》中,导演勇敢地跨入了一个新的叙事世界,淡化了自然主义的 「慢热感」,通过快速的动作场面加快了影片的节奏,同时强调了滑稽感。
在《速度与爱情》国际首映之前,纽约亚洲电影节与导演坐下来讨论了这部电影背后的灵感(剧透:尽管他以前的电影可能属于文艺片的范畴,但他是超级英雄大片的超级粉丝),以及如何在一种新的电影制作风格中进行实验的挑战。
从回忆、语言等这些常常出现在他作品的叙事主题中,观众可以看到,纳瓦彭一直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对其他地方的渴望。
在访谈中,导演还谈到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度,以及在任何时代下有关青春成长的话题,因为成长的地方以及人际关系会塑造我们现在的样子。
问:我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你对谈,几年前我看了《玛丽真快乐》,我被你用推特的方式来讲述这两个女孩的友谊所打动,这很有趣,也相当感人。
我最近又去看了《就爱断舍离》,现在刚刚看了《速度与爱情》,所以今天很高兴能和你谈谈这部电影。
首先想问,你为什么要选择竞技叠杯这个主题?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我在这部电影中主要想探讨这样的话题,那就是探索正在成长或需要成长的超级英雄的日常生活。
对我来说,「超级英雄」的含义是一个非常擅长做某事的普通人。
所以我必须为影片的主角设计一份特长/职业,他们生活中的超能力是什么。
一开始我想到的是运动员,比如跑得最快的人。
随着我想得越来越多,我发现了叠杯竞技运动,我看了很多选手的视频,他们的手速非常快,很多选手能在4秒内完成所有动作!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超能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太厉害了。
我觉得这个运动很适合电影,所以就选了它。
问:你之前接触过竞技叠杯选手吗?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没有。
问:你只是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他们的视频?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是的,但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美国的一项运动,我以为泰国没有人玩。
但后来我搜了一下,发现在泰国也有一个竞技叠杯俱乐部。
所以我就联系了他们,想多研究一下。
然后我想我可以把这个角色设计成一个泰国选手。
问:你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没有去过一些竞技叠杯学校,或者和那些玩家接触过?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有接触。
当我联系泰国的那家俱乐部时,他们给我派了一个专业的老师,告诉我这项运动怎么玩,以及玩家之间是怎么互相接触的,也给我讲了一些玩家圈的故事。
问: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叠杯了?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我只会一点,而且我玩得特别慢,哈哈。
随着我对这个游戏、选手和规则了解的越来越多,我开始意识到,他们不光是在追求更快的成绩,实际上也是在处理自己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问:你刚才提到,你想拍一部以普通人为主角的超级英雄电影。
你能谈谈这个想法背后的灵感,以及它的来源吗?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也许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搬进了自己刚买的房子里。
其实我是一个只会拍电影的人,所以买房子对我来说是没有接触过的体验。
关于房子的一些问题,可能很多人很快就能轻松地解决,但对我却很难。
所以我之所以产生拍这部电影的想法,是觉得有的人只擅长做某类、甚至一件事,但生活无法自理。
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他们都处理不好。
我开始想,要是管家阿尔弗雷德身边没有蝙蝠侠布鲁斯·韦恩,他还会做什么呢?
这些想法构成了这部电影。
问:是的,主角阿高没法独立完成生活中的事,他总是需要小洁的帮助。
我注意到,你之前的电影经常关注年轻人或成长的主题。
你为什么总是对成长的主题感兴趣?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我之前的作品的主角大多都是青少年,所以这次我想让主角的年龄稍微大一点,大概三十多岁。
这不仅是我,也是泰国电影中的一次新的尝试,因为大多数泰国主流电影关注的都是少男少女的故事,主角顶多也才二十多岁。
我觉得在三十多岁来讲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很有意思。
就像我刚说的,拍这部电影是一次新颖的经历,因为我已经38岁了。
从30岁到38岁,我经历、学到了很多。
现在的生活和我二十多岁时的生活已经截然不同,我听了一些人的故事,他们经历的情感或者人际关系,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
我也有机会和一些处于离婚边缘、四十多岁的人交谈,他们只是在等着孩子从大学毕业,然后才能坦然地离婚。
这和青春期的爱一点儿也不一样,因为十几岁的情侣从来不会考虑生活,他们只会去爱。
但是三十岁的爱,是依附在物质条件上的。
在这个年纪一谈到爱,就是在讨论生活:两个人的习惯、处事方式、经济基础等等。
我也觉得人是在变的,二十多岁是一个样子,三十多岁又变成了另一个人。
所以情侣们才会见面、聊天来挽救一段关系,或者找到自己在情感中的位置。
问:《就爱断舍离》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简意识到自己有着过去的种种记忆,而且电影里的每个人也都他们无法恢复的过去。
但在《速度与爱情》中很有意思的是,主角阿高就是个大孩子。
他唯一的过去就是竞技叠杯。
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好像又比身边的成年人更年轻更有趣。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他的心里好像有个长不大的孩子,这也是我想通过影片表达的。
问:是的。
而且我觉得在很多方面,你之前作品中的很多角色似乎比他成熟得多。
即便阿高连料理自己生活和做家务的能力都没有,但他也和小洁一起度过了十年的时光。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虽然看上去这部电影的叙事和内容都和阿高有关,但小洁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这是一部关于她的电影。
在写剧本的时候,我会问自己,这到底是他还是她的故事?
但也许在潜意识里,我觉得这是她的故事。
小洁必须在生活中做出一个有关未来的决定。
这样一来,才能够有更多现实的素材和依据来支撑我把剧本写完。
不过光看故事梗概,观众大概也会觉得这是一部关于阿高的电影。
问:所以小洁好像才是真正的超级英雄。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是的。
她最后做出了离开的决定。
但我也不知道该不该把她看成一个超级英雄。
虽然我把阿高设计成了一个大孩子,但他也得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生活的风力把他变成了一个成熟的成年人。
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也是这样:他们的父母一直会在生活里给他们各种帮助,但有一天,父母终将死去,他们必须学会承担和成长。
我觉得这些都是成熟的表现。
问:是的。
尽管影片中的人物已经三十多岁,但他们也在面临着一些困扰着青少年的问题,只是问题的大小不一样。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风格和调性也和你之前的很多作品很不一样,有很多动作片的元素。
你在片中恶搞了《飓风营救》《疾速追杀》《星球大战》和《寄生虫》,你为什么想到要这么设计?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 如果你看了我之前的电影,你会感受到其中自然、慢热的风格。
我拍电影已经十年了,做《速度与爱情》的时候,我只是想拍一些新东西,想做一点实验,为电影找到新的想法,或者找到一种新的风格,也是在找自己未来的方向。
熟悉我作品的观众总是说,《速度与爱情》显得有些不一样。
因为有很多人喜欢《就爱断舍离》,看过《速度与爱情》之后,他们既惊讶又困惑。
但就我个人而言,就像我刚说的,我想做一点改变。
《速度与爱情》其实和我之前拍的那些商业片很像。
那些商业片的风格可以是喜剧风,也可以是荒诞的,因为商业片里恰恰可以做很多尝试;简短的信息量可以让我更多专注于风格,玩弄一些电影技巧。
我可以试一些梗,或者尝试新的主题。
我之前还没有把这些放进过电影故事里,这次正是一个好机会。
问:你一开始就想要尝试一些带有动作感的设计吗?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是的,实际上我看了很多动作片。
但有时当我作为观众看这类动作片时,怎么说呢,我并不入戏,但我喜欢动作大片中角色相互之间的反应。
每个人看起来都很严肃,但是......(笑)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我很享受;作为一个电影人,我觉得动作片有点像喜剧——从头到尾每个人看起来都很严肃,因为这是一部动作片,所以我知道,如果我想拍一部恶搞或戏仿的动作片,那一定得是一部喜剧。
在《速度与爱情》中,有很多恶搞电影的段落,这有点像一封写给大片的情书,因为影片中所有的参考片都是我喜欢的电影;因为我足够喜欢,我才能完全记住那些片段中的节奏和分镜。
问:你写剧本的时候,脑海里最先冒出来的是哪部电影?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也许是《飓风营救》,因为如果你要写一部动作片,里面肯定会有打电话的场景。
这部电影里有很多接打电话的场景,所以我自然地想到了《飓风营救》里面标志性的电话戏。
问:这次在尝试新类型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困难?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我觉得还是挺难的。
当我写剧本时,我不会感受到这些困难。
开拍之后,我才感觉到这是和我以前的作品完全不同的一部片子。
我之前的作品都很慢热,有很多长镜头,摄影机移动地很缓慢。
但这部电影里的一切都很快。
它不光和演技有关,而是摄影机和演员之间的节奏问题。
演员的动作得跟上摄影机的移动。
这种拍摄方法我有点不习惯。
但是我很享受尝试的过程,因为作为一个导演,享受现场拍摄很重要。
《速度与爱情》中有一些戏份保留了我之前作品的风格,特别是小洁的部分,它是一种慢热的家庭剧,很写实。
我拍这些戏的时候觉得很安心,因为我很熟悉布景,很熟悉摄影机移动的方式。
而拍阿高的戏对我来说就难很多,因为我不知道有没有拍出那种速度感,还是太慢了?
会不会慢得无法剪出来?
但如果太快了,就会丢失很多信息量。
拍摄的过程非常有趣,我在片场也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会拍出一部怎样的电影。
所以我不得不在剪辑台上再冒一次险,看看会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觉得自己好像在剪辑台上重写了一遍剧本。
这是一部喜剧片,所以通过剪辑,很多剧本中没有的素材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问:影片中有很多小的把戏。
而且在一些时刻,人物提到他们实际上是在一部电影中。
阿高坐在地上想,哦,我不知道这一刻会不会出现在预告片中。
你为什么要加入这种心理旁白?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这是一部认真搞笑的喜剧!
(笑)我想为观众解释一些人物的动机,但我想说,这是我自己想拍的梗。
是在片场想出来的即兴创作。
剧本把所有的戏份都写好了,所以我和演员说,你们可以说一些想说的话,心理旁白。
当我在监视器上看的时候,我觉得太好笑了,所以在剪辑阶段就加了进去。
我也很喜欢那些打破第四堵墙的电影,比如伍迪·艾伦的作品或者《死侍》这样的漫威电影。
可能是因为我就是一个导演,所以很喜欢那些关于电影的影片。
我不知道能不能把这种做法叫做「内部梗」,属于电影人的「内部梗」。
所以我有点担心观众会不会理解这些旁白。
但如果想做新的尝试,就需要打开各种可能性。
有机会,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也许观众会喜欢呢?
如果他们能接受,这就是一种新的喜剧手法。
这就是我的想法。
问:我个人很喜欢这种幽默感,还有人物的内心活动。
我也很好奇,为什么乌拉萨斯·斯帕邦德扮演的小洁在整部影片中都说英语。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我觉得这来源于我们的内部讨论。
我之前没有见过乌拉萨斯·斯帕邦德,只是打电话邀请她来演这个角色。
在开拍前,我和她聊天的时候,我发现对方很喜欢在句子里蹦英语,一会儿说泰语,一会儿说英语,用双语交流。
我之前没有这么想过小洁这个人物,所以在试演的时候我也让乌拉萨斯在泰语和英语之间切换,我在看录像的时候觉得很有趣。
首先这样说台词的方式很美,另外我觉得语言也和边界有关,而《速度与爱情》想表达的正是,现在的人们是没有边界感的。
问:没有边界感?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是的,没有边界感。
如果你是一个泰国人,也许适合你的地方恰恰是美国。
我觉得这很有趣。
小洁是一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泰国人,但她没有出国的想法。
而阿高是一个梦想去美国比赛的泰国人。
这也是我想通过故事强调的影片主题。
问:所以,好像最终这种边界在影片中不再存在,但电影仍然在表达:去美国是一种解决方案。
美国作为一个梦想的目的地,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了那里,也许就能成为一个著名的竞技叠杯选手。
你接触的那些玩家或者说在泰国生活的人,他们会这么想吗?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很多泰国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都想去别的地方。
他们想离开这个国家。
因为实际上泰国有很多问题,不是每个人的梦想都能得到支持。
有时候,喜欢动画的人——或者有特殊才能的人——不得不从泰国飞往美国工作。
而如果你留在泰国,你可能有一份工作,但你必须搬到欧洲的某个国家,才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所以。
我认为这部电影中的泰国很真实。
问:你觉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在泰国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吗?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未来可能会吧。
实际上,我想在这部影片中讨论的是,人们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其实也没关系。
因为如果你真心地爱对方,地域也不是问题。
他们不光要考虑在一起的问题,还会相互支持彼此。
影片最后,阿高和小洁还是分手了,我想通过这个结尾强调我的想法。
有些观众问我,他们会不会和解或者复合呢?
我想说,在未来可能会吧,因为他们之间还是有爱意的。
结尾不是一个正确时间和场景。
也许阿高来到了美国,但他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他还是想在泰国和小洁生活在一起。
问: 我对你如何在你的电影中讨论记忆和时间的主题非常感兴趣。
我想问你的最后一个问题也和它有关。
在《速度与爱情》中,时间似乎是一种可以窃取的商品,阿高对小洁说,「很抱歉,我偷走了你的时间。
」各种角色也说,「我浪费了这么多时间。
」你与时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讲述关于时间和记忆的故事的灵感来自哪里?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这个问题有点难(笑)。
对我来说,过去和时间都非常珍贵。
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会来到我身边。
我总是喜欢回去看那些老照片。
我喜欢在每一个新年到来的时候整理我的房间,我总是在我的房间里找到一个老物件,当我看到它时,很多场景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无论我拍什么样的电影,我在电影中总是有这个主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
当你提到它,我才意识到:是的,我总是会关注关于记忆和时间的主题。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即使你用泰语问我,这个问题也很难,因为我从不考虑这个问题。
但是,我认为时间就像一个不断更迭的生命系统。
我对这个系统很着迷。
现在我在写一个新的剧本,刚写了一点,它也有关于时间的(笑)。
但这次更进一步——这是关于老年人的一部电影。
是的。
也许是因为时间对我来说是关于一切的系统。
如果我理解时间,也许我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
每当我拍电影时,当我从电影中得到一些信息时,这些信息也是在和观众交流。
而当角色在电影中得到答案时,我也得到了我对时间的理解。
因为影片中的一切,每一个故事都来自我的生活片段,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是一种复述:每部电影都讲了我在那个时期遇到的生活问题。
也许我的问题总是围绕着时间:我怎样才能控制时间,我怎么能找回过去?
而答案是:不可能。
你只能放任时间的流逝。
有时,你必须舍弃一些事物和一些人,和一些情感告别。
因为有些东西你再也找不回来了。
也许这就是答案。
This interview took place on Friday, July 15, 2022 with Alexandra Bentzien and 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来源:https://www.nyaff.org/blog/interview-with-nawapol-thamrongrattanarit
最近上映的新电影可以说是约等于零,国庆档虽说不是很争气,但还是使得国庆后的一周没有什么新电影上映,不过还是有一部泰国喜剧爱情片《速度与爱情》上映。
自从2017年的《天才枪手》国内大火,拿下2.71亿票房之后,国内时不时会引进一些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导演纳塔吾·彭皮里亚的新作《一杯上路》就在今年4.1国内上映。
《初恋这件小事》的女主平采娜·乐维瑟派布恩主演的《友情以上》也在2019年国内上映。
《天才枪手》女主茱蒂蒙·琼查容苏因主演的《就爱断舍离》也于2021年国内上映,这部电影的导演正是《速度与爱情》的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 。
此前《速度与爱情》曾定档9月15日,后来改档到了10月13日。
影片之前还提名了2022年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还成为2022年金鸡国际影展的开幕片,开票半个多小时就售罄。
作为一部爱情喜剧,《速度与爱情》还是有很多有趣之处的,甩国内爱情喜剧类型一大截。
影片从一对同居情侣开始讲述,男友大高是小众竞技项目叠叠杯的世界冠军,女友小捷照顾家里其日常起居以及操劳家中大小事务。
因为大高要随时保证专注来练习叠叠杯,所以小捷得随时保持安静。
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一个专注于叠叠杯,一个操持着这个家的其他事务,两个人的交流少之又少。
大高专注于手中的叠叠杯,直到看到空了的水瓶与衣柜,才意识到女友已离他而去。
生活不是搭伙过日子,需要交流沟通,需要相互理解,而毫无沟通的生活也是他俩分开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高依靠参加叠叠杯的奖金维持家用,小捷则担当起了家庭主妇,看到有人说将叠叠杯换成工作,这生活的代入感一下就上来了。
女友的离开让大高变得生活不能自理,他才发现洗衣会腰疼,做饭不容易,四处充满了灰尘。
也是从这里开始,影片开始变得有趣,大高学习生活技能的过程带来了很多笑料。
片中的自我吐槽也让影片更加有意思,甚至还打破第四面墙,让主角自己吐槽电影缺乏动作场面,剧情不够紧凑。
尽管在自我吐槽,但片子叠叠杯的比赛还是颇具武侠动作片的感觉。
除此之外,影片还拿超英电影、动作片和曾经大火的韩国片《寄生虫》开涮。
从海报就可以看到《速度与激情》的影子,人物形象还有点和复仇者联盟有点像,不过是将武器换成了日常用品。
片中不断抛出的电影梗颇具迷影精神,还是可以引起影迷的一波欢呼的。
电影的结局并非是美好的,影片也试图通过一个轻松搞笑的方式来阐述男女在家庭中的关系,诸如此类的电影这些年不是没有,但能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还是很少的。
两个人一起生活,再怎么普普通通,也需要双方互相体谅
大高有梦,梦不分简单与伟大。
小婕并不是没有梦,大部分人就是想平平安安过完完整的一生。
直到她想要一个孩子,这几乎算不上梦。
大高能全身心地为自己的梦而活,这点就值得“别人”羡慕!
亚里士多德说:“能够不受阻碍地培养、发挥一个人突出才能,不管这种才能是什么,是为真正的幸福。
”电影开始(2005年),辅导员在对高三学生们做高考前最后的个人谈话。
“你的成绩不大理想。
你有什么打算?
” 老师对每个人都用同样的问题开始。
学生脱口而出,五花八门的梦想就是和正经职业毫不沾边儿。
但在他们讲到自己梦想的那一霎那,眼睛里是有光的。
这些梦,在辅导员眼里却是平庸世界里最浪费口舌的事,如今的她已经感受不到年轻人对未来的期待。
老师驾轻就熟地碾压着学生们稚嫩的自我,她所代表的主流标准并不希望他们沉浸在不切实际的荒唐想法中,坠入吃力不讨好的漫长人生。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化的人格,而不是沉迷于个人喜好之中。
这些学生学习不好不是因为傻而往往是因为“胡思乱想”,他们拥有一颗独特的心,仿佛传统的领域对他们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偏要翻越艰险的刀锋,去挑战个人与社会的边界。
当然,社会有的是方法让你学会放弃,虽然我们终将接受这样的现实,但屡屡碰壁也许是因为我们自己都不够相信自己。
同样的,梦想成功的背后也是别人的滋养,筑梦的小环境是由身边的人共同搭建起来的,从一点一滴中循序渐进。
电影中时间到了2018年。
植物在适应的环境里就能茁壮成长!
大高幸运地拥有这样的环境,十三年终于坚持到离梦想最近的位置。
梦想并不是一直有耐心陪所有人走下去。
它就像人生伴侣,讲缘分,各种诱惑挑战,没有持续的利益,甚至宗教般信仰的支撑,很难坚持到见证最终幸福的时候。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细小的意义被发掘,为世界贡献了丰富多彩的可能性,但是细小梦想开始并没有足够市场为其买单,只能依靠自身的热爱,长期坚持为爱发光。
在这个过程中能理解和支持你的,都是你的天使。
这么多年,大高专注于叠杯竞速上,从自我出发,在自己的庭院,选择对世界视而不见来保持宁静与纯粹。
一切都被排除在外,只留下窄窄的一条缝,乃至恍惚的一个光点,大高选择了叠杯而抛弃了生活的意义,离虚无仅咫尺之遥。
在电影里,另一个困在虚无中的人是一心在等待被大高反超的非洲小男孩儿。
在反复的自我挑战中已经没有了孩子应有的朝气,像个老人一样坐在孤独黑暗中等待一个数字的变化。
好在最终妈妈让他感受到生命中的平凡时刻更重要。
坐在后院吃妈妈做的食物,有爱陪伴的童年绝对要比冰冷的计时器上的数字更幸福。
当小婕离开大高后,他就像第一次睁眼看世界的巨大婴儿,突然发现世界原来这么复杂。
由于分心,成绩被小朋友们轻松超越,大高一下子就失去了游戏的意义,一个成年人走到了崩溃边缘。
大高对小婕是模糊的爱,因为他不懂什么是爱,怕被尘世所扰,怕被爱束缚,内心无法再毫无羁绊。
在小婕的庇护下,他躲藏在最熟悉的叠杯中,不想去面对与人、与世界之间微妙的相处。
而小婕留下他一人面对世界后,生活的不断重击,才使他的内心中生出要成长的需求。
大高真心向小女孩儿学习另一种在爱的压力下成长的方式。
这时回归主流世界的道路在向他招手,老高不再是海外孤悬的岛屿,而是要与世界大陆握手言和了。
“平静的生活无法成就超凡的手速。
无限的创造,来自于有限的条件,动物都是从挣扎求生中开始进化的!
”小女孩儿说出了智慧的话,治愈了大高这个精神洁癖的重度患者。
成人的世界充满了麻烦。
百叶窗上的灰擦了跟没擦好像也没什么两样。
植物浇水后好像也没有立刻变得更美。
各种费用、税金交完也好像只能保障生活一如往常。
人们很难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激动的意义。
但世界也正是因为每个人的努力而得以维持天天如常的平缓进步,这正是平凡中的伟大。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每个人享受别人制作的千人糕的同时,也参与了自己的千人糕。
经历过这些,大高就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在为自己战斗的同时,也释放了平时积累的爱的力量,成年人是为了爱的压力在奋斗。
每个人创造的意义被接触到它的人带走,再继续传递给其他需要它的人。
这些人都是平凡的芸芸众生,他们就生活在人世间,同处于这个能被爱照到的时空中。
滋养我们的长江,就是无数条山川溪流汇聚再汇聚而形成的河流。
长江自西向东贯越了整个中国,无数支流汇入其中。
从汇入点开始这些河流就在地图上失去了它自己的名字,变成了长江的一部分。
正是这些汇入的河流赋予了长江跨越山川,奔赴大海,入海升腾,化作雨水回馈滋养山川。
坚持一个再小众的意义都是为了传递爱,越小众,越对需要它,找寻它的人有重要的意义。
这会让人在平凡如常的生活中体会到自己的独特有人懂,就像江水中前浪推后浪涌起的浪花,风吹起的波纹,雨落下的涟漪,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关联。
我们的梦想需要别人的滋养。
坚持梦想是一道光,不知在哪里就点燃了一个陌生人的心。
当人们越是意识到自己的平凡,越对自己不再有幻想,就越想寻找到意义的汇入口,一个精神代理人,年轻人直接称其为偶像,大人们称为信仰。
把自己交给他,借由他汇聚的力量,实现他自己不能完成的梦想。
当一件事承载了他人的意义,对于感受到的人,那是明确的方向和专注的力量。
但对于另外的人即使看到了也不会从中感受到意义,就像看到发给别人的包裹。
但每个人能感受到的意义又有共通的部分,对周围可以接触到的人保留善意,释放爱可能比寻找的意义本身更重要,别人的梦想也需要我们的滋润,可能就是偶然的一句话就让一个正在迷茫的人如遇甘霖。
你还记得电影里那个不会数学作业的胖男孩给大高的拥抱吗?
速度与爱情 (2022)6.82022 / 泰国 / 喜剧 爱情 /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 / 纳特·奇查理 乌拉萨雅·斯帕邦德
爱情不是人生的主题,爱自己才是。
终于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更爱自己的女主了,其实对于泰剧,我喜欢的同时又总是会害怕突然出现一些“神来之笔”,幸好这部电影整体下来,除了总爱切大头特写,其他还算正常,剧情也很连贯,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爱情片,也是一部爽片,对于男女主对于观众都很友好,除了爱德华(hahah)。
对于男主来说,他追求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速度”,女主认清了自己的“爱情”,观众没有被创到。
看完电影后,能给人一些思考,爱情和事业,对象和自己,希望所有现在处于恋爱关系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这部剧,会产生自己的思考与选择,也会给大家以建议: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凭白无故的默默付出,不要把被爱当成理所当然。
爱是相互的,爱自己是永恒的,祝每对情侣都能找到自己的“路”,感受双向的爱;也愿每个身陷泥沼的“不对等关系”,都能走出阴霾,学会爱自己。
男主最终成绩是4.589″,排名第一夺冠小男孩最终成绩4.456″,比赛结束最后时刻放弃了和偶像竞争,没上传成绩小女孩的成绩是3.876″,被男主拜师了,是最快的,一直就没有参加比赛的想法不知道电影要表达的真正思想是什么,难道这就是成人和孩子的区别?
女主真的是好善良,付出那么多,教会了男主那么多,没能在一起
镜头和BGM的搭配运用很绝妙,故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
小婕真是个教授如何成为独立男性的保姆级导师,阿高终于意识到曾经从不过问的绿植,婴儿房等小婕留下的美好印记在他看到地毯上因为烧房契买卖合同而留下的窟窿时燃起了阿高的斗志。
毕竟成功与进步来源于内心极致的痛苦,佩柳大师 IS WATCHING YOU!
阿高陪她母亲去庙里做功德走在台阶上那一幕好美,左边是蓝天白云下的现代都市,右边是红色台阶与白墙。
买牛放生伴随着“Activated”的提示音看来是有点用的,不过作用不大,凭什么只对女性有效,一定是阿高本人没有来,诚意不够下次别买啦😄阿高本人的官方吐槽最重要(哈哈哈,你最好有续集,最好一半以上都是动作戏,顺便治一治睡觉打呼的毛病)。
就此,小婕与阿高的关系永久暂停,从未结束,未完待续。。
《第十二届北影节)竞技爱情疯狂迷影喜剧,小成本惊喜之作。
虽然故事有点架空,但处理得非常流畅精彩。
配乐前面模仿了诺兰的《黑暗骑士》 《敦刻尔克》 《信条》后面是美式漫威的超英。
恶搞美式竞技片的桥段处理,模仿《飓风营救》的台词,致敬《寄生虫》,学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而且很精髓,并不忘在搞笑的同时适度煽情,时不时戳你一下。
把竞赛对手的尼日利亚小黑孩处理成麦格芬,把开导他的小女孩处理成星战里的尤达大师的路数,但教的可不是原力而是告诉他: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最会的结尾直接照搬了《速激》的名场面,是哪段你一定知道(连歌曲也戏仿了)。
然后在片中打破第四面墙,疯狂互动还Q了片子的发行方,让你忍俊不禁。
片名和片头字体当然也是调侃《速激》了。
超小成本的制作却体现了导演高超的控制完成能力(陈思诚导演真的需要好好学学。
片尾出字幕时,我想这么疯狂的Q漫威肯定锝有彩蛋吧?
果不其然,全部人员表走完就出了彩蛋。
至于是什么,我就不说了,自己去看。
(如果你当时提前退场了,那只能说你损失了,哈哈)
这样的节奏,这样的风格的片子,我注定是无法客观评价的,因为这几乎可以算的上我最喜欢的一种风格,大量的奇思妙想,大量的莫名其妙。
整个片子的风格尽管和就爱断舍离完全不一样,但还是可以看出就爱断舍离的影子,以至于,我其实本来不知道这个导演和就爱断舍离是同一个,但看到最后告别的那场戏,脑子里冒出的就是就爱断舍离。
整部片子的小脑洞太多了,无论是韩国的司机和家教,黑帮片去七杀爱德华般的脑补,好莱坞超级英雄片般的购物,所有推销员都是同一张脸,甚至于那个佣人说其实我是维修女王那段,都特别好,特别有想法。
我上回看到那么彻底的中二可能还是歪小子斯科特。
其中我最喜欢还是顶着类似佛教的音乐被教家务那段,连着几个那么酸正不正常的回答,都是正常,戏虐,但又极具思考,联系女主前十年日复一日的这么做的画面。
打破第四面墙的设定是非常不错,也非常符合整个片子整体戏虐的风格的设定。
我还特别喜欢的是两个小孩一个没有想着提交成绩,一个在最后一刻放弃了提交成绩,这个设定非常妙,非常值得思考,再联系到大人总是有很多麻烦那点,就更耐人回味了。
结尾当然也非常棒,各奔东西,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快乐结局,而且颇为有趣的是整个片子开始的时候好像有家制片方的画面就是一行字“happy ending”。
整个片子所思考的内容也很有趣,仿佛是在突出说那些英雄背后的柴米油盐的那种感觉。
但其实故事和主题在我这儿都没那么重要,能把这种类似恶搞的风格贯穿整部影片,在结尾的告别却还能让人一丝动容,实在是厉害。
2023-10–13看
《速度与爱情》感觉全片贯穿的冷幽默,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喜剧”魅力!
整个故事线也很流畅而不失张力,让人全程沉浸在主角的故事发展中,随着角色的情绪起伏而起伏,主线的叠被竞技也相对冷门,更容易勾起看官的好奇心,让人知道简单的运动也有不一样的“激情”。
男女主的爱情线也不拘泥于以往的爱情结局,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对人的改变和另一种美好。
最后影片中对《寄生虫》进行了恶搞,给了一个与之不一样的结局,也是让我们看到了亲情及友情的美好力量,有点泪目。
看完会很爱的一部电影!
以泰国广告片的形式拍了一部主题为分手夹杂着与生活和解的电影,剧本结构虽然很容易猜到,导演经历《就爱断舍离》较失败的尝试之后,又回到了自己擅长的爱情轻喜剧,小幽默密集。
本片一大亮点可能被很多观众和影评人忽视了:导演没有回避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美好观念的矛盾之处,而是反问和拓宽。
比如经纪人转脸、母亲拜佛、小女孩教学、小黑孩与母亲最后的对话。
这导演最有趣的是,他的电影尽量不消费观众情绪(对比博眼泪煽情绪搞愤怒),更喜欢以乐观幽默的方式进行,不仅仅是国内,全世界现在都需要更多的喜剧。
但融梗太多,部分内容较生硬,镜头语言有几处厉害的地方但整体不够娴熟,本片上限自然不会太高,但仍是一部有思想有新意较可爱的爱情轻喜剧。
要我来做的话,会做成一部轻悲剧,电影中房子也会被做成不存在,便于想象,你可以这么理解,用《未麻的部屋》的方式拍一部《梦想者四夜》。
每增加一毫秒,男孩的叠叠乐记录都会被打破。每减少一小时,女孩的卵巢都会有卵子在消亡。时间对有的人是擦不完的百叶窗,对有的人是去庙里求来的功德。感情的地毯烧了个洞,却还嫌信任的水泵有噪音。学着换床单,煎鸡蛋,给植物浇水,当发现一个人没办法贴膏药的时候,才懂得豪取来的时间,来自于她。
还是导演《断舍离》的那种情感,这次包装得“很好看”,但132分钟,真的这种形式会嫌烦,一种“怎么还来”的感觉
叠杯?爱情?什么乱七八糟的元素。虽然看完了,但不喜欢。
能拍成十分钟的恶搞短视频咱就不硬抻成俩小时了好不?
´д`
他泰可以,各种迷影梗恶趣味和自嘲,中二不做作,好久没有笑这么开心的喜剧了。《时光机》主题的另一种诠释,旧人和旧物一样,无法断舍离就无法成长,生活比竞技残酷,永远别认输。
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奖提名。确实有点日影稍微想起一些的意思,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迷影喜剧爱情片,比李慕白、叶问、甄子丹还快,比DC电影宇宙更黑暗,导演编剧的自我吐槽试图打破电影的第四堵墙,然而问题是剧情片本身还是太雕饰、匠气和刻意,132分钟毕竟也稍显冗长了,和瞬息全宇宙一样对国税局的无奈,果然这一点全世界似乎都一个样,保姆那一段的剧情设定仿佛是又看了一遍寄生虫,在挫折中成长,生命是个奇迹。如果你真心喜欢做一件事,你也是会容易激动的。
影片一开始觉得是男孩利用了女孩对他的爱来让自己可以沉浸在比赛无休止的训练中,女孩是被PUA而不自知,看到后来又觉得其实是女孩利用男孩来满足自己喜欢照顾人的天性,女孩对被别人需要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无论是照顾男孩还是后来让男孩学习自己照顾自己都是为了让自己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着的,等男孩学会了平衡比赛与家庭生活,并以买下二人的房子留下二人的珍贵回忆来挽留女孩时,女孩便头也不回的走了再也不来了。看完觉得就像影片开头老师问大家我的志愿的时候,志愿可以务实如医生、律师,当然也可以天马行空如在泰国做冰雕,唱rap,环游世界,玩竞技叠杯等等等等……,更可以平凡简单如相夫教子,做你真正想做的,没有谁比谁更优秀、更高尚一说。
中部还有官方吐槽
失望到不敢相信是出自Nawapol之手。虽然还是熟悉的迷影配方,但解构类型片的部分,单调的手法完全无法撑起长片的体量。还沾染上了泰国喜剧片的“陋习”,尴尬的笑料不断拖垮着叙事节奏。唯有那场真挚的争吵戏,还能看到Nawapol一贯的敏感纤细。
主题讲的是叠叠杯,但是中间反复在离题的边缘反复横跳,原来是借助这项运动表达出青春、爱情、友情。亲情的生活喜剧,片中融入了很多梗,最明显的莫过于《寄生虫》,以及很多包袱,主人公打破次元壁与观众对话的随意嬉闹,核心情节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反而加插了很多零散的、碎嘴式的笑料。让我没想到的是,儿子陪母亲拜佛那一段突然触动我的,妈妈艰难地忍者脚疼,都要上山拜佛,就是为了保佑儿子叠叠杯的速度再快一些,而她的能做到的,也只有这些了。
从没想过回忆这种玩乐的方式去讲解生活与梦想。
大胆疯狂的配乐和镜头,是对港片皆尽过活的传承,喜剧包袱借鉴日和式的光速反转,并不自然,迷影梗点缀极佳,技巧手法上独立特别,可供借鉴。
高开低走的剧情,故事内容根本无法填满2小时,中间开始无趣反復的情侣琐事,拖沓的叙事,除了恶搞或致敬其他电影,还剩下什么?
海量迷影梗+预期违背+自我指涉+打破四墙。表面讲小众极限运动,内核是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价值、家庭劳动经济学,以及全体女性角色的母职惩罚,以上这些最终化作了一场漫长的告别。我作为一名中年巨婴,也曾长年担任另一名巨婴的保姆,意外地同步代入了“奉献者”和“索取者”两个角色,以至于每一处情节每一句台词都仿佛是回旋镖,从我手里狠狠甩出,最后却飞回来打在我自己的脸上。
看这么多人给三四星,以为是个不错的电影,结果……这么多年没看过这么烂的电影了,全程莫名其妙,因为爱情成长?哪里描写爱情了?女主确定不是男主的妈妈吗 救命🆘
女主必须离开,或许不是因为她想要成为母亲,而男主长期以来妨碍了这一点,也不是因为她不信任男主的成长和不再妨碍的可能性,而是因为她通过正视了自己对「成为母亲」的欲求,意识到了她和男主之间的关系模式的实质——那并非真正的爱情,而是在两人关系中充当了全能的照料者,这妨碍的反而是爱情。她必须离开,去追寻真正的爱情。所谓“速度与爱情”,倒也很切题,表面故事讲男主追逐“速度”与停滞,B故事讲女主对“爱情”的进阶体悟。欢脱不碍着表意,娱乐功能不必被贬低。
电视剧般缓慢、无聊,恨不得开3倍速。泰国电影真的不顾及时长吗?还是像印度人似的越长越卖座?
纳瓦彭在形式上仍在突破,且不得不感叹,他对自己的“目标受众”掌握得蛮清晰的。所有元素的使用,都是文青最容易吃的那一套。先是搭建大量帽子戏法式的戏仿商业电影及《寄生虫》等热门话题电影的底子,接着插入大量“泰国小清新式开心麻花”的反转错位的小段子,藏匿其中的则是关于“放弃与追寻”一体两面的情感选择。片中所有的致敬戏仿,都能感受到纳瓦彭身上那种游刃有余的温柔,就像陀螺在《水形物语》里做到的那样,也是难得的特质。
好没有爆点的一个电影 致敬的电影比较多 其余都很平平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