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编自最果夕日的诗歌集,所以不仅串场念白诗意绵密,电影的情节也在一定的结构中保持了现代诗的那种晃动。
比如卖唱女生的反复出现,友人相继离世、美香和慎二都与旧相识重遇是“结构”的一部分。
但角色情感、细节设计则是游走更自在的(比如独眼视角、插入动画、香烟燃烧变成万家灯火)。
中间提到男主慎二在工地干活,一年赚200万日元,折合成人民币是92514,那就是相当于在日本工地干活一个月7,709.5人民币,hmmmmm...就酱一边细细感受角色的贫穷,一边自我代入(明明还不如人家)。
所以到这个地步还渴望爱,就像中间慎二闪烁着各种复杂的念头,挚友离开、伊拉克死56人、地震、当月开销、少子高龄化,最后落到“想见她”这一下还是挺真实的。
因为生活中碰到巨大变故或困顿的时候,往往人很需要一个慰藉(在“上帝已死”的时代,承担这种慰藉功能的一般就是亲密关系了)所以一团乱麻的想法里面,“想爱”的念头会发出最大的音量,这个还挺合理的。
LU1的《Blue》让我了解到这部电影。
石桥静河长得像9m88,池松壮亮外貌造型像拉宏桑(x)
飞艇从天上飞过,看见的人会有好运有的人只能看见一半一半的世界一半的黑暗一半很狂躁一半很安静却都令人痛苦,聚在一起的终究会散人很容易死去,鳄鱼龟的寿命很长但人在夏天死掉身体不会因为停止运行而冰冷。
空调没有开,人就不在了“喜欢”刚说出就倒在污水中自杀的人被说成病亡有的人很珍贵有的人无所谓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个体之中众生平等是宗教史上最华丽的衣裳流浪歌手一直在孤独地唱着歌人们匆匆走过无人驻足贝斯的声音刺破了他们的伪装她的梦想是唱给全世界觉得自己很不幸但断气之前依然会努力活着这个发饰很适合你,但今天却下着雨爱很血腥,因为口腔是红色的对爱的渴望却能激发人无由的力量使其不顾腰伤、不顾眼疾在黑夜中奔向,对爱的渴望世界是荒诞的,活着就是胜利没有人死去,世界就会崩溃。
“你觉得自己很可怜不爱任何人时,你只要讨厌这个世界就可以了。
”你知道我看到这句台词是什么感觉吗?
就像是看到一个整天把“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挂在嘴边,实际上根本没读过几本太宰治的书,甚至连这句话是谁说的都不清楚的脑瘫。
我也不知道这句台词是不是原作诗句,但你去看看豆瓣对原作的评价,比我这骂得狠多了。
我上高中的时候会喜欢这种句子吧,之后就完全不可能搞这种玩意了。
你知道我在电影里哪一幕出来之后一直想笑吗?
那个流浪女歌手第二次唱歌的时候。
你想搞文艺型励志呢,总得含蓄一点嘛。
影片整体看起来满含蓄的,但这个歌手一直在这里唱来唱去,最后直接追梦成功,哪有你这样把主题直接怼到镜头、怼到观众脸上说“励志励志励志励志,加油加油加油加油”的?
你又不是在拍《洛奇》。
你说电影本身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吗?
一些镜头拍的不错,没了。
剧本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称赞的地方,无非就是“很多人不是真正的想死,但心里一直都想死”这种环境下,依旧要对未来保持希望,不断活下去。
爱情是个好东西,只要有个人愿意给你爱,你就会有希望,就会充满渴望的向前奔跑着,总有一天生根发芽,总有一片属于你的蓝色。
大概是日本社会压力实在太大了?
这片子让我想起EVA。
EVA同样是剧情没有好到什么史诗级神作的地步,却依旧引起了经久不衰的思想浪潮,被无数人奉为精神瑰宝。
归根结底还是90年代的人们对未来没有希望,看到这样一部对抗末世降临的动画,不自觉的把自己代入主角,找到了一处能让心灵寄托的港湾。
这片子也一样,你看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死去,生活也不易,偶尔光鲜亮丽的放纵一下,多数是一个人默默承受,这就是社会现实。
忽然出来一部电影告诉你这些最简单的道理,要心怀希望,要有爱情,要努力活下去啊。
那很多人就受到鼓励,觉得心中的苦楚终于有地方释放了,就很喜欢这部片子咯。
但鼓励到了很多人也并不妨碍这玩意剧情水平就那样。
那些女主充斥全片的、不知所谓的旁白,简单总结就是为了装而装。
如果那些旁白是原作诗句,说明原作更烂。
喜欢把“丧”这个字挂在嘴边,或是经常用来形容东西的,纯傻卵。
——————题外话,男主这个角色挺微妙的。
明明生活压力重的要死还瞎了一只眼,却能有个暗恋他多年的女同学主动过来送批,这种感觉就跟华晨宇一边能内射还一边喊我好想爱这个世界啊是一个性质。
一个关于两个灵魂互相救赎的故事,他们对爱与死亡心存芥蒂,因为曾经目睹且被深深伤害过,前程男主女主都是淡淡地推拉,直到某次在女孩酒吧里,工友对他说“我们仍然幸运,你还活着,我也还活着”,从酒吧中出来后,看到工友工友跑着去见心爱的便利店女孩时,他才顿悟,他也开始想不遗余力不等片刻地奔赴心中所向。
他开始能听到天桥歌手声嘶力竭地唱着“加油”,也逐渐相信存在就是一种幸运,看得到别人看不到的飞船是一种幸运,只能看见一半的世界,一半的星空模型也是一种幸运。
曾经的他们以为世界就是这样,一切都不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他们既畏缩于爱人爱己,因为他们害怕所爱之人突然死去,但有时候确实只是主观臆想的好坏,正如他们本不看好的天桥女歌手,最后她的歌声能够响彻大街,她的照片和名字被印在车厢两侧,看到这个场景时他们相视一笑,最后真正释怀。
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太患得患失,因为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地震来了就募捐,太阳升起了就道声早安,没准还能看到房间的多肉植物开出一朵娇小却鲜艳的花。
全片给人以丧丧的感受居多,难道蓝色注定是忧郁的代表吗?
影片真实反映日本当下社会底层人物窘境现状,如何才能更好生存下去。
真实还原的表达出对于社会不满与太多无奈,即使你假装坚强,假装快乐,依然无法排解内心的凄凉与悲苦!
只能靠自己去努力打拼,甚至即使拼命工作也依然解决不了当下的个人经济危机与各种生活帐单,每一天只好去选择打几份工,才可勉强得以在这个人人向往的东京生活,每个月收到各种费用帐单足以压跨要如何才能活下去的信念。
全程看完让人忍俊不止重新打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如果如剧情般,年轻男女所经历所遭遇,会如何过活呢?
不敢想象!
本片讲述两个年青人,男孩因一只眼睛马上要失明了,只能每日在各个工地打零工过活,虽然高强体力的透支,他依然尽量保持乐观,直到身边工友突然死去,让他重新再次审视自己,以前本是个话痨,而现在变得沉默不语了……另一个女孩是一名安宁病房的护士,每一天面对死去的人已是家常变饭,下班后还要到酒吧打工,对于周围男女谈恋爱从内心无比排斥,感到一个人生活已力不从心,满眼都是无奈与心酸,每一日不得以为工作奔波辗转,丝毫从她身上看不到一个青春女孩的活力与笑容,更多的是愤世嫉俗与清醒的觉知,再操控着她现有的生活!
机缘巧合下两人多次相遇从刚开始的惺惺相惜,排斥到一步步接受彼此,成为无话不谈的男女朋友,相互彼此鼓励畅谈,抱团取暧式的相处方式为当下可怜的两人增添了些许的暖意与活力,也为不得以的人生照进些许的光亮,甚至发出会心的大笑!
全片看完,压抑悲情不断袭来,真是如鲠在喉,庆幸我们国家只要你肯干可以吃饱饭,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与向往的日子!
人人都羡慕外国的生活,仿佛那边遍地黄金,去了可以躺平过上富人生活,梦想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醒醒吧!
日本本地人都过着朝不饱夕的生活,中国人去了,不就是生不如死吗?
珍惜当下的生活吧!
也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与庆幸着!
很喜欢美香和慎二身上透露出来的自然而然的丧,当事物到达极致的时候,往往就是它的反面。
正如他们一样,丧到尽头,反而充斥着活下去的希望。
他们就像两颗孤独的星体相互碰撞相互取暖,无畏地对抗着整个庞大浑浊的银河系。
东京有一千多万人口,每天都有可能地震,可能下一秒你的恋人,你的亲人,甚至你自己就会死亡。
“死亡”是这部电影被提最多的名词。
美香的护士职业使她对死亡变得习以为常,这样的职业属性也让她对生活充满丧气。
而当搬运工的慎二则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左眼失明使他看世界永远只能看到一半。
身边的同事说走就走,房租65000,水电费通讯费……一切在东京生存的“生活费”也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
她们就像整个东京都会中最小的两盏烛火。
当两者相遇,化作两根烧到一半的烟头,再化作夜晚的霓虹,用渺小的力量划破夜空。
当蓝色散尽,随着星球转动,时间的淡忘,孤独的心异类相拥,天空缓慢透明。
“说爱这个字,不觉得嘴里有血腥味吗?
”成年人,特别是在东京这样充满孤独的世界中苟延残喘的成年人,不配说爱这个字。
“有人对我说还爱我。
”“有人对我说爱过我。
”当情丝互投,当两个渺小的个体开始相拥,同为都市畸零人那对生活周遭的共同点开始和谐统一。
“断气之前都会活着。
”只要没断气,就证明还活着。
这该是有多么无求的渴望,在蓝色夜幕下的东京,我,只求不断气。
石井裕也拍的太细腻了,分崩离析的都市,匆忙冰冷的世界,生死窘迫的个体,两个半边人,如同质数在寻找另一个质数,暖人肺腑。
“我喜欢所有活着,死去,到死之前都活着的人,我喜欢没有黑夜只有无限孤独无限温柔的蓝色的东京,因为如此,不可能的恋爱才能发生,不可能的梦想才能出现。
”
和电影里的那个女生一样,对人生很难相信。
可是又很坚强地活着,有着热爱生活的勇气。
夏天的时候就在等这部。
一直记得某个人看完后对我说,「东京可真像上海呀,有点想要恋爱了。
」现在外面虽然是冬天,可也能感受到电影中那种闷热潮湿的空气里,忽然好想见到一个人,这样的感情。
我壮壮的演技真是太适合这种文艺片了。
他自己本身就是这种「人群中孤独感」的代名词。
在这么大的城市里,遇到一个相似的人,这就已经很好了。
整个电影,都让我有一种,「会好的,会有好事发生的」,这样莫名而来的信念。
不论如何要活下去。
啊,应该要再看一次吧。
Ps.龙平忽然攻气一次,结果不到一半就撤了!
心塞!
#上海电影节# 第二部,石井裕也《夜空总是最大密度的蓝色》,两个月前在香港电影节首映的时候还叫《东京夜空最深蓝》,当然我还是喜欢原来的这个「最深蓝」的名字。
在头痛欲裂中坚持看完了这部片子,没有辜负我的期待,真的很喜欢。
女主碎碎念式的自白,东京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在这蓝色的巨大夜幕下,我们只好可怜的爱自己吗?
正因如此,这个星球没有恋爱。
她的悲观主义的丧情绪浸在水中的乌龟,一根又一根的烟,骑车穿过繁华都市巨大人流中,她喜欢谈论死亡,她不理解为什么要恋爱,恋爱不就是某一位的前男友和某一位的前女友在一起吗?
迟早会有被抛弃的一方,迟早会分开。
她收到短信「我仍爱你」,男主收到短信「我爱过你」,都是他们各自的过去。
他们奇妙的一再相遇,在这个几千万人口的都市。
走到某个路口的时候,她说:你看到东京的夜晚是蓝色的吗?
东京的蓝,是一种压抑的饼的外层裹了希望的蓝。
压力、生存、梦想、爱情,我们是那么渺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恋爱是会让人变庸俗,反复的情绪消耗也无意义,可是每个人都抵不住心怦怦的跳,止不住很酷也要告诉她:喜欢你。
「我是个怪人。
」「我也是。
」他们最后并肩在女主家里坐了一宿等地震,等死亡,等一切绝望的未知。
他们等来的也只是天亮,天亮了,那朵花开了。
东京还是有希望的。
活着吧,要活到死才对。
那个拿着电吉他在街头唱着「加油」的女孩最后成了明星,没有什么是不可信的。
虽然「你死去吧,我就孤独了。
」但我还是想说:那些失意的怪小孩们,愿你地有一天被钟爱,遇见相似的灵魂,然后幸福的捱过这密度的星空宇宙。
曲名:Tokyo sky作詞:石井裕也作曲:渡邊 崇ワキ汗かいて 気にして わたし 生きてる目を逸らして いつもの 作り笑顔みんな同じでしょ ここは東京でも 頑張れ Ah 頑張れ Ahワキ汗かいて 赤面 わたし 生きてる目的なき 人生 走らされて気まぐれなビル風だけが友達 頑張れ Ah 頑張れ Ah言いたいことなんて ないのよ バカだねどうせ聞く耳 持ってないでしょワキ汗かいて 気にして わたし 生きてる目を逸らして いつもの 作り笑顔みんな同じでしょ ここは東京でも 頑張れ Ah 頑張れ AhFrom https://mysound.jp/song/3282301/
这一句台词最符合这电影了吧。
从开场满满的丧,到结局竟然有些浪漫。
最浪漫的事莫过于我们拥有同样的语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视线。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关于人物电影最吸引我的其中一点是人物的描绘,每个人物性格、特征都很丰满,从演员的举动就能看出每个人的性格,而不是刻意用台词去勾勒。
先说说男女主角。
慎二话痨,只有一只眼睛看得见,工地员工。
美香一天打两份工,白天护士,晚上酒吧兼职。
从生活上,这两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过着底层阶级的生活。
慎二和美香在一家女居酒屋中偶然相遇,从那一段的视听语言来看,慎二对美香是一见钟情,但他对美香的情感一直是含蓄的。
慎二一紧张就会说话说个不停,和他一同在工地工作的三个朋友智之、岩下和安德烈都受不了他这性格,只有美香可以接受,能一直一直重复地和他辩嘴,甚至两人在一起的时候看到的世界都是一样的,例如两人一起看到的蓝色月亮、一起面对降格的人潮等,慎二一只眼睛失明,他看见的世界少了一半却还是刚好能容下她。
影片中不止一遍去强调“命运”这件事,例如智之的突然离世和街唱歌手的瞬间成名,生命中总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慎二和美香的相遇也一样。
电影中其实没有明确的定义慎二和美香之间的感情,只是利用两人之间的共同点去描绘,很喜欢两人之间的一些细节动作,美香没牵过慎二的手,最靠近的一次是抓着他的背包;慎二也没主动牵过美香,只会在杂乱的生活中加入一句“我想你”。
影片从头到尾也没出现一句“我爱你”,美香和慎二说过最多的话是“谢谢你”。
美香因为自卑,所以一直不相信爱情,即使是遇到像慎二这样的人,这些“谢谢你”比“我爱你”的分量重得多,当你糟糕的人生中突然出现这么一个美好的人,这句“谢谢你”一辈子都说不完。
一些不足1. 影片开场,慎二的出现似乎有点晚了,而且美香有一句重复的重要台词并没对上慎二的画面,如果一开始进入“美香”和“慎二”的交叉剪辑,应该会更完美一些。
2. 整部影片中最大的痛点大概是声音方面,不知是不是有意设计的,感觉声音处理方面还可以更好。
3. 画面转换成慎二的视角时变成一半画面的呈现方式,这概念很不错,唯一的不足是这画面的出现让人觉得跳跃,或许在剪辑上让这画面出现得更顺畅。
4. 影片的一半交叉了一段和整个剧情不太相关的片段,如慎二和朋友们开派对时居住在隔壁崩溃的邻居。
5. 影片中出现不止一次分屏的画面,和整部影片的调子似乎不太合适。
6. 影片后半段出现的动画虽然有其含义,但和整部影片的氛围似乎也不太合适。
#2017SIFF# 感觉柏林也得是个主竞赛水平啊,虽说最后鸡汤了而且矫情得要死要死的,但是视听做的蛮有新意的--说起来我很烦「编舟记」但是这部导演完全脱胎换骨啊,不少地方很有自主映画的范儿。对原作“死亡系”的诗歌好感兴趣啥时候有翻译嘞?女主角好棒。不少地方想起「恋人们」。
这片子真的矫情的要死,又中二又喜欢自说自话,真的浪费了很多本来可以很有潜力展开的故事背景。果然改编诗歌什么的不是这么简单,表现得了内容,但是没能拍出它的韵味。
剪切可谓炫技,开头神似池松壮亮的马拉松广告。情绪碎片洒满了从新宿到涩谷的东京街头。与死亡同行的男女主人公,双线并进,产生摩擦火花,最终艰难地选择了相信:明天会更好。又一部典型的后311电影,松田龙平领了十分丰盛美味的盒饭。
①导演是不是对石桥静河有什么误解?这么灵气一姑娘演一个好像没人要的女孩似的,左眼失明、在建筑工地做垃圾搬运工作的池松壮亮,每次和她在一起总是黑着一张臭脸,我就好奇她看上他哪一点了?以及,高中美女同学忽然找到他,叙旧吃饭开房?看得我满脸问号;②叙事方面缺乏完整连续的故事,几位的唠叨常常毫无营养甚至不知所云,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早绕道了;③调性风格飘忽不定,忽然冒出一段动画,忽然又来一段延时,恕我接受不能;④镜头语言乏善可陈,账单向上一抛,纷纷掉在自己的脸上来表现穷,街头女孩自弹自唱,几次出现,片尾大幅照片出现在驶过的汽车外观上,意思就是被签约了,表现人生成功了,路过的男主女主先是错愕,继而相视而笑,真是满满正能量呢;⑤最近几部观影打分和豆瓣平均分差别很大,我怀疑是不是要地震了。
三星半,与《苦役列车》异曲同工,甚至有些励志桥段都像。不过最后部分正能量太明显,拉低了电影的档次,完全没必要这么处理。
倒也不是不好,就有点用力过猛……总这么苦大仇深的俩人凑一块儿让人看着都心累,你们谈恋爱都这么聊天的吗。
随口就说死亡的人最在意死亡,不相信爱情的人遇到了最恰如其分的浪漫。喜欢,电影中的对话总能令人会心一笑。
看完这部在想,怪人爱情电影是不是本身就是有一种阶级前提,这一部的视角明显是悬浮的,所以完全不明白设置在底层的意义,共情也变得困难。只能理解为角色设定和故事都只是为了自我的表达,那无疑只是暴露了这种表达的浅薄。
一直觉得母亲因自己自杀的女主,一只眼睛盲的男主,突然两个人都被前任/老同学召唤说爱过,路人聊地震-之后地震,猝死的同事和独居老人……反映底层却隔靴搔痒,觉得肯定是什么别扭的小说改编的,结果是诗歌。服了,这种日系的丧+莫名其妙果然很多人爱啊。
只能在有限的人生经历的延长线上,去想像的另一种孤独和绝望的电影。大都市里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看得心情压抑五味陈杂~结尾绝望尽头的希望,感觉稀薄又无力。有点说教,减分。3.5
风吹起头发的一瞬间我只注意到池松壮亮的发际线
#SIFF#蓝月亮之下东京散步的人群,各自葆有的秘密和伤痛,明天不会好,日本已完蛋,代入任何一个孤独的大都市都能觅到共情;「看到一半」的视野画幅决定压抑凄冷的基调,在这个世界行将腐烂之前,幸好有另一半的你,那个无论何时不经意就涌上心头的人;节奏徐缓,略沉闷。
日本丧男和阳光女的电影太多了,如只在那里发光等,但两个人都丧,就是这部电影了,拍的控制的很好,能把诗意拍出来,如结尾那里两人在窗边坐了一夜就是诗意,结尾男主摸女主头时感觉男主要成僧了,,喜欢看这种文学性强的电影。相比之下,中国导演好像还没学会应该将镜头对准哪里
“我没用得超乎你想象。”“那和我一样。”这个天就聊得很舒服了。这两天一直在看日影,感觉在家开了个日本电影节😂
上座几乎全满。结束出完字幕大家一起鼓掌。片子切口不大,若一味期待大时代背景下的宏大叙事,或许嫌它小情小调,好在它难得真挚,细节写得真走心啊,把渺小个体的生死困窘、孤独与联结讲得暖人肺腑。同为都市畸零人,如同质数在寻找另一个质数。爱这个词说出来会满口血腥,那不如就说:“我也一样”。
镜头语言还是很好的,但是整个剧情乱七八糟,要丧就丧到底吧,平庸的丧,哪有那么多特别,哪有那么多值得歌颂的恋爱。我还不能理解。
让两个垂头丧气的东京年轻人找到一点相认真不容易,还得靠死亡地震这样的大事物,反衬出一点点温柔。//本来想说爱上便利店女孩可能是比较容易又不错的选择,想见面的话去店里就可以。但分手了的话,就连那家店都去不了了。//松田龙平,出场三十分钟的男二号。
无聊死。
如果那些旁白就是从原著里摘抄的话……那也太不酷了
日本电影都是这个鬼调调吗,好丧。还是喜欢小森林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