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懂其他写影评的怎么回事,说什么剧情拖沓点未到即止。
反正我是看下来全看懂了。
观感过程很流畅,完全没有卡顿。
首先那个简介不看也罢,这本来就不是什么儿童的爱情故事。
电影主题根本没有讲爱情好吗?
整个电影都是对科学意义的追问,科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发明的?
以及超前的科学技术发明出来以人类的愚蠢是否能将其用在正途上。
影视的答案就是要把人心放在第一位。
在这过程中顺带夹杂了政治军事方面的讽刺。
大小姐的主要作用明显是为了侧面显示战争的残酷,和对战争破坏美丽事物的批判。
用时刻不停的推销来进行赚钱的讽刺,明显是一部既宏大又幽默的片子。
虽然我没有看过原著,也有的地方我理解不了。
但就我直接看下来,给我的震撼也足够多了。
不知道其他写影评的人是有什么样的自信觉得自己比大友克洋厉害竟然只给那么点分。
无论是什么样的电影,首先你画不出来,你想不到,你设计不出来,别人的思想高度是你没有的,你就该谦虚地学习。
随便打个星发个评论恶心别人的劳动成果除了弄脏自己,弄脏影评区,恶心喜欢并从中学到东西的人外,有狗屁的用吗?!
放在电脑里很久的动画,今日看完,相当失望。
我最为重视的故事剧情在这部作品里模糊不清,完全不明白这部动画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我唯一能明白大友克洋想说的就是:只要战争的欲望一天不在这个世上消失,科学就免不了会被战争所利用。
然而就这么一个主题,在动画中也被表达得很糟糕,大量无用的幼稚的情节充斥在整个故事里,让人难以抓住主要的内容。
于是我们看到大费周章地用一辆笨重的机车追赶一个小孩,雷在被人追的同时选择上铁轨给火车追,看到可有可无莫名存在的大小姐,看到两人不知如何办到进入水晶宫(同时在那里表现一种极为拙劣的朦胧感情),看到一个财团有能力不惜破坏两个国家关系而自发挑起的小规模战争(直接在首都,不错),看到战争中大小姐出去散步(……),看到明明有强力的飞行装置(那个被雷做掉的)却还生产前面出现的一些近乎自杀式的飞行装置(纯粹是为了给雷提供一些零件吧)(关于这飞行器,更别提最后雷逃生用的那个了,有那么轻巧便携的居然不生产,偏去生产其他那些垃圾,什么道理)……太多哗众取宠的剧情,让人怀疑这个剧本究竟是否针对低龄小孩而作,尽管前面所说的主题并不适合儿童接受,因为是一个黑暗的现实。
说实话,我并没有完全看懂故事的结局,那似乎更像在说,一切才刚刚开始,然后雷的父亲就化作巨大的黑影在狂笑。
片尾字幕的背景说明就是如此,战争不断,武器随着科技升级。
在我们这些未开化的人类世界里,科学的进步有时候也就是一种悲剧。
故事最后爷子孙三代人合力将蒸汽城移到泰晤士河里(这个做法是否必要也需要商酌,因为在河里减少不了多少爆炸威力,而移去河里的路上踩踏损毁的建筑估计不比原地爆炸导致的少多少),我以为这将弥补前面残忍的大义灭亲带来的不快,谁知道事情结束,父子两人各走各,然后就the end了,又是一个不知所谓。
其实最好的结局就在雷的爷爷“杀”完自己的儿子,叫雷离开,自己誓与城共存亡,转身进入蒸汽中,那个时候感觉最好。
然而大友克洋不过瘾,非要来一个喜剧性的转折画面,然后把故事拖入无聊之中。
或许是因为大友大叔想实现一个愿望,把蒸汽城变成哈尔的移动城吧。
日本导演大友克洋的大银幕新作。
雷的父亲与爷爷都是蒸汽机迷,他们发明了一种可以压缩无限蒸汽的装置。
但是爷爷发现父亲已经被财团控制,痴迷于机器本身的力量而忘记了科学的目的,就决心破坏这个计划。
为了赚钱认为怎么都行的美国财团在伦敦博览会上搭了巨大的帐篷,来展示他们的新技术,新武器,不惜以战争的方式来破坏博览会,而雷将在父亲和爷爷,以及为了维护英国国家利益的史博士之见,选择自己的立场。
最后,巨大的蒸汽国飞上了天空,引起的温度下降将整条泰晤士河冰冻,雷认同了爷爷的观念,科技应该为了使人幸福,不是为了制造武器而存在的,但是父亲却依然坚持,只要有人看到过机器压倒一切的力量,人类追求更强的痴心就不会灭绝。
喜欢影片本身对于机器的想象力和迷恋,把机械本身的力量感表现出来了,蒸汽王国腾飞的画面是赞歌级别的,非常贴切地描绘了人的梦想为什么会寄托在非人性的机器上,因为机器实在太强大了,强大的东西总是接近神,接近无限的,让人错觉,自己什么都可以。
喜欢立意。
对白中说,科学是为了什么,为了使人幸福,而不是体现力量,因为人类的心灵还不够健全和伟大,承担不起科技本身的力量。
复杂的选题,很哲学了,就是说,人在利用技术的时候,应该自律,还是应该顺应欲望求无限发展,到结果影片给出了倾向,却 没有答案,可以说财团,英国博士,爷爷,父亲,给出了人类面对这个问题的各种立场。
大友迷会觉得这个电影的结果还是太直白,太主流了,因为这是部投资巨大的商业电影,不是作者自己的艺术电影,有这样的追求已经不容易了,没有丢掉电影本来应该有的多重性,不同人从这电影里看到的肯定不一样,对于迷恋机器的人来说,从这里一定只会看到机器的伟大。
画面精美极了。
喜欢disney的人也许不习惯本片灰暗的色调,但是这种颜色是大友克洋最迷恋的,昏暗,浑浊,但是层次丰富,象他电影的故事一样。
虽然一片青褐色,但是红色的运用非常点到为止,女主角财团大小姐的红裙子恰当地表现了她的傲慢和简单,红色的机械手有着无庸置疑的力度。
金色的镶边效果也很优秀,表现夕阳的光照感,尤其是父亲讲述理想的那段,很美,不因为是反派人物而故意贬低。
绿色很少,但是开头在原野上追逐的戏里,把原野的颜色定成了最青葱的绿色,丑陋的暗色机器飞驰而过,作者很含蓄地表达着自己的哲学。
构图也好,动态的处理配合单幅画面的完美构图,成倍地扩大了感染力。
其中几个重点场面,热气球撞向火车站,从船上看博览会,瞬间低温使河结冰,非常符合商业大片应该有的视觉高潮冲击。
值得观赏的还有,到处可见的蒸汽的画面感,玻璃反光和映射的精心绘制,天空与河水的细节。
现在三维技术都那么发达了,却还是在二维搞这些,就象故事设定年代是过去的世纪初,而不是一般此类作品乐于描画的未来,这种宁可退一步,其实也是大友的气质和苦心。
音乐不清楚,我家女儿在睡觉,所以开得很轻。
很多电影虽然有意思,但是讲故事的方式很传统,比如我们熟悉的冯小刚电影。
而本片是尊重戏剧传统的正统的“故事”。
在情节的铺开上,是最典型的一个环节带出更大环节,好象进一个院子,先是影壁,再是玄关,堂屋和花园,越来越大,主题越来越丰富。
而前后呼应,暗示,意外,都安排得精致,可以说看着开头想不到结尾,看到中段猜到结尾却看下来还有惊喜。
比如,开头爷爷让雷把蒸汽球交给史博士,雷亲眼看到父亲与爷爷决裂以后,见到史博士,还是不放心,问,你觉得科学的目的是什么,史博士说,是为了使人幸福,雷这才放心把球交给他,可史博士接过球就说:“但是,首先要保卫自己的国家,人才会幸福。
”然后一挥手,出现一大票士兵,原来史博士用球也是去造武器,不同的是财团造武器为了卖,国家造武器是为了抵御,雷都傻了,相信观众也会有点小小意外,便跟随作者更往里走了一进。
用镜头讲故事,而不是用对白讲故事,更是作者电影感娴熟的体现。
对于看过大友的MEMORY的观众来说,肯定会觉得他更应该去做那种诗人一样的电影,但是抛开成见,单独的《蒸汽男孩》依然是少见的上乘之作,鉴于全世界都在看美国动画,日本的动画还是有存在必要的,至少可以给出乐观的美国精神以外的另外一重选择。
花了逾8年時間及24億日圓完成的《Steam Boy》(《蒸汽男孩》),是日本歷史上耗時最長,及最昂貴的動畫,也是導演大友克洋繼《亞基拉》後,闊別16年之作。
影片推出三區DVD後,曾經在本港掀起小小的熱潮,售價從早上的90多元,賣至晚上的130多元,再回落至90多元。
然後,首次登上本港大銀幕。
大友克洋固然是影片一個大賣點,但叫人注意的,還有這齣講述瘋狂科學家建造蒸汽城,實現心目中烏托邦的電影中,把散落在日本電影,尤其是日本動畫及電視卡通中對工業時代的眷戀,歸於一體。
科學家以蒸汽城建造烏托邦的夢想,也是日本人的集體夢想嗎?
《Steam Boy》以19世紀的英國倫敦為背景,講述喜歡發明的少年雷利,收到發明家祖父寄來的一個蒸汽球,而這蒸汽球則引來財團與英國政府的爭奪。
帶著蒸汽球逃亡的雷利,闖進世界首次的萬國博覽會會館,遇見理應身亡的父親,並得悉蒸汽球的秘密。
而這蒸汽球,與父親及祖父畢生的夢想——建立蒸汽城,以發達的科技建造烏托邦有著密切的關係。
影片的焦點放在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因此片中出現各種各樣工業時代的機器,即使加入導演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那股工業味卻十分濃厚,如超巨型的飛船和潛水艇,蒸汽防護的鎧甲、雷利自製的蒸汽單車等。
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進程中最重要的其中一次變革,這個時代的產物,最具代表性的是蒸汽機、火車與煤炭,機器特徵是笨重、多齒輪、手拉發動引擎等。
在情感上,人們對機器的崇拜也達到頂峰。
這次大友克洋選擇工業革命中最具象徵性的蒸汽機為題材,但這並不是單單他一人對於工業時代的嚮往,同樣的情懷,在日本動畫裡早已屢見不鮮。
若有留意日本動畫的話,不難發現當中的兩大元素:鄉村與工業時期的機器。
這在宮崎駿的作品中,尤見突出。
宮崎駿的不少作品中,都可以明顯嗅到那股與工業時代糾纏不清的情懷。
《飛天紅豬俠》裡常見的水上飛機便活脫脫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每當那個被港譯為「阿Lam」的男主角要起飛時,總要手拉開動飛機引擎。
木製機身配上沉重的引擎,還有二次大戰後的戰機照片,不經意流露出作者的情懷。
還有為宮崎駿贏得不少外國電影獎項的《千與千尋》,相信所有看過這齣電影的朋友,都無法忘記片中那個七手八腳的鍋爐爺爺,和精巧可愛的煤炭屎鬼。
而鍋爐爺爺所控制的機器,根本便是一架蒸汽機,藉著把煤炭送入火爐中,從而生產出各種不同的「湯」,來滿足不同客人的需要。
在新作《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宮崎駿所塑造出來的那個魔法城堡,也完全以蒸汽機的原理構造而成,而在《千與千尋》中日夜燃燒的煤炭,則以火魔來代替了。
在描述魔女飛天的《魔女宅急便》,我們同樣可以找到工業時代產物的巨型飛船。
而《天空之城》裡的高科技城市,及其中的飛船等,都與工業時代息息相關。
而作為工業時代另一個代表物的煤炭,在宮崎駿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現,即使是在嗅不出半點機械味的《龍貓》中,煤炭屎鬼同樣作為對一個時代的象徵而出現,帶出了日本人對工業時代的懷念早已融入生活之中。
而以費茲朗經典作《大都會》為藍本的動畫版《大都會》,裡面所呈現出來的工業城市,更是對工業時代的一次回憶。
不但動畫,即使在電視卡通裡,這種對工業時代的膜拜同樣無處不在,曾經風靡一時的《銀河鐵道九九九》便將對工業革命象徵之一的火車的想像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後也屢有與火車相關的卡通出現,如《變形火車俠》等。
日本電影裡對工業革命的情意結,早已根深蒂固。
這一切源於明治維新後,工業時代的來臨為日本塑造了輝煌的歷史,尤其是擊敗昔日自己所臣服的中國,更是日本從此昂首挺胸面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工業革命帶來的輝煌,從此成為日本人引以為傲的時代,一如現代中國每次提起中國的科學成就時,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老祖宗所創造的光輝歷史拿出來自我滿足一樣。
由於先天所限,日本的工業革命與農村的工業化兩者一體,因此在上述的許多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鄉村風光與工業機器互存,兩者構成了日本動畫獨特的味道。
然而時代的演進,當《鐵道員》裡高倉健那滄桑的臉,迎來小鎮火車站面臨關閉的無奈,那手拉的汽笛再也不會停留在小鎮時,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只是,昔日的繁盛強大深深刻印在人們腦海,提起高科技,便離不開那個由蒸汽機所帶領的時代,以及對機器的崇拜。
《Steam Boy》裡能夠飛天的蒸汽城最終失敗了,然而瘋狂科學家卻說,人們已經看見了蒸汽城最完美的科學,再也無法停止往這一方向繼續研究下去。
日本人嚐過了工業革命帶來的富強,也再無法停止對這一時代的嚮往。
(原載於2005年7月19日香港《文匯報》「聲光透視」版)
最早是在B站看一些赛璐璐动画的时候下面给推荐的,大友克洋和制作费20几亿日元的噱头确实让人瞬间感觉这部片子好厉害,看完之后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是与以往大友克洋的作品相比,这部在阿基拉和回忆三部曲之间显得十分渺小,这部片子的制作经费很多,制作时间也很长,好像是9年左右,精细的背景和优秀的作画,尤其是作画,日本像金敏大友克洋押井守等等名监督作品观看时很好的一点是无论剧情啊画风啊怎么样,原画整容在那摆着哩,大友克洋每一步作品作画质量都极高,不管其他的,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场视觉盛宴,蒸汽男孩也继承了这一点。
但是,大友克洋在这部作品中,优点被毫无保留的继承了下来,但是他的弱项-脚本,却开始放大,其实这是很多电影都有的缺陷,往往有着宏大的世界观,优秀的设定,当你从网上看到这些背景图时,你会“为了这一个画面追了整部番”,但是实际看完后却发现,这些作品,世界观很宏大,看似要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其实只是将一个是个人都知道的浅显道理,加上优秀的画面,磨成几十分钟的长片这就像一碗好吃的面,却给里面加了很多的水,看起来还是很好看,而且比原来还多,但是却没味,还不如不吃,静静的看着。
同理,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网上看到优秀MAD的一个片段,或者哪个画师画的好看的同人图时,就开始遐想这是这番,这讲的是啥,自己就在脑海中构思这部番的剧情啊什么的,当然你肯定想不出来多么优秀的脚本,重要的是你脑海中想象一切的是模糊的,是你感觉他就和插画一样美,结果你看完之后会感慨也不过如此,你会发现当时脑海中怎么想的啥啊好想那时候像的比监督拍的还好看。
在回过头来看看蒸汽男孩,我在B站上看的时候(一时看的,没到网上找高画质的Bt),很多人都认为,正片画面好厉害,但是剧情勉勉强强,但是到影片的最后,也就是staff表出来的时候,蒸汽男孩之后的故事伴随着一副副精心绘制的插画浮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时候弹幕上就说“这要是拍出来该多厉害啊”“这些没有拍出来真的太可惜了”之类的话,恐怕如果第二部真的出来了,还会有人刷脚本烂之类的话。
EVA粉天天嚷嚷着要看EVA终,结果终的预告出来了又说现在要上映了却害怕EVA完结,这都是一样的。
本作的聚焦的就是科学带来的影响(这样简单的总结确实不太对),但是影片中的对话,爷爷父亲的对话,所讲的道理,确实普通人都知道的,甚至还能像爷爷和父亲那样理论几句,拥有宏大的世界观并且有着优秀的制作团队,却赋予了一个与之不相称的脚本确实有点点小惋惜。
但是即使如此,这个脚本在我看来也是跨过了及格线的,其实大友克洋的大部分作品譬如回忆三部曲和阿基拉等等,阿基拉是意外获得超能力的少年暴走的故事,回忆三部曲的大炮之街也就讲了一个架空世界里发生的在这个架空的世界中的平凡的一天,大友克洋的脚本往往并没有什么惊喜动魄的剧情和一个又一个的反转,他的脚本并不刺激,但却仍然能够让我们挖掘出深刻的道理。
难道说像进击的巨人,权力的游戏这种刺激的剧情就是经典神作,没有一集死几个人,主角被虐惨,结局不翻转好几次的脚本就不是好脚本吗…显然不是,当然这并不代表蒸汽男孩就是一个优秀的脚本,现在很多动画都是这样,想到了宏大的世界观,却给了一个勉勉强强支撑这个世界观的脚本,三言两语就能阐述的道理,却非要拍成几十分钟的长片
又一部日本优秀的商业电影。
场景极其宏大,画面十分精美。
但剧情单薄,叙事速度过快,影片时长把握不当,转场处理不当,让人有了时间错乱的错觉——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长内观众几乎不能分辨出时间的进程。
影片全程都处在快速的节奏上,过快的节奏让人应接不暇,目眩神迷,没有喘气的时间。
而人物塑造上有很大的问题,男主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看不到任何的成长;女主只保留了个刁蛮的特性,塑造得很单薄;父子角色脸谱化,也没有太多的情感交集。
最后的剧情简直和电影的场景一样——灾难。
爷爷莫名其妙的要把蒸汽城移到泰晤士河中央;爸爸莫名其妙的从座位消失;莫名其妙的跑出来个操作机械手臂的角色;莫名其妙的男主穿上了飞行衣;莫名其妙的男主突然就公主抱了女主;莫名其妙的爷爷和爸爸都跑掉了。
最搞笑的是男主的最后一句话,他莫名其妙地认为爷爷和爸爸都能跑掉。
但这对于商业片来说,并不算是问题,而单薄的剧情其实是优点。
毕竟短短的两小时内,伴随着巨大的声音和绚丽的色彩,人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剧情,太过复杂的剧情反而是观影的障碍 而影片思辨性不足,思想深度不够。
中期抛出的父子之间关于科技使用的争论,影片没有对其有更进一步的探讨,只停留在了表面。
最能与之相比较的就是宫崎骏,比如宫崎骏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是根植、贯穿于幽灵公主全片的,并非只是简单用来制造戏剧冲突和凸显戏剧张力的工具。
其实一部电影,也不用说十年二十年,只要三年、五年,人就忘得差不多了。
不管它再精彩、再好看,场景再宏大。
真正能留存于人们心间的,只有思想。
因为你能经常地用到它,而你每每用到它的时候,你就能回忆起电影的只言片语,你就能想起电影的名字。
【文章转自公号:观剧团长】 文 / 龙猫电影《大都会》里有一个设定,让龙猫一直念念不忘。
代表大都会最高文明的科技产物——蒂玛——是被人类创造出来的人造人,虽然拥有了自我意识,但仍然逃脱不了其初始的使命——服务于人。
但当一个有了生命意识的个体与其无意识的躯壳一同展现时,矛盾自然就会产生。
如今,智能型社会已经是人类可预见的未来。
那么,有很多很多问题便会由此而生,逼迫着人类必须提前去思考。
比如,当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影响和推进文明的东西会不会有所改变?
一个有意识的机器人有可能拥有灵魂吗?
现代社会的文明究竟是什么样?
文明的顶端又在哪里?
纵使我们无数次感慨人类的强大创造力,但是无数种启示和事故告诉我们,文明可以引领我们向前,也可以带我们走向地狱。
在《大都会》里,以“统治者”模板创造的人造人蒂玛,在故事的最后凭借着自己残存的意识,拒绝了人类的命令,在朋友健一的目睹下,坠入深渊。
当蒂玛意识到自己的人造人身份后,关于文明的一切都失去了其确定性。
如果说作为人造人的蒂玛具有了个体意识的话,那么同样拥有个体意识的我们,究竟算是机器还是人呢?
当科技不断进步,除了身体的构造不同之外,人和机器最本质的区别——意识——的差异被逐步缩小时,当机器开始思考“我是谁”时,既代表了科技文明的巨大跨越,同时也是由人类思想的本初过渡到机器思想本初的过程。
所以,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和游戏作品,不断去描绘去猜测当机器人拥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人类该怎么阻止它们的反抗和统治。
.比如神剧《西部世界》和《真实的人类》,比如游戏《底特律:变人》。
但近乎一致的是,在这些作品里,都展示了几乎相同的问题解决模式:机器得到思想后,自发的组成了联盟,通过个体领袖的领导来反抗人类,然后与人类达成协议。
要么人类与机器人达成某种妥协,要么与之发生战争。
其实,这与人类文明自身的发展又何其相似。
文明就像一部大机器,当我们的文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总会有一些内部的零件需要更换,定期还需要对其进行维修和保养。
只有这样,进步的齿轮才不会停止,思想的火苗才不至于熄灭。
因此,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战争与变革,从来都是人类自己的杰作。
本次龙猫想讲的《蒸汽男孩》的故事,也是如此。
蒸汽机的发明,让人们能够比过去更高效的完成工业活动和资本回流,促使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也引领了时代的大跃迁。
然而,没有哪一种文明是毫无瑕疵的,代表了当时工业文明最核心的能源——蒸汽——也是如此。
电影一开头,一对父子就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蒸汽相关的工作。
这场工作看似非常危险,但为了让压力达到理想的数值,作为父亲的洛伊德不顾儿子艾迪的劝阻,命令所有人打开阀门,提高气压。
为了弥补父亲的错误,艾迪选择关闭打开的阀门,但在关闭过程中,意外却发生了。
大量的蒸汽从破裂的管子里喷涌出来,把艾迪包裹在里面,令他生死未卜。
其后由于压力过大,整个实验室更是化为了一片废墟,只剩下了一颗气压球。
而这颗气压球,就是他们这场实验的最终产物。
同时,它也是本片主要的一个线索。
这场实验也是有目的的。
作为实验室的幕后资金扶持方奥哈拉财团,为了获得更纯净更强大的动力驱动机器,委派洛伊德和艾迪这对科学家父子,替他们寻找新能源。
而这个金属球,就是由新能源驱动的超高压力金属球,其内蕴含的能量无法估计,但足以对当前文明造成冲击,稍有不慎甚至会毁掉人类文明。
也正因为如此,得知了真相的洛伊德将金属球寄给了自己的孙子雷——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同样对机器痴迷不已。
实验的变故,让以往执着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洛伊德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选择用自己和家人的力量将这个错误弥补。
但是好景不长,了解到金属球下落的奥哈拉财团很快就派了人来企图夺回金属球,为了躲避这群人,雷带着金属球逃离了家乡。
电影主要也是讲述的雷一家人和奥哈拉财团的对峙关系的。
在逃跑途中,史蒂芬生和其助手大卫帮助雷摆脱了奥哈拉财团的人,史蒂芬生是奥哈拉财团的行业对手,也正因为这个契机,史蒂芬生了解到了洛伊德和艾迪制作的金属球。
不久,雷就被穷追不舍的奥哈拉财团掳走,让疑惑的史蒂芬生不禁对金属球的真实身份产生了好奇。
之后,他和大卫一同看了被摧毁的实验室,才意识到这个金属球很有可能会让奥哈拉财团在实力上远远超过他。
为了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他有必要做出一些适当的举动。
而借助英格兰的国家军队力量,就是史蒂芬生进攻奥哈拉财团的第一步。
为了夺取金属球,获得新能源的能量支持,代表了国家利益的史蒂芬生和代表了经济利益的奥哈拉财团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工业战争。
由此,也产生了代表火器时代的热兵器和代表机器时代的机器士兵的对峙。
但是讽刺的是,即使是发展到如此程度的机器文明,其内核仍然是需要人类去驱动的。
所以即使具有机器的躯壳,人类的肉体也无法抵抗频繁的轰炸和沉重的负担。
这场所谓的机器革新,只不过是让人类穿上了沉重的躯壳,如同蜗牛一般缓慢爬行而已,与其说是文明的发展,不说说它只是人类臆想出来的结果。
文明的发展让人们省却了一部分麻烦,但也让人对机器产生了依赖,以至于我们离开机器就再也不知该如何去生活和工作。
艾迪的重生,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对机器的顶礼膜拜。
在开头生死未卜的艾迪,其实并未死亡,只不过因为遭受了低温蒸汽的侵蚀,他的右眼和右臂被换上了机械加以代替。
一开始拒绝父亲冲动举动的艾迪,在体验到机器带给人的巨大好处后,坚定不移的要帮助奥哈拉财团来完成蒸汽城的建造工作。
他的一句:“科学就是力量”,实则是对工业时代机器文明的最大讽刺,像他的父亲一样执着于科技的力量不能自拔。
但是相比于父亲,艾迪对于科技的理解太过狭隘了。
洛伊德对雷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具理念和哲学的发明,只会带来灾祸。
艾迪始终追求的是科学上的革新,当他专注于这一点时,也会盲目的去否认其他东西,比如科技发展的目的和后果。
洛伊德之所以会放弃继续为奥哈拉财团工作,正是因为财团本身为了利益,并不是为广大人类带来福祉,他们否认了科技的正面作用。
然而,如果不考虑科技所带来的后果的话,那么科技发展本身的意义就值得怀疑。
电影结尾,被蒸汽城压垮的伦敦市区,是否又是暗示着机器文明终将反噬人类呢?
十六世纪的哲学家霍布斯将“机械唯物主义”作为解释世界运作规则的核心体系。
在他的理论中,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一样,被不同大小的齿轮支撑并产生运动,世界因为规则的制定而富有节奏。
但是,世界果真如此吗?
《蒸汽男孩》里,机器时代的反噬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无论是开头提到的《大都会》还是《蒸汽男孩》,我们都可以看到,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紧随而至的问题也会多样化起来,我们无法总像过去一样生活,所以接受文明的革新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只要这种革新是有益的,那么问题总能被解决。
我们也总能在失败的革新中吸取到教训。
电影末尾,伦敦的重建就是如此。
反观当下。
活在大数据时代的我们,和活在机器时代的他们一样,具有相同的使命,也有义务将科技的美德传递下去。
毕竟——科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喜欢记得点赞、评论和转发哦
觉得是大友克洋几部作品里最优秀的一部,近乎完美的画面和运镜,对于“科学”的探讨也引人深思。
如何运用好这把双刃剑,科技总是走在人们道德观念法制前面的,这段时间里如何引导科技向善,如何不迷失本心?
先进科技国家如何做到不剥削落后国家,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难上加难让科学除了引人遐想,更多的还有敬畏恐惧!
小男孩和那位英国科学家的对话依然回荡在耳边——“科学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
”,“科学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存在的喔”。
还有片中对蒸汽动力的完美使用让我想到工业党常喊的口号“可控核聚变”,计算机互联网至大数据等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我们就在这“最好的时代”里,谎言、贪婪、流量、审丑等。
可控核聚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有代表的力量,这种力量就不再是核弹的把地球炸几轮,它是不可阻挡的,希望星辰大海能有文明的光辉照耀。
又想到“老鼠乌托邦实验”,想到一些赛博朋克电影末世电影末日电影等,不赘述了。
愿意相信科技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是光明的,同时参与到其中的建设,惊涛巨浪中我是一粒水滴,可也始终是作为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的存在。
[轉自 http://jacky.seezone.net/archives/001512.html ]其實自己想看《Steamboy》好久,始終是大友克洋的作品嘛,但卻一直未買 DVD,所以也未看。
而意外地發現,竟然在百老匯電影中心有上《Steamboy》,立即二話不說,乖乖買票。
上一年的日本動畫界是非常熱鬥的,三大動畫巨頭都有作品:押井守的《Innocence》、宮崎駿的《哈爾移動城堡》和大友克洋的《Steamboy》。
《Innocence》貫徹了押井守對生命、科技和人生的疑問,主題取向比較嚴肅,而且加入不少典籍的參考語句,就令人更難明白。
《哈爾移動城堡》相對來說,則是比較簡單的魔幻主題,但也被人認為劇情交代不清。
所以,相對來說《Steamboy》應該是這三齣中,最易明白的一套。
《Steamboy》的故事相當簡單,由 (接近) 無限動力的蒸氣球,而引發起一連串科學與現實政治矛盾所帶來的爭鬥,差點令倫敦市於大爆炸中毀滅,主角 Ray 的父親和爺爺都是這個蒸氣球的研究者。
這個蒸氣球,實現了一個體積細小而動力強大的能量源,突破了蒸氣時代機械的體積限制,是一個重大的科學突破。
不過,爺爺和父親所時的科學理念並不相同,再加上其他勢力如財團、政府等等的干涉,爺爺秘密地將其中一個蒸氣球送回老家,引起各方人士來「捕」球,而主角 Ray 也被捲入這個科技的爭鬥當中。
在大友克洋的操刀,歷經八年的製作下的《Steamboy》,在畫面上並沒有因為現有的進步技術而顯得過時,細膩的畫面,詳盡的細節,流暢的動作,實在是十分完美,令人很賞心悅目,尤其在大銀幕上看更棒。
對於描述這個蒸氣時代,各種機械運動和齒輪之間互相磨合,在手繪技術下帶來了懷舊味和人性,也正好和時代背景互相配合。
正當 3D 動畫發展得如日中天,《Steamboy》卻仍可顯示出傳統 2D 動畫的技術上的這些優點,而且效果令人嘆為觀止。
雖然《Steamboy》本身也有運用 3D 的技巧,但卻可以很完美地融和於 2D 畫中。
故事的前半部份比較多文戲交代人物關係,不太緊湊,到後半部才的「科技示範」才真正的緊張起來,蒸氣城的啟動使故事進入真正的高潮。
所以有人覺得故事的張力不夠,連貫性不夠強。
但我卻對其對科技二字,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描寫不同的堅持和理解,而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看得津津有味。
沒有《Akira》的陰沉和滅世情緒,雖然還是有對科技發展失控的控訴,故事反而對未來還有一絲絲的希望。
父親對於科技的見解,在於應先發展出技術來,然後人心就會隨之改變。
而爺爺則認為,科技發展應該以人類的道德作為標準,不應該任由科技任意彭漲,所以發展蒸氣球是沒有錯,但以蒸氣球發展出武器,則是不應該的。
然而,故事裏並沒有什麼的結論,而主角 Ray 手拿蒸氣球,也一樣沒有支持任何一方,只是隨自己的心意而行。
故事當中,對於科技發展與道德的矛盾,提出了很多的疑問。
亳無疑問,科技就應該以人為本,但傳統道德是非,卻又往往與科技的發展產生了矛盾。
現實例子更是多不勝數,例如複製技術可以製造出更適合移植的器官,但卻有複製人帶來的種種道德和哲學問題。
BT 技術使大家可以更流方便快捷地分享檔案,但也促成有侵犯版權活動。
科技往往只是一個中性的工具,是利是害其實還是在乎於人心,如果我們的道德敗壞,那麼就算以道德作為科技發展指引,其結果只會是摧毀性的。
有人投訴故事的主角 Ray 比較被動,只是爺爺跑腿,沒有太多的主見,其實不然。
他不過是在「科技發展應該是為了什麼?
」這一問題上,尋求自己的答案而已。
他曾經同意父親所說蒸氣城可以帶來人人平等的理想國概念,但也了解到軍事用途科技帶來的毀滅性,所以最後決定隨自己的心而行,成長了不少。
另外要一提的,是女角 Scarlet 千金大小姐,與一般動畫女角很不一樣,一點也不討好,只顧自己的利益。
但她卻不是典型的奸角,只是她不識世事而已。
她與 Ray 一樣也有一顆童真的心,所以竟然敢在槍林彈雨之下,單刀闖入敵方的陣地,在這次的事件當中,她漸漸明白到金錢和權並一切。
大家有興趣而未看的話,就趁電影院有得看的時候去看吧!
喜歡這套動畫的人,也不可以錯過在大銀幕上看的機會。
最近因为要画赛博朋克的东西,所以看到了这部动画。
先说说我觉得惊艳的。
看第一眼的时候就被精美的画面吸引了,想想这可是12年前的作品,简直吃惊。
里面的一些物品设计也是花了心思,比如男孩回家的开灯和椅子的一系列设置。
画面的整体效果都有一种压抑的工业革命灰,很是整体。
技术没得说。
然后就是不好的了。
1.人物的表现,,实在有点差强人意,美型的话就不说了,但是这样一个路人小孩,放到哪里都会被淹没,虽然是影片风格特色?
找不出什么亮点。
人物性格的刻画,一般吧,毕竟那么多年前的作品。。
2.故事的主体思想不明确,前后矛盾。
比如一开始,老爷子就像一个为了成功不惜牺牲自己儿子的人,为了马上就要成功的球,不听别人的劝告,所以导致惨剧。
给人一开始留下的印象就很差。
第一印象很重要。
又比如老爷子要把球交给另外一个人,但是那个人也是要发动战争,他发动战争之后直接导致毁了展览会,我看上面是有人说是大小姐那个集团不惜发动战争来展示自己的商品?
并不是吧。
所以直接导致观众觉得老爷子受骗了,或者老爷子心口不一。
后来男孩又觉得这个人不是老爷子说的那个人。
主题思想太不明显,太绕。
主题大概是反战?
但是刻画的却是里面“最大的一场战斗."也没有真的去开战,而是先来这么一出。
有个细节,男孩踩着蒸汽球把一个飞行员踩如了水里,说了一句要注意安全?
E M?!
拜托这样的台词设置真的会显得这个男孩很帅吗?
(不过首先他本身就不帅。
而且会让人反感。
另外大小姐的演绎,对于一个动画来讲,这样的演绎有点过头和令人烦躁了。
又不是婆媳剧。
最后蒸汽城启动,老爷子说他儿子是走火入魔?
要开枪打死他。
EM?!
到底是谁走火入魔?
发动了这个机器是因为什么?
如果不是那伙人来抢打,事件会像这样发展吗?
这是一个故事设置错误。
看到后来老爷子启动之后出来一些游乐园设置,,EM!?
这样真的不会显得太幼稚吗?
这个设置很牵强啊。
还是一开始故事就该交代老爷子是为了做游乐园才去研究蒸汽发明的?
这突然的一出实在过于唐突。
这制造麻烦的人,去解决了自己的制造的麻烦,实在不能让人觉得伟大。
而且这次危难死了多少人,那个潜水艇探头是老爷子和他儿子吧?
最后他们一家还活着好好的生活在了一起。
所以,还行,是打给美术和画面的。
当然人物设定有减分。
一晃过去了10年,才看这部当年上映时就想看的片子。所谓真相这个东西真的是隐藏得最深的,站在不同的立场的人只能永远纠结对与错,表达的东西不错,但人物稍脸谱化,致命弱点是台词。
他是天使还是魔鬼。等到电气时代来临的那一天。
设定太蠢了
不行呐,一听用日语讲英文人名还在名字后加一个“君”或者“桑”就寒心了,原本对反乌托邦题材完全无免疫力的不是么。
9D 原來大友也喜歡糾纏機器 飛行器 還有打不死的小強 主題起初以為很復雜 結果發現原來如此簡單 畫面真是贊到了家 特別是很有鏡頭感 還有 非常棒的配樂 賞心悅目!
和akira差太多
這動畫太令我失望。
有点天空之城的意思,不过差远了。
和阿基拉不是一个档次的,不能接受这是大友的作品啊,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知道好在哪。当然我是看完了,勉强看完了。
装备竞赛式直男电影,本质和变形金刚没什么不同,纯粹是炫耀机械奇观美术,剧设简直潦草,几方人物立场说变就变哦。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伦敦蔚为壮观,但日本吹替演绎英国人还是略出戏。大友克洋一手培育了今敏,但就脑洞和思辨而言不得不说后浪推前浪。
台湾配音真的不错
三星半 视觉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蒸汽时代的科技狂想表现的相当赞 至于故事相当老套 而且后面毁灭蒸汽城的部分太拖沓
齿轮,轴承,蒸汽,白痴的剧情和人物设定,以及辉煌的画风和想象力~
画面极具真实感和震撼力,虽说在电气信息时代观看蒸汽机械的伟力有点诡异。
作为魔都人民,能在新天地的大屏幕上看过这部电影足以在一部日本动画大片都没正式引进过的贵国好好自耀一番了。
画面精致,可惜剧情老套了
不得不说有点失望 不管是什么题材 故事发展真是老套路了
不是很有意思
我真的烦死美术编剧了,剧情不仅无聊,人物也没有一个讨人喜欢的,大友克洋这个人简直有毒,明明对哲学一知半解,非要跟观众谈哲学,装逼得要死,简直就是除了作画以外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