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eizai.com/viewthread.php?tid=108732005-11-25.21:00。
从一连串诡异、阴郁、沉重的梦魇中惊醒。
确切地说,依然是半梦半醒。
长达五六个小时的沉睡非但没有让我恢复精神,反而更加疲倦,仿佛被一件钝器击中。
梦魇的残片和巨大的悲凉感缠绕着我。
隐约还记着梦中出现的真实世界和摹仿世界的模糊边界,面对生存的根本疑惑和惊惧。
慢慢地想起,自己是在看了《逃离克隆岛》后昏昏睡去。
那些悲伤的片断立即涌现上来:斯达韦尔德2D血泪模糊地从切割他的手术台上挣脱出来,带着浑身的管道和依然扎在腹部的刀锯,没有方向地狂奔,痛哭,哀嚎着。
警卫们迅速上前制服了他,用绳索把他从地上活活拖回手术室。
斯达韦尔德2D绝望地哭喊着:“我要去圣岛!
你们答应过的!
”赶来的医生在一旁只是冷漠地说了一句:“不要伤了他。
”(以获取活体器官)林肯6E和乔丹2D在逃离克隆岛时从同情他们的人类麦考德那里第一次听到了自己全部“存在”的真相。
那是一种彻骨的残酷。
纯真的乔丹2D显然还没有能力接受这样的事实,她近乎无力地辩驳道:“可是我有妈妈呀。
我在农场长大,我有一条小狗,还有一辆脚踏车……”麦考德打断了她:“是的,是个粉色的小公主车,你骑到你奶奶家,你一按铃,她就用盘子装着小甜饼出来给你。
” “是的……”“不是,那是植入的记忆。
我的一个朋友是程序员,他给我看过。
就12个故事,他们稍微改动一些细节,但是实际上都差不多。
你以为自己在‘污染’前的生活,实际上根本没有发生过。
”在一系列生死逃亡中顽强地活下来的林肯6E和乔丹2D坐在一栋大厦的顶部,躲雨。
度过这个夜晚,他们打算去寻找自己的“主人”,寻求帮助。
乔丹2D打了个寒战。
“真冷。
”林肯6E轻轻将她搂在怀里。
只是如此。
在他们3-4年的“一生”中,他们不知道任何“男女之事”。
他们只有一种相互间素朴的好感。
而任何“不适度的接近”都会被及时地制止。
而在这个雨夜,爱情降临在这对年轻的人类身上,他们却不自知。
令人爱怜。
令人哀怜。
影片结尾就象一切好莱坞大片一样。
克隆岛被摧毁。
所有的克隆人第一次看到了阳光。
他们震惊了。
像孩子一样(他们在本质上也确实就是孩子)奔跑,呼喊。
他们冲出克隆岛,“平生”第一次看到了天空、大地、云彩、树木和山川。
在黄色的土地上几千个穿着一模一样的雪白制服的人们第一次感受着真实的风沙和尘土,感受着真实的呼吸和生命。
这一幕确实令人激动。
那艘主人公梦里反复出现的美丽船只“Renavatio”(拉丁语,意味“复活,重生”)也已经启航。
可是,“娜拉出走之后”,又该如何呢?
他们进入到这样一个更大的“新天新地”里,真的能够“重生”吗?
我们这个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个更加庞大,管制技术更加精细、隐秘,以至于几乎无人能够察觉的“克隆岛”呢?
是的,在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面对生存,已经没有任何困惑了。
我们活得舒适、坦然,获得了“真实的幸福”。
我们被驯化为接受一切主流价值观和游戏规则的人,努力地“奋斗”,通过这个世界最重要的那些测试,成为合格的“有用人材”,然后过上“成功而体面”的生活。
这从本质上和那些被豢养的克隆人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他们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提供有用的“活体器官”。
而我们通过消泯自己的个性和无限的可能性,把自己塑造成为专门的“人材”,为这个世界“所用”。
唯一的不同是,克隆人还会感觉到撕裂般的痛苦与哀伤,而我们,已经不再痛苦了。
也许,还很快乐(这不正是这个时代最IN的词语吗?
)。
在恍惚之间,想起了庄子清冷而睿利的寓言:“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立之涂,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
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个人认为翻译成《岛》最合适。
“岛”不仅是克隆人被蒙蔽的眼中唯一的天堂,也是克隆工厂的虚拟幻象,更是人类的贪婪冷漠与男女主角对正常生活(或者说是平等的权利)的向往。
“岛”带给我们的是科技在人类贪欲下的挫败感,以及追求人权的希望和曙光。
周末的夜晚补了Ewan老师为数不多的“商业大片”。
我本不是喜欢发表自己见解的人,看到这部片子被饱受诟病,看过被诟病的点以后,又觉得这些缺点不足以掩盖这是部值得看的片子。
所以写写自己的看法。
片子的确是主角光环过重,科学依据混乱,追车和爆炸的情节太过追求商业片的观感,不合常理。
但是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值得挖掘的点。
·关于“克隆人”和“主体”的矛盾 这应该是本片最明显的一个矛盾了。
最先谈,什么应该被称为“人”呢?
苏格拉底说“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我偏向认同当一个“克隆人”拥有自我认知之时,不再是无思想的生物,有“思想力”了,他就变成一个人了,不再是“产品”或是“附属品”。
也许克隆人和主体的长相基因一模一样,但是当它被创造后有自我意识,已经脱离了主体本身了。
应该争论的不是“如果你是主体,你的克隆人杀了你代替你怎么办?
”当克隆人成为“人”的那一天,他们的出生就已经成为了一种悲哀。
他们本不该诞生,“主体”和“公司”的一己私欲使他们出现,他们“觉醒”的那一刻,已经不是“本体”和“公司”可以决定他们生死的时候了。
应该争论的是这样私自创造生命的尝试是不是一种根源上的错误?
我绝对支持科技的发展,也坚信科学会给人类带来更好的生活和更长的生命。
但科学的发展应该是有限度的,这样的克隆早已超出这个“限度”。
凭空依据人类自己的想法创造生命,这本就不是人应该拥有的能力。
·关于“岛” 其实片名本身就是“The Island”,翻译成“逃离克隆岛”片面化了这个“岛”的含义。
什么是岛?
是在物理意义上囚禁这些克隆人的地下设置的这座孤岛,终其一生都没有逃离的可能的岛。
也是克隆人所期待的那一个幻想中的美妙的岛,自由,快乐、不受污染,成为他们活着的一个看似真实其实虚无缥缈的承诺。
“It's us”也是电影中对岛的另一种定义。
人生而拥有的爱人、被爱、性、情绪与体验的权利,才值得我们活着去追求的那片桃花源。
·关于“人” 接着上文,接着讨论“人”本身,我觉得片子给人带来了一种庆幸。
生而为一个完整的、相对“自由的”人的庆幸。
没有被程序设置的幸福的童年,没有生活在一个明亮的“安全的”“干净的”人造环境里,没有被强制安排好的作息和饮食,我们有一部分权利和机会去选择健康的或是糟糕的生活习惯,选择去做什么,去看什么,去走遍广阔世界的“自由”。
#上面谈及的“自由”是相比片中的克隆人而言的。
从另一角度说,人本身也是不自由的,被比片中的克隆人更大层次上的东西限制着“自由”。
但是和电影本身关系不大,就不在这里接着展开讨论了 “人”可贵的还有就是“好奇心”,6-E开始与众不同就来源于他能提出“为什么?
”,对现状的好奇,使他最先发现了这整个事件的阴谋和他们克隆人的命运。
亿万年来,也是“好奇”推动着人类去了解自然,洞悉世界的规律,理解科学原理,创造文明。
当然,“人”还是自私的,为了活着,去撒谎,去“杀人”。
他们从那个秘密设施逃出来后,Mac对他们的叮嘱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
当6-E为了活下去试图代替本体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再单纯,学会猜忌,学会自私,他算是成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上的人”。
之所以为“人”,有好的那一面的,“爱”“自由”“好奇”的权利,也有坏的自私卑鄙的一面;有单纯的善良,有为了自己不顾一切的自私自利,这样才是完整的一个人吧。
·关于结局 克隆人跑出“岛”,看到阳光、大地、广阔的世界。
受到了太多人的谴责。
弹幕上充斥着“以后怎么办?
”“社会怎么办?
””结局应该是受到法律道德制裁”。
我觉得,克隆人的诞生,早已超越了现存法律和道德能解释的范围,本身就是一种无解。
电影本身不需有未来,哪儿有未来?
写了这么多,总觉得自己像在为这个电影辩解什么,只是很喜欢上面谈到的这些点引发的思考。
我个人是喜欢的。
电影究竟好看与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吧。
除去从高楼掉下来毫发无损的主角光环,还有反派最后强行降智非要掐死主角,却在掐的时候被主角反杀之外,还有一个黑老大的槽点。
按理说杀手都是拿钱办事啊,前期男主在马路上利用滚轮干掉黑老大那么多手下,黑老大竟然可以做到既往不咎,转而帮助女主?
就凭着一个烙印?
太牵强了吧。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依然是一部佳作,情节很紧凑。
男主的本体和克隆体见面后很有看点,那句“我的保险为什么会跑到我家来”有被笑到哈哈哈~不过本体说他风流成性所以肝不好,不应该是找克隆体换个生殖器嘛?
本体面对克隆体曝光一切的提议,选择了跟大反派通风报信,可以说是遵从了人性逐利的本能,把克隆体送回去我能得到一个健康的肝,曝光克隆体却对我没有任何好处我为何要做呢?
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拍得很棒。
还有一开始帮助男主的工程师真的很好,他明明知道人类为了活下去,什么都做得出来,却还是在危险来临时毫不犹豫地让男女主跑。
这种明知道人性的恶,却还愿意善良的品质,无疑是可贵的。
另外小虫子进眼睛那段现在看还是会很怕。
还有最开始的黑人运动员克隆体,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被拖进手术室的绝望。
女主前期的那种单纯感拿捏得也很棒。
最后这部18年前的片子,现在看依然觉得很新颖啦~
看这部电影,第一次get到斯嘉丽的颜值hhh。
很早之前就把《逃离克隆岛》加入电影清单了,但一直没看,我原以为是一部过时的带有克隆人设定的逃离乌托邦式的科幻电影,就像1976年的《逃离地下天堂》,但电影显然不完全是,因为电影的前50分钟就把乌托邦逃离这部分给演完了。
而后的剧情克隆人被追杀,寻找自己存在意义,有银翼杀手的影子。
虽然创新的地方不多,但科幻设定还不错,剧情逻辑基本自洽,高潮起伏,该有的悬念都有,我觉得21世纪以来算中上的商业科幻电影。
看到第一幕也就是男女主逃离这个隔离社区的时候,我根据电影给出的信息猜想是,男主他们其实就是克隆人,然后被制造培养,然后被洗脑,所谓的世界毁灭其实是假的,他们就是被圈养起来当商品贩卖。
那为什么要社区的人这套说辞呢?
完全可以不用这样大费周章。
毕竟你都把克隆人当商品卖了,还当人培养。
所以我觉得目的就是让商品变得更优质?
所以让他们锻炼,培养好自己身体,其实就是为了让器官,生的孩子更加健康,就像农场的母鸡,不管环境多么的好,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产品变得更优秀。
所以那些被选中的其实并没有去到所谓的克隆岛,只是时机到了,杀鸡取卵。
第一幕的整体表现我觉得有瑕疵的,比如逻辑性上,这个机构成立应该有非常久的时间了,像男主这样的人,对周围一切怀疑的人,本应该更多的。
因为电影里面对于社区里人们相信世界已经毁灭了这个事实并没有过多刻画表现,而观众也没有多少信服。
男主一上来就很快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怀疑。
原本该是电影制造出悬疑,让观众对电影所构建的乌托邦产生信服,再接着展露出弊端,接着男主对此动摇,而观众再期待接下来会怎样,主角顺着观众去探寻真相。
可是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铺垫的很差,观众对世界观最开始就保持怀疑态度,缺少必要代入感。
所以第一幕前半段我是觉得这个电影有点俗套,然后就是逻辑上的诟病,主角发现真相,以及他被发现追杀的这个过程,存在着刻意推动,我认为属于类型契约外的逻辑问题,无法被忽视。
因为电影里社区的管理者对社区的克隆人监管很严格,就比如对男女之间亲密接触都能够直接监视很快进行干预,让观众感觉这个地方监管密不透风,然而男主偷偷潜入到医疗处,却能够这样轻而易举的离开,最后被发现还是查监控的上司发现。
并且这一段也是非常突然,完全就是想要这样一个剧情,然后顺着去构建具体情节,显得生硬。
All right,继续讲后面剧情。
第二幕的猜想和我想的基本一样,社区的大伙就是农场的牲畜,一群克隆人,最开始他们都是公司制造的类人体,一群没有意识的植物人。
我想着会有更加科幻的概念,比如直接将意识转移换身体。
电影克隆人的设定经久不衰,但它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也是逻辑上的bug,为什么要让克隆人有感情呢?
如果没有感情那屁事都不会发生。
而电影里给出的这个理由挺完美的,就是早期公司制造的类人体就是植物人,虽然能够成长,但是他们的器官没法正常使用。
电影里也是解释了,公司并不是那种刻板的邪恶公司,就是不管伦理道德,所以最开始都是植物人,没有意识。
但投资人投了钱,公司研发了很久,发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这些类人体缺少了人类该有的生活经验,情感,没法被使用。
可以比喻为缺少了灵魂,这个设定并没有做很多解释,有些玄学。
但我觉得很符合克隆人它本质想要探讨的问题——何为人类?
总之公司就是两头骗,一边骗投资人他们的产品不违反伦理道德,一边欺骗克隆人。
我觉得这个剧情设定是很贴合现实的,比如宣传自己的产品多么高端,对人体多么健康,然而用的材料低廉,甚至有毒。
电影里男主林肯的人类朋友麦克那句话很精辟,人们爱吃汉堡,但不见得他们想见到牛。
我认为公司所做的这些事情,其实并不是没人知道真相,相反应该有很多人,就比如第二幕。
对于第二幕男主他们逃出来后发现其实并不是在一个孤岛上,周围有居民生活。
我一开始认为这个设定很愚蠢的,但其实影响不大,然后结合麦克这句话,我更加认为,那些投资人其实有很多人也知道真相,只是发现自己投资了这么多,如果让公司被曝光倒闭,那他们不得亏死,所以两边都装作不知道,达成了一种默契。
很现实,既得利益者被利益驱使,每个人都是大海上的一艘孤船,没有后退,更没有放弃余地。
第二幕的缺点我觉得问题在于追逐逃亡戏过多,当然主要原因还是男女主是一群手无寸铁之人,被一群雇佣兵团团包围,从大楼上掉下还不死,虽然编剧也在里面暗自吐槽,但我还是想说真离谱。
这部分特效大场面爽是爽,但观感不太好。
我认为应该去更多刻画角色内心,去注重文戏的。
而这个问题在第三幕里同样也是,变成了为自由而战,个人英雄主义。
还有就是斯嘉丽的枪的出现,以及黑人雇佣兵的反水理由太过于普通,他可以换成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但他作为一个重要配角,身份还是雇佣兵杀手,他的行为如果只是因为同情怜悯,因此不需要动机铺垫,那就显得太突兀了站不住脚。
所以整部电影的观感我最喜欢的部分恰恰是他们逃离以及逃出社区的这一段,期待感拉满,但后面的剧情公式化了,虽然没啥大问题,可期待过高就是感觉缺少点意思。
昨天在康怡MCL連看了兩部新片, 第一場是Scarlett Johansson和Ewan McGregor的The Island, 然後又看了一部horror movie, The Amityville Horror其實我對兩部片子都沒有什麼熱情, 尤其是恐怖片. 再加上前一天晚睡, 導致昨天精神萎靡, 只想早點回家補覺. 然而有些人就是喜歡擅自安排了你的生活. 我不是不會say no, 但我沒有精力作出強硬的姿態說no, no, NO!不發這個牢騷了, 還是說說片子The Island, 港譯"謊島叛變", 其實就這個名字本身來看還不算為過, 然而我看我是對港產翻譯產生racial discrimination了, 以下便又有一堆牢騷要發......就是對千篇一律的四字片名不順眼呀, 就是看不慣口語和港式書面交叉互用啊, 就是不喜歡這些名字用來用去都是同樣的格式一樣的詞語啊!之前看過一點點trailer, 知道是講複製人和真實人類之間的衝突, 和去年同時期的I, Robot主題十分相似. 只不過那一部和人類起衝突的是人工智能機器人. I, Robot 的港名叫"智能叛變", 果然是如出一輒吧, 再想想"天使愛美麗"之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天使愛XX""XX愛美麗"格式, 就應該不難理解我對這些抄來抄去的創意的過敏從何而來了.以下劇透:科技高度發達的年代,某財團研製了一大批克隆人,他們來到這個世上的唯一目的就是給他們的sponsor提供器官,皮膚或者小孩,任務完成之後這批複製人就會給毀滅。
這批複製人集體居住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秘密基地裏,被植入了記憶,學習了簡單的認知能力,灌輸著外界全給細菌感染了,而自己一生的目的就是給選中,去一個世外桃源的小島The Island的思想。
完全猜想的到,下面就會出現一個The One, Neo式的覺醒者Lincon 3 Echo,發現了island原來是個騙局,於是爲了救自己懵懂的紅顔知己Jordan 2 Delta,(複製人的教育裏完全排除了性,也不讓異性閒有過密接觸,好像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似的,呵呵)兩個複製人開始了一次絕命逃亡。
直到這裡,都是可以預想到的科幻片情節,所以觀衆應該會比較關注下面究竟如何展開,結果是出乎我意料的,我沒有想到一個大轉彎,突然變成一部標準的商業娛樂片了。
給我比較深印象的場面包括:整部片中一直往下掉往下砸的任何東西,違章建築物啦,logo牌啦,車啊,總之眼前充斥著物品下墜的場景;另外,被說成智力水平只有15,6嵗的兩個複製人表現得神勇無比,一般人類的懼怕懦弱等缺點在他們身上一點都看不到,他們是純潔人性的體現,而且一路貴人相助,一群職業殺手都拿他們無可奈何,交鋒情節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小鬼當家”或是“機靈寶貝”一類,就是壞人自有惡報,而好人卻每次都能化險為夷, 在關鍵時刻還能打出精采的反擊戰, 而經歷艱難險阻之後最終還是會出現光明來到的那一刻;還有就是那個殺手的頭頭,本來心狠手辣,無極不用,最後竟然看了Scarlett Johansson一眼就改過自新,幫助解放複製人群了,美女的眼神果然銷魂哪............!説到Scarlett Johansson,我看她以後還是演回文藝片好了,只用用眼神就好了,加上稍微誇張一點的表情,她就把Jordan演得像個傻子,還是Ewan演得好呀,人家才是萬能的演員,哪裏都能用,down with love那種歌舞劇似模似樣,扮傻沒有問題,搞笑更不在話下。
至於那部恐怖片,我想說的是,還挺嚇人的。
謝謝大家!
http://blog.yam.com/azio/archives/319281.html
这是预言。
影片中研究所里的人们的生活都是被安排好的,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连你可以想什么,都是被制定好的。
我不禁想,是不是做爱,怀孕等都是计划的,没想到连两性知识都没有。
一切都是计划的,人们没有自己的喜好,也不能有,只要服从安排。
这是计划社会的预言。
计划社会就是批量生产人类。
是人们的终极社会,因为,以后不会再有了,人类已经毁灭了。
而计划社会离我们不是很远呢。
这是写照。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朝鲜。
朝鲜人的处境跟电影里那写克隆人多么相似:从一出生就被洗脑,这里是天堂,外面都是污染,这是人类最后的净土。
对此稍有疑问,即是被污染,则销毁掉。
这是警告。
有人很庆幸,这里不是朝鲜,也没到计划社会。
其实不然,生活就像沼泽,充满危险。
社会上有很多权威,领袖。
他们负责提供思想,我们负责装配。
不知不觉中,合格的产品就出来了。
人是懒惰的,社会上有各种想法,拿来用就好了,干嘛费那么大劲,活的累不累呀。
有独立想法的人就这样被淹没了。
影片说的好:圣岛真的存在,就是我们自己。
人类社会说不定就靠我们呢。
但是我们敢质疑吗?
有自己的想法吗?
在西方,几乎所有有关海岛神话的书写都源于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与《克里底亚篇》中所提到的亚特兰蒂斯。
这个位于“赫喀琉斯的砥柱”对面的岛屿是古代城邦文明的象征,在这两部以讨论“何为理想之城邦”为主题的对话录中,柏拉图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亚特兰蒂斯的城市肌理与其政治体制之间的紧密关系。
这座传说中的海岛城市由一系列浮于海上的同心圆连接成,一层层由低到高向中心排列,而其中间是象征着权力中心的海神波塞冬神殿。
对于柏拉图这位“开放社会的敌人”(波普尔语)而言,这样的城市结构似乎就是完美政治城邦的化身,然而讽刺的是,亚特兰蒂斯的人民到最后还是避免不了政治腐败与侵略野心的悲剧,在败北于雅典军队之后,这个岛屿最终在宙斯的怒火中毁于一旦。
有关亚特兰蒂斯神话的不同演绎一直延续至今。
就现代社会来说,较早以全新的资本主义现代思维来演绎亚特兰蒂斯神话的是弗兰西斯•培根写作于1623年的《新亚特兰蒂斯》。
不同以往那些把亚特兰蒂斯置于虚无之地的乌托邦梦幻之作,培根的理想之岛就是美洲,这片被英国殖民者的现代航海技术所征服的土地。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所罗门之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有最智慧的人都会在这里运用培根所倡导的现代科学方法来认识自我和宇宙。
可培根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科学,在《新亚特兰蒂斯》发表的同一时期,培根写作了一篇名为《有关神圣战争的宣传》的文章,鼓吹为了欧洲文明在全世界的宰制,而屠杀所有的“巨人、野兽和外国独裁者”。
在海岛寻找理想之国,而理想之国的建立却依靠于血与铁;每一个海岛国之后似乎都压抑着一个“他者”,我们将在其后的所有寻找亚特兰蒂斯之旅中看到这种血腥而又诡秘的辩证。
就在培根写作《新亚特兰蒂斯》百年之后,丹尼尔•笛福写作了《鲁滨逊漂流记》。
这是一个有关资本个体如何在一个荒岛上依靠原始积累和“主奴关系”来确立资本主义理想国的故事。
十八世纪以来,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反复使用鲁滨逊作为经济学的原型,并由此出发,建立他们宏大的理论体系。
对于早期的清教徒来说,海岛就是理想的试验地。
这里没有额外的身体消耗与物质消费,却有足够的原材料与时间,劳动价值理论在这里找到了雏形。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道地的英国人开始记起帐来。
”而拍摄于2000年的《荒岛余生》(Castaway)保留了《鲁滨逊漂流记》的基本精髓,却把原著中最为敏感的奴隶问题省去不谈,原著中的“星期五”到了电影中变成了一只威尔逊牌的排球,故事中的主人公将其拟人化,使它成为另一个层面上的“奴隶”。
不过,饶有趣味的是,当18世纪的《鲁滨逊漂流记》把叙事的焦点放在商品生产上时,21世纪的《荒岛余生》聚焦于商品的交换。
故事主人公Chunk恰好是物流公司FedEX的高层主管,无论是他所依赖的排球,还是其他赖以为生的物品,都是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品。
当18世纪的经济人仍需用手工攫取大自然的泥土制作瓦罐,并将之看作是一种“物神”(fetish)时,21世纪的经济人则依赖于后现代式的了无痕迹的资本流通。
鲁滨逊用木筏逃离孤岛,Chunk用塑料做成的筏子逃离孤岛,这就是资本主义进化几个世纪后的不同之处。
《荒岛余生》在票房和舆论上所取得的成功使电影人意识到海岛神话仍有市场。
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总裁Lloyd Braun决定将其翻拍成一部连续剧。
而这个想法的成品便是如今大红大紫的《迷失》(Lost)。
这部如今已经荣登“邪典”(cult)殿堂的连续剧把几乎所有有关海岛的迷思都杂糅在了一起:荒岛生存与原始生产、科学怪人与理想国度、以及真的被称为“他者”的神秘人等等,当然,所有一切都会归结到柏拉图的原始主题:当这十几个人被放在一起时,怎样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理想的社会呢?
对于《迷失》,很多粉丝都有不同的解读。
不过,无论是把这个海岛理解成幽灵岛,还是另一向度的空间,都没有比《逃出克隆岛》(Island)对海岛的想象更富有现实的讽刺意义。
在本片中,所谓的“Island”是未来世界最后一处未受污染的处女地,所有人一生的梦想就是通过中彩票离开这个绝对理性化和程序化的世界,来到这处人间天堂。
可是,所有这些梦想着中彩票的人都是克隆人,“Island”其实只是日日夜夜输入到他们脑中的虚幻程序,每一次中彩票都意味着这个克隆人将被屠杀,并把他的器官移植到真实世界中的人类身上。
这是对当今世界最惨淡最反讽的一次预言,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商品,每个人的一生都只是资本流通的一个节点,而所谓的亚特兰蒂斯,只不过是资本所操控的一个幻梦而已。
也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些本偏离于航线之外、被认为是无法居住的海岛,的的确确被逐渐纳入于资本无法阻挡的洪流之中。
无人居住、没有淡水供应、没有交通线路,这些本应处于世界版图之外的幽灵岛终于在私人飞机、双体快艇、水蒸馏系统、卫星网络以及巨额资金的摧枯拉朽之下成为了地球版面上最后一块有待开发的奢侈乐土。
在网络上,你可以找到无数有关怎样购买私人岛屿以及怎样在海岛生存的DIY信息,鲁滨逊的生存手记如今已成时尚消费手册;像O Property Collection这样的顶级房产开发公司则把自己的目标群体定义为“全球化消费者”(global consumer),并将触角延伸到每一座具有纤长海岸线与蔚蓝海面的岛屿上,在那些人类最后一片未受文明污染的天然净土上,将矗立起坂茂、哈迪德和隈研吾等人所设计的奢侈酒店,在国与国的中转站、在资本流通的纽结点,为一个个“全球幽灵”置下一处可作稍加憩息的据点;而据美国私人海岛公司CEO克里斯•卡鲁罗说,在911事件之后,新一轮的海岛购买风潮又开始了。
逃离都市、逃离污染、逃离恐怖主义,与其说海岛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反面,不如说它是都市生活的镜像;当人们以为海岛是法外之地、安全乐土和置身于资本、种族、国家纠纷之外的伊甸园时,也许,海岛的报复才刚刚开始。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几千年以来所有那些有关海岛的神话,也许,所有这些有关海啸、火山爆发、文明颓败、他者入侵的传说都将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寓言,在人类文明最后一个终结点上戏剧性地上演。
✨这是一部有关于伦理道德与人性的电影。
从《逃出克隆岛》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有关克隆人的动作片。
(废话🤐)🌟电影的开始男主林肯和女主乔丹就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下社区里,每天过着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生活。
🌚他们被告知是大灾变后唯一批存活的人类,外面的世界非常危险,但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岛,只有被抽签抽中了才能离开地下世界去世外桃源生活。
😨但在乔丹当选后,林肯偶然间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原来世界并没有被毁灭,他们都是为别人提供器官移植的克隆人,每个被选中的人都被残忍的挖出器官然后遗弃。
🌟电影的最后,男女主不仅出逃成功,还成功取代了在外面世界中的另一个自己,同时还放出来所有的克隆人。
(人类伤害克隆人,克隆人便除掉他们将其取代…唉)😬😬结局我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但十分让人细思极恐,如此多的克隆人进入现实世界中,将会带来多少的恐慌啊。
而且他们几乎就是一片白纸,一直以来生活在科学家们编造的谎言中,就算逃出了,又该何去何从呢?
🤕🤕虽是克隆人,但既然生而为人,便与他人平等,电影中将克隆人作为承载器官的工具,用完即抛弃的做法是极其残忍的。
健康是所有人的追求,这可以理解,但也不能因此伤害别人呀。
👀克隆人本来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但这部电影的剧情与场面还是值得一看的,特效也很震撼,两人出逃被追捕的时候也特别精彩。
而且女主乔丹可是女神斯嘉丽约翰逊演的哦,颜值在线,看着都赏心悦目嘻嘻嘻[色]🎬温馨提示:这是一部商业片,可能大家会看到有点多的广告,但不必在意啦,我们看电影就好啦~💕💕
首先,一个时髦的主题,我不喜欢,其次,许多逻辑错误,煞风景,再有,麦克格雷格的表演,是我看不懂呢还是他大失水准,不知道,最后,通片全部是广告!
堫S?緬璢?可是,不得不说的是,本片探讨了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克隆技术的道德问题,从前的一些影视作品也提到过,但是本片可以说是逼真的模拟出了克隆技术的一个走向:从克隆人身上得到器官。
由此而产生的伦理和道德问题,由对生存的渴望而产生的对道德和人性的践踏,本片一一涉及,可以说,本片塑造的不久后的未来虽然夸张,但非决不可能,而电影对于技术与人性关系的碰撞,可说给整个社会献上了一份有趣而值得探讨的模拟试卷。
作为一部电影,也许不太好——虽然依然是部大片——但是作为未来的模拟,《The island》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哦,对了,Michael Bay 依然可以打动人的,影片最后的一点,在宏大的吟唱音乐中,人们走向自由(老美最爱的桥段)还是不错的说。
欢迎来我的BLOG看看http://blog.sina.com.cn/u/1196778850
惊悚、悬疑、动作。讽刺克隆。虎头蛇尾。
Bay你去死吧,浪费这么好的剧情和演员,斯佳丽的声音啊,不能听
前半部精彩和后半部不够悬,动作很好。
人物一般,剧情一般,设计一般,拼一块,还是一般!
对于这种大片就一点不满意:演virgin还是太难了……他们明显是千锤百炼过嘛。美术很棒!服装让俺很眼红--我说男角怎么这么眼熟嘛,原来是火车男……搜索一下,原来看过他很多电影……我真没记性……
我能说所谓的Island其实就是被许诺的Communism么。。。
其实这样两个老百姓深入敌窝整死庞大组织的故事,三池崇史的《鬼泣》也讲了。智能产品出现自我意识的危机,《我,机器人》同类。结尾全部白衣克隆人们冲向自由的奔跑,无比痛快
主角光环强烈到大楼上的广告牌倒下来都可以砸中直升机的时候,这部电影也就真没什么好说了。前一半努力营造,后一半蝇营狗苟,迈克尔贝果然完全不是我的菜。----补充:看到最后追捕队连尸体都不确认的时候,忍不住从三星改成两星,也许手环怎么弄下来是我没仔细看,尸体手腕上不是有激光编码吗?烂烂烂
这里面微软的软广告很多啊,Xbox,MSN搜索,只不过2005年的设想到今日基本上都能实现了,很厉害!
结局太烂……政府哪能容忍自己的复制品出来呢?结尾应该放个核武全部消灭!或者让特种部队拿机枪狂杀这些复制品!
披着科幻外皮的NC片儿...
披着大片外皮的烂片 前半阴谋论乌托邦 后半恶俗的FPS追逃情节涣散 无视细节和bug的话不错 黑人转变太突然 科幻成分还不如97年的第五元素 文艺范儿又不及别让我走 1w当真男女通吃啊。。
伊万•麦克格雷格实在是太迷人鸟~
很好的主题,但情节拖沓,漏洞相当多(比电影中的安全漏洞还多)。尤其最后一段杀回克隆岛,简直浪费,可以跳过不看
故事从逃出去后稍好看了点,但依然抵挡不住接踵而来的烂,斯嘉丽和迈克一看就是充满很多故事的演员,根本不适合演单纯的克隆人
面对这样一个题材,迈克尔贝想到的还是又可以拆掉多少他心爱的玩具汽车。
7.0/10 分。2023.09.08,重看,蓝光。前后风格相差太大,前面是文艺片,后面就变成了老套的动作片,大场面大爆炸,各种汽车乱飞,都是导演过去的动作重复。。特效中上吧,镜头和剪辑把人晃得眼花缭乱。那种画面是故意做旧吗?还特别阴暗,看起来也不舒服。。。伊万·麦克格雷格,演技虽然不错,但是商业大片不行呀,长相一般,而且额头上的大肉痘,在大屏幕上分分钟看得难受。。。据说全片有超过三分之一是使用新型Arriflex 235摄影机拍摄,为啥我觉得一点都不清晰?前段时间重看了《边境杀手》,人家那画面好清晰呀。。。
为了我家的Ewan。。。5颗星。。。帅阿。。。
好久之前看的了,电影的创意还不错。Scarlett Johansson那个时候还不出名啊,都不记得是她演的了。
两个刚刚由蒙昧开化的亚当夏娃竟然误打误撞胜利了。在克隆问题上没有深入探究,只是借题材来做商业动作片。好在伊万和斯嘉丽都很赞,赏心悦目也就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