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中的女主之一,曾经出演过《死侍》的19岁女星Taylor Hickson在片场发生意外,脸部毁容。
片中一场戏她被要求用力撞玻璃门,尽管导演巴斯卡劳吉尔和制片一再向她保证很安全,但最后还是发生意外。
她撞上玻璃板后重摔在碎片上,脸部严重受创,紧急送医缝了70多针。
官司持续很久,不知道达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在电影的推广文案中,这个无辜受害的年轻演员“为拍戏破相,却没有丝毫抱怨,这是一个演员的基本素养”。
影片海报似乎把演员毁容这件事作为噱头来博人眼球显然本片导演除了喜欢拍摄这些残酷的虐女影片之外,对现实中的因为他的失职而蒙受终生阴影的女演员也缺乏人类起码的愧疚和同情。
演员近期照片,可以看到带妆的情况下疤痕依然非常明显可以看到这是个演技出色、积极乐观的演员,并且在遭到伤害之后依然热爱自己的事业,但是能拍的类型少了很多,实在是令人惋惜。
女主喜欢编故事,身处噩梦一样的环境里却幻想着自己功成名就!
这是很多人喜欢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就想像自己过的特别好,但事实就是事实,幻想并不能变成现实,女主懦弱卑怯又胆小,在姐姐多次危险时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把姐姐当成疯子,妈妈为了保护两姐妹而死的事情她一直逃避幻想着妈妈活着,在最后关头终于肯挣脱自己华丽虚伪的梦境回到现实救姐姐。
这部电影其实也反映了生活中那些只知幻想而不肯面对自己现实情况的人,幻想生活再美好,那也只是幻想,有能力的你可以把这些幻想编织成一个个小说故事,还有可能会被影视化被更多人看见你想象中的故事,但现实就是现实,你永远都不是故事中的人,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吧!
即使生活再绝望,你回来就有找到希望的可能,否则你只能死在自己编织的故事里
这位导演擅长拍摄血腥虐待的题材,具有“新法国极端主义”的风格,其代表作《殉难者》讲述一名无辜女孩沦为地下邪教组织的猎物,常年被虐待折磨,最终以极端形式献祭而亡的故事。
相信当年看过此片的观众一定会对其中的虐待场面与阴暗压抑的结局深感震惊,这部新作依然具备此类血腥暴力的画面。
不过最出色的仍然要数现实与幻想场景的置换,巧妙呈现出主人公的意识流变化,给叙事制造出种种意外的反转,再加上美式恐怖剧里常见的jump scare手法,令情节变得紧凑刺激,恐怖气氛十足。
跟《殉难者》相似的是主人公用幻想去对抗残酷的现实世界,结果依然摆脱不了悲惨遭遇(母亲被杀、姐妹逃出后被抓回)。
然而,这部作品也许为了迎合主流观众口味,安排了一个老套的“最后营救”结局,顿时令故事的悲剧意味有所削弱。
另外,反派的刻画较为模糊,无法让观众了解到他们变态行为的动机,算得上是一大遗憾。
说来奇怪,这个片2018年出的,评分也不低(7.1),但是标记人数却少的可怜,之前只有几百个人看过。
最近片荒了,发现已经标记了一万多人,才拿出来看了一下,结果意外还不错。
热度低的原因可能是:1. 法国/加拿大合拍,并不是典型的好莱坞电影,视觉刺激不足,节奏偏慢。
2.非知名导演/演员,缺乏话题性。
3. 非灵异题材/烧脑/伪纪录片等流行套路。
所以这部是类似《旧日噩梦》的口碑片,适合广大片荒影迷,以后几年口碑会慢慢上来。
---以下涉及剧透--1. 剧情简介:噩梦与现实的交织这个片讲什么,妈妈带着两个萝莉姐妹来到一个惊悚玩偶元素的老宅,然后被两个变态连环杀手追杀。
一顿爆锤后妈妈反杀变态,但是姐姐被拖到地下室,妹妹逃脱。
这段很短只有二十分钟,进度条告诉我们这只是个开头,果然,镜头一闪,妹妹从噩梦中醒来,原来这是妹妹童年的阴影,妹妹已经长大成人变成著名恐怖小说作家,把这段童年经历写进小说大卖,各种上采访。
结果有一天突然接到姐姐的电话叫她快回老宅救自己,于是扔下老公孩子驱车前往。
到了老宅,原来姐姐经历当年事情已经精神失常多年。
妈妈和姐姐言语奇怪,诡异事件频发,暗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当年的变态杀手再度出现,现实和幻想紊乱交叉,这时候姐姐告诉妹妹,其实这都是你的幻想,你并不是作家,你还是那个小女孩,我们被囚禁了,妈妈被杀掉了。
妹妹被迫回到现实。
令人不适的一幕来了,姐姐告诉妹妹自己被玩腻了,该轮到你了。
一会儿变态会把你打扮成洋娃娃,你别出声,否则会挨揍。
然后就是变态把玩洋娃娃,这一段,没有色情胜似色情,略感精神污染。
最后,两姐妹终于逃脱魔爪,结果又被抓了回去,两个警察领了盒饭。
最后一刻支援的警察叔叔出现,坏人就地正法,全片完。
这个剧情,让你想到最像的就是《旧日噩梦》,特别是妹妹把墙上海报的人物编成故事放到书里这个点。
2. 拍摄手法:对传统slasher film的回归什么是slasher film,就是八九十年代一类经典套路,比如《月光光心慌慌》《德州电锯杀人狂》《千尸屋》,后来的《隔山有眼》《猛鬼街》,变态杀手找一帮年轻男女挨个修理。
据说最早的鼻祖是希区柯克的《惊魂记》,浴室一幕是最经典的slash。
这个套路被玩到腻歪,所以前有《惊声尖笑》,后有《林中小屋》,都是对这个类型片的结构和调侃。
因为拍滥了,所以近十年,这类惊悚片会有一些变奏,代表作就是《电锯惊魂》,深度人性探讨+精密机关+剧情反转。
要么就是有一些新鲜卖点,比如《屏住呼吸》。
但总而言之,slasher film已经过气了。
这个片子就是一部反其道而行之回归传统的作品,不仅仅是场景和年代的回归(比如《马柔本宅》《美国恐怖故事》《怪奇物语》),更是拍摄手法的回归(或者说退步),在这个热爱复古的年代反而比较新颖。
凌辱,女性生存必须要经过的考验?
可能遍体鳞伤,可能就此残破,可能死亡。
片尾的一幕,逃出魔屋的少女恐惧继续。
成年男性对毫无防守之力的少女说:“我们恐怕要单独待三四十分钟了!
” 而伤害一个少女,三四分钟就够了!
性骚扰、威胁对于女性来说,无处不在。
这两个词幻化成人形,就是剧中两个坏人的样子。
被解救后,女主被抬着出屋子。
屋内走廊上,她看到了很多肢体残疾的人偶娃娃。
屋外,几个狗笼子里,她看到了被关着的没穿衣服的人偶娃娃。
不仅没穿衣服,还摆出了各种与污秽物的凌辱模样。
镜头一转,垃圾桶里还有两只人偶娃娃。
一只穿黄色裙子,一只穿蓝色裙子,一个头发浅,一个头发深。
恐怖的是,主角姐妹俩此时的裙子也是一蓝一黄!
好怕,这些人偶娃娃都是真的!
让女人瑟瑟发抖的恐怖片……
我们应该对他人的痛苦更有想象力。
——林奕含和我爸一起看恐怖片(我妈拒绝看)已经是一个家庭习惯了,但我发现对于有些恐怖片,我爸的理解能力比我差了不是一星半点,比如《噩梦娃娃屋》的双线叙事对我来说清晰易懂好理解,我爸就要花好几倍的时间来理解为什么黑发妹妹Beth会陷入到一个自己成年后的想象世界中。
同样导致产生理解力偏差的还有几个月前家庭观影的新拍的《隐形人》。
(妈妈也一起看了,因为分类是科幻)不用说我,就连客观角度上说平日里逻辑思维能力不如我爸的我妈都对女主角在面对危机时作出的选择和整个剧情的情节构造有更快速的理解,这是怎么回事?
是我爸作为一个平时以聪明人自居的人突然就变傻了吗?
还是因为某种因素,比如性别,限制了他的逻辑链呢?
《噩梦娃娃屋》本质上来说和《隐形人》其实是同一类型的电影,哪怕它们的分类标签并不相同,实际上它们都是以超现实的方式来讲述一个血淋淋的、现实主义的内核。
这两部电影真正“吓人”的地方不在于其特异性(科幻/灵异设定),而在于它们取材于现实的真实性:现实中的女性就是会遭遇这样的状况啊。
无论导演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
我甚至觉得这两部电影的开头都应该标注一个trigger warning。
《隐形人》应该提醒经历过亲密关系暴力、性虐、stalking、gaslighting的人慎重观影(无论男女);《噩梦娃娃屋》则应该提醒经历过非法囚禁、未成年性侵、虐打、街头随机跟踪……的观众,慎重观影。
因为就连像我这样几乎是幸福长大的人在看完这两部电影后(特别是隐形人)都会非常难过,甚至产生替代性创伤的症状。
我本来是想写一篇《隐形人》与家暴的影评,因为一想到要为了写细节而再看一遍电影就觉得受不了,于是作罢。
在这两部电影的短评区,很多类似“这不恐怖啊,哪里可怕了”和“女主角好垃圾啊,就会被吓得哭”之类的评价,我不从电影拍摄的好坏来说,单纯从对痛苦的想象力而言:对不起,在座各位都不及格。
我爸用了很久才明白“成年后的Beth是14岁的Beth幻想出来的”,而我秒懂。
台湾作家林奕含因为在中学时期遭受老师的性侵而患上抑郁症,严重的时候会发生“解离”,她会失去一段记忆,或者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或是产生幻听和幻视。
这是人在遭受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大脑的自我保护行为,是为了纠正受害者的认知失调,是你的大脑在试图让你不要因此彻底疯掉。
类似的反应还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精神分裂等。
《隐形人》的评论中有人疑惑,为什么女主不早一点离开?
是不是因为男朋友有钱舍不得走。
他们大概不知道经历过家暴的人很多都会习得性无助,完全放弃了逃跑的念头:这就是我的命运了。
同样的《噩梦娃娃屋》的评论中很多人说两姐妹好废啊,在妈妈与变态搏斗的时候怎么只知道哭和尖叫,既不帮忙也不逃走。
他们大概不知道在面临暴力和性侵的时候,受害者会被“冻住”,就像动物界中的动物遇到天敌产生的假死反应一样,整个人都僵住了,无法指挥自己的身体。
这也是一个“强奸迷思”:你为什么不反抗?
你为什么不跑?
你为什么不拒绝?
这些问题等于在问,你是不是自愿被强奸的。
还有的人会认为这样的电影离我们太遥远啦,这样的变态只存在于电影里,现实里没有高科技隐形衣,也没有异装癖女巫和爱好娃娃的巨怪。
可是现实里,有多少女性被随机杀害,被伴侣家暴,被老师性侵呢?
我们不说那些微博热搜,不说社会新闻,就说我自己。
我和我的朋友不止一次经历过街头随机跟踪,我在坐地铁时被陌生人射在过裙子上,被老师性骚扰过。
而我只是千千万万个女孩(或男孩)里的非常幸运的存在,没有经历过其他更难以挽回的伤害。
也许这就是我总是能非常快速地理解这一类电影情节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更聪明,更有逻辑性;只因为我对他人的痛苦有更多的想象力。
电影中的剧情隐喻是那么真实。
Beth因为月经初潮而逃过一劫,虽然电影没有描绘,但是姐姐大概率受到了性侵。
母亲难以保护女儿,姐姐难以保护妹妹。
巨怪变态不喜欢娃娃会说话,当满屋子的娃娃都开始“说话”时,他听到的是“没有人爱你”“你真丑”“你这个怪物”…简直符合对会施行针对女性随机暴力的异性恋男人和恋童癖的侧写:在求偶市场中不被女性认可而杀害陌生女性、只喜欢小孩子因为小孩子“单纯”“会喜欢我”“不像成年人那样看不起我”。
所以Beth会被姐姐告知:不管他对你做什么,不要哭,不要动。
异装癖“女巫”把两姐妹打扮成男人眼中理想的女孩的样子:大大的眼睛,蓬松的裙子,鲜艳的口红,洁白的丝袜。
大抵是符合异装癖们的恋物癖,或者叫对刻板性别符号的迷恋。
他试图通过化妆与穿裙子来把自己塑造成女人,于是用同样的方式来塑造尚未长大的女孩们。
难道我们的社会没有在对女性做同样的事?
Be a lady,they say.影片的最后,被救出的两姐妹在担架上看到,屋子的里里外外都是残破的玩偶,其中两个甚至和她们的衣着非常相似:两姐妹活下来是幸运的,世界上的每分每秒都有数不清的别的孩子,在经历这样的伤害,而且没有人会去救他们。
就像影片的一开头,姐姐Vera看到有个小男孩跑过荒野,站在马路中间看着她们的车子远去,他大概也是一次谋杀中刚刚逃出来的幸存者,也许糖果大巴车就是出来找他结果遇到了母女三人而锁定了新目标的也不一定。
Beth的幻觉和妈妈的爱都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她,而她对妹妹的爱则拯救了她们两个人。
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结局:妈妈在窗后向她指了指地上的打字机,意思是让她不要放弃写作的梦想。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写作,哪怕是日记流水账,是心理疗愈中很有效的一个方法。
当我们有能力书写自己的故事,我们就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种控制感,不再是无力的、难以反抗的。
别放弃写字,我们都应该像Beth那样。
单亲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投奔姨妈,姐姐刚失恋,有点愤世嫉俗,还小偷小摸,偷了便利店的小东西,认为妈妈偏心妹妹。
妹妹喜欢写恐怖故事,就是模仿最崇拜的作者的笔风,还没形成自己的风格,坚持用老式的打字机打字。
姨妈已经去世,留下一栋满是娃娃的房子。
刚刚住进的那晚便遭遇了入室杀人犯。
一个大块头低智商,一手抓起女孩,先嗅了嗅下体,刚好初潮的妹妹逃过一劫,姐姐被抓去侵犯了。
妈妈一开始被撞晕,然后起来反杀。
她先是跟异装癖男搏斗,抽空还叫妹妹跑,妹妹害怕得只会尖叫和哭泣,身体动不了。
上面妈妈在搏斗,下面姐姐被侵犯的尖叫,让她恍惚了。
妈妈先是杀了异装癖男的,然后又下楼去救姐姐,大概是母爱的力量,妈妈跳上大块头,直接捅死他。
然后妹妹从噩梦中醒来,她已经是一个有名的恐怖小说家,有爱她的丈夫和喜欢小丑衣服的儿子,最新的作品《噩梦娃娃屋》大卖,印刷了五版,电视台还采访她,后面还要给她开庆功会。
多年前的阴影一扫而空,还把以前的经历写成小说大卖,简直是人生赢家。
另一边,妈妈带着姐姐住回了姨妈的老房子,妈妈还卖了里面不少古董玩具用作修缮屋子的费用,妈妈样子一点没变,一点都没老(其实这个当时我有注意到,但没多想,以为外国人驻颜有术呢),但是姐姐依然活在当年被侵害的回忆里,一直尖叫,自残,她们想让姐姐清醒过来,但是做不到。
然后妹妹开始感觉姐姐自残的时候似乎真的有人在打她,而她似乎真的感受到当年那个大块头从身边走过。
一切朝鬼怪方向发展。
然后镜头切换到妹妹穿着单薄的睡衣醒来,满脸淤青伤口,她还在噩梦里。
姐姐一直在叫她,想把她叫醒,记忆被切换了,原本从门边倒下的是妈妈,还被异装癖男割了喉,她被刺激得逃了,躲进自己构建的幻想世界里,丈夫和儿子都是地下室油画里的样子。
现实中的她只是行尸走肉,幻想世界里的姐姐的嘶喊都是真的,她被虐待也都是真的,姐姐在拼命把她叫醒。
目测应该有4-5天了,因为妹妹要被抓去当娃娃了,说明月经已经结束了,姐姐被打肿的脸和眼睛,还有折断的手指:告诉她不要动,不要挣扎,不要逃跑,不然对方会狠狠得打她的。
妹妹被换上娃娃装,破损的脸上涂着奇异的妆容,放在娃娃堆里一动不动。
大块头先是拿了普通娃娃,先摸然后烧,有声音的娃娃会让大块头失去理智。
应该是从小被嘲笑霸凌的后遗症。
然后抓住妹妹,单脚倒提,妹妹吓到尿失禁(这个太真实了,我简直不敢设身处地想如果是我会怎么办,我估计连保持不动都做不到,直接吓晕了),然后再抱起妹妹摸腿,想要烧她。
她奋起用偷偷藏起来的玩具发簪捅了大块头,逃跑,偷偷地拉上姐姐逃跑,这一段有多惊险,我都不敢看第二遍。
当她们终于逃出来,看到警车叫救命,警车没看到是该有多绝望,但是警车又回头时的绝处逢生就有多欣喜,她们害怕到甚至不敢让男警员靠近,男警察连忙去警车那里呼叫救援,女警扶她们起来,似乎一切苦难都结束了,然后异装癖男赶到,打死了两个警察。
两姐妹又被带回噩梦娃娃屋,妹妹又恍惚逃到另一个世界了。
这是妹妹那本大卖书的庆功会,母亲还是如此年轻漂亮,男女警察在这里也有角色,妹妹最崇拜的作者也在,给与了她的书最高评价:不允许你更改任何一个字。
然后她听到姐姐的呼喊声,虽然妈妈说不要相信姐姐的话,但是在窗后面姐姐的叫喊,以及妈妈跟她说外面世界的残酷,妹妹还是决定回到现实世界。
她需要抗争,跟姐姐一起。
大块头似乎毫发无伤,他很生气,打起人来毫不留情,在他眼里,他们只是娃娃,不是人。
妹妹用打字机打伤大块头,想跟姐姐一起逃跑,异装癖赶来,她们抱在一起已经绝望了。
警察赶到,开枪,异装癖倒下,厚厚得粉色假胸内衣有点露出来,假发掉了,露出下面的光头,大块头怎么死的我忘记了,只是想着哎没人知道这背后的原因了。
最后姐妹得救,女主在救护车上看到妈妈在楼上窗口跟她挥手,指指楼下,是坏掉的打字机,是让她不要放弃写作吗?
很不错的惊悚恐怖故事,这种我一个人在家看,完全不会害怕。
现实与幻想切换得非常丝滑,尤其是第二次,妹妹已经知道这里是自己逃避现实的世界,所以她是有自主意识得要回到现实中去,不能让姐姐一个人面对。
因为刚看完《43次的杀意》追究杀人事件背后的故事,对一切的事情都想找出缘由。
比如说异装癖刚开始说的:他只是想跟娃娃一起玩。
暗示了大块头是低智商,对他来说都是玩具,可以暴力玩的那种。
还有大块头听到发出声音的娃娃会崩溃,彷佛听到别的孩子嘲笑他的声音,也是暗示了他有童年创伤导致现在的暴力。
那这异装癖是谁呢?如此对他百依百顺,是哥哥,还是爸爸,朋友应该不可能。
如果稍微讲述下这个故事,可以使电影更完整。
并不是为了洗白凶手,或许可以少一些霸凌与歧视吧。
毕竟如果小时候如果有被温柔对待的话,即使低智商也不一定会变成杀人犯的。
贴给恐怖片的标签之一是廉价和套路。
看过一些报道,说是恐怖片一般都不会赔钱,而最大的原因是制作成本低廉。
基于此,我猜大部分的恐怖片主创们懒得花时间去研究剧情的合理性、角色的饱满程度和拍摄手法的电影美学。
作为一名欧美恐怖片爱好者,我对它们的模式比较熟悉。
通常就是帅哥和美女去野外探险,总会遭遇各种意外:汽车总是会发生故障,手机关键时刻总会没信号或是没电,可能会遇到面目可憎的人,总会死几个酱油男女,男女主总会在前期被坏蛋各种虐,结尾的时候一般会顶着主角光环干掉反派,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大部分和我一样有着百部左右观影量读者估计要会心一笑表示认可了。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对这些所谓的套路深恶痛绝,恰恰相反,我认为它们对于恐怖片来说不可或缺。
能够长久存在的事物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不过老是千篇一律的剧情也会让人厌倦,于是我期待着在套路基础上的创新。
而这部电影《噩梦娃娃屋》做到了。
这部电影的出众之处在于讲故事的手法很新颖。
题材上很老套,就是变态虐待美女的故事。
但是导演切入了两种视角,一个是受害者身体上实实在在受到的虐待,另一个则是基于绝望而臆想的世界。
两个视角的切换没有怎么炫技,一般的观众很快能理解这种切换,分得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真实。
这种虚实的结合没必要故作高深,以至于让观众理解起来很困难。
比如最近的《燃烧》,我看完完全没有再看大神的千字影评中所体会到的复杂表达。
所以我很喜欢这种朴素的虚实结合,很感谢导演的体贴周到。
按照我的理解,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少女贝丝和姐姐、妈妈搬家到一个很古老的大房子。
这所古宅里有许多布娃娃,很吓人的布娃娃。
妈妈对于乖巧的贝丝非常疼爱,招致了姐姐的不满,而贝丝也心有愧疚。
晚上,两个变态袭击了这一家三口,妈妈被杀,俩女孩被囚禁。
被殴打,被虐待。
在这地狱般处境下,姐姐和妹妹只得彼此依靠。
妹妹目睹妈妈被残忍杀死,姐姐被虐待,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精神恍惚中,幻想出妈妈杀死坏人,自己长大后成为著名小说作家的情景。
但梦境最终要醒。
受尽折磨的姐姐唤醒了贝丝,告诉她遇到坏人的折磨不要动,更不要哭泣,否则会更惨。
贝丝在坏人面前抓住机会,最终和姐姐逃出了恐怖的娃娃屋。
但是坏蛋们追了上来,劫走了正要被警察救走的俩姐妹。
一想到又要坠入炼狱,贝丝又进入幻想的世界,在那里她得到了妈妈的鼓励,终于获得了勇气。
在遭受变态施虐的过程中,奋力抗争。
随着变态被及时赶到的警察击毙,俩人终于获救。
贝丝在救护车上仿佛看到母亲在老宅的窗户旁向她慈爱地招手,只是她知道她再也见不到那么爱她的妈妈了!
好的恐怖片必须要能让观众有情感共鸣。
姐姐与贝丝的姐妹情,母亲的护犊深情都让人很有感触。
尤其是贝丝和妈妈在幻想世界的互动,再联系到悲惨是现实世界,让人不禁唏嘘。
同时,许多剧情中的不合理之处也暗示了此时贝丝身处幻想的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
尽管最后的结局仍然是女主光环的使然,但对于追求正义和光明的人来说,没有必要对此求全责备。
看完影片没觉得特别恐怖。
估计是一看到娃娃就想到邪灵一类的东西,而影片中几乎没有超自然力量,只是心里恐惧吧。
结局特别想自己篡改一下:孩子们在警车上看着警察笑了,警察渐渐变成那个胖男人,警车变成娃娃屋.......嘿嘿😁just for fun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母亲对妹妹的偏爱造成了姐姐的妒忌,姐姐欺负妹妹又加剧了母亲对妹妹的偏爱,死循环。
最初的诱因是什么呢,应该是母亲的选择。
两个孩子,母亲更喜欢其中一个。
对于姐姐来说,在最亲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最深厚的关爱。
每次看到这种情形,设身处地想想,没法不感到可怕。
得到偏爱的妹妹没有对姐姐表现亲近,习惯性忍耐姐姐的找茬,但心里其实也变得讨厌姐姐了。
母亲也完全不中立客观,一味责怪姐姐,溺爱妹妹,不但没有充当姐妹二人的调解者,反而加剧姐妹之间的冲突。
悲观点看,如果不是因为母亲死了,姐妹俩是不会同心协力逃出生天的。
失去了争宠的意义,失去了寻求母亲帮助的权力,才开始学着互相信赖。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