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洪常秀再一次来到了柏林,这也是2010年代以来欧洲三大中最偏爱他的电影节。
除了此前入围金熊的《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以及《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之外,他的《逃走的女人》才刚刚在去年的柏林赢得最佳导演奖。
他今次这部六十六分钟的《引言》,是主竞赛单元中时长最短的电影,这一时长刚刚踏入当代电影语境中“长片”的领域。
其实自六十七分钟的《自由之丘》开始,他便愈加频繁地制作更精炼的、六十分钟左右的影片。
这里的“引言”有着多重含义。
在这场特殊的电影节,它成为了一部特殊的开幕片:无论对于媒体还是市场来说,它都是第一部放映的作品。
“引言”也预示着电影的内容。
这是该词条最初的译名,此时它已经改为“引见”。
影片中确有关乎引见的情节,但原片名的韩语词“인트로덕션”为英语词“introduction”的韩语音译,故它的本意其实同时囊括了这两种译名,而且或许还有更丰富的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它的片名呼应着洪常秀以往的电影创作,标识着极简主义的风格与内容——这是一个简单到不会被说完的故事。
这位年逾六十岁、公认的“电影作者”,在创作序列最新的末尾,添上了一部讲述开始的作品。
饰演男主角的新锐演员申锡镐,成为了洪常秀作品中最新的“无用之男”。
此前他便已经在前两年的《逃走的女人》和《草叶集》中露过脸了。
无用之男可谓是洪常秀影片里专属的类型角色,一般事业坎坷、不善言辞,与充满谜样魅力、“你好漂亮”的女性构成对照——是的,在这部影片中,仍是担任配角的金敏喜女士。
这部影片分为三幕。
在第一幕中,申锡镐饰演的英浩来到身为医生的父亲所工作的医院,并在那里陷入了漫长的等待,完成了包括饮水、抽烟、赏雪、与旧爱相会等一系列动作。
接着,他来到了女友所在的德国,其时两人正处热恋。
但在第三幕中,两人已然分手,英浩在母亲的引荐之下,携友人与一位知名演员会面,但这场聚会似乎并不是那么愉快。
对于洪常秀这样风格已然成形的老朋友来说,观察风格线索的延续与变化,已经成为了观众的一种习惯。
是的,观众仍能在《引言》中找到游戏般的叙事结构,我们可以将这三幕戏当作是三则引言、三个零碎的故事,也可以将整部影片看作是一段忧伤历史的不同阶段。
这种马克·雷蒙德所谓的“分岔式叙事”,这是自《江原道之力》便开始启用的叙事技巧。
梦境或想象与现实的分野,再次成为了这部影片中的关键元素。
这是一种同构于分离式叙事的主题,因为梦境本就是一种平行于现实的叙事,而洪常秀再次用英浩的梦境,探索着不同路线之现实的可能性。
此外,我们再次看到了无用之男、略显尴尬的恋情以及对于艺术本身的指涉:第三幕中关乎电影表演的争论可谓激烈异常。
那位第三幕中的知名演员,也是以电影艺术家的形象面世的。
当这位演员一面饮酒,一面吵嚷着关于爱和电影表演的真理时,我们仿佛看到了洪氏电影中的另一种类型角色——“自大之男”。
从习性上来说,这类男性比无用之男更具侵略性,但并不代表他们就多么有用。
他饮酒吃菜的场景,也是洪常秀影片中时常会出现的餐桌调度群戏。
但他这次的场面调度显得简洁许多,反而更频繁地采用近景别镜头与运动镜头。
或许这也是引言的另一重含义,他不再让观众自行体认视觉重心,而是“引导”观众选择更重要的信息。
而正如《在异国》与《自由之丘》一样,飞抵柏林的英浩开启了一段关乎异国的情愫——洪常秀还在电影宫旁拍摄了部分柏林场景。
有趣的是,在他的影片里,近似的构图、叙事乃至表演风格,总是让不同的地域显得如此相似,那仿佛只是他摄影机中的另一种韩国。
当然,还有对于作者本身的自嘲式指涉,其他角色屡屡夸赞着金敏喜的美貌——当然,就连长得并非十分出彩的申锡镐也获得了英俊的称号,洪常秀的电影就像是一个夸夸群——在第二幕那对热恋的年轻情侣谈及“冲动”的时候,敏后若有所思地笑道,“人生总有冲动时嘛”。
诚如上文中关乎调度的讨论所述,在《引言》中形式层面的变化显得比《江边旅馆》和《逃走的女人》更为丰富。
几乎每个镜头都在运动,景深的呈现也更为频繁。
在几部最新作品的变奏之后,他已不再是那个强迫症般使用大量平面构图与固定镜头的导演。
在《引言》之中,甚至他自《剧场前》开始便最具代表性的变焦推拉镜头也少了许多。
但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背面视角的呈现——用背对摄影机的人物掩去大多数的情绪信息,这是安东尼奥尼、安哲罗普洛斯与斯特劳布-于耶夫妇最偏爱的技巧之一。
正因如此,《引言》似乎放弃了以往洪常秀影片中的幽默气质,显得略有些缄默与怅惘。
飘飞的雪花与窗外的风景,构成了人物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他近年来的偏好。
但同样是这些元素,《引言》中的忧郁又不同于《江边旅馆》的忧郁。
后者是终结与归于沉寂,而前者是在迷惘的雾霭中寻求继续开始的路径。
一直被抨击重复的洪常秀,其实始终在看似游戏般的篇幅中,探索着自己的创作方式。
他的镜头也可以频繁地运动,他的叙事模式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转换,他也在不断地调整各类技术性特征的细节,只要这些变化符合他想要的主题与氛围。
他属于自己的领域,但这世界不是凝滞的领域、韩国的领域,而是变化的领域、世界的领域。
以这部不同寻常的洪常秀,开启这届不同寻常的柏林电影节,可谓再合适不过了——我们需要新的电影创作方式,也需要适应新的电影观看方式。
在这则“引言”之后,就让我们继续怀想电影“之后”的未来吧。
几段语焉不详的对话全都没有下文,这样非线性的,跳跃的空间与时间表达,很让人摸不着头脑。
只是在一个个变焦和跳切的镜头中不知所措地看完了电影。
但当我仔细回味它的整体结构,才发现原来是在做白日梦啊。
果然洪常秀出身于实验电影圈,即便他在视觉上的处理很直白,也有很多精心设计的细节在暗示这是一场虚幻的梦。
比如,影片从韩国切换到德国,但影像却没有呈现任何带有欧洲特征的建筑和人物,这毫无差别的环境背景让观众感觉很恍惚。
比如,儿子到底借没借到钱呢?
——并没交代,洪常秀刻意跳过了这段情节,直接进入了梦中的臆想。
如果没借到钱,那么后果是:爱情和事业双双鸡飞蛋打——自己被这段感情搅得心烦意乱,消磨了意志,只能放弃工作,并幻想前女友遭殃来安慰自己。
影片的核心是“引见”,但充满废话、客套话、言不由衷、爹味说教的引见,可能不仅隔靴搔痒,还虚情假意。
而引见之后呢?
到底聊了什么,并没有拍。
《引见》妙在大片大片的留白,留白比内容庞大得多。
画面背景也经常是接近过曝的一片白。
在一片虚空的白里面,能隐约体会到许多微妙的情绪,也许那才是重要的东西。
观看洪常秀,个人心得是,把它当作一款找茬(找不同、找别扭)的小游戏来玩。
规则很简单,就是在看起来大致一样的两个画面里,找些不同出来。
游戏从《江原道之力》即已开始,且在他此后作品中一以贯之地延续着,到《这时对,那时错》(也是他和金敏喜的首度合作)臻于顶峰。
所谓物极必反,此后,游戏还是同一款,但所作的排列组合则慢慢走向了另一端,即在不同的两个画面里,会点缀穿插些相同的点。
在这一渐变过程中,可能洪老师的心境和技巧慢慢也有了变化,所以那些相同的点,用得也越来越隐蔽,没有以前那么明显好找了。
但总体而言,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看到相同挑出不同,还是看到不同挑出相同,本质上都是“重复与差异”的那套。
基于以上,本片相对碍眼的地方,显然就是三次不同的拥抱了,而其理论依据,则来源于片中第三段,男主和前辈讨论,没有感情的拥抱,会不会有罪恶感?
有没有罪恶感当然不是影片要解决的问题,但它到底把这看似随意杂乱的三段收束于一点,顺着这一点,差不多也可以捋出洪老师的一些创作思路和惯用手法。
比如,这个话题直接导致前辈激动发飙,而酒后失态在其尴尬美学风格里,可谓屡试不爽。
影片按序号分为三段,初看下来,它像是按照正序时间线发展的,主要情节如下:1:女主陪男主到医院门口,男主要进去找父亲,两人在医院门口暂别,约定稍后再见。
父亲因为要接待一位老朋友,男主只好先等着,在等待中和父亲的女助手闲聊并拥抱了她。
2:女主被母亲带去了柏林读书,暂时借宿在母亲的一位女性朋友家中。
男主思念心切,赶到柏林看望女主并拥抱了她,男主还提到也想过来读书,钱的问题或许可以去找父亲解决。
3:男主带了个男性朋友,去酒店见母亲和一位前辈(就是1中父亲接待的那位老朋友),几个人在酒桌上聊起了有关拥抱的话题。
之后男主和男性朋友酒醉醒来,下车来到海边,男主下海戏水冷得瑟瑟发抖,朋友拥抱了他。
在酒桌和海边中间,还穿插了一段男主和女主在海边的相遇,这时他俩已经分手多时了。
从3我们可以知道,男主在酒店和前辈喝酒是多年之后再相逢,那1中,他俩在医院就应该失之交臂才对,如果势必遭遇,那3是不是得发生在1前面?
而2,男主提到要去找父亲解决钱的问题,1恰好是他去找父亲,他是不是去找父亲拿钱?
如果是,那2是不是也发生在1前面?
男主明明很排斥拥抱,但在1、2、3里,他又都和人自然而然地抱在一起,那这些拥抱,到底该发生在酒桌讨论之前,还是之后?
至此,时间线好像就没有那么清晰明朗了。
这种时空混淆,虚实不分的玩法显然就是洪常秀的有意为之,类似技术还包括梦境的运用,在3中,结合男主酒醉从车上醒来的画面,此前男女主在海边重逢那段,很可能是男主做的梦。
但结合三段整体看,单单1里面,就有男主、男主父亲、前辈或打盹或趴下或躺下的动作,那在他们之后发生的事情,会不会也是某个人做的梦呢?
或者说,影片频频穿插人物的睡觉,到底有什么深意呢?
片尾字幕显示,影片摄于2020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这个时间,恰是洪老师携《逃走的女人》参加柏林电影节的时间(第70届柏林电影节的举行时间是2020年2月20日至3月1日)。
个人推测,影片后面两段,是洪老师在参加电影节期间拍摄的,而第一段,则是他回首尔补充完成的。
为什么要补第一段?
就柏林拍摄那些,不能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吗?
据此个人再次大胆推测,这一次,洪老师在对金敏喜这个角色的安排处理上,遇到了难题。
一言以蔽之,金敏喜的角色在片中是可有可无的,而要突出金敏喜这个角色的作用意义,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补一个拥抱。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6643.html柏林国际电影节海报,上面是电影英文片名:Introduction,底下是男人和女人的“拥抱”:背对着的男人,面对着的女人,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女人用闭眼的方式达到了某种沉浸的感觉,当画面传递出的是密不可分的浪漫和柔情,“Introduction”的“引见”所传递的出的却是某种疏离,仿佛有一个神秘的“引见者”存在于他们之间,将这男女的拥抱带向另一种隐秘状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当洪常秀用“引见”来诠释拥抱之中的可能状态,似乎在制造隔离感。
引见,是一个动作,是一种场景,必不可缺少的是三个人的存在,他们一个是引见者,另一个是被引见者,而引见行为本身会连接起这两个人,使他们从陌生到熟悉——无疑,引见最重要的是引见的主体,即那个连接者。
在这个过程中,引见的连接者起到的是中介意义,他本身不参与其中,不进行主要的对话,也不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他们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既是在场者,也是旁观者,所以在引见的过程里,他们是以旁观式在场的方式存在的。
第一个场景是在韩医医院,这里出现了在关着的电脑前祈祷和入睡的院长“父亲”韩东炫,有和女友一起又分开独自来找的“儿子”英浩,还有乡下认识父亲现在已经是著名演员的男子,当然还有在医院里的一名女工作人员。
在医院里,英浩是接到父亲的电话说有事要商量所以才进来的,乡下曾经认识的那名演员和韩东炫也有约在先,所以在这两组关系里不存在引见的可能,引见的主题应该是那名女工作人员。
他在英浩进入医院后接待了他,给他泡“双和汤”,告诉他院长在在忙让他等待一下,英浩坐在沙发上,起先翻着书,后来打了个瞌睡,再后来女工作人员把他叫醒,但是父亲似乎还没有空,这时,女工作人员变开始了引见,她告诉英浩,你父亲正在接待乡下来的好友,于是她开始介绍这个好友,说他是著名演员,“是戏剧界神一样的存在。
”但是很明显,这种引见带来的一个问题时,引见者和被引见者并不处在同一时空中,引见只是简单地介绍,在没有时空交集的情况下,引见的主体只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一个在场者。
而在第二个场景中,英浩的女友周媛和母亲来到德国柏林,周源想要学习服装设计,于是母亲带她去见已在德国的服装设计师,在这里,母亲和周媛来到了服装设计师那里,母亲的引见既让她成为旁观者,又是一个在场者:在母亲和女人面前,周媛说起自己小时候对服装设计感兴趣,希望在这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而在母亲和周媛面前,女设计师则抽着烟说起现在太累,因为忙于施工,她邀请他们可以住在这里。
在这里,母亲为女儿周媛引见了女服装设计师,旁观和在场都较明显地体现了引见的属性。
而在第三个场景中,这种属性更加明显,甚至变成了双重的引见。
英浩的母亲安排饭局,他让英浩过来认识一位演员老师,而这位演员老师就是在医院里父亲认识的朋友,这里有着某种重合,但是母亲的正面介绍弥补了医院工作人员不在场地介绍,当英浩到来,母亲做了介绍,演员老师和英浩开始第一次见面,所以他们从此认识了,他还问他们是不是喝酒,当英浩说和烧酒时,演员老师提出忠告:不能喝醉。
接着母亲的引见进入正题,那就是关于英浩不肯拍戏的纠葛,演员老师问他为什么不肯当演员了,按照英浩的说法,自己无法拍摄吻戏,因为有女友,否则对不起她,然后英浩说相爱和拍戏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没有感情的地拥抱让人有负罪感。
”正是这个观点,似乎激怒了这个演员老师,他质问英浩:“这怎么会有负罪感呢?
戏里接吻都是假的,年轻人真是死脑筋……”声音越来越响,最后变成了训斥。
无疑,在这三段故事中,引见都是存在的,不管是引见者和被引见者不在同一时空的介绍,还是在场起到连接作用的中间人,引见都无法去除这三个元素,所以引见的主题,就在一种旁观中在场——第三个场景具有双重的引见,母亲引见了演员老师和儿子英浩,同时,英浩从首尔过来,也不是单独一个人,他带来了自己的好友申贞秀,在饭局里,英浩也向自己母亲和演员老师引见了申贞秀,还一起喝了酒。
引见在发生,引见者和被引见者在场,作为引见的主体,具有旁观者和在场者的双重身份,但是在引见发生中,这种旁观式的在场慢慢变成了在场的旁观,也就是说,他们在过程中完全作为旁观者的存在,在场只是一种形式意义的:第一个场景中的医院工作人员主要是为英浩送茶递水,即使当外面下雪英浩站在那里抽烟,她走过去说好久没见了,然后问了一句“还爱我吗?
”英浩便说:“爱你。
”然后拥抱了她,和引见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在第二个场景中,母亲引见了服装设计师和周媛,但是对于周媛来说,此次来柏林给她带来的最大困扰是英浩也乘飞机赶了过来,引见本身似乎变成了一段插曲;第三个场景中,母亲引见了演员老师,英浩引见了申贞秀,但是除了关于演员之间拥抱的话题之外,引见也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母亲坐在旁边后来基本上插不进什么话。
引见本身被淡化了,引见的主体成了形式上在场本质上旁观的角色,所以实际上取消了在场性,正是这种在场性的取消,使得洪常秀在三段论故事里制造了太多缺省的东西:英浩到父亲的医院里来,到底是为了什么?
周媛去柏林学习服装设计,英浩赶去那里,是不是对爱情的某种执著?
母亲介绍演员老师,是不是想让英浩重新成重为演员重新拍戏?
三段故事本身就是割裂的存在,不仅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甚至在故事的延续性上,一方面洪常秀故意加入了空白,第一场戏中英浩和周媛关系不错,他主要的问题是面对已经和母亲离婚的父亲,在长久的等待中,父亲根本没有为他们见面商谈留下空间,那么父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个医院工作人员问出关于爱的问题,英豪还和她拥抱,他们是怎样一种关系?
第二场戏中,英浩乘飞机去见柏林的女友,并且自己也想要在柏林学习,所以他提出要向父亲要一点钱,周媛抱住他说的是:“我渴望和你在一起学习。
”但是在第三个场景中,英浩又从首尔来到了酒店,也就是说他不在柏林和周媛在一起,在关于拍戏和相爱的矛盾观点之后,在海滩上他遇见了周媛,周媛说自己眼睛患病很厉害了,所以来这里看看海,两个人走着的时候,英浩问起了她的婚姻问题,周媛说和在德国的丈夫离婚了,他还是找了一个韩国女人——但是在两个人走在沙滩上的时候,镜头切换,申贞秀从车上下来,也叫下来在车上睡觉醒来的英浩,英浩说和演员老师喝酒有点多了,刚才一直在睡觉——也就是说,他在沙滩上遇到周媛是一场梦。
洪常秀留下了太多空白,在剧情的缺省中,观众实际上成了不在场的旁观者,也就是说,他让观众完成了一出“引见”,在请观众猜谜的过程中,这场引见走向了更多的隐秘可能:起先父亲面对观着的电脑祈祷:“我什么都愿意做,愿奉上全部家财,照顾孤儿……”这是一种赎罪心态,但是没有提及给儿子英浩,英浩来医院与父亲见面,在等待之后打了一个瞌睡,而父亲在给演员通向做针灸之后,自己又上楼靠在桌子上,仿佛也进入了梦想——英浩的梦和父亲的梦,是不是进入到同样一个迷失的世界?
女工作人员和英浩之间的暧昧,是一种爱情还是某种亲情?
也就是说,这个女工作人员是不是父亲后来的妻子?
如果是一种爱情,英浩刚和周媛分手,不大可能去拥抱另一个女人,而且在和演员老师的饭局里,他明显说出“没有感情地拥抱让人有负罪感”,也就是说他一直坚守着爱情中的拥抱,所以他不可能让另一个女人投入自己的怀抱;而在第二个场景中,母亲说起服装设计师,也说到她已经离婚两年了,而面对周媛的母亲,她也感慨自己太累了,施工是一个方面,是不是还有情感上的疲乏感?
周媛去见英浩的时候,在桥上战力了一会儿,似乎对于男友的到来并不高兴,在见到英浩之后,她也抱怨他不该给自己一个“惊喜”,还是希望通过电话联系,而得知英浩也要来德国,她看起来很高兴,但是笑容背后总有某种难言之隐;而到了海边,英浩“梦见”了已经离婚的周媛,周媛患上了眼疾又说起丈夫找了韩国女人,英浩和她当初是怎样分手的?
那个韩国女人是不是就是服装设计师?
当然没有明确地答案,当观众成为猜谜者,他当然是旁观者,而当这种引见成为旁观在在场,当观众成为旁观者,洪常秀似乎在缺省和空白中制造另一种隔阂,“引见”不断出现,隔阂也不断产生,他们是英浩和父亲之间的隔阂,是英浩和周媛之间的隔阂,是表演和现实中的隔阂,是周媛和母亲之间的隔阂——当引见本身带来更多隔阂,引见的意义也被消弭了,就像周媛起雾的眼睛一样,看到的是模糊的世界——可见不可见是一种常态,就像英浩和申贞秀走在沙滩上,看到酒店窗口站着的母亲,“她好像在看我们这边,又好像没有招手……
umm 先說我不懂電影 純屬因為短評字數寫超了 所以貼在這裡. 個人感受 理性讨论 不喜勿喷. #HK SummerIFF 第一部. umm… 同伴看完出來的評價就是四個大字「不知所謂」我卻蠻喜歡. 這種喜歡 是一種好像說不出 但就是搔到某處「對味」的冷漠和如常. 當然還有導演作品裡一如既往的「尷尬」尷尬是「如常」的一部分. 黑白影像 幾乎全部小場景 即便有異國或海邊 也全是基於對白帶出信息. 而對白又異常的簡白 瑣碎 毫無目的性 甚至表面到敷衍. 有幾個鏡頭zoom in的卡頓和失焦 讓人有點跳戲 不過這麼沒有黏性的情節 跳不跳好像都不打緊. 當中最直觀的感受可能是 韓國人民很費煙… 香港的譯名拋棄了直譯「引見」叫做「三個擁抱」對於朋友 算是把「不知所謂」更上昇了一個層級. 至於當中的時空 夢境 敘事結構 大家上面都聊的很多了 我就不跟著湊熱鬧拔高度了.想說說片尾男主突然衝進冬日海裡的那段. 拋開前後的似夢非夢 這一整段沒什麼音樂和思緒穿插 甚至背景信息鬆垮的就像他剛從海上回到岸邊不停滴水的底褲. 有人說 是因為男主想讓自己從夢中醒來. 但那一瞬間 我只覺得這就是個突然想發洩下的老實人. 平凡的人們 在自己世界的每個片段裡雖是主角 看似可以主導人生 但大部分的片段其實就是根本無聊的沒話說. 即便某個點想spontaneous的做點什麼 但最終就是在朋友面前一臉「我sb了」的尷尬笑容 顫顫巍巍的套上外面褲子 在冷風裡凍的瑟瑟發抖. 全片的高潮 可能是裡面的前輩激動到音量爆棚的那句「有靈魂的 沒有靈魂的 或是欺騙的擁抱 又怎樣呢?
有一點點美好就好了 有什麼錯呢」他突然一下喊的那麼大聲 簡直像是高中老師拿著教鞭狂敲黑板 想把電影院裡睡下的人們喊醒… 不過 是啊 大部分人的一生就是那麼那麼的平淡和如常啊 這就是人生啊 不是麼🔚
因为工作看了三遍,第一遍感受到时间流逝。
第二遍嘲讽人和人之间的假客气,和自以为是的重要。
第三遍,意识到引见背后藏着的人际交往局部真心外的假意,和面对大海时,那些刻意维持的堡垒被海水瞬间推倒的坦诚与寒意。
或许故事可以理解为,女生要去国外学艺术,她妈妈把她引见给了德国画家老同学。
男生不想异地,结合拜访父亲时,偶然遇见了话剧天才的经历,编出“他说我长得帅,适合当演员”的故事,然后让父母协助自己去国外学艺术。
以及最后,男女分手,男生放弃表演,母亲又引见男生去见话剧演员,而男生却把自己的朋友带去,帮他引见。
引见中人脉的需求是真诚的,而目的和说辞却各有不同的虚假。
但是也给出了答案。
“神啊,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不会这样过一生。
”以及,“拥抱就是有意义”。
我觉得很妙的场景是3中,演员,妈妈,儿子,和儿子的朋友。
四个人之间微妙的尴尬。
演员有种被利用的恼怒。
妈妈有些不得不的假客气。
朋友是不想走却留不下来融不入的尴尬。
只有儿子,有一种从头到尾的坦诚。
他抽烟,坦诚交代曾对年长女性的爱慕,不想异地就飞去找她的冲动,毫不掩饰对父亲的一丝丝反感,最后也是他在海水里感受寒意。
所以,我为我曾经对洪导因为不理解所以不喜欢的态度道歉。
这种人际交往中微妙的情感变化,和复杂的态度,他能毫不费劲地展露。
关于无尽中也是一些散落的片段,但是少了一丢丢这么深刻的见解。
他的电影是观察人的,且不仅仅是墙壁上的苍蝇。
洪常秀的新片《引见》,豆瓣评分低得要命,我倒很喜欢,而且越回想越觉得喜欢。
这片妙在过量的、大块大块的留白,留白比内容庞大得多,以至于观众看到的仿佛是一片虚空之白上漂浮的几个(不重要的、无甚意义的)碎片。
影片的核心其实是三次深谈,奇妙的是这三次谈话都没拍出来,到底聊了什么,观众完全看不到,只看到了三次发生在深谈之前的引见:充满社交辞令、废话、假客气、言不由衷、尬聊、爹味说教的引见。
第一幕男主去找父亲谈(有交代因父母离婚,父子见面不多,关系困难,助理对儿子说“再难也还是要尽量和父亲见面”,父亲抛下病人独自上楼向上帝祈祷渴望重新活一次)。
第二幕男主去找女友谈(男友在女友到达异国的第一天突然出现在她的城市,在两人去吃饭/深谈的路上,他说也想来这里读书却不知能不能行,云云)。
第三幕男主要和朋友谈(男主去见母亲介绍给他的一个人,却不明原因地全程带着与此事无关的朋友。
他说完事以后想和朋友好好谈谈,但朋友问他什么事,他又不说。
观众只看到他和朋友花了不少时间站着发呆、抽烟,看太阳、看天、看大海。
)三次深谈被藏起来了,露出来的是三次引见。
其实不只是三次引见啊,还有三次拥抱对不对(第一幕里男主和父亲的助理,第二幕里男主和女友,第三幕里男主和朋友)?
还有几次晃神、一个梦,不是吗?
在一片虚空的白里面,还是能隐约体会到许多细碎的情绪,也许那才是重要的东西。
画面仿佛也配合着这种留白,除了能看到人物,后面的景经常是接近过曝的一片白。
但是在这一片虚空的白里面,你还是能辨出雪和大海,也许那才是重要的东西第三幕里男主和朋友看着天,朋友说:“太阳真美,可惜只有我们能看见。
”导演没有让观众看到那太阳,但是太阳有多美,其实我们都是知道的、能想象的,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拍太阳,这可能就是本片的意图。
观众其实没有必要看到那三次深谈,因为我们都知道、都能想象。
那种“深谈”,每个人都经历过,世界上每天发生无数场,洪常秀在以往的影片里也拍过几十次、上百次了:喝着真露或初饮初乐的那种深谈,既掏心掏肺又隔靴搔痒,既真诚到掉泪又虚伪到呕吐,如果你还没看够的话,可以打开洪常秀的几乎任意一部其他影片。
那种东西,其实和充满社交辞令、废话、假客气、言不由衷、尬聊、爹味说教的引见一样表面,也绝不会比后者更有信息量,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你人生中的那些深谈,你还记得说过什么吗?
你会记住的,其实还是那些细碎的情绪、雪落下来时的情景,和大海冰冷的水扑到身上的感觉吧?
而如果重要的是那些,那么看到三次引见就足够了,引见已经传达了一切。
我向来不喜欢太“满”的电影(包括一些评价超级高的)。
我喜欢留白。
而洪常秀的这部《引见》,我觉得真的创造出了一种大片留白的“空之境界”。
(一)拍摄于2021年的《引见》,是洪常秀第25部长片。
英文名Introduction。
台湾译作《引言》。
片长66分钟。
又一部短小的电影。
我始终没搞明白片名奥义何在。
我怀疑他就是随性起个名字。
当然,观众可以生发种种解读。
那是观众的事。
(二)从豆瓣标注上看,这是我观看的第二部洪常秀影片(第一部是《处女心经》),早于集中观看洪常秀所有其他影片的时间(集中观看洪常秀影片那几天,每天从早到晚躺在床上关着窗帘开着床尾的投影仪,一天四五部他的影片,规定自己有聊无聊都得看完,只有三餐饭时间下床活动一下,然后继续回到床上。
那几天我自号“电影病人”,近年最疯狂的几天电影时光)。
《引见》我在豆瓣上打了四颗星。
我现在有点疑惑当时怎么打这么高分。
现在第二遍看,我仍然得说,我好像没看懂。
然而不得不说,重温此片时,它的每一个画面,都在我潜意识里被唤醒,感到熟悉。
不是所有影片都具有这种效果。
这有点神奇。
(三)片中三段叙事,或说三个时光碎片。
第一段是年轻男主角在女友陪同下去父亲的韩医馆见父亲(女友在附近等他)。
父亲在忙。
一位老演员来就诊,父亲接待他。
只与儿子打了个招呼就忙工作去了。
儿子坐在椅子上等。
医馆女助理时而跟他寒暄一下。
显示出他多年没来见父亲。
奇怪的是,父亲给老演员做完针灸后,躲进二楼房间,向主祈祷,并趴在桌前睡着了。
他把扎着针的老演员,还有等着自己的儿子,统统扔下没管。
儿子走到外面抽烟。
中年女助理出来与他聊天。
女助理夸他长高了,变帅了,还问他,你以前说爱我,现在还爱我吗?
二人拥抱在一起。
天空下起了大雪。
二人并排站着,看着天空的雪。
第一段在这里结束。
感觉得到一种奇怪与混乱。
就如梦境一般。
这应该是梦。
但是谁的梦?
并不清楚。
这段叙事中既有父亲趴在桌前打盹的镜头,也有儿子从等待的椅子上醒来的镜头(在洪的影片中,醒来未必意味着真正醒来)。
第二段叙事通过语境了解是在柏林,但丝毫没有突显城市建筑特色,令人根本看不出是在柏林(也许就是在首尔拍的),第一段中出现过的女友与母亲一起,去见母亲的女画家朋友(金敏喜扮演的,老实说,前面镜头里她老是侧影,我都不太敢确认是她)。
女友将在母亲的朋友这里寄宿一段。
她在柏林学服装设计。
先是母女俩有一句没一句聊着。
后是三人聊天。
看完电影我没记住她们都聊了些什么。
母女站在街边仰望一棵树,感叹树上有奇怪的鸟窝。
但镜头没有展示树也没有展示鸟窝。
只展示她们惊奇的目光(在后面的镜头里专门给出了树的画面,树冠上散布着十几个鸟窝,看得出,又一个洪常秀把看到的令他惊叹的事物写入电影中的例子)。
我也不太记得金敏喜与她们一起的聊天内容。
都是些不咸不淡的日常闲扯。
甚至难以引起人的仔细关注。
然后女友收到手机信息,男友来看她了。
金敏喜看了地址后说,离这里不远。
她去见男友。
男主角以这种方式回到叙事中来。
二人站在湖边,她问,你怎么这么远也不打个电话就跑来看我,你有钱吗?
他笑着点点头说,有钱。
一对年轻的爱人,彼此深爱着,又很害羞。
二人走在街边,他停住,又点了根烟,跟她拥抱在一起。
纯情的拥抱。
第二段结束于这里。
第三段男主角的母亲出现了。
她和第一段中就医的老演员坐在餐馆里。
他们是朋友。
在儿子很小的时候,老演员夸过他一次,说他长得帅,可以当演员。
男主角把这话当真了,后来果真去当了演员。
但他在表演时有一个障碍,演不了拥抱和接吻的戏。
母亲希望老演员来开导一下儿子。
儿子带着一位哥们一同赴约。
老演员与男主角就拥抱与爱的关系有一番辩论。
男主角说,拥抱意味着真爱,他无法拥抱女演员,因为觉得这样对不起女友。
不是女友觉得这样不行,是他自己心里过不去。
“为什么不能拥抱呢?
不管是真心还是玩玩,那都是爱!
谁管是玩玩,演戏,还是假的!
”老演员激动得高吼起来。
男主角不适应,跟自己的哥们离开了酒桌。
他们回到停在海边的车上。
男主角在车里睡了一觉。
做了个梦。
梦到分手的女友患了眼疾,还被自己的德国男友劈腿了(插足者是位韩国女人,显然是前面金敏喜演的女画家),她坐在海边想自杀,与他偶遇。
她见到他很开心,放弃了自杀念头。
他从梦中醒来,跟哥们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天,还脱下外衣,跑到海水里浸泡自己。
冬天的海,他冷得打战。
哥们帮他穿好衣服,拥抱他给他取暖。
二人讨论着不远处他母亲住的宾馆。
他们往宾馆方向看着,看到母亲,在阳台上正看着他们。
电影差不多就这样结束了。
让我看了个懵逼。
我一直期待着,后面有什么样的重要包袱要抖?
只是这些平淡的日常生活画面吗?
何以要拍这些?
想表达什么?
总觉得有什么包袱待抖,以完成影片的高潮表达,显露作者的真实目的。
看《逃走的女人》时我就抱着这种期待看完前面近一个小时(《逃走的女人》片长76分钟),在最后不到20分钟里,总算抖了包袱,虽然力度很弱,但也可理解为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思考。
然而这部《引见》,到最后一分钟也没看到什么“奇峰崛起”的效果。
影像完全遵循另一套神秘逻辑。
(四)不会是导演错了。
一定是我错了。
因为这是洪常秀,不是什么阿猫阿狗。
他一向机锋甚深,心思缜密,且惯于与观众玩猜谜游戏。
三段叙事,大量留白,唯一的贯穿线索是男主角。
可拼凑出一些信息:男主角与父亲关系疏远,二人都不知道如何面对对方;父母离婚。
男主角甚至可能没得到父亲的财务支持。
他爱他的女友,远道奔赴柏林,只为见到她,还提出想要留在柏林读书,跟她在一起;显然,这是没有实现的目标,可能由于距离,二人最终分了手。
男主角是一个纯情的男人,有别于以往洪常秀影片中绝大多数男人。
他当演员,却演不了亲热戏,觉得是对自己现实中爱情的背叛。
女友离开他多年之后,他以梦的方式,寻找某种心理圆满。
第三段戏甚至让人怀疑他是不是转了性向,开始亲近同性。
但这些仍不足以让我品出这部片子的关键何在。
洪拍一部片子,只是满足于展示一个年轻男人的这样几个生活碎片吗?
显然不是的。
这部我没看懂的片子在西方引起轰动。
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五)借助豆瓣上一些评论,印证了这部片是梦境与现实的超现实主义组合。
是一个魔幻的电影文本。
应该是洪常秀拍片生涯中最富实验性的一个电影文本。
他一向喜欢模糊梦与现实的边界。
但以往片中多少还会有一些画面上的提示,比如主角趴在桌上睡觉。
细心的观众可以解读出哪一段是梦境。
本片第一段中父亲与儿子分别有趴睡和醒来的镜头。
第二段中还有女友的母亲站在窗前发呆的镜头(疑似神游,醒着做梦)。
你只感觉到人物关系有梦境般的古怪与荒诞,比如第三段中因认为拥抱代表着真爱而演不了拥吻戏的男主角,在第一段与父亲的女助理抱在一起表现暧昧;再如第三段中明明母亲与老演员在餐馆里喝酒,男主角中途与哥们借故离开一阵,却在海边看到母亲在附近宾馆阳台上看着他们。
是梦,甚至还有梦中梦。
但究竟何处是梦,何处是现实,没有明显的分界。
甚至更奇诡的是,究竟是何人的梦?
有人说是父亲的梦(这就不难解释第一段中男主角与父亲的女助理抱在一起,因为这代表的是父亲的幻想),有人说是儿子的梦。
有人说本片中父亲与儿子在形象上同一化了。
儿子有时也代表着父亲。
因为是梦,所以具有种种可能。
本片的混淆、大量留白,制造出无限开放的解读空间。
因此,洪常秀用这部片制造了一段梦的材料,扔给好奇的观众去“啃”,去遐想,去无限解读。
(六)洪常秀在正式拍电影生涯之前,在美国留学多年,期间学的是视觉艺术专业,而非传统的电影专业。
甚至在接触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一片前,他只玩实验短片,都没想过要拍叙事电影。
自他问鼎电影以来,他从来都是在他的片中贯穿种种实验思维。
最典型的是落实在他的一部部影片中的各种结构实验。
用以展示传统叙事影片难以抵达的对真实的洞察。
前面大量影片的实验性,还可被界定,被分析,而《引见》,如一块生肉,流着血,难以下口。
(七)虽然看了几篇深入分析的评论,我依然觉得,《引见》是一部超出我感觉之外的影片。
我从用超技术流观念组织起的一堆松散而平淡的生活画面里,难以获取对电影领悟的快感。
它究竟带给我什么?
(八)疫情前后,洪常秀的电影出现一些新变化。
仿佛进入另外一个季节。
秋季或冬季(我希望只是秋季,因为冬季意味着即将终结)?
《引见》里罕见地展示出父子关系(这是《江边旅馆》里有展示和探讨的主题),以及母子关系,还有母女关系。
洪常秀似乎老了,游荡不动了,开始关注社会的稳定结构——家庭。
(九)本片中三段叙事都以维持数秒的渐黑淡出画面作结。
(十)配乐,就一把吉它,偶尔拨弄几根弦,弄点旋律。
(十一)洪常秀影片中无论男男女女,年老年少,大多烟不离手。
(十二)洪常秀在冬天拍的电影里,经常突然下雪。
是韩国经常下雪吗?
(十三)在《引见》里,戏剧演员奇周峯又现身了(与《草叶集》里同为戏剧演员,但显然不同命运,这部里他是个成功的老演员)。
上韩医馆扎针,做身体理疗。
(十四)一个因感觉对不起女朋友而拍不了吻戏的男演员,洪常秀影片中的新一代人,好像从另一个星球来的。
纯情男。
爱的道德主义者。
他也是洪影片中新一代的年轻面孔。
演员叫申锡镐。
此前在洪的片中打过两次酱油。
这部片中成为男主角。
此后片中,将连接出现他的身影,他简直是新时期的刘俊相。
长着一副更清纯面孔。
更白嫩。
除更年轻男女以外,洪常秀疫情及之后影片中,也会展示更老一些的女人,比如李慧英扮演的由中年迈入老年并思考死亡问题的女性主角(此前他影片中,女性主角几乎全是年轻的,男性角色倒是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当然,于佩尔是唯一例外)。
进入秋季或冬季后,洪常秀的影片开始有更宽泛主题。
情欲不再是唯一的。
他像由一个笔直向前的窄巷,进入一片宽阔的平原。
241214
【找】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不】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到】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敏】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感】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词】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找】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不】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到】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敏】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感】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词】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找】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不】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到】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敏】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感】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词】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找】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不】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到】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敏】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感】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词】正文字数不少于140字
有一句我们社会人常说的话叫“出来混,迟早得还。
”这一价值在漫长时间里左右主宰着东亚社会的处事价值观。
但在当下的分子化、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语境中,这一价值逐渐萎缩、甚至坍塌,尤其在新生代的生命体验中,他们更在乎当下一刻,下一刻是好是坏,是生是死他们根本不care。
在他们身上,信任、承诺、责任都成了过时的淘汰物。
《引见》是洪尚秀2021年的影片,他很精准的抓取了这一时代父子、母女两代人物身上的特征,并借由自己熟练的镜头语言、时空构造进行了精准的呈现。
豆瓣网友有一句很贴切的形容:“假客气,真疏离。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摒弃这些价值的年轻一代就真正获得了解脱,相反陷入一种更深的精神危机当中。
因为,资源还在上一代手中,他们就不得不假客气的逢迎他们身上那些或装腔作势、或卖弄权威、或财大气粗的借由父母引见的上一代所谓“成功人士”。
多年未见的儿子被引见来与多年未见的院长父亲见面,母女关系紧张的母亲将女儿引见给远在德国的知名画家设计师作为投靠,母子关系同样疏离的母亲将儿子引见给知名神级演员希望指点一二,结果却都在尴尬甚至崩溃的气氛中结束。
但每一次结束,导演都没有急于进入下一场,给出新的场景情境。
而是给了观众“一支烟的时间”休息,好让人能整理或沉重、或压抑、或放纵的人物情绪。
他借由三次节拍器似的音乐重复复沓和深深的拥抱这一行为动作将细腻的情感传神化。
影片的镜头语言依旧是洪尚秀式的,静静的横摇,缓缓的推进,不急躁,更没有侵略性。
正因如此,才和片中人物那种尴尬、无聊、压抑、愤怒、沮丧的极致幽微情绪相得益彰,相互成全。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变迁、异化,社会人最终都难以摆脱他的群体性。
用一句矫情的话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们每一天,睁开眼,出门,进入社会,基本就开始了人与人之间品性的交易。
你可以不care任何人,任何事,也可以失信、耍赖、不负责,但同样的投射终将回归自身。
因为同样是人,没人能确保他所经历的你能幸免。
借用建筑家安藤忠雄的一个信条共勉:我们是以自我为赌注,为了生存而组成的游击队,始终以单一个人为据点,选择与既存社会对抗的人生。
抽烟喝酒无用男,吃饭尬聊金敏喜。这应该是洪尚秀电影里永不缺少的元素吧。本部电影金敏喜出场大概也就几分钟,倒也不能说可有可无,你好漂亮那句表白是洪导的signature。整部电影梦的解构很厉害,梦中带梦而不留痕迹。好像洪导并不在意大家看不看得懂。柏林年年给他奖确实需要勇气
梦的不确定性。看的过程中走神好几次,还得补一觉。
男主看望父亲遇名导,女主留学母亲介绍女人家给她住,男主又见名导被教育。👨🏻⚕️🚬🇩🇪🌊
洪尚秀近年高产,品质却在下滑,没了金敏喜的灵气之后,剩余的部分只有靠观影者自己脑补了。
“太阳真美,可惜只有我们能看见。”
线性的、清晰的表层,无须多言,段落的相互嵌套也已熟门熟路。但3对2振聋发聩的质问是前所未有的,它抽象了1,确认了2,生成了4。梦是对未完成的追缅。切实的只有感官体验。洪最好的作品。
这部更是有点,,艺术家开始骂人啦!
洪尚秀作为出轨达人果然拍不了纯真男孩的爱情观。好可笑哦这一切。
什么鬼东西 外貌shaming一下男主角 竟想拜托金敏喜做回女主角
被折叠的叙事
是不是有种积木的游戏,每次抽走一根,但维持积木不倒,抽到最后,整座积木空心玲珑,但依旧令人惊叹地矗立。怀疑洪常秀在用电影玩这个游戏。
这部真的挺无聊的,没看出啥冷幽默,连尬聊也过于平淡。如今的洪常秀电影,金敏喜含量过高的话,腻味;金敏喜含量过低的话,乏味。
洪越发“偷懒”。
#Berlinale No.3把生活拍得很缥缈,但内容过于私人了,我个人感觉并不好看
结构异常松散,但无限留白,男主和父亲、母亲背后的家庭很有意思,所以他在情感关系中处于相对弱的一方,依赖感较强。与女友分手后,很久也没走出来。电影感觉淡淡的,有点像男主懦弱不善表达的样子,所有内心堆叠的情感,在冰冷的海里找到活着的感觉。前面部分是引言,然后母亲引见女儿给朋友,最后是母亲引见儿子给前辈指导他人生。他们的人生,自己不一定可以做主。然后似梦的场景,海边,喝酒……依旧是洪常秀的招牌,但他讲故事似乎在做减法,留白无限大,给观众留足想象空间。三星
“这个,倘若我的老婆是金敏喜,那么”,和“啊,很想死吧”,已经是观看老洪老生常谈的情感调动了。最喜欢的一幕是海边酒醉梦醒,看到旅馆阳台抽烟的母亲,她有没有在看我们,不要挥手了吧,也许她想静一静。梦境仿似是我们真的会梦到的那种海边梦。而梦醒后比梦境更像梦境,是儿子的梦境、妈妈的梦境和女友的梦境的错位交汇,视角在每个人的身体里穿过,片刻迷醉的恍惚感的精准传达。
无论看几次,或者想几次,我都会坚定不移给出我的一星评价。
电影语言根本不行,尬聊也聊得无趣,洪常秀这种不走心的片能给几星,全看洪学家的脑补质量了。什么梦与现实,梦是导演提取不出也处理不好有效现实的遁词,还方便去蹭东方美学万能名词“留白”。反正也总有一众释梦大师体谅惯着。不是不可阐释,但我乐于阐释值得回味的作品。它戳中我人生的什么?又戳中了现实的什么?这种质量的片段,我还不如去味身边的人生有意思。画质糊得金敏喜我差点没认出来。拍这种dv画质电影的理由总不能是葡萄膜炎吧。
【4.5+】分批次的情境仅以最简易形式呈现,而核心驱力均转化为施压性质的引见(来源于文化与认知的冲撞),几次Zoom都是角色心理的缓慢形变。逃避向梦中却被遗落的病症促使目光失焦过曝,无处不在的惨白天光下奔向大海,任凭海浪击翻无力的肢体,只好这般惩戒自己,因为一切又要开始。
这部老洪不是很用心,但别有趣味。这部小片深得我心。男主煞有其事地说明拥抱是具有绝对意义的,拥抱这个动作是对对方爱意的证明,所以男主的朋友最后的对他的拥抱更显得意味深长,统称为“爱的抱抱”十分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