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林寒战
В тумане,雾里人鬼神(港),在雾中(台),V tumane,In the Fog
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主演:弗拉基米尔·斯比尔斯基,弗拉季斯拉夫·阿巴申,谢尔盖·科列索夫,Nikita Peremotov,尤利娅·别列希尔德,Kirill Petrov,Dmitriy Kolosov,Stepans Bogdanovs,Dmitriy Bykovskiy-Rom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荷兰,白俄罗斯,俄罗斯,拉脱维亚语言:俄语,德语年份:2012
简介:1942年,苏联的西部前线,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德军已经大规模地袭来,占领了这片地区。一个男人被错误地控诉里通外国,于是在活命和尊严之间,一个道德的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详细 >
隔离第6日
节奏太慢,看影评比较好
由于拿到的资源是英译版本,差点以为是美国片。重翻豆瓣的时候核对了海报和英译名,才发现是看过为数不多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白俄罗斯的电影。
有时候我们该如何活下去
略显乏味。。。
剧情缓慢展开 镜头掌控的无丝毫漏洞 开场绞刑戏在 2/3 处铁路工人回忆处呼应了下来 结尾的雾中自裁很棒
帶有北歐陰冷氣息的東歐二戰系電影。最後漸濃密的迷霧林裡,吞槍,絕望,與『狩獵』最後的冷槍異曲同工。我欣賞這樣的男人:話少,隱忍,忠誠,堅定,並且有好看的側臉。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镜头感,但是剧情进展太慢了=_=
3.0。惊喜逐渐消散后内心满是虚无。
看下来就是这表情→ →+_++_++_++_++_++_++_++_++_++_+
開頭和結尾較佳,但Sergei Loznitsa的敘事都沒甚麼張力啊...
洛兹尼察太精准了。但是节奏太他妈慢了
迷雾
由一次失败的林中行刑,引出了三个小人物在战争时期各自的“革命往事”:年轻的愤青修车技师,老实无辜的铁路工人,懦弱贪婪的游击队小偷……在愈发模糊的雾林中,所有人都逐渐深陷战争荒诞的死亡和绝望
很有深度和新意的电影。就是故事展开的太拖沓,毫无节奏。摄影相当棒,油画色调老苏联的确是有一套,而且不缺传承。
片子中的三个人物发展和他们的前情故事有宿命轮回的意味,但是这样一种宿命论的背景没有和剧本很合适地交叉起来。映后问答环节导演说这是完全遵照了原著小说的结构和意图,小说能够呈现出来的东西剧本却无法呈现,这是问题的所在。
导演是拍纪录片的,怪不得那么注重描绘人与环境的状态,开头和中间的两个从背后近距离跟随人物的长镜头非常棒,观众如同进入到了场景中,零距离感受那萧索,窒息的气氛。后来的《索尔之子》就在这个路子上走的更极致。主题也发人深省,战争就是制度之恶的极端体现,本来邪恶的更邪恶,本来怯懦的更怯懦,本来勇敢的会牺牲,本来质朴的也死亡。PLUS:我总惦记这男主脱下的那件外套,平日里普通人最珍视的东西,被所有人遗忘在那幽深的白桦林中。
對子虛烏有的事情,還能怎樣?一離開fiction story的設定,所謂的EQ成熟圓滑處世還有李開復大叔有個毛的用處。
一些无意义的动作镜头放好长一段,又完全没有BGM,也太冷峻写实了,纪录片似的,看的时候觉得导演想装逼。漫长单调冷峻乏味,像俄罗斯的冬天,看完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整部影片像是《我的幸福》众多切片中所抽出的一个,洛兹尼察想要以小见大讲述战争面前的人性。跟《我的幸福》与剧情“无关”的序幕不同,《雾林寒战》开场第一个长镜头的绞死刑就作为叙事的起点,这一镜头同时完成作为“卖高分”的绞刑(画外音)、民众刻画(拥众的目光)以及环境书写(动物的白骨),也预示随后大量场景中:人物目光与镜头相对立——观众看不到、想不到人物的所见与所想(时不时能听到画外的枪声与狗吠)——当然,对于主角们目光的空洞,影片将以倒叙的情节进行交代。洛兹尼察通过淡入淡出的插叙刻画三位主角的往事,但这种不作为旁白叙事的回忆并不符合电影叙事原则,也因此弱化了本该有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使得导演的在场太过暴露,不及《我的幸福》对时空处理那般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