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少年》是达内兄弟第七部长片,也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达内。
这是一部让我完全无法控制眼泪的电影,不仅是感动于故事,也是由于剧本、视听和表演的完美,更是动容于达内兄弟对于“人”的悲悯和温柔。
这是一个被爸爸抛弃的11岁叛逆小男孩西里尔寻找爱和自己的位置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就是身穿红色T恤的西里尔在福利院里给爸爸打无法接通的电话,一遍一遍地打。
红色。
达内兄弟影片中的主角总是穿着红色的衣服,像一颗跳动的红心脏,生命力勃发,永不停歇,似乎与这个世界只有两种结局:深深的爱,和共同毁灭。
《一诺千金》是这样,《罗塞塔》是这样,《罗尔娜的沉默》也是这样。
正如同达内的所有作品,用犀利、冷酷的笔触去描绘现实中的底层人民,可内核却是火焰一般的暖。
男孩西里尔想要找回他的单车。
他不相信他的单车被生活拮据的父亲卖了,正如同他不相信自己已经被父亲抛弃了一样。
单车,是男孩的象征,一个像风一样的少年。
达利兄弟非常擅长于在电影中置入道具,在《孩子》中是婴儿车,在《罗塞塔》中是钓鱼的瓶子,《他人之子》中是量距离的卷尺。
达利兄弟在手记中写道:“电影,说白了就是要去拍一些非常具象的东西。
道具,是电影的精华。
”电影的道具,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去蔽”,携带的是背后一整个世界,而“真理在此发生”。
因为单车这个道具,我们理解和共情了这个男孩,他只有11岁,他渴望着爱。
男孩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望,但是他始终相信着父亲。
当父亲跟他说“我没办法跟你打电话”,他飞快地说“没关系”。
他的脸上写满了纯真。
一个孩子才会那么容易原谅。
阿巴斯·基耶罗斯塔米曾感叹过:“孩子的适应能力真强”,他们能很快地从伤害中恢复过来。
这是一种原初的生命力,而这种东西在电影中是最动人的。
男孩在接受父亲彻底把自己抛弃的事实后,他别过脸去哭了,是为坚强。
男孩只要有人对他好一点,他就愿意去相信,是为善良。
男孩为了他所认定的友谊,不惜去帮朋友抢劫,是为仗义。
男孩愿意为他犯下的错误作出弥补和道歉,是为承担。
男孩认清了是非对错,懂得了珍惜真正对自己好的人,是为成长。
达内兄弟是温柔的,给了西里尔一个收养人萨曼莎,来爱他,教他远离歧途,这是一个人道主义的剧作家给善良的人的礼物。
在故事本该结束的时候,男孩被他曾经用球棒抢劫过的受害者追赶,从树上摔下来晕了过去。
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然而,在地上一动不动地躺了几分钟后,男孩慢慢从地上爬起来,似乎不知道发生过什么,也似乎并不在乎,拍拍自己身上的土,跨上单车,消失在街道拐角的秋日暖阳中。
男孩至此完成了他的救赎。
那个消失在秋日街道的身影,是影史上最诗意的镜头之一。
让我们别忘记男孩西里尔。
他始终在行动,在奔跑,在骑行,在翻墙,在用他的不甘心与现实做着对抗,失败后又爬了起来。
生命本身亦如是。
愿我们都能遇见生命中的那个萨曼莎。
(原文载于“华语青年电影周”公众号2020年2月27日)
【8.3】1、前面看起来有点气人,这男孩不知好歹,自作自受最后一幕才发现,孩子的坏都是很直接的,很纯粹的,在改变之后没有痕迹;而大人却不是,大人的坏包裹在一些善意里,更难被指责。
所以,孩子的坏与好泾渭分明,而大人的好与坏水乳交融,可以说每一个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人,都不是什么绝对的好人,相反也是2、一个男孩,本来就是单亲,只有一个单亲父亲,但是这个父亲还不要他了,还把他的自行车🚲卖了,男孩最开始死活也不相信这个事实,非要到处找他爸爸。
中间还被一个贩毒的青年诱惑去抢钱,那个青年有个奶奶好像,所以都是不幸的人这是反映的社会问题,而不是单个个人的问题3、我就知道女主让男孩拿着钱一个人去买木炭(不提前买木炭,正好那天就附近的超市没有了木炭也是设计得很刻意),肯定会出事略值得一看
浸淫好莱坞电影太久,竟只知科恩兄弟,而不知比利时的达顿哥俩(Dardenne brothers)。
这样一部清新直白、充满人文关怀的影片,让我一下就喜欢上了这对两获戛纳金棕榈的导演。
故事与片名一样简单明了——一个少年和他的自行车的经历。
父亲卖掉了自行车,表示与儿子的决裂;Samantha买来了自行车,给予了Cyril又一个家;通过抢车与修车,小混混拉拢利用了Cyril。
三件事分别代表分离、关爱和迷茫,是每个人在少年时都会经历的;虽然寄养福利院和抢劫伤人的经历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但情感与内涵是普适的。
Cyril在寻找-被拒、追求-碰壁以后,终于在Samantha的耐心帮助下走出了父亲离去的阴影和误入歧途的迷惘。
面对报摊老板儿子的寻衅,他泰然处之,一个倔强的少年成熟了。
大量的跟拍和长镜头体现了导演纪录片起家的风格和功底。
据说这是他们第一部在夏天拍的戏,也是最温情的一部。
确实,虽然男孩的遭遇十分不幸,但他遇到了天使般宽容无私的Samantha;从第一次诊所偶遇开始,就一直心甘情愿的开导和守护。
至于其它的几个角色,抛弃儿子的男人显然不是个好父亲,但不表示他不是一个好人;小混混作恶多端工于心计,但他也在照顾年迈的奶奶;就连最后报摊老板极具讽刺的消灭罪证,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孩子而已——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
饰演Cyril的小男孩Thomas Doret是从100多试镜者中脱颖而出的,本片是他的处子作,表现可以用完美形容。
据说他空手道练到棕带,难怪体力过人。
恩,能文能武,将来前途无量啊。
母亲离家,父亲也自私地抛弃了Cyril。
这是一个悲剧的开始,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心里承载了多少的绝望只有自己知道。
其实从电影一开始,观众就知道了生父根本不想抚养Cyril,他觉得11岁的Cyril是个包袱,想早点甩掉好让自己开始新的生活。
但是对于一个11岁的男孩还讲,要直面这一点并不容易。
人们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更了解朝夕相处的人,信仰最切肤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可是事实一再地证明,我们是如此的无知。
就好像电影中Cyril对他父亲的认识,还不如观众理性地分析来得直接和准确。
当然也可能是,Cyril幼小的心灵并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所以,他一定要撞几次南墙才肯认命。
先是固执地给父亲打电话,然后百般设计逃出福利院回家找爸爸。
守门人明明告诉他,他爸已经搬走1个多月了,他还是不死心,偏执地要亲眼见证早已人去楼空的冰冷房间。
自己最为忠爱的自行车,他以为爸爸也一样珍视,因此认定了是别人偷走,真到亲眼看到父亲手写的小广告才确认,自己最宝贵的也是唯一的爱好,竟被父亲视作粪土。
明明约好了见面,但这位父亲却放了自己亲生儿子的鸽子。
Cyril满街寻不见人,还担心一刻不在,就会与父亲走失。
这种心情竟比恋人之间的互相等候更为痴傻和决绝。
毕竟人们常常认为,亲情比爱情可靠。
而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做父亲一开始还不太忍心亲口告诉Cyril根本就不想见他,还假模假式地记下Cyril的电话号码,假惺惺地敷衍说“可能”会给他打电话。
后来,他由于害怕儿子老是纠缠自己,再加上Sama的坚持,终于向儿子说出了最残酷的想法:我不要你了。
一个父亲当着生人的面,对自己的孩子说不要他!
如果我是Cyril,我也会想自残的。
Cyril疯狂抓自己脸的那一幕,最让人心痛!
可是这个孩子天生固执,他爱他的父亲,所以总在心里为他的辩解寻找正当的理由。
冒险偷钱这件事儿,让他认清了小混混的本质,但是手中有钱的他,却在第一时间就想送到爸爸手里。
他觉得,偷来的钱(还保证不会把他爸供给警察)也许能融化父亲冰冷的心。
况且爸爸本身就以手头拮据为由告诉他不能抚养,这回有钱了,是不是爸爸还有可能再把他接回去抚养呢?
结果是,他爸把儿子和钱都丢在了墙外。
这才是最致命的一击。
一堵墙,终于将浓于水的血缘联系彻底切断。
被命运所羞辱的人,还要钱干什么呢?
Cyril没有弯腰去捡那捆钱,保留着最后的尊严,带着最后的希望回到了Sama的身边。
改过自新,这可能是一个完全的结局。
可是导演太坏了,这个电影让人绝望到无法呼吸,它只给Cyril和Sama最短暂的欢愉,就让Cyril与仇家狭路相逢。
报亭的这一对父子倒是很典型,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在他们的观念里,血缘重于一切。
为了亲人,可以包庇一切肮脏的想法与行为,这种作风像极了国内的风气。
虽说这对父子的行为无耻,但却也让Cyril更加伤心:别人的父亲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儿子,而自己的父亲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责任感。
苦苦相求,竟也难以得到父爱!
平淡的一句“我没事儿”,Cyril走了。
他把人生的种种遭遇和羁绊甩在身后,把自己满心的绝望压在自行车轮之下。
确实,生命如此残酷,我们只能选择坚强!
这个男孩的血液里充满了弑父情结的征召。
身边所有的男性都充满敌意,从父亲到Sama的男友Gilles,从各种街头混混到报亭老板父子。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们会从灰色的童年中寻找到生存的意义和力量。
愿所有经历过童年苦难的孩子们,都能从这部电影中找到慰藉。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
对于主人公单车男孩Cyril来说,生活仿佛在一瞬间就颠覆了自己刚刚成形的小小的世界观。
以为会一直爱着自己的父亲突然把自己抛弃;象征爱与承诺的自行车被轻易的卖给别人。
在得知真相如此残酷的时候,Cyril终于忍无可忍地自残流泪。
大人们对我说的话都是对的吗?
Cyril对所有的事情都开始质疑了。
在认识小混混Wes后,Cyril迎来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转折点。
他向Wes学习怎样袭击人然后偷盗,他为了追随Wes刺伤了心疼他的理发师Samantha。
摆在Cyril眼前的路有两条——成长徘徊在爱恨、对错、善恶之间。
年少时我们常常会问自己,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短暂而屈指可数的阅历令我们常常分辨不能。
也许仅仅一件事,就让我们重新为善恶下了定义,从此成为我们今后人生的一条基本准则。
一切为了爱而勇敢做的事情都是对的吗?
为了自己而做的事情哪些又称之为恶?
那些不为人知的邪恶带来的刺激感为何如此令人兴奋?
不止一次年少的我们都徘徊在爱恨、对错、善恶之间。
Cyril袭击并偷窃得到了很多钱,他准备把这些钱交给穷困潦倒的父亲,却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拒绝。
他和Wes商量,却遭到了Wes残酷的孤立和抛弃。
无疑,Cycil应该对Samantha的接纳和不离不弃报以感激,但是我想他同样应该对Wes的抛弃报以感激。
因为正是Wes的抛弃,才让Cyril离开了恶的、爱憎不分的、损人利己的道路,回到善的、爱与宽容的、替别人考虑的道路上。
在电影开始时,Cyril独自一人在大街上奔走,寻访父亲的下落。
虽然人来人往,但是Cyril是那么的显眼,因为他的身上、表情上都流露出爱、勇敢、毅力与坚强。
影片最后小Cyril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默默不语地走向自行车。
他依然是那么的突出,因为他的身上不仅流露着爱、勇敢、毅力与坚强,还闪耀着宽容、牵挂、承担。
我们欣慰的看到,在生活的折磨下,Cyril挣扎着成长了。
感谢上帝,爱、善与勇敢最终和他相伴。
11岁的西里尔也试图找到将他丢在福利中心的父亲,然而父亲丢弃他就像丢掉他的单车一样,或许在父亲心中,他只是负累,还不如单车,因为单车至少还可以卖掉换钱以解燃眉之急有过这种痛苦经历的孩子,内心的创伤外人很难评估,他们往往会变得沉默寡言、愤怒叛逆,而且相对成熟,有时还会显得过分偏执不好相处。
在确认自己被抛弃后,这些孩子还可能自残,如片中父亲让西里尔明白他于经济状况不佳的父亲而言,只是个包袱后,镜头从左侧对准了西里尔的脸,难言的情绪浮上他的面颊,接着他厮打起了自己的头脸。
单车男孩讲述了一个被父亲抛弃的男孩西里尔的一段儿时经历,影片的导演是法国的达内兄弟,达内兄弟擅长用记实记录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经历与人生轨迹,不同于其他导演复杂的叙事手法与渲染,达内兄弟的电影更加真实简单,是一种纪录片的手法去表现电影的人事物。
一、影片画面景别的组成(中景叙事、特写重情)1、这部电影采用人物交流来展现故事发展,所以在交代人物交流中更多的采用了中景。
这一景别主要主要表现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构图的重点更多的是人物半身形体关系、情绪交流、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所以在整部电影中中景占了很大比重。
片中以西里尔的视角为叙事模式与父亲,养母萨曼塔,坏小子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普遍采用这种景别。
给观众更真实,更有距离感的体验。
也更加符合导演所惯用的“跟人物走”的记录理念。
此外,中景在画面构成中也考虑了环境,大篇幅的使用也不会因此失去环境存在感。
2、除了叙事使用的中景之外,特写镜头是穿插于故事核心中的另外一种镜头语言。
特写镜头的画面极具造型渗透力和表情性质,能传达叙事情节,从而影响观众的心理。
通过人物面部表情的表达,能够揭示人物形象更深刻的部分,反映人物更丰富的情感。
片中西里尔的内心与情绪变化更多的就是靠特写面部表情与眼神来表现。
那种带着恐惧、不舍、坚韧与无助的表情,都是通过特写准确生动的刻画出来的。
在整个画面中细节在视觉上就达到一种强调突出作用,还因为主人公的不同变化起到影片节点的作用,体现出西里尔这个孩子简单而又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对观众的心理暗示作用明显,让人感觉自己身处其中,视角完全跟随于这个孩子。
影片以中景及特写这两个景别为主,中景着重讲故事,特写表现第一人称西里尔的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变化,虽然没有复杂的镜头语言,但仅仅这两种镜头的交织就足以将我们带入西里尔的世界。
二、影片中镜头的使用以及映像图式(动静结合)1、影片的视点从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点展开。
所看到的完全是一个孩子的视角,没有导演的自我添加,没有观影者的相似性想象,这是一个孩子在用自己的经历讲故事。
2、构成镜头主体的人物位置,以西里尔所处环境为核心,她在镜头中位置始终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西里尔独特的自我经历,在影片中,大部分的交流与追逐场景,所以前后排列与对面排列占据了大部分幅面。
西里尔的位置不是刻意而为,而是镜头追随西里尔的方式,是一种记录他生活的最真实最自然的形态,所以观众的视点始终聚焦在西里尔的身上,不会被其他视点所吸引开来。
3、这部电影采用了更多的动作镜头,而在关系镜头与渲染镜头的使用上比较少见。
也是有这个片子的记录特性所决定的。
动作镜头强调加强故事的连贯性,更加强调人物在影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也随之变少,也使整个电影没有刻意的间隔与停歇。
动作镜头在视觉表达上具有可看性。
镜头排列中对叙事基础(对话)、叙事重点(动作细节)、叙事渲染(动作方式)都有强化作用。
影片中交流对话是最主要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就知道了西里尔的经历与故事,在细节上更是描写内心的重点。
从片头开始,站在楼下不断地按着门铃,敲门到骑车找父亲再到给父亲送钱被父亲拒绝,这一系列的人物动作,就已经很生动的表现了西里尔对父亲的爱,是一种无言的付出。
影片中动作镜头也很注重动与静的配合。
性格激烈的西里尔好动、狂躁。
安静的西里尔孤独、寂寞,对任何事情的抗拒。
运动镜头不仅仅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也随着镜头一步步进入西里尔的生活与内心。
抗拒的西里尔永远在奔跑,安静的西里尔总是那么的抗拒。
直到得到关怀与经历了挫折。
三、影片的构图与摄影机运动(奔跑与飞驰的单车)1、《单车少年》属于纪实构图风格,以故事的发展带动构图的进行。
以人物心理情绪变化改变构图形式,带来节奏的变化,突出故事的戏剧性变化。
2、男孩的单车是故事的线索之一,正是这架单车,让整个影片的节奏变化不一,也让整个影片动了起来。
不断地骑车运动始终穿插着画面当中,但很多都是有倾斜角度的运动轨迹,它代表着内心激烈的西里尔。
奔跑时也是带有对角线方向的跑动,由此将画面分割开来,形成视觉冲击,打破平静故事的平衡,反映人物内心的变化过程。
当心情不错的西里尔骑着单车的时候,则是悠然的,平行与画面的骑行,画面就是通过骑行角度的不同展现了男孩的心情与态度。
通过构图的巧妙设计就掌握了人物的内心,也是导演讲这个故事的亮点。
脑海中永远是骑车飞奔的西里尔。
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构图与运动带来的差异性。
3、影片中的运动使影片的节奏形成。
运动的镜头是主要的拍摄手法。
导演大量的使用手持拍摄,造成的不稳定感使故事更加真实,表现方式也更加丰富。
而当人物运动,摄影机固定的时候,节奏随之变慢,就将整个影片节奏控制下来。
4、大量移镜头的使用。
为了配合快速运动的单车,横移与客观性镜头的跟拍组合成一组连贯的镜头。
除了速度与手持跟拍以外,与画面构图的结合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影像故事。
而结尾的横移加长镜头的组合,平稳而带有柔和的感觉。
这样速度的变化其实就让影片有了特殊的味道。
5、片中长镜头的运用。
片子很多地方对西里尔使用了长镜头的跟拍,多是快速的跟随他奔跑或是街上单车的骑行。
快速,景别也有变化,丰富了这个人物运动时的画面感。
而长镜头也是对人物心理描写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让观众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男孩内心的狂躁与内心想法。
影片的不断深入,西里尔也在一直改变,越来越慢、越来越稳定的镜头表现,也是对这个男孩最重要的刻画了。
四、声音表现西里尔的内心世界(以孩子的逻辑与认知理解世界)1、跟拍与更多的对话交流镜头带来的是环境声与人声充满与整个影片。
言语的断续与连接是最简单的展示情绪的方式。
爆发与沉默相对,西里尔所展示出的爆发力更多的体现在前面部分,这与对父亲对单车的爱有很大的关系。
后面爆发点与沉默不语更多的是内心孤独落寞与信任问题的斗争。
导演用最没有变化的环境人声表现着这个孩子对人、事、物的态度。
孩子则用自己的行为逻辑表达一切。
这才是这部影片最真实的视角。
2、配乐的使用。
达内兄弟很少在电影中使用配乐,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却突破常规,加入了一段有着小高潮感觉的音乐。
在配乐的使用上面,篇幅不大,共有四个时间节点中加入了配乐。
分别是找不到父亲无助的躺在孤儿院的床上、听到父亲亲口对自己说不要再找自己、父亲拒绝了他偷来的钱还有结尾与萨曼塔骑车。
很显然都是在情绪爆发点使用的这段配乐。
配乐虽没有过多的含义,但却有着强化情绪表现力的作用。
配乐的出现,让观众吃惊,甚至是让观众突然从故事里起了波折。
但对主人公来说,这四个时间节点,则是这段儿时经历中最重要的部分,让他懂得了很多,长大了很多。
从无助到幸福,他的经历还有对自己的改变都是令人吃惊的,也让很发人深省。
五、色彩对影片的突出色彩在影片中的大部分都是自然而朴实。
但对核心人物西里尔来说,始终是那件红色的衣服。
在每一个画面中都很刺眼,不仅仅他是故事的核心,而是每一次的矛盾冲突都是以他为故事点。
红色是激烈、激情的代表。
而西里尔内心也是这样的红色也是这样的突出。
冲突与矛盾就是围绕那一种红色来描写。
随着故事的发展,最后倒在树下的西里尔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骑上自己的单车远去。
仿佛这时候红色都停止了流动。
有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也是他内心平静的表现。
他完成了救赎,完成了对别人表示的歉意。
红色不再激情似火,而更加单纯。
《单车少年》如此的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也许对很多人来讲这是不可思议的,不可理解的。
他的想法看起来是那么简单,但是他却是那么的执着,这一切都不是一个成年人能理解的了的。
因为这是一个孩子,西里尔的视角,这是他的内心他的故事。
导演阻止了一切成人思想对孩子经历的影响,毫无添加个人因素在里面。
在我看来,也许这对每个人来说都算是一种回忆,一种回味。
当你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现在想想也有很多事是你现在理解不了的行为。
那时的孩子,单纯,简单的内心就是执着于自己的想法。
当你看这部电影时,回忆你的过去,你就可以得到一个与西里尔一样的答案——童年的故事。
作者:罗杰·埃伯特发表日期:2012年3月21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四星为满分)
这个凶猛的小男孩一直在运动,他紧绷着脸,表情坚定,骑着单车,跑过街道,敲着门窗,强烈要求,要求。
他要求父爱,却得不到,他想要自己的单车,想要养母的接纳,想要社区中的流氓少年韦斯的认可。
他的名字叫西里尔,由托马斯·多雷饰演,他塑造了一个不可磨灭的需求形象。
我们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间儿童福利院里,他被父亲抛弃在那,父亲答应回来却一直没有回来。
他像一个年轻的侦探那样,有条不紊地寻父——拜访父亲带他去过的酒吧和糕点店,拨打一个永远无法接通的电话号码,设法进入父亲之前的公寓,他肯定自己会在那找到自己的单车,也许还能找到父亲盖伊(杰瑞米·雷乃 饰)。
获得2011年戛纳评审团大奖的《单车少年》是比利时的达内兄弟的另一部富有同情心的电影,他们强烈地同情被疏远的孩子和年轻人,而且他们在十分动人地讲述他们的故事时避免了情节剧和博人眼球的事物。
在年轻的西里尔的人生中,有两件事可能会出现严重问题,但它们不一定会发生。
达内兄弟不会这样来伤我们的心。
他们更喜欢关于日常生活的剧情片,对于西里尔这样的男孩来说,事情不容易一帆风顺。
在简单的现实场景中,他们展现了一个男孩,他害怕自己被抛弃,但坚持认为父亲只是遗失了他,父亲会很高兴重新找到他的。
他无法忍受约束。
他不接受指示。
当他看到另一个男孩骑着他的单车经过时,他追了上去。
萨曼莎(塞西尔·德·弗朗斯 饰)在当地开了间美容店,她找到了这个男孩,并从他父亲那买来了单车。
当西里尔得知另一个孩子没偷单车时,他一定很痛苦——是父亲卖掉了它。
他在商店橱窗里看到了一张启事,是父亲亲手写的。
西里尔大约11岁,他会让一些观众想起特吕弗的《四百击》中的主角,但那个男孩有偶像巴尔扎克,而西里尔只有他的父亲,他不能接受这个角色。
西里尔大胆地问萨曼莎他能否住在她家。
她同意周末带他去。
结果很糟。
因为害怕被拒绝,他的试探方式令人窒息。
他问道:“你为什么同意我来你家?
”她诚实地说:“我不知道。
”他不停逃跑,最后比他大几岁的韦斯使他惹上了大麻烦。
韦斯留着大背头,抽烟,喝酒,还带领着一个“帮派”。
达内兄弟很善长展示韦斯是多么容易地操纵西里尔来实现自己的心愿。
这部电影只有87分钟,短小精悍,专注于西里尔。
它没有“解释”他,因为他的一切都是可见的:他的需求、他被抛弃、他鲁莽的决心,他无保护的青春。
年轻的托马斯·多雷用天生的真诚和专注来饰演这个角色,没有一秒显得做作。
演员阵容虽小,但达内兄弟还是用了一些常客:杰瑞米·雷乃,《孩子》的主演,他在那部电影中饰演一位非常年轻的父亲,试图通过卖己自己的孩子来赚钱。
酒吧里的男人是奥利维耶·古尔梅,他是达内兄弟的杰作《他人之子》的主演。
《孩子》与《他人之子》。
一次又一次,他们的主题是父母、孩子、疏远、叛逆。
但是达内兄弟爱这些角色,也不会责怪他们。
他们关注自己的痛苦。
他们发现美好,分享幸福。
《单车少年》中最神秘的角色不是那个孩子,毕竟他的故事很容易理解。
而是理发师萨曼莎,由凄美的塞西尔·德·弗朗斯饰演。
这位女演员的眼里写满了故事。
有那么一刻,她被迫选择,当她做出选择时,她透露了很多,关于她是如何走到人生这一步的。
西里尔问她:“你为什么同意我来你家?
”她说她不知道。
当她做出选择时,我们感觉到她是清楚地知道的。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细腻、温暖的一部作品,法国电影如此发展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一味去模仿好莱坞感觉总有些不伦不类,很紧凑的情节,看片基本上可以做到一气呵成,片尾的结束设计非常的棒!
俗不俗套立刻就分显出来了。。。
喜欢达内兄弟,从十几岁开始每有Jean Pierre Dardenne et Luc Dardenne的字幕在片尾黑色的荧幕缓缓出现,就涌出活着真好的感觉。
他们的作品始终是闪亮而幽暗的人文主义精神悄悄升腾的时刻。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拍到2024的当下,达内兄弟一直用最质朴的电影语言讲最简单的故事,讲比利时、讲法国电影的一种简单但深刻的表现方式。
乍一看这是被父亲抛弃的叛逆少年惯常走上犯罪道路或被善良救赎的故事,但事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随着影片的逐步展开,心会随着Cyril产生变化,这是一个情感多充沛的孩子啊。
男孩倔强的眼神,红色的衣服,瘦弱的手臂,金黄的头发,像一个符号,一种青涩坚硬的力量。
一个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思考什么,依靠什么,用成人的眼光去看,会有多少误解。
很多人会质疑Samantha对男孩的爱出自何来,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不必有因,善意隐藏在社会的每一处。
就如同对父亲的冷漠无法理解一样,人性大多类同,不用有太复杂的因果。
拍摄手法方面,还是质朴无华,胶片摄影的色彩为影片的质感服务的,是为表现故事本身为目的性的,房屋的结构、在街道的运动,都跟随人物而动,在奔跑和爬树时的尾随视角忽然在骑行时变成平行。
达内兄弟的手持也是干净利落,像是完全的旁观者。
配乐基本为无,只在三处还是四处出现了短暂的弦乐,其实用不用作用并不明显,反而片尾的音乐让人心动。
另外,结尾处Cyril的爬起,独自走出树林扶起单车抗上木炭离去的处理特别棒,真是神来之笔。
达内兄弟一以贯之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们能把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呈现得那么立体而质感,而且诉说的视角永远是客观冷静的,他们对准的是各种普通人,不表达立场、不表达对错,而是让观者自己去感受,每个人去体会和共情。
看完这部片子,偶然会想起自己的少年时期,爬树、翻栅栏、翻墙、下河、废墟探险、扎入树林,似乎哪里幽密哪里危险就喜欢去哪儿,那种自己不知道的孤独和身体里无尽的能量都是少年特有的质量。
孩子的世界是没有规则的,和成人世界的那些规则完全颠倒,如果你用自己童年的眼睛去看Cyril的话,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最后,虽然是中年妇女的身材,但Cecile de France真美。
关于这部电影,我依稀记得当年先看的dvd版,还有那年戛纳,达内兄弟左右环绕着主演男孩Thomas Doret,背景全是海上桅杆的情景。
我在那张新闻图上感受到了洋溢着自由气息的欧陆名利场和松弛快乐的矛盾性,一晃眼十二年过去了。
2512。虽然这是导演的问题吧,大概是为了显得后面懂事而过度强调前面的不懂事,但这小孩是真的让人讨厌啊(对不起)。亲生父亲的无情更显得理发师的体贴不大能理解,母性这东西就这么无私吗,大概那个年代的人还存有温情吧。另外幻想他们俩以后有一段这就真的有点恶心了。
谁没有过年轻
男孩意识不到父亲根本不想要他,也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现实,还是要拼命找到他,直到父亲决绝地对他讲出不要再来找我了,但没关系,莫名其妙母爱泛滥的圣母女主角永远给男孩兜底,甚至为了收养小男孩连自己男朋友也不要了,完全不能理解这种圣母行为啊,看完更讨厌小孩更厌男了
手持跟拍长镜头,红色上衣,明亮的色调沉重的心情。比利时这些人都什么怪脾气啊,中间觉得人物动机心情的转换细节编排的不够好,但最后一段也被击中了,跌倒了爬起来找寻爱的方向,每个男孩都要硬着头皮有些茫然的走向这操蛋的社会。
陪孩子骑个车 怎么那么难
前60分钟,我一直想抽这个小孩,后30分钟,总算明白过来了。。。
这就是童年啊,不懂事、叛逆莽撞,对自己认定的事情执着,不想把每件事都告诉大人却又不得不依靠他们。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一段时光,虽然可能没有电影中的戏剧化。
关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一切是最严肃的。因为他们关系着整个世界。
看时大量的手提跟拍式的镜头,就让我感觉这片是拍纪录片出身的导演的作品,看完一查果然是。和“蝴蝶”这类小萝莉和老大爷互相治愈的电影不同,这片主要讲一个被遗弃的少年被一中年姆姆治愈,叙事流畅,情绪表达饱满,细节丰富,特别结尾不错。
男孩朴素的渴望化作行动力,是横冲直撞的真。父亲不负责,对应理发师作为母亲角色的收养,太理所当然。频用煽情配乐。
结尾很震撼,一扫之前的沉闷。★★★☆
挥挥衣袖,不带走一丝怜悯。
让人又恨又爱的单车男孩,,,自己做错的事,要自己去承受
前因不清,后果不楚,尴尬有如耍酷失败。烂片中的战斗片。
2012/10/18(四)18:30東華共五講堂
同題材來講普通。
达内 兄弟 我支持!
就因为是达内兄弟拍的,所以情节简单就会被冠以简洁克制等美名。中间好几次想打那小孩。
果然名不虚传得好看啊。
阳光照进镜子,似乎照见了自己的影子,《四百击》回光重现。